爱心教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爱心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之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德育工作成为小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其中,爱心教育成了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与形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教育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德育的熏陶和引导,但是由于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年龄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阶段的德育手段也不近相同。

第一篇:爱心教育论文

“爱心教育”之我见

爱心教育可能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名词,那么,爱心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否就是简单地视为爱学生?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爱心教育。从真正而全面的角度观察,爱心教育可能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回报爱——爱亲人、爱身边每一个人;爱生命、爱大自然、爱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样就把爱心教育界定得更广泛、更深入。

叶圣陶先生说:“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残缺的教育,而不讲究爱的艺术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这些都是对于爱心教育的热切的呼唤。

可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爱心教育的理念被扭曲了,已经大大变了味。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的“爱心教育”,少了些刚性的东西。谁都愿意谈论爱心教育,但谁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思索现实中的“爱心教育”的弊端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操作程序出了问题,负面因素就会干扰出发点本来很好的做法,“爱心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只有爱心是不行的,毕竟它不能代表教育的一切,爱心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内涵还有更多、更深广的内容,教育的基础除了爱之外,还需要科学规范的支撑。有许多现象并不能归入爱心教育的范畴,其理论上是美丽的,可是经实践之石一试,顿时化为泡影。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爱心教育,这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因为,教育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诚然,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这无疑是对的,但许多人关注的是“考分”,而不是“成长”,以为多给孩子一些关心与爱护就是爱心教育了,其爱心自然就是变味的。上述的几种现象,实际上也是顶着“爱心教育”的幌子,实质却蕴涵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教育应该有个“度”,但是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很少有人关心这个“度”,以为“爱心”越多越好,甚至作为自己品评师德的一项重要筹码。我并不是在否认“爱心”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深切地担心教育过程中“泛爱”主义,朱永新先生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的艺术”决不是仅仅施予越多越好的爱心就能达到的。因为,“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人认为:爱的最高境界是推卸责任。教师只承担学生不能承担的责任,决不承担学生能承担的责任,这并不是一种无原则的推卸责任,恰恰相反,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爱,予以了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是对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就如同见到孩子跌倒不是立即去扶起,而是站在旁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也许,一部分富有“爱心”的人会指责:为什么不立即扶起孩子,怎么这样缺少爱心?然而,这种“扶起”,却是让孩子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遇,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体验失败的良机,这样的爱心,是应该摒弃的。真正的大爱即无爱,我们需要这样的师爱,否则,学生就很难适应风霜雨雪。所以,教师不处处追求自身的大爱主义,适时适度地自觉躲避“崇高”,不带功利色彩地看待学生,也能最大化地消减这些爱心“泡沫”。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个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于是,“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较为严重。报章、杂志、广播、电视上,经常报道一些孩子因老师、家长批评几句就轻生的例子,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另外,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约占46%,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我认为,他们缺乏的不是“表扬”、“鼓励”、“呵护”等充满“爱心”(狭隘的爱心教育观念)的关照,而是一些刚性的东西——或适度地批评并严厉地要求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或予以一些犯错后的相应的惩罚。需要说明的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教育必须避免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摧残;当然,惩罚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原则,适可而止。这样的惩罚才会与爱心一样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就广义的爱心教育而言,这样的惩罚也是一种爱心,是刚性的、冷峻的,是把爱心藏到心灵深处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须的。

教育不能没有“软硬兼施”与“因材施教”,不能没有严肃与尊严,这些也是一种爱心,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孩子的更全面与健康成长负责。打个比方:惩罚是父亲,刚性的;“爱心”是母亲,柔性的;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父母缺一不可。只有这两者和谐地整合在教育流程中,才是真正意义的爱心教育——完整而科学的、深沉而務实。

作者:孙 伟

第二篇:在爱心教育的土壤中培育爱心天使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以德立,国以德兴。我校在“爱心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让爱心浸润每株小草亮出自己的绿色”的办学理念。学校将“爱心教育”作为特色,学校中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始终以爱心教育为主线,以本身活动为半径将其内涵加深、外延拓展,使“爱心教育”成为学校整体办学的主线。①传递爱,让学生在浓浓的师爱中感受温暖,浸润纯洁心灵;②渗透爱,在学科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幸福感,激发个性潜能;③教会爱,让学生在爱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爱,提升人格素养。在爱心教育的土壤中培育爱心天使。

【关键词】爱心教育;爱心天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以德立,国以德兴。我校在“爱心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让爱心浸润每株小草亮出自己的绿色”的办学理念。学校将“爱心教育”作为特色,学校中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始终以爱心教育为主线,以本身活动为半径将其内涵加深、外延拓展,使“爱心教育”成为学校整体办学的主线。

为此,我们提出了“爱心天使”的培养目标,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珍爱生命,关爱集体,热爱祖国。这一目标的确立与我们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落实《两纲》教育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一、传递爱,让学生在浓浓的师爱中感受温暖,浸润纯洁心灵

1.提倡教师微笑服务

我们首先提倡教师微笑服务,提升教师的亲和力,优化师生关系,优化与家长的关系,让学生拥有幸福感,让家长拥有信任感,让教师拥有成功感。

开学初,教师代表向学生作了“爱心承诺”发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教师在爱心承诺展示板上进行了庄重的签名活动,浓浓的爱意在校园里回荡……每位教师都以“甜甜的微笑,温暖的怀抱”迎接每个学生回到学校,每位教师还写下爱心寄语来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爱心连接你、我、他,爱心连接校与家;爱心构建‘爱心校’,爱心香飘‘天使梦’!”

这一句句温馨的话语通过各种形状的图案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学生在爱的环境中熏陶,家长在爱的寄语中放心,教师在爱的实践中升华。

2.倡导教师全面关注

(1)教师要经常比照思考。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方式,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解讀家长的心思,关心每一位学生,用爱心滋润学生的生命成长。

(2)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重视组织学生各项活动,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重视与学生的谈心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地热爱校园生活。

(3)用好“家校联系手册”。教师运用激励性语言和充满期待的语言,给学生自信给家长期待,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和家长传递师德师爱。

二、渗透爱,在学科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幸福感,激发个性潜能

首先,我们把爱心教育落实学科教学中,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热情”“注重培养学法习惯”“引领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个性特长、科学艺术综合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其次,我们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从表彰优秀生,激励中等生,促进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我们制订了“学习星”、“好习惯星”和“希望之星”的评选奖励机制。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了这一评价奖励机制在提高学生学习成功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外,我們重视科研引领,关爱特殊学生。学校制定了“爱心教育”的研究课题。通过科研跟踪,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激起学生的“情”,引起学生“趣”,满足学生的“需”,达成学生的“学”,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快乐成长。

三、教会爱,让学生在爱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爱,提升人格素养

爱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爱、理解爱,最终要教会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感恩,感悟人生的真谛,提升人格的素养品位。为此学校设计组织了一系列爱心教育实践活动。

1.结合“四大”校园文化节日,开展“爱心天使”活动

“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是我校每年传统性的文化活动,今年我们突出感恩主题,重心放在“爱心天使”的培育上。

“知感恩,我能行”科技节活动。我们开展了“爱心天使环保服装秀”活动,一件件服装都用报纸及废旧物资做成,学生用实际行动体现爱心天使爱自然、促环保精神。走进劳模车队在劳模辅导员的讲解下了解了新型公交车的低碳环保,并发起“低碳环保从我做起”的倡议。“爱心小天使,游戏嘉年华”体育节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各项活动,推进了“阳光体育”的落实,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感受自然,感谢关爱”庆六一主题系列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面,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自己学习策划、自己分工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体会合作共事、自理自立的快乐,促进学生人格、能力的发展。

此外,我校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了“春天里的爱”系列爱心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了全校师生向雅安灾区奉献爱心。还积极参与少工委组织的争当“四好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文明礼仪。通过一系列的爱心活动,促进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和个性能力的发展。

2.建立爱心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手拉手”体验活动

学校成立“阳光爱心社”,爱心社的成员是爱心天使。在这里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关心同学、关心老师、关心长辈。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感,是我校爱心教育的重要环节。

开展争做爱心天使活动,更有利于帮助我们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爱心培养。母亲节、父亲节,做一件关心父母的小事。吃饭请父母先动筷;当父母长辈休息时,开展“今日我当家今日我理财”的活动。“三八”妇女节,对妈妈说一句爱的话语,唱一支爱的歌曲。教师节,为老师送上一张自制的精美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精美礼物,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幸福长寿。每一个节日都传递出一个爱的祝愿,每一次爱心涌动都是一次最好的爱的教育。

3.结合班级的实际,开展“教会爱”的德育内化工作

除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外,爱心教育更主要的要体现在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每天每件细小的生活琐事中,从而达到德育内化的效果。

我校五年级开展自主感恩活动:他们自主开展一系列的感恩实践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爱心天使去一年级为新来的学生讲解爱心活动;到中年级去演讲自己的爱心故事,教会他们珍惜同学友情,感恩学校和老师;讲述他们在劳模辅导员张美玲阿姨的指导下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

我校四年级大队委吴頔同学,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来,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传递爱,两次为西藏地区的小伙伴捐献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她的事迹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学生都纷纷以她为榜样将“爱心”传递下去。受到社会资助的学生也将受资助的学习用品和运动器材拿到学校“爱心社”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鼓励、学会分享已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

我校学生在充满温馨爱意的校园环境里健康茁壮地成长着,学生在品行习惯、个性能力、文化学习等方面得到积极发展,学校教育得到广大家长的信任。我们深深感到爱心天使的培养离不开爱心教育这片土壤,全方位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爱心天使的基础和关键。

“爱心”是人类的永恒需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航标灯,是人类所要代代相传的文明火把。“爱心教育”便是这一文明火把传递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则是将火把代代相传的使者,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和一份真诚加入这个光荣的行列吧!

作者:李莉

第三篇:爱心教育是小学德育的灵魂

【摘要】随之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德育工作成为小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其中,爱心教育成了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与形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教育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德育的熏陶和引导,但是由于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年龄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阶段的德育手段也不近相同。实践表明,爱心教育可以为小学生营造更加积极、健康和充满爱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小学教师有必要将爱心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融合,将其作为小学德育的灵魂,协同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德育;立德树人

以前的小学生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备受宠爱,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不管孩子是不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都给予大量的宠爱甚至溺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较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好事往前站,有坏事往后退,很少去为别人考虑,也从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阻碍学生人格的健全。此时,爱心教育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立德树人,先立德再树人,只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才能有效且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并且爱心教育的融入可以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的理念,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成效。

一、在小学德育中开展爱心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全面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成长的环境、经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并使学生具有能够给予爱的能力。鉴于小学生学情特点,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无需让学生懂得什么抽象难懂的大道理,只需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了解,帮助学生与德育建立有效的联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与素养即可,而这正好与爱心教育的理念相适应[1]。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展爱心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建立有效的联系,将生硬、枯燥的德育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每一个可见的爱心行为,增加德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其实效性,能够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因此,爱心教育是小学德育的灵魂。

二、爱心教育的应用策略

2.1引导学生感受爱

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爱心和温暖比生硬的德育说教更加有效。在开展爱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爱、追寻爱。教师应帮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爱,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使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心得体会,进而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关爱他人的人,促使学生给予他人真正的关爱。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感受爱的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我真幸福”的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初步感知爱的形态,引导学生回忆或思考生活中他人对自己表现爱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爱描述出来,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幅画,或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还可以呼吁家长一起参与到爱心教育当中,组织开展“感悟亲情”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实行着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很多父亲由于性格使然,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比较内敛的,这也让很多孩子产生“爸爸不爱自己”的错误思想。那么教师可以借助这次活动帮助家长与学生进行爱的沟通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包围的浓浓的爱意[2]。这一类爱心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更加用心、细心去观察、感受生活中来自他人的爱,可能是一句鼓励的话,或是一个下意识扶持、保护的动作,或者是其他的行为,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2引导学生给予爱

在使学生具有能够在生活中感受爱、提升学生幸福度的能力之后,教师应进一步深化爱心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给予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并使学生具有一定关爱他人的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简单的方式,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心题材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看动画片懂得如何关爱他人,給予他人爱,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身为教师的模范与榜样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引导学生,为学生做一个好的典范,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愿意关爱他人、主动关爱他人。

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眼,小到关爱小猫小狗、大到关爱社会,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品格,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人性、自己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行使给予爱的能力[3]。为了提高学生给予爱的成就感,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表述自己基于爱的行为或事迹,比如将路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将掉落在草坪上的鸟儿送回鸟巢中,帮助环卫工爷爷清理小广告,等等,教师应主动拓展学生给予爱的渠道,不要局限于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妈妈打扫家务这种单一的行为上,教师要放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可以给予爱,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有爱、充满爱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爱心教育不仅是小学德育的灵魂,还是小学教育的灵魂,作为师者,应将爱心教育融入小学德育、贯彻小学教育当中,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充满爱的氛围,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颗名为“爱心”的种子,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爱心、感受爱心、创造爱心、给予爱心的人。

参考文献:

[1]朱小芳. 试论爱与小学德育教育的关系[J]. 读写算,2020(18):28.

[2]黄琼钊. 让爱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浅谈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J]. 小学时代,2020(19):97-98.

[3]阮秀章. 用爱浇灌,以德育人——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思考[J]. 智力,2020(27):139-140.

作者:李维光

第四篇:承教育家之责任 秉艺术之爱心

宋树秀老师是我省著名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950年前就读于前贵州大学外文系,1953年主修钢琴,副修声乐、大提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并留校任钢琴助教。1954年至1957年在四川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郎毓秀教授进修声乐。1957年至退休,先后在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贵州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师、声乐教研室主任等。宋老师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五十余年,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学风、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积极的敬业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有的跻身于国际舞台,有的成为国内知名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宋老师的教学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美国堪萨斯州密苏里大学音乐学院声乐部主任理查德·克诺尔教授称“宋树秀老师值得被看作是中国的杰出的声乐教授之一”。文化部曾聘请她担任全国专业大赛美声组评委。宋老师的生平事迹已列入《中外歌唱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文艺界传记》。

初中毕业时,宋树秀有缘在贵阳天主教堂跟一位外国传教士学钢琴,高中三年,有幸在学校的一架旧钢琴上自学,能弹奏简易的钢琴曲及一些小奏鸣曲。中学时期, 她喜爱唱歌,在学外语的哥哥的影响下,能唱许多英文歌。1949年反饥饿运动时,学生们为教师开尊师音乐会,她在音乐会中表演独唱节目。读大学时,虽是贵大外文系的学生,钢琴和唱歌仍然是她的爱好,从没中断过。1950年从外文系转到师院艺术系,从此走上了专业的学习道路。在师院,她的主科是钢琴,副科是声乐和大提琴,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当了钢琴助教。1954年通过高教部考试,进入四川音乐学院进修三年,主要课程有声乐、钢琴和马列主义基础,结业时获全优成绩,并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

在四川音乐学院进修期间,宋树秀才真正系统的、扎实的、全面的学习了声乐艺术。在恩师郎毓秀先生的教导下,她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无论是歌唱发声技术还是歌唱艺术的全面修养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恩师那儿,她接触了不少意、德、法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使之对意大利、德语和法语的歌唱语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此后数十年,她的教与学都是在不断实践与学习中得到提高的,她不仅依靠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更珍惜任何学習机会,埋头钻研,努力实践,不问收获,只重耕耘。几十年的努力成就了她的事业天地,在近50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宋树秀除主教声乐外,还担任过钢琴、英语、正音、意大利语语音及德语口音的教学,发表了《运用汉语语音规律解决吐字问题》、《论歌唱演员的基本功及全面艺术修养》等论文。编、撰、译了《咬字正音》、《意大利语语音》、《德语语音》等教材和专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1996年,应文化部聘请担任全国声乐专业比赛美声组评委。人们通过宋树秀的学生知道了贵州,了解了宋树秀老师。1991年10月30日,国际研究生与奖学金学者协会、声乐部主席、美国堪萨斯域密苏里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理查德·c·克诺尔先生从遥远的大洋彼岸给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钱荫愉先生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我很荣幸接收了一位来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杨晓萍。晓萍是我工作以来的所有学生中拥有最好的基础训练的学生,她的老师宋树秀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教师,她值得被看作是中国杰出的声乐教授之一,你们幸运的有着这样一位培养青年歌唱家的人才,保证了他们的成就……

了解美声唱法的人都知道,美声唱法的难度高于其它唱法。有着扎实外语功底、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的宋树秀并不满足于自己的个人感受,她深感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既可以塑造完美的艺术珍品,也可以毁掉一块洁白的玉石,在工作中,稍有不慎,一棵鲜嫩的幼芽就会被扼杀。在声乐这门学科中,宋树秀知道空谈理论是行不通的。作为一名教师,凡与声乐教学有关的学科,她都努力钻研,一本本扎实的备课本和教案记录着她的探索和奉献。

1976年,宋树秀以检验自己在教学上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有多少为目的,把为女儿结婚筹集的费用作路费,带着当时艺校毕业生夏珊到北京报考部队歌舞团。途经上海,宋树秀拜访了上海歌剧团著名歌唱家施鸿鄂。当他听完夏珊的演唱后,十分惊讶地说:这是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并对宋树秀说:你教的学生很不错,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千万别道听途说,改东改西。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这第一次的考验,给了师生二人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到了北京,在总政歌舞团与海政海舞团的应试中,反映很好。当夏珊在中国歌剧院应试唱完了《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时,考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学生的肯定和宋老师教学实践的认可,后来,夏珊顺利地被海政文工团录取。那年,宋树秀49岁。

1984年,宋树秀又与自已朝夕共处了六年的学生杨晓萍话别。此行,杨晓萍到上海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当两校的录取通知书都展现在她眼前时,宋树秀高兴得热泪盈眶,多少年的心血在杨晓萍身上有了结果。声乐基础不错的彝族学生杨晓萍有一段时间不愿学外语,宋树秀并循循善诱对她说:学美声唱法不学外语,就会缺少一只眼睛观察和学习世界。于是,她每周加两个晚上辅导杨晓萍学外语。同时在专业课上,对音乐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建立、发声基础训练、乐曲的分句分段,节奏共鸣、外语演唱语感的培养,她都一字一句、一声一调分别授课和示范。在深奥的浩如烟海的古典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作品,她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逐步接触、熟悉。舒伯特的《水上吟》有三段德文歌词,为了准确理解歌词的单词含义,她想方设法找英语资料,又翻译成汉语,从中,又借助英语查德语单词的动词和逻辑重点,要求学生朗诵时接近语调、语感和逻辑重音,对歌词本身深入理解,以便恰到好处地把握演唱风格。

杨晓萍成长路途上的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宋老师的提携,她也以自己的努力回报了她的老师。1989年,杨晓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91年赴美密苏理大学音乐学院留学深造、攻读硕士,1992年获德克萨斯的“玛格丽特声乐比赛”最美的声音特别奖,1993年参加nats (芮兹) 比赛获第一名。在美期间,在威尔弟歌剧《茶花女》等六部歌剧中饰演女主角,受到广泛好评。1996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任教,每次回到贵阳,都还要到宋老师处学习。她说,在宋老师那里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殷文霞、王莉莉、张贵华、王松雪、成莉等都是宋树秀的学生,和宋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总有许许多多让她们难忘的成长故事。1985年,全国星海聂耳声乐作品演唱比赛是一次由文化部、中国音协举办的全国性高水平的比赛,为了让殷文霞、王莉莉赛出好成绩,宋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激烈的竞争,贵州队的四名选手有两女一男进入了复赛,殷文霞还获得了铜牌,为我省争得了美声唱法专业比赛的第一次全国性奖项。当时任评委的杜矢甲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沈湘说:贵州两个女生的演唱取得了爆炸性的胜利,此次比赛,边远贵州成绩突出。 此后,殷文霞多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奖,宋老师为她参赛精心辅导,鼓励她取得优异成绩为贵州争取荣誉。王松雪、成莉连续两届参加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日渐成熟,今年,贵州代表队还进入团体总分第八名。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西南片区和全国中等艺术教育委员会举行的青年教师声乐比赛中,学生成莉和赵青获一等奖,谭松获二等奖。如今,宋树秀老师的学生柳洪林、周媛媛、孔文惠、夏珊都是中央艺术团体优秀艺术人才。我省大专青年教师和省市专业团体骨干张贵华、邹光友、谢丹、刘玉、颜家佳、成莉、赵青、王莉莉、罗长平、王松雪、周蓉等仍然在宋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声乐 。他们中间,有的已是国家一、二级演员,有的是副教授,但倾听老师的指导和教诲,仍然是必需之课。身为贵大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宋老师每天都为学生排满了上课表,收这些学生,成了她一项长期的义务劳动。她只希望,学生们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和艺术实践中,为贵州的声乐艺术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宋老师对记者说:之所以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氛围,得益于丈夫龚克的理解和支持。龚克是我省著名小提琴艺术教育家,曾获文化部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这个温暖的家里,走出了一双优秀的儿女。儿子龚汉祥是中央音乐学院聘请的室内乐客座教授,1992年应邀出任爱乐乐团的室内弦乐团的首席兼指挥,现任比利时交响乐团副首席。女儿龚妮丽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一个艺术的家庭,使得他们的事业如添翼,前程似锦。

1986年,宋树秀曾拿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份聘书,为了贵州的声乐艺术,她选择留在贵州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今,面对她的学生,宋树秀无怨无悔,因为,她热爱贵州,更爱她的学生。宋老师为中央音乐学院输送了好几个优秀学生,她们是杨晓萍、柳红玲和周媛媛。她们分别在1984年、1993年和200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三人在就读的五年期间成绩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杨晓萍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现在是该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她所教的学生周晓玲在今年的中国《金钟奖》声乐比赛中荣获了美声组金奖。柳红玲现在是中央歌剧院的国家一级著名歌剧演员,她在歌剧舞台上扮演了《艺术家生涯》、《乡村骑士》、《图兰朵》和《蝴蝶夫人》中的女主角,成了当前中国歌剧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大奖。周媛媛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了高等艺术家A级文凭,在国外继续深造多年后,现回国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看到她们今天的成长和成就,宋树秀欣慰,她们是从贵州这个山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是贵州人的骄傲。此外,她的学生熊宴文于2008年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就读,这大概是她最后输送给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了,宋树秀希望她能像三位姐姐一样,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

除了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外, 宋树秀更多的学生是在贵州服务,他们都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了贡献。如省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殷文霞,1985年在全国第一届星海、聂耳声乐作品比赛中获铜奖,在1996年电视大奖赛中获美声银獎,199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专业声乐大赛中获美声三等奖,1998年获全国金龙杯专业声乐大赛美声银奖。省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松雪,在2006年多彩贵州大赛中获金黔奖,近年来代表我国频频出访各国演出获好评,为国争光,成绩卓著。贵阳市歌舞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莉莉,在1985年全国星海、聂耳声乐作品比赛中获特别奖,在贵阳市多次比赛中获一等奖。国家一级演员周蓉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比赛获奖。还有声乐教育界的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贵华教授、副教授吴克兰、成莉、赵青,及青年骨干教师青科、王珊等。贵州师范大学的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媛、副教授陈兰,贵阳学院的副教授颜家佳、讲师刘玉,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丽亚,毕节学院的讲师杨世敏,铜仁地区音协主席、铜仁学院副教授刘洪英等等,如今他们都在本职工作中努力奉献。学生们不凡的成绩,使宋树秀感到非常的欣慰。

宋老师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是因为她对学生倾注了足够的用心和耐心。有许多学生是从较小的年龄开始学习声乐的,如贵州省艺校的夏珊72年入学时才14岁半,78年入学的杨晓萍才15岁半,而殷文霞和周媛媛也都是年龄较小时入学的学生,作为启蒙老师,她细心呵护,认真耕耘,有针对性的教学,她的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特色,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绝不利用她们自然或天然的嗓音条件“滥”唱超过她们负荷的大作品,耐心地训练中声区。教学的重点不是为了唱几首“大歌”,而是细心地诱导她们打开咽腔、放下喉头、塑造良好的声音管道,建立发声的良好状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从音质上下功夫,追求美好的音质,诱导他们体会歌唱时呼吸支持的运动感觉,建立正确的弹性呼吸支持点。 其次,在初学阶段,先使用ABT、Siber等简短的声乐练习曲,以学生把握较好的元音进行练习,逐渐的引进其他的元音或带辅音的字作练习,也是循序渐进地发展嗓音,到二年级以后逐步加入其他如CONCONE op. 9等声乐练习曲,提高学生的发声演唱能力,同时适当的选用较简易的乐曲,意大利歌曲或中国歌曲均可,配合训练。第三,除了让学生明白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情绪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谱的习惯,对作曲家在谱面上的一切音乐术语,都要认真读懂,对乐曲的结构、乐句的分句、气口的安排,都要明确并做合理的安排,同时严格把握音准、节奏、语音的准确,不论是中文歌、意大利歌曲都一丝不苟,意在为今后的演唱建立良好的习惯和扎实的基础。

她认为学生的启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为年轻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她们今后有广阔的发展前程。打基础应是我们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如果忽视这条原则,只顾当前的“辉煌”,即拔苗助长的假“辉煌”,必然会在学生的歌唱生涯里埋下祸根和“定时炸弹”,这种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是声乐基础教学的大忌。我们看见无数的声乐人才,走到一定的时候,因为从前养成的某种不良习惯而无法前进,或因为忽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而形成发声、呼吸、共鸣和语言的严重障碍致使无法继续提高,痛苦地离开了歌唱事业,着实令人痛心,这种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

美声教学中会涉及许多西方的著名作品,在美声唱法的歌唱教学中,宋树秀常常会使用古典意大利歌曲作为基础教材,在声乐训练的进程中,还会使用更多的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作为教材,它们包括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等等语种。在贵州这个边远地区,不像我国的几所著名音乐院校那样,配备有外语歌唱语音的专门师资,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意、德、法语的语音进行学习,她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

宋树秀读的大学第一站是解放前的贵州大学外文系,当时学校聘请了一位德籍女教师鲍克兰(de Beauclaire)教授第二外语——德语,“我在她的德语课中学习德语语音,我们几个同学还经常在星期五晚上到她的住所去听音乐,加强德语的听力训练。我的意大利语是向我的恩师郎毓秀先生学的,在跟随她学习的三年中,我还学习了不少法国艺术歌曲。借助我的这些外语基础以及我三次到比利时专门学习法语歌唱语音的收获,在几十年的声乐教学中,我先后编写了《意大利歌唱语音》、《德语歌唱语音》和《法语歌唱语音》三份教材,提供给学生们学习,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语音歌唱。艺术学院的学生成莉在九六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出国选手选拔赛中得到了周小燕教授、黎信昌教授等评委们的肯定,说她‘外国语歌词的歌唱语感不错!’,她当时是西南地区参赛的唯一选手,还荣幸地进入了复赛。验证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底, 向外界展示了贵州声乐教育的风貎。”

针对目前学生厌倦和害怕外语,基础差的状况, 宋树秀认为艺术院系的学生应加强文化修养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使她终生受益的是从恩师郎毓秀先生那里学到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和丰富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恩师豁达而乐观的性格、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待学生的慈母般的爱心,“这个爱心和责任心是我一辈子勤学苦练、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动力。她给了我今天的艺术生命,我希望这生命能够在我的学生们的身上继续繁衍生长!”

作者:段丽娜

第五篇:青少年爱心教育的反思

摘摘要: 加强青少年爱心教育,是重塑完美人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和当下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提出青少年爱心教育的基本途径:建立教师对学生爱的教育模式;纠正教育功能的错位,体现爱心教育的真正内涵;在自然界中开辟熏陶青少年爱心素养第二课堂;编写培养青少年爱心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青少年 爱心教育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演化到今天,历经千辛万苦,抛弃了应该抛弃的一切,但唯一不能抛弃的是人类的爱心,爱心是人类演化的永恒主题。然而,在当前物质繁荣的光环之下,青少年却普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他们越来越陶醉于由经济变革和物质丰饶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之中,从中得到了轻松的娱乐与充分的宣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已不再抱有热情。过渡的物质和色情诱惑导致他们精神价值的消解甚至丧失,尽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于是一幅幅不可思的情景映入眼前:

《光明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孩子的爱心哪里去了》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对孩子的调查题目是:“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无一人踊跃回答,在老师的提问下,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病了会传染,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会生病的,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大多数学生不愿将其外套借于小妹妹穿。对于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他们为何如此吝啬自己的爱呢?

2004年11月1日,在南京大学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份“心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公开信,记述的是大学生儿子与其父母之间的一些生活实事。大学生将其父母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对父母缺乏爱心,写信支言片语,只为索取钱财,在校花天酒地,有时还埋怨父母无能……对于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何会有如此举动呢?心酸父亲的心灵之痛何时才能抚平呢?

不难看出,青少年精神财富的贫乏主要体现在对身外之物缺乏施爱之心,缺少对他人的爱心与关护。“人之初,性本善”,善者,仁爱之心也。我们不敢想象没有爱心的人是多么的冷酷;没有爱心的家庭会多么的悲惨;没有爱心的集体怎么能发展强盛。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希望。少年的眼睛应该是清亮的,少年的心灵也应该是纯洁的,对于青少年爱心的迷失,我们责无旁贷。加强青少年的爱心教育,已成为及待解决的新世纪话题。

二、加强青少年爱心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青少年的爱心教育,是重塑完美人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完美人格的标准?根据东西方主流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心理学对人格特质问题的研究,完美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爱心、忍耐、宽容、乐观、平和、节制、谦虚、守信、责任感、自省。从完美人格的标准中不难看出,爱心是居于首位的。一个人只有拥有爱心,他的存在才能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价值,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道德体系中都将爱心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它是道德理想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理想的最终归宿。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充分发展,更重要的还包括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身内在的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优化。遵从这一观点,人类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青少年的爱心教育,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大发展,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强:大气骤变,核电站放射性的污染,海啸频繁爆发等。所有这一切都迫使人们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现已不可能从自然界中一味的索取,人类应该把爱同样的献给自然界,这是人类在新世纪环境下生存的必要前提。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实利化,因此,人类更应该去学会施爱于自己的合作伙伴,施爱于爱好世界友好和平的人民与国家。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不能在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欣赏派,不能对集体的长流水,长明灯不管不问,对农民的劳动产品不去珍惜。青少年学会关心,学会施爱已经是当代社会健康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青少年爱心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20世纪中叶,科教文组织把“学会生存”作为20世纪教育的主题。但随着科学技术功效的日益显著,科学思潮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理念,因此在社会中出现了“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潮流,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只重视“才”而忽视了“人”的培养,也淡化了对人精神世界的建构与人格品质的完善,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少,势必导致人性的丧失,那么对他人爱的冷淡也成了理所当然之事。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方面:第一,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精神生活极度空虚。第二,社会治安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日益严重。第三,卖淫、色情、“性自由”泛滥成灾。第四,家庭观念淡薄,人际关系冷漠。上述新情况、新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再次思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其报告主题便是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出现了。在教育哲学观上,21世纪的教育需要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在社会观上,倡导人们关心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推进全球社会的发展。但所有一切的发展都是以有感情的人为中心的,人类的关爱之心对新世纪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青少年爱心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教师对学生爱的教育模式

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爱的付出,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需要。对于人格正处在发展中的儿童而言,教师对青少年爱的奉献,既是培养青少年人格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青少年施爱于人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进行了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了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从而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社会。在大多教育活动中,教师基本上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相应的处于能动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具有爱心,首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这样爱才能真正起到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纽带的作用,才能为青少年的施爱提供一定的保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然而现行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爱的付出已由单纯的至高无上的爱变为“功利性”的爱。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爱的分配往往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生听话程度的高低为标准的,而遗弃了那些内心总是渴求得到老师爱的大多数同学。教师作为青少年离开家庭发展成长的第二影响源,却无法把自己的爱公正的献给每一位学生,那么学生还会依赖老师吗?青少年又拿什么作榜样施爱于他人呢?近些年来,在许多不良教育风气的影响下,部分老师为谋求自己的生存,一心一意把精力放在科研项目上,基本上没有精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更不用说为人师表,奉献爱心于自己的学生了。更有甚者,其行为已毁坏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辉形象,在名利上毫不相让,在处事上先替自己打算,对集体,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需要奉献时却一毛不拔。自己仅仅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任何责任心与事业心,那青少年又将从那里索取爱心并将其爱心反馈与他人呢?所以,为了青少年在新世纪更健康的发展,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再也不能仅仅作为传播知识的机械工具,而是要将其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情感的传递过程中去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乃至起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青少年的爱心教育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爱的付出是双向的,只有老师将其真诚的爱给予学生,才会使学生懂得如何更好的去施爱于他人。

(二)纠正教育功能的错位 ,体现爱心教育的真正内涵。

新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是因历史优秀文化的沉积,凝练而形成完善人格修养的一种文化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便成了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爱,作为人类社会既高级又特殊的一种情感,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反映。但是,为了培养与社会全方位接轨的人才,教育的功能有时会出现错位,正如美国学者麦金太尔所说:“处于这一时代饱受科学技术优越性的现代人们,其内心世界丧失了宁静,完整与和谐,普遍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的失落’,人的‘家园的失落’出现了空前的精神危机。”当今教育对人的培养只重视科学精神,却忽视了人类的人文精神,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大教育环境势必会导致学校教育功能的偏差,使学校教育出现了重知识轻情感,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从而使得教育育人的本质功能有所淡化。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的刺激下,追求个人理利益的满足已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教育由过去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转向了追求功利色彩埋没下的纯知识理论的发展上。当然,以社会大环境为导向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重智轻德”等许多教育误区,因而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人情味。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才智去追求个人自我的利益,不知何为“孝”、“忠”,不知何为感恩。人格的完美体现应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如司马迁所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德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愚人。”在青少年的爱心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关键,德性的提高是保证做人的品质是终极目的。因此教育应回归本流,始终把培养完美的人作为教育的主旨,是爱心教育升华到真正的做人教育。

(三)在自然界中开辟熏陶青少年爱心素养第二课堂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其教育名著《爱弥尔》中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理念。他将其教育模型带到自然环境中去,让爱弥尔在自然环境中去施爱于他人。卢梭认为,爱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一切教育都要以爱为前提而进行,从而进一步去培养青少年的情感,使他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形成自尊,自爱感,这样才可以使青少年学生爱自己,爱集体,爱社会。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作为现今中国教育指挥棒的情况下,使教育依然更多关注的是通过间接知识的掌握去提高青少年多方面的能力,却忽视了让青少年在直接经验的学习中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使培养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墙,将青少年与外界基本隔离,使他们在“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中成长,难以对青少年的情感进行熏陶。因此,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应更多的去关注青少年在直接经验中的训练,建立与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平行的“第二课堂”教育学习体制,使他们从“封闭式”的校园走向开放的大自然,在自然中学会去施爱于他人。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有组织有纪律地实施“希望工程”、“青少年志愿行动” 等活动,使许多青少年迈出了校园,投入到这些以“利他”为中心的献爱的社会活动中去,让青少年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真正体会教育爱的真谛,使他们知道爱的本质并不在于接受,而是付出,是施爱于人的活动。

(四)编写培养青少年爱心教育的课程体系

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话题,现行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很少关联到对青少年爱心教育的教学内容,并且爱的教育内容在公民的素质教育中严重的缺乏,依旧把“五爱”教育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毫无更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内涵的要求已超出了“五爱”的界定范围,而关注更多的是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等以爱为核心的私德的倡导与建设,传统的以“孝忠”为核心的爱的教育理念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道德伦理的丧失,爱心的吝啬也就在所难免了。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义》,在该《意义》中已经醒目的提到了对青少年的爱心教育。鉴于此,应在课程体系中专门编写出关于青少年爱心教育的教材。同时,对现行的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加强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质量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处世态度,让他们在学会生存中去学会关心,在学会关心中去学会全面的发展。眼下建立与实惠主义制度相关的爱心的课程体系,使社会呼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5.

作者:高轶俊 吴 祺

上一篇:毕业本科论文下一篇:本科会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