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频繁。会计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会计环境的不同,各国的会计与国际会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成为近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必要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本文采用经济后果理论,阐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化成功的经济后果条件,对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获得最大化净收益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化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是一门讨论利益各方进退的学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技术说”相对立。“技术说”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具有“真理”性,因而从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会计准则也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和逻辑一致。但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出台或变更都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关注,这样准则就不单单是一个纯技术性规范的问题了。许多从理论上看似能够导致“真实而公允”披露的会计准则,往往在施行之前由于各利益相关方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妥协或者夭折。William R.Scott1977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提出:“经济后果是一个概念,是指尽管存在有效市场理论,但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能影响公司的价值。”认为尽管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只要公司对其所运用的会计政策作出充分披露。市场就会识破由会计政策变动所引起的盈余变化,并对其不做出价格反应。但实际上会计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公司的利润,而公司利润往往又是制定各种契约最常用的依据。因此会计政策会涉及到公司的契约成本,这就可能影响经理人员的决策行为,改变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价值。1978年,另一著名学者StephenZeff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经济后果。这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性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即会计准则除了能对会计核算做出具体的技术规范外,还具有经济影响性。会计准则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动因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使外商投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为了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财政部于1985年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从而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引入了承包经营、股份制等方式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国有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原来国家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的经济业务也随之转变,因此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改革。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并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业会计制度,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水平。为了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外资,又减少编制双重会计报告的成本,出路在于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尤其是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的直接动力之一。

(二)经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任何国家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平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消除“语言”障碍和成本。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三)会计理论研究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其它国家所经历的自然孕育过程,而主要是将已有的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尤其是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引入我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两次重大改革主要是一种制度移植。因此中国会计学术界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和贡献也许是其它国家的学术界所无法比拟的(汤云为等,1998。)。正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会计准则的详尽、透彻的知识,提供了会计准则改革的有效依据。此外,财政部为了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理论准备、人员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概念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会计处理的趋同化、标准化,以加强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由于会计实务来源于会计准则。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其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关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学者普遍认为是指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或规则,并且倾向于国际公认会计准则或英美会计惯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遵循“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方针,于1992年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义公布了具体准则的征询意见稿,后续推出具体准则,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一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践来看,我国会计国际化正是以会计准则国际化为核心的。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所以必然导致会计准则国际化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就是从经济后果角度看待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界定国际化会计准则的产权,从而使制定或采纳的会计准则对国内利益主体受益最大,受损最小。即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为获取最大利益而采取的一切行为,都称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二)按影响范围分类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一些利益集团有利的同时必然会对另一些利益集团造成损害,按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影响的范围可为两类: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本国产生的经济后果,包括本国的利益集团和政府两部分。会计准则国际化使得当地的政策制定者和公司放弃了他们原来的标准,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其他国家的标准。这些变化将产生经济后果,称为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本国利益集团产生的经济后果。另外,会计准则国际化后将按照国际通行惯例重新确定会计报告收益。而纳税收益是以会计报告收益为基础,会计准则国际化后会计收益的低估将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政府税收减少。因此可以说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政府牺牲税收收入以换取外国投资,取得长远的利益,产生相应的经济后果。二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外国产生的经济后果。在本国利益集团承担经济后果的同时,外国投资者会从会计准则国际化中获得利益。而外国利益集团所得的正是本国利益集团所失的。

(三)按影响效果分类按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影响的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1)正面的经济后果。正面的经济后果,即会计准则国际化所产生的可理解的益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量吸引外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大大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和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第二,企业的税负减轻。由于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约束下产生的会计收益会普遍降低,据此调整得到的纳税收益随之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将普遍减轻,这同时是企业吸引外资的一个因素。第三,伴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提高本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本国经济长远发展。(2)负面的经济后果。负面的经济后果,即会计准则国际化所带来的成本或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定成本。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文件的草拟和讨论费用、准则制定机构发生的草案试运行成本。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如果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学习新准则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计人员的培训也将给各企业和组织带来沉重的负担。第二,转换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会计系统由遵循本国会计准则转换为遵循国际会计标准的改变成本,包括因为新准则与当前国情不相适应而导致的损失、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而需对其他准则法规进行调整带来的成本、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导致跨国公司等的资金和利润向母公司所在国转移而带来的损失,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导致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等等。第三,税收收入减少。当引进新会计标准产生的税收影响,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因而会减少政府税收。会计准则国际化成功的经济后果条件是本国及外国各利益集团均会因会计准则国际化而产生的正面经济后果大于其负面经济后果,称之为净收益最大化。如果会计准则改革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这一目的已经被接受。由于新法规特别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布,外资会不断增加。伴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国投资的进入,我国会从中获利。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策略

(一)加强我国内内部调整完善推进会计国际化从我国内部可从以下方面完善:(1)衡量经济后果。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过程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变革完善的过程,而每项会计准则的变革都将带来经济后果。如果盲目参与国际化,盲目地变革会计准则,而不权衡每次变革的经济后果,容易因为新准则与本国经济不相适应,而造成本国经济的混乱,阻碍经济发展。这些国际化的经济后果是不能不考虑的。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应从三方面人手: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有关利益主体是否提供了增绩会计信息,如果提供了,则认为利益主体会利用会计准则国际化产生的增量会计信息。产生积极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国企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利润。通过分析净利润对有关利益主体造成的经济后果,以便测算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分析执行新会计准则,由于水土不服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由此对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财产损失。(2)制定我国分层次的制度与执行机制。不仅各国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水平有差别,即使在一国之内,很多企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业务性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企业迫切需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有些企业采用国际化会计准则以负面经济后果居多。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区别对待,有先后地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比如我国此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就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没有强制执行。(3)健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国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与使用者,由政府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是合理的,可以满足政府的直接需要。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利益也应得到肯定与保护。政府不再是会计准则唯一使用者,也不应是会计准则唯一的制定者。会计职业界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是会计准则最主要的需求方,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准则的执行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将会使会计准则与实务脱轨,准则的贯彻实施将会受阻。因此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就要充分保障会计职业界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准则制定的广泛代表性,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更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从而节省准则的执行成本。(4)提高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得以执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才。但我国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高水平的国际人才更是缺乏。只有大力培养会计审计人才,才能有利地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宣传、贯彻与实施需要全体会计、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内容来培养新型的会计、审计人才,也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新会计准则,提高业务素质。(5)协调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会计准则是我国法规体系的一部分,但会计准则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它与其他法规制度互动影响,必然会对其他相关法规制度产生影响。首先要加强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管理法的协调。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很不发达,会计准则涉及证券方面的内容比较少,但法律应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会计准则与证券法的协调刻不容缓。其次,要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会计实务的要求应该在最大程度上统一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制造的差异。

(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从国际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1)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国际化实质上是各国利益的协调过程,只要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有为国家和地区利益进行会计协调的必要。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每一项准则都是国际协调的结果,并且国际会计准则仍将处于协调和变化的过程中。在会计的国际协调过程中,各国都希望能够体现自身的意志实现自身的利益,为此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并不惜动员社会力量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协调,以减少将本国会计标准转换为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本;同时国际协调并不是向国际会计准则简单地靠拢,而是体现互动的过程,通过协调调整各国的会计目标。因此,会计国际协调的过程也是全球各国会计标准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体现单方向接纳的取向。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国际会计准则反映我国的会计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可以适当减轻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中所承担的负面经济后果,使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中获得的净收益最优化,从而使会计准则国际化在我国不仅是能够发生,更重要的是获得成功。我国作为经济转轨国家,会计改革的初步成功在转轨经济国家会计改革领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取的经验。另外,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也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做法。要积极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实务做法,不断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认真考虑我国的做法和意见,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国的经验。如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的趋同,但仍在在基本准则、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和资产减值准备等少数几个方面存在差异。说明了我国会计的趋同不是单方面的、被动的、盲目的求同,而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保留了本国特色,这也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上的沟通与协调。全球性会计准则首先要实现发达国家间会计准则的趋同,而我国会计准则要想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协调,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上的沟通。我国虽已加入WTO,但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还不发达,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建立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敦促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改变我国的会计环境,减少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会计环境上的差异。(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情况下,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协调,但仅凭一国之力似乎有些单薄。所以应加强与经济背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和合作,以区域(亚洲)会计协调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利益。

(编辑 虹云)

作者:孟永峰 张双才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频繁。会计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会计环境的不同,各国的会计与国际会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成为近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必要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差异 国际化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

简单说,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活动超越国界,资本、技术、服务、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1)生产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协作成为可能,要素流动性大大加强,跨国公司数量越来越多。(2)国际贸易的增加。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和各国市场的开放度加大,国际贸易增速惊人。(3)金融的全球化。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开始跨国运作,资本流动性增强。(4)信息的全球化。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各国获取信息资源时间大大缩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的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能够利用丰富的世界资源,我国的经济要想发展,同样不能离开世界经济的大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会计在这个时候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引进来、如何走出去都依赖着会计信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是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和保证书。跨国公司的业务处理,进行成本控制、盈利能力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会计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国内的公司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宣传自己、证明自己,将国外的资本、技术吸引进来为我所用。另外,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现已加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国,需要我们定期提供符合国际要求的会计报告,会计就是这样一门商业语言,负责运用数字符号传递商业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适应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性融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在资本流动过程中,资本的供给方需要详细了解需求方的信息,而资本的需求方则有义务为需求方提供准确的、可辨认的财务信息。这就要求各国都应该按照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提供会计报表。同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是为了满足监管的需要。所以,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编制财务报告,我国会计准则有必要国际化。

(二)进行跨国公司经营的需要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各国经济资源成本的差异,跨国经营有利可图。之所以会出现会计准则国际化,原因就是要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消除各国会计处理上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对经营成果的客观评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监管要求。另外,对原有会计报告的调整和重新编制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所以,为了满足跨国公司经营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应不断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三)降低成本的需要

首先是降低交易成本。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协商交易价格需要依靠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和财务报表的资料,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而调整财务报告将耗费一定成本。会计准则国际化将降低调整或重新编制报表的成本。其次是降低贸易纠纷成本。由于国际贸易要涉及不同的国家,国与国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国际贸易要更加复杂,也更容易产生纠纷。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往往要依赖会计信息,所以需要各国根据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来进行会计处理,这样产生的结果才可以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仲裁的结果才可以公正、公平,并被纠纷双方所认可。

(四)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其科学性和技术性无可非议。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隐含着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更多的顺应了发达国家的要求,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处在弱势,难免存在一些利益上的摩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来重要。为了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谋求福利,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和国际接轨,尽快适应国际上对会计的要求,消除差异。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合影响力的需要。

四、一些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越来越重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着一种趋势,各国都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努力前进,我国也必将走上会计准则国际化之路。但是,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并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绝不能照搬照抄。同时,会计准则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把双刃剑,在看到其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在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努力向国际化的准则靠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宏明,林艳青.关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研究.会计之友.2004(10).

[2]冯巧根.会计准则国际化中的权益失衡及其对策.会计研究.2003(2).

作者:卜小玲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问题研究

摘要:世界性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全球化扩张,世界各國之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自身属性的内在要求。要想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必须完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组成结构,建设一支符合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高水平会计人员队伍,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统一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并完善会计准则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会计标准;国际化;对策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都不可能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当中来;同样,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都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会计工作,是每个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主体之间开展业务往来的沟通性的商业语言,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完成交易活动的媒介,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标准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推进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各个成员国家可以享受双边和多边的贸易优惠政策,可以极大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同时更是一个有着严格标准化要求的组织。在这个组织内的经济成员国家都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具体要求来设立一定的经济活动标准,而这种标准则是在内部成员之间都要同时具备的。会计工作是各个国家经济活动主体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介质,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必然要求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以此来推动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会计自身属性的内在要求

会计的自身属性是记录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价值运动的数量,用以指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它主要是运用货币及两的方法与技术,揭示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将结果交付给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就可以根据客观的依据进行经济决策。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专门技术方法,而这些技术方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世界上其他国家优良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技术方法也同样可以使用与自身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各国关于会计工作的技术方法层出不穷,不断发展,要想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则必须选择一种适合各国经济交易的会计方法,因此,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组成结构不合理

任何一项规则的制定,其权威性和可执行性主要决定于规则的客观性和可接受性,而这种规则的客观性和可接受性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规则制定主体结构的合理性。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不能逃脱上述规律。但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制定主体的结构却不具备完美的合理性。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主要是由政府官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事相关工作的实务工作者和国内外专家组成,为规则的制定提供咨询。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缺乏权威性和可执行性,这是客观事实。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中缺少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参与。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会计准则的高标准要求

因为会计准则是通过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施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我国对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更没有严格的规范,加之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的匮乏,导致很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缺乏应有的与国际化会计准则接轨的应有的能力水平。我国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在会计实务处理等方面给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众多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很难能够实现职业判断的目标,难与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接轨。

(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难度较大

会计准则按照国际会计的惯例,其主要的功能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投资者能够合理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先进流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现实依据。而我国会计准则画蛇添足地增加了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比如说,在“债务重组”、“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对相关业务事项侧处理,我们的使用的是按账面价值计价,而不是遵从国际会计惯例通用的“公允价值”来进行。过分推崇账面价值,使得企业过分重视账面价值的重要性,导致了部分企业造假账现象的滋生,以利于其虚假重组、操纵利润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我国会计准则缺乏统一的概念框架

目前,我国还是没有制定一个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概念范畴,不能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没有采用一整套能够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良好接轨的会计准则设计方法;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不能对会计准则的建设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我国已经颁布的16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41条存在着数量上的重大差距,与美国的100条会计准则的数量上的悬殊更大;会计准则的完善工作进行的还不够快,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全接轨;缺乏对会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如虚盈实亏、资本消释等现象还不能制定切实的准则加以解决。

(五)完善会计准则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有力保障,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活动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障。我们现有的法律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还不完善,在众多的细节方面缺少法律的规定,尤其是完善会计准则的工作上。在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对会计准则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如此完善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与良好保障。如在大多数的经济管理教材中讲授到的优先股、库藏股等问题,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融资手段,但是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却没有相应的发行规定。这就造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在这些方面的不完善,难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组成机构

针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结构主体不合理的状况,要想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必须完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组成结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把会计实务工作者吸收到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中来,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中既有政府上的政治领导,还要有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和工作人员以及专家的理论深度,还要结合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实际经验,广泛征求来自各方面的建议。另外,在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人员选择上还要具有民主性和合理性,通过宣传等手段吸引适合人员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来,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表各自领域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人员的组成结构方面要注意各领域人员的比例,缩小政治官员的比例,适当增加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比例。

(二)建设一支符合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高水平会计人员队伍

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不是对国际会计准则条文的简单引用,而是在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系统理解和掌握的条件下,结合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发展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的能够体现我国国情的会计标准体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通过专业教育的形式,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先进经验,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会计准则国际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国际化交流,努力提高会计准则国际化水平;加强对会计职业的法律规范,从而建设高水平的会计人员队伍。

(三)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行业亟需完善规范体系。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只有16条,与国际会计准则50条和美国会计准则100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关方面应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进度,尽快建设成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规范体系。在制定会计规则时,应该遵循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并在这个前提下,从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既能与国际化会计准则顺利接轨,又能在实现国际贸易公平的前提下保证我国企业的正当经济利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四)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统一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

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才能依据这个概念框架逻辑地发展一整套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这样为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前提。要想构建统一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就要建立一整套程序框架。应该组成一个既能够洞悉国际会计理论,又能具有现实工作经验的专家小组,该小组应该包括各方面的人员,应该有政府官员、高等院校教师、科研院所工作者、国内外专家队伍和会计行业的实践工作者。通过开展讨论等方式,群策群力,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斟酌与协商,达成共识,创建统一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并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加以完善,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化接轨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好前提基础。

(五)完善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相关法律制度

就我国目前关于会计行业方面的状况来说,关于会计准则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各个法规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和谐之处,因此必须完善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方面,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必须建立与之配套协调的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完善《会计法》,加强《会计法》对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细化条款要求;根据现实要求加强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理顺各种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准则与其他经济法规之间的关系。

作者:马永平

上一篇:早期教育及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