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工作经验总结

2022-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编导工作经验总结》,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编导工作经验总结

编导历年高分考生成功经验

中国编导网编导高考门户网站

艺考经验交流

复习原则

1、知识记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大部分影视高考的同学来说,影视艺术基础知识都是不够的。因此编导高考学习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文艺常识的记忆。关于文艺常识记忆的方法,我认为应该是突击背诵与应用训练相结合,具体方法将在后文探讨。

2、思维训练:编导高考试题中,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一些学校考题的编讲故事、即兴评述、自我介绍中经常考察学生的现在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面试现场表达的时候,只有思维清晰了,才能有一个流畅清晰的表达。因此加强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需要长期训练的。

3、写作训练:现在戏文、文管、编导类高考试题中影评的分值占比例较高,并且写作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写作训练,对考试成绩的提高将是非常划算的。

复习资料

1、文艺常识一本。选择原则是:一是不要太厚,太厚了耽误时间,同时对心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选择薄一点的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背诵一遍,有时间还可以多过一二遍。文艺常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知识。文学知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来分类。在考试中侧重中国文学。艺术知识就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按艺术媒介来分,可分为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还有电影电视艺术。

2、真题解析一本。目前市面上的真题解析比较多,因此需要好好选择。比较好的一本是张福起的《影视高考真题解析》,感觉效果不错。有答案及其分析,觉得讲得比较好。

中国编导网编导高考门户网站

3、影评写作书一本。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本。我当时用了《影视作品分析》,感觉还可以。此外,编导网灵羽传媒的复印资料《编导高考培训手册》也不错,尤其是影评技巧、影评范文。感觉比较有帮助。

4、模拟题一本。个人觉得模拟题难度要适中,不要选太偏太难的模拟题。做比较简单的题。训练时容易激发信心。我当时的模拟题是一位培训班老师送给我的。我班主任跟那个老师关系也很好,对我比较照顾,经常给我题做。很感谢那个老师。

5、其它参考资料。除上述资料外,如果觉得其它有适合自己的资料,不妨买来看看。此外给大家介绍几个网站,有些在书中看不到的经验和考试资讯可以在网上找到。像影路站台、编导高考网、中国编导网、中国影视高考网等。经常上网和大家交流,和全国各地的考生交流学习经验,互相鼓励,在走向梦想的道路上不会感觉孤单。

第二篇:自学编导艺考生的经验

谈面试

提前说明,我这个讲的东西并不是一些大道理让人似懂非懂的东西,而是一些我或

者大多数艺考过来人的经验总结,完全应对于考试属于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技巧。

全国大部分地区面试分为三部分:一:自我介绍:二:回答考官提问。三:才艺展

示。前些天有一个湖南益阳的女孩儿让我帮她看下她的自我介绍,看了真让我惊讶,下

面让我们析下她的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湖南益阳的TYQ,优雅的雅,琴棋书画的琴。雅

琴,古琴之一种。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

长。”我们益阳安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证明了我们益阳人发明创造的力量。

我曾在学校的艺术节上组织同学自编自演了昆曲《游园惊梦》。益阳的瑰宝是小郁竹

艺,居民印象喜欢在家用竹子编鞋子也证实了益阳人的脚踏实地。湘楚文化早就了湖

南犹太人,而我们益阳南县人就被外地人称为“湖南的犹太人”。这就给了我一个学习

编导的优势。希望评委老师能给我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请评委老师记住我这个“益阳妹子”。谢谢

单论整个文章,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挺不错的,语言引用优美,以小见大,引用典

故方显作者的渊博学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说的是自我介绍,并不是历

历史顾论或者你在帮评委普及你的家乡历史,所以说这个自我介绍很失败,没有抓住主题,

姑且不谈这篇介绍怎么样!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能充分

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假如我是评委,反问你,你的优势什么?文中根本没有涉及这个 问题,有的只是你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的只是你主观的认为外地人对你们益阳的蛮

高的看法,但这属于你学编导的优势吗?如果真的是在考场上显然你不能自圆其说,既

然你的问题已经抛下就得回答,否则会被老师抓到漏洞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根

有据,面试就像和老师自然的攀谈,也是一样的道理。

自我介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得介绍关于自己的特点优势,及对编导的理解

就好,但千万要注意是自己的理解,打破常规的理解!吸引老师眼球,这是你自我介绍

主要目的,那么多考生你想脱颖而出,必须通过睿智流畅的语言让老师对你印象深刻,

但也大可不必语言有多么华丽,多么气质昂扬,记住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老师也

是人,如果每个人都是这么激昂,听多了也会觉得假,放松心情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

但要注意的是,语言的组织性 条理性 重点性 依据性,别因为紧张前言不搭后语,说

出的话首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在和老师攀谈的过程中,如果老师提问你,千万千万要记

住,老实的作答,不要自作聪明,撒谎隐瞒,你想想,老师在考场上总归是阅人无数

的,可能在不经意的会被老师看出来的,老师的对你的印象分会打折扣的,但是事情也

非那么绝对,你撒谎特高明让老师信以为真不得不说也是一门艺术,所以这个尺度自行

把握!

现在好多老师实行的都是印象分制,就你的成绩,一定要笑,有谁会狠心的秒杀对自己笑的人呐?我记得那时候统考的时候,

我们一个女同学,说实在的口才不怎么好,自我介绍据我了解属于那种说着说着突然断

电那种,但是她的面试成绩最后的确蛮高的,所以在对老师的时候一定要笑!

最后一个我们谈谈才艺展示,这个的话说实在的不用太勉强,这就相当于我们小学

期末考试的附加题,如果前面的必答题都答对了就已经很完美,但优秀的人天生都有一

种竞争感,所以在这上面也有竞争比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认真用心的发挥你的

才艺,我相信老师会看到你的努力的!

谈编导最重要部分~~影评

最近,网上有很多人问我关于编导这门专业一些列的问题,比如面试要求什么啊,

会问什么类型的问题啊,甚至新闻节目更加侧重于主观性还是客观性等这样专业的问题

扑面而来。其实对于这些临近参加艺考的学弟学妹们,尤其是自学这门专业的,我能体

会到你们着急迷茫的心情,因为去年这时候我和你们一样。但是这些担心对你的专业毫

无促进,反而因为你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会失了方寸,原本你的优势也将化为你的势。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你们往往忽略了这门专业的最重要部分——《影评》,省联考

和单考都分为面试笔试,面试的部分以后我会再讲解,那么今天谈谈笔试省统考的笔试

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文艺常识 二,编故事(给你一个大致情节 发挥想象) 三,看片分析(就是我们常 说的影评)前两项我在这里不必说了,只要不是语文太差就好。但需要注意编故事要讲

究情节和悬念,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才能吸引老师眼球,拿高分。个人认为

这一部分是在没什么技术含量,按照电视剧小说的情节模仿下来就好了!所以这部分不

讲了,文艺常识占分值比例不是很大,考前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别无他法!!第三部分

就是最专业最有难度的影评。单考通常有的院校,只考影评(去年南广只考一部关于一

个孩子网吧上网的专题片等等一些,)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一篇影评足以考查学生的基

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想这就是古代科举为什么只考一篇作文的缘故吧!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 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

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

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

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

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

重中之重 。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

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

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

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

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 是看你不顺眼,即使你对流作答,也会影响

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

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

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

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

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

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

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

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谈到这里,后续为大家献上其他部分的讲解,敬请期待

PS:现许多同学的影评开头都有一些问题,很多是直截了当的一堆专业术语都砸下来

了。其实影评开头比较忌讳过多的专业术语,那样会显得你很外道,二次挖掘思想,说

白了,影评就是对影片第二次创造性的剪辑,重在琢磨某个镜头的用意,琢磨导演的拍

这个镜头场景,重在揣摩导演的心思,为什么这样写,如果你能把导演的思想揣摩透,

影评信手捏来1200子以上,并不像有些同学说的绞尽脑汁憋不出来,在此分析创造下

加上几个专业术语会更好!说归说,但还得下功夫,多练习!

开头可以这样写:

1、要短,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典故之类的话

2、有一定画面感情境感,能将读者瞬间拉入你写的那个世界里。

3、诗意一些,引用古诗句把读者带入情景当中 ,有种让别人似懂非懂的朦胧美!

选择一个好的题目,有个好的开头,至少你谈编导最重要部分~影评(续)

关于影评,网上很多人问我,写影评我们要看谁的片子啊,张艺谋的吗,或某名导

演的!我很纳闷,为什么?难道刘翔跨栏跨的好,就敢肯定他百米也一样好吗,两者根

本没有必然联系,不属于同一范畴。如果你能猜到考谁的片子,那叫考试吗?不叫,那

叫老师在出练习题,我想问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几率很小,为什么说几率小呐!我们 通常考试的片子为纪录片 电视专题片两大范畴,而他拍的片子一商业片居多,什么叫

商业片,就是以商业利益为准则的电影,而这种电影势必要吸引大众眼光,所以暴

力 情色 喜剧 庸俗 虚假居多,而这些根本不足以列为编导的考察范围,这也是很多学

生刚开始看记录片觉得无聊,因为这些记录片,电视片没有哗众取宠,反映出来的是最

真实 最原生态的东西。不要因为他是名导演,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考官会拉他的片让

我们考生分析,选拔编导人才注重的是通过影评挖掘片子深层有意义的思想,选出几个

个打动你细微的片段,一个眼神,一个镜头,加以评述分析,以小见大,所以个人认为

只要抓住一两个方面写好即可,切勿面面俱到,那样文章会看起来很散。所以最后我想

说的是考试选择的片子无所谓大小是否知名!而是考查的意义!

最后,我想要对即将踏上艺考的同学们说,好好的选择一所专业培训学校相当重要,

现在社会上的辅导班,经济利益大于一切,没去时吹的天花乱坠,去过之后都是眼泪,

专业没学好,文化也耽误了!周围的例子数不胜数,最好能上那种小班教学的,如果不

能上小班的,情愿自己找资料自学,我当时小班不到十人上了四节课,然后迫不得已自 学,但成绩比有些天天去辅导班的好的多了!不是说辅导班不好,只是一部分辅导班老

师根本顾不上你,所以有些问题糊里糊涂的,人多了又玩在一起了!但也别把专业想的

多么复杂那么难,其实也蛮简单,用心学习最重要,作为过来人,看了太多因为专业过

线,就轻视文化课的导致年复一年的杯具!所以文化的课的重要性,我也没必要罗嗦

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旦专业不过,千万不要放弃文化,切记!否则你会后悔的!

还有那些想通过编导考学的同学,我想说,没有适合不适合,能不能有没有天分

这类的话,天道酬勤。我一直信奉这句话,只有你想不想做,退一万步讲,即使你专业

没过,那又怎样,还有文化,只是多选了一条路而已,人生走一遭岂能不自信,至少我

们努力走一回了!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第三篇:新闻编导专业实习总结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xxxx》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xxxx》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和记者外出采访已经二十多次了,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说有好人好事《小区里的银发保安》、《袖珍母亲的精彩人生》、《福利院里的好护工——张爱英》,现场新闻《货车撞断电线杆电缆落地影响交通》、《超速超载漠视交规 三车相撞无伤亡》,法制案件《题目:老父杀女 情何以堪》、《贩卖三女婴 铁警全抓获》,百姓困难《屋顶漏雨近半月 今日有望解决》、、《该向谁交的暖气费》,更荣幸的是在内蒙古成立60周年和xx大期间,也和记者一起参与了《祖孙三代携手创作 十米长卷绘就东河新貌》、《大庆祝福语》、《企业机关关注xx大》的采访。在这么多的采访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到相关负责部门,遇到态度好的那就是幸运的了,吃到闭门羹这是常事,没有被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不错了,在《为25元钱讨说法 这钱该我出吗》的街道主任拒绝采访,记者偷拍才完成了采访,最后还给记者放下一句话,如果把事情曝光恶了,下次来采访绝对不让记者进这个楼,最后由于上面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一个片子没有经过审核就被直接毙了。

记者在采访中最担心的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谈,在《李莹事迹感动包头索女士愿无偿捐角膜》的采访中,刚始李女士显得很紧张、拘谨,话特别少,只是敷衍地回答些问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不需要媒体的宣传,然后记者就不再发问,而是很随意地聊起了李莹的事迹以及自己对无常捐献器官的了解和认识,还询问起了李女士的家人,渐渐地李女士的态度转变了,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在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献血证,采访的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新闻编导专业实习总结

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我推开了建工集团新闻中心的大门,我有幸来到《湖南建工》编辑部,进行专业实习。在这宝贵时间里,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天到新闻中心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的,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完全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负责带我的戴姐和蒿哥给我介绍了部门的大体情况。第一天,他们没有带我采访,而是让我阅读他们编辑的报纸。说实话,以前看报纸往往只是看个热闹,根本没有意识去观察新闻的思路和写法。

从第二天起,我就跟着戴姐和蒿哥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采访。一旦接到新闻线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立刻奔赴现场。我们一般的工作流程是接到领导电话,立马出去采访,然后回来写稿。任务多时,稿子往往不止一个。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记者的生活并非像想象中那么浪漫。

新闻需要注重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时间、地点等必须要精确。刚开始采访时,自己总不注意,人名地名没有留心去反复核实。在戴姐和蒿哥的嘱咐下,我知道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其实是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错误的人名甚至会影响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另外,新闻中每一个字,每一个称谓都要准确具体。

作为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相比之下社会知识和经验也同样很重要。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就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记者是综合性人才,对每一领域虽然不能都像本专业那样投入,但至少都应有一定的涉猎。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看书,多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实习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了解了很多报业知识。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欠缺的东西——人际交流。作为新闻记者,这个能力意味着你能否使采访对象信任你,把积压在心底的话向你透露,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特别是在人物专访时,这往往也是一条新闻取胜的关键。除了不断练习与人交往的能力,我的体会还有采访前务必对你的采访对象做一个全方位的背景了解。这样做可以使你的采访对象感到自己不是和一个陌生人交谈,不仅会很快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像老朋友一样聊天,也会获得对方的尊重。

在实习期间里,我感到最辛苦还是赶稿子,但辛苦归辛苦,我的写作水平却大大提高。最初写稿,我总是抓不住新闻点,偏离采访主题,写的稿子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找到那么点儿感觉。休息时,我会仔细对比我和老师的稿子,揣摩老师的思路,分析自己的不足。另外,我常留心报社内部的评报栏,看编辑们的精彩点评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虽然还不能像老师一样,将一些生硬的数据转变为一篇顺畅生动的文章,但是经过努力,我的稿子被老师改正的地方越来越少,得到的肯定越来越多。

在实习期间,戴姐和蒿哥让我发表了许多篇文章,这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体会到了新闻采写的艰辛,提升了自己的新闻素养,而且增长了见闻,锻炼了自我,为我接触社会搭建了平台。在新闻采写方面,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习不过短短一瞬间,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三年的宽度。我真心地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第四篇:2018重庆编导类联考题总结

陶炳辉 2018重庆市编导类统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合纵抗秦的人物? 苏秦

2.《梦的解析》作者?佛洛依德 3.客家的传统建筑? 土楼

4.“朔”在农历里指的是?月初 5.《夜雨寄北》表达的情感?相思 6.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

7.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作者?《无题》李商隐 8.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李煜

9.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指的?三个季度 10.《追龙》的导演? 王晶

11.《夏至未至》的原著? 郭敬明 12.《明月几时有》的导演?许鞍华 13.“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4.哪一项不是四书?《尚书》

15.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国有嘻哈》 16.《鬼吹灯》原著?天下霸唱 17.《马路天使》的导演?袁牧之 18.黄大年的职业?科学家 19.反腐剧?《人民的名义》 20.京剧中的女演员叫什么?正旦 21.下列是喜剧片的是?《一夜风流》 22.《我不是潘金莲》导演? 冯小刚 23.李白号? 青莲居士

24.《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 25.《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

26.《白鹿原》是根据谁的小说改编的?陈忠实 27.以下哪个作品是关于重庆的?《大后方》

28.以下哪个作品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宜昌保卫战》 29.下面哪个是电视奖?艾美奖

30.“先帝创业未半„„”中“先帝”指的是?刘备 31.请对方保留应该说什么?惠存 32.“人生自古谁无死”作者?文天祥 33.《饮冰室文集》?梁启超

34.下列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是?海明威

35.下列哪部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 36.下列不是益智类节目的是?《中国好声音》 37.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水浒传》

38.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作品?《偷自行车的人》 39.不是三苏的是?苏武

40.《故都的秋》故都是指的哪里?北京

二.简答题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这么火?

故事续写:雪仍然在下,丰城镇的居民们听说白礼光的女儿白雪失踪,纷纷出门搜寻,白雪今年八岁了,今天出门上学,中午学校告知未到学校,搜寻持续到第二天中午,依然不见白雪的踪影。 影视作品分析:纪录片《一带一路》

第五篇:编导艺考集训总结发言

集训总结

演讲人:陈至诚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名师智慧艺术中心13届集训班的最后一天,结课典礼的日子,首先和所有的老师、同学说一句,大家辛苦了!多的话就不说了,我谨代表名师智慧教务处给所有老师和同学做集训总结报告,给大家最后交上集训12天来的答卷。

首先,我先就教学方面进行汇报, 第

一、这十二天来,我们做了两次模拟考试以及分组分科目进行一对一讲解和修改,基本涵盖了主流院校的所有考试项目;也基本达到了对同学们单项科目应考能力的提高。

第二、十二天中,所有同学都上了三天外聘教授的课程,对校考的情况加深了认识,对三所院校的基本考试情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三、在分组训练的课程里,我们做到了对不同组,不同层次的同学做出了相应的训练项目,对各组的知识薄弱项目进行了训练拔高,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四、在每天晚上的安排上,除了对白天未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填补,还对一些例如三组纪录片分析、广告创意、一二组动态影像排序,四组图片分析、影片分析等知识点缺漏进行了补充,同时安排了文艺常识背诵,影片赏析等课程,基本对教学做出了尽量细致、全面的安排。

第五、当然,还有几点限于教师和学生人数困难而造成的不足之处,有些同学提出意见说讲卷子和训练课排队时间过长轮着太慢,我在这里说明一下,第一已经到了集训应考阶段,再继续不停的给大家集体讲课是起不到应有效果的,必须通过训练找出共性问题再加以训练。第二,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写作和面试的问题也必须逐一解决。第三,咱们的老师特别辛苦也很有责任心,这些大家是看在眼里的,每位老师都腾出来最多的时间给大家看作业、讲作业,马老师、史老师、何老师还得在大学讲课,闫老师从北京赶回来给大家集训,昨天晚上连夜回去了,祖老师腿扭伤了坚持每天过来对一些不守纪律同学苦口婆心教育,这些同学还不满意,两个班主任跑上跑下给你们做所有细致的工作,办公室张老师一直在办公室给大家搜集资料,打印资料最闲的我天天在这里也尽量看着你们,你们在没有轮到自己讲解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你们自己也清楚我就不多说了,还有人说为什么不多请几位老师过来,我给大家说明一下,三个原因,一个是能真的那么负责认真的老师不多,能被名师看得上的老师也不多,能抽出来时间的老师更不多,就这么简单。但是整体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算对同学们有了一个交代。

其次,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不是喜欢煽情的人,也不算做作,但是想和大家说一下自己的心声。大家很多同学都是我从基础班开始就带上时间长的快一年了,时间短的也有半年了,我一方面很享受在名师给大家上课的这种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很珍惜和同学们的感情,我前天下午给同学们上课,被同学们包围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点心酸,觉得这样的和你们在一起,被你们包围的机会就快没有了,然后就大脑里面迅速闪过以前的以下画面,给同学们放桃姐、我的父亲母亲时候,有同学在那里偷偷流泪,给同学们放钢的琴、鬼子来了大家放声大笑的场景,确实非常让我留恋,也许明年还会和学生一起重演,但是不会是你们了,不会是名师编导一班、二班、三班、四班、摄影班了,也不会是集训

1、

2、

3、4组了。很伤感,好在岁月偷走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是偷不走的,就像你们在名师的这段日子一样,它必然也必须留在你我的心底。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与大家共勉:

第六篇:电视纪录片编导 个人总结

第一节 纪录电影的本性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纪录电影奠基人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摩阿娜》时用到的,并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纪录片”用于指称一战后古典电影时期制作的各种创造性的非叙事电影。格里尔逊还为纪录片作出界定:凡是摄影机就所发生事件在现场拍摄的(不论拍的是新闻片还是特写片,集锦式趣味还是戏剧行趣味,教育影片或是科学影片,正常影片还是特殊影片)那一事实的影片,便都称为纪录片。

纪录片设计的是真实的人物、地方、事件和动作,但问题在于将真实搬上银幕的行动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真实(如摄影机和制作者的存在对事件人物的影响)。显然,真实本身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被搬演的,必须加以选择并赋予它某种形态。所以,有关纪录片的争论就集中在电影制作者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他所记录和展现的真实。一般来说,记录片制作者都试图在情绪、感觉和情景方面给给观众造成真正存在的真实感,尽管为达此目的的制作者可能会使用明显的电影技巧甚至先入之见和叙事主线。

后来关于“真实性的程度”的争论就成为了困扰纪录片发展的荆棘。一种说法是将胶片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并作为完成品,因为这才是最直接、未经篡改的真实;另一种说法是将拍摄的原材料提炼和结构成为更具意义和更有连贯性的叙事形式,否则就不会人看它,继而它的真是元素就根本不可能对观众造成任何艺术化的影响。

在斯坦利·卡维尔的《被观看的世界:电影本体论的反思》中指出:正因为电影的物质基础是真实的投射,这一媒介才能够像描述真实一样地描述幻想和神话。真实在所有电影中都扮演着基本的角色,但没有一部电影里真实单单是扮演被记录的角色。当世界将自身展现在胶片上的时候,真实就已然被转换或变形了。这样,在人类经验中,真实本身也就被打上了幻想和神话的烙印。 第二节 《北方的纳努克》

罗伯特·弗拉哈迪被公认为“纪录片之父”和第一位伟大的写实主义者,他的《北方纳努克》开创了非叙事电影的历史。

弗拉哈迪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采矿工程师家庭,并与土著印第安人结为朋友,早就了他对古朴原始生活的留恋和对奇遇冒险经历的向往。1913年,弗拉哈迪开始拍摄探险纪录片,他被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面对寒冷、接合死亡所表现出的乐天和活力所感动,拍摄了大量的以爱斯基摩人为主人公的镜头,1916年他带回的长达七万尺的胶片素材因火灾被毁,只得重返北方去拍摄,成就了后来誉满全球的《北方的纳努克》。

在《北方纳努克》中,弗拉哈迪积极地鼓励纳努克和他的家人参加影片拍摄,经常告诉他们怎么做,并指导他们在摄影机前表演。银幕上展现的许多内容的确是纳努克一家的典型日常生活,但也不尽然,如弗拉哈迪在影片中表现纳努克捕猎海豹的危险方法,其实在爱斯基摩人能够用皮毛交枪支时就已经被纳努克们摒弃了,弗拉哈迪还让爱斯基摩人穿上他们不再穿着的传统服装,以抹去西方世界的影响。但《北方纳努克》却宣称它的主人公是真实人物,不是虚构人物。这是对这部影片争议最大的地方,真实人物也是叙事中的人物,真实人物也是演员,与扮演虚构人物相反,《纳努克》中的主人公以自身形象出现,其实就是自己扮演更具典型自我的自己。

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在《北方纳努克》上映第二年,纳努克一家因拍摄影片而错过了最佳捕猎时期,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因《北方纳努克》一片大获成功后,弗拉哈迪后来又拍摄了许多类似题材的纪录影片,有《摩阿娜》、《亚兰岛人》、《路易斯安那的故事》等,但都没有超过《北方纳努克》的成就。从弗拉哈迪的影片基调和所宣扬的意识形态来看,有一种所谓的“新卢梭主义”,表现为浪漫的异国情调、对往昔的感念、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敏感和对“淳朴原始时代”的粉饰。

第三节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30年代,英美纪录电影激素转向社会性题材:关注工业化国家面临经济萧条和政治**的种种问题。约翰·格里尔逊作为社会性题材纪录电影最重要的实践者,对英国以致全世界的非叙事电影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格里尔逊本人只执导过《漂网捕鱼》一部纪录片,但他却是一代纪录片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精神的激发和主导方面:作为理论家、老师、组织者、制片人、发行人和公关专家,他穷其一生都在用尽甜言蜜语和嬉笑怒骂促使各级政府认识到纪录片作为公众教育手段的重要性。

虽然纪录片学派在理念和制作商均有一些分歧,但他们都认同导师格里尔逊建立的纪录片基本原则:

1.纪录片是取材于真实事件、人物和环境的非虚构故事。2.普通人在真实的背景中演出他们自己的生活。3.捕捉原发性自然动作和生动的语言变化。

英国纪录片学派蔑视好莱坞的商业娱乐至上的电影观念,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是有用的,它必须起到重要的公众效用。格里尔逊相信纪录片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他虽然赞扬高超的手法和创新的技巧,但他始终对任何为纪录电影添加美学含义的努力抱有疑虑。

从多方面来看,英国纪录片学派可以被当作是弗拉哈迪传统和苏俄维尔托夫传统两者相互妥协的产物。格里尔逊赞赏弗拉哈迪作品中的诗意化的精致、对自然场景的热爱和对身体力行的敬仰,但又对弗拉哈迪影片中渗透出的“新卢梭主义”沮丧不已。格里尔逊坚持认为,20世纪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城市和技术,它们要求集体和公众的解决办法,而弗拉哈迪的影片对这类现实问题毫不相干。

与此同时格里尔逊赞赏苏俄纪录电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却激烈地批判了苏俄纪录片的狂热成见:革命。

格里尔逊的纪录片理念倾向于实用、有效和理性,总之,他鼓励一种“解决问题式”的纪录片方法。他强调预制计划,一定程度的灵感和发挥是允许的,但他不赞成弗拉哈迪和维尔托夫的偶发性实验,二者都不使用剧本,弗拉哈迪相信纪录片本质上是摄影机的创造,而维尔托夫则认为它有赖于剪辑的创造。

但英国纪录片并不因此就必然显得沉闷和无趣,相反,某些纪录片却颇有才气、灵气和诗意。如怀特和瓦特的《夜邮》、埃尔顿和安斯特的《住房问题》等,它们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它们本质的真实和绝妙的工艺。 第四节 法国“真实电影”派

进入60年代,“真实电影”就在阿法国纪录片领域异军突起,并很快波及到欧美各国。所谓“真实电影”是指通过使用不受干扰的便携式摄录设备,避免涉及素材的先入为主的叙事线索或理念,以直接性、共时性和逼真性为目的的纪录电影。“真实电影”一词最早是法国电影制作者让·鲁什用于指称他与埃德加·莫瑞合作的影片《夏日纪事》的,《夏日纪事》也被认为是第一步“真实电影”。

代表人物:阿伦·雷乃,影片:《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让·鲁什、埃德加·莫瑞,影片:《夏日纪事》

阿伦雷乃以拍摄现代画家的传记式纪录片起家,包括《梵高》、《高更》、《格尔尼卡》。他说过:“如果一个人不会忘记,他就不能生存或正常运行,这就是我在拍摄《夜与雾》时提出的问题。它并不想建造另一个纪念碑,而是要思考现在和未来,忘却应该是建设性的。”通行观念认为,纪录电影赋予题材以历史的真实性,纪录电影的人物和事件犹如历史纪录的一样,免受感知,情感和心理的扭曲、侵犯和影响。但恰恰是这些扭曲成为了阿兰雷乃一生关注的焦点,不管那他的故事讲述的是什么,它们总是提供对事件、记忆和历史反照,以及时间、记忆和历史三者与个人和社会认同的关系。而贯穿雷乃创作这一主线的起点就是《夜与雾》。《夜与雾》拍摄于二战结束后十年,对作为纳粹政策奠基石的官方大屠杀进行了编年史式的呈现。影片中和平宁谧的场景和触目惊心的新闻纪录产生的辩证效应使得观众不但经历了大屠杀噩梦般的恐怖,也迫使它们对大屠杀进行深入的反思。就在全世界开始淡忘那些不可想象的恐怖景象时,雷乃却用电影化的方式将观众又带回到那不堪回首的经历之中。为此,雷乃在影片文本、观众和历史三个方面创造性地丰富了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1.将画面和声音放置在一种新的关系中,以对其含义做出评论而不是简单罗列(画面系统充满了多样的对比,彩色黑白、照片和活动影像、移动镜头和静止镜头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交叉跨越等;声音系统中,则有旁白、缄默和音乐之间的复合式交响。2.影片成功地把观众变成了目击者,通过影片的旁白直接述诸观众,建立一种“你—我”的对话关系。3.通过将主观层面植入历史材料中,在一种模棱两可和互相矛盾之间游移,雷乃持续强调着潜意识和无意识欲望的存在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自我的反省、种族的认同、家族历史和个人记忆因此成为更宽泛的文化一体。对于拉伦雷乃来说,“形象时间”不是一种真实的反映,而是一种“形象思想”,像历史本身和时间一样,这种历史良知变成了雷乃的中心主题和结构电影的原则。这一美学准则在《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鲁什宣称:一种新的真实电影成为可能,这种纪录片能够捕捉“作为鲜活生活的逼真性”。运用这一方法,电影制作者可以变为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帮助为摄影机创造社会戏剧。客体被给予机会在电影制作者面前表演自己的生活,一种“具有心理分析真实价值、准确地说就是被隐藏的和受压制的浮出台面的”游戏 。这种在场面调度上强调心理学因素和电影制作者能动参与的做法,与几乎同时在美国产生的“直接电影”风格大相径庭。“直接电影”没有倾向性的干扰(制作者的问题和提示),客体(被拍摄者)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被拍摄和录音,通过非激发性共时的话语和行为来展现他们自己。

真实电影由于需要使用快速、有效和最少的摄制人员捕捉新闻,一个十六毫米轻便式手提摄影机、便携式录音机外加摄影师和录音师(编导兼),“真实电影”开始了纪实电影美学方面的变革。

第五节 纪录电影的五种形态

西方学者根据纪录电影制作者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所实际采用的不同技术手段将纪录电影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

(一)说明性纪录电影:一个不带有倾向性和权威性的旁白评论再加上一系列描述和传达信息为目的的图像。旁白直接向观众诉说,它提出的一系列事实和问题,而这些事实和问题又被影像加以说明。一般来说,旁白不是提供那些影像不能传达的抽象信息,就是评论那些对特定观众来说不熟悉的或者假设它们不能理解的在影像中的活动和事件。说明性纪录电影的目的就是要描述和传达信息,或者提出一个具体问题。

说明性纪录电影是一种我们今天通常大多用于电视台播放的传统纪录片模式。

(二)观察性纪录电影:电影制作者不介入影片所拍摄的事件的过程,它没有一个上帝权威评论的声音,没有片内字幕,也没有任何形式采访。观察性纪录片强调的是展现生活的片段,或直接呈现被拍摄事件。影片制作者尝试躲在荧幕之外,成为不被陷入的旁观者。它们的目标是简单地观察正在展开着的事件。因此,他们所强调的记录事件是指纪录在现实生活中正在进行着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观察性纪录片也被称为“直接电影”的原因。技术角度上,观察性纪录片倾向于使用长镜头,声音也是直接和简单地纪录当摄影机转动起来时的现场声音。观察的模式不进建立起一种与被摄事件的亲密关系,而且通过拒绝操纵和扭曲被拍摄事件而建立起一种信念。这类纪录片对所拍摄的事件采取的立场是中立的和不作评价的。

(三)互动性纪录电影:观察性纪录片的模式是试图从观众的角度躲避制作者的存在,那么互动性纪录片则是将制作者的存在凸现于荧幕前(图像或声音上,使制作者与被拍摄对象形成某种关系。最初基于电视新闻采访。

(四)反省性纪录电影:这类纪录片被运用的比较少,主要用以向观众揭示电影是怎样被制作的,因内容和形式独特不得不单独列为一类。最著名的代表当属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

(五)搬演性纪录电影:搬演性纪录片的特征是模糊的,因为它把注意力从现实世界移开,而转向影片所表达的含义方面。搬演性纪录片像传统的故事片一样能唤起某种情绪氛围。它的目的就是以一种主观的、富有含义的、风格化的以及内藏的方式来表现它内容。因此,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一方面在表现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形象化的呈现方式,使观众有一种鲜活的、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会使观众疑问:真实是否已经被歪曲?

上一篇:部队基层班长述职报告下一篇:保研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