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行为学主张“改变的设计将改变人的行为”,并将理论拓展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讨行为影响机制;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以个体、社会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构建理论模型;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强调课程环境与课程其他要素的平衡发展,共同实现教育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论文 篇1:

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中一直都将“传统型”模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发展需求,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主,难以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以及健康体育课进行改革与创新,应根据课程特点与规律,合理的融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教育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当前的体育教育需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

虽然目前在高校体育教育以及健康体育课中已经开始引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育模式,但是,尚未明确是否可行,没有真实的反映出体育俱乐部在教育中的优势与作用。针对于此,下文分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针对课程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高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一直以来都在采用传统类型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求,难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也无法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课程评价方面,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难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个性以及主体性的健康发展。尤其受到传统功利性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体育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学的功利性价值,忽视一些非功利性的价值,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一)未能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设置的过程中,未能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尚未将学生综合素质、体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等作为课程的设置目标,没有将“健康第一”的相关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二)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设置的过程中,一年级主要设计田径项目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普修课程,二年级主要设计选项课程、综合课程与保健课程,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教学资源较为紧张,导致选项课程的设置未能突破原有的班级教学模式,多为“平移”类型的教育形式,所以在选项课程方面,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教育效果降低,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教学工作要求。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合理性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设置的过程中,未能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缺乏课程内容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例如:受到“竞技”观念的影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其他的运动项目理论知识代替,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要求,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设计的环节中,未能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材设计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缺乏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在教育方面只重视学校的课内教学情况,忽视学生课外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正确进行课外基础设施与教育资源的开发、落实,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难以全方位的组织开展教育工作,严重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出现局限性的问题。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

第一,目前高校在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中,教学形式、管理体制以及组织方式等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学校都采用课内的教学俱乐部方式,只有少数学校开展了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活动,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俱乐部,都属于学生社团自发的组织,独立性很高,没有课程教育的含义,只是学生利用此类组织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以及比赛。可见,高校应加大课内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的创建,将课外俱乐部作为课内俱乐部教学的补充形式,延续课内体育教育工作,将课内以及课外的体育俱乐部有机整合,为教育工作夯实基础。

第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体育俱乐部教育方面,主要采用结构类型的考核方式以及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方式进行考核。结构类型考核方式,是由多个结构有机整合,例如:知识结构、态度结构与运动能力结构等等,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就是在体育俱乐部教学完成之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情况,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价。

三、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学习需求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体育才能、兴趣爱好等优势,帮助大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以及方法,延续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向着终身体育的方向过渡,为了探索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下文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

高校属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基地,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开拓创新的特点,能够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新世纪发展的背景之下,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这对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育属于人才培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竞争、创新意识的职责,例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并且促进其个性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以及运动习惯,使其适应到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及接班人。

(二)师资力量的可行性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多数毕业于体育专业,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很高,虽然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属于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體育教师的思想转变速度很快,对各类新型教育组织形式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除了可以促使体育俱乐部教育组织形式的良好落实之外,还能为教师提供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理论专长[1]。例如:在采用体育俱乐部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在课外俱乐部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相关的课程知识应用在实践操作中,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三)场地设施以及器材的可行性

课内外俱乐部活动对于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很高,而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办学规模逐渐增加,学校也开始加大场地设置以及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很多高校都开始设置体育馆以及健身房等基础设施,而此类基础设施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俱乐部活动的实施提供充足条件,可见,在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组织活动的可行性很高[2]。例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各类体育器材的应用方式与方法,在课外的俱乐部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各类讲解合理的操作体育器材,充分发挥器材的应用作用。

(四)学生心理特点方面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的年龄在18岁到22岁之间,自我意识很强,处于生理以及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求知欲高、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是个性形成较为重要的时期,应重视教学引导,使得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个性。而俱乐部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除了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之外,还能促进其心理方面的发展[3]。

(五)有助于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育观念落后,受到竞技、阶段体育以及体质教育等观念的影响,一味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等针对教育内容以及形式进行创新改革,忽视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甚至与终身体育观念相互背离,不仅无法满足目前的体育教育需求,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感,难以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以及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在采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内外体育俱乐部教育组织形式之后,可以在课堂、课下通过俱乐部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体育项目与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效果良好,有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教育氛围[4]。

四、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课教育过程中,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育组织形式的可行性较高,采用此类教育组织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学习兴趣爱好,充分发挥高校师资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积极作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制度,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与此同时还应体现出“课内外一体化”的积极作用,将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的教育资源有机整合,通过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喜涛.长春市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研究[J].现代交际,2016,23 (24):253-254.

[2]严尚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5 (15):203-204.

[3]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學院学报,2018,38 (1):121-124.

[4]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研究——以足球俱乐部为例[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8,37 (2):11-12.

作者:黄国良

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论文 篇2: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

摘 要:环境行为学主张“改变的设计将改变人的行为”,并将理论拓展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讨行为影响机制;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以个体、社会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构建理论模型;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强调课程环境与课程其他要素的平衡发展,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基于以上理论对体育课程环境进行优化配置,主要途径为:通过校园卡体育专项经费与体育场馆预定系统较好地解决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及享有体育资源公平性的问题;通过开发互联网+“约战系统”以及不同层次的竞赛环境配置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参与体育竞赛的课程软环境;通过主题性、参与性及互动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突显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使大学生课余锻炼人数呈稳定增长趋势。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环境;课内外一体化;环境行为学;锻炼行为生态学;高校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nvironment;integration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resources;environmental behavioristics;exercise behavior ecology;college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我国开展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并对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的“三自主”(学生自主选课、自选教师、自定时间)、“三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现场与网络互动)、“三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的课程模式得到不断发展。其中,“课内与课外互动”的课程理念多年来受到持续关注,逐步发展为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基于体育大课程体系的设想,通过课内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该课程模式在解决学生课内学习、课外延伸性体育活动,提升体质健康、形成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在理论上缺少深度的探索。从文献的查阅中,很少看到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关于课内与课外锻炼环境的差异分析,也很少看到课程环境对锻炼行为影响的分析,课程环境建设一直在体育课程体系变革中处于滞后的状态。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自主锻炼存在较多的动力与环境差异因素。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属必修课,有学分要求、有教师组织、有场地保障,因而课内学习具有约束性的特征。而学生在课外的自主锻炼,约束条件消解,何时进行锻炼更多地依赖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动机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1]。因而,“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环境配置对促进学生锻炼行为从体育课内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首先介绍环境行为理论、生态理论及课程环境理论,从环境行为、课程环境的教育功能等阐述课程环境对行为促进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以深圳大学建设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环境配置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课程环境配置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1 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基本理论与研究

1.1 环境行为学的理论

环境行为学,主要研究人与物质环境两个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该学科将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步进行研究,旨在探求环境与行为的和谐统一。该学说主要包括:

1)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外部环境决定人的行为选择方式。这种理论在建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筑师相信“改变的设计将改变人的行为”,如道路上设置的斑马线将使人选择更为安全的斑马线通过马路;垃圾箱的分类提示会使人倾向于产生投垃圾的分类行为。环境决定论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环境的决定作用,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意识,而这种主体意识具有需求动机、调节行为和改变环境的能动性。

2)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人的行为不是由环境所决定,而是由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所产生。在行为产生的过程中,人作为独立的主体具有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变环境的主导性。

3)相互渗透论。

相互渗透论认为人和环境不是二元对立的,人们不仅能够对物质环境实施改变,还可以从实质上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从而改变社会环境。

在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中,关于锻炼行为与环境关系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2-4]:关于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的关系,在国际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初步的研究发现,当出行距离短、街道景观优美,出行者倾向于采用步行或自行车,从而增加体力活动而促进健康;周边环境令人向往则可增加休闲体力活动。有研究者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发现在郊区居住的学生,当周边运动场的可达性较好时,不仅每天进行锻炼的时间较长,而且在上课日的每天锻炼的时间也较长[5]。

1.2 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

行为生态学模型主要研究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该理论模型不仅认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作用超越个体的因素作用,同时,生态学认为个体与社会文化和物资环境的要素可以循环利用。强调锻炼行为是个体、社会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逻辑上把社会文化、政策和物质环境结合到行为和教育之中,来干预个体锻炼行为选择和坚持[6]。

1.3 课程环境的教育功能研究

关于课程环境,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学生学习赖以发生并使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那种情境,它包括教与学在其中发生的课堂与学校,相关的环境还包括家庭、社区、特定的阶级或种族群体[7]。

张华[8]对课程环境的定义体现了生态教育的思想,认为“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

关于课程环境的作用,有两个重要观点值得重视:一是课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各种环境资源,达成显性的或隐性的教育影响作用。二是课程环境对课程组织的重要作用,强调课程环境与课程其他要素的平衡发展并有效地共同实现教育目标[9]。

2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

2.1 体育实体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深圳大学拥有体育实体环境,即体育场馆占地面积152 500 m2,建筑面积63 242 m2,以深圳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共2.6万人来计算,平均每人拥有体育实体建筑面积2.43 m2,可以认为具有较好的场馆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要优先提供学校体育课程、各类运动学生代表队包括高水平运动队及普通大学生代表队的训练使用,同时也要满足高校教职员工及有政策刚性要求的学校场馆资源对外开放需要。实际上,学校体育场馆还经常面临着不同时空、不同功能的任务需求,如大型集会、毕业季的学生就业招聘会等,这就对场馆资源的效率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如何建成优化的体育课程环境、学校体育场馆如何更好地提供大学生课余自主锻炼的服务、提供优化的资源配置上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与需求总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资源需求大于资源存量。即使学校不断扩建体育场馆,配置功能多元的各种健身设备和辅助设备,但目前仍无法在资源与需求上达成平衡。

二是面对不同类型需求,如何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实施体育场馆使用的权益和公平性问题。在课程环境开发之前,深圳大学的体育场馆主要是在完成体育课程、运动队训练之后,场馆中心根据学校各类群体比赛、学校学生社团的申请、各学院组织的比赛申请来管理场地使用。但这种仅仅面对“有组织”的、享有优先场馆资源使用的管理方式,虽然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场馆资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众多学生的场馆资源使用权益,在优先获得使用权或者是在享有场馆使用的时间上,对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公平现象[10]。

三是体育场馆管理方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矛盾。在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实行专门化管理,但由于体育场馆部的人员编制较少,实际上场馆维护、日常保洁等工作采用了外包服务的方式,故体育场馆实质上是混合管理模式。由体育场馆进行场地资源管理,需要通过场馆管理部门合理地实施场馆资源的动态调配。但在课程环境优化之前,行政部门的管理全凭实践的管理经验和习惯进行场地审批,管理不到位、规章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多矛盾,场馆管理的薄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不高[11]。

为了综合解决以上问题,深圳大学从2007年起,为了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环境建设,通过两方面的措施实施建成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1)校园一卡通的体育资源配置。

从2007年起,深圳大学在每个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校园一卡通中设立专项体育经费,学校每年为每个学生提供体育专项经费300元。校园一卡通为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提供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体育专项经费的电子支付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场馆的管理系统与一卡通的对接,实现对学生的身份识别,从而达到体育经费个人专享的目的。由于这些经费只能用于使用各类体育场馆的经费开支,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享有平等地使用体育场馆的资源,提高学生对场馆资源支配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主锻炼需要,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体育场馆预订系统。

为了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更为有效的利用,深圳大学开发了体育场馆预订系统。系统由后台服务器和各场地的客户端组成。预订系统对可以开放的场馆资源及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进行分类展示[12],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输入校园卡号及密码进入系统,可以提前3天进行场地预订。通过场馆预订系统和校园一卡通体育专项经费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支付方式的安全与便捷,提高了学生使用体育经费的意愿,同时也提高了场馆使用的效率[13],从而较好地解决建成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及享有体育公平性的问题。

场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促进学生的锻炼具有显著的效果,2007年,学生每年使用场馆进行自主锻炼为35万人次左右,到2013、2014年,每年学生使用场馆进行自主锻炼的人次稳定在45万人次左右。

2.2 互联网+“约战系统”的创新开发

在课程环境中,可以将体育场馆分类为课程的“硬环境”。硬环境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课程的“软环境”建设,包括课程政策、传统习惯、文化氛围、组织体系等,则是在促进学生参与自主锻炼过程中更为重要的课程环境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对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课程环境的建设中,深圳大学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自主相约比赛形式的结合,形成互联网+“约战系统”的创新开发,由此形成了校园体育竞赛的新发展及新补充。互联网+“约战系统”的创新呈现出不同的独特功能。

学生通过校园卡登录网络“约战系统”,在系统内可实现球队自主组建、加入球队、发起或接受挑战、查看球队积分排名、查看球队信息、查看裁判员信息等功能。

网络“约战系统”的管理员是系统的后台操作员,其职责是管理整个赛事的正常运作,协调时间、场地、裁判的安排。所有的挑战均要经过管理员审核,才可成为正式比赛。管理员根据学生裁判员的时间进行比赛的安排,通过裁判员的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系统中各队均有权利对这种特殊情况进行反馈,系统管理员将会进行调查,实施监督与仲裁机制。

在传统的校园体育比赛中,学校代表队、学院代表队是通过选拔机制,具有较好运动技能的学生才能成为各代表队的成员。对于整个学校而言,能参加校级比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对于那些具有一定运动技能、渴望比赛的学生而言,互联网+“约战系统”的开发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从而也成为了连接课内外进行锻炼的纽带,并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人数。

互联网的使用快速便捷,具有广泛的交流功能、互动性强,可促进学生间交流,拓宽人际网。通过互联网+“约战系统”吸引不同运动水平层次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学生拥有共同爱好,体验体育活动的真实乐趣,使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氛围更浓,提高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2.3 竞赛环境的系统配置

在大学生群体中,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深圳大学在传统上形成了各类不同的组织竞赛:一是每年组织10项“校长杯”比赛,这10项比赛包括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羽毛球等群众基础最为雄厚、项目最受欢迎的比赛。校长杯比赛积分计入学校运动会的综合总分。二是每年在新生入学后,为丰富新生的体育竞赛活动、选拔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专门组织10个项目的“新生杯”比赛。三是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自主竞赛,目前深圳大学拥有22个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全部由学生按章程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办赛,成为了学生社团组织赛事最为活跃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社会知名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更为紧密,2013年深圳大学“岁宝公益杯”体育系列赛,是深圳大学建校以来,首次由企业赞助举行的群体系列赛事。优秀企业与知名大学的结合,促使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签约仪式,新增了深大“岁宝杯”三人篮球争霸赛、深大“岁宝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深大“岁宝杯”排球争霸赛。排球争霸赛不仅校内学生可以参与,还吸引了2支男子校友排球队、3支女子校友排球队回校参加竞赛。这些比赛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2015年,各种争霸杯的比赛在深圳“融资城”的签约资助下继续举办。

2.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在广义的课程环境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因素都可以看作是课程环境的一部分[14]。近年来深圳大学从多个方面营造具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整体投入。

2011年深圳市承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来自世界152个国家及地区的7 86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深圳大学全面动员、整体投入:深圳大学学生在本届大运会航海、乒乓球、高尔夫等项目获得5金5银的好成绩,获教育部颁发的“特殊贡献奖”。深圳大学主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科学大会,成为校园内最具大运会文化特色的亮丽的风景线;深圳大学的志愿者参与赛事的各项服务、场馆保障及开幕式等工作的多达5 000人以上,深圳大学的大运会志愿者站与深圳全市的750个志愿服务站一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大运文化理念,犹如永不熄灭的火炬,一直服务至今并无限延伸。大运会的文化影响已作为深圳城市的文化特质之一,其作用远远超出了体育文化的影响作用,对深圳城市的精神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八一女排深圳大学主场的建设。

中国排球联赛是国内最顶级排球运动赛事,是展现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精神、传播拼搏精神和体育梦想的载体。为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女排顽强拼搏精神,深圳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女排共建2014—2015年中国排球联赛八一女排深圳大学主场。

八一女排代表了新中国排球发展的历史并取得了辉煌成绩,是迄今为止全国各支运动队中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人数最多的运动队。八一女排在深圳大学元平体育馆共进行了12场比赛,最终,时隔13年再度登上冠军领奖台。深圳大学八一女排主场的12场比赛,是体育文化盛宴,超过2 000人次的学生志愿者投入主场工作,每场比赛有来自体育社团、各学院超过1 200名学生为主队呐喊助威,在八一女排夺冠的时刻,共享夺冠的美好时光,体验汗水、泪水铸就金牌的艰辛过程,从而获得精神的熏陶与升华。

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的建设。

深圳大学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将体育精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来源于共青团中央的青春励志文化活动。2014年由共青团中央王楠和中国乒乓球队来深圳大学进行主题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乒乓球推广活动,传播乒乓文化和乒乓精神,传递努力拼搏的正能量。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达到了2 000人,国手们与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随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成为深圳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

体育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最具有活力、最具有互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特质。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通过多方面对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自主锻炼行为的发生。但这些个体行为的选择与决策,依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易变性。如何建立体育课程与课程环境之间的衔接,通过体育课程与课程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2)通过校园卡的体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可以积累学生大量的个体化的锻炼信息,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获得学生锻炼的基本需求规律,同时,也可以发现参与锻炼很少的学生的结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3)互联网+“约战系统”作为课程软环境的一种尝试,在互联网时代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作为一种衔接课内课外的竞赛载体,可以考虑举办校级、院级的新竞赛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体育竞赛的功能,从而吸引更为众多的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也可以将学生可量化的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过程性评价”,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J]. 体育学刊,2010,17(4):43-44.

[2] 翁锡全,何晓龙,王香生,等. 城市建筑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和健康的影响——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新领域[J]. 体育科学,2010,30(9):4-9.

[3] 陈佩杰,翁锡全,林文弢,等. 体力活动促进型的建成环境研究:多学科、跨部门的共同行动[J]. 体育与科学,2014,35(1):22-23.

[4] 全明辉,何晓龙,庄洁,等. 建成环境对上海市静态工作方式人群BMI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15,22(2):133-139.

[5] 周热娜,傅华,李洋,等. 上海市某两所中学初中生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2):197-198.

[6] 方敏. 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122-123

[7]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5.

[8]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21.

[9] 龚建林.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J]. 体育学刊,2011,18(4):42-44.

[10] 王茜,苏世亮,马潇雅. 社区健身环境对居民运动水平的影响机制及其公平性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6):648-649.

[11] 谭建湘,周良君,陈华.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 体育学刊,2013,20(5):45-46.

[12] 杨亚琴,朱志萍.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应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35-1336.

[13] 郭鼎文,许斌,盖洋. 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共享和开发[J]. 体育学刊,2005,12(4):89-91.

[14] 段健芝,刘海元,彭健民,等. 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配置(上)——基于课程环境的研究[J]. 体育学刊,2011,18(4):88-92.

作者:戴霞 谢戴西 秦春波 王东 谢红光

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高校大学生身体状况的好坏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息息相关,体育教学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打造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技能 主体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广西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6JGB247)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走向社会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良好生活习惯起到至关重要。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手段缺乏新意。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成绩主导的观念根深蒂固,造成大学期间身体素质与学习素质不相对称。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上课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普遍缺乏对体育的興趣和热情,没能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课程设置有待改变。高校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的优秀人才,这是摆在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来说,面临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巨的。然而,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体系在观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1.扩大学生参与面。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文件的精神,结合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借助高校现有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以及竞赛活动,不断扩大学生锻炼的参与面,树立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集中管理。把体育教学从传统教师的分散管理转向体育部门的系统管理,从单纯的目标定性或过程定量管理转向综合管理,从而避免教师管理尺度和内容不统一现象的出现,摆脱定量不足,定性有余的缺陷,从实质上加强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3.重视技能学习变化。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规范的技能是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不是一朝可以形成的,它是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对所学动作技能逐步认识、提高、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去尝试、摸索和完善动作技能。

4.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思维与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与探索新问题、新情况,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运用要求对体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人格,实现以体育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5.要让学生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锻炼可以是成功与挫折、快乐与痛苦并存。伴随着努力和拼搏的乐趣是成功的喜悦,而不需要努力又得不到乐趣的状态只能是无聊。为此内容简单、无要求、运动量小的活动与体育教育无关,只有在严格的要求下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和拼搏后的运动乐趣是体育教育应该具有的过程。参与者应具有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精神。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及措施

1.课堂教学活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关注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师积极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可以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多样化、人性化奠定基础。有利于体育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内体育实行“教、传、练”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多层次”分级的课程体系;采用“教与考”分离的评价机制;建设体育教学网络信息化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过去教学目标与任务难以全面贯彻,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社团缺乏组织与指导,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卓越”课外群体体育活动计划;扩大校内群体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

2.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途径。课外体育活动系指体育课程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学生体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教育过程。今后,我们将通过学生晨炼、课间活动、实施“卓越”课外群体体育活动计划、课余运动队训练、群众性体育竞赛等途径提升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创新体育教学新理念。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关系着体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全方面的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努力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主动与其他学校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协调和共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打造一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人力基础。

4.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加大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好的体育运动场所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公共体育教学,应当构建一套与我国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体系,以达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当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构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机制,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查显峰.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教育探索,2014(7):277.

[2]赵蕾.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学校体育学,2014(4):49.

[3]刘诚香,刘林.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体育世界.学术,2012(8);141.

作者:陈方煜 王炼

上一篇:上半年部队工作总结下一篇:扶贫办综合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