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6S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护理部实施6S管理模式,并与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不实施6S管理模式相比较,观察实施前后的病区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情况。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篇1:

6S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6S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9例常规管理为对照组,29例6S管理为试验组,对护理管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概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6S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很高应用价值,应该广泛使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管理;6S管理;护理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6S management;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adv

临床护理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事务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与患者身体健康、病情稳定、疾病治疗等均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体现医院综合管理能力与诊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临床护理管理常规模式管理效率低,且管理覆盖面小,对患者实际的护理需求难以很好的满足,整体护理效果不理想。6S管理是一种先进管理理念,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方面,对临床护理人员去强化管理,结合管理实践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管理成本降低,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对6S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患者一般资料

选择患者58例,选取时间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如表1所示。

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同意参加研究,积极配合;(2)精神状况良好,神志清楚;(3)病例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2)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3)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

1.1.2 护理人员一般资料

护理人员数量10名,全部为女性,最小、最大年龄为27岁和37岁,平均年龄(33.45±1.05)岁。护理工作年限2-5年,平均工作年限(3.15±0.37)年。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患者的护理管理应用常规护理,做护理管理规范的常规宣教,对护理管理内容进行明确,介绍护理方式,落实注意事项等,并将疾病相关健康手册下发,为患者进行及时答疑解惑。确定患者疾病的治疗方案,对使用药物的量、方法向患者告知。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做好手术嘱咐,并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将以往手术案例作为素材向患者解释、说明,缓解术前紧张,增强信心。同时为患者创造舒适、良好的休息环境。

1.2.2试验组

对患者进行6S管理,包括(1)整理: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学习6S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并组建管理小组,明确护理职责、人员分配等。定期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总结报告会,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与方式。(2)整顿:整顿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面貌、风气以及环境等。所有物品進行分类管理:常用仪器设备设置专管人,标识醒目,定位放置,确保在使用时可以快速找到,使用后进行终末处理并放回原处,提高工作效率。急救药品、备用基数药品设置专管人,标识醒目,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班班交接,护士长定期检查,保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同时对各种物品、药品的应用情况、剩余量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补充。(3)清扫:责任护士每天督促保洁工人按时对病房、诊疗室等区域进行彻底清扫,包括地面、设备带、病床、储物柜、卫生间、盥洗室等,保持病房环境整洁。(4)清洁:完成清扫后还需要对各诊疗物品进行清洁,保证各物品没有污染、损坏问题发生,确保使用价值,保障各类物品处于备用状态。(5)素养: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制度、规范,培养临床护理人员岗位意识与职业素养。严格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对其仪容仪表、工作态度、护理操作等进行系统化培训,做好定期考核,通过考核合格予以上岗,未通过者需重新学习并参加考核,直到通过考核后方能上岗。(6)安全:修订、完善病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培训;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及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及应急处理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自理能力、导管风险、疼痛、VTE等常见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风险程度及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有效防护;责任护士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共同参与患者安全管理;护士长落实每日五巡查,及时发现病房及患者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同时加强质控,并运用PDCA方法进行质量改进。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对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客观评价护理态度、专业性、时效、作用等,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护理不良事件包括院内感染、坠床、跌倒。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分析、处理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s),進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形式[n(%)],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所示。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3。

3讨论

现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临床护理效率与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使得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面对较大的压力与挑战,需要立足于现状与发展趋势,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发展。6S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及方式均先进、新颖,在诸多领域均有良好应用,对于管理效率与质量提升均起到促进作用。任广兰研究中指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6S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与本研究结果相近。分析原因为: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6S管理,通过将管理过程划分为6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模块,实现管理全面、统一落实。其中,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对以往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明确问题原因后,制定出对应的管理办法,将管理范围、职责落实。整顿过程可以强化护理人员管理,确保其工作态度、专业性符合现行规定与制度要求等。清洁、清扫过程可以保证护理所用的各种物品种类齐全,质量达标,减少物品污染和短缺。素养是体现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的指标,可以通过培训与考核方式对护理人员素养进行不断提升。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养,有助于提升其临床护理风险预测能力,并掌握一定风险应急处理技巧,保证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本研究中,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提示说明6S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管理中使用6S管理效果好,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低,值得应用,应该进行全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宏睿.6S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7):161-162.

[2]迟园园,杨安静.6S管理应用于临床骨科护理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9):4-5+8.

[3]任广兰.6S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3):197-198.

[4]张曼珂,于虹,张小涛,李晶晶.浅谈6S管理应用于临床骨科护理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2):146-148.

作者:杜红英

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篇2:

应用6S管理模式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

【摘 要】目的:探讨实施6S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护理部实施6S管理模式,并与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不实施6S管理模式相比较,观察实施前后的病区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感染管理、治疗室管理等评分均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的护士仪表、病区环境、服务态度、护士技能水平、健康教育等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S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可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关键词:6S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满意度

6S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的精益管理方法,是针对现代组织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通过对组织现场的合理组织,保证现场人员、信息和资料的高效流通,从而为员工创设一种文明、安全、高效、整洁的工作氛围,进而实现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6S管理模式在医院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了护理管理的科学性,有着良好的研究和应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我院护理部针对心内科、普外科、神经內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骨科、肾病内科、胸心外科等33个临床科室,在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不实施6S管理模式,2017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实施6S管理模式。

1.2 6S实施方法

(1)整理整顿

这部分工作通常由财务与环境管理组长进行负责,可将具体的工作区划分为补给治疗室、护士站、检查室、库房、PICC维护室、更衣室、值班室与病房,并将每一个区域的维护责任细化到个人[2]。其工作内容主要有:①将各区域的维护职责细化到个人,负责人需将场地内的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等区分开来,并及时做好清理,按照不同功能、类型将物品规整好,保证区域内的物品始终处于有序状态。②运用目视管理的方式,做好物品的分类存放,同时设置一些显眼的标识,保证医用物品定时、定量监管,减少后期使用所耗费的找寻时间,不断提升工作中的效率。③无菌物品与库房物资需严格按照有效期进行摆放,保持场地的整洁,减少库存,避免资源浪费,保障医用物品的绝对安全。④在各区域内常备急救设备、药品等,每周做好清理与检查,在交接班时,需做好每周检查和清理,保证备用物品始终处于有效状态[3]。⑤在患者活动区域内,设置明显警示语如小心滑倒、请勿靠近等,同时设置健康知识专栏,将植物摆放至安全的区域内。做好患者储物柜的标识,配备专用钥匙,方便患者的保管与存放。

(2)清扫清洁

这部分工作内容由环境小组全权负责,具体的工作职责为:①负责人需每日定点检查病房卫生情况,并督促保洁员对垃圾的彻底清扫,检查室、治疗室和PICC维护室都需使用消毒液进行物品表明擦拭,同时做好区域内的空气消毒。将医疗废物、垃圾等严格的分类,避免相互之间交叉污染,保证各区域的整洁与干净。②做好病区的责任划分,将区域维护的职责划分到个人,同时制定奖惩与管理的制度,并督促其成为习惯。③樹立榜样与标兵,针对表现比较优秀、工作认真负责的人,需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将此纳入到年度考核中,在升职晋升时重点参考。

(3)素养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养,要求护理人员着装整洁、态度和蔼、积极地迎接每日工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下班后按照6S法反思提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整改方案,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建立护理人员学习体制,促使其发挥自我特长和优势,加强个性化培养和发展,增加团队精神,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乐观、认真、积极,提高护理工作有效率。

(4)安全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贯彻“安全第一”的观念,消除安全隐患,保证6S管理的顺利推行。严格按照安全核查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可避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进行各项操作,可避免发生院内感染;定期检查各项器材和药品,并由专人管理,使其处于随时备用状态;严格按照指定操作规程对各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做好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教育,避免发生职业损伤。

1.3评价方法

病区护理质量由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标准进行评分,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感染管理、治疗室管理。每月评价1次,共评价6次,各项总分100分。患者满意度由本院自制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共5个方面,即护士仪表、病区环境、服务态度、护士技能水平、健康教育,各项总分100分。实施前后各选择80例患者进行评价。

2 结果

实施后的基础护理(99.7±0.4)分、病房管理(99.8±0.2)分、护理安全(99.8±0.1)分、护理感染管理(99.3±0.3)分、治疗室管理(99.9±0.1)分均优于实施前(94.8±0.3)分、(95.6±0.2)分、(95.3±0.5)分、(94.9±0.4)分、(94.6±0.3)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医院出现感染的情况,不但会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并且也会导致患者医疗成本的增加,创造了患者经济等方面的负担。故积极预防和降低院内发生感染的几率是所有医学工作者应当重视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感染管理、治疗室管理等评分均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的护士仪表、病区环境、服务态度、护士技能水平、健康教育等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实施前,这说明应用6S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保证病区内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且能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定凤,李京波,刘冬姣,等.应用6S管理模式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J].护理学杂志,2015,30(13):20-21,35.

[2]郭瑾洁,翟芳会.应用6S管理模式提高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管理质量[J].中国农村卫生,2016,(16):54-54,55.

[3]代安志.6S精细化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与实践[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8):151,153.

[4]马瑞英.应用6S管理模式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6):15029,15031.

作者:张术

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篇3:

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与意义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CT增强检查;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疗效

Preliminary Study on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Enhanced CT Examination/LAI Wen-juan,NIU Yan-di,GAO Guan-h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068-070

【Key words】 Enhanced CT examinat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18

CT增強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疾病诊断手段,可以迅速诊断疾病,且可以准确的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患者是否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运动图表的方式制定护理的整个流程,确保护理工作可以高效及有序的进行,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1-2]。本研究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可自主活动、神志清楚以及无语言沟通障碍,且患者愿意配合;排除标准:伴有严重感染及物过敏史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器官疾病患者,精神病以及认知障碍患者。其中男53例,女49例,年龄22~81岁,平均(48.2±4.3)岁。依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含注射造影剂、检查注意事项以及建立静脉通道等。而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由医生、护理人员以及CT操作技师一同组成,且选出小组组长,其中小组组长负责完成小组成员工作的培训及指导[3-4]。第二,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护理学以及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由全部小组成员一同制订CT增强检查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各项护理工作,且及时的进行评估以及改进[5]。第三,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需在接收到CT增强检查预约单以后实施预约登记,且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确保患者对CT增强检查的过程、准备要求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足够的了解,由此增加患者信任感以及配合度,同时还应该指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6-7]。此外,在接受检查前需认真的询问是否有过敏史,评估疾病情况,核对患者信息,准备所用设备以及药品等,建立静脉通道,指导患者保持卧位检查以及屏气吸气时间[8]。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在快速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呕吐及恶心等症状,并告知此类症状为正常现象,如果出现气短及胸闷等症状则需要立刻报告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心肺功能、检查部位以及血管情况确定注射速度,确保图像质量以及医疗安全,在注射时应严密的对患者反应进行观察,若发生异常则应该马上停止且给予有效处理。待检查结束以后指导患者在留关区内休息半小时,若没有不适感后离开,且告知患者领取报告的具体时间[9-10]。此外,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后需要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内签字确认,如果发生异常需要记录以及分析原因,且及时的进行纠正,确保临床护理路径表可以顺利实施[11-1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141,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718,P<0.05),见表2。

3 讨论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犹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CT增强检查是一种临床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是需要快速的注射造影剂,由此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呕吐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如果临床中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则非常容易导致CT扫描失败[13-14]。其中,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以饮食护理、健康教育、临床治疗、用药指导及临床诊断等为纵轴,并以时间为横轴来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5-16]。此外,CT增强检查临床护理路径可完善护理过程,缓解患者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患者配合度及信任感,进而确保CT扫描结果的准确性[17-18]。相关研究证实,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19-21]。

此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晓敏,谢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基层医院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48-50.

[2]艳珍,叶云婕,欧海凤.CT模拟定位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319-320.

[3]菊香,费静霞,姚敏红.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4]张红梅,狄雁鸿.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174-175.

[5]宋伊,张翠娣.穴位按摩对产妇及新生儿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59-1561.

[6]丁晓莉,徐燕.对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79-80.

[7]刘利琼,宋丽君.心理护理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C]//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学术交流会,2015.

[8]谢琳瑛,刘喜龙.优质护理在预防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价值分析[J].上海医药,2014,13(12):35-36.

[9]罗民,闭崎成,陈其锋,等.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2,13(12):59-60.

[10]陈柳聪.对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老年人实施系统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64-66.

[11]周晓艳,文安笑.CT增强扫描病案的护理方法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7):176-177.

[12]曹孝兰.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4,14(8):103-104.

[13]李素兰,谢静,王超勤.CT增强扫描检查中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8(30):124-125.

[14]许颖.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141-142.

[15]王亚梅.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CT增强检查的适用性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411-412.

[16]娄雪梅.全程护理干预在提高螺旋CT增强扫描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5(14):117-118.

[17]汪令生,张海波,陈海波,等.舒适护理在CT增强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华西医学,2014,20(19):191-192.

[18]褚华秀.应用临床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护理的体会[C]//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5.

[19]冉俐.全新的護理服务模式—临床护理路径[C]//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7.

[20]刘慧凤,王志萍,王红萍,等.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及其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19(17):252-253.

[21]罗民,闭崎成,陈其锋,等.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834-3836.

(收稿日期:2016-12-13) (本文编辑:张爽)

作者:赖文娟 牛艳迪 高观鸿 罗玲

上一篇:爱党爱国演讲稿下一篇:道德课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