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术路线图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心理技术路线图

群众路线长效化视域下党员干部“惰性心理”及其克服策略

摘 要:党员干部的“惰性心理”不仅危害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而且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惰性心理”产生的根源是理想信念动摇,主体意识淡薄;既得利益固化,危机意识不强;行为约束不力,监督机制缺失。具体表现为信仰弱化,滋生享乐主义;工作消极,导致形式主义;党性不强,腐蚀党的先进性。要克服党员干部“惰性心理”,应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时代精神;坚定崇高信仰,端正自身权力观念;健全监督机制,增强干部危机意识。

关键词:惰性心理 群众路线 四自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已执政长达60多年的大党。新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内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而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的最大思想根源就是当下有些党员干部自身存在“惰性心理”。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警钟长鸣,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忽视自身存在的主观问题。党员干部自身“惰性”不除,不仅严重影响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仅会加剧党员干部自身的信仰缺失,而且影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化的实现。“惰性心理”作为人的普遍的一种消极的隐形心理,可以通过内在激励和外在鞭策予以消除;作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内在的“政治生态”,可以通过严明的纪律、有效的的监督、强力的灌输、深刻的自醒予以规避。党员干部仍应遵循“四风”标准,自查自身存在的“惰性”心理,参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为焕发自身生机活力再做进取。

一、“惰性心理”的涵义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所谓“惰性”就是指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所谓“惰性心理”就是指因主观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上,则是生活上无拘无束,散漫放纵;学习上敷衍了事、不图进取;工作上形式主义、安于现状等不良现象。这里讨论的党员干部“惰性心理”更突出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负面心理和消极心态,而不是单纯意义上人性层面的“单个人”的缺点。只有把“惰性心理”放在党员干部组织化和整体性视角下探讨,才能发现党员干部作为“政治人”内部的不良现象和自身风貌,从而为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深入推进到“内部衍生”层面,触动官员作为“政治人”的灵魂与精神状态,树立全新的、积极的、高效的政治生态和官场风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党员干部“惰性心理”是指在政治组织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在完成组织和部门分配的任务时,表现出的信仰弱化、精神消极、缺乏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对党的纪律、部门规章、工作制度消极对待,严重时触犯原则和底线,从而腐化堕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本文所强调的“惰性心理”主要针对党员干部,“惰性心理”容易滋生消极现象和不良风气,是腐败堕落的深层根源。必须通过严格观察、全面调研,找到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措施进行规制,力争整顿这种不良心理,从而激发党员干部自身活力,打造一种积极的政治生态和组织风气。

二、党员干部“惰性心理”的表现和危害

(一)信仰弱化,滋生享乐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心理”时,精神上的消极因素占据了上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感到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已无关紧要。由于“惰性心理”压制了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实主义和利益导向超越理想信仰,这时党员干部就把“理论和书本”丢在一边,一心只关注地区和部门取得了多少利益,有多少利益可供组织和部门消费,这时就产生了“利益心理”。外加上当前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金钱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超越了“理想进取”的世界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弱化。党员干部缺乏坚实的理论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扭曲,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心理状态极为空虚,此时“享乐主义”便趁机而入。

(二)工作消极,导致形式主义

党长期执政以来,面临既定的组织制度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惰性心理”,心理和精神上安于现状。认为工作的开展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工作努力与否对工作开展的结果影响不大。这种“安于现状”的自满情绪,就导致了党员干部时代危机感的缺失。由于工作消极,不图进取,党员干部的创新精神受到自身的抑制,便产生了“和尚撞钟,日复一日”的消极想法。面临组织和部门的实际问题,只简单的套用中央和上级的政策,缺乏研究本地区和部门发展对策的积极心态,这样庞大的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极易“坐吃山空”,组织和部门的贡献和效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由于“惰性心理”带来的精神懈怠,一些党员干部心理消极,忽视问题存在的实际条件,思想保守僵化便带来了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三)党性不强,腐蚀党的先进性

当下,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研究和解决。由于党员干部存在“惰性心理”,面临问题仍无动于衷。长期积累下来的组织和部门既得利益,让一些党员干部尝到了甜头。既得利益让广大党员干部迷失了宗旨方向,忽视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失去了党的优良传统,忘记了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有些党员干部党性和纪律性不强,不愿贯彻党的改革方针,害怕失去既得利益。甚至有的忽视道德修养,喜欢研究“歪风左道”,工作上唯利是图,失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这种“惰性”所造成的维护既得利益的消极、懈怠、散漫的顽固心理,将严重威胁到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三、党员干部“惰性心理”的产生根源

(一)理想信念动摇,主体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发凸显。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然而与此相比,形成认知差异的恰恰是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对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虚无缥缈的,远远没有及时享受生活来得实在。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缺乏信心,导致在党的事业中缺乏积极性和贡献精神。这种理论视角下的“信仰质疑”,严重的动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如果党员干部从个人角度产生的价值认知和党的预期组织目标不相一致,就会产生党员干部价值诉求和组织要求的违背,这样一些党员干部对组织的预期要求就会采取反感、逃避、抵制的消极态度,这就为滋生“惰性心理”提供了思想的“温床”。

理想信念动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就无法受到积极精神的良性规制,开始变得无所顾忌。这样一来,广大党员干部就失去了宗旨意识,无法认识到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先锋队,从而脱离人民群众,变成了人民群众的“主人”。长期下去,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得不到纠正,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主体意识淡化下来。

(二)既得利益固化,危机意识不强

随着我们党的组织制度的不断健全,党的部门机构也不断完善。这种逐步完善的体制机制带来高效领导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组织和部门利益的固化。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整体上是不存在自身利益的,党唯一的目标就是带领人民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党员干部处在具体的领导职位或工作岗位上的时候,受具体环境的影响、自身欲望的增强、小团体主义的吸引,就会形成和保护既得利益。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害怕小团体利益的失去,就会用“想办法、出点子、使绊子”等手段去规避中央和上级科学决策的影响力,部门党员、干部、成员受到小团体各种手段的保护,时间久了就滋生了局部的安全感,这种所谓局部“安全感”让党员干部失去了危机意识。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工作和学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形成了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就陷入了“既得利益”和“惰性心理”的恶性循环。这种想把既得利益固化下来,让部门和党员干部独自享乐的思想状态,是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心理”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行为约束不力,监督机制缺失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这高度概括了我们党执政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党内权力集中于各级部门的党委或“一把手”。在一些组织和部门中,约束“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这样不受约束的的权力就像逃出笼子的“老虎”一样,肆无忌惮。核心权力无法得到很好制约,加剧了党员干部的“惰性心理”,部门中的党员干部就真正成了封建衙门下贪图享乐的“官老爷”,完全凭借自身权力和是非曲直来判定社会行为,这样权力就成了某个人的“私权”,“私权”的最大负面衍生品就是贪婪和“寻租”。权力成了党员干部在组织和部门中的“交易品”,建立在理想信念动摇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更加剧了党员干部的消极和懒惰,长此以往,消极腐败是无法避免的。同时,在组织生活中,监督机制也没有很好的健全并发挥作用,流于形式的象征性监督,无法引起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所以这是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和干部堕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克服党员干部“惰性心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时代精神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把我们党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干部只有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才会深刻明白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从而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和“惰性心理”,焕发良好进取的精神风貌。

群众路线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为了让党员干部更加明白和更好适应改革攻坚区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以达到自我超越和自我革新的目的。这不仅能够摒除“惰性心理”,还能够改善组织内部成员的“心智模式”,改变已有的不能适应急剧变动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维定势,确立起系统的、动态的思维方式,进而打破思想僵化的老路。从而为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奠定主观基础。

(二)坚定崇高信仰,端正自身权力观念

习近平深刻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有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能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这个问题尖锐的摆在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前。”[2]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信仰坚定了,才会经受起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才会坚守精神底线;只有信仰崇高了,才会在党的事业面前摒弃自身狭隘的功利之心,从而端正权力观念。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惰性心理”问题,其实质就是享乐主义作怪,对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精神消极、拈轻怕重、徘徊不前。革命先烈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坚定了,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组织就会发挥最大效力,从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目标。因此,党员干部面对各种诱惑,应坚定崇高信仰,摒除自身杂念和“惰性心理”,正本清源、正气定神,端正自身权力观念,明确“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道理,真正做好人民和改革的“代言人”。

(三)健全监督机制,增强干部危机意识

党员干部产生“惰性心理”,其外在原因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党员干部要彻底摒除自身“惰性心理”,加强学习、坚定信仰、自我鞭策,自我警醒只是其中一个内在方面,外在层面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在监督约束机制,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真正发挥人民群众这一广大监督群体的真正作用。从眼下的反腐情况来看,全国已形成了“纪委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的初步态势,这对有效惩治党员干部腐败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接下来还应继续加强各级纪委的监督作用,实行定期清查制度,健全联动监督机制。不仅要查处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还要整治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自省,从而保证精神上不懈怠、思想上不堕落、行为上不出格。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长效化,进而清除各方面的改革障碍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目前,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修正自身德行、约束自身欲望、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衣冠正、风气正、行为正”,从而为清除自身现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惰性心理”创造主观前提,进而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冷溶.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9-2.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陈朋举(1990—),男,河南项城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基层民主与治理。

责任编辑:秦利民

作者:陈朋举

第2篇:NASA《2015技术路线图》对我国纳米技术发展的启示

纳米技术已成为国内外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未来10~20年,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将有望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给材料、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带来重大变革。发展纳米技术、抢占发展先机,不仅是我国提升国家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的必要途径。2015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发布《2015技术路线图》,重点关注之一是纳米技术发展,详细介绍了未来20年NASA亟需的任务能力和技术需求,量化了候选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和性能指标。同期,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提出“要做好纳米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的提前布局”。当前,全球各国都将纳米材料作为发展重点,NASA如何推动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分享?

一、NASA推动纳米技术发展的经验

1.高度重视纳米技术研究

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纳米科技计划,并作为第一计划优先发展,自2001年至今累计投资约220亿美元持续支持纳米技术创新。在该计划指导下,NASA先后3次制定了纳米技术路线图,明确纳米技术对NASA未来发展的影响,制定详细的技术发展目标和计划,以保证载人深空探索工程的持续及预算的稳定,确保美国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2.通过重大任务引领纳米技术发展

为创建更安全、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航天运输系统,开展国际空间站运营和登陆火星等载人深空探索,拓展美国民用航空、航天等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核心能力,NASA以核心任务为依托,推动纳米技术前瞻性研究,并注重基础研发向应用创新的快速转化。一方面,推动前瞻性纳米技术研究,构建了未来20年(2015-2035年)重点发展的纳米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开展具有较高技术成熟度的纳米技术应用研究,重点推进纳米技术在工程材料和结构,能量产生、存储和传输,电子设备、传感器和器件以及推进等4个关键领域的应用研究。

3.推动技术跨领域深度融合

在满足航空航天发展的同时,NASA更注重推动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机器人、装备制造等高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促进纳米技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进而带动能源、生物、信息、制造等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公众改善健康、医药、交通、公共安全、消费品的需要。如,NASA通过技术融合,突破新型纳米材料和结构、纳米电子器件、新能源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集成系统的个性化、移动化、柔软化、传感化和驱动化,推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推动装备和仪表元器件的轻量化和定制化,从而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机遇和新空间。

4.注重纳米技术协同创新

NASA重视纳米技术交流协作,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创新,为美国工业界和学术界创造相关机会、市场和产品。第一,加强NASA不同研究中心之间的交流、协作与共享,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资助。第二,加强与工业界、学术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各个机构的合作,实现取长补短和成果共享;第三,广泛吸收公众和其他关键参与方的意见建议,提高公众参与度,创新解决方案。

5.构建纳米大数据和智能决策系统

NASA制定了《战略技术投资计划》,建立了基于网络技术的资助跟踪和智能分析系统(Techport),集成各种纳米技术、数据资源,充分进行数据信息挖掘,为实现资助和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支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根据科技发展和能力需求的变化,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每两年对上述计划进行评审,并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技术路线图的前瞻性。第二,利用Techport实现当前技术资助方案和战略技术投资计划的定量比较, 向技术执行委员会(NTEC)等决策机构提供量化评估报告,从而减少重复资助,降低资助成本,实现资助有效管理。第三,依据战略技术投资计划,NTEC每季度评估NASA的能力需求和候选技术的差距,进而确定新的战略技术投资方向。

6.建立分级管理、指标明确的技术体系

NASA制定了当前能力和支撑技术的定量指标,提出实现未来任务的能力需求和候选技术的量化指标,并详细论证各个候选技术的技术成熟度,从而实现候选技术的科学评价和追溯,提高技术研发资助效率。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识别和描述完成核心任务面临的挑战,确定任务开始时间、技术需求时间,预估技术成熟时间;第二,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类型,描述能力现状和对应的量化指标,明确能力差距,确定突破能力差距的关键技术;第三,详细说明候选技术的技术挑战、当前技术水平和技术性能目标以及潜在收益,根据技术发展全生命周期实行7级分级管理,包括早期概念研究 (TRL 1~2)、技术可行性研究 (TRL 3~5)以及实际应用研究(TRL 5~7)。

二、我国纳米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顶层规划缺失

世界各发达国家均对纳米科技发展进行战略布局,纷纷设立纳米科技发展计划,已有超过60多个国家发布了国家级发展规划。我国仅科技部于2012年5月14日以国科发基〔2012〕627号印发了《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纳米材料研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只是前沿新材料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鉴于纳米技术在其他高新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我国对纳米技术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至今都没有制定国家级纳米技术发展规划。

2.技术研究原创性不足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纷纷致力于纳米技术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取得较大成果,我国纳米技术领域的论文数量、专利数量以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纳米技術研究“跟风”现象普遍,大多是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的重大创新研究不多,缺少开创性发现。

3.技术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第一,学术界和产业界脱节严重,有效促进产业资源与创新资源协同发展的机制尚不成熟,科技成果批量转化机制缺乏,使得纳米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效率低、成功转化率不到20%;第二,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企业缺乏参与纳米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的积极性;第三,纳米技术转化中介缺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和有效的沟通机制,难以实现产业各个层面的无缝对接和有序协调。

4.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科研項目资助“重立项轻管理、重申请轻验收、重论文轻转化”,项目申报、执行、验收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监督,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松散、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无法准确提出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当前性能指标,使得新技术研发提出的指标缺少对照,技术成熟度和先进性难以定量评价。

5.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在纳米技术研究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但与美国国家纳米计划220亿美元的累计投入相比,我国纳米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并且纳米技术投入支持项目分散,使得投入强度不高,严重制约我国纳米技术及产业发展。

三、推动我国纳米技术快速发展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纳米技术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国家纳米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委员会”,深入调研我国纳米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结合纳米技术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利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契机,确定关键纳米技术,制定纳米技术发展路线图,并实时更新;尽早制定纳米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发展战略从“小局”到“大局”转变。

2.设立重大工程,推动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

强化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对纳米技术研究进行整体布局,出台纳米技术发展重点工程,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对现有优势纳米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强化纳米技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促进系统性、原创性纳米技术突破。

3.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军民融合,加快纳米技术产业化

建立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出台纳米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激发和调动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共同创建纳米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顺畅通道;组织纳米技术企业与应用企业对接会,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多层次产业合作服务,帮助相关企业开拓市场;制定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纳米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转化平台”作用,编制发布《军用纳米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军工系统和大型央企等纳米技术成果的高效产业化。

4.构建纳米技术指标型谱,完善纳米技术评价体系

深入调研当前纳米技术的定量指标,提出未来技术发展的量化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纳米技术指标型谱,对纳米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检测评定提供有力支撑;第一建议摒弃项目评价中发表论文数量的硬性指标,建立产业规模、企业投资、经济社会效益的衡量新标准;第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向“重成果转化、重产业化”转变;第三建立智能化科技管理平台,提升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决策水平。

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取国家、省、市共同设立纳米科技专项,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鼓励企业与国家或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纳米产业发展基金,助力纳米技术产业化;加强纳米产业化基地建设,增强对全球纳米技术及产业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聚焦企业发展要素,围绕技术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推动纳米科技创新从技术活动向经济活动转变。

作者:王本力

第3篇:我国脐橙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脐橙产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我国脐橙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规模、效益等产业目标进行了凝练,并对该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制订了我国脐橙产业技术路线图,其内容包括研发需求技术路线图、顶级研发需求技术路线图、技术发展模式路线图和综合技术路线图。

关键词脐橙;SWOT分析;产业技术路线图

基金项目江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12BAA10001-2);江西省专利技术研发引导与产业化示范(20133BBM26081);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2BAB214032);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1ZBAB214014)。

作者简介赖特明(1981- ),男,江西信丰人,讲师,硕士,从事脐橙产业技术推广研究。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创新管理的工具和技术预测的方法,该方法对产品开发任务进行规划,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理清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关系[1]。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需要不同的单位广泛参与,分析产业中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路径和市场前景,以及这些关键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找准产业发展的技术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各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中的分工和合作,以期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2]。

脐橙是国际水果市场的重要品种,目前已有30余个国家种植脐橙,其中我国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二,但是单位面积产值达不到美国脐橙种植的1/2。根据我国脐橙产业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运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我国脐橙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展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水平的产业目标凝练工作,分析产业中关键技术和主要产品的实现时间、路径和市场前景,以期能够全面提升我国脐橙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产业背景

1.1背景意義脐橙是为芸香科植物香橙(Citrus aurantium)的果实,因果顶内生有次生果,其形状酷似人的肚脐而得名,具有外形美观、色泽鲜艳、肉质脆嫩、风味香甜且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我国主要的种植品种有纽荷尔、朋娜、林娜、华盛顿等。但是脐橙种植对气候条件有一定要求,适宜种植地区主要位于纬度24°~32°之间,我国脐橙适宜区主要在赣南—湘南—桂北和三峡库区。

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3 kg,而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等达到6~8 kg,意味着我国脐橙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世界脐橙的年人均消费量将以6%的增幅提高,国际脐橙贸易将稳步攀升,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品质优异的脐橙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脐橙产业的快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各地围绕脐橙产业积极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等,产业链不断延伸。脐橙全身是宝,除鲜食外,还可为化妆品、保健品、中成药物、相关食品等提供基料或原料。多甲氧基黄酮是近年来脐橙中发现的最具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类柠檬苦素化合物也以其强抗氧化和抗癌能力而备受关注;橙皮精油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香料,不仅具有镇静中枢神经、消除疲劳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微量香豆素还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脐橙皮渣作为功能食品基料、药品原料、动物饲料和有机肥原料已经显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然而,随着我国脐橙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出现了诸如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肥料农药施用不当、生产成本高、商品化程度低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脐橙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产业地位脐橙产业已成为我国丘陵山区农村重要的支柱产业,种植脐橙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至2011年,全国脐橙种植面积达到35.07万hm2(其中幼树果园约占40%),产量约430万t,产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其中,江西赣州脐橙种植面积已达11.60万hm2,年产量约133万t,实现年产值7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 335.98亿元的5.24%,占农业生产总产值375亿元的20%。

我国脐橙种植集中于赣南—湘南—桂北、三峡库区等地的丘陵或山地,多属“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的农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农民通过种植脐橙,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全国超过60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种植脐橙实现或基本实现了脱贫致富。2011年,赣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 683.73元,其中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从脐橙产业获得的直接收入人均超过3 3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脐橙已成为了当地农业的“当家树”、农村的“致富树”和农民的“摇钱树”。脐橙产业逐渐成为了南方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

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脐橙产业发展将会促进生态农业的繁荣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生草栽培,泥土流失比旱耕地减少80%以上,比自然荒地减少50%以上,有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绿化山区。

在我国赣南—湘南—桂北、三峡库区等地种植脐橙具有独特的农业生态条件,只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图,增加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就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国脐橙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赶上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从而加速脐橙种植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脐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进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脐橙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无病毒苗木繁育工程技术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国在脐橙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贮藏保鲜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单位面积产量和行业整体水平远不及美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我国的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但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外来脐橙品种,与其他脐橙生产大国相比,我国在脐橙的品种选育上明显落后。我国脐橙种植分散、果园管理粗放、种植面积大而单产低、质量不高、生产成本高、果农比较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我国生产1 t脐橙的纯氮施用量常达12~20 kg,而发达国家仅4~6 kg。因此,在总生产成本中,我国脐橙的肥料、农药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而同样的费用,在南非为23.3%,美国为22%,澳大利亚仅为12.8%。

我国脐橙内在品质优于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脐橙,应该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国内脐橙商品化处理率低,不到商品果的30%,甚至还存在着不分等级的统果售卖形式,使得脐橙商品优势难以实现。我国脐橙商品化处理设备落后,加工能力低,对脐橙造成的机械损伤大,配套技术跟不上,在蜡液配方、包装材料、冷链流通等环节也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脐橙销售几乎100%都经过洗涤、打蜡、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脐橙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运输和销售环节来实现。发达国家早、中、晚熟品种俱全,脐橙只需在冷库中贮藏2~3月上市,就能够保证周年供应,科学合理的贮藏保鲜技术能够较好地保持果品原有风味和品质。而我国由于缺乏品种调节,90%以上的果实都集中成熟,采后贮藏保鲜压力大,又以农用杀菌剂保鲜+常温贮藏为主,贮后品质差,损耗高,上市期仅4个月左右。充分认识我国脐橙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将有利于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有利于产业发展。

2市场需求分析

2.1产业现状分析我国脐橙栽培面积已达到35.07万hm2,约占全世界脐橙栽培面积的37%,但鲜果年产量只有约430万t,约占全世界脐橙总产量的27%,平均单产低于世界水平。主要原因除了目前有20%左右的幼年果园外,还由于果园管理水平离高产优质还有一定距离。随着脐橙栽培面积增加和幼年果园投产,预计近5年内脐橙年总产量将以8%~10%的幅度增加。由于我国脐橙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芳香,含果汁55%以上,可溶液性固形物含量14%左右,最高可达16%,含糖10.5%~12%,含酸0.8%~0.9%,固酸比15~17∶1。正因如此,我国脐橙出口从2003年开始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出口近70万t,年均增长60%。加入WTO谈判时,脐橙作为当时中央最担忧遭受冲击的产业之一,不但没被欧美产品挤垮,反而把世界著名的脐橙品牌产品——美国新奇士脐橙挤出了我国,并抢占了其在亚洲和东欧的大部分市场。目前,我国脐橙已出口港澳及东南亚、中东、东欧、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农业部一直认为脐橙是我国做得最成功的两大农业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抗衡欧美农产品的希望产业。

在技术层面,我国脐橙果园管理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还落后于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相关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贮藏保鲜研究、脐橙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等尚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支撑产业升级的研发体系相对薄弱。我国脐橙产业目前主要集中于赣南—湘南—桂北和三峡库区,已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对区域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脐橙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如下问题:

(1)加强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龙头企业和产区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研发活动,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我国脐橙产业的优化升级。

(2)加大脐橙关联配套产业培植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等形式,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健全与脐橙产业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资料供应、仓储物流、包装印刷、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尤其需要生产种植脐橙专用的矿物源、植物源农药、生物肥料及有机配方肥,为有机脐橙标准化生产提供安全的生产资料。

(3)加强产业规划,将分散种植向合作社模式迈进。从我国脐橙种植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种植为主。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战,果园管理粗放、种植面积大而单产低、质量不高、生产成本高、果农比较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4)加强科技支撑,针对我国脐橙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深入系统地开展脐橙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贮藏与保鲜技术等的研究开发。

2.2产业SWOT分析

2.2.1优势。相对于国外脐橙产区,我国脐橙产业具有如下主要优势:①优良的地理环境,由于脐橙种植对气候条件有较严格要求,适宜种植地区主要位于纬度24°~32°之间,我国的赣南—湘南—桂北等地区处于脐橙栽培的最适宜区;②各级政府重视,早在2003年,国家农业部就颁布了《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提出,“先期启动建设以橙汁加工原料生产为重点的长江上中游柑橘带和‘赣南—湘南—桂北’脐橙带中的赣南、湘南脐橙基地。”2008年,国家农业部又颁布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这一规划指出,“从生态条件和生产特色考虑,脐橙宜以江西、湖北、湖南为重点,其次是广西、浙江、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可作少量种植。该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赣南—湘南—桂北’脐橙带建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③产区民众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很高,脐橙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④相关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组建了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区各省市都有脐橙相关的研究机构。

2.2.2劣势。我国脐橙产业起步较晚,与目前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如下劣势:①品种单一;黄龙病、小实蝇等危险性病虫害威胁逐年加重;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②商品化处理程度低,残次好坏等级不分,导致高质量卖不出好价钱,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③成熟期过于集中,采后贮藏保鲜压力大,以化学保鲜剂处理、常温贮藏为主,贮后品质差,损耗高,上市期仅4个月左右,严重影响了我国脐橙产业的竞争力。④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许多科研机构積累大量的脐橙科研成果,尚未在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导致我国脐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没有发挥科技对全行业的支撑作用。

2.2.3机会。在我国发展脐橙产业面临着各种机会,主要有:①脐橙是国际水果贸易市场中的著名品种,在世界优质水果贸易中交易额位居前列;②脐橙的营养和保健功能日益为消费者所认同;③脐橙产业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的优势农业产业。因此,我国脐橙产业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主要举措包括:①抓住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关联产业,走脐橙产业集群发展之路;②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脐橙研究机构为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③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脐橙科学种植水平,做大做强脐橙产业。同理,我国脐橙产业利用机会克服劣势的主要策略有:①重视脐橙产业集群发展,走“大果业、大品牌、大市场及大发展”的产业化发展之路;②集中脐橙研究科技力量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制定适合我国脐橙高产优质栽培规范和产业综合技术标准;③根据产区农业生态条件,使无公害脐橙种植基本覆盖产区,加大有机脐橙种植规模。

2.2.4威胁。根据我国脐橙产业现状和国际市场调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脐橙产业的主要威胁在于:①脐橙种植品种单一,抵御危险性病虫害威胁的能力不强;②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生产成本逐年上升;③贮藏和加工能力明显不足;④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因此,应采取如下利用优势、抵御威胁的战略:①通过选育优良的早、晚熟品种,突破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成熟期集中的制约,错开脐橙成熟期,实现鲜果销售全时段覆盖,针对危险性病虫害,加强监测,进行生态防控;②推广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增施有机肥,控制肥药粗放施用,减少脐橙园污染,降低生产成本;③加强商品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研发脐橙产区的贮藏保鲜技术;④提高脐橙品质,发展有机脐橙产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样,克服劣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应包括:①加大品种结构优化力度;②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制生产成本上升;③推广贮藏保鲜技术,提高脐橙商品化程度;④做响脐橙品牌,扩大影响力,抢占国际市场。

42卷4期赖特明等我国脐橙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研究2.2.5市场需求要素分析。目前我国只有纽荷尔一个主栽品种,导致脐橙成熟期过于集中,致使大量鲜果在短期内同时上市,造成鲜果市场的相对季节性饱和,增大了贮藏、运输和加工的压力,而美国已经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的全时段覆盖,基本实现了周年鲜果供应。我国脐橙种植农药年施用次数比美国多7次,氮肥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30%,其农药、肥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是美国的2倍;我国脐橙单产仅为美国的1/2,优质果率比美国低近30个百分点。

我国脐橙商品化处理装备研究起步较晚,进口一条10 t/h的脐橙生产线约需300万元,加上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一个年加工1万t脐橙的处理厂,总投资超过1 500万元,而且存在设备售后服务难等问题。若增加50万t脐橙商品化处理装备,就至少需要投资7.5亿元。以赣州市为例,现有脐橙分级生产线194条,分级处理能力2 295 t/h,若将脐橙总产的50%进行商品化处理,还需要增设当前3倍以上的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商品化与贮藏保鲜及相关技术装备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目前我国脐橙商品化处理不足30%,采后贮运销环节年损耗达20%以上,而发达国家通过采后商品化处理,其年损耗普遍低于10%,而且还会增加产品产值。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我国脐橙商品化处理技术需求日益迫切。此外,国外对脐橙保鲜剂、蜡液配方技术保密,而我国现有的脐橙保鲜剂缺乏,蜡液使用效果不佳,每年进口蜡液也需花费高额成本,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保鲜剂,研发适宜于产区的贮藏保鲜技术与设施,延伸产业链,具有巨大需求。

3产业目标分析

3.1市场目标要素分析通过对市场需求调研和我国脐橙产业技术现状分析,确定主要产业目标和产业目标要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市场需求要素与产业目标要素的关联分析。其中主要市场需求要素包括: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消费市场对脐橙鲜果的需求、对鲜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对有机脐橙的需求和市场档期定位的需求。主要产业目标要素包括:脐橙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等。

3.2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的关联分析

3.2.1适宜脐橙产业发展的绿色安全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优良早、晚熟新品种选育,通过自主品种创新及国内外品种引进方法,优化品种结构,选育早晚熟品种,建立新品种栽培技术规程;脐橙果园土壤修复,通过对当前脐橙果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理化性质的调研,把握土壤肥力现状,开展土壤改良的相关工作,开发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中熟脐橙品种果实留树保鲜和晚熟脐橙品种果实留树越冬技术,开展围绕脐橙果实裂果、油斑病、果面瘢痕、果皮粗厚等的发生机制和防控技术,以及提高内在品质的脐橙有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危险性病虫害防控,建立黄龙病、溃疡病、衰退病、裂皮病的快速检测鉴定技术;小实蝇的自动监测技术,制定防治措施;脐橙害虫天敌的工程化生产和田间应用技术方案。

3.2.2面向高端市場的脐橙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主要研发:多功能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装备,通过对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研发,可对脐橙按大小,颜色,形状,体积,密度,表面瑕疵,重量等进行精确分选,使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立多功能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装备;脐橙果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的建立,通过对果品生产、贮藏、运输、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关键环节控制,结合标准化生产和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技术,实施果品质量追溯技术规范,并应用网络查询质量全程追溯系统。

3.2.3面向市场需求的脐橙贮藏保鲜技术。主要内容:脐橙高效节能贮藏保鲜技术应用,水冷式贮藏建库的环境参数研究,建库技术参数研究;贮藏生理和保鲜效果应用研究;对不同产区脐橙采取机械制冷贮藏的最佳参数对应研究;绿色天然脐橙保鲜剂的开发应用,针对南方湿热条件下脐橙易发的采后病害,筛选有抑菌功效的天然植物,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抑菌种类和能力,合理配比,研究开发绿色天然脐橙保鲜剂,并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和残留;脐橙鲜销等外果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对脐橙生理落果、等外果等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提取果实中丰富的精油、类黄酮、果胶、色素等物质,建立一套脐橙全果活性成分与产品开发技术。

3.2.4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配套技术研发。加大优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加强产业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实行精准化生产管理,加强脐橙商品化处理等技术投入和研发成果推广应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脐橙生产成本、提升果品优质率和果实商品价值,才能实现缩小国际差距,提升我国脐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技术壁垒分析

技术壁垒分析是根据未来脐橙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目标,分析影响产业目标实现的技术(包括工艺)壁垒。核心工作是从现存的技术壁垒中筛选出优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产业上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差距和障碍分析以及技术壁垒要素与产业目标要素关联分析等方面进行归纳,以期通过突破这些技术壁垒,带动整个脐橙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目标。

4.1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差距和障碍分析通过市场调研、主产区现场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结合我国脐橙研发现状,认为我国脐橙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和科技支持,区域集中程度较高,但整体上仍属于分散粗放经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少,在品种、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在产业整合度方面,还未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产学研结合有待加强。

4.2技术壁垒要素与产业目标要素关联分析根据上述技术壁垒要素和产业目标要素的分析,对产业目标要素与关键技术难点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键技术难点的重要性排序(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优新品种选育与危险性病虫害防控,以及保鲜压力大是需要优先解决的技术难点,与各产业目标要素的实现的关联性最大;而脐橙的高效栽培技术和产业整合度与各产业目标要素的关联性最小。

5研发需求分析

5.1技术研发需求分析以上述产业目标要素、技术壁垒和关键技术难点作为判断研发需求的依据,按照产业链的基本顺序,通过生产第一线调研和专家讨论,列出产业研发需求优先顺序(表1),共列出7个项目,其中顶级项目3个(优新品种选育、危险性病虫害防控、保鲜压力大),时间节点为2013~2025年,以政府和科研院所为组织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发展模式;高级项目2个(产业整合度、市场定位),时间节点为2014~2018年,分别以政府和产业为组织主体,各自独立推进为发展模式;中级项目2个(高效栽培技术、商品化程度低),时间节点为2015~2020年,以产业为组织主体,以产業独立推进和产学研合作为发展模式。

5.2最优先(顶级)研发需求分析

5.2.1优新品种选育。我国的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但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外来脐橙品种,与其他脐橙生产大国相比,我国在脐橙的品种选育上明显落后。相反,脐橙种植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家十分重视新品种的选育和创新工作,培育出很多优良品种。美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选育得到不同成熟期的鲜食脐橙品种,例如,早熟品种福本、汤普生脐橙等,晚熟品种晚棱、夏金、秋金、班菲尔、鲍威尔脐橙等。2003年,由西班牙、美国、巴西等国发起成立了全球脐橙基因组协作网,旨在加强脐橙基因组研究的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品种改良。我国拥有丰富脐橙资源、世界最大的种植面积,面对庞大的选种群体,结合生物技术手段,加快资源的评价和育种利用,我国也能很快培育出符合市场潮流的新品种。

5.2.2危险性病虫害防控。美国等脐橙主产区广泛应用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将遥感、GIS和GPS结合应用于病虫害的实时实地管理及果树修剪。发达国家脐橙园年用药防虫次数一般4~6次/年,我国则高达10~15次/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脐橙园面临黄龙病的严重威胁,因此,研发适应我国脐橙产业发展的危险性病虫害防控技术并加以贯彻实施是实现我国脐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5.2.3保鲜压力大。由于国内脐橙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发起步晚,产区沿用其他水果贮藏技术而建设的大型保鲜库并未达到理想的贮藏效果,同时脐橙受气候、种植环境、栽培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脐橙的保鲜压力过大。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保鲜剂,研发适宜于产区的贮藏保鲜技术与设施,延伸产业链,具有巨大需求。

6产业技术路线图

根据上述调研,综合国内外脐橙产业的技术差距和竞争力,对我国脐橙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水平等产业目标进行凝练,分析产业中关键技术和主要产品的实现时间、路径和市场前景[3],初步绘制出我国脐橙产业技术路线图。该产业技术路线图包括研发需求技术路线图(表2)、顶级研发需求技术路线图(表3~4)、技术发展模式路线图和综合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 曾路.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1.

[2] 孟海华,杨起全,王革.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8,6(6):75-80.

[3] PHAAL R,FARRUKH C J P,PROBERT D R,et al.Technology roadmapping—A planning framework for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4,71(1/2):5-26.

[4] KOSTOFF R N,SCHALLER R R.Science an d technology roadmap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1,48(2):132-143.

作者:赖特明 钟八莲 易龙等

第4篇:夫妻吵架基本心理路线图

① 因为老公的某种言行,老婆很生气;

② 老公开始解释,心想: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吗? ③ 老婆不断试图强调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老公的态度; ④ 老公想:又开始翻旧账有完没完,老婆想:怎么这样不负责任?;

⑤两人忘记了为啥吵架了,但谁也不愿意先服软。

第5篇:Java技术路线图

在技术方面无论我们怎么学习,总感觉需要提升自已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了。但如果有清晰的指示图供参考还是非常不错的,这样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大概处于那个阶段和水平。

Java程序员 高级特性

反射、泛型、注释符、自动装箱和拆箱、枚举类、可变

参数、可变返回类型、增强循环、静态导入

核心编程

IO、多线程、实体类、

集合类、正则表达式、 XML和属性文件

图形编程

AWT(Java2D/JavaSound/JMF)、Swing、SWT、JFace 网路编程

Applet、Socket/TCP/UDP、NIO、RMI、CORBA Java语法基础

类、抽象类、接口、最终类、静态类、匿名类、内部类、异常类、编码规范 Java开发环境

JDK、JVM、Eclipse、Linux Java核心编程技术

Java,设计而又非常精巧的语言。学习Java,须从Java开发环境开始,到Java语法,再到Java的核心API。

1.Java开发入门:Java开发环境的安装与使用,包括JDK命令、EclipseIDE、Linux下Java程序的开发和部署等。

2.Java语法基础:基于JDK和Eclipse环境,进行Java核心功能开发,掌握Java面向对象的语法构成,包括类、抽象类、接口、最终类、静态类、匿名类、内部类、异常的编写。

3.Java核心API:基于JDK提供的类库,掌握三大核心功能:

A。Java核心编程:包括Java编程的两大核心功能——Java输入/输出流和多线程,以及常用的辅助类库——实体类、集合类、正则表达式、XML和属性文件。 B。Java图形编程:包括Sun的GUI库AWT(Java2D、JavaSound、JMF)和Swing,IBM和GUI库SWT和Jface; C. Java网路编程:Applet组件编程,Socket编程,NIO非阻塞Socket编程、RMI和CORBA分布式开发。

4.Java高级特性:掌握JDK1.4、JDK5.0、JDK6.0中的Java高级特性,包括反射、泛型、注释,以及java高级特性——自动装箱和拆箱、枚举类、可变参数、可变返回类型、增强循环、静态导入等。 JavaEE初级软件工程师 JSF框架开发技术

配置文件(页面导航、后台Bean)、JSF组件库(JSF EL语言、HTML标签、事件处理、)、JSF核心库(格式转换、输入验证、国际化) Javaweb核心开发技术 开发环境(Eclipse、Linux)

三大组件(JSP、JavaBean、Servlet)

扩展技术(EL、JSTL、Taglib) 网页开发技术

HTML、XML、CSS、JavaScript、AJAX 数据库设计技术

SQL、MySql、Oracle、SQLServer、JDBC Web服务器(Tomcat/Jetty/Resin/JBossWeb) JavaWeb核心技术:

JavaWeb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可以分解为:

网页开发+数据库设计——>JavaWeb项目开发,其中,javaWeb由6项基本技术组成:JSP+JavaBean+Servlet+EL+JSTL+Taglib,而JSF正是将这6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技术框架:

JavaEE中级软件工程师

四种经典架构SSH

1、SSI

1、SSH

2、SSI2 Struts1表现层框架

入门配置、核心组件、标签库、国际化、数据检验、数据库开发、Sitemesh集成、集成Hibernate/iBATIS Struts2表现层框架

入门配置、核心组件、标签库、国际化、数据校验、Sitemesh集成转换器、拦截器、集成Hibernate/iBATIS Spring业务层框架

入门配置、IoC容器、MVC、标签库、国际化、数据校验、数据库开发 Hibernate持久层框架

MySQL、Oracle、SQLServer iBATIS持久层框架 MySQL、Oracle、SQLServer Web服务器(Tomcat/Jetty/Resin/JBossWeb) 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 javaWeb开源技术与框架

工作流、 规则引擎 搜索引擎、 缓存引擎 、

任务调度、 身份认证

报表服务、 系统测试、

集群、 负载平衡、 故障转移 JavaWeb分布式开发技术 JTA(Java事物管理)

JAAS(Java验证和授权服务) JNDI(Java命名和目录服务) JavaMail(Java邮件服务) JMS(java信息服务) WebService(web服务) JCA(java连接体系) JMS(java管理体系)

应用服务器(JBossAS/WebLogic/WebSphere) JavaEE系统架构师

面向云架构(COA)

COA、SaaS、网格计算、集群计算、分布式计算、云计算

面向资源架构(ROA) ROA、RESI 面向web服务架构(SOA)

WebService、SOA、SCA、ESB、OSGI、EAI Java设计模式

创建式模式:抽象工厂/建造者/工厂方法/原型/单例

构造型模式:适配器/桥接/组合/装饰/外观/享元/代理

行为型模式:责任链/命令/解释器/迭代子/中介者/备忘录/观察者/状态/策略/模板方法/访问者 Java与UML建模

对象图、用例图、组件图、部署图、序列图、交互图、活动图、正向工程与逆向工程 CTO首席技术官

发展战略

技术总监

团队提升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

产品管理

企业级项目实战(带源码)地址:http://zz563143188.iteye.com/blog/1825168

收集五年的开发资料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hare/home?uk=4076915866&view=share

下面的更深入的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我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掌握下面的知识,只是希望扩展自己的思维,摘自牛人的技术博客。

/**************************************************牛人必看*****************************************************************/

系统后台框架:

前端工程师技能:

B2C电子商务基础系统架构解析 运营B2C日 久,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IT系统对确保规范化业务流转,支撑消费者端的均一服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一直想好好整理下相关的系统架构,怎奈俗务缠身, 一直拖到今日,猛然发现下周娃很可能就要出生,拖无可拖,快马加笔,居然整出来了。本文的重点是理清系统的逻辑关系,详细的功能模块请参见结尾附上的系统 架构图。

首先,聊下对系统逻辑架构的看法;我个人始终坚持认为,系统的开发与演化,前台严格follow消费者的购买流程,后台则盯牢订单流转,牢牢抓住这两条主线,才能高屋建瓴的看清B2C的逻辑链和数据流,更深刻的规划功能模块,从而更有效支撑实际业务的流转。 前台系统包括:商品展示,内容展示,订单确认,支付系统,用户中心四大模块 一,商品展示

按照Ebay的内部分类,任何将商品以单个或批量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的功能均应归入此系统。因此,该系统至少包括:

A,站内搜索(搜索提示,搜索规则,搜索成功页,搜索不成功页,相似推荐)

B,导航(频道导航,其他导航如销售排行,广告位,推荐位,文字链,Also buy等) C,商品分类(品牌分类,品类分类,属性分类如剪裁形式) D, 登陆页(商品列表页,商品详细页,商品活动页)

这里的访问逻辑是:A /B/C分流消费者去往相对个性化的页面,由登陆页体现商家的核心诉求和价值传递,完成call-to-action的第一步。 二,内容展示

内容展示较为简单,对纯购物品牌而言包括: A,公告区 B,帮助中心

C,论坛(如需商城与论坛发生交互,则需自行开发,否则可集成discuz做同步登陆即可) 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三,订单确认

订单确认,就是帮助消费者正确提交订单信息的环节,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需要对很多信息逻辑判断和处理,一般由2个部分组成:

A,购物车(购物车浮层,购物车页面,无注册购买)

无注册购买是需要慎用的功能,除非刻意追求用户的短平快下单,如团购/换购,一般不推荐使用,会造成系统异常复杂,开发量也很大。 B,订单提交(返回购物车,收货地址&地址薄,支付方式判断,配送方式,发票,订单标记,实付金额计算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大多数的促销逻辑运算在这个环节完成,充分考虑各种促销方式之间的互斥与重叠是系统设计的核心,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四,支付系统

与一般的想象不同,支付系统其实并不简单等于第三方支付工具接入:

A,外部支付系统(支付宝将接口,财付通接口,网银直联端口,信用ka分期端口) B,内部支付系统(账户余额,积分,礼品卡,优惠券) 支付系统的逻辑设计不但需要考虑到各种极端情况的发生(如一张订单先用礼品卡,再用积分,最后网银支付),还要预留财务做账所需的相关字段,并充分考虑订单取消之后如何回滚各类内部账户。 五,用户中心

用户中心的实质是用户自助功能的dashboard,一般4个部分组成: A,注册&登陆(快速注册,完整注册,注册有礼,推荐注册,密码找回,主站id登陆,open-id登陆如QQ,新浪微博等)

B,订单中心(历史订单状态,中间状态订单修改,物流追踪)

C,服务中心(各类自助服务如退款申请,退换货申请,建议与投诉等) D, 信息管理(用户基本信息管理和账户信息管理) 用户中心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引导用户自行获取所需的信息并提交所需的服务,在提升服务准确率,及时性的同时降低对人工成本。

后台系统包括:商品&促销,CRM,订单处理,WMS,采购管理,财务管理,报表管理,系统设置,WA系统9大模块 一, 商品&促销

商品&促销模块的核心在于确保消费者下单之前,前台内容所见即所得 A, 商品管理(品类管理,品牌管理,单品管理) B, 促销管理(活动管理和自定义活动模板管理) 在上述模块中,最重要的是2个部分:单品管理中的批量产品生成的自动程序和活动管理中“共享与互斥”管理。前者用于大幅提升上新速度,后者避免促销活动失控。 二, CRM CRM是对B2C核心资源—会员的管理,服务与再营销系统,包括如下部分: A,会员管理(会员信息的增删改查和到其他系统的链接) B,用户关怀(条件触发和人工触发相关EDM & 短信 & OB) C,定向营销(会员分组和营销活动管理)

D, 客服管理(内容非常多,集成所有需前台与后台交互的功能,详情还是看图吧) E, 呼叫中心(IVR,坐席管理,统计报表,参数传递与窗口嵌入)

值得注意的,EDM和短信通道市面上已经有成熟的外包服务商,一般都会外包;呼叫中心和在线客服自行开发成本太高,特别是呼叫中心系统,业务初期也都是外包的。 三, 订单处理

订单处理是在订单未正式进入仓储部门处理之前,对订单的前置性处理环节。 A,订单录入(电话订购,网上下单,外部团购订单,无金额订单录入如礼品单) B,订单审核(自动审核和人工审核) C,RMA处理(RMA申请单和RMA处理单)

RMA的逻辑也异常复杂,需要在效率和成本之间找平衡,确保在不拖垮仓储部门的正常出入库的前提下对消费者端快速有效close工单;对内部则需要控制成本,货损不能超过预算上限。

四,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

WMS的流程很长,功能模块也很多,大致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管理和票据管理4个模块四个模块,细细道来就是另外一篇文章了,各位可以参考 我这篇文章:庖丁解牛—B2C仓储内部运作解密(上,中,下)http://blog.sina.com.cn/wangxida0855 五, 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的核心是有效跟进采购合同/发票的状态,大货的采购入库/退库,财务结算和在仓库存查询和处理。

A,供应商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合同发票管理) B,采购单管理(PO单管理,负PO单管理)

C,库存管理(库存查询,库存占用单,库存变动log) 六, 财务管理

B2C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供应商,渠道和内部费用支出的成本控制。 A,供应商结算 B,渠道结算 C,配送结算 D, 内部结算 说实在的,哥对财务这块也不算很了解,大家将就看看,图片上有明细。 七, 报表管理

报表是B2C业务的宏观表现,理论上说,每个部门的KPI都应该从中找到。 A,搜索报表(站内搜索量查询)

B,销售报表(多个维度销量查询,优惠券使用情况,报表导出) C,财务报表

D, 客服报表(客服日报和坐席报表)

前者反映与消费者发生的日常交互(包括正常与异常),后者考核客服的工作绩效 E, 仓储物流报表

这几块报表,是业务运作的核心,涉及到公司机密,就不能写的太细了,见谅。 八, 系统设置

这块大家都知道是干嘛的,也就不多说了,分成三块。 A,基础设置(和业务有关的一些字段值)

B,权限设置(不同账号的操作权限和操作记录) C,其他设置

九, WA系统(Web Analytcis)

网 站分析系 统,几乎全是外购,很少有能够自建的,即使自建,最多做几个简单的模块。用于实战的,要么是免费的GA(Google Analytics),要么是昂贵的Omniture。这块的知识,细细说来也是另外一篇文章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我这篇科普文章:揭秘—我所知道的网 站分析(上,下) http://blog.sina.com.cn/wangxida0855 最后,上全系统大图,再感慨一句,B2C系统,真是一个大工程啊。 f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6717c0100syh3.html

第6篇: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版)》全文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

1 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

2 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 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4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

5 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6 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

7 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8

9

1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

3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家庭户数。

10

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3万家样本企业,下同)。

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

1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12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

13 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国知识产权许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

14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15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

16 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专栏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17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制定工业强基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发展报告,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标达标,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培养工艺专业人才。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

18 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注重需求侧激励,产用结合,协同攻关。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相关工程等,在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专栏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

19 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针对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

20 元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大力提高国防装备质量可靠性,增强国防装备实战能力。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关系民生和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强化监管检查和责任追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建立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

21 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提升与制造业相关的国家量传溯源能力。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构建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发展,提升管理体系认证水平,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支持行业组织发布自律规范或公约,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22 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

23 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专栏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24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

25 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

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3.航空航天装备。

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26

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

27 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7.电力装备。

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8.农机装备。

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9.新材料。

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

28 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专栏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

29 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稳定中央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贴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

30 益。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存量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示范作用,利用双边、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

31 平台,创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32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33

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引导企业融入当地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投资和经营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境外本土化能力。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制造业走出去发展总体战略,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合作。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坚持

34 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四、战略支撑与保障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和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35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重要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科学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加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涉及的职工安置、债务清偿、企业转产等政策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全国涉企收费项目库,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中国制造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

36 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开发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和高技术企业以及收购兼并等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

37 级的关键领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布局调整。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

38 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各类优秀人才重点是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

(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

39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小微企业。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

40 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41

第7篇: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的探索

一、基本情况

油菜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主要农作物,随着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油菜的种植面积也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0年我省油菜种植面积为1447.1万亩,2004年已达到了1504.1万亩,增长了4%,亩均单产已由2000年的108.4KG提高到2004年

的119.67KG,增长了10.4%;总产180.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4.80%。我省属全国油菜优势农产品区域,已经形成了沿江和江淮两大集中优势产区,是全国油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年油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00年油菜总产量156.8万吨,占全国的13.8。

由于油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水稻主产区,前茬作物为水稻,种植模式为稻--油。油菜的栽培方式有育苗移栽、直播(包括撒播、穴播)等,育苗移栽技术作为农业部门的主推技术是我省目前的主要栽植方式。

多少年来我省油菜生产一直采用以人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除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可以与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机具共享外,其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几乎为零。以育苗移栽为例:在前茬收获后,用拖拉机或耕牛对田块进行耕翻,从起垄打穴、育苗、起苗、移栽洇水、施肥除草、收获直至干燥全靠人工作业。整个生产过程直接投入用工量12-13个工日,仅育苗移栽、收获、干燥等关键环节就需8-9个工日,已超过水稻全过程的用工量。使油菜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据__省价格成本调查队2001年调查统计每亩油菜纯收益仅为22.67元。每年油菜收获集中在5月中下旬,正遇江淮多雨季节,收割后的油菜籽常常因得不到及时的凉晒干燥造成大量油菜籽发热、霉变,全省每年造成的霉变损失在10左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获季节的霉变损失,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制约了油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出效益的提高。广大农民在水稻生产机械化基本解决的感召下迫切要求解决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问题,重点解决油菜栽植、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跳出传统的种植模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因此,探索适宜的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减少用工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优质油菜的单产和效益,不仅是我省农机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对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改善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认真开展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

我站在省局的支持下,从“九五”末开始在油菜种植、收获和烘干等几个关键生产环节开展了试验示范工作,主要示范内容如下:

1、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

为进行油菜机收试验,指导全省的试验示范工作,我站制定了《__省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大纲》,并率先于2000-2001年在巢湖市居巢区两次进行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宣城、马鞍山、黄山、滁州、合肥、巢湖等市的有关县市按照该《试验大纲》也相继进行了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试验内容是对油菜机收的联合收获、分段收获两种工艺模式进行探索。油菜联合收获机械化工艺模式:该工艺采用改进的适宜油菜机收特点的稻、麦、油兼用型或专用型联合收割机,在油菜适收期一次性完成油菜的收割、输送、脱粒、清选等工序;油菜分段收获机械化工艺模式:该工艺采用人工或割晒机等将油菜收割铺放,利用作物后熟作用、晾晒2-3天后再由人工或机械拣拾将油菜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脱粒、清选。

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

(1)、机械收获省工省时节本增效,促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传统的人工收获方式,是一项使用工时多,劳动强度大的强体力活,收割1亩油菜需要1.5-2工日。采用机械联合收获每小时可作业3亩以上,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同时由于节约用工量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油菜联合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对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避免了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2)机械分段收获工艺模式难以实施,联合收获为当前主要工艺模式。

机械分段收获工艺虽然有利于提高油菜成熟度,降低损失率。但相对联合收获多一道环节,且无相应机具:保有量较大的稻麦割晒机不适宜收割油菜,装有捡拾装置的油菜联合收获机在我省还是空白,因此目前还不具备实施油菜机械分段收获的条件。

目前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属于兼用机型,即在原有稻麦联合收割机基础上加装和更换部分装置和部件,实现稻、麦、油三用,有利于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性,因而具有较强适应性。

(3)准确把握适收期是降低损失率的关键。

油菜机收损失率不仅是机收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影响损失率大小的因素除收割机性能、农艺配套措施外,重要的是操作技术。由于同一株油菜上下层角果的成熟

第8篇: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尽管我校在全县范围具有一定规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之乡村中学教师存在较明显优势,但一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途径仅限于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种集中培训,致使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是很强。那么要真正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仅靠教师本人刻苦钻研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尽可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争取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有效的校本培训活动,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确立的研究思路是:⑴校内教研组组织讲课、听课、评课并总结其中的得失。⑵组织教师队伍到其他名校拜师学艺求取 “真经”。⑶回校总结制定改进方案,融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水平。

2、研究方法

(1)、分析统计法:对我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建立相关的材料档案。

(2)、文献法:从网络、媒体和书籍中搜集有关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理论知识,并建立档案。

(3)、个案研究法:从我校优秀、先进的中、青年教师中总结他们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学习。

(4)、活动研究法:开展各种形式有目的有意义的教研教改课,经验交流,优秀教师培训指导等活动,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

3、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做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宣传工作,营造气氛,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准备阶段:搜集网络上、过去教学活动中成功的优秀的课例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阶段:健全校内教研组活动计划和教研制度。组织优秀、先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示范课,做好听课、评课工作安排,收集教学过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改进不足之处,组织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4)、总结分析阶段:进行校内示范课成果宣传与展示,个人教学自评总结。认真做好研讨分析,总结得失,写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4、研究措施

(1)采用领导班子会、教职工会、教研组长会、年级会、备课组长会广泛宣传本次课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做法及预期目标。 (2)全校教职工必须做到:精诚合作,分工细明,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3)围绕课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①、写好教学设计(提倡写简案) ②精心开展讲课或说课活动

③组织听课者评课,写出评课意见或建议。

④收藏优秀的教学过程中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课堂活动资料

(4)实行开放式教学,组织“一帮一”友好教学活动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完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健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考评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第9篇: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1. 气质的四种类型:a 胆汁型 b 多血质 c 黏液型 d

抑郁质

2.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自我意识)

3. 情绪发生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激情) b 刻板印象 b 合理化作用 b 适当的约束自己的言行 d 文化 a 自恋型 b 文学艺术作品 三要素:acd;ad;abc;bc

心理健康的表现:1 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3 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5 有健全的人格 6 道德心态的健康 7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 智力活动正常

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1 虚荣心 2 攀比心理 3 猜疑心理4 悲观主义 5 自卑心理 6 恐惧心理 7 逃避心理 8 嫉妒心理 9报复心理 10 挫折心理 11 浮躁心理 12 完美主义心理

专业技术人员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 工作压力 2 经济状况 3 政治体制 4 科技进步 5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6 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概念:概括地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是无形的、智力的、法律授予的、独占权利。

知识产权范围:第一大类

1、著作权、版权、邻接权 第二大类2工业产权、专利权(保护对象:发明)、商标专用权等

第三大类3植物新品种权

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

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可以激励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从设想、发明、生产到推广应用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他具有创造性、高效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公平竞争。

国外首先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知识产权管理不完善。

专利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10年。 专利权的权利与义务:

1、独占实施权;

2、许可实施权;

3、专利转让权;

4、专利标记权;

5、署名权;

6、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7、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和义务;

8、缴纳年费的义务。 专利侵权行为构成的条件主要有:

1、有被侵犯的客体专利权;

2、实施了侵害行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

3、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

4、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5、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6、行为人主观有错。

专利侵权应承担下列民事责任:

1、停止侵权人的侵权行为;

2、赔偿损失;

3、恢复专利权人的信誉。

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法律确认并给予保护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利。它主要是指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也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商标续展权、商标转让权、商标许可权。

商标权的保护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制裁一切商标侵权行为,以保护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用权。商标权的保护是商标法的核心。

商标的概念“:商标是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这种标志通常用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并且置于商品表画或商品包装上,或者用以表明某种服务项目。 商标的作用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命名作用;2区别作用;3宣传作用;4指导选购商品或服务。

选择商标的三考虑:选择商标的法律考虑、贸易考虑、实际考虑。

选择商标的三适应:商标应力求与商品特点相适应、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相适应、与厂商风格相适应。 商标侵权行为应具备如下4个构成条件:1行为人主观上有错误;2行为人可观上实施违法行为;3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已造成损害后果;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保护商标权的民事救济制度: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3赔偿损失。

1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权利

2 著作权的特征:a 著作权是产权 b 著作权是专有产权 c 著作权具有人格权属性 d 著作权具有可分割性

3 著作权的权力:a 发表权 b 署名权 c 修改权 d 保护完整权

4 著作权的主体,又称著作权人 ,是指依法就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个人和法人。著作权的主体,既包括原始的著作权人也包括继受的著作权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的主体包括作者、著作权的继受人和外国人。 5一次作者包括a 自然人和法人、其他组织 b 合作作品作者c 外国人

6 二次作者包括a 演绎作品作者 b 汇编作品的作者 c 职务作品的作者 d 电影作品的作者

7 继受著作权主体包括a 继承人 b 继受人 8答案: 甲乙共同拥有 c 展览权

1 是 是2 不构成侵权 ,可分割 3 公安机关不予处理

上一篇:心中的榜样作文下一篇:机电设备完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