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项目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奥运项目

我国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

摘 要: 我国在夏季奥运项目上存在着非均衡发展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非均衡发展战 略指导思想,具体包括:历史成因——中国近现代史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选择的必然结果; 政治成因——提高国际声望与地位,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话语权,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的结果;经济成因——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举国体制"选择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时期“市场规律"选择的结果;人类学成因——中国的人种对运动项目选择的结果。 实施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佳 利用和保护,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实际的成效;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为非优势项目提供了发展和成功的经验。消极作用:限制了非优势项目的发展;造成了单 一利益主体的格局;易造成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动。

关键词: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

Analysis on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Summer Olympic Events inChina

ZHANG Xiaoyi

(P.E. Institut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 a)

Key words: events of summer Olympic Games; imbalanced development; cause s; analysis

非均衡发展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 权力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或呈现愈来愈显著的差异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 ,社会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我国夏季奥运 项目的发展也概莫能外。目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国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的原 因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拟在于总结非均衡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为我国由 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提供参考。

1 我国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衡量一个运动项目是否是优势项目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其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数量。在 以往的7届夏季奥运会中,我国共获得金牌163枚,银牌117枚,铜牌106枚,共386枚奖牌。 排在金牌榜前8位的项目是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体操、羽毛球、游泳、柔道。这些 项目所获得的奖牌共301枚,占奖牌总数的77.98%。其中获得金牌137枚,占金牌总数的84.0 5%;获得银牌87枚,占总银牌数的74.36%;获得铜牌77枚,占铜牌总数的72.64%。可见,这 8个项目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奖牌持续集中在少数项目上的状况,说明我国20多年来 夏季奥运项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2 成因分析

2.1 历史成因 清朝中叶的“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虽然在明清之际,中国的 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但“ 超稳定结构”所带来的停滞和衰落现象已非常明显。进入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 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处于全面停滞和衰落的时期。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可逆转的崛起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主 义侵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 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充分发展。为了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 之间的矛盾,它必然要开拓市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 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发展。”[1]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1840年英国用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创了用 条约形式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掠夺、奴役合法化的罪恶先例。所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3] 为了实现民族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过程。在中国近代史背景下的体 育,作为强国强种、救亡图存、改善民族体魄和重塑民族形象与国家尊严、实现民族现代化 的载体,融入到了历史的进程中。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了两种体育价值观。

第一,体力价值观。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初期以体力为 中心的思想:1)认为“民之手足体力”是国家富强的基础;2)体育是国民教育的首要内容 ,“修己之道不一,而以康强其身为第一义”;3)增强体力是体育的根本任务。[4]这种思 想是中国在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之际的一种历史思考的产物,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当时中 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以改善国民体魄为己任。从严复“鼓民力”的呐喊到蔡元培“以体育为本 ”的主张,从徐一冰等人寻求“体育真义”的呼吁到张之江等人复兴“国术”的实践,从“ 土洋体育”的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的探索,无不贯穿着改善国民体魄的初衷。[5] 从此,用体育救国就成了一种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为注重国家荣誉的民族体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民族体育价值观。当中国初次接触到奥林匹克时,中华民族多年的夙愿终于找到了依 托,找到了与奥林匹克的契合点。体力中心价值观强调通过体质的增强来促进国家的富强, 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增强体质,而这种价值观一旦遇到更加合适的载体——运动赛会,就变成 了民族主义思想,变成了强调国家、民族荣誉的体育价值观,即通过体育比赛的胜利,直接 为国家争得荣誉,并以此作为体育的主要目标。

自1895年我国思想启蒙的先行者严复将中国比拟为“病夫”,到193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家 报纸用漫画将中国运动员冠之为“东亚病夫”以来,为了摘掉民族头上,甚至是民族心理上 的这顶“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华民族期望通过体育竞技的胜利改变“病夫”的国际形象的 努力,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数代体育人为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奋争。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中 国民众心中,“国际体育比赛”已经与“国家荣誉”牢牢地连在了一起。20世纪50年代以后 ,这种心理联系则进一步逐渐形成为明确的国家目标和体育政策。

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选择奥林匹克,是救亡图存的一种手段,是强国强种 的一种手段,更是作为民族现代化的一种手段。可以说,奥林匹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 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体育融入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洪流之中,借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 力量与凝聚力,中国也因此彻底丢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这种心理,为新中国成立后竞 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产生与选择和“奥运争光计划”奠定了民族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中国近现代史社会背景下,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的驱使下,必然使我国在 参加奥运会时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功利意识。因此,我国在选择奥运项目时,毋庸置疑地 会选择他国薄弱且不受重视,但适合于我国的、投入相对较少、见效相对较快的项目。所以 ,非均衡发展是近现代史社会背景下民族选择体育的必然结果。 2.2 政治成因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在国际体育交往过程中,由于运动技术水平较差,且与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这大大刺激了我国上上下下的民族自尊心。因此加快提高我国体育 运动技术水平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之后,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 成绩,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来保证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并有条不紊地 加强和巩固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事实上,这种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战 略,就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薄弱、体育基础较差的建国初期,举全国 之力对部分运动项目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夏季奥运某些项目的优先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现在,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到国家体育总局,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时期,这种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举国体制”成为我国奥运优势项目得到优先发展的重要 保障。

1952 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中指出 :“世界体育活动日益增多,国际友人希望中国能去参加也甚殷切,最近我们己宣布了准备 参加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4届(按:原文如此)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但由于中国过去 体育基础差,近年来几次出国参加球赛,水平较低,与今天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此种情况 亟需改变,因此,体育工作如果只有普及【而不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提高】就不能【完全】适 应当前需要,必须【使普及】与【在适当范围内】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相结合,以取得进一步 发展…”。[6]特别是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问题的提出,如何迅速提高我国 运动技术水 平就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自此之后,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国家 意志的体现。

1958年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中提出:“二月底至三月初,我们召 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讨论和制订了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 运动,在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 ,在主要运动项目上,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奋斗目标。”[7]这个目标的提出, 影响了竞 技体育乃至中国体育发展的走向,为以后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为中国竞技体育优先 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证。

1959年4月6日在《中央批转体委党组关于一九五九年体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指出:“ 开展群众性的业余体育运动和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相结合,实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 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是当前体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在准备运动项目的时候要把 重点放在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勉强地样样求全”[8]这保证了“普及与提高相结 合”方针 的落实,形成了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发展格局。从此 ,在国际交往和国际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激励民族精神服务, 开始成为体育的基本目标,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普及与提高”体育工 作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竞技体育逐步树立起“赶超”发展观并形成了竞技体育“赶超”世界 竞技体育强国的发展模式。

为了使这种模式成功的运行和 “赶超”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体委制订更加详细、更加具 体的措施。1961年2月10日《国家体委关于一九六一年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体 育科学研究工作,集中力量为10个主要项目迅速达到世界水平服务……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精 神,缩短战线,保证重点。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优秀运动队进行 精简、调整,做到少而精…”[9],“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战略,统一部 署了项目 发展,确定了以田径、体操、游泳、足球、排球、乒乓球、射击、举重、速度滑冰等10个运 动项目为奥运重点攻关项目,从而为这些项目的优先发展提供了战略上的保障。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制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 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也逐步确立了我国的优势项目,这些优势项目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满足了国家的需要。同时,这种互动效应又促使优势项目的优势地位得到了进 一步的巩固。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随着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地位的恢复,在奥运 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改革开放后,为了展示改革取 得的丰功伟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以竞技体育作为一种代表符号。因此,在新的 历史时期,优势运动项目的地位再次得以巩固。

1979年国家体委确定了省一级以上体委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部署。 后来,在给中央的请示报告中,将加速提高我国运动技术的整体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体育 工作的主要任务,确立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战略指导思想。

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肯定了这一战略构 想,提出了“搞好项目的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把那些短期能赶上世界先进水 平的项目抓上去,争取在今后的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取更优异的成绩”的要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 取向的社会改革目标。1992年11月中旬,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了以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 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探讨体育改革为主题的全国省市体委主任座谈会。经过激烈的讨 论,达成了深化体育改革的共识,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规 律,对原有体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并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深 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和五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开启了建设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的序幕。在此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竞技体育进行了调整。1995年7月,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2 年国 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了《2001-2010 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围绕此战略,国家体育总局采 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强化对竞技体育的宏观调控,突出竞技体育发展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强 化项目发展分类管理,对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实行了不同的投入体制。奥运项目在保证国 家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的资助,“巩固和加强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射击 、体操、女子柔道等优势项目,保证投入,挖掘潜力,扩大优势。认真总结和大力倡导优势 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持续发展。对我国曾在奥运会取得奖牌或其他国际大赛上取得较好成绩的潜优势项目,要着眼长远、精心布局、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促其尽快向金牌冲击,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 ,加速向优势项目的转化。”[10]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济基础薄弱、运动技术低下的情况下,为了 保证部分运动项目优先发展战略的实现,1952年中组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了《选拔各项运动 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使优先发展竞技体育成为了一种国家意志;接着,1959年国家体委 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和《中央批转体委党组关于一九五九年体育工作几个 问题的报告》为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证,并逐步树立起 “赶超”发展观并形成了竞技体育“赶超”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发展模式;1961年《国家体 委关于一九六一年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战略,确立了 奥运重点攻关项目,使优势运动项目的地位再次得以巩固。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确立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在1984年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加以肯定这一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93年, 国家体委制定并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和五个配套文件,并于1995年 7月和2002颁布实施了不同时期的奥运争光计划(2002年时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 ,进一步强化项目发展分类管理,对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实行了不同的投入体制。

可以说,为了国家的外交需要,为了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为了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为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急需一种有强烈代表性的旗帜或 文化符号来表明我国的强大和优越。因此,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法 规来保证这种需要的实现,但是这种需要,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功利性。而在这种需要下产 生的竞技体育,必然会选择那些能在短期内夺冠的优势项目,尽管在后来国家多次提到了要 “挖掘潜优势项目”,“大力加强田径、游泳等薄弱项目”,也相应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 整体格局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金牌大多还是聚集在传统的优势项目上,长此以往导致了优 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非均衡发展。 2.3 经济成因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经济是社会科学中一切事物发 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 来谈竞技体育的发展, 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11]因此,我国夏季奥运项目的非均衡发展,有其经济学原因。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最初源于经济学,是人们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对如何有效提高 资源利用率以促进发展所作的考虑,后被应用于其他社会领域。该理论认为“由于人类生存 的社会、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统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利 用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采取适度的‘偏好’发展策略,将资源优先 配置到社会、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或部门,使之形成良性的合力区,通过这些有条件的区域 或部门优先发展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1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紧缺,因此,为了在短时期使 某个方面 得到迅速发展或获得突破,必须集中力量和资源打攻坚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体坛竞争, 为了能尽快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维护我国的大国地位 、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必须实施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战略。源于这种认识,1980年,国家 体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强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单位,在工作上可以并且应当有所 侧重,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普及是基础,但不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现在我们进入了奥委会,提高的任务尤为当务之急”。[13]的确,在当时的经济条 件制约下 ,我国必须依据一个时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解决来推动整个工作的开 展。这是因为:虽然国家对体育事业投入总量不足,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纳入 国家计划,如果能够运用“举国体制”的优势,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在竞技体育上,就可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把我国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上去。换句话说,与其整个体育事业各个 方面平均使用,低水平同步发展,不如集中使用,重点突破,以重点带动一般,促进体育事 业的全面发展。因此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指出:“优势项目是实现《奥运争光计 划》的基本保证,要继续巩固和发展18个国家重点投入项目中现有优势小项和潜优势小项, 大力开发若干短期内能够达到世界水平的小项以及女子垒球、女子足球等项目。”

若以经济体制为依据,我国夏季奥运项目的非均衡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建立一种“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力量使某些方 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为体育特别是为竞技体育又快又好 的发展创造可能。而这套机制和组织机构,就是“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下,国家可 以按国家意志和国情需要,统一调配社会稀缺资源,使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就认识基 础看,提出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对体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群众体育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人均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我 国国民经济人均水平较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尚需解决温饱问题,群众体 育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整体上取得较大的发展,难度较大。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在国际排位趋前,虽然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总量不足,但将这笔经费集中使用在发展竞技体育 上,形成“举国体制”,则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种“与其平均使用,低水平同步发展,不 如集中,使用重点突破”的战略。这正是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体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 识,所以选择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14]

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 中国国际地位的竞技体育必然会获得巨大的优势。从1980年开始,我国竞技体育进行了全面 调整,主要是将“文革”中遭受破坏的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重新恢复起来,并根据新时 期的任务进行调整,按照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和金牌分布,决定将当时我国技术水平较高、社 会影响较大,在国内受到群众的广泛爱好和国际影响较为深远的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 泳、跳水、体操、举重、足篮排球、射击、射箭和速度滑冰共13个项目列为全国重点。奥运 会是展示竞技实力的最高舞台,作为奥运项目,特别是重点的奥运项目,不断地获得国家大 量的经济投入,这使其能够得以巩固和提高成为可能,而另一方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 了国家对一般项目的经济投入,致使重点项目和非重点项目之发展不均衡。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资源采取以市场为 主、计划为辅的配置方式,体育也逐渐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靠市场资源来求得发展, 因此,目前体育事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愈来愈高,一 些奥运项目需要有前沿的科研水平作为保障,而这种高科技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更 需要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但目前,我国体育市场刚刚形成,且尚不完善,因此社会投入 的稳定性较差,这使奥运项目的良性运行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为此,我国的奥运项目仍以 国家投入为主。国家投入又势必会考虑国家的政治需要、投入跟产出的效益等问题,因而在 资金的投入过程中必然有所侧重,其结果就是优势项目获得更多的资源。

另外,市场经济是以最终获取利益为目标的,因而在部分奥运项目实体化的过程中,人们考 虑更多的还是经济效益,因此,那些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优势项目自然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社 会资源和市场资源,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反,那些非优势项目得到的关注会越来越少 ,那么,这种反差势必造成优势奥运项目和非优势奥运项目之间的差距拉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结合非均衡发展理 论,我们制订并实施了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基于体育与经济 发展关系的认识——竞技体育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 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确定了奥运重点项目与非重点项目,并实行不同的经济投入;在市场 经济体制时期,基于政治需要和投入根产出的经济效益问题的考虑,国家在资金投入方面更 加倾向于优势项目,致使我国夏季奥运项目出现了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经济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我国的夏季奥运项目的非均衡发展,与我国经济 体制、经济基础、经济投入息息相关,是非均衡发展经济理论在竞技体育应用的必然结果, 这种战略选择的结果,与我国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协调的。 2.4 人类学成因“奥运会是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会,奥运成绩基本上代表了人类运动能力的最高水平。从某 种角度上讲,奥运会是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身体素质的竞争。由于长期地理条 件、生态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世界各民族之间不仅存在着身体 形态、机能与素质的差别,还存在着运动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差距。”[15]可以说, “体育是 惟一检验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生物能力的文化形式。体育运动是最典型的人种“‘天赋’比 赛……人种不同,能力有异,成绩自然有别。”[16]

距今约5万年前,人类逐步分布到全球五大洲,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肤色、面型、体型有显 著差异的人种。到了距今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逐渐形成了如下人种:高加索人种,又 称欧罗巴人种或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深入到印度和中亚;蒙 古利亚人种,又称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 ,又称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澳洲及其周边。另外,还有一些混合型人种。不同的人 种在体型、体质、身体组成成分的数和量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竞技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有 差别的。

在欧罗巴人人种中,“东欧各民族由于是斯拉夫、日耳曼和匈奴几种体格健壮的民族的混合 ,所以在绝对力量方面明显占据优势,这为他们在大级别举重和摔跤方面提供了很多优势。 而西欧、北欧各民族则在投掷、游泳、跳跃、球类等方面占有优势,与中世纪这一区域的骑 士精神、角斗士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户外运动、兵式体操仍有某种种族习性和文化传统上的 联系。北美人本来从欧洲就已继承了许多优秀的种族身体条件,再加上从非洲输入大量能跑 善跳的黑人,使其体育才能更是锦上添花。”[17]

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在奔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某种优势。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运动天 赋与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四肢长、重心高、大腿短而壮、小腿长 而瘦、足弓高、跟腱粗壮有力和全身脂肪少、臀部后翘、关节灵活、协调性好等身体结构特 点,是的他们在从事运动自然流畅、舒展大方,特别表现为爆发力强、速度快、弹跳好、富 有节奏感”[18]。该人种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的百分比较高,因而在短距离跑中不 需要更多 的氧气;血管粗,因而在单位时间内输送血红细胞多,能在短时间内将氧提供给人体并将二 氧化碳排出人体;其脚底的屈肌强要高出其他人种3-5倍,体内快肌多,因而其弹跳力和爆 发力明显好于其他人种。此外,由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肌肉适应赤道附近得高原的气 候的缘故,其跟腱较其他人种长,皮下脂肪少,因而有氧耐力好。此人种的特点,使其在田 径、拳击、篮球、排球等项目上占优势。

蒙古利亚人种由于生活在气候比较适宜的亚热带或一部分热带地区,地理条件相对优越,又 无太大的寒冷刺激,致使该人种身高较低、体重较轻。这种体格小的特点使其在绝对力量、 速度等方面的素质处于劣势。然而,蒙古利亚人种在灵巧和智慧方面则颇有天赋,其运动特 长主要集中在于灵巧、技能和心智有关的项目上。

中国人属于蒙古利亚人种,身材较为矮小, 体重较轻,因此,在绝对力量和绝对速度项目方 面较微薄弱,而在以表现身体的柔美、灵巧、技能和心智以及体现静力性运动、要求稳定性 、耐力等有关的项目方面见长,“从项目分布看,雅典奥运会上我们的奖牌分布在18个大项 、55个小项上,这一次奖牌扩大到20个大项、81个小项上”,“总体上看,中国的传统优势 项目仍然保持了优势。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女子柔道等中国的传统 优势项目共获得金牌39枚,占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80%"。[19]我国现在的18个奥 运重点投 入项目(其中包括速度滑冰和短道速度滑冰2个冬季项目),绝大部分符合蒙古利亚人种的 特点。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种之间的差异虽然客观存在,也能对运动成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 这种影响不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因为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在于后天的 培养和训练。先天的因素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动训练的起始水平上,后天训练水 平的高低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只不过在后天训练时,由于人 种之间的差异,不同的人种在达到同一训练水平时,可能在付出努力的多寡、花费时间的长 短上有差别。

人种的特点使我国在轻巧、单人、侧重技能为主的、体能消耗不算太大的或隔网对抗的项目 上占优势,相比较其他项目而言,这些项目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在 近代史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理、新中国曲折发展历程所形成的政治心态、经济基础薄弱条件 下发展竞技体育,必然会考虑选择起点高、基础好、短时间内能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项目。 因此,人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夏季奥运项目的非均衡发展。

3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利弊的讨论

3.1 积极作用非均衡发展理论是以正反馈方式运行的资源利益调节机制。这种正反馈反映在我国夏季奥林 匹克运动项目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优势项目其自身占有资源与其业绩之间的正反 馈;二是优势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实力与它们所获得的资源之间的正反馈。这种正反馈的反应 ,使优势项目的竞争实力受到它们所获得利益多少的影响。因此优先发展的项目为了不断创 造佳绩,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必须继续占有更多的资源,以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而 实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为了占有资源和保持领先,就必须进行竞争,而在非均衡发展战 略下的竞争,使优势项目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因而巩固了其领先的地位;反过来,更多的资 源和更加稳固的地位,也保证了优势项目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我国 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战略,其积极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旧中国,体育是作为强国强种、救亡图存、民族现代化的载 体出现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力价值观,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中国初次接触到奥 林匹克时,人们意识到通过体育比赛的胜利可以实现为国家争得荣誉的目的,于是民族体育 价值观形成,这也符合了当时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心理。

不论是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强种,还是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体育都被我们赋予了 太多的期望,甚至把体育与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兴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化非均衡发 展战略在奥运项目上实施这种战略思想,符合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的需要和民 族心理的需要。

第二,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保护。在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过程中,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有 了飞速的提高,一些优势项目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我国体 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柔道7个传统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第23~28连续6 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92枚,占112枚金牌总数的8214%,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 力的决定性因素。”[20]我国在第27、28届奥运会上跻身为奥运强国之列,2008年 更是在原 来的基础上突飞猛进,获得51枚金牌,荣登金牌榜第1名。从1984年的15枚金牌,到2008年5 1枚金牌,在短短的20多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惊人的,这与我国多年来重视奥运,加大对奥 运重点项目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第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以围绕改善民族形象、提高国际声望为历史重 任,坚持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基本任务,以奥运会等国际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 主要目标,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重点’为基本方针,以国家为主体、社会为补充为 基本发展思路,坚持与时俱进,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21]这些宝贵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非优势项目提供 了发展和成功的经验。 3.2 消极作用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消极作用表现如下:

1) 限制了非优势项目的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易造成“马太效应”,而其所 包含的“棘轮效应”和“赢家通吃”都是正反馈机制,这两种反馈机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 用。“在‘棘轮效应’中,人们获得的成就能转化为他的发展资源,而他拥有的发展资源反 过来又支持他取得更大成就,这是成就和资源之间的正反馈关联。而在‘赢家通吃’中,人 们的竞争优势使其能‘通吃’他人的利益业绩,而‘通吃’结果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竞争优 势,这是竞争优势和分配份额之间的正反馈关联。”[23]因此,它的运行必然导致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也即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意味着一方面资源在优势项目上集中、积聚;另一方 面非优势项目的资源不断被剥夺、丧失。这就破坏了优势项目和非优势项目之间的力量平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优势项目的发展。除此之外,“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报酬 递减理论告诉我们,同类资源的重复投放会使这些资源的效益下降。这意味着,当‘马太效 应’使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高度集中时,就会降低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24]

2) 造成了单一利益主体的格局。“在现阶段,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中,以国家利益 、政治功能为中心,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为主管,以专业竞技体育队伍为主体的竞技体育‘ 官办’性质基本没有变,以行政财政为主渠道、以行政系统为主干、以行政方法为主要手段 的运行机制基本没有变,延续数十年的体育领域中单一利益主体的基本格局没有变。”[25]这种格局的出现,正是在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形成的。

3) 易造成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动。“占有优秀运动员越多的地方,对优秀运动员越有 吸引力,进而将得到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成为优秀运动员竞争的强者;占有优秀运动员少的 地方,对优秀运动员越缺乏吸引力,从而丧失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在优秀运动员竞争中处于 不利地位。”[26]优势项目在优秀运动员的聚集、广泛的社会关注率、较高的社会 地位等因 素的影响下,使许多优秀运动员流向优势项目,造成非优势项目的人数远远低于优势项目。 另外,奥运优势项目聚集的优秀教练员也较多,优秀的教练员对运动员有很大的吸引力,进 而造成优秀运动员向优势项目流动。这种非正常的流动,造成了优势项目和非优势项目的两 极分化。另外,优秀运动员聚集的越多,就意味着淘汰率越高;优秀运动员聚集的越少,就 意味着后备人才不足。因此,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动加大了优势项目和非优势项目的非均衡发 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 1) 要正确认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以达到趋利避害。

2) 要实现我国奥运项目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3) 要正确认识我国夏季奥运优势项目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我国奥运优势项目大都 接近了极限水平,再提高已经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目前的“119工程”项目,国家虽然也 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仅有少数几项达到了世界水平。 4.2 建议 要正确认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积极 和消极作用,以达到趋利避害;要实现我国奥运项目的全面和持续发展;要正确认识我国夏 季奥运优势项目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5.

[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5:277.

[3]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 世纪[G]//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4] 谭华.体格-人格-国格-20世纪中国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 96(3):1-5.

[5]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绪言)[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4.

[6] 谭华,王玉立.共和国体育史上的1952年[J].体育文化导刊,2002(3):20-23.

[7] 中华经济网.中共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1958年 )[ EB/OL]. [2005-05-21].http://www.cew.org.cn/wm/dangshijiaoyu/20070207/36737.sh tml

[8]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2:34.

[9]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2:56.

[10]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2000-2002)[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196.

[11] 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 2006(2):22-27.

[12] 金育强,黄玉珍,胡科.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体育非均衡发展实践[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7,30(12):1712-1714.

[13] 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年鉴(1949-1991精华本)上册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231.

[14] 熊晓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摸索是的形成、演变与重构的研究[D].2004年国家社科 基金成果,2007:84-85.

[15]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57.

[16] 李力研.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2001(6):3-8.

[17]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57-258.

[18] 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5.

[19] 刘鹏.创中国奥运最佳成绩实现干净参赛目标[EB/OL].[2008-08-24]. http://2 008.olympic.cn/tuanbu/news/2008-08-24/1616135.html.

[20] 池建,苗向军.2008年奥运会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备战策略[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6,29(8):1010-1012.

[21] 熊晓正,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5 2-155.

[22] 楼慧心.和谐社会与“马太效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6,(2)100-105.

[23] 任红,应爱娜.马太效应——社会分层的催化剂[J].理论导刊,2007,(6):69-71 .

[24] 楼慧心.和谐社会与“马太效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6,(2)100-105.

[25] 高雪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体制变革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1-7.

[26] 邢亮,高富春.优秀运动员流动中“马太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辽宁体育 科技,2007(5):8-9.

作者:张晓义

第2篇:夏季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的现象、模式及趋势

摘 要:随着竞技体育发展,奥运会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不断开展与普及,其实力区域演变呈现出“利益驱动”、“项目集群”、“梯度推移”和“跨梯度推移”4种常见现象,表现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格局,形成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的过程模式和结果模式,同时展现出阶段均衡化、地域多元化和优势集群化的趋势。

关 键 词:竞赛与训练;项目实力;区域演变;夏季奥运会

The phenomena, mod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trength region evolution of summer Olympic events

CHEN D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event strength;region evolution;summer Olympic Games

现代奥运会起源于欧洲,在竞技体育实力方面早期欧洲占据优势,但随着奥运会的普及,奥运项目的全球辐射和体育资源的不断传播,使得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机会依据自身优势,提升本国或地区奥运项目竞技实力,从而使得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格局产生明显改变。同时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希望在不同领域争取一个展示国力的机会,而奥运会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是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因此由于体育全球化和国家展示实力的需要,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存在一定的历史客观必然性[1]。

竞技体育项目实力区域是指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竞技实力特征的国家或地区。实力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在差异,而个体之间的内在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技体育项目实力会上升或下降,因此竞技体育项目的实力区域不是静态的,它们有着自己的动态演变过程。

本研究依据我国学者任海教授[2]对现代奥运会4个历史阶段的划分,其中第1阶段为第1~5届;第2阶段为第7~11届;第3阶段为第14~21届;第4阶段为第22届至今,由于战争和政治原因,本研究不包括第3、6、12、13、22和23等6届奥运会。以奥运会项目奖牌成绩为素材,参考田麦久等学者在《国家(地区)竞技运动项目实力水平的评定及优势潜优势项目的遴选》一文的10分制的计分体系,对比赛奖牌赋予分值(金牌10分,银牌6分,铜牌4分),统计奥运会各国(地区)的奖牌总分,试图在这个变动中寻求项目实力动态演变的现象和模式,从而为奥运会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夏季奥运会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的现象

1.1 “利益驱动”现象

夏季奥运项目竞技实力区域演变中的“利益驱动”现象主要体现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两个方面。

奥运会的魅力以及人们对它的关注,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政治意义和影响力。政治利益的驱动使得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前仆后继地参与奥运会,并希望不断提高本国在奥运会上的竞技实力。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苏联获得巨大胜利后,一位奥运会官员阿力克谢•罗曼偌夫说:“苏联对奥运会的参与对宣传苏联人民的胜利及成就和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20世纪80年代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政府和民众对我国优势项目如排球、乒乓球、体操等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将其胜利视为展现民族和社会制度优越的象征。如此,将获取政治利益置于本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主导目标,使得全球奥运会项目实力区域演变更加复杂多变。

“经济利益”使得奥运会项目实力区域演变过程加速,让更多不同背景和条件的人群加入到竞技体育行业中,特别是对于开展条件不高的项目,在贫困国家或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如巴西足球,产生了来自于贫困社会底层像贝利、罗纳尔多等足球世界级巨星,使得巴西成为世界足球项目实力核心区之一。又如,非洲肯尼亚、埃塞尔比亚以及中南美洲牙买加等国,其国家贫困的现实,加速田径项目竞技实力演变过程,奔跑成为了非洲运动员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4]。

1.2 “项目集群”现象

项目集群是指在竞技实力区域演变过程中,众多具有相似特征的项目积聚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地域集中性。

奥运项目的集群性作为一种区域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已成为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也构成了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架。在第29届奥运会上,田径中长跑项目男女800 m、1 500 m、3 000 m障碍、5 000 m、10 000 m、马拉松等6个项目36块奖牌中,东非两国肯尼亚和埃塞尔比亚获得23块,占奖牌数64%;跆拳道和柔道项目66块奖牌中,亚洲国家获奖牌数占了67.5%;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的27块奖牌中,除德国获得一枚男子乒乓球银牌外,其他奖牌被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运动员瓜分。

1.3 “梯度推移”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竞技实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实力梯度,奥运项目竞技实力区域演变过程中,不同国家或地区竞技实力会呈现梯度递增或递减现象。如女子体操项目,第14~22届奥运会美国仅获得过1枚铜牌,但从第24届奥运会起,竞技实力呈现梯度推进现象;而俄罗斯则相反,在第14~22届奥运会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第17届奥运会上成绩达到顶峰,获得的奖牌得分占83%。但自第17届奥运会后,呈现梯度后退现象,第4阶段后退更加严重,在第29届奥运会上竟无缘奖牌。

1.4 “跨梯度推移”现象

跨梯度推移是基于梯度推移,又突破了梯度推移理论,是竞技实力落后或强盛的区域实现跨越式前进或后退的依据。其核心论点是在一些竞技实力较差或较强的国家或地区,其竞技实力不一定按现有竞技实力进行梯度转移,跨梯度前进的原因主要是直接引进世界顶级运动员,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代表本国或地区参加比赛;或者是聘请世界顶级教练员,采用科学的、先进的训练方法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本国竞技实力,这种有别于靠自身努力提高达到竞技强国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更加节约资源和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跨梯度后退的原因主要是本国经济快速下降或国家政治制度突变等等,短时间出现竞技水平的急剧下降,但这种情况较少出现。香港政府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香港东亚运动会,制定了加快输入内地体育人才和培养本地体育精英计划,借以提高香港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5]。中国在佩剑、赛艇、游泳、射箭、曲棍球、篮球、花样游泳、水球、棒垒球、足球等17项处于长期落后的项目上聘请38名外教,使得不少弱势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跨梯度发展[6]。

2 夏季奥运会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的模式

竞技体育领域中,世界各区域运动项目的实力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同时又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表现出变化的阶段性结果。因此,运动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由项目实力区域的演变过程模式和演变结果模式两部分组成,其模式反映了实力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格局。

2.1 实力区域演变过程模式

1)核心辐射模式。

实力区域演变是通过一个连续的、逐渐积累的过程而实现的。演变通常起源于实力较强“核心区”向周边实力较弱区域辐射,周边地域依附于“核心区”而获得发展。但不同项目核心区与辐射区的结构地位可能不变,但也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项目核心区实力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辐射区实力也获得较快发展,也有可能核心区项目实力逐渐衰退,辐射区替代旧核心区成为项目新的核心区。如女子体操奥运会第3阶段,俄罗斯在该项目上具有绝对优势,奖牌积分远远超过排名第2的匈牙利,成为体操项目的实力核心区,同时与俄罗斯相邻的周边国家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罗马尼亚等国,也表现出良好的竞技实力,分别排在奖牌积分榜前列,形成了以俄罗斯为区域核心,以中、东欧诸国为辐射边缘的实力演变过程模式。但奥运会第4阶段,处于俄罗斯辐射边缘的罗马尼亚在该项目上实力快速上升至奖牌积分第1,原实力核心区俄罗斯竞技水平下降,其核心地位逐渐被取代。

2)核心转移模式。

不同的历史阶段,运动项目的实力核心区产生地域性转移,如有些西方的传统项目逐渐被东方所接受,东方国家或地区逐渐取代西方的霸主地位,实力核心呈现由西向东转移。

表现为核心转移模式的项目有男子体操,奥运会第1、2阶段优势国家都在欧洲中西部,自第3阶段起东欧的俄罗斯和东亚的日本和中国的实力超过中西欧,占据了男子体操项目的第1集团地位;男子跳水项目奥运会4个历史阶段中,实力核心区都只有一个国家,呈现出由瑞典到美国再到中国的区域核心转移发展轨迹;男子水球项目,在前2个阶段西北欧诸国如英国、比利时和瑞典等分别获得100%和60%的奖牌,后2个阶段东南欧诸国如匈牙利、南斯拉夫、意大利、俄罗斯和克罗地亚等国分别获得93%和87%的奖牌,呈现出实力核心区域由西北欧向东南欧的转移。

在奥运会历史发展中,同一项目可能会呈现出两种演变过程模式,如男子摔跤项目,在4个历史阶段整体呈现出由西北欧到中东欧,再从欧洲到亚洲的实力核心转移。另外在其第2阶段发展中,呈现核心辐射模式,俄罗斯(前苏联)进入实力核心区后,其周边国家如保加利亚、波兰、爱沙尼亚、罗马尼亚等国水平迅速提高,随之与保加利亚相邻的土耳其成绩快速提高,周边的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实力也有所上升。

2.2 实力区域演变结果模式

1)“单核心”模式。

“单核心”模式是指奥运会项目的实力区域长期由某一区域或国家垄断,从项目进入奥运会开始,一直处于奖牌榜领先地位,其他国家或地区仅获得少量奖牌。如自行车项目,自第1届奥运会以来,一直以欧洲为核心,欧洲诸国历届奥运会男女奖牌得分占总分值的80%和63%;皮划艇项目中东欧国家实力一直强劲,在各届奥运会上男女奖牌得分比例达到73%和76%之上;艺术体操项目自第25届奥运会以来,东欧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3国占奖牌总分的77%;男子击剑项目自第1届奥运会起就以法国、意大利和匈牙利为核心,除个别届次外几乎在每届奥运会上都处于奖牌榜前列。因而自行车、皮划艇、艺术体操和男子击剑项目呈现出“单核心”模式。

又如乒乓球和羽毛球虽然起源于西欧,但自从被列入奥运会以来,东亚中国和韩国男女乒乓球奖牌得分占全部5届总分的73.7%和84.8%,其中仅中国男女分别为58.59%和69.70%。男子羽毛球,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4国占奖牌总分的86%,女子羽毛球,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3国占奖牌总分的94%,东亚这两个项目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竞技实力也表现为“单核心”模式。

2)“双核心”模式。

“双核心”模式是指奥运项目呈现出两个实力核心区。随着奥运会全球化的发展,部分项目在原实力核心区外,会逐渐形成新的实力核心区。如马术自第1阶段起西北欧成为实力核心区后,美国自第2阶段成为另一个实力核心区;又如男子曲棍球,虽起源于英国,但在西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迅速发展,形成欧洲和亚洲双核心,奥运会第2阶段欧洲的英国、丹麦、德国、荷兰和比利时占奖牌总分的50%,印度占奖牌总分的33%;第3阶段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占总分的60%,欧洲的德国、荷兰、俄罗斯、英国和西班牙占总分的30%;第4阶段欧洲的德国、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仍为核心区域,但亚洲实力下降幅度较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代替印度成为另一实力核心。

3)“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是指奥运会项目竞争格局复杂,具备较强实力的区域分布较广泛,同时在多个区域出现“实力核心”。如男子射击项目在第1届奥运会就被列为比赛项目,其实力区域的发展较复杂,4个阶段中,西欧、东欧、北美和东亚都有国家进入第1集团,且各阶段奖牌得分的前3国差异不大,没有一国形成绝对优势。又如男子篮球,自第11届奥运会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实力表现出以东欧、北美和中南美为“多核心”,第3阶段奖牌得分北美的美国占47.5%,中南美的巴西、乌拉圭和古巴约占11%,东欧的俄罗斯和南斯拉夫占34%;第4阶段奖牌得分北美的美国占40%,中南美的阿根廷约占12%,东欧的南斯拉夫、俄罗斯、立陶宛和克罗地亚约占33%。

与竞技实力演变过程模式相似,在不同历史阶段,同一项目可能具有两种以上的演变结果模式,如男子摔跤实力演变结果模式,第1阶段是以西北欧单核心模式,第2阶段是以西北欧、东欧和北美为多核心模式,第3阶段是以东欧和东亚为双核心模式,第4阶段是以东欧、北美、东亚和中南美为多核心模式。

3 夏季奥运会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的发展趋势

3.1 实力区域演变的阶段均衡化

均衡是自然规律之一,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均衡-非衡-均衡”的发展过程。奥运项目实力区域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均衡走向失衡再到均衡的过程。竞技实力分布的均衡态具有相对性,它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竞技实力分布非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一旦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各项目上具有相同的竞技实力,不再存在比赛竞争压力和竞技结果的刺激,也就失去了各国或地区对进一步参赛的诱导。因此实力分布相对均衡状态将被打破,各国或地区竞技实力差距将进一步增大,致使竞技实力分布逐渐产生又一轮的失衡。因此,竞技实力分布演变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非衡,再由非衡回到均衡的不断演变过程。

3.2 实力区域演变的地域多元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国家或地区在大部分项目上竞技实力获得快速提升,获奖牌国家所属区域也不断扩大。如田径男子项目由过去的欧洲和北美独霸,逐渐表现为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各洲都有优势项目;男子摔跤项目,奥运早期欧洲的芬兰、瑞典和英国3国几乎包揽全部奖牌,而目前实力区域发生较大转移,俄罗斯处于领先优势,美国和古巴该项目实力水平提升较快,韩国也不容忽视。从整体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北美和欧洲国家或地区对奥运会大部分项目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奥运会项目竞技实力分布格局被改变,未来将继续朝着地域多元化方向发展。

3.3 实力区域演变的优势集群化

影响奥运会竞技实力分布的因素较多,自然条件、种族差异、经济实力等等会使得不同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项目上具有特定的优势,具有鲜明的集群性。

优势集群化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如东欧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在体操、艺术体操、摔跤、皮划艇、手球以及现代五项等项目上的传统优势,西欧诸国在自行车、赛艇和马术项目上的垄断地位,北欧在女子手球上的绝对优势,美洲美国、古巴、巴西等国在棒垒球、沙滩排球等项目上的霸主地位,东亚中国、韩国在射箭、跆拳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的突出表现。无论是从国家或地区的地域特点、文化特性和民族传统,还是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政策倾向和战略项目调整,都表现出奥运会项目优势集群特点,形成区域的“优势项目”或“特色项目”。

夏季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由于体育全球化和国家实力展示的需要,使其存在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演变历程中存在“利益驱动”、“项目集群”、“梯度转移”和“跨梯度推移”4种常见现象。不同项目实力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演变过程模式和演变结果模式,演变过程模式包括核心辐射模式和核心转移模式;演变结果模式包括单核心、双核心和多核心模式。夏季奥运会项目实力区域发展趋势表现为阶段均衡化、地域多元化和优势集群化。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背景下,奥运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奥运项目如何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国际奥委会、单项组织协会和国家或地区奥运管理机构需要对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中表现的现象特点、演变模式及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 阿尔弗雷德•赛恩. 权力、政治和奥运会[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5-93.

[4] 许元栋. 奔跑是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N]. 中国青年报,2008-08-24.

[5] 改革输入和培养体育人才政策[N/OL]. 香港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04/09/01/WW0409010001.htm.

[6] “洋务运动”见证中国体育成长[OL/EB]. 新浪体育,http://sports.sina.com.cn/o/2009-09-10/15124580923.shtml.

[7] 罗智. 奥运会区域竞技格局动态演变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26(3):68-72.

[8] 田麦久. 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雅典重组”与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6.

[9] 王瑞亮. 从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看中美俄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变化[J].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51-53.

[10] 田麦久. “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1-1444.

作者:陈丹

第3篇:中国国家举重队 东京奥运会整合传播项目

申报单位:中青旅联科(北京)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文化体育传播金奖

项目简述: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勇夺7金1银。不仅取得了队伍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最佳战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的风采和中国举重健儿的“精气神”。

在全国人民见证“中国力量”绽放奥运赛场的重要时刻,作为“中国国家举重队独家市场开发及传播推广合作伙伴”,中青旅联科通过转变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打造独家内容,将中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传播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遵循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层层推进传播节奏。并创新性地携手百度、抖音等合作媒体平台开展内容共创,发布奥运主题宣传片,推出不同主题的赛事海报,策划专题直播,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持续突破提升形象传播,共同见证中国举重运动的发展与进步,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打造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体育名片”。

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凭借着耀眼的成绩单和队员阳光健康的形象,中国举重队成为国人情感倾注的一个连接点,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同时也为中国举重队的合作伙伴带来了价值,发挥了凝心聚力的社会效益。

项目背景:

每当提起举重运动时,许多人总会问起,举重这项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每天枯燥的举铁,到底有什么用?

举重看起来好残忍,为什么不将其取消?

举重运动是一项古老且充满魅力的运动,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举重运动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当下,以举重为代表的力量训练也将在“全民健身”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项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众多荣誉的运动,却也是被公众误解最深的运动。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形成的刻板印象,难以被打破。

如何利用好东京奥运会的契机,突破和重塑举重运动的媒介形象,对于举重运动的发展和举重文化的推广至关重要。

项目调研:

结合举重运动的自身特点、体育赛事的传播规律和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以及国内外整体舆情形势,我们发现:

1.举重运动的传播具有集中性。综合以往奥运会举重项目的传播情况,举重项目虽较为冷门,日常关注度较少,但因中国举重队在奥运期间的比赛场次多、成绩好,加上奥林匹克举重项目简单易懂,观赏性和戏剧性较高,奥运会期间易引起集中和广泛关注。此外,受疫情的影响,本届东京奥运会也受到较高的关注。

2.举重运动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国健身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目前拥有5000万以上的健身人群及力量举爱好者。以举重训练为代表的力量训练也是所有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基础,举重运动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另外,举重与健身的天然关联,也有助于生成更多趣味话题,有效触达目标受众,引发更多共鸣。

3.中国举重队参赛队员数量多且个性突出。本届奥运会,中国举重队实现了八名运动员满额参赛的指标。八名队员具备不同的个人经历和个性魅力,具有足够的话题效应。

4.举重运动亟待创新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往届奥运会,队伍基本上是在传统媒体平台发布传统的传播内容,踏实、低调一直是这支队伍的标签。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举重队不仅要用成绩诠释“中国力量”,也要用更贴地气、更有新意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展现中国举重人的风貌,输出“中国力量”的价值观。

5.新冠疫情来袭,世界更加期盼体育带来振奋人心的力量。东京奥运会是一届特殊的奥运会,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全世界都盼望本届奥运会能够带来欢乐和希望,鼓舞世界人民团结携手战胜疫情。作为中国奥运军团的主力军之一,中国举重队也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在东京奥运赛场展示风采,凝心聚力。

6.核心传播策略——打破传统媒介形象,展示精神与文化,传播价值观。综上所述,东京奥运会不仅是万众瞩目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是中国举重队表达主张、输出价值、改善形象的绝佳时间点。通过提出“中国举重队,展示中国力量”的整体传播主题,以富有情感、正能量的传播方式,打破中国举重传统闭塞、沉重、神秘的媒介形象,与公众建立新的情感连接,提升中国举重队的品牌认知和形象。

项目策划:

自北京奥运会之后,金牌不再是奥运会上公众唯一的关注点,赛场上下展现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那些感人的故事往往更加打动人心。如何在本届奥运会上展示中国举重队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面貌,同时讲好中国举重队的奥运故事,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精神与情感,变得尤为重要。

1.传播目标。讲好中国举重队奥运故事,展示中国举重队“为国而战”的使命与风采,传播“中国力量”的精神风貌,提升中国举重队的品牌形象与商业价值。

2.目标公众。奥运比赛观众、举重与力量训练运动爱好者、中国举重队赞助商与合作伙伴、体育行业管理者与从业者、举重运动相关行业人员。

3.主要信息。展示中国举重队奥运赛场争金夺银的精彩时刻,挖掘中国举重队赛场内外、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传递正能量,输出价值观。

4.公关策略

(一)整体传播基调既要保證主旋律的传达,也要遵循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确保快速主动发声,掌握传播的主动权。

(二)注重传播的“情感”与“共鸣”,建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展示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举重队赛场上下的“拼搏之情、友谊之情、交流之情、关爱之情”,改善举重运动的传统媒介形象。

(三)与中国举重队合作伙伴和合作媒体加强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声量。

5.媒体渠道

(一)中国举重队自身媒体传播平台。

(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等中国举重协会官方合作媒体。

(三)中国举重队各家合作伙伴与赞助商协同传播。

(四)中国举重运动相关合作机构,例如地方合作政府、地方媒体机构、地方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协同传播。

6.传播形式

(一)平面内容。中国举重队奥运主题海报,分为预热主题、战报主题和体育精神主题三个系列,总量为30张左右。

(二)视频内容。#中国举重荣耀时刻#系列短视频;《中国举重队 展示中国力量》奥运主题宣传片;百家号#奥运心跳#系列专访视频;奥运主题短视频,包括出征小视频、话题挑战小视频、参赛花絮、赛后感言等。

(三)图文类内容。#中国举重荣耀时刻#系列短图文;百家号与头条号平台推出奥运主题系列短图文,包含备战动态、出征动态、赛事预告、赛后感言、赛事海报、赛事花絮等内容。

(四)直播专访内容。每名队员在比赛结束后,除接受央媒的采访外,还会分别接受一次百度和抖音平台直播连线专访。

7.传播节奏

赛前预热期:6月1日-7月19日

赛事传播期:7月20日-8月2日

长尾传播期:8月3日-8月15日

项目执行:

1.《中国举重队 展示中国力量》奥运主题宣传片

(一)策划背景。借助东京奥运会的契机,用耳目一新的脚本策划、贴近人物和场景的镜头设计、清晰简洁的文案,直面公众长久以来的质疑和问题,凸显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表达“中国力量”的鲜明观点与主张。从而打破国家举重队传统的媒介形象,塑造一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队员和队伍形象,激发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与讨论,引发话题效应和传播效应。

(二)脚本概念。以每位运动员的最有代表性和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为切入点,刻画个人举重历程中的复杂心理与“为何而战”的价值输出,将运动员赋予更多人性化的演绎,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建立与“中国力量”主题之间的关联,进而建立起与受众的情感纽带。最后通过情感和价值观的多角度输出,和富有节奏和起伏的整体效果,最大程度的带入观众,引发共鸣。

(三)整体时长。1分34秒

(四)文案设计

侯志慧:穿越巅峰与低谷

谌利军: 经历荣耀与伤痛

吕小军:37岁,三届奥运会

三人:我们,为什么而战?

侯志慧:为证明小身体,也有震撼世界的力量

谌利军:为把身上的伤疤,锻造为胜利勋章

吕小军:为钢铁般的意志

李雯雯:为对家人的承诺

李发彬: 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廖秋云:让世界见证我的极限

汪周雨:让庆祝的吼声点燃全场

石智勇: 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管理医疗团队代表: 中国力量

功勋教练团队代表:强者恒强

集体:我们是中国举重队,我在奥运赛场上等你,和我们一起,展示中国力量!

(五)视频链接:

https://haokan.baidu.com/v?pd=bjh&vid=3090364338485154428&fr=bjhauthor&type=video

2.中国举重队奥运主题海报

奥运期间推出中国举重队奥运主题海报,分为预热主题、战报主题和体育精神主题三个系列。紧跟赛事热点,突出队员特点,第一时间预告预热信息,播报赛事成绩,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预热海报

赛事成绩战报

3.运动员赛后直播连线

通过百度与抖音等平台的赛后直播,第一时间连线参赛运动员,深度挖掘奥运幕后花絮,了解奥运周边信息,探索奥运深度知识,与粉丝进行联动。

4.项目进度

(一)赛前预热期

6月1日起,开始发布#中国举重荣耀时刻#系列短图文与短视频,回顾中国举重队的荣耀时刻,展现中国举重运动的历史传承,重温“中国力量”荣耀瞬间,为东京奥运会预热。

7月8日,携手抖音推出#背肌夹万物#话题挑战,充满互动感的话题挑战吸引了大量体育类账号和明星达人参与,生成大量UCG内容。

7月14日,中国奥运代表团成立,中国举重队正式发布出征口号视频,进一步提升关注度。

7月16日,发布#中国选手申请出战#出征创意换装短视频。

7月19日,发布中国举重队奥运宣传片,号召公众关注奥运举重比赛。

(二)爆发传播期

7月20日-8月2日,围绕中国举重队的8场比赛,在每场比赛前发布预热海报,赛后立即发布成绩海报与图文内短视频内容。每场比赛后的24小时内,参赛运动员在百度与抖音平台各进行一场直播,与粉丝互动,讲述奥运故事。

(三)长尾传播期

8月3日-8月15日,队伍结束全部比赛,返回国内开始隔离生活。在这期间,中国举重队发布体育精神主题的单人海报,以精致走心的文案,帶领观众再一次回顾奥运会上的精彩瞬间。同时鼓励和安排运动员通过直播、短视频、vlog等方式分享自己的隔离生活,传播举重运动和中国体育的正能量。

根据每名队员的个人故事和比赛亮点所设计的长尾传播期主题海报

5.控制与管理。东京奥运会不仅是四年一届的全球体育盛会,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必要将舆情监测工作日常化、系统化,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工作机制。奥运期间设置了24小时全网“系统+人工”预警的工作机制,监测范围包括新闻网站、媒体客户端、主流短视频平台、贴吧、论坛、问答、知道、APP、微博、微信与部分外媒。

项目评估:

1.整体传播数据。以“中国举重队”为主题,以“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15日”为整体传播时段,全网共统计到相關报道近600万条,其中网媒报道31万+篇、微博510万+条、贴吧论坛等17万+条、微信8万+篇、手机客户端相关信息19万+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13万+条。微博、百度、抖音、头条、知乎等各大平台共统计到相关热搜话题300余条。

2.央视直播效果。CCTV5直播3场,CCTV5+直播3场、CCTV1直播1场、CCTV 4K频道转播1场。其中1场比赛直播关注度超过3%,4场比赛超过2%,3场比赛超过1%,整体收视人数规模超2亿。

3.赋能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形象。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举重队取得了耀眼的战绩,中国举重队的·各家合作伙伴也借助奥运会这一全球体育盛会,通过聚焦“中国力量”的传播主题,创建独家传播内容,与消费者等群体进行互动,进一步转化流量,让“中国力量”的标签进一步与自身品牌形象进行绑定,增加了用户粘性,提升了品牌好感度与信赖度。

4.发挥凝心聚力的社会效益。中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上既赢得精彩,也赢得漂亮,展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感、强大的意志力和健康阳光的个人形象,不仅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也提振了国人的士气,激发了公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举重运动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东京奥运会前,举重项目的热度和商业价值不足,队员可传播和营销的点不多。但随着中国举重健儿在本届奥运会的精彩表现和幕后故事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焦点,超高的热度和关注度,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举重运动的商业价值。随着市场上商务合作方式的不断拓展,未来举重运动的商业价值也会逐步提升。

项目亮点:

全队奋勇拼搏,展示和传播正能量,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中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举重项目的推广和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1.积极协调各大官媒体发声,宣传队伍形象,主导传播走势。本届奥运会,中国举重队积极协调各大官方媒体支持,运用官方媒体的大流量曝光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集中报道举重赛事和运动员,增加传播声量,让更多人认识到举重运动、举重项目的独特魅力。

2.遵循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打造丰富多样传播内容,有序推进传播节奏。根据赛事进展,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以及队伍重要赛事活动节点,全面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富多彩的传播内容矩阵。同时,充分遵循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层层推进传播节奏,引导公众参与互动,全面展示形象和价值观。另外,借助与百度、抖音的媒体平台合作,实现跨界破圈传播,触达更多人群和受众,突破传统的媒介形象,与受众建立起新的情感连接,为未来举重运动和文化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3.运动员阳光健康形象火遍全网,新颖趣味话题持续霸榜。从李雯雯“晒纸板床”到侯志慧以绝对优势夺冠,从李发彬的“金鸡独立”到谌利军的惊天逆转,从石智勇的“碾压全场”到吕小军的“一战封神”,从汪周雨的举重若轻到李雯雯的“硬核比心”。中国举重队奥运期间的热门话题持续出现在各大平台热搜榜,中国举重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自信、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体育健儿坚定的文化自信。

第4篇:奥运项目的前世今生之以道论成败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

以霍元甲为代表的一代武术家在擂台上用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狠狠回击了洋人的拳头,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此后中华武术再少有和西方体育同台竞技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富于创新精神的日本、韩国人的改造下,

同属东方文化深受中国武术影响的柔道、跆拳道经过向西方竞技体育

的靠拢和重新包装,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意气风发地风靡了全世界。

道的精神,本期回眸与你共同参悟。

柔道始于日本。由于开展得极其广泛,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judo)一词是由“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简化而来的,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习者练习如何有效地使用身心力量。柔道不仅是一种进攻和防御的对抗性技术,还是一种对“精力善用、互助互让、益世有为”的理想人品的培养。锻炼精神,修养体魄是柔道的精髓所在。

1895年日本成立了“大日本武德会”,制订了柔道比赛的统一规则,便于评判打分。1964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男子柔道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68年被取消,1972年再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女子柔道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是毋庸置疑的,从民族服饰到建筑风格,从茶道饮食到语言歌舞,处处都能嗅到盛世唐风的韵味。柔道也不例外,和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它的前身是柔术,起源于17世纪初叶的日本。而据日本“武术流祖录”记载,日本的柔术起源于中国的武术。在柔道发展史上,有一中一日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得不提。

柔术先驱——陈元

17世纪后半叶,由于对日本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柔术的创立和发展的关键作用,他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颇受尊敬。此人名为陈元 ,字义都,号艺山、升庵、菊秀轩等,浙江杭州人氏。他年少时曾在河南少林寺学艺,深谙拳术精妙,且才思敏捷,爱好广泛,专诗文、懂医道、晓制陶、善酿造,文武兼备、多才多艺。1621年,陈元 出使日本国,当时的日本藩主德川义植欣赏他的才华,希望能为其所用,便以60石米的年薪聘他做了幕士。最初陈元 生活在名古屋,这期间他与日本名僧元政结为挚友,把自己的著作《元元唱和集》和《表中郎集》一起送给了他。从此这两本书在日本广泛流传。

1644年明朝灭亡,陈元 入了日本籍,住在江户城南国正寺,即现在的东京麻布区。他坚持每日习武,武艺精湛,当时的日本拳术高手福野正胜、矶贝次郎、三浦与次等多次和他交手均不能取胜,不禁心生敬佩,遂拜他为师学习中国武术。学成以后三人各立旗帜传授徒弟,创立了柔术。一时间,学习中国武术风靡一时,柔术成了最时尚的技艺,先后出现了数十个流派,各派都标榜自己是中国柔术的正宗,引以为荣。

也有一种说法,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继位),当时的两名勇士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而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

从“术”到“道”  ——嘉纳治五郎

从柔术的发展到现代柔道的过程中,最大的功臣要数日本教育界的泰斗和体育届的最高权威、柔道之祖——嘉纳治五郎。

1859年,嘉纳治五郎出生于日本舞库县的御影町,即现在的神户市东滩区。他的父亲出身于名门大族源寺家族,母亲出身于著名的酿造业者嘉纳家。嘉纳先生毕业于东京大学,正直无私,治学严谨,一生在教育领域鞠躬尽瘁。

1877年(明治十年)是嘉纳18岁,还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的一名学生。为了强身健体,他立志学习柔术,先在“天神真扬流派”的福田八之助和矶正智的门下学习,随后又拜“起倒流派”的饭久保恒年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研习,他不仅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也颇丰。他不拘泥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对“天神真扬流派”、“起倒流派”及其他各派深入研究,整理改革,使柔术的理论和技术趋于完善,并制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确立了以投技、固技、挡身技为主的新体系,成为柔道,他提倡由“技”入“道”,以道为主,并确立了“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教义,健身护体修身养性。

柔道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日渐成熟后,嘉纳先生和他的弟子们多次出访国外,不遗余力地将柔道推广到全世界,最终使其成为了奥运会项目。基于他为日本体育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成为日本第一任体协会长和日本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奥运运势占卜

中国柔道运动女子大级别的水平不容小觑,庄晓严、孙福明和袁华分获1992年72公斤以上级、1996年和2000年78公斤以上级冠军,实现了三连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冼东妹获得52公斤级冠军,实现了女子柔道小级别比赛的突破。

展望奥运前景,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宋兆年表示,78公斤以上级是传统优势小项,52公斤级目前高手也不少,这两个小项我国运动员具备一定夺金实力,但柔道比赛对抗性强、技术动作多,在赛场上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因此仍不能掉以轻心。另外5个级别的重点运动员在这两年的一系列国际大赛上也都有不俗表现,成绩呈上升趋势。

金牌期望指数 *****

跆拳道

不知从何时起,伴随着“韩流”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全面浸润,除了乐此不疲地看韩国影视剧、吃韩国料理、穿韩版服装,我们发现身边的跆拳道会馆也悄然多了起来。洁白帅气的道服,痛快淋漓的呐喊,简洁硬朗的攻防,所有的感官元素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跆拳道号称“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跆”即用脚踢,“拳”意为用拳头作为进攻的武器,“道”指运用手和脚的方法和原理,延伸为人生之正确道路。今天的跆拳道包括传统跆拳道和现代竞技跆拳道,前者也称武道,包括品势修炼、搏击格斗和功力三部分,品势相当于中国的武术套路,功力包括威力表演和特技,搏击格斗主要是一些传统武技的技法。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跆拳道指竞技跆拳道。

跆拳道完全是独创的技术体系,加之东方思想为前提,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超越了朝鲜半岛发展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武道。

三个王国的异曲同工

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拉开了“三国演义”的序幕,高勾丽、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数百年,远近征战。

公元前37年,朱蒙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建立高勾丽王国,当时局势不稳,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因此统治阶级格外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格斗技艺成为了武士的必修科目。后人在考古中发现,高勾丽古坟、墓冢的玄室壁画上就有类似于跆拳道格斗术的画像,叫做“跆跟”。说明当时在高勾丽这种类似于跆拳道的活动已经十分盛行。

百济封建王国建立于约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是当时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为了强壮国民的体魄,百济习武之风颇盛。百济人同样也喜欢“跆跟”,此外还热衷于骑马和射箭。史料记载百济还盛行“手臂打”,是一种手脚并用的格斗技艺。

约公元前57年新罗王国建立,为增强实力和当时最强大的高勾丽抗衡,新罗的真兴王以“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声有择”为宗旨,创立了“花郎制度”的组织“花郎道”。通过这一制度,年轻人可以在歌舞中尽显才艺,国家从中选拔人才。其中就有一种称作“手搏”的游戏,类似于今天的跆拳道。

一个王朝的流行风

公元918年,朝鲜半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高丽国。当时的高丽国王忠惠王是个“手搏”迷,不仅要求士兵都练习,还邀请了武艺超群的士兵金扼郁进宫表演,积极推崇“手搏”。于是“手搏”技术得到进一步提炼和完善,在朝鲜半岛更加流行,深受老百姓喜爱,并成为武科考试中的一项得以保留。

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国号“朝鲜”,“手搏”和“跆跟”继续作为武科考试的内容,促进了民间跆拳道技艺的发展。抗倭年代,军队把跆拳道作为训练手段,技艺在战争中也得到了发展。1790年李朝国王命人编纂了《武艺图谱通志》,开始对跆拳道进行系统记载。

一个民族的自强之音

1909年日本侵占了朝鲜政府,建立了殖民政府。为防止朝鲜人民反抗,消磨人民意志,日本下令禁止所有的本民族的文化活动,跆拳道也没能幸免,一度销声匿迹。许多朝鲜人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日本和中国,在这期间一些有识之士把本民族的武道和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等其它国家的武技结合起来,诞生了新的技术体系。

和柔道相似,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练习技术,更要加强对其礼仪和思想道德的学习和修养,以提高技艺和磨练品质为目的。每一个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培养练习者“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的精神。如同中国武术,“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世界跆拳道之父

正如嘉纳治五郎之于日本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也有这么一位先驱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世界跆拳道之父”的韩国将军崔泓熙。

1918年11月9日崔泓熙出生在朝鲜咸镜北道的一个偏僻的地方。尽管从小体弱,他坚强的性格和爱国心却不输任何人。他12岁时因为抵抗日本政府被学校开除。此后,他的父亲将他带到以“篆字名笔”闻名的书法家韩日东先生处学习书法。韩日东先生不仅是书法家,而且对朝鲜古典武功也颇有造诣。韩日东先生见新徒弟体质薄弱,教他书法的同时,还经常传授朝鲜古典武功想增进他的健康。

1937年为了接受现代教育他去了日本,并在日本京都开始学习空手道,并获黑带。二战中他被强制征集到日本军,在那里,满腔热血的他展开了争取主导权的民族斗争。

日本战败后,崔泓熙前赴汉城组织了学兵团。1946年1月15日作为韩国军队的创始人之一,他被任命为陆军少尉,与此同时他开始向队员传授跆拳道,并发出将跆拳道普及到全世界的口号。

1949年晋升为大校的他去美国上了美陆军综合学校和高等军事班,在那里也向同僚介绍跆拳道,第一次在美洲大陆撒下了跆拳道的种子。1954年参考朝鲜古典武功和空手道,他独创了新的武道,即跆拳道联盟母体的吾道馆。

1955年4月11日组织书法界有造诣的人士和史学家以及各界著名人士组成名称制定委员会,以每人无记名方式提出的名称中,一致通过了创始人崔泓熙提出的“跆拳”二字。由此,产生了跆拳道。

1966年3月22日得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西德、美国、土尔其、意大利、埃及及包含韩国跆拳道协会的九个国家的认可,国际跆拳道联盟终于在朝鲜宾馆玫瑰屋创立了。崔将军由一个薄弱的学徒开始经过了将军、大使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武术跆拳道协会的负责人。

奥运运势占卜

1988年,跆拳道作为奥运会表演项目首次出现在汉城奥运会上。1994年,国际奥委会表决通过了跆拳道成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成为奥运会上第二个发源于亚洲的正式比赛项目。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子选手陈中在67公斤以上级夺冠,为中国摘得首枚奥运会跆拳道比赛的金牌。她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蝉联,同年罗薇也获得负67公斤级的金牌。

世界跆拳道联盟主席、韩国人赵正源看好中国跆拳道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表现,他认为“中国的跆拳道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和韩国会在这个项目上平分秋色,“北京奥运会上,中韩两国如能各拿两枚金牌,就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金牌期望指数 ****

武 术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武侠情结。

上溯《史记》之《刺客列传》,即便碾过数千载的年轮,其中的英风侠骨犹令人追怀。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相送,击筑悲歌;下至金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的古朴风雅,梁羽生“酷怜剑气消磨尽,飞瀑流泉日影寒”的儒士气韵,古龙“人在天涯,何妨憔悴;酒入金樽,何妨沉醉”的潇洒不羁。当代武侠小说延续了中国人对“不求轩,不求冕,不为红尘所囚”的追求,对一身凛然正气、仗剑侠酒笑傲江湖的向往,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毅气节的崇敬。

2001年李安携《卧虎藏龙》奔赴奥斯卡,捧得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奖项,带领西方人初探那个寄托着中国人情感和梦想的世界。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的“江湖”概念是最难传达给西方人的。江湖是侠客们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法则是侠骨柔肠、义重如山、慷慨赴死。

中国人的武侠情结,来自对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渴望,来自对理想人格、理想爱情、理想社会永不停止的追求。我们对绝世武功深厚的内力优美的招式津津乐道,但我们更偏爱远离杀戮和阴谋的世外桃源。《说文解字》解释,“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戢兵”,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说,武的本意是收兵。尽管《英雄》多遭诟病,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解读却是不容置疑的。武的最高境界就是放下武器,就是和平,就是道义。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胜负,而是儒家的“致中和”,是道家的“无为无不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形成了三种形式:一是武术套路,分为拳术和器械;二是武功,包括内功和外功;三是散手搏击,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角抵,至宋代发展为散手擂台赛。传统的武术流派往往不分形式,而是以历史上的传承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如以自然名胜命名的少林派、武当派,以地域命名的南棍北枪等。

内家拳——以武证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外家。”中国拳术的发展开始并无内外之说,最早是明清之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内家拳。

内家拳包括了人们熟悉的三大拳——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吸收了道教文化中道论和易理的精髓,技法原则和练功方法完全体现了道教文化理论体系,甚至直接把道教的内丹术作为其内功基础,套用内丹术的“精炼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作为练功方法的不同阶段和境界。

内家拳在技击原则上和刚猛的外家拳迥然不同,遵循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敢为天下先”,以静制动、舍己从人;老子认为,天下惟水最柔弱、最卑下,也最强大,内家拳就如水一般无所不至,如抽丝之连绵不断,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老子说“无为无不为”,“我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内家拳法在战术上的原则就是“后发制人”。

内家拳是道与武的结合,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成熟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更把拳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使得中国武术的品质在道和武的结合中得到了深层次的改造。

拳禅如一少林风

传说释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拈起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当时在场者皆不得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之间,迦叶尊者成为禅宗传灯的第一祖。经过二十八代,传到了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其实历史上少林寺不是以武术闻名于世,继承宗门的禅法才是少林寺最大的特色。但随着中国佛教禅宗的衰微,少林武术的发展超过了少林禅宗的名声,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佛教文化。虽然来自民间,少林武术已经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是单纯用于搏斗的武术有了禅的灵魂,达到了拳禅如一的境界。

一剑飘然万里身

相传勾践时期有一位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无名少女,从小喜欢击剑,凭自己的感悟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剑术。范蠡闻其大名,邀请她来京城担任军中武师。在进京途中遇到一位老剑客袁公,要求与她一较高下。两人折竹枝比试,少女守三招后一招击中,袁公招架不住飞身上树遁走。后少女向勾践论剑道,提出形神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的剑术理论,然后当场表演,果然以一挡百,由此受到勾践赏识获封号为“越女”,并将她的剑法传授给越国军官。

其实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十八般兵器中,剑被称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帅”,名士贵族多佩剑,被视作有智慧、内涵和身份的象征。负剑行侠意味着光明正大地快意恩仇。

剑修长光洁,气质优雅,因而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他们不仅以剑抒怀作诗咏叹,更佩带操练。李白十五岁在峨嵋学剑,终生以剑匣相伴,自称“我家青干剑,操割有余闻”。杜甫从二十岁开始挟剑浪迹天涯,表达自己“拔剑欲与龙虎斗”的气概。经过道教的神化与文人墨客的写意化,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兵器,而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意境深远,非三言两语就能说透。但长久以来,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没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西方人对武术的了解更多是片面和肤浅的。为了迎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我们甚至把武术变成了套路和散手呈现出来,难以完整地保留中国武术的精髓,让无数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现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作为表演项目,武术终于等到了自己的表演秀时间。这一次我们要好好把握,用最纯粹的中国文化去张扬我们的个性,去挑动西方的情绪,去左右世界的节拍。

以道论成败,充满着辩证的思维,一招一式中,浓缩了对人体的探索,对大自然的体验,对宇宙的参透。这些奥运项目所呈现的不仅是肢体的协调,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道”——这个深沉久远的话题,不知不觉地吸引着普罗大众为之思索。

作者:Yolanda

第5篇:非奥运项目与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北京奥运会营造的体育锻炼氛围以及非奥运项目全国性比赛的出现等都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发展目前仍面临着政策引导不力、经费不足、社会重视不够等问题。非奥运项目的未来发展,国家应继续给予政策保障和经费上的支持;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群策群力;而非奥运项目自身要准确定位,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开发,探索适合自己项目特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群众体育;非奥运项目;中国

Non Olympic event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in China

DENG Wan-xian

(Department of Physcial Education,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300,China)

Key words: mass sport;non Olympic event;China

非奥运项目是指未正式列入奥运会比赛的项目,它是各国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有一定影响而又没有入选奥运的项目有很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奥运项目为重点,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重视不够,制约了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发展。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营造了浓厚的社会体育氛围,人民群众关心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众体育取得了显著成就。而非奥运项目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娱乐性和趣味性强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新世纪我国非奥运项目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场地设施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更是将群众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全民健身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已经树立起“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群众性体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锻炼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时间”(41.2%),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和“自身惰性”(13%)[1]。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对此指出,目前体育硬件设施的缺乏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非奥运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非奥运项目”的蓬勃发展,调和了“竞技至上”的体育文化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在促进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非奥运项目”是现阶段群众体育锻炼最为普及的体育项目,对于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促进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经了百年,“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对于奥林匹克思想的完善有着其独特的社会价值[2]。

2发展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可行性

2.1非奥运项目发展新机遇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仅1994-2006年,用于修建体育设施、资助群众体育活动、体育扶贫工程等项目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就高达513亿元,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比1995年增长38%。

2)国家和社会更加关注群众体育。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关心和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坚持以地方为主、社会参与、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资助建设一批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改善以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雪炭工程’。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加强与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快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步伐,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压力。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力争到2010年,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1.40平方米,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有明显改善。”[4]国家关于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为群众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此背景下的非奥运项目也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3)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从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为抓住北京奥运会的重大机遇,加速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促进全民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形成“合唱”,使全民健身与北京奥运相映生辉,国家体育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一系列大型群体活动,“全国群众新年登高健身活动”、“五个亿万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周活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社区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体育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的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向着新的目标进发,而中国的群众体育也在向着一个崭新的台阶迈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面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的重心必将与奥运会前有所变化,将会更多地关注全民健身,关注大众体育的发展。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必将迈向全民性、大众性、平民性和参与性的时代。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目前,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其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等,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国体育将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5]

4)全国体育大会的举办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000年5月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与全运会相对应的综合性非奥运项目大型运动会,它集中了一批竞技性、健身性、观赏性很强的体育项目,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发展,满足社会对体育项目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推动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促进群众体育更好地开展起来,把我国优秀非奥运体育项目向全世界推广,尽快与世界运动会接轨。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参与性、普及性、趣味性和文化特色,积极发掘其特有的健身和文化价值,使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国体育大会作为非奥运会项目最高水平的比赛,它的举办对于提高我国非奥运项目的竞技水平,扩大非奥运项目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2非奥运项目取得的成绩

首先,在非奥运项目的竞技比赛中,我国选手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目前,在世界蹼泳锦标赛的12个女子项目中,就有11项世界记录为我国运动员所保持[6]。此外,丁俊晖夺得全英斯诺克公开赛冠军、杨穗玲夺得保龄球世界女子冠军、钱吉成夺得健美世界冠军、谢军被誉为国际象棋世界棋后,这些都充分显示我国在非奥运项目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据统计,1979-1997年底,我国运动员获得非奥运项目818个世界冠军,占我国运动员获奖的74.8%。在2007年的第2届亚洲室内运动会上,中国代表队就以52金26银24铜的成绩高居奖牌榜榜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奥运项目的实力。

其次,非奥运项目在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毽球、门球、跳伞、海模、蹼泳、无线电等项目不仅在运动水平上有很大提高,纷纷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且还广泛开展国际间交流,增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2.3非奥运项目自身特点和发展优势

第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锻炼。当前,在我国得到正式批准开展的体育项目已有99项,奥运项目只有28个,非奥运项目是绝大多数,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还有很多项目虽不是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但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而且这些项目有的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有些有很强刺激性,还有的有着极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等等,可以说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有青少年酷爱的极限运动、电子竞技、轮滑等;有中年人喜爱的龙狮、摩托艇、保龄球、毽球等;还有适合老年人锻炼的武术、门球、象棋、地掷球等等。

第二、普及面广,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由于我国现在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首先表现在掌握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程度上,而非奥运项目中的很多项目如航模、围棋、无线电测向等在此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能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20世纪末,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得出了结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7]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奥运项目中的大多数项目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器材,加上竞技性较强,不太适合老年人。而非奥运项目中的很多项目只需要简单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如太极拳、象棋、秧歌等甚至在门前屋后的空地上就可以开展,而且竞技性不强、趣味性浓厚,还可以和大伙聊天逗乐,深得老年人的喜欢,而且这种低消费的体育项目也很容易得到家人的支持。非奥运项目的良好的健身功效为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非奥运项目的开展在民间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第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内涵。像龙舟、舞狮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展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引导人们体育健身的同时,向他们介绍其中蕴含的内容和精神,起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3非奥运项目与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1非奥运项目开展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非奥运项目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大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非奥运项目是群众体育项目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健身健美操占52.0%;武术占44%;秧歌占43.1%;交谊舞占33.3%;广播操占23.3%;羽毛球占19.5%;气功占14.9%;门球占11.2%;网球占2.9%[8]。可以看出,目前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非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的开展状况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是在充分利用和不损害资源的基础上,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框架中,尊重个人意愿,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种需要的发展。它强调群众体育发展是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自愿原则,在“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发展中,同时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良性发展”[9]。群众体育在我国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而非奥运项目的开展和发展对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发展了群众体育锻炼的形式,丰富了群众体育锻炼的内容。

据调查,我国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质状况都不容乐观,尤其是青少年,近年来体质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而非奥运项目中的很多项目以其刺激、活泼、时尚而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参与;还有些来源于生活而又不需要多大费用的项目如陀螺、滚铁环等在儿童中也很盛行。中年人体育人口是我国整个体育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少的一部分。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少,而且整个社会对这部分群体的体育锻炼关注较少。而中年人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了年老后的身体健康。由于对场地、器材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奥运项目中能吸引中年人进行锻炼的项目不多,而非奥运项目中的很多项目能弥补这种不足。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尤其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老年人却年复一年的练“功、拳、操”和大秧歌,限制了老年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如能将非奥运项目丰富的资源很好地引入到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中,必将是另一番景象。

2)拓宽了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路。

群众体育不仅仅也不应该就是在街道边、马路上或自家庭院里练练拳、跑跑步、扭扭秧歌,它可以而且应该有着更加丰富、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有些非奥运项目如中国柔力球、武术、健美操、毽球、门球等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开发,不仅丰富了群众体育锻炼内容和形式,提高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通过组队参加国内外比赛等形式,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促进了项目自身更好地发展,拓宽了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路,更是为祖国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3.2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非奥运项目的发展

自《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群众体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01年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而《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以上的人)的人数比例为28.2%[1]。可见,群众体育在21世纪初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非奥运项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也必将带动非奥运项目更好的发展。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非奥运项目,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水平的比赛,从而提高非奥运项目的竞技水平,进而进军国际体育赛事,促进非奥运项目更好的发展。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板球等14个大项109个小项的非奥运项目进入2010年广州亚运会。这些项目都是在群众中开展较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进入亚运会赛事将有利于这些项目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4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对策和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相对于奥运项目来说,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制约,如国家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存在着政策引导不力,对非奥运项目的资金投入减少造成经费严重不足,社会各界对非奥运项目的重视不够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未来中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国情促进非奥运项目应定位于服务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很多非奥运项目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做好这些项目在大众中的推广和发展,要远比挖空心思、想方设法争取进入奥运会要有意义的多。在做好服务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级别的赛事,使具有不同竞技水平和需求的人们能够各取所需,从而带动非奥运项目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航模、体育舞蹈、台球等这些曾经中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因“金牌战略”,尤其是被“请”出全运会后,因不再是奥运项目和全运会项目,很多运动项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在现阶段国家经济水平的条件下,国家经费有限,指望国家对非奥运项目大量资金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非奥运项目也不可能采取与奥运项目的发展模式,只能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尽管近些年一些非奥运项目在社会化的道路上遭遇了挫折,但社会化、产业化是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从国家层面来看,第一,要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当然,这种关注和重视应该是多方面的,如组织代表团参加各级别非奥运项目赛事,如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运动会等;对非奥运项目的全国性赛事如全国体育大会给予高度重视和扶持等。第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非奥运项目的经费投入比例应给予倾斜,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将对非奥运项目的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并从制度上加以明确。第三,根据非奥运项目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其发展政策。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引导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投身于非奥运项目的发展中,可以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帮助。第四,提高非奥运项目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于非奥运项目,从国家到地方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很多地方的专业队因为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困难被迫取消,即使是一些保留下来的专业队,选手们仅凭工资根本没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只有提高非奥运项目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才能安心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项目。从企业层面来说,可以与非奥运项目进行合作,实现双赢。很多非奥运项目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企业通过赞助、组建运动队等方式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非奥运项目有了资金的保障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第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许多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组织向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转变,群众性体育公共服务也在社会转型中适应社会的变革,积极寻求体育公共服务新的供给途径。第三部门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于在改革中由于“政府缺位、市场失灵”造成社会服务的缺陷有积极的弥补和协调作用,将成为群众体育服务产品新的供给方,对我国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有着建设性的作用。利用第三部门的社会资源优势,实现非奥运项目乃至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奥运项目走社会化、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奥运会后,在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体育迫切需求下,在国际大众体育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必将更加关注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非奥运项目应在“服务群众体育”和“提高竞技水平”的定位下,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原则进行开发,积极探索适合自己项目特点的发展之路,从而推动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发展,满足社会各界对运动项目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奥星空.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EB/OL]. http://www.sports.cn/2008-12-17.

[2] 陈刚. 非奥运项目的社会价值[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胡家燕. 胡家燕副局长在2007年全国群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动群众体育事业新发展[R],2007-03-20.

[4]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EB/OL]. http://www.sport.

gov.cn/n16/n1077/n1452/701256.html.

[5] 中国进入后奥运时代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OL]. http://www.sports.cn/2009-01-28/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2-10.

[6] 于文谦. 我国非奥运项目未来发展战略研究[J]. 体育科学,2008,28(11):30-35.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 http://finane.sina.com.cn/

g/20060224/16202371191.shtml,2006-02-24.

[8]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

http://tieba.baidu.com/f?kz=8622586,2002-12-06.

[9] 沈芝萍. 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探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2(6):40-41.

作者:邓万先

第6篇: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是现今体育类高校改革和转型的新方向。在现今国家大力支持全民健身发展的格局下,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运动员体育教育、培养上,而需要同时处理好体育人才的文化教育问题,实现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双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成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项目获得骄人成绩,其在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可以说我国拥有很多经验,对竞技体育人才在竞技体育的培养是十分成熟的。但是,其体制之外的非奥项目,却还在十分艰难地寻觅自我的发展之路,在竞技体育的影响之下,当前我国对于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也只是仅仅重视对其竞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会有很大缺陷,其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久而久之发展下去会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非奥运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建设能够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其文化修养,目前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一个趋势。

一、我国竞技体育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事业也因此有了显著的提高,竞技体育也越来越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体育事业一片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从事竞技的人员越来越多,而且在各个国际赛事上获奖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竞技体育可谓收获颇丰。但是随着競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教育也随之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竞技体育教育旨在培育竞技体育人才,随着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竞技体育行业工作,这些人们参差不齐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也各自不相同,从中选拔优秀的人加以训练或是找到合适的体育教师给体育运动者培训,这对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的教育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由于我国是体育大国,国家和人们都重视体育事业的建设,对竞技体育教育更是万分关心。我国的体育教育目前仍是以三级训练网络模式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主要是由业余学校—省体工队—国家集训队三级训练网络为主。这种训练模式对体育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很高,只注重对运动员自身体育技能的训练和强化,往往会忽视运动员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近几年我国仍是以这样的模式为主,但是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与实施,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于是不少院校开始推广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开始初步尝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体育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体育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这离不开我国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才能使我国在体育竞技方面收获不小的成就。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我国仅仅只是注重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就我国目前体育教育模式而言,仍有许多地方进行完善。

如只注重对运动员竞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运动员其他方面的教育,容易使运动员在退役后无法正常生活,运动员随着体能的退化和伤病的影响选择退役以后不可能继续依靠原来竞技体育所学会的技能来生活,倘若不重视对运动生活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会引发运动员退役后一系列的问题。

享受教育的权利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不能因为运动员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剥夺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使其文化素养远远低于普通人。在运动员退役以后没有一技之长也不利于运动员日后的发展。

三、采用体教结合教学的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开展体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这也足以为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积累一定的经验。体教结合模式的开展,对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体教结合模式指对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了运动员自身未来出路的考虑。很多运动员在经过了参与体育竞技的黄金年龄之后一旦其离开赛场,其就业领域相对狭窄,出路就很难保证。除去成为体育教练以外很难有其他方面的就业可言,其生活质量很难得以保证。但是如果运动员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便可以依靠这项技能在退役后谋生,而不仅仅只是依靠竞技体育技能一技之长,使体育运动人员在退役之后能够成功转型。

四、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方法

1.课程内容适当开设文化课程。在培养非奥运项目体育竞技人才时,不仅仅要注重对其专业竞技能力的培养,更要在其院校中开设文化课程,培养非奥运项目体育竞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竞技体育的训练,更要适当的调休进行文化课训练。

2.课程时间上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课堂为辅。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非奥运项目“院校化”培养模式,应当注意要合理安排时间,真正的去安排好学生的生活作息。让学生在得到充分体能训练的同时也能够使身体得到休息,在体育项目紧张的训练之余,能够学习到一些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能够使自我得到一个进一步的提升。

3.课程跨度应当要均衡。非奥运项目“院校化”培养训练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在课程跨度的安排应当要注重均衡,不能顾此失彼。在竞技体育技能训练过多时,可以适当地减少文化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时间休息,而在训练相对较少时,可以增加对文化课程的训练使其能够更好地安排业余时间。

4.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推广。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相比于三级网络训练模式应当要做出更多的改变。作为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模式,应当改变其三级网络选拔运动员的方法,可以走从中学选拔到业余体校再到业余体校这样一种模式,这样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过度忽视学生素养的情况,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加上合理的选拔也能够选拔出符合国家竞技需求的优秀运动员。

5.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培养的建设缺陷。随着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的发展,它也暴露了很多体育教学模式建设中的不足,由于其模式刚起步所以仍然有很多我们需要进行探索的地方。首先,在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模式下,因为很多运动员的选拔都是出自各个地方的普通中学,没有日常高强度的训练因而选拔上的运动员竞争能力普遍较低,由于前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后期对其进行培训其困难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当运动员被选拔进入专业体育学校时,也就意味着其文化课程的中断,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文化课程的重视仍然较低,这就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非奥运项目竞技人才“院校化”体育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期,其教学模式不够成熟仍有许多得到完善的地方。

五、结语

非奥运项目“院校化”模式的推广,一定会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产生有利影响,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使非奥运项目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但是其过程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们应该要做好对传统体育人才培養和非奥运项目“院校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逐步的过渡,在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中加以结合发展,希望非奥运体育项目发展能够在这种新模式下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洁,于文谦.高校非奥运项目发展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5,(03):95-99.

[2]王乐,于文谦.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5):12-15.

[3]于文谦,张廷晓.基于“木桶理论”视域下的非奥运项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4):1-5.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Non Olympic Sports Talents

ZHANG Bo,OUYANG 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Key words:Non Olympic;sports talent;training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作者:张博 欧阳斌

第7篇:2012伦敦奥运会项目——马术

1、历史:

马术原本是人驾驭骑乘马匹的技能,现已逐渐发展成为在竞技场上检验人马配合,协同工作能力的独特体育项目。中国马术历史悠久,古代中国的马术运动也曾盛极一时。早在公元前680年举行的古代奥运会就有双轮马车比赛。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届奥运会上,马术的场地障碍是正式比赛项目之一。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5届奥运会把马术比赛项目增加为男子马术盛装舞步,场地障碍以及三项赛。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女子才被允许和男子同场竞技各项马术比赛,而其中的三项赛一直等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才迎来第一位女子参赛运动员。

2012伦敦奥运会马术赛场为:格林威治公园

2、场地:

马术盛装舞步场地要求:长60米,宽20米

马术场地障碍场地要求场地至少2500平方米,设置十多个高1.40-1.70米的障碍。

3、参赛人员及马匹要求:

马术比赛对骑手的年龄要求是:三项赛和场地障碍参赛者不低于18岁,盛装舞步参赛者不低于16岁。对马匹的年龄要求则是最小7岁。参赛马要进行登记注册并持有经国际马联认可的正式护照。场地障碍和盛装舞步的骑手必须穿着正式比赛服装。如果是军警部队人员,也可以穿着自己的制服。男、女骑手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同场竞技。

4、2012比赛规则:

盛装舞步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比赛内容有大奖赛,特殊大奖赛和自由大奖赛三类。其中特殊大奖赛的参赛资格为11位大奖赛积分最高的骑手和7只得分最高的团体队伍,而自由大奖赛则是由18位得分最高的骑手参加。

大奖赛和特殊大奖赛有7位裁判打分,自由大奖赛有3位裁判打技巧分,4位裁判打艺术分。每只团队只能派出3名骑手和3只马匹参赛,3名骑手的得分之和为团队得分。

大奖赛和特殊大奖赛两项总分最高的团队获得团队盛装舞步的冠军。而自由大奖赛的最高得分者将获得个人盛装舞步的冠军。

场地障碍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比赛分为两轮,第一轮所有团队参加,第二轮决赛轮为成就最好的8只球队参加。个人比赛则要进行5轮,第一轮所有参赛骑手参加,第二轮参赛的为比赛成绩前60的骑手,第三轮为比赛成绩前50的骑手,第四轮为决赛A组,由前35排名的骑手参加,决赛B组是最后的第五轮,成绩前20的骑手将展开最后金牌的角逐。在障碍赛中,选手碰掉任何障碍物,马匹拒绝前进和超过规定时间,都会被给予一个罚分。而骑手掉下马匹或者马匹摔倒,都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团体障碍赛允许团队派出3-4名骑手和马匹,团队得分将是3名成绩最好的骑手得分之和,在团体两轮比赛中总罚分最低的团队将获得团体障碍赛的冠军。而在个人决赛A组和B组两轮中获得总罚分最低的个人将获得个人障碍赛的冠军。如果团队或者个人出现平分,将加赛一组障碍来决出胜者。

三项赛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比赛分为盛装舞步,场地障碍赛和耐力赛三项,而在个人三项赛中排名前25的选手将直接晋级个人场地障碍赛的决赛之中。盛装舞步的打分将变为由裁判来给予罚分,而耐力赛和场地障碍赛则是根据是否碰掉障碍和超出规定时间来给予罚分。每个团队可以派出3-5名骑手参加比赛,其中3名得到罚分最少的骑手成绩之和将成为团体成就。获得最低罚分之和的团队将获得团体三项赛的冠军,获得最低罚分的个人将获得个人三项赛的冠军。

5、奖牌设置:

盛装舞步设置团体和个人各1金1银1铜

场地障碍设置团体和个人各1金1银1铜

三项赛设置团体和个人各1金1银1铜

一共是6金6银6铜,共计18块奖牌。

6、观赛礼仪:

不得在观看马术比赛时向场地内乱扔各种物品,包括食物,以免打伤马匹、骑手,或使参赛马匹受到惊吓。观看马术比赛时不要轻易使用闪光灯进行拍照。禁止吸烟,手机要关机或设置在振动、静音状态。禁止在马术比赛现场发出刺耳的尖叫声,以免使马匹受到惊吓,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马术比赛进行时,特别是马匹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观众要保持良好的秩序。

第8篇: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九日公告)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廉洁办奥运、节俭办奥运”的指示精神,按照“服务奥运、保障奥运”的总体指导思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署于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组织对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奥组委)的财务收支情况和奥运场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

一、财务收支总体情况

(一)北京奥组委财务收支情况。

北京奥组委系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同时组织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组委会,其收入和支出分为奥运会和残奥会两部分。

1.奥运会部分。

根据截至2009年3月15日的实际收支数、后续应实现收入和待结算支出的统计结果,北京奥组委收入将达到205亿元,较预算增加8亿元;支出将达到193.43亿元,较预算略有增加;收支结余将超过10亿元。

收入的主要构成包括国际奥委会开发的市场收入和电视转播权收入中按协议分配给主办城市的部分,此部分收入约占组委会收入总额的40%;北京奥组委根据主办城市合同,在国际奥委会授权下实施的市场开发收入98.7亿元,主要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等不同级别的赞助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收入;门票、住宿、收费卡、利息、资产处置等其他收入19.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2.8亿元,财产处置收入2.4亿元。

按国际奥委会开支范围的有关规定和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中部门职责和项目划分的实际情况,北京奥组委共设有28个预算支出科目,按性质和用途划分为8个方面,分别是:根据国际奥委会对于主办城市举办奥运会的场馆及周边环境的“硬件”设施要求,安排的场馆改造补贴以及赛时使用的帐篷、活动板房、围栏、隔断、管线等临时设施投入和租赁支出39.62亿元;依据北京奥运会竞赛指南和技术手册,为满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电视转播商的需要,安排的赛时计时计分系统、通讯等技术支出32.98亿元;用于竞赛、训练场馆等场地所需的体育器材购置、租赁支出,举办“好运北京”测试赛的支出以及赛时对各场馆的能源消耗、运行保障等补助支出19.65亿元;根据主办城市合同及往届奥运会惯例,安排的赛时电视转播、住宿、交通、医疗、餐饮等服务支出50.92亿元,其中,电视转播运行费用17.23亿元,运动员、官员及贵宾住宿餐饮、车辆租赁、兴奋剂检测、医疗设备购置、定点医院补助等支出33.69亿元;用于开闭幕式的创意、组织、实施,火炬的境内外传递、奥运宣传和主题活动支出12.72亿元;用于支付工作人员工资和用于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制服等人力资源支出14.24亿元;北京奥组委行政办公、法律咨询,以及涵盖运动员、技术官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收费卡等运行支出18.46亿元;根据《主办城市合同》的约定,奥运会对残奥会的补助支出4.84亿元。

2.残奥会部分。

为体现“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减少重复投入,对于可从奥运会延续使用的设施、设备(如临时建筑、转播、技术等),以及行政办公、人员工资、法律服务等与奥运会无法分割的支出项目,统一由奥运会预算负担。残奥会预算主要是直接用于残奥会筹办和向残奥运动员提供特别服务的预算(如残奥会开闭幕式、火炬接力、体育器材、住宿、餐饮、制服、计时计分系统、医学分级、假肢轮椅维修等),按此口径计算,残奥会收入、支出均为8.63亿元。

(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使用情况。

在北京奥组委预算之外,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向北京市单独安排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预算27.5亿元用于北京奥运会相关项目,实际拨款27.03亿元,主要用于增加的临时设施改造和对安保、交通、废弃物清理等方面的补助,这些资金的投入对圆满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重要事项组织及开支情况。

1.开闭幕式情况。为确保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成功,北京奥组委成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工作领导小组、开闭幕式工作部以及开闭幕式运营中心,按照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层机制运行,同时北京奥组委监察审计部向开闭幕式运营中心派驻监察审计组负责全程监督,保障了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共支出8.31亿元。

2.火炬传递情况。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是奥运历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活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支出3.12亿元。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支出0.2亿元。

3.志愿者情况。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共招募赛会志愿者10万人,其中,奥运会志愿者7万人,残奥会志愿者3万人。北京奥组委用于志愿者招募、培训、组织运行等相关支出共计1.71亿元。

4.奥运会门票销售情况。奥运会可销售门票共计680.43万张,实际售出646.41万张,销售率达95%,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

5.资产处置情况。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奥组委将所有资产分为通用物资、专用物资和特殊物资3类,分别采取公开拍卖、场馆有偿留用、供应商回购、折价转让、捐赠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置。截至2009年3月15日,奥组委账面物资(包括固定资产和低值耐用品)原值为9.09亿元,其中56%的物资已完成处置,实现处置收入1.46亿元。其余物资,北京奥组委计划采取公开拍卖,向公益、福利事业和政府部门捐赠,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开闭幕式道具、演出服装等交与文物部门、档案部门以及博物馆收藏等方式进行处置。

二、审计情况

审计署自2005年9月开始对北京奥组委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每年审计两次,至今共审计5次。奥运会结束后,审计署又及时组织对北京奥组委财务收支决算(草案)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署在跟踪审计中,始终以“服务奥运、保障奥运”和促进奥组委贯彻落实中央“廉洁办奥运、节俭办奥运”方针为主要目标,结合北京奥组委筹备工作进程,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开展工作,帮助北京奥组委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管理,查找问题,提高效率和效益,取得显著效果。

三、审计评价

自2001年12月13日北京奥组委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奥运会筹办工作,指示要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运动会,并提出“廉洁办奥运、节俭办奥运”方针。中央和北京市政府成立多个协调领导小组,制定有关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并专项安排中央彩票公益金用于奥运筹办。

审计结果表明,北京奥组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廉洁办奥运、节俭办奥运”方针,坚持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经过7年多不懈努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和“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北京奥组委根据筹办工作进程,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稳步推进场馆建设、团队建设、开闭幕式、测试赛等重点工作,保障了筹办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北京奥组委重视加强内部控制,严格审批预算,不断完善资金使用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对经费支出各环节审批制约,有效控制了开支,资金使用效益总体较好,结余将超过10亿元,比原预算的4.1亿元增加较多,预算规模得到较好控制。赛后,认真审查未结项目和遗留事项,坚持实事求是、从严控制原则,确保后续预计支出的真实、合理。同时,北京奥组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认真做好赛后物资保全、回收和处置工作。总的看,北京奥组委各项内控制度比较健全,监督管理比较严格,资金支出得到较好控制,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审计建议

(一)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在跟踪审计中发现,北京奥组委有的部门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项目计划性不强、有的项目预算标准偏高、有的信息系统设备使用效益不高、有的物资采购备用比例较高等问题。

北京奥组委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意见及建议,按照国务院领导和奥组委领导批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落实,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制定、修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10项,并根据审计建议调整项目活动方案,加强管理,压缩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超过亿元,审计决算(草案)反映奥组委实际结余资金大幅超过预算。

(二)审计建议。

1.认真总结筹办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组织开展大型运动会(赛事)、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2.深入探索大型活动规律,加强对运动会筹办工作计划性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物资、资金的使用效益。

3.坚持“适度、必要”原则,在今后举办大型运动会时进一步强化对支出规模和标准的控制。

4.北京奥组委应通过拍卖、捐赠、博物馆留存等多种形式妥善处理好剩余库存物资,以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北京奥组委要继续坚持“节俭”方针,加强管理,从严掌握和控制后续支出。

奥运场馆建设项目审计结果

一、基本情况

北京奥运会新建和改扩建比赛场馆36个、独立训练馆和国家队训练基地66个,共计102个奥运项目,分别位于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青岛等城市。项目总投资194.9亿元,自2007年6月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除少数独立训练馆外,审计署组织对93个项目进行了审计,审计项目总投资194.55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99.82%。截至2009年3月底,除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正在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外,其余92个项目已完成工程结算,正在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已完工结算的92个项目总投资183.44亿元,累计到位建设资金17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35.05亿元,地方政府安排82.64亿元,海外华人华侨捐资10.84亿元,奥组委补助资金3.68亿元,教育部所属3所高校自筹3.86亿元,其余资金通过项目法人招标、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

二、审计情况

审计署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对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其中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全部由中央投资属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的41个奥运项目,以及教育部、原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建设的5个场馆项目,由审计署直接组织审计;其他项目分别由项目所在地的地方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进行审计。

审计署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始终以“服务奥运、保障奥运”为总体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从工期、质量、安全、投资控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并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促进项目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管理,按时、保质完成场馆建设任务。四年来,审计累计抽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材料进场检验、监理旁站等方面质量控制文件3万多份,出具240余份单项审计报告,发现违规招投标、项目法人招标遗留问题未解决等各类问题350多个,提出审计建议近800条。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大部分已整改和落实,效果明显。单项工程完工后,审计署及时组织开展工程结算审计,共审核工程结算资料4500多份。已完工结算的92个项目共上报工程结算额166.7亿元,审计核定工程结算额152.53亿元,审减14.17亿元,审减率8.5%。

三、审计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北京市及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奥运场馆建设,并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筹组织。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密切协调、特事特办,给奥运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项目法人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和安全生产等控制,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相关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审计意见,积极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总的看,奥运场馆建设进展顺利,全部项目均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验收合格率100%,其中38个项目获得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结构长城杯金奖等各类奖项118项,较好地满足了奥运会赛时运行要求,得到国际奥委会、各国奥运代表团官员和运动员以及国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工程建设中未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也未发现重大损失浪费和违法违规问题,资金筹集和使用基本合规,项目投资控制总体情况良好。奥运会结束后,奥林匹克中心区成为北京市新地标和旅游热点,举办了多项大型活动,截至目前已接待国内外游客400多万人,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跟踪审计发现部分项目存在违规招投标、法人招标遗留问题未解决等问题。

(一)个别项目招投标存在违规现象。

审计发现14个项目的28项专业分包和材料采购招投标存在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按主管部门核准方式招标和评标,工作存在错漏,影响中标结果。

(二)国家体育场等项目超概算。

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总投资31.4亿元,但因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工艺要求高、功能和标准调整以及主要建材涨价等原因投资超概算约4.56亿元。

(三)项目法人招标遗留问题未解决。

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奥运项目建设,同时解决赛后场馆经营问题,北京市政府对国家体育场等奥运场馆采取项目法人招标方式,由中标人组建项目公司负责融资、设计、建设和赛后经营。其中一些项目投资方存在资金不到位、中途退出、将主体结构工程分解后各自组织施工等问题,政府在项目法人招标时承诺的土地和税费优惠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比较困难。如国家体育场股东之一的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项目开工投资就不到位,至今仍拖欠4700万元。

五、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政府等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审计提出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整改,随审随纠,效果明显。审计提出有的项目进度滞后问题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政府多次研究落实解决方案,对问题较大的项目实施重点督导、全程跟踪,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采取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的有力措施,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六、审计建议

(一)通过筹办奥运会,北京具备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比赛场馆和系统配套的相关设施,奥运场馆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北京、认识中国的新窗口。建议北京市政府认真研究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机制,统筹规划奥林匹克中心区运营管理,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奥运项目更好地发挥整体投资效益。

(二)对奥运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违规招投标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认真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加大处罚力度。对地方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项目法人招标遗留问题未全部解决等问题,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响奥运整体形象。

上一篇:传递温暖下一篇:报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