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区域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而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也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这是我们亟需认真探索、思考和回答的课题。飞瀑之下现流泉,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所依托。各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以及文化演绎的轨迹有其不同之处,在这些不同之中必然有闪光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 篇1:

肃南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经济发展农村是短板,如何利用乡村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肃南为例,做了实地的调查访谈。

甘肃历史文化名胜众多,也是丝绸之路中间最长的一段,沿着丝绸之路带,星罗棋布着上千个乡村,这些乡村经济文化还很不发达,村民年收入2万左右。这一带资源有限,但是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除庆阳香包,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课题组在假期实地考察了甘肃张掖肃南地区文化产业,对肃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这个调查对我们甘肃省内其他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借鉴作用。

肃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肃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县,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既有华夏民族大文化的同源性,又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丰富的民族文化、游牧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和祁连玉文化资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肃南县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挖掘民族风情、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地方文化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肃南文化大发展,就是要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出的“1313工程”具体要求与肃南的资源特色、地域特性、文化特质、阶段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具有肃南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该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至目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1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上升为2.43%,法人单位机构数量达到75家,从业人数达到1226人,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位居前茅。傳承无形的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将成为该县的潜在优势。

走访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对肃南地区文化产品生产进行了走访。发现肃南文化产品生产以私人制作或小作坊制作为主,没有形成企业化大规模。柯璀玲是裕固族服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裕固族皮雕的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公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我们对她的公司进行了走访,尽管柯璀玲对裕固族文化传播、交流、展示以及观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独具特色的民族布艺堆绣、民族皮雕皮画、民族服饰、各类民族工艺挂件、绳艺沙画等没有继承人专门学习传统艺术品的制作工艺。访谈中她表达了将传统民族文化产品制作技术添加到大学课程中的愿望。

我们也走访了裕固族特色村寨,实地考察裕固族特色村寨建设。发现在肃南地区的一些村落在复原原生态部落,发展原生态旅游。但发展原生态旅游团队规模都普遍较小。

我们对肃南旅游发展也进行了考察。发现肃南地区旅游产业有如下特点:旅游季节性非常明显,不能常态化;旅游地点布局凌乱,不能构成系统的旅游链;旅游投资与人才没有很好的配合;旅游项目缺乏人才推进,营销人,管理人,设计人以及引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不清楚;民族文化遗产保存与遗传面对人才,管理等问题。

目前肃南乡村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走访发现,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政策持续性还不能受到信任,一些投资商还抱有持币观望的态度。肃南地理环境受到气候影响,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尽管张掖旅游发展态势很好,但附近文化产业没有成规模效应。发展资金也没有保障,更没有专家指导,文化产品雷同多、创新少,文化产品效益并不乐观。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肃南也不例外,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至Ⅱ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然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千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

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局面,确保食住行方面适应城市游客对卫生、安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游购娱要素的“农味”。另外,农协组织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对农村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接待服务质量,逐步摒弃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礼貌不周等农村生活不良习惯,改善农村文化产业接待环境与服务质量。

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肃南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当地非遗传承人柯璀玲告诉我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提高农村文化产业产品档次,突出自身特色。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服务产品大众化和雷同化倾向严重,缺乏特色,产品档次,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服务产品档次仅仅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产品和观光型产品为主的低层次上。

发挥行业协会宣传外联作用,实施整体促销。在各级政府扶持政策与财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宣传外联作用,通过互联网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整体促销,降低了促销总成本,其网页设计注意突出内容充实、查阅方便、说明详尽、联络通畅等特点,向城市客户群及时推荐农村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项目,不断扩大影响,以诚信为本招徕天下客。在国外有许多先进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譬如1998年法国农委会组建下属机构“农业观光服务处”作为推广乡村旅游的中央机构,面向国内外开通“欢迎莅临农场”网络,设计的网页版块内容涵盖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游客查阅有关内容可以做到一目了然,通过完善的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乡村文化旅游活动行程都十分方便快捷。

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改善接待环境与服务质量。农村文化产业有别于一般游乐业,是一种纯农村人文与自然生态的生活体验活动。它的发展需要具备农村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地方氛围,需要农村社区居民共同意识,需要通过农村社区营造有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否则,一个具有乡土性、地方特色性的农村文化产业将难以形成,乡村旅游的生态性、体验性亦难以达到预期的层次。所以,各级政府应鼓励农户们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鼓励他们发展以副业形态经营的农村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支持农民组建农业旅游合作社或联合会,形成有利于融合当地各种潜在农业资源,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具有当地氛围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伏小刚 田芳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 篇2:

创造性地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区域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而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也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这是我们亟需认真探索、思考和回答的课题。

飞瀑之下现流泉,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所依托。各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以及文化演绎的轨迹有其不同之处,在这些不同之中必然有闪光之处。而这正是县域文化的底蕴及优势所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挖掘优势、培植优势、扬优成势。

——以历史的视角看待县域文化的底蕴,去粗取精,传承历史文化。历史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必须珍惜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分析本地的文化遗产,梳理出具有产业开发价值和比较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开发后劲的现代文化产业。句容市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加之玄奥的道教、佛教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倍受海内外游客青睐。淮安楚州借助历史名人效应,建设集文学研究、名人纪念、传统教育、文化博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吴承恩纪念馆,形成“西游文化产业”。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实在的道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和利用历史的文化瑰宝,就可以实现发展文化经济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双赢。

——以现实的视角看待县域文化的个性,扬优成势,发展特色文化。有个性方显特色,有特色方显优势。在张扬个性中释放文化魅力,在凸现特色中彰显文化优势,这应该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关键是要瞄准县域独具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寻求启动“文化资本”的突破口。扬中借助中国“江鲜之乡”的影响力,每年举办“江鲜美食文化节”,阳春三月,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客商云集,不仅繁荣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产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其它产业迅猛发展。昆山充分发挥“百戏之祖”的特色与优势,和苏昆剧团合作,经营昆曲经典剧目,让中外游客在领略古镇风貌的同时,感悟昆曲神韵。拥有“双世遗”的福建武夷山,依托其独特的茶文化和竹文化,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的岩茶和竹业生产链,赋予了旅游产业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实践表明,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势上下功夫,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迅速形成优势积聚和扩张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县域文化的潜力,取长补短,拓展融合文化。县域文化产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太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自我,超越自我,化劣势为优势,转优势为胜势。这就有一个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吸纳积聚的问题。横店地处浙江腹地,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但每年却能吸引500万名左右的海内外游客,其奥妙就在于横店人吸纳了横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拉动了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扬中人吸纳外地开发度假村的经验,结合岛园“水文化”特性,将饮食、旅游、度假融合在一起,打响“水乡渔家乐”的品牌,立即产生了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效益。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善于融合,敢于超越,“潜力股”就会变为“绩优股”,县域文化产业就能在融合与超越中取得跨越式的大发展。

区域的个性、文化的属性,注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能照搬照套其它产业的路径及模式。县域文化产业要想在弱势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升级,必须找准切入点,探索新举措。

首先要创新思路,强势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人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眼光往往更多地盯在工业和农业上,而对其它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缺乏足够的关注。面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潮流,我们的发展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谋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路正确的前提下,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强势氛围。近年来,扬中市正是因为积极谋划和调整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通过媒体、展览会和组织参加专业文化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所以才涌现出以工艺文化、民乐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群。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扬中人创立了国内唯一一家“民间民族乐器陈列馆”,其民族乐器产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长3.2米的巨笛和2.6米的巨箫成为世界之最。

其次要培植主体,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企业支撑。起步之初,培植一些龙头文化企业十分必要。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就能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产生联动效应。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文化亮点,如果采用项目化的运作方法,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陶琉之乡”淄博博山,正是因为采取项目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所以才促进了产业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陶琉文化产业品牌。一些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通过中长期规划、项目化运作,吸引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介入,也完全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开发、大发展。比如扬中就可以围绕“卫星岛屿”雷公岛的开发或者着眼百里长堤、四面环江的天然岛园风光,通过立项的办法,探求国内外大企业投资的运作机制,打造融长江上、中、下游风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建设集旅游、休闲、商务于一体的环岛文化旅游长廊。

三是要培育市场,力争增强文化企业远程的抢滩能力。市场是有限的,企业生存之道就是要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要想取得比较好的发展,除了要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以及相应的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市场,占领市场。这就涉及文化企业在市场上的抢滩能力问题。增强企业的抢滩能力,关键是把握三个要件:培育大师级的文化人才,增强文化企业的影响力;实施高端的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企业的渗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增强文化企业的扩张力。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博弈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把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扬中的竹编,因其高雅的文化品味和精巧的工艺魅力而蜚声海内外,靠的就是“中国竹编之乡”的名头,靠的就是一批全国竹编大师的精湛技艺,更重要的还靠企业灵活多样的营销模式。有着7000年制陶史的陶都宜兴,依托以顾景舟、顾绍培、徐秀棠等为代表的“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打造出紫砂、青瓷、精陶、均陶、美陶“五朵金花”品牌,形成了分工明确、紧密协作、基础庞大的产业群,每年实现销售超过60亿元,走出了一条宜兴式的陶艺产业之路。

四是要政策推动,着力打造扶持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面对项目、资金、人才等一系列“瓶颈”制约因素,县域文化产业尤其需要政策的倾斜和推动。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形式,扩大财政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同时健全投资、贷款、贴息、奖励相结合的动态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调动和集聚民资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有存世“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平遥古城,就是因为推出“谁投入,谁整修,谁受益”的政策,才得以筹集民资2亿多元,用于古城修缮保护和旅游开发,因而平遥的文化旅游业收入从1998年的2000万元猛增到2006年的6.4亿元。由此可见,政策的推动力对于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现文化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政策的威力和作用。

(作者系中共扬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王继兰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 篇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县域文化发展也面临难得机遇和挑战。县域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孵化”作用,因此充分认识我省县域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在看到县域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的同时,对于因区域经济实力的差异而对县域文化协调发展的制约业不可忽视。

关键词:河北省 县域文化 现状 对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三地的密切合作必将极大改变未来若干年的该地区的经济态势和社会的均衡发展。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文化产业必将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具有极大的文化发展的“孵化”效应。无疑,在此背景下,我省县域文化的稳健发展,在深刻改变和提升我省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对于传统的县域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取向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我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就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

县域文化的协同力较弱。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文化的共生对于协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协同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既有文化内容的互补,也有差异文化的共生。在这方面最反对的是千人一面和雷同化。在我省,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但缺少的是整合和协同。比如同是对儒家文化的研究,衡水以董仲舒为地区代表人物,衡水学院也有专门的董仲舒研究会。而邯郸则以荀子作为地区文化的代表人物,河北工程大学和邯郸学院都有自己的荀子研究所。即使同一地市,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也缺少合作。如磁县、临漳同是北朝要地,魏晋中心,临漳有叶城博物馆以北朝为重点,而磁县也在磁州窑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设北朝文化博物馆。各地区领导发展县域文化的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发展的背后,暴露的确是县域文化的不协同,某種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竞争,财力的比拼。如此发展,不仅不会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会造成地区之间发展的负面效应,从而深度影响该地区的其他产业的长远发展。

主旋律宣传不充足。在县域文化发展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唱响主旋律,弘扬文化的积极方面,传递的应该是主旋律,张扬的应是积极向上的时代主旋律,增强文化发展在国家综合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而现在一些地方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常常“剑走偏锋”。借还历史真实面目的旗号,为某些历史上的反面人物翻案,混淆历史真实。在一些红色资源禀赋的地区,将红色文化“庸俗化”、“泛化”、“商业化”。美国学者亨廷顿就“无论农村对现在政治制度的经济要求带有何等性质,一般来说乡下老百姓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总是非常传统性的。”认为县域文化的不健康发展造成了当地群众的思想混乱,也使党中央的宗旨信仰教育“弱化”,其负面影响是如何估计都是不过分的。

文化发展主题不明确。“君子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协同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实际上,在一些地区的县域文化发展中,缺少明确的文化发展主题,固守自己文化特质于一隅,抱残守阙,不敢突破,鲜有创新,没有看到文化发展对于该地区的持久生命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而打着“修旧如旧”的旗号,盲目发展,买椟还珠式的发展,结果不仅该地区的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发展,而且由于对文化的破坏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不仅败坏了该县域的声誉,而且还严重了该区域的长远发展,这样的例子是触目惊心的。

创新方式不足。“夫人禀性,各有偏至”, 对于一个地区的县域文化发展也然。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是基于地区文化现实的背景去发展,必须是在对此背景有充分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去发展,这就需要创新县域文化方式,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盲目模仿他人。近年来在我省一些地区发生的破坏文化遗址的拆迁式发展,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

缺少科学的县域文化考核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不只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表征。历史的机缘使某个地区成为某种文化或某个名人故里,但并不是说保护这种文化或名人故里,只是某一区域的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系统保护。这就要求在发展县域文化发展的时候,必须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而实际上,由于县域文化考核在总的考核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甚而缺少对某一地区资源禀赋独特考虑,因而县域文化的发展,在一些地区,也成“边缘化”发展态势。因此如不从政治层面设计,搞好科学的县域文化考核,会将给该地区县域文化发展造成发展的滞涨。

总之,科学认识我省县域文化的现状,有助于推进和促动县域文化的稳健均衡发展。而县域文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转化成极大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缩短彼此发展的心灵距离,从而产生合作意识,合力意识,从而促动京津冀协调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河北省县域文化发展的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必须以“四个全面”发展为旨归,因此,在清楚认识我省县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未雨绸缪,提出相应的对策,明确县域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保证县域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

以法治思维促动县域文化发展。县域文化发展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文化的发展必须依照“四个全面”要求,稳步推进,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法制的思维来发展县域文化,以提升县域文化发展的严肃性、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在这方面需要做到:首先搞好县域文化发展的法治战略。尽管立法者“可能对于社会的发展无法驾驭,但它确实能够使之较容易、较迅速地形成。”因此各县市在发展县域文化时应按照党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依照《环保法》、《文化法》和《规划法》等相关法规,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出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因为“当法律尽可能精确和稳定时,它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制定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增加实施的“精确和稳定。”二是用法制的思维处理发展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寻找最佳发展的溶解点,就需要多走民主路线,多听群众呼声,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三、建立县域文化发展的智库。文化发展离不开智库的建设。县域文化发展的智库可以聘请相关学者、地方文化名流、企业家等参加,通过发挥“智库”的作用,推动县域文化发展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实现城镇化和县域文化的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无疑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而城镇化的发展无疑离不开“人的城镇化”。只有全面加强县域文化建设,增加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含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在规划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实现和县域文化的同步发展,做到县域文化发展和城镇化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考核,防止出现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沙漠”现象。如社会学者斯宾格勒所说“文明是一种发展了的人性所能达到的最外在的最人为的状态”。 文化作为主题的创造过程,离不开主题的积极参与,因此,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和提炼县域文化资源,形成地方文化氛围,并通过利用本区域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县域文化血脉,形成新的县域文化形式。

搞好县域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我省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既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又具有各自特色的区域特色。通过整合这些文化资源,搞好顶层设计,完全能够转化成积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差异,因而在文化发展上存在畸轻畸重的情形,如果不搞好顶层设计,势必造成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从而造成文化的割裂,形成文化沟通上的误区。因此我省在发展县域文化中,必须搞好顶层设计。这表现在:首先县域文化的发展必须有省级发展纲领。尤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搞好与京津文化的对接,更需如此。明确县域文化发展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其次,县域文化发展必须有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对县域文化发展中的区域不均衡和认识歧异,必须有一个有权威的机构与以协调,这在中国行政主导机制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其三县域文化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考核体系。我国历来重视对官员的考核。“百官考核,王政之大較”,因此必须“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增加县域文化发展在区域发展考核中的刚性,实现县域文化的均衡发展。

创新县域文化的发展模式。我省县域文化尽管有共性,但也有差异性,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就要求我省在发展县域文化中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合力推进县域文化的健康发展。我省涿鹿县在发展县域文化中,将各类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农村建设与居民改造中,在美化农村环境的同时,注重留存增添文化底蕴,彰显地域特色,确保每一个村庄改“面貌”不改“文化味”,就很具创意。因此我省各县市应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试点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实现发展的错层对接,以保证县域文化的有序发展。

实现文化要素合理流动。各地区县域文化发展也受制于该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阻抑了县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尽管说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对于一个经济体是有益的,但这种程度也必须在可控制范围内,否则就会引起新的不平等。因此实现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也就颇为必要。合理流动也是有效协作的重要范式之一,诚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指出:“协作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活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许多人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因此,我省在文化要素中增加合理流动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流动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文化购买”、“PPP模式”等多种方式实现县域文化的合作,通过彼此的博弈均衡和利益互补,实现发展的良性协调。

三、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施行,为县域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我省顺应这一形势,积极而为,顺势而为,县域文化的发展一定会焕发出博大的生机,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对此也不可盲目乐观,京津冀三省市尽管县域文化有很大的共性,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差异也阻抑了这种协作发展的步伐。因此我省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精细谋划县域文化发展的谋略,通过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的共生,实现县域文化发展的梯度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繁荣兴盛中华文化[M].京华时报,2011-10-19.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2,第410页.

[3]吕希哲.吕氏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26页.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2页.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人民网,2014-10—29.

[6]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第14页.

[7]德沃金.法律帝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96,第48页.

[8]陈忠.文明多样性:历史自觉与伦理自觉[J].光明日报,2015—8-26.

[9]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4,第416页.

[10]张浩.以“四个全面”为导向 构建科学政绩考评体系[J].光明网,2015—06-19.

[11]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201页.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我省县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01958).

作者:张京 李清章 吴晓华

上一篇: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