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从学生出发,提升老师的教学方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2016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2016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摘要】《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 道德和法治 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促进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德育与法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探索,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位置,充分反映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的观念,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态,运用各种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教学过程不太感兴趣,我们需要找出原因,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更多的理解和反应。要明确调整教师的地位,改变枯燥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最后,在新形势下,德育教师应重新树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思想,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提高教学的设计水平,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小学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传播的目标,教师应该全面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主动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以便优化和完善教育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才能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才能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学留白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过多谈论学生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思考和实践,以鼓勵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将这种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小学德育和法治教育,也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出科学的答案,提升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能力。

三、加强现实的生活实践课程

在小学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还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课程。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利用生活实践课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小学生,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的一些恶作剧行为可能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它们可能很容易演变成不良行为的基础。要拿生活当中的一些游手好闲、不良分子进行对比分析,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不良习惯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控制和改善,那么在将来所造成的损失,将会是难以估量的。在小学生的心理范围内,要充分运用生活实践课程,引起他们更多的共鸣,从心理上认识到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四、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评估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学习,及时发现学习的优缺点。现行的德育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容易在班级里面形成唯分数论的不良学习风气,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法治建设的目标,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估制度,促进全体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结论

在新时期,教师要在传授德育知识和法治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还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逐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德均.如何让学生青睐《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J].科研,2016,7(9):101-103.

[2]刘玉梅.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5(99):78-79.

作者:何锦洪

2016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2:

怎样有效提升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摘 要:《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从学生出发,提升老师的教学方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兴趣;平台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制》课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从学校的基本学情出发,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更要求老师要让自己的教学生动形象吸引孩子。

在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违反纪律却屡教不改;卫生情况一团糟却熟视无睹,比如一天,我去开会,让班长负责纪律,孩子们留在教室上自习,等我七点开完会后,来到班里一看,满地满桌子都是纸片子,制造垃圾的本领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更有创意,我心里想明天我一定惩罚值日生……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身为班主任常常是忙得团团转却毫不见起色。从早上一进校门就会在孩子们身边小心谨慎地看着护着,直到放学送走最后一位孩子才能稍稍松口气。由于老师的全权管理,宝贵的时间就被大量的琐事占据一空。因此在对孩子们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中,引导他们不断地反思,不断规范自己,进行自我管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首先,培养好的班干部队伍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精神,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主人。每个孩子都是班级的小主人,都要有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意识,自我约束力要慢慢提高,同桌互比,小组互比,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也得到了提升。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所以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知道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同时学校要和孩子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在孩子的平时生活中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家长也要担负起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的重要角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刚进入校门的孩子们虽然有个体差异,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老师不但要给予孩子们许多的关心,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还要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堂课都充满激情,孩子们爱听才会爱学,所以老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能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从而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课堂上老师要适当示弱,比如你可以说这个老师怎么不知道呢?孩子们会立刻响应“我知道我知道”,自信心的树立让孩子们会自觉的遵守纪律。所以说给孩子提供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与生活有关的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情境的创设,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事是涉及道德与法制,学生会争相恐后的回答,去博物馆的时候,要排队买票,看电影的时候,禁止大声喧哗,孝敬长辈,说话要有礼貌等有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方面,在师生问学生答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所讲的道德与法制有关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接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背景下,提升对道德与法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法制意识,進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辨别是非,知道对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我们老师要给孩子不停灌输的

并不是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有多种可能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渴望能获得成功,都希望自己在班级中内发挥作用,得到价值认可。在班集体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需要等把班级内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解为一个个具体明确的岗位,如学习、卫生、纪律管理方面等,甚至细致到将班级琐碎工作分为十多个小方面。所以老师不仅给孩子提供平台,还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告诉孩子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现在社会有许多不良现象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孩子们有些时候充满疑惑,他们会问:“老师我们遇到的和你跟我们讲的怎么不一样呢”我会耐心的告诉孩子们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每个人心底都要有一个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生活处处有教育,身边处处是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从孩子的心灵出发,重视课内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统一,使学生明辨是非的道德,明白人人受法律的约束,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法制观念的理解,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道德与法制的看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工作[4]。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刘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探索[J].理论导报,2006(10):40,43.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4]叶迎.课程整合:让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再空洞[J].教育家,2017(30):93.

作者:曹秀

2016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3:

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标准研究

【摘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培养培训小学教师的主要依据,本文分析其对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以期对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职前培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师 教学设计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的探索和研究”階段性成果。

一、前言

教学设计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或程序。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因此教学设计能力逐渐被视为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能力已经跃升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标准中也将教学设计能力纳入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笔者拟通过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以期对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职前培养提供建议。

二、小学教师标准的内容框架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小学教师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培养培训小学教师的主要依据。《小学教师标准》将合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领域,共有职业理解与认识等13个领域;每一领域分为若干条具体的基本要求,共包含60条基本要求。具体内容框架见表1。

三、小学教师标准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小学教师标准》并没有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专门能力模块来突出其重要性(见表2)。专业能力维度包含“教育教学设计”领域,但其名称 “教育教学设计”不等同于“教学设计”,其内涵应该比教学设计的内涵更广,可是从其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其对教学设计的要求相当笼统且没有完全包含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对专业能力各个领域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发现教学设计是分散在各领域中的,专业能力的五大领域都包含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例如“组织与实施”领域第4条基本要求为教学方法选择“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这与当前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能力的趋势是不符的,如由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 IBSTPI) 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2007)将教学设计单独设置一个“计划与准备”维度,包括“设计教学方法与内容”和“教学准备”两项能力,每项能力都有6条明确的行为要求,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行为要求做出了全面的表述。

从内容上看,《小学教师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是大而范的,许多基本要求的描述操作性不强,不利于教师教育课程相关教师教学和培训时参照执行。例如教育教学设计领域第二条基本要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这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比较笼统,很难为教师教育一线教师提供实质性的操作指导。参照IBSTPI教师标准对教学内容准备的表述“确定关键知识点、相关实例、轶事及其他补充材料”,这种要求就非常具体、操作性强,也方便用于教师培训指导。

还需要指出的是《小学教师标准》中的基本要求的行为体都是指向教师,都是合格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是如此。如“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等都是关注教师如何有效的教学,而不是关注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学教师标准》这种“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强调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方面发生的变化,如果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是不合要求的。

虽然《小学教师标准》是官方给定的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培养培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教师标准,但是从上面对教学设计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教师标准》真正成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还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

[2]杜华.国际教学设计研究三十年[J].开放教育研究,2013,(05):79-86.

[3]罗筱端. 论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196-197.

[4]李高峰.中国与 IBSTPI “教师标准” 的比较——评析我国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J].教师教育研究,2012,(03):31-35.

作者:姚美雄 李娟娟

上一篇:人大文秘科长工作总结下一篇:让学建构高效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