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读后感二

上册《论语》两章·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二年级教案

教案示例之二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 柙 (xiá) 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 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â),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第2篇:论语十则学案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儒家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 2 积累文化常识,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3 品味经典,启迪心灵,涵养人生。学会以现代的眼光审视经典。

二、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常用文言句式的熟悉与学习,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品味《论语》,掌握其中的内涵,并联系自己学习及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 问:孔子与《论语》

相关概念:“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二、课文学习

1 “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2 “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3 “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4“述而”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句疏通(记录):

质疑辩难(提问):

文化解读(记录):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分条目梳理所学文言知识及文言现象。

2、选择所学论语内容中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就一方面展开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收获或启发。

五、教学反思

论 语 十 则

品味经典,启迪心灵,涵养人生。

讲课人:崔刚波

第3篇: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第4篇:《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心得

郑旺中心小学 郇金娟

伴随着寒假假期尾声将至,我的《论语》学习笔记也已完成,但对孔夫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各方面的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孔夫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一生追寻。

在这个短暂的假期中再一次领略了先人“万世师表”的风采。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说,其核心是“仁”论。孔子“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即所谓“一以贯之”。因为我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通过这个假期的学习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深有体会。

孔夫子的“一以贯之”体现在4.15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其中15.3章里的“非也。予一以贯之。”通过读孔子的言论,深刻感受到其人伟大的人格感召力。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他认为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要有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等等。 孔子的教育学说内容也很丰富,他主张学思并重,学行统一,讲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论述中都能体现出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第5篇:论语读后感

有句话说的好:‘读史使人明智’论语就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学习它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等为人处世之道,我学到最多的是学习。

论语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书本学,不如向世人学,学习是一种悟性,处处皆学问。人的行为,价值观,礼俗,知识的传承,体现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内心有智慧,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论语可以让每个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就会更充实。

第6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一、为政以德

为政篇的第一句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开头,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可以看见孔子为政的核心思想是“为政以德”,当时社会处于礼乐崩坏,周天子式微,各国混战不休的时期,孔子希望天下恢复道德秩序,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希望君主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治理天下的德行,通过道德人格魅力征服百姓。另外结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出发点是:把为政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知廉耻懂礼仪,守规矩。

二、以孝治天下

然后通过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等人问孝,不同阶级层次,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来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高情商的体现,随机应变。

孟懿子的父亲在临终前要孟懿子向孔子学礼,孟懿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回答他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要求他对他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孔子何为孝,孔子回答他,作为子女要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身体健康的担忧,同样我们也要为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担忧,回报爱给予父母。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他要赡养父母,对父母要有孝心,如果没有心,那与畜养犬马有何区别。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他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仅仅是有事情去帮父母去做,有饭给父母吃。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但最终说明的还是孝治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只有厚德才能真正实行孝治。

三、学习与思考

随后在后面多次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不断回顾所学,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每次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然后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这道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和思而不学的弊端。认为只会学习而不去思考只会茫然无知,相当于白读书,只知道思考而不去学习,心中只会充满疑惑而得不到解答,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可以让自己学到知识,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孔子认为对于知识我们不能一知半解,因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我们才可以学习到跟多。

四、慎言慎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一章十分鲜明的概述了为政之时应当慎言慎行。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五、任人唯贤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政篇中,孔子讲述了任人唯贤应当做好以下三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分析一个人做的事,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察看他事后的心态,就可以了解这个人。这讲述了孔子为政选拔人才的精髓。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这句话体现了为政用人的意义。

综上所诉,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德是做人之基,学与思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不能光有才德,更重要的要有品德。通过学习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德治国,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规范行为的一种手段,提高道德水平,让人们知廉耻,明礼仪,社会才会更和谐。

上一篇:武汉劳动保障服务网下一篇:造价员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