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本篇论文针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特征的判断,针对未来我国畜牧业的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大环境下的抉择和展望,并从背景,存在问题等大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个人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篇1:

加快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诸部门中产业化、市场化特征最突出和充满活力的产业。但近年来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可持续化发展角度提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举措。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化发展;举措

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客观来说,我国畜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34%左右,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等地,畜牧业的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畜产品产量比重为:猪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鸡肉13.77%,鸭肉68.80%,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投入资金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畜牧业新品种较少

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小规模家庭生产,畜牧业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化、规模化管理,一般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因此,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开发和引入畜牧新品种的渴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种成功选育并投入养殖,但由于农户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在牲畜成活率和资金、技术投入上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都导致我国畜牧业在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上的落后。

1.2 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粮食生产,由于畜牧养殖用地因为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粮食生产的制约。畜牧业要想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必须有所保证。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达到34%,这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相关科研力度不够

西方畜牧业大多是技术集成化,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而我国畜牧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起步晚,加上国家财政收入等多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虽然对畜牧业科研一直很重视,但是科研进展相对较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我国专门从事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制约因素。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畜牧业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

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西藏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应集合自身发展情况,参考欧美国家畜牧业有关技术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因为西方国家由于地多人少,技术成熟,畜牧业发展特点为资金密集化,设备机“改”化,专业高度化以及企业组织化。而我国人多地少,畜牧业发展技术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科技和资本密集化产业,只能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特色产业联盟是由各地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和农民联合保护和发展,面对国际化挑战,我国优势品种保护以及新品种选育应与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直接对口,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模式,事业单位对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进行组织协调,统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一般为秸秆、秕壳、饼粕等,其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用这些农副产品来代替部分常规饲料,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春播和秋收后对农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极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3 发展农区草业

农区草业是指将牧草的种植引入畜牧业,能够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饲料生产、牧草生产以及畜牧品种保护与培育、后期加工、销售等耦合起来,既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农区草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1)开发山坡草地。我国南方区域山坡草地面积有近8 000万hm2,其中适合人工种草的面积占80%以上;北方部分区域由于风沙侵蚀,可适合开发和利用的山坡少,这些土地通过林草间作来发展畜牧食用饲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养了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2)农田种草。我国农田种草应以农用闲田、农田路边道路、园林的间隙地及粮草轮作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要做到不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通过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的利用。这些区域一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牧草种植要求的环境条件不高,利用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种植牧草,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经济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国牧草资源有限,有关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确保牧草的及时收割,如果耽误了收割的最佳时间,牧草营养成分和消化率都将明显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与日粮的合理搭配,对动物单独饲喂一种牧草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见病之一,牧草如果选择不当,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给家畜饲喂牧草时要确保农药残留量在标准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要防止发霉变质和污染,新鲜的牧草和干枯、腐败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饲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听取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建议,防止单一饲喂导致某种微量元素过高而引起中毒。对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经过处理再饲喂,防止毒素过高引起中毒。

2.5 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大物博,畜牧业发展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3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GAP标准特别强调“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组织要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一是要求生产经营者组织具有书面的质量手册和体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体系。能够区分认证和非认证产品,能够追溯到具体农户或组织的源头;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册成员的生产场所在相同的经营、控制和规章制度下运行,即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审核和经营评价;三是规定了协议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协议期限;四是建立内部审核程序。通过建立这样畅通的交流渠道、统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已注册产品可追溯到终端。

同时,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从养殖场选址、畜禽品种来源、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畜禽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以确保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溯源体系。

4 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如下:

(1)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对散养农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和转产、转业。

(2)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厂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4)着眼于畜牧产业发展,着力构筑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产业跨越。

4.2 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解决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投入品和饲养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淘汰条件不符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2)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产区就近加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活畜禽流通。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活畜交易市场。

(3)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4.3 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

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

(2)优化畜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加强对国内不足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

4.4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4.5 大力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采取“限小、规中、提大”战略,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和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

5 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诸部门中产业化、市场化特征最突出和充满活力的产业。我国畜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如畜牧新品种较少,饲料资源短缺,科学研究力度不够等。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持续化发展,必须加强畜牧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合理利用农副产品,发展农区草业,合理利用牧草以及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通过人员管理、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开发,最终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王开华

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加快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内容提要:本篇论文针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特征的判断,针对未来我国畜牧业的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大环境下的抉择和展望,并从背景,存在问题等大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措施;

相较于早年间我国畜牧业的闭塞发展,我国畜牧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大跨步式的飞跃进步,农牧畜牧业相关产品的市场上由需求市场变化为供给市场,畜牧业被搬上“大堂”,畜牧业俨然从田间地头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了市场中最具有新鲜活力的产业。但是随着某一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自然也伴随着各项问题的浮现。

一、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史及背景状态

纵观我国畜牧业多年来的辛勤历程,根据畜牧业的地位方面可以大致进行划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首先发展阶段划分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早期畜牧业,那时的畜牧业还归属于家庭乃至家族的小范围副业,在大环境的农业方面属于附属地位;第二个大阶段是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意识上升且国家响应,畜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畜牧业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额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基本上实现了畜产品供给市场的相对平衡,为农牧业在我国的支柱地位提供了有力奠基;第三阶段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畜牧业由最一开始的追求产量开始转化为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以优化结构系统和增加收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重要发展阶段。到现如今,传统型的畜牧业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现代型畜牧业应运而生,具体特征有以下几点:

1.规模化饲养所占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散养开始分化和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改革开放中期以前,各个家庭的小型畜牧业发展主要以散养为主,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牲畜的稳定持续发展,同时会小规模破坏当地自然生态。于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先是小规模的农户逐渐开始进行规模化畜牧的实验,2003年我国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8.7%;2000只以上的肉鸡规模饲养户出栏肉鸡占全国总量的67.1%;500只以上的蛋鸡规模养殖户鸡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6.9%。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牛(出栏10头以上)、肉羊(出栏3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程度分别达到27.4%、28.1%和43.7%。后期还产生了畜牧小区来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现代型畜牧业有效发展,同时为后期畜牧业的产业化进行了铺垫。

2.畜牧业从前期的单方面的追求产量发展到现如今的质量发展,市场上开始追求内涵式有益增长。因为我国在建国初期追求的工业发展,对农牧业畜牧业的关注相对有所减少,畜牧业在家户之间小规模发展,没有系统的模式,且受到天灾等诸多外在不确定因素影响,每年的产量没有固定保障,畜牧业市场长期供不应求。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便开始追求数量上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间畜牧业相关产品大幅度增长,肉类年均增长率为8.7%、蛋类为13.6%、奶类为11.1%。到改革后期,除奶类外其他畜牧业产品生产从前期的飞速增长变成稳步增长状态 ,猪禽产品增长速度保持在3%~5%,牛羊肉增长速度为5%~7%。后期畜牧业的数量稳步发展也得益于技术上的创新和设备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畜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城市居民对于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逐步转化为质量和安全方面,而农户对于畜牧业产品的需求还止步于数量层面。其实自第八个五年计划开始,由于市场内畜牧业产品的稳定供给,城市人口对于畜牧业产品的追求就不再仅仅是数量层面了,通过各项数据可以看到,城市人口每年购买的畜牧业产品数量占比也逐步趋于稳定,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产品的质量以及食品安全层面,更注重产品的延续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这种情况的发生意味着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增加奶类、牛羊肉、特色畜产品和优质高档畜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主导趋势。虽然从2003年开始畜产品在有意识的进行转型升级,不过直到去年全国消费者已经可望进入未来质量型可持续性的良好消费状态。

4.农牧业的发展重心在转移,畜牧业逐渐占据了农牧业的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从前期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到现在畜牧业为主业发展。早期我国的种植业发展占据了全国农业发展的30%,但是现如今的农业发展逐渐同种植业持平,其中的畜牧业发展更是在农业整体占到了近半数,随着市场上畜产品消费的增加,人民的主食粮食方面的消费量在持续下降,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分别为144.5公斤和260公斤,2002年下降到78.5公斤和235.3公斤。目前全国粮食总产量中35%左右用于畜禽养殖,早先发展最迅猛的种植业有时竟需要畜牧业方面的需求来进行一个带动作用。有关学者预测2003-2020年,我国畜牧业消费量在市场上的占比会再上升5%左右。

二、 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历史机遇

1.畜产品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温床,农牧业应把握好市场的需求,以此为跳板,使得农牧业的发展更近一层。我国城镇居民目前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7.7%,从早些年的追求温饱已经进步到可以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的状态,相比之下的农村居民虽然恩格尔系数相对高出一些,可是也已经降到46.25%,这个数字在联合国发表的恩格尔系数衡量表中已经达到了初步小康的水准,人民现在对于副食的需求逐渐同主食进行了一个替代。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户就业发展大方面的进步也会带动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2.国家解决了农民最关注的“三农”问题,农民的积极性被有效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畜牧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力。近年来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各项经济方面的改革都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农民的积极性被带动,使得畜牧业变成农民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道桥梁。

三、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新兴产品较少。长时间市场的单一供给难免会让消费者产生疲惫感,这种情况下农牧业研发新产品的事情就变成必然。相对于西方化更早期实行统一工业化治理,我国农牧业散养的历史悠久,缺乏专业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且早期属于家庭副业的畜牧业,农户对此并不算特别重视,后期发展起来也只是追求产量和销量而不会去关注产品自身的发展。且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科学发展较难,农户接受新产业新技术也需要一定时间,且经济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就导致了现如今农牧业产品市场上的单一性。

2. 技术方面缺失,科研力度不够。西方畜牧业大多数是技术集成化,拥有高端技术和专业人才储备,在早年间工业革命之时西方便已经将科技工业和农牧业结合,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保障,国内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

3. 饲料资源短缺。畜牧业在短期内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且随着国家城市化的建设导致的土地破坏,粮食的产量也在逐年减少。因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饲料作为支柱支撑,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在总粮食产量的34%,所以饲料的减少将严重制约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针对现状总结针对性对策

1.畜牧业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培育,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西藏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

2.农副产品的合理利用。农副产品所指大多为农作物剩余且可以拥有剩余价值的作物,如秸秆,枇壳等,这些农副产品可以作为部分常规饲料的代替品和备用品,不仅可以控制我国畜牧業的饲料成本,并在后续处理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对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3.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中国地大物博,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北方畜牧业主要以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为主,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可因为地区问题和气候问题,农作物的生产收到天气影响。相对来讲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菌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吴永红

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 篇3:

天津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针对天津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天津畜牧业现状的数据调查,提出构建天津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必须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畜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高端品牌创立和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创建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对策建议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ianjin

CHEN Peng, ZHANG Lei,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现代畜牧业是利用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现代的工业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建立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式生产畜禽产品的产业。产业体系以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是天津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化、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标准化与高端特色畜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仍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如何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将是未来天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议题。

1 天津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禽生产主要包括大牲畜、猪、羊、家禽、兔等养殖,2003年以来天津畜禽生产规模呈小幅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了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3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生猪达到85%,肉鸡达到95%,奶牛达到95%,蛋鸡达到90%;养殖场硬件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工艺得以集成和应用,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整体效益年均提高10%以上。截至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基地达98个,奶牛存栏1 000头以上的养殖基地达到46个,占比达30%;全市生猪出栏377万头,奶牛存栏15.7万头,蛋鸡存栏1 307.5万只,肉鸡出栏8 655万只,肉牛出栏19万头,肉羊出栏66万只。全市肉类产量42.9万t,禽蛋产量19.3万t,牛奶产量69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1.7,14.2,

50.9 kg(按常住人口1 355万人计算);全市畜牧业产值9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10年增长2%;全市畜禽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全市近年畜禽生产情况详见表1[2]。

2 天津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受土地政策制约,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文件)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但实际属于非基本农田的农业用地资源非常紧张,可供畜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畜牧业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各区县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很大。

2.2 畜禽良种产业发展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天津市畜禽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值相对较低,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从全市种畜禽发展的情况看,种猪产业发展较快,肉羊、奶牛的良种产业起步较晚,种禽产业虽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各畜种间发展不平衡,缺乏成为畜禽良种重点供给基地的基础[2]。

2.3 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大部分畜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天津市目前仅有肉鸡和奶牛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猪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屠宰厂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

2.4 养殖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滞后,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3]。同时,部分饲料产品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他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重金属含量超高,污染土壤环境。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大,虽然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对养殖场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养殖场户主动投入治污积极性不高。低碳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快速推广,给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4]。

2.5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国内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动物疫病源分布较广。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加之新的疫病逐渐增多,流行规律不清,防控难度加大。天津地处物流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活畜禽及畜产品流通频繁,极易受到外来疫病的影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基层兽医站人员经费不能保障,影响了动物防控工作的开展。部分企业和养殖户缺乏社会责任,非法添加违禁药物及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等行为仍有发生;畜产品优质不优价,优质安全畜产品发展的市场内动力不足。

3 加快天津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后劲

从市场竞争看,畜牧技术和投入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结构调整看,科技进步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最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一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5]。过去的那种畜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发展和市场需求,必须增强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二要加快科研力度,力争在畜禽良种培育、健康养殖、安全优质新型饲料研发[6]、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要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单项技术推广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转变。四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畜牧科技知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7]。

3.2 要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社会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畜牧业作为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一项产业,不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需要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政府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企业完成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其次要引导农民在养殖方式上尽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有利于向外拓展市场。在养殖小区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团结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结机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养殖效益[8-9]。

3.3 搞好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疫病防控方面,要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疫病防控、兽药质量监管等职能,全面改善各级兽医主管和技术部门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和物资的保障;同时要加大基层兽医人员各项技能的的培训力度,构建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范围广、运转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从畜群、饲料兽药到畜产品质量各环节的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活动,倡导和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监督和引导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0]。

3.4 发展高端品牌和特色畜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

高端品牌和特色现代畜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高端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品牌效应、自主的知识产权、特定的消费市场和良好比较效益的畜牧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津要突出特色区域、特色产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畜牧业。要重点发展主要包括宁河北部、宝坻东北部、蓟县南部、静海南部以及大港西部等30个重点乡镇的生猪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中北部、北辰、宝坻中北部以及静海等22个乡镇,以及农垦的大钟庄农场、里自古农场、黄庄农场、北大港农场和潘庄农场的奶牛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南部、静海南部、宁河北部、西青以及大港等29个重点乡镇的肉鸡产业带。大力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生产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商标,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加大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继续做大做强“海河”乳制品、“天河”种猪、“宝迪”种猪、“奥群”种羊、“大成”禽产品等知名畜禽产品品牌,开展系列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到周边地区开设特色高端产品营销网点,提高品牌知名度。

3.5 积极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由于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使得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具体运用中面临着技术操作不规范、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完善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施的改造以及饲养小区和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扶持和规范养殖小区发展,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污水,积极发展沼气,净化养殖环境。通过种养业的互补优势,依托畜牧和饲料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种养有机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在国内率先实现具有无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特征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方式[11-13]。

参考文献:

[1] 潘春玲,吕杰.畜牧产业新模式的建立与政府管理[J].农业经济,2006(10):38-39.

[2] 臧胜兵,成荣,姜加华.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6(12):34-35.

[3] 张玉海.京津冀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154-156.

[4] 吴道义,顾明.毕节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11):155-157.

[5]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6] 卢成达,郭志利,张丽娜.粮饲兼用型玉米研究及生产对发展山西畜牧业的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2):72-74.

[7] 韩艳东,张玉屏,张成材.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种模式[J].中国畜禽种业,2007(04):48.

[8] 区锦联.公司+农户模式中畜牧业农户的利益损失——基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

[9] 孙建萍.公司+基地+农户的五种做法[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76.

[10] 马强,任巧玲,刘付玫,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4-136.

[11] 柯福艳,张社梅,毛小报.发展生态循环型现代畜牧业战略转变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畜牧杂志,2010(20):23-26.

[12] 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20(S1):186-190.

[13] 张丽娟.推进健康养殖 发展生态畜牧[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772-774.

作者:陈鹏 张蕾 张明亮

上一篇:领导工作思路(精选2篇)下一篇:扶贫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