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守望一生观后感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生守望一生观后感

守望一生观后感

看完《守望一生》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信仰”这个词又出现在我的脑海,迟迟不去。

该部影片以彭水县水田村小的教师张宗茂为原型,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感人的真实的事迹。这部影片的主人翁于70年代初参加工作,从事山区教育整整38年。面对清贫、面对家人的相继去世,面对小儿子的离家出走和不理解,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劝说休学学生返校、发动村民重建校舍、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自愿接送孩子......38年来,他毅然坚守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岗位上,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崔人奋进,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学习的楷模。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张宗茂老师的大儿子不停流鼻血、皮肤莫名青紫,但由于当时张宗茂老师正带小学毕业班,他怕影响学生的成绩,于是疏忽了大儿子,没有带他去检查看病,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得知儿子已经是疾病晚期无药可医。为了他的学生,他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痛失儿子的妻子也精神失常,最后撒手人寰,小儿子也离家出走,不原谅父亲。看到这里,我不知是什么感受,我只能说无私的人也是自私的,在坚持着自己的事业,把爱给了班上的孩子时,他是无私的。但在对待家人时,他是自私的,但是,他的这种自私也是无奈的。世上安得双全法,让作为看者的我心生感慨,也发出疑问:为了信仰,真的可以不顾一切、忽视其他吗?

常常被嘲笑着,我们这一代是失去信仰的一代。不知为什么而活,或是活得浑浑噩噩,或是只为了利益而活。有时候我也是在想,我的信仰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育信仰又是什么?能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信仰无悔的坚持下去?在电影《守望一生》的开篇,主人公的一句独白便道出他一生投身教育的信念。“等老师攒了钱,就带你们看电影,去三峡„„”他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多学习,多见见市面等等,他时刻为孩子着想,他对孩子的爱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有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诚然,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爱心是首要的,爱教育,爱学生,一个爱字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付出。让我们以张老师为楷模,也无私的爱学生,爱我的事业吧。就如张老师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发出的感慨一样:“勾起了很多往事,但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坚持现在的路,无怨无悔。”

坚持信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加油!

第2篇:守望一生观后感

你的“守望”,我的“望而却步”

——观《守望一生》小感

你,是大山里一头倔强的老牛,用你被风霜侵蚀的身躯驮起大山里的希望。 守着山里那巴掌大小的学校,用自己的双手编织你的教育梦想。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学到知识,为了每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完成自己的梦想。所以你守着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贫穷或是富裕,调皮或者懂事。而你呢,依旧是那头老牛,用你的汗水耕耘着别人的梦想。

望不穿的大山,流不尽的江水;春去秋来,花落花开。你把希望的种子播洒在半亩校园,等到你白发苍苍,能望见满园苍翠,这就是你日夜的盼望。也许是山太高,你渴望望得更远,而忘记了身后伤痕累累的家,忽视了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也许是你太高,他们望不见你疲惫的面容,坚定的目光。

一辈子,能有多长?一个你,能有多大力量?不用质疑,因为你已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熬至滴水成珠,只需一个决心,一个行动。一个你,培养了无数个学子,他们带着你的智慧、你的品格、你的梦想走向四方。他们就是你,你的生命长度因为他们而无限延长,他们的双手汇聚成无穷的力量帮助你驮起大山的希望,改变大山的命运。

生命,不能被选择;而人生却可以被改变。你活着的意义却是改变别人的人生,安然接受被命运折腾的生命。你在生命里遇见了一群群渴望绽放的花骨朵儿,期待飞翔的瘦小雏鹰。在他们的人生中你的生命就是滋润的阳光雨露,或是磨砺的暴风骤雨。你的生命存在于他们的人生里。

谁能如此忘“我”?谁能如坚守?谁能忍受一切甘愿为了他人?

你,只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是沐浴新时代潮水的“初生牛犊”,因你“望而却步”。

敬佩你的无私奉献、你的执着梦想,喜爱你的善良淳朴。我也渴“望”如你一般坚守着我的教育事业。而我做不到忽视对家庭该承担的那一份责任。也许你是无可奈何,而无暇顾及作为丈夫的责任、作为父亲的责任。所以你是伟大的,同时也有太多的遗憾。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以你为榜样,尽责尽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愿用实际行动填补你留下的那份遗憾,尽责尽孝。我的“却步”不是停步,而是对家庭、教育事业的重新思考——一样的都是不可卸下的责任。我能用双手、双臂托起这两份责任,再昂首迈步向前。

你说:“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我说:“拿起了,就不再放下。”

第3篇: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

《守望一生》是一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教育意义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名于70年代初参加工作,从事山区教育38年的乡村代课教师张云山的故事。

张云山老师在一次事件中邂逅了美丽的“香兰”后,他为学校无私付出的精神让香兰深深的爱上了他,并结为了夫妻生了两小孩。后来,张云山的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可张老师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学到知识,为了每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让小海的病情一拖再拖到了晚期,不幸离开了人世。香兰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张云山只能忍痛将香兰绑在板凳上防止她乱跑。不理解父亲的小儿子小松抛弃了父亲,最后家破人亡的张老师仍旧以他的责任和善良爱护着他的学生。 直到2007年,张云山才从代课老师转正,好事不仅如此,2009年,国家给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小松考上了重本,自己曾经在学校教育过的孩子也有了重大的成就:曾经的学生七斤拎着行李从中科院回来邂逅老师,小儿子小松手捧鲜花来看父亲的演讲......

这部影片看完后,让我敬佩张老师以爱立德、以德为本、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和忘我精神以及执着的梦想,喜爱他的

善良淳朴。我也渴望如张老师一般坚守着我的教育事业。而我做不到忽视对家庭该承担的那一份责任。也许张老师是无可奈何,而无暇顾及作为丈夫、父亲的责任,所以张老师是伟大的,同时也有太多的遗憾。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要以张老师为榜样,尽责尽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愿用实际行动填补你留下的那份遗憾,尽责尽孝。对家庭和教育事业都是不可卸下的责任,我要用双手、双臂托起这两份责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4篇:观看《支月英为山里孩子守望一生》观后感

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深山孩子们的梦想

——学习《支月英为山里孩子守望一生》观后感

36年前,一位19岁的城里姑娘走进大山深处,做了一名山区教师。36年来,她为山里的孩子不仅带来知识的滋养,更为他们倾注了浓浓的母爱。这就是江西省奉新县白洋教学点教师、共产党员支月英。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35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支月英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在崎岖的山路上,支月英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深山孩子们的梦想。她36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已经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的种子在大山深处发芽,托起山村充满生机的未来。

36载,一茬又一茬的孩子毕业了;36载,支月英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的学生有的成为专家教授,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有的成为企业家,桃李满天下。

观看此短片后,我联想到我们这些生活、工作在优越环境下的人,更应该利用现有先进的设备和便利的信息资源,把自己当下的工作完成的更加出色。虽然我的工作不需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体力,但也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和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去完成,认真、严格把控单位资金的合理、合法运用。

通过学习共产党员支月英先进事迹后,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挑得起重担,经得起考验;树立终身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对于遇到的困难,永远走在群众前面,努力攻克难关,成为人民群众的楷模、群众的依赖、群众的主心骨。以后,我将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优秀共产党员。

第5篇:守望幸福,是我们一生的责任演讲稿

尊敬的周校长,刘校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守望幸福,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几天前,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拦着我,乐呵呵地对我说:“老师,我有一个愿望。”我俯下身子,问道:“什么愿望?”她说:“我想抱一下你。”“哈哈,可以呀!”话音未落,我便把小女孩抱过头顶。“放下!放下!”她很生气。我说:“怎么了?我不是在满足你的愿望吗?”“你没听明白,我说的是:我——抱一下你,而不是你抱我。”我只好放下她,立正站好,当她的小手放在我的腰间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学生的那一份天真与可爱。当小女孩满心欢喜地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被拥抱的幸福。

也就是那一天中午,我来到了学校组织的纪念“一二九”青年教师演讲比赛的现场,十几位青年教师把我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xx年前青年学生的声声呐喊,刺得人肝肠寸断。“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一声声叩问,问得人心如刀割。

刚刚享受了被拥抱的幸福,此刻又来感受被侵略的痛苦,我心中对英雄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一二九运动”过去八十年了,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精神,是文化,是中国人的品格。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作为华夏子孙,守望幸福,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我们的民族因为有了精神而强大,我们的国家因为有了文化而富强。我们为明校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看今朝校园,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四千学子在这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可是,我们知道为明拓荒者的艰辛吗?

20xx年,学校没有学生,周校长奔走于湖北的各大城市,当偌大的报告厅,只有三个学生家长的时候,周校长依然含着泪水给家长做报告;20xx年,学校没有绽放的鲜花,有的是泥泞的小路和百业待兴的校园;20xx年,学校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是家长的质疑。

记得在那个时候,周校长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一定要办好学校!这是对社会的一种庄严承诺,也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

还记得,每个夜晚老师们都会挑灯夜战,或备课,或教研,或辅导;还记得,每个周末,老师们都会走街串巷,把爱延伸到学生的家庭。

从那一刻起,为明就有了精神,有了文化,为明人有了自己的品格。这不是一二九精神的具体体现么?以周校长为首的为明拓荒者不正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吗?

原来,“一二九”的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提议,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周校长,送给为明的拓荒者!

老师们,为明的今天来之不易,守望幸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所学校,需要精神;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青年”,多么美妙的字眼,可是,今天的青年,会步入中年,今天的中年,会步入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慢慢变老,当我们翻开尘封的记忆,留给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呢?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还有少年时光,他们将会如何诉说呢?

老师们,守望幸福,这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尊重!选择教育,守望学生的幸福,更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第6篇:《守望天山》观后感

看完《守望天山》,24年、馒头、战友、天山、墓碑……这些词汇凝聚成的故事,使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在天山脚下烈士墓前,任风吹雨打,慢慢老去。

我也是一名工程兵,大山见证了我从毛头小伙子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共和国军官,电影中修路的一幕幕场景勾起我无限的思绪。与陈玉柱相比,我们新时代的工程兵无疑是幸运的,我们拥有先进的施工装备,舒适的生活环境,再也不会为了一个馒头失去生命。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正是陈玉柱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用生命修筑的不是一条普通的道路,而是神圣的精神之路,这条精神之路,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从陈玉柱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短暂的坚守,每一个人都可能做到,一天两天很容易,一个月或一年也许不难,但矢志不渝的坚守24年,却非常人能够做到的。何况,坚守这个信念还不是以优厚的待遇为前提,而是要放弃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承受他人的不解和责难,要以自己和家人们的幸福为代价,陈玉柱把24年的艰辛和寂寞揉碎,化作一腔热血散在西塞边陲,同时,也散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中。

看完陈玉柱的故事,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他傻,为了给一群无名英雄守墓放弃幸福实在不值,是的,如果单纯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他的行为,他的确很傻,他不知道守着一份安逸的职业享乐人生,不知道把挣到的钱提高一下生活质量,竟然拿着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战友们修墓地,他实在是傻到家了。

可是,人活着除了对物质的追求外,更应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尤其在权钱至上的当下社会,这种追求尤其可贵。陈玉柱让我们懂得:无私奉献和坚守信念,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我们共和国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通过镜头,看着一座座坟茔,一个个竖起的墓碑,一个个曾经年轻而鲜活的名字,因为陈玉柱的坚守,他们回到了我们眼前,虽然先烈们已经长眠地下,但他们对祖国的奉献就会像墓碑一样,168个墓碑,就是168个墓志铭,连同陈玉柱24年的坚守,会永远的矗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虽然我不能像老兵陈玉柱那样用一生去守望天山守望老兵们,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会坚定信念,在国防施工一线坚守岗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上一篇:舞蹈学校晚会开幕词下一篇:上海名校访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