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路自己走的句子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自己的路自己走的句子

走一条自己的路

沉寂已久的台湾电影终于又出现让人欢欣的消息,出身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导演杨德昌,以新作《一一》夺下第53届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媒体曝光的杨德昌,因为得奖也成为岛内媒体追逐报导的焦点。

当同时出道的创作者,因电影低迷而纷纷远离创作行列时,在台湾影坛栖身近二十年的杨德昌,靠着什么力量坚持下来?被美国影评称为“台湾的伍迪·艾伦”的他,在新作中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台北故事?

为了嘉奖台湾电影在戛纳影展上大放光彩的表现,相关部门在6月上旬举办了一场颁奖茶会。

被闪光灯包围的杨德昌上台领奖后说了不少话,他说,从来没想到能获得这么多关心,除了受宠若惊之外,更希望《一一》的男主角吴念真能够一起来共享荣耀。

杨德昌话锋一转,无限感慨地说道:“现在是从事电影以来个人的新高点,心理却很难过,因为也是台湾电影的最低点,电影工作者拼到头发都白了。希望投入电影圈的年轻人,别被台湾的环境抹煞了热情。”

个人的高点,环境的低点

应邀前来的贵宾侯孝贤导演说:“电影生活化不是要迎合观众,而是要提升观众。”他认为,台湾电影的制造业和发行业在做法跟观念上都有落差,而台湾市场太小,无法提供研发的成本,造成台湾没有电影工业,所以大家只能单打独斗。

杨德昌语气平静地说,台湾电影创作者已经尽全力拍片了,好产品卖不出去,是电影发行出了问题。

《一一》尚未在台湾作商业放映,不过,杨德昌的母校———新竹交通大学的师生在毕业典礼前夕,有幸能先目睹他的新作。选在交大首映,对杨德昌来说别具意义,他说:“一来是我的母校,再来,你没想到,这里的放映设备及音响是一流的,我在台北都难找到这么好的设备。”这天,杨德昌的好友、喜爱电影的观众和媒体记者,也纷纷从台北、台中等地赶来,欣赏这部为杨德昌夺下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作品。

杨德昌在对满场观众简短的开场白中,说:“有人觉得台湾电影和生活脱节,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涂鸦的童年

《一一》叙述了台北都会一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老中青三代的生活遭遇,由集小说家、编剧、导演、广告明星于一身的吴念真担当男主角。他饰演的高科技公司总经理,因公司面临转型,正为事业愁烦。他那年岁已高的岳母因中风陷入昏迷后,太太也因亲人病困无助,深感无力。正值青春期、就读明星高中的大女儿苦恼于感情的飘浮不定,7岁的小儿子则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他还不熟悉的世界。

在长达2小时50多分钟的放映中,每当片中的小童星出现,他那天真又洞悉世事的表现,总让现场笑声连连。吴念真出任郁郁不乐的科技公司总经理,也很能得到观众共鸣,他自然传神的演出,被杨德昌称为“天才型的演员”。映演完后,许多观众围着杨德昌要求签名,不少人也对他表示“非常好看”,并询问电影中的种种情节安排。

一般人常喜欢从电影角色中捕捉导演的影子,和《一一》剧中男主角类似的是,杨德昌也是高科技背景出身。他自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毕业后,就赴美留学,并当过7年工程师。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他会从前途一片看好的科技业,投入电影创作?

这就得从他的成长过程说起。成长于物质贫乏的上世纪50年代,杨德昌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随手涂鸦,只要家中够得到的墙都被他画满。稍大后,和同学到电影院看完电影,可以立刻用画笔重新呈现电影情节。当时生活条件差,他说,只有依赖想象力,才能让世界变得丰富。要满足幻想,就要自己动手,因为买不起漫画,他就自己画,从小就会自己编故事,在课堂上画一张、传一张给同学看,不少同学每天都等着看他的漫画。

虽然初高中念的是台北第一学府建国中学,但他功课不太好,他还记得高三毕业时,全班53人,他第45名毕业。

从电机、电脑到电影

5月底,杨德昌应交大邀请回母校演讲,也谈到这段“转行”的心路历程。

对着台下的学弟妹,杨德昌说,因为高中功课不好、只会画画,大学联考时他只填了东海大学和成功大学建筑系,但老师要求他多填几个系。“想不到考得太好了,误打误撞进了交大。”杨德昌笑说。但是进入交大,却让他感觉压力非常大,“大一念得痛不欲生,功课不好就没兴趣,大二还在想要不要重考?”

突然有一天灵光乍现,想想“别人可以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以后就不再想自己适不适合,态度转变成既然念了就好好念下去。”一念之差,他开始努力,功课也变得不错。

交大毕业后,他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继续念研究所,跟着一位交大学长做研究、写论文,他的论文是关于中文电脑输入法的研究,在当时几乎没有参考资料。这个经验给他很大启发,学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完成一件事。

虽然学长希望他继续念博士,杨德昌却选择到洛杉矶念电影。不过,电影学院的訓练却让他非常失望,“最无法习惯的是,念工科的讲求证据,但学人文的人都用嘴巴讲,各有各的一套。我只有一个结论:我没有才华。”他说,只念了一学期,就退学。

为了谋生,他到西雅图“找了一个母亲说的正当职业”,当起电脑工程师。虽然生活无虞,但是到了30岁他却觉得很彷徨、沮丧,不知道该追寻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德国电影新浪潮导演荷索的作品《天谴》,杨德昌感到十分震撼,“原来电影可以不必像好莱坞那样拍,可以凭着一个人的意念,在很恶劣的情况下,还能拍出生动的电影,也许我还是有机会的”,他想。

台湾新电影的生力军

在美国11年,33岁时,杨德昌的生命有了重大转变。一位朋友要拍电影,找他帮忙编剧,于是杨德昌请假回台湾,想不到就此留了下来。

1981年,杨德昌回台湾的这一年,台湾电影正酝酿着某些改变,功夫电影和琼瑶爱情电影正在退烧。这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由电视打到电影圈的模式刺激了台湾,演而优则导的张艾嘉以个人影响力在台视推出《十一个女人》电视剧场,以培养创作新血,杨德昌也应邀执导了其中一集。

栽培新人的风气也影响到电影界龙头———“中央电影公司”,当时总经理明骥在小野、吴念真等人的敦促下,放手让杨德昌、柯一正、托德辰、张毅四位新导演合导一部《光阴的故事》,杨德昌执导的《指望》一段,备受影坛瞩目。

“他的下两部电影《海滩的一天》和《青梅竹马》,都创下了台湾影坛的某些纪录:《海滩的一天》坚持用2小时40分长的放映版本,《青梅竹马》4天匆匆下片。”影评人焦雄屏当时曾为文指出,为了杨德昌拍《青梅竹马》,侯孝贤慨然押房子投资,并出任男主角,结果落到戏院4天下片,血本无归。

“杨德昌下一部电影《恐怖分子》却扳回了所有的劣势。”焦雄屏说,他那精确自觉的美学态度,反省台北这个大都市的社会及人际关系,有如外科手术般冰冷而仔细地为都市文化诊疗,赢得了影评界的敬重,拿下1986年金马奖最佳影片,不但票房突破千万台币大关,更在瑞士卢卡诺影展中勇夺“银豹奖”。

《恐怖分子》之后,一向以冷静的电影语言观照当代社会的杨德昌,把镜头的时空座标停留在1 960年,台北市牯岭街发生一起骇人的少年情杀事件,一名14岁男孩持刀杀死一名14岁的少女。费时3年完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是以这个社会事件为本,佐以他自己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记忆和经验拍摄而成。

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相当多讨论,杨德昌记述了一个错乱的历史时空,不同省籍、背景的人士,随国民党来到东方小岛。10年过去,他们的下一代在此出生、成长,恐共心理尚未退潮的歇斯底里情緒,省籍的歧见,日本文化的消退,美国文化的增强,使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成为一个奇异的时空。

影像非常台北

以影像论导演风格,出道近20年,至今完成8部剧情片的杨德昌,作品大多瞄准都会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台北”的导演。

杨德昌表示,之所以选择拍摄台北,因为在台北拍片,符合经济效益,成本较低,也因为这是他最了解的地方。“做任何事我都很务实,在台湾所以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台湾环境提供的工具、条件是这样,我们只是拿来做最好的利用。”他说。

分析杨德昌的作品,影评人黄建业说:“他对社会角度的切入确实锋芒毕露,从《海滩的一天》到《青梅竹马》,我们看到台湾的经济面貌,原来台湾社会是这样走过来的。到《独立时代》、《麻将》,他讽刺的刀锋更利。”

有美国影评认为,杨德昌后期的作品很有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味道,两人对都市现代人的孤寂、无力、背叛、欺瞒、暴力和潜在的恐怖都详细揣摩。

但黄建业认为,两人处理都会问题的态度仍有差异。“艾伦有着非常曼哈顿的世故,总能从嬉笑怒骂中超越,透过电影试图解脱人生的种种不可能性和限制。但杨德昌的电影并没有寻找出路,反而让人更清楚面对台湾本身不可解决的事实,使这些弊病就残酷地裸露在你面前,看你能不能和他一样怀恨?何况对这种恨意,他又有着非常严厉的道德性批判。”他说。

电影界的瑜亮

杨德昌的电影语言、在台湾电影界的地位,也常被拿来和侯孝贤相提并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群年轻导演投入台湾电影圈,他们勇于突破台湾拍片传统,在台湾掀起一阵新电影浪潮,经过淘洗沉淀,最后以最能掌握本土影像的侯孝贤和擅长以冷调处理城市中产阶级的杨德昌脱颖而出。

“侯孝贤重视整体,对人性有很浓厚的同情心,杨德昌则并不完全同情笔下的角色,甚至有恨世的意味。尤其是后期,挖掘社会如何摧残人性本质、糟蹋年轻生命,以及生命纯洁的消逝,是他作品中不断哀悼的重点。”黄建业说,两人的个性取向明显不同,可以说是“一软一冷,一感性一知性”。

杨德昌所受过的科学分析的训练也反映在片场的工作态度上。和侯孝贤、杨德昌都有合作经验的录音师杜笃之比较,侯孝贤比较自由,常让演员自由发挥,再捕捉即兴的表情;杨德昌非常有逻辑、讲求结构,演员走位非常精确,他会要求演员说哪句话时要走哪个位置。

但与侯孝贤在影坛上的地位一直岿然不动不同,杨德昌的导演生涯似乎有段时间陷入低潮。

“当杨德昌以《恐怖分子》夺得金马奖最佳影片,曾与侯孝贤并称一时瑜亮。然而曾几何时,侯孝贤以《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先后在威尼斯和戛纳影展中奏捷,后起之秀蔡明亮也接连拿下金狮、银熊奖,反倒是杨德昌这位台湾新电影的第一代翘楚,似乎迟滞不前。”影评人李福钟在报上为文指出。

《独立时代》入围戛纳影展却未得奖,《麻将》在台湾上片,票房也不如预期。在戛纳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杨德昌表示,《独立时代》谈现代人的互不信任,《麻将》谈青少年欺世蒙骗的问题,都很写实,可能就是太写实了,和观众的沟通有了落差。《麻将》之后有一段时间停止创作,他坦承那是思索期,寻找适合自己的拍片方向。

尔后,日本的“波丽佳音”集团邀他、香港导演关锦鹏和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分别拍摄三部以亚洲现况为背景的电影,杨德昌才把放在心中十多年的《一一》具体化。

打破科技和人文界线

学科技的杨德昌,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科技和人文的隔阂如此深,进入网络时代后,他也很关心网络对电影创作和发行可能造成的影响。

在交大演讲时他说,他到戛纳参展时,记者问他,今年参展的华语电影都超过两个半小时,“东方人怎么搞的,看电影都不用上厕所?”

他回答说:“当然不是,现代人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录影带、光盘出来后,观众看电影不再受戏院的时间限制。”

“到了网络时代,电影长度哪里是问题,5分钟是个故事,50天也可以是个故事,甚至可以加入数个平行故事,一起发展。”杨德昌说。但是过去科技留下来的经营方法已经过时了,如果我们再沿用过去的发行方式,在网路时代一定会被淘汰。

从戛纳回来后,杨德昌举行了网络记者会,他也将架设《一一》的专属网站,把剧本、分镜、插画等电影相关资讯,放入网站内,和网友分享。

不少人看到这个片名都感到好奇,有没有什么特殊意思?

杨德昌说,人过中年,脚步慢了,现在只想以简单的态度来拍一部明了的电影,所以就取了一个最简单的片名《一一》。“一一就是开始,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一一也有一一讲述的意思。”他说。

相隔4年,沉淀许久的杨德昌因为《一一》将他的导演生涯推向高峰,这个高峰也是他的人生新起点。

作者:滕淑芬

第2篇:农村教育 走自己的路

自“三农”问题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热议话题以来,农村教育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教育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村教育的出路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与农村教育专家赵家骥教授展开了对话。

——编者

本刊:您从大学毕业开始就扎根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算来快有半个世纪了,可以说您是这50年来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请根据您的研究谈谈您对当今农村教育的体验和感受吧。

赵家骥:准确地说,几十年来我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但不全是农村教育。开始我在大学任教,后来在党政机关分管教育工作,再往后就致力于农村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我热爱农村教育。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特别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单以办学条件来说。就十分简陋,农村学校到处有危房,每逢刮风下雨,学校随时可能发生跨塌。当时在县级教育局长中流传一种说法:“教育局长的两只脚,有一只是在监狱里面的。”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基本实现“校校无危房”,二是基本扫除了青壮年中的文盲,三是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改革开放的硕果。也是历史的丰碑。

本刊:农村教育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为什么社会对改革农村教育的呼声却越来越高。政府也越来越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

赵家骥: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呼声却越来越高,这看似一个悖论,事实上,我认为这是农村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正常运行;二是基本办学条件太差,校点分散,校舍陈旧甚至破烂,到处有四面透风的“四川(穿)”教室;三是教师队伍素质较差,民办和代课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四是教师待遇低且不落实,教师队伍不稳定;五是中等师范学校取消,乡村教师渠道不畅;六是农村教育一味克隆城市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和农村教育落后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低效导致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为此,解决突出的“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通过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培训方式来教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本刊:您既是农村教育的研究者。同时也担任过多年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一把手”工作,您认为农村教育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赵家骥:就我个人的看法,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和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两大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反映在农村教育上体现为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村教育公平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包括城市的广泛支持。而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关键,关系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其中既有大力发展的问题,又有怎样发展的问题,既需要政府的导向,又需要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总之。这两大问题涉及的具体问题很多。从实践上讲,包括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办学特色、农村教育模式构建、农村学校管理素质以及农村教育改革等问题。从理论上讲,又涵盖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办学模式的探索选择以及对“以人为本”的认识等尚未明晰的内容。国家发展研究中心近几年反复强调“三农”是重中之重。那么,农村的重中之重又是什么呢?依我之见,农村的重中之重就是农村教育。

本刊:请您具体谈谈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问题。

赵家骥: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表现形式很多,首先是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的起点不公平、地区不公平和个人不公平等诸多问题。

从学历人口看差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低学历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其中小学程度以下和初中所占比例分别是城市的3.2倍和1.28倍,而城市人口中高学历比例则明显高于农村,其中研究生比例是农村的323倍、本科281.55倍、大专55.5倍、中专16.5倍、高中3.5倍。当然,上面数据中含有不可比因素。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差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从生均经费看差距: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投资农村教育。尽管如此,成都市生均经费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如2003年6城区小学生均经费为2991.56元,初中生为4523.27元;14郊县小学生均经费为1430.96元,初中为2091.51元,郊县仅为城区的46%左右。成都市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尚且如此明显,其他地方就更难想象了。

从教师学历情况看差距: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差距反映在教师学历上。以2004年成都市教师学历为例。高中中专:城区为2.5%,城郊为8.0%,重点镇中为4.5%;大专:城区15.5%,城郊为46.2%,重点镇中为47.0%;本科:城区81.4%。城郊45.6%,重点镇中为48.5%

从教师职称情况看差距:城乡差距还体现在教师职称情况上。据调查,2004年成都市高级职称比例城区为20.7%。城郊为11.3%,重点镇中仅为7.5%;初级职称比例城区为32.0%,城郊为44.1%,重点镇中为50.8%。由此可知,本科学历比例城市比农村高35.8%。高级职称比例城市学校是郊区学校的2倍,重点镇中的3倍。

从城乡收入看差距:从1978年到2004年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90元上升到7000多元,相对收入差距已超过了3.2倍。另外,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有社会保障,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才开始提上日程;城市居民享有道路、医疗、服务等公共设施。而农村居民却相对缺乏。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至少为10:1。由此看来,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本刊:面对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您觉得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赵家骥: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由普及转变为提高,由以数量为主转变为以质量为主,这里不再赘述。第二个变化是从城乡教育的二元发展转变为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这个问题理论界尚少涉及,我们主要就此展开思考。过去。我们都强调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来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现在却要求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来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这就是说。当前的举措关键有两条:一是政府真正把农村教育当成重中之重,“以父母之心办教育”,切实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二是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以城市教育带动乡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为此,今后的发展战略到底是

要让农民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做贡献,还是应该让工业和城市的经济更多地带动农村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十分明显。要深化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本刊:如何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赵家骥:城乡教育一体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但公平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公平度,在保护合理的社会激励机制和建立和谐社会之间找到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又有利于激励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和互补互促。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特定条件下,平均是公平,认同也是公平。但是我们追求的绝不是平均,也不是认同,而是机会与条件的公平。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一是必须打破“农村教育农村管”的思维局限,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统一制定具备平等条件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必须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和责任,必须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必须对城乡教育实行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二是需要制定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政策及有关条例。在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和城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为城市提供资金积累,当城市化得到发展之后,我们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实现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总体构想。为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索城乡教育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本刊:自2001年起。我国逐步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对这样的管理体制改革,您是如何看待的?这对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何意义?

赵家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义务教育普及阶段是立了大功的。进一步明确这种体制。对加强县级部门对教育的统筹协调有好处,也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这种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多弊端,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一是“以县为主”没有办法做到公平。为此,必须明确“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即管理体制就是管理体制,不应当包括投资体制的内容。据调查,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县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财政多数也是“吃饭”财政,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由这样的穷财政来负担,常常得不到保障,这是农村教育潜伏的一个巨大的危机。二是“以县为主”无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此,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新变化。农村教育改革像一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大大地改变了农村教育的面貌,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否能适应时代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病,这还是一个问题。此外。强调农村教育自然也涉及到强调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关注的人很多,议论的人也很多。但就目前的讨论而言,基本上还处在混沌不清的状态,甚至于对什么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多数人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为此,概念的厘清,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肯定地说,多数地方县级农村职业与技术教育是十分薄弱的。职教中心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对职业与技术教育的要求的。

在我看来,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很简单。县不过是农村的龙头,它只能在农村本身的资源上搞协调、搞平衡,在协调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通常无能为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县的层面上,这样的视野太过狭窄,难以实现城乡统筹。为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发挥省、市两级甚至中央政府的统筹协调的功能。说到这里,我的建议有两个要点:第一是财政保障。具体说,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由国家全包,教师的工资福利也应该以中央财政为主,这是稳定提高农村教师最根本的举措,也是农村教育得以正常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是加大中央、省、市对农村教育的统筹力度。着力加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本刊:您一开始谈到的两大问题,一个是教育公平。另外一个是教育发展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您从国家政策的保障和农村教育外部环境、条件的优化方面谈了一些解决思路。相信对走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有所启迪。请就农村教育本身的发展问题谈谈看法。

赵家骥:由于不适应农村的发展变化和教育本身的改革需要,农村教育发展目前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困境。

首先,与外部不和谐。农村发展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现在则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共同繁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使得人们对从事农业生产者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为此,构建协调和谐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只有具备这种特征的教育结构,才能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共同发展的协调和谐。农村教育结构体系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四个结构要素。目前,构建该结构体系的要素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层次结构体系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高中阶段的发展尤其滞后;二是专业结构体系不能适应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三是类型结构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形式单一;四是布局结构体系不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更不利于农村教育的长期发展。基于上述弊端,我认为,当前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亟待改革,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应全面小康的农村教育结构模式,而这种高效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结构模式。在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中是很难实现的。

第二,内部不和谐。这种内部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教育成为公平与和谐的焦点,问题突出反映在弱势群体出高价、优势群体出平价。中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城市中心取向日趋突出,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几个方面。现存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高中教育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二是“重点学校制度”引发的教育不公平因素。在我国,重点学校制度作为一种选拔甄别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在某一阶段曾经为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重点学校基本上集中在繁华的城市或发达的经济区,很少进入乡村,因此,实际上这种制度也是一种趋向城市忽略农村的不公平制度。如今,重点学校制度已经成为扩大差距,并逐渐成为一种复制和扩大这种差距的制度。很多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豪华的名牌学校、重点学校既是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可以满足优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的说法。为此,研究不同家庭子女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途径,成为了当前许多教育研究者考察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视角。

鉴于农村教育内外不和谐的现状,我们必须提出第三点,即农村教育必须改革的问题。在我看来,农村教育的内外不和谐问题,不能只靠扶持来解决,

而要下定决心改革发展。为此,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为什么农村学生缺少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课改进行这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农村教育还是把“学”和“生”分开讨论?讲素质就应当讲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连生存和生活都成为问题,又怎么谈创造和发展呢?二要从县域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当前的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升学率高与人民群众相对比较穷的现象,这是不是违背了“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初衷?岂不违背了以教育成果惠及人民的目标吗?三要农村教育要走特色教育之路。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有特色的不多,基本上是克隆城市教育模式。农村学校为什么就不能创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呢?这是一个值得反复审视的问题。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我认为,应当学习宣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说,“学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生,要很好地生活或是生存就要学”,“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四是传统意识使农民对职技教育认识不足,需求不强,普遍存在短视、盲目、狭隘的特征,再加上过去教育供给的失误。使农民的教育需求严重受挫。为此,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

本刊: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的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您有什么认识和建议?

赵家骥:在我国。不知道是不是存在“研究农村教育会掉价”的认识,长期以来研究农村教育的队伍始终很小,社会对农村教育关注始终不够。有些人把农村教育问题看得很简单。似乎有钱就可以解决问题。认为只要改变农村教育长期的弱势地位,其他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事实上,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农村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较之城市教育要复杂得多,而现在的农村教育基本上是简单地克隆城市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不能算完全意义的农村需要的教育。真实的农村教育,应当既包括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还包括内容广阔、形式多样、层次复杂的各级各类的教育。应当既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又涵盖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研究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政治学等方面学科知识的强大支撑。为此,农村教育这样一个综合课题。单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在高等学校研究农村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如东北师大、北师大、西南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农村教育研究所和农村教育博士点对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如此,就发展需求而言,这样的专业人员还是为数太少,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我真切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更为实在地关心农村教育,建立以高校和农村教育实践家联合牵头的强大的农村教育研究队伍,长期扎根农村基层,扎扎实实地解决农村教育的实践问题。搞农村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决不能做远离农村教育实践,搞缺乏实证的“田野研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跳不出传统教育研究的狭隘视角。我坚决反对搞虚假的农村教育研究,反对以农村教育做秀的浮躁心态和喧嚣之气。

本刊:在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上。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赵家骥:就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但区别于其他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农村量大面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教育形势严峻但具有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因此,我国农村教育要改革要发展,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必须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走自己的路,构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不是要刻意地制造什么模式。而是要在实践中去总结去提炼。把那些成功的,实践有效的典型个案,转化为具有一般特征的模式。比如,在西部地区最早走向世界的“短平快”模式和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宽实活”模式,就是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四川特色。就“短平快”说吧,当初也没有想到创造什么模式,是根据农村和农民的要求去改革,在改革中自然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后来是张文焕同志在联合国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让人折服,被当时的总干事说概括为“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这才不胫而走流行开来的。近年来,农村学校有着许多探索和创造,也不乏成功的典型。四川就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创造。我觉得要走自己的路,就要构建自己的模式,就要多总结和宣传土生土长的经验。

本刊:您认为30年来。四川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经验?

赵家骥:四川,准确地说是川渝地区的农村教育研究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农村教育是四川教育的一大优势,具体情况如下:

1984,年四川省率先成立农村教育研究会,次年探索建立学校教科室,这对大面积提高城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由教育厅副厅长向国灵牵头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研究》被正式列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滚动计划重点课题;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2省区现场会在乐山召开,大会充分肯定了四川发展乡镇成人教育的经验,并推行乐山实际、实用、实效的实用技术培训;1987年7月省教育厅张文焕处长在“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上介绍四川“短平快”成人教育经验。同年乐山“以县为主体,乡为基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在山东“平度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1990年10月全国第二次“燎原计划”与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在四川温江召开。温江的专业户家庭技术学校成为亮点;1995年全国农村初中建设研讨会在四川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川渝地区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1996年全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温江县为现场召开。四川的“宽实活”职技教育模式和为解决农村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97年5月31日原乐山市承担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重大课题《构建农村大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正式通过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温江县和重庆渝北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得到教育部认可;2003年温江教育局长汪仲汉、青神县南城成教中心校长陈云华在全国成人教育骨干培训班上做报告;2004年四川成都率先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并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06年4月,教育部主持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以成都为典型召开。四川省率先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的命题。同年11月,全国“新农村建设与教育”研讨会在眉山召开,青神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被誉为“留守儿童工作的青神模式”,之后在全国得以广泛推广;2007年眉山市南城成人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技术学校与产业相结

合,办一方教育,富裕一方人民”的办学经验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2009年该中心被挂牌“国际竹藤网络培训基地”。此外,关于新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温江模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113”模式及成都龙泉驿区实施的创造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经验,都是值得肯定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还有许多创造性经验。

本刊:您如何看待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教师队伍建设?

赵家骥:伴随“两基”攻坚计划、“两免一补”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生入学率明显提高,农民负担得到减轻。尽管如此,当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第一推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我认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三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是落实老师的地位和待遇。主要以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为核心,建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长效保障机制,将教师工资从“以县为主”过渡到“以中央为主”。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完善教师的福利制度。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教师编制与人事改革制度,建立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形成新的城镇教师支教与大学生支教相结合的支教制度。三是加快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为此,一方面应当更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学历层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专业水平,教师职称评定向艰苦的地区倾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扎扎实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采取骨干教师培训和后进教师培训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在这个方面,四川又有不少成功经验,比如,以总课题带子课题,大课题带小课题。学校应大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参与面尽量扩大,通过这一途径,教师会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绵阳市游仙区石板小学就是立足校本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成长迅速,人才辈出的好典型。

本刊:您在谈话中提到进城务工子女问题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有的人认为,留守儿童只不过是少数人的事情。教育是不是管得宽了一点。您能不能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赵家骥:我认为,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鲜事物”,不仅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且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较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关注和面对的问题,更是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无后劲的大问题。为此,教育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广泛关注,不是管得太多,而是应当管,必须管。按照联合国的定义,1-18岁都称为儿童。应当明确,教育要管的是留守学生,即进入学校的这部分。

首先,留守儿童是伴随全面建设小康新形势过程中在农村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量与日俱增,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中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最大区别在于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后果:一是幼小的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亲情关爱,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监护不力,会导致部分儿童受到监护人漠视;三是正在成长中的的孩子,由于缺乏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学习行为和思想道德问题比较多:四是留守儿童中的大部分孩子,年纪比较小,还不太懂事,容易受周边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五是由于学校承担的负担过重以及缺少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严重制约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正在成长发育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新时期农村有着特殊问题的特殊群体,需要特殊的关注、教育和保护。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比较长时间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有的人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过些日子就自行消失了。也有人认为把进城务工人员叫回来就能解决问题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对当今时代背景认识不够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又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社会现象。有的领导者说:“做好工作。让进城务工的人逐步回流,问题就解决了”。对此,我曾经说了一个笑话:“如果进城务工的人都回流了。北京“鸟巢”就没有人修了。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化建设发展进步的结果,它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非到工业化完全实现,这种现象不会完全消失。

第三,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我曾经参加过国务院和省教育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因此深有感触。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守父亲或母亲家务活或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也有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一般而言,祖孙之间年龄相差大,加之大多数农村老人文化偏低,所以对于孙子辈的教育只能做到照料生活起居,而对孩子的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大部分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孩子普遍存在三缺:生活缺人照顾,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这样的状况导致不少农村儿童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而成为“问题少年”,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邪路。由此,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关系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受伤害案件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新的突出问题。

第四,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留守儿童问题同样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劲的大问题,以英国和爱尔兰为例。英国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一度是世界经济强国。1850年前后曾有大量的劳动者从英国乡村涌入城市,但由于政府没有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为这些工人的子女提供相应的教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对电力、冶金和化学等技术的掌握已经远远落后于重视对教育进行投资的德国,进入二十世纪,英国更是因无法保持住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优势而逐渐落伍。与此相反,爱尔兰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时,是欧洲最穷的农业国之一。由于该国政府十分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带来科技的突飞猛进。结果,爱尔兰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欧洲最穷的国家到最富的国家的巨大转变。

本刊:谢谢赵教授。您就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谈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相信这些对于人们了解农村教育。研究农村教育和参与农村教育改革有切实的启迪。

读者视角

基于研究者的良知、正义和精神诉求,赵家骥教授通过对话坦率而负责任地为我们掀开一扇透视农村教育现实图景的窗口。我们看到,发展中的农村教育步履蹒跚之姿,奋力拼搏之态。农村教育,现实与理想错位,困境与希望同存,发展农村教育,究竟路在何方?赵家骥教授基于现状分析和未来思考,为我们勾勒出一条突围困境的农村教育发展之路。

纵向看,农村教育变化喜人,横向看,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针对城乡二元结构。他强调通过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路,破解农村教育“发展”与“公平”这互为因果的难题。

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路,首先需要优化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他主张改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打破“农村教育农村管”的思维局限,提出为农村教育发展建立财政保障,加大中央、省、市对农村教育的统筹力度,着力加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路,关键是寻求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之路。针对农村教育内外矛盾交织,针对重点学校制度继续引发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赵家骥教授提出:农村教育,不能克隆城市教育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农村教育的发展自有规律与特点,但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先进思想与理念如何才能不被城市教育模式所湮没?赵家骥教授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的宣传、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有志者加盟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动研究。并通过借鉴已有的农村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构建切实可行、特色鲜明的能与城市教育发展同步比肩的生态式农村教育发展模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农村教育的公平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农村教育如何为此而走稳、走好自己的路,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花大力气破解的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本刊欢迎同仁就此展开多角度、多视点的讨论与对话。

作者:赵家骥 本刊编辑部

第3篇:免费留学360:【瑞士留学offer榜-第511例】走自己想走的路—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郭同学

目前学业状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一在读

指导顾问:360教育集团郑晓霞老师

录取学校: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

专业方向:酒店管理、活动策划,运动及娱乐管理

指导过程: 郭同学在读的学校本身跟酒店管理就有关系,她自身是十分喜欢酒店管理的,但是由于学校为2+2的课程且毕业后并不能获得学校的文凭及学位,所以郭同学选择直接去格里昂就读,在网络寻找的时候找到了360教育集团。

在确定郭同学在我这办理,我迅速让郭同学开出在读证明,以及在学课时学分,送到学校评估,我希望能让郭同学从大二开始读起,毕竟学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很高兴的是,根据学校的评估,郭同学获得直接就读大二的这个机会。

分析:现在许多国内的酒店学校都挂名与瑞士酒店管理学校合作,其实大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学生在学校不仅浪费的钱财,还荒废了时光,对于酒店管理的学生,时间是非常珍贵的。老师没办法去跟学校理论,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早一点入学。许多时候学生都会质疑,为什么我要让学生提供在读平时成绩和课时证件,或许有些学生觉得很麻烦,其实这些证件是说服学校不让你从大一开始读的有力证件。

offer展示:

学生POST STUDY PLAN 草稿

学校简介:

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 Glio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世界三大酒店管理学院之一,学校建于1962年,有超过40年的培训酒店经理的历史与经验。中国旅游协会于1996年邀请格里昂作为发展中国酒店与旅游业的顾问。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始建于1962年,座落于瑞士的法语区蒙特勒,采用英语授课,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格里昂和比勒。

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在全球酒店行业享有盛誉。多年以来其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的酒店里身居要职,如Mr. Marcello Pigozzo,洲际酒店集团的前任亚太主席;Mr. Jaume Tapies,罗莱夏朵酒店集团的董事长;Mr. Marc Steinmeyer,雅高集团东南亚主席等。在格里昂的毕业生花名册上已写满了一百多个总经理、总裁及酒店创办人的名字。

在过去的40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毕业生都曾领略了“格里昂魅力”,学到了著名的“格里昂精神(Glion Spirit)”。这两个独一无二的特征是我院的驱动力,也给了我院所有毕业生成功开创专业人生的自信和激情。

办理老师介绍:

第4篇:自己的路自己走

一、 初入校园,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踏入了大学校门,一个高考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过程是艰苦的,但是结果却是苦涩的。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3年的大学生活一定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我积极的完成老师教给自己的人物,广泛的参与校园的各种活动,努力的跟同学们相处。开学季,留给我们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的向往,是对新朋友的好奇,是对老同学的怀念,还有更多的一部分,那就是希望在大学校园中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在这片校园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个想法似乎获得了不错的开局,第一次班会选通讯员,我就被同学推荐了上去,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头。在军训的几天里,我努力的完成老师和班助交代下来的人物,对性格不和而经常闹矛盾的同学们进行劝道和调解。尽量完成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以后的道路坐下铺垫。

二、感谢国家给了我这样一个独立的机会

军训没几天,班助那里 就传来了助学金申请的消息,想想自己那清贫的家庭,想想父母那永远也挺不直的腰椎,我没有犹豫,就像我当初选择贷款一样,我不想给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不想让母亲和重病的父亲两人艰难的挑着家庭的重担。我是一个成年人,我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我非常感谢国家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至少我可以分担一下家庭的负担;至少我可以让父母多一点欣慰;至少我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至少我可以不用因为昂贵的费用而有求于别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象征着这个国家在向可喜的方向发展。因

为每多一次感恩,这个社会就多了一分和谐;每多一次感恩,就象征着国民素质又进步一分;每多一次感恩,我们的身边就会多一分温暖。所以,我会尽自己的能力让大家感受到这份温暖。自古中国就有一句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但是我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要我们肯认真,那么一切都是可能的。国家助学政策给了我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我插上翅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

二、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第5篇:自己的路自己走

水,源远流长;路,越走越长。

到大学了,来到这个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楼房是高的,大的,彩的,大海是蓝的,是大的,人是多的,来自五湖四海。一切都充满希望,充满活力与生机,虽然已是秋天,但我们的热情没有丝毫的减退。每年的9月,是学生的新年。一年的学习生活就此开始,遇到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呼吸到新的空气。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来到这里。没有了父母在我们出门的唠叨,没有了下雨时来学校送伞的人,没有了我们一起长大的号伙伴,什么都需要我们自己做决定,都要靠亲身去实践,实际来操作。

上学以后,我们就由童年时代进入了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来的这么快,来的这么长,十多年后,我依然在路上,在路上奔波,在路上争夺。到了大学,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考个好成绩,毕竟将来有社会等着我们,有生活等着你我。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没有义务把我们继续养下去,记得老爸在我和哥哥面前常说,你不养孩子十年小,他怎么养你十年老。悠长的文化内涵,让礼孝融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父母不忍心,总是把自己能为孩子做的全做到,以便孩子在将来的路上顺利一些。国外常是把孩子养到18岁,就放手了,让孩子自己独自去闯世界,去养活自己。在现如今的社会,年轻人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不仅仅要养活自己,还有家庭,老人。“裸婚时代”的出现,似乎可以为我们的房子车子减轻点负担,可是实际情况总和楼市、人民币汇率牵动着我们这一代的心,连接着岳母的叮嘱。记得山东省的高考阅读,选择了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老师,在里面寄托着对年轻人的期望,希望我们趁年轻到社会去闯荡,去建功立业。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外奔忙。这就是现实,自己的路自己走。只是不要忘记回家的路,记得家的地方,心中有块土地给纯真留着。为了建功立业,生活可能会稍稍劳累,丝丝紧张。正如那句话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总要在世上留下印记,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只要自己脚踏实地,将“家”随身携带,无论怎么工作,无论如何辛苦,都是不必感到劳苦。人走的多了,便有了路。生活里有一条,你自己的路,是你自己铺设的道路。路上的树,是你栽,谁过你的路,你也可以收买路钱。路上有汗水,有笑语,有辛酸,有成功,有朋友,但主角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带着激情,揣着梦想,携着能力,去飞翔,去遨游。

第6篇: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好久没有听到过这么富含正能量话语了,现在我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盲目从众的行为,虽然有时候心里是反抗着的,可是该做的不该做的还是跟着大家去做了。我发现我似乎已经被磨平了棱角,因为本来就有些懦弱的性格,现在变得更不像话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胆小鬼,总做出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行为。理论上说,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都像是充满斗志的梦想者、冒险者那样毫不畏惧的去渴望现实的生活赐给我们的磨难,进而让自己变得强大,可是我却远远缺少勇气面对那些,甚至总渴望别的力量保护自己,例如脱离不了父母亲人的帮助和照顾。小时候父母会说:“你的身体里有勤奋小人和懒惰小人,每天两个小人都在打架,当勤奋的小人打赢了,你就是勤奋的孩子,但如果懒惰小人打赢了,你就会变得懒惰!”那是候的我从心底是希望勤奋小人赢的,当然我的勤奋小人也不辜负的赢了很多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勤奋小人越来越爱输了,以至于现在勤奋小人的存在是那么渺小了,我有时候甚至会把懒惰和逃避当成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但心里还有个微弱的声音再不放弃的喊着:“不能随波逐流下去,你是有梦想的”,是啊,我还是有梦想的,但那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好像换过很多个梦想。当歌手,去学音乐,因为坚持不了放弃了;当文学家,进去图书馆,随手翻着几本书看着看着就觉得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当地理学家,等来到学校,我才发现像我这样什么都抓不住的人,恐怕当个合格的地理老师都很勉强吧;当演说家,舍友们都说我口才不错,可是我只会在熟悉的人身边喋喋不休,典型的带不出去。怎么办呢?

这个对于我来说头大的问题,随着这个作文题目一下子就涌进了我的脑子里,心里。要怎么去走自己的路?有时候带上耳机,故意把声音放得很大很大。试图把自己与外面的嘲笑、攀比、虚伪、世故、不公隔绝开来,可却偏偏适得其反,音乐的声音越来越远,而外面的各种声音就像是狂风一样在心底任意肆虐着,仿若一个强者压迫着我像他屈服,我还能坚持多久,要看我身体里的勤奋小人儿能传递给我多少正能量了!世间的事物总是充满矛盾的,我总是渴望上进,却不去付诸行动,心里不安分,身体却很本分。其实我身体里的勤奋小人正在努力的站起来,积蓄着力量等待爆发,现在的我也同样渴望着勤奋小人的胜利,比任何时候都渴望!

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的路应该还等着群我去开辟呢,我想此时它应该是长满了碍手碍脚的杂草,并且有很多的沟坎吧。不过没有关系,要走的路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最原始,最有挑战,一路走来也会一路收获吗?多数人都把人生路比作一条长满荆棘上坡路,需要经过艰难险阻不懈努力才可以攀登上成功的顶峰,可是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那样做,大家都排队去坐缆车了,他们懂得只要竭尽全力讨好那些个管理人员,成功的顶峰就会‘坐着’上去,而且在上山的过程中可以俯瞰那些傻子一样的登山者,于是乎,嘴角嚣张的上扬,嘲笑并鄙视着那些坚持走自己路的人们!可谁又会知道,安逸的缆车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卡在半空或是突然掉下来呢?而登山者们,付出汗水,身体强壮了;付出智慧,技巧纯熟了;付出坚持,眼界变高了;付出隐忍,心境开阔了;与安逸相比,我宁愿选择收获更多的付出。

有句话说:别人对你好情理之中,别人对你不好理所应当。是啊,我不能再依赖于别人的力量推自己前进了,我不能再依赖于别人对我的好来填充自己的幸福,假如有一天别人理所应当的不对我好了或者不能对我好了,那我的幸福城堡还会在吗?我所期待的幸福应该是这样的:给别人幸福,让别人依赖,所谓“送人玫瑰,收留余香”那是一种被珍视,很真诚,永远也不会溜走的幸福!想了一想,人生苦短,自己的幸福还是自己来把握吧!抛开懦弱,

抛开胆小,我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例如直率,例如善良,例如聪明,嘻嘻,我真想说自己查一点点就足够完美了呢?不管怎么样,不管受伤,不管失落,不管寂寞,不管所有负面影响,只看收获,珍视该珍视的,保护该保护的,坚持该坚持,我打算走我自己的路了,无论最终结果怎样,都该一直往上爬,一直爬到自己满意的高度为止!

只有自己给自己正能量,不被周围的幻象所迷惑,困扰,做好自己,相信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每个人都拥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越是这样的东西就越容易音旁人的眼光而变成自己的包袱,学会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珍视它,守护它,只要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就会变得轻松美好!

——肖以默

第7篇: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高考过后,无论成绩好坏,最关心就是自身未来选择,摆在眼前的是选择什么专业,将来又该从事什么行业?如今选专业已经不是简单衡量是否热门这各指标了,事实证明专业热门,就业时候很可能就是冷门,选专业看准行业最重要。

选择那些蕴含巨大潜力的行业,是很多考生的目标。2011年教育部文件:汽车行业作为12个符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要求产业之一,将进行重点人才指导和支持行业。据统计,目前车市利润至少有8成来自汽车后期维护、保养,由此带来的是一个永不凋零的“朝阳市场”。权威媒体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蕴含的财富可想而知。

汽车行业包括的专业很多,但是在伴随着汽车行业发展起来的庞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来看,对汽修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并且汽修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促使汽车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汽车行业属于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工业产值和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力量,汽车后服务市场汽修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据学校创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用人单位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来,有的企业甚至会一天打两次,不是不给他们学生,毕业生往往都是其他企业提前预定的,那些急着用人但没有经过提前预定的企业,我们也很难保证为他们输送毕业生。

为什么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的毕业生如此受欢迎?这源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多年的办学经验,该校隶属于新华教育集团,是国家汽修技术人才定点培养基地、中国著名的汽修教育院校。24年的办学积累了一整套先进科学的办学经验,为汽修行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业界的一直好评。

第8篇:作文走自己的路

心无旁鹜,虚怀若谷kp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然而又有一句古话说:“常问路的人才不会迷路。“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人生之路,修远漫漫,泥泞之路,坎坷不断。理想就在远方,既然选择了远方,不论路途多么遥远,便只顾风雨兼程。然而你是否想过,如果能向他人虚心求教,我们离理想是否更近了一步?

实现理想的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排除杂念,坚持内心的目标;另一个则是虚怀若谷,向他人虚心求教。如果我们能将这两点融合在一起,我们与理想的距离将不再遥远。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各有特色。心无旁骛能使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摒弃一切杂念,无视一切风雨,无视坎坷,只顾风雨兼程,到达理想的彼岸。虚怀若谷则能使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是挫折时,向他人虚心请教,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找到通往理想的捷径。两种要素特点互补,缺一不可。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使心无旁骛与虚怀若谷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实现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有理性的思维,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应思考做这件事的原因,或是这件事带来的结果。明确我们的目标之后,才能为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指明一条道路。

实现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拥有自信和勇气。在我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自信能使我们最大化的发挥出我们的力量。自信能使我们轻松的越过阻碍我们的障碍。如果没有自信,各种消极的思想便在心中滋生,从而破坏我们达到理想的决心。勇气能使我们坚强的面对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勇气能使我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没有勇气,何谈虚心求教?没有勇气,何谈获得帮助?没有勇气,何谈成功?

实现心无旁骛和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坚毅的性格和谦虚的态度。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如果没有坚毅的性格,我们无法走完这条充满艰险人生之路。在穿过这条荆棘之路时,有时我们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这时便需要我们拥有谦虚的态度,当别人对你的行为提出建议时,你就要虚心地接受,这对于我们不走或少走弯路是很有帮助的。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对于无用的闲言散语,无需理会;对于有用的建议,谦虚接受。坚定目标,不断努力,理想就在眼前。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给了两则材料,可以分别领悟两则材料的主旨,综合考虑,得到立意。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文体上看,本题限定写议论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新颖,论证有力。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上一篇:广告词教育下一篇:白衣天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