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文旅融合给文化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推进文化馆融合发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文化馆的适应与转型应从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培育融合发展机制、打造智慧文化建设平台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论文 篇1:

浅谈文化馆如何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成效

摘要: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各族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需要我们在新时期有效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方面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减轻各族群众精神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馆作为基层的文化服务机构,需要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效。所以,文化馆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策略

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在物质和文化不断完善和丰富,在网络文化成为各族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的背景下,文化馆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用植入新媒体,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需积极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各族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效。

一、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投资也加大了力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形成一个以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纸质传媒为主的信息服务体系。文化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传媒渠道,打造符合群文审美意趣的文化活动。在基层文化活动中,文化馆需要展示和传播贴近基层群众、反映人民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文艺作品。但是目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通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因此,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时,文化馆要转变思想,展示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活动充分惠及各族群众,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趣,打造更和谐的社区(村队)。同时,文化馆还应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宣传渠道,积极打造丰富的社区(村队)文化活动,如少儿舞蹈培训、成人书法培训等活动,以这些文化活动对各族群众进行文艺辅导。最后,文化馆还要吸取各族群众的建议,积极调整文化服务,让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惠及各族群众。

二、加强新媒体植入力度

信息渠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通过信息传媒平台了解丰富多彩的信息,并可以学习各种文化艺术。特别是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发展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短视频丰富自己的生活。在这些短视频上,各族群众分享生活感悟、文学艺术,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艺术互动中。因此,文化馆需要加强新媒体植入力度,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文化宣传和辅导。比如,文化馆可以利用腾讯视频、人民网等新媒体平台实时播报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可以利用新浪微博票选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这种线上活动为文化活动造势,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这样,一方面人民群众更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因为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文化馆的影响力也能不断增大,文化活动的效果不断增强。

三、建设品牌活动,做好宣传工作

文化馆应该着力打造几个品牌文化活动。例如,乌鲁木齐市“冰雪风情节”,多个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成为文体节的特色活动,如民族歌舞演出,少数民族传统的姑娘追、滑雪、马拉松等。这些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品牌,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文化馆应该打造几个品牌艺术活动,如声乐人才培养活动、青年歌手展演活动等,丰富基层文艺生活。同时,做好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也是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成效的重要措施。艺术作品不断创新,文化宣传工作也要不断创新,跟上艺术创新的步伐。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管可以经营一些粉丝团,利用粉丝团营销和宣传作品,使作品可以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推广群众文化活动。

四、文化交流,交流经验

群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文化馆可以进行筛选。面向大众,分析当下文化活动现实情况,考虑群众兴趣、文化需求等方面来设计文化活动。因为群众文化活动面向大众,所以文化馆可以组织一些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如以文化名人为中心,组织文化活动。比如,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是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故乡,那么文化馆可以组织各地州江格尔齐,开展江格尔说唱比赛,吸引广大江格尔说唱爱好者发扬江格尔文化。这种特色文化活动,一方面起到文化宣传的效果,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代言,增加文化馆的额外收入,进而使文化馆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设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同时,文化交流活动也相当重要,文化馆可以在不同城市开展艺术交流活动,这样,城市内文化活动更丰富多彩,达到群文共享的效果,文化馆的文化“中转站”作用也更加突出了。

五、结语

文化馆是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依赖于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因此,文化馆要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好新媒体渠道,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还要建设几个品牌文化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最后文化馆还要增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力度,推动城市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使各族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敏.新形势下文化馆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参花(上),2021(01):129-130.

[2]费晨阳.基于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宣传的创新[J].新闻文化建设,2020(16):20-21.

作者:齐曼·小慧

文化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论文 篇2:

适应与转型: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职能调适

【摘要】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文旅融合给文化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推进文化馆融合发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文化馆的适应与转型应从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培育融合发展机制、打造智慧文化建设平台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持续推进。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馆;适应与转型 ;文化事业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2020年度课题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稳步推进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进行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紧接着各省市相继完成机构改革。通过实现文旅部门合并,削减职能重叠的机构,以达到减少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目标。其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于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二者相生共荣,既能促进文化和旅游的优势互补,起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旅游业旺盛生命力的作用,又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调整政府、市场和文化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将影视媒体出版机构及文艺院团推向市场,其社會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转移给文化馆承担,文化馆成为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向国家支柱型产业转型,文旅融合是政府为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的新动因,进一步激发了文化机构在市场中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旅融合意味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开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如何适应与转型,值得关注。

二、新机遇:文旅融合为文化馆创新发展增加新动能

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将为文化馆建设提供更多的市场要素,为文化馆创新发展增加新动能。

(一)在提供文化支撑过程中反哺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文旅融合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并不只是简单重叠相加,而是凸显优势互补。文化馆工作的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艺术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宣传普及等。这些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增强以民族性和历史性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建构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民族团结稳定、国家统一发展打牢思想基础,这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当一个民族或者亚文化群体(如贫困地区的居民、文盲群体)缺乏将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意识升华为人文价值的认知能力时,一些特定的文化旅游装置(如遗址、乡村聚落等)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化旅游装置的“唤醒”功能就较弱。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拓展更深的受众、空间和发展的思维,甚至是艺术生产参与,这为文化馆的日常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倒逼文化馆在更广泛的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文化艺术的创造生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思想道德素养和内在凝聚力。

(二)在丰富旅游体验过程中冲破传统生存空间

根据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文化馆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凭借地方丰富且极具特色、创新又个性化的文化艺术为旅游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消费步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日益成为主流,由此衍生的多种消费业态的深度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旅游文化不仅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还具有文化效应。文化作为最深层次的力量,能够为旅游“培根铸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旅游产业,将文化以“文化旅游精品”的形式更好地传播出去,进而在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人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由上而论,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推动群众文化、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文化服务对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探索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能够突破传统文化馆生存空间的壁垒。

(三)在资源整合中加速传统文化馆职能扩展

当前,文化馆建设存在场地设备受限、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新技术滞后、理论研究薄弱等诸多问题,难以激发自身活力,长期制约着文化馆的创新发展,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随着文旅融合进程不断推进,更多的文旅融合综合体应运而生,体现在文化馆工作职能范围,则需要其满足发展多元化诉求,以共享、共生为发展理念,探索与当地政府、市场、资源平台等多种合作模式。加速文旅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和供给类型。在资源整合中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将为传统文化馆工作打开新思路,从而推动传统文化馆职能扩展,这或许也会给传统文化馆带来新的变革。

三、新挑战:文化馆工作将接受严峻考验

改革的效率优先让结果并不总是皆大欢喜,文旅融合将给文化馆带来更多与市场碰撞的机会。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文化馆,近年来将买办服务作为职能发挥不足的重要补充。

(一)文化馆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文化馆作为“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依靠财政的逐年投入才得以发展壮大。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形态出现,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存在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指标。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定位和取舍,文化馆如何面对市场的影响,这是一个角色重塑的挑战,决定了文化馆的未来走向。

(二)文化馆的职能转变

文化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其成立的目的在于培育民众观念、文化社会。长期以来,文化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文化普及、宣传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旅融合时代赋予文化馆新的使命和担当,随着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体验逐渐成为了居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完善,并下沉到城市和农村的社区,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这些均要求文化馆职能必须做出转变,充当部分新的角色,增加一些新的担子,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已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如何应对文旅融合的新形势,如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新的工作,这对文化馆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

(三)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在构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文化馆长期面临人才紧缺、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之新技术带来的冲击,群众文化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馆的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化馆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供给主体,文化馆既需要开发适应时代发展的服务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优化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由此来看,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形成较完备的的激励政策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上级主管部门新一轮“管办”必定增加新的任务,角色转化、职能转变带来的压力也为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新问题。

四、适应与转型:文化馆职能调适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如何适应与转型涉及其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改革的动力源于党的方针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压力,在当前一定时期内,文化馆不会进行转企改革,而文化馆的适应与转型则主要针对其职能,“职能导向”机构改革的“适应性”特征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反映。文化馆的职能体现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文化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我国机构改革从职能、机制、政策等方面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当前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尤其在经济比较落后、文化市场发展滞后的省区,文化馆最大的价值还是主要体现在其社会价值方面。文化馆的本質是开展群众文化服务,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组织辅导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主导地位、起引领作用,必须确保其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普及性。

文化馆要顺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多样化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优秀传统基因,走出一条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之路。将旅游要素、全域理念等融汇到文化馆的建设和服务中,推进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不断挖掘文化艺术内涵,为人民创作艺术精品,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旅产业彼此融合、交相辉映,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通过文旅融合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培育融合发展机制

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旅融合提出的工作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这二十四字方针对文化馆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如何培育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前,文化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机制不完善以及执行不顺畅。文化馆在新时代的服务职能应以专业领域为核心,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保证文化培训、文化研究、基本文化活动等基础上,推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产品。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馆,从纵向上看,需要建立从国家、省、市、县纵向融合运行机制,加强国家、省一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将规划、政策、制度等纳入到文旅深度融合建设之中。例如,可通过政府购买一部分文化馆自身无法创作和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受众群体。从横向来说,需要结合层级的实际,从理念、设施、人力、服务等细节入手,找准文旅融合的切入点和相关项目,巧妙借助社会资源,深化文化馆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例如,鼓励社会组织、公益组织、民间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打造智慧文化建设平台

文化馆的融合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突破二维空间的局限,开创多元化的发展平台。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要求,文化馆应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优势,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计划。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媒体、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数字化文化馆等网络传播平台,扩大受众群体。以广西为例,早在2018年,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覆盖全区15000多个行政村的80%。基于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搭建,既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又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受众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进行采集,以期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挖掘文化馆业务骨干的资源优势,搭建线上培训、宣传、展示等活动平台,将服务内容转化为数字化产品,拓宽数字服务通道。

同时,开创文化馆的会展功能,提高项目的吸引力,把游客“引进来”,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文化、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去”,将文化馆建到旅游景点里,通过特色文化的全景展示、场景再现等形式,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更容易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再者,开展多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合作,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丰富文化馆文化服务的渠道。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第一动力,业务骨干的素质与能力是推动文化馆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文化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从根本上制约了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要求,各个层级文化馆应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注重业务干部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优化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进修培养方案等,积极鼓励专业人员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文化馆,不仅需要文化专业骨干力量,更需要具有先进治理理念的行政管理队伍,以及适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智慧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可以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需要,对人才队伍进行细化分工,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合理用人,知人善任,完善人才管理,形成团队合力。同时,注重人才队伍考评,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业务骨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在提高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提升文化馆整体业务水平,筑好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参考文献:

[1]黄小勇.机构改革的历程及其内在逻辑[J].行政管理改革,2018(5).

[2]余应木.基于文旅融合下基层文化馆文化服务探索[J].民族音乐,2019(4).

[3]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4]文化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EB/OL].1992.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EB/OL].2018.

作者简介:黄城煜(1987-),男,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民族理论、民族文化、公共文化。

作者:黄城煜

文化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的转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了变化。诸如新媒体之类的许多新事物得到了迅速发展,科技上的进步最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文化馆作为提供群众文化的场所,也应该注意自身服务形态的转换,加快适应新形势。本文以文化馆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时代其服务形式和工作方式转变的意义和策略,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馆 服务 策略

一、引言

在快节奏的今天,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事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文化馆而言,当前背景下如何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进,文化馆的服务形态和工作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如何实现服务方式转型,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探索和尝试。

二、“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如何建设一个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数字文化馆,使其更好地为公眾服务是每个文化馆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文化馆服务形态采取报纸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服务,这样的传播速度较慢,且文化馆最多只在文化馆的官方网站上显示相关宣传信息。在当前背景下,这样的服务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群众目前主要的娱乐方式更多的是体现在线上,文化馆作为公益服务场所,应该适时改变服务方式,适应时代的选择,更好地服务群众。因此,要改变这种局势,文化馆就需要创新和变革,引进新的媒体技术并改变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群等模式来进行文化服务和宣传推广。

如今,作为新时代的服务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对文化的宣传推广有着线下推广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其实时性和便捷性要更强。在“互联网+”时代,要进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或微信群来进行宣传推广。这样的方式大大优于传统的媒体宣传方式,能真正发挥公共文化的基本宣传作用。

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在网络中逐步增加。受众和传播者之间不再严格区分,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参与者。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更加不容小觑,而互联网和传统文化模式进行融合统一,人们之间的互动增加,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模式,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服务链条,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互联网公司对一些文化公司的支持,这表明了两者之间并非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互助、共同提高的形态,这样的服务企业更多地体现了对群众文化的宣传推广。同时,在全面艺术普及的形势下,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互联网+文化馆”,可以使用数字媒体进行文化传输,实现现代文化服务方式转型,具备视频教学、虚拟交互以及个性化服务。

如果无视互联网的发展,只是在文化馆馆际展览期间对诸如传统文化作品之类进行简单的展示和宣传,面对的可能只是本地一小部分能够在现场欣赏的群体,而大多数人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可能没有机会到场欣赏,也不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如果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显示屏,可以将艺术资源通过数字传输的方式上传到网络,从而使群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文化馆还可以将举办过的文化展或文化演出数字化,以形成永久的资源,可采取生成二维码等方法让群众进行扫描、下载并播放,进行艺术文化的宣传,让群众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资源,从而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播。

文化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时代下,如果人们只是在文化馆参观传统民俗文化展览,那么,可能很多人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地欣赏到这些文化创作的精髓。然而,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包装设计,许多具有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元素魅力的作品得以充分发掘它们的艺术形式,会吸引更多群众的喜爱。此外,通过扫描、建模和立体摄影等相关技术,还可以将文化馆的大众文化展示区虚拟化并显示在网络平台上,以便非本地公众可以浏览不同的文化馆网站,欣赏当地的文化成就。作为文化馆展览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化设备可以轻易地优化舞台的表现能力,增强舞台的三维空间感,以增强整体性和场景的气氛。此外,还可以在表演现场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一个新的媒体表演平台,使场外观众和场上表演有效互动,以增强对表演的参与感。当前,只有发掘新思想,掌握新技术,优化原始服务并在“互联网”背景下大胆使用它,借助新媒体和其他技术服务方法,才能做好新时代文化馆服务。

三、“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转型的策略

(一)积极推行新媒体服务形态

与传统文化馆相比,“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基于新媒体可以全方位展示馆内文化资源。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实时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有助于公众及时获取和掌握各种信息,因此,文化馆需要加强新媒体服务形式转型。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文化馆应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图片、视频等专业化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文化信息,从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确保新时代下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建设文化馆数字资源数据库时,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必要加强文化馆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其他文化馆的沟通交流。

通过有效利用新媒体,既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文化活动的有效宣传,又可以与群众实现互动,更进一步了解群众心中所想所愿,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使用数字投影技术、数字成像技术、运动感应捕捉技术、现实增强技术和其他数字技术来创建数字交互体验,可创建现实与虚拟融合在一起的场景,从而使群众拥有新颖而有趣的体验。目前大多数文化馆也引入了数字交互体验,例如,文化馆的VR项目可以将群众的实际行为所产生的视频嵌入并整合到影视场景中。将数字互动体验与资源展示欣赏和艺术经验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互动效果。文化馆为公众举办各种文化培训课程,并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这是文化馆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利用数字通信和传输技术建立数字教室,可以实现多站点远程实时培训和指导。目前,已经有文化馆建立了远程补习培训教室,并采用了类似于在线视频会议的系统。在培训过程中,中央大厅可以连接到多个分支图书馆,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现场直播。学习者可以立即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文化馆数字物理空间中的舞蹈教学区域也具有这种数字教室功能。从研究情况来看,我国文化馆互动体验空间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应该在功能设置、技术应用、设备研发、区域划分和环境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和创新。

(二)积极落实微服务工作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需要积极落实微服务工作方式。此处的“微服务”是指基于微博、微信、App移动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以最好、最快、最省的方式供给客户的服务手段。以微信为例,微信是腾讯推出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可通过互联网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信息、视频、圖片和文字。我国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基本达到1亿,微信公众号的总数已超过10,000个,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馆可以通过申请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文化宣传,这样宣传速度就能以几何方式叠加推广,平台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文化热点,发挥公共文化的基本宣传作用。这些数字文化资源包括外部资源,例如文化共享项目的资源;文化馆自身建设资源,例如建设诗词库以及文化馆在展览后将展览数字化的资源。有些文化馆将对其举办的展览中的精品进行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文化馆不仅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永久展示,还可以使公众通过扫描公众号上的二维码进行数字资源的下载和存储,随时浏览和欣赏他们喜欢的资源。

对群众进行艺术教学是文化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文化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向群众提供各种类型的艺术体验和教学,可以增强绘画、书法、摄影和舞蹈等艺术体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并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通过“微服务”将数字互动体验与资源展示欣赏和艺术经验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培训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加快服务转型,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并能够通过新的媒体服务形式来对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新的思路,最终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楷驹.浅谈“互联网+文化馆”模式下数字文化馆App建设[J].赤子,2018,(32):57.

[2]金海月.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服务——以延边群众艺术馆数字平台建设为例[J].参花,2018,(22):158.

[3]王文戈,亓程.“互联网+文化馆”建设的方法论探析[J].人文天下,2018,(9):30-34.

(作者简介:旦知草,女,本科,甘南州文化馆,初级,研究方向:文化馆服务)

(责任编辑 冬杨)

作者:旦知草

上一篇:护理人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实践能力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