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7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7----13课知识点

第7课 戊戌变法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目的: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 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4.清朝皇帝:光绪帝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维新派的活动:⑴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直接原因、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③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6.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政治上,改革政治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8.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⑴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⑵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10.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1.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8课 辛亥革命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时间:1911年10月10日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⑴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⑵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后成为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从而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⑶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⑷发动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⑸建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

2. 目的:反对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政策。

3.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4. 口号(两面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⑴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⑵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6.评价“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 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⑴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 “自强”“求富”⑵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探索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文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3.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探索道路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⑵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⑶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⑷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⑸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诞生条件:理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⑴时间:1921年7月 ⑵地点:上海 ⑶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⑷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⑸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⑴建立者:孙中山 ⑵时间:1924年5月 ⑶地点:广州黄埔 ⑷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⑸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⑴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⑵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⑶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⑷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⑸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⑹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⑺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⑻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标志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⑴时间:1927年4月 ⑵地点:南京

⑶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⑴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⑵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⑴时间:1927年9月 ⑵领导人:毛泽东 ⑶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注意:“星星之火“ 指的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⑴时间:1928年4月 ⑵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⑶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⑷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开始:⑴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⑵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⑶出发地:江西瑞金 2 ⑴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⑵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⑶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路线:瑞金 –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⑵两次会师:①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

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⑶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2篇: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1、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比较

统治者产生方式特点

禅让制民主选举“天下为公”

世袭制父死子继“家天下”

2、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①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②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③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④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⑤法典保护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3、《汉谟拉比法典》对当时的意义: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镇压劳动人民反抗、加强和巩固王权统治的工具,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现在意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便于我们全面了解古巴比伦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是人类由史前时代向农耕文明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地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实质:法典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与现代法律精神的不同: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当时刑法的残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精神是不同的。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第3篇: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知识集锦

1、 1839 年6月3日, 林则徐 在 虎门 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2、《 南京条约 》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辛丑条约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瑷珲条约 》是中国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 《 辛丑条约 》是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条约。

4、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皇帝是: 道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皇帝是: 咸丰 。

5、挑起两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英 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俄国 。

6、列强两次攻入北京城分别是: 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00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魏源 编著的《 海国图志 》,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严复 译述的《 天演论 》,把西方的 进化论 学说介绍到中国。

8、太平军在 青浦 大败洋枪队;在 太仓 活捉敌军副领队;在 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

10、甲午年是 1894 年;戊戌年是 1898 年;

辛丑年是 1901 年;辛亥年是 1911 年。

11、黄海海战时,海军提督 丁汝昌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

12、 1895 年初,日本围攻 威海卫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13、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本首相是 伊藤博文 。

14、洋枪队的头目是 美 国人 华尔 ;

八国联军的头目是 英 国人 西摩尔 。

15、由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马关条约 》和《 辛丑条约 》

16、从 19 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 ”的洋务运动。

17、洋务派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以“ 求富 ”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18、 唐胥 铁路建成通车标志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

19、 张謇 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詹天佑 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20、李鸿章创办的军事企业有 江南制造总局 ;

民用企业有 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 。

21、 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明定国是 ”诏书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开始。

22、戊戌变法开始于 1898 年,在位的皇帝是 光绪 。

23、1898年9月, 慈禧太后 发动政变, 光绪帝 被囚禁,

康有为 、 梁启超 逃到海外, 谭嗣同 等流血牺牲。

24、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同盟会 ,

成立于 1905 年 日本东京 (地点)。

25、同盟会的纲领是“ 驱逐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 平均地权 。”

26、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是 三民主义 ,即 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 。

27、武昌起义发生在 1911 年;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

28、孙中山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9、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30、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和 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两面大旗。

3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向 封建礼教 发动猛烈攻击,

斗争锋芒直指 封建儒家思想 ,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32、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 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33、《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4、 1898 年,光绪帝 颁布诏书,设立 京师大学堂 ,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35、 1904 年,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36、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37、 19 世纪 70 年代,《 申报 》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38、 1897 年, 商务印书馆 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39、照相术于 19 世纪 30 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40 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40、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41、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 艺术纪录片。

4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巴黎 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拒绝。

43、 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口号:“ 外争国权 , 内惩国贼 ”。

44、6月5日,五四运动的重心由 北京 转移到 上海 ,斗争主力由 学生转向 工人

45、北洋政府罢免 曹汝霖 、 章宗祥 、 陆宗舆 三人的职务。

46、 五四运动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中共一大 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7、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 上海 召开, “南陈北李”分别是指 陈独秀 和 李大钊 。

48、青年节 5 月 4 日,建党节 7 月 1 日,

2009年是五四运动 90 周年,建党 88 周年。

49、 黄埔军校 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孙中山 任军校总理,

蒋介石 任校长, 廖仲恺 任党代表, 周恩来 任政治部主任。 50、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打击目标是 吴佩孚、 孙传芳、张作霖。

51、北伐军在连克湖南、湖北交界处的 汀泗桥 、 贺胜桥 之后,攻克 武昌 ,

转入江西战场,连克 九江 、 南昌 ,直捣 上海 、 南京 。

52、 1927 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国民政府 ”

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的反动统治。

53、 1927 年 8 月 1 日,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54、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 。

55、 1928 年 4 月, 朱德 、 陈毅 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 毛泽东 率领的部队会师,

会师后,部队改称中国 工农红军第四军 。

56、 1934 年10月,红军撤出 中央革命根据地 ,开始长征。

57、 1935 年 1 月, 遵义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58、 1935 年 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吴起镇 。

59、 1936 年 10 月, 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甘肃会宁,宣布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60、 长征 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遵义 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南昌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6

1、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战争)起止时间: 1924 年—— 1927 年;

长征起止时间: 1934 年10月—— 1936 年10月。

62、 叶挺独立团 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6

3、 1931 年 9 月 18 日, 九一八事变 标志局部抗战开始。

1937 年 7 月 7 日, 七七事变 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6

4、《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聂耳 。

65、 1936 年 12 月 12 日, 张学良 和 杨虎城 发动西安事变。 6

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6

7、 1937 年 12 月,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6

8、 1938 年春,中国军队在 李宗仁 领导下,取得 台儿庄 战役的胜利。 6

9、 百团大战 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 指挥者是 彭德怀 ,时间: 1940 年 8 月

70、 冼星海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徐悲鸿 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 侯德榜 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71、 中共七大 被称作“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时间: 1945 年 4 月,地点: 延安 。

72、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是 1937 年 7 月 7 日—— 1945 年 8 月 15 日。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3、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 广岛 、 长崎 投下两颗原子弹。

毛泽东发出“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的号召。 7

4、 1935 年, 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45 年, 中共七大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45 年, 中共七大 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

75、 1895 年,日本割占台湾; 1945 年,中国收复台湾。 7

6、 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45 年,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 7

7、重庆谈判签订《 双十协定 》,

对于 解放区民主政权和 人民军队 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78、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 中原 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7 年 6 月, 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 年 9 月, 辽沈战役 的打响标志着战略决战的开始。 7

9、 辽沈战役 后,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淮海战役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渡江战役 后,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80、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81、解放战争时期: 1945 年 8 月—— 1949 年 9 月

解放战争开始于 1946 年 6 月

82、 彭德怀 率军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傅作义 率军接受北平和平改编。

83、 毛泽东 和 周恩来 领导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伯承 和 邓小平 领导了千里跃进大别山。

毛泽东 和 朱德 领导了百万雄师过大江。

84、既参加了辽沈战役又参加平津战役的军队是 东北野战军 。

第4篇: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筹备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召开地点:北平

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名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开国大典

(1) 时间:10月1日下午3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抗美援朝原因: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2)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3)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4)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0月 4司令员:彭德怀

5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6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7历史意义: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三课 土地改革

1旧中国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2根本原因: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完成标志: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

7历史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底

2背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5成果:(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2)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5)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

6交通运输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7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时间: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是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3、农业

1主要改造原因: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影响: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改造的形式: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5、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意义(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缺点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失误:(1)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失误原因:(1)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3)又急于求成(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6、经济恢复原因: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和后果: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8、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2)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为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 2时间:1966—1976 3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4目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5指挥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6对象:刘少奇,邓小平

7表现:(1)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局面(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3)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 8结束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方针

2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1)是建国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

1成就: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义务教育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环境保护法》

2作用: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第九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2对外开放步骤(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 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3)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特区(4)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5)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国有企业改革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二大: (1):时间:1982年

(2):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 (1)时间:1987年

(2)内容:1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4南方视察时间:1992年

5中共十四大内容:(1)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平等(3)民族团结(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回归时间:1997.7.1 3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 4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两岸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3)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海峡两岸交往密切的原因:(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字的基本方针指引下(2)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3)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4)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时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导弹部队建立时间:1966年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旧中国外交:屈辱外交,叩首外交,即不独立,不自主,不和平的外交 2新中国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

4建国初美国对华政策: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处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和平共处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9万隆精神含义: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国际形势的变化 2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标志着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时间:1979年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10.25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中日建交时间:1972年

7中国承办APEC会议时间:2001年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1“两弹一星”含义:原子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1964.10.16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4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7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8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9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

1 863计划领域: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新材料 海洋高技术

第十九课————第二十一课

第5篇: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九下P2-5)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①它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6日;起义的地点——彼得格勒;

革命的最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的结果——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九下P7)

1、时间:1921年;

2、领导人:列宁;

3、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新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三、苏联的成立(九下P7)

1、成立的时间:1922年底

2、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3、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四、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九下P8-10)

1、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领导人:斯大林

3、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五、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九下P14-16)

1、时间:1919年1月;地点:巴黎。

2、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3、《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处分德国,与德国签定。

六、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九下P17-18)

1、时间:1921—1922年;

地点:华盛顿;

与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2、操纵国: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3、《九国公约》:九国代表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件,,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九下P

16、P18)

1、凡尔赛体系: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华体系”。但这一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八、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九下P21)

1、时间:1929—1933年;(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九、罗斯福新政(九下P22-23)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不消除经济危机。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新政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十、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九下P25-26)

1、形成国家:德国;政党:纳粹党。

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表现之一:纳粹党利用“ 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十一、反犹狂潮(九下P26)

1、德国法西斯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2、原因:①历史原因:欧洲久远的反犹传统;

②个人原因: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端厌恶犹太人;

③现实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

3、表现: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十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7-28)

1、形成国家:日本;政党:军部。

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3、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

十三、慕尼黑阴谋(九下P34)

1、时间:1938年9月;地点:德国的慕尼黑;

与会国:德、意、英、法。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影响:①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②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4、后果: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意义:标志着绥靖政策的顶峰。

十四、二战的全面爆发(九下P35)

1、时间:1939年9月1日

2、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

3、影响: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十五、苏德战争的爆发 (九下36)

1、时间:1941年6月

2、标志: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3、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领导)

十六、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九下P37)

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

2、标志: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即珍珠港事件。

3、影响: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九下P39)

1、时间:1942年1月1日

2、地点:华盛顿

3、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4、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十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九下P40)

1、时间:1942.7——1943.2

2、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十九、雅尔塔会议(九下P39)

1、时间:1945年2月

2、会议目的:为了协同作战,尽快打败法西斯。

3、会议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4、会议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5、主要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十、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九下P41)

1、时间:1944年6月6日

2、标志: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3、意义:配合苏联东西夹击德国,加速其灭亡。

二十一、德国投降 (九下41)

1、时间:1945年5月8日

2、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的结束。

二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九下P42)

1、时间:1945年9月2日

2、战争结束的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3、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事件:

①1945年8月8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②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③中国军队也展开大反攻,发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

二十三、二战的影响(九下P42)

1、影响: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启示: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

②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

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十四、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九下P48)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经济繁荣的原因: ①美国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3、根本原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二十五、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九下P49)

1、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影响: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地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二十六、欧洲共同体(九下P52)

1、成立的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

2、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

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

二十七、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相关政策(九下P52)

1、时间: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相关政策: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3、作用: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十八、日本的崛起(九下P54)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2、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扶持;

③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

④日本重视教育和发展科技。(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3、地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十九、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九下P55)

1、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2、表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3、影响: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十、苏联的解体(九下P61-62)

1、时间:1991年底

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4、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三十

一、东欧剧变的实质(九下P65)

1、剧变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②现实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

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三十

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九下P84-85)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三十

三、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九下P84)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三十

四、“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九下P90-91)

1、出现的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2、范围:(按综合国力划分)

(1)一超:指美国。

(2)多强:指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标志: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4、作用:“多强”牵制美国称霸、促成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三十

五、科索沃战争的影响(九下P91-92)

1、科索沃战争的原因:(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2)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转化为国际冲突。

2、时间:1999年3——6月

3、影响: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 (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②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十

六、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原因、影响)(九下P95-97)

1、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①东西方冷战结束后 ,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②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利(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②弊(挑战):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国际经济风险。

三十

七、世界贸易组织(九下P99)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意义: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

4、中国加入的时间:2001年11月

5、中国入关后,应对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三十

八、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内容、特点和影响)(九下P102-105)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内容: ——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A、起源于美国(国家);

B、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C、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D、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3、特点: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

4、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6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定稿)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联系,巩固统治。

4.大运河:2+3+4+5=1。2:全长两千多千米;3点: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5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4)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5)、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

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目的地

目的

独行或

结伴

是否

回国

共同

贡献

精神

鉴真东渡

僧人

唐玄宗

日本

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结伴

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玄奘西游

僧人

唐太宗

天竺

西行取经

引进文化

独行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总结出隋唐时期我国有哪些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③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④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

元昊

兴庆

⒈1004年,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⒈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掳走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⒊金灭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形容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见笔记)

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

⒏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时,社会的主体是士农工商。

3.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4.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⒉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首领是铁木真。

⒊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5.元朝建立后,很快便出兵灭了南宋。南宋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6忽必烈即位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②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7.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8.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⒈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⒉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⒊元代的黄道婆向黎族族人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黄道婆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⒉《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被誉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3.宋代三大词人:北宋苏轼、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弃疾。

4.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它是北宋张择端所作。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政治:废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制度、设立军机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由胡惟庸案开始,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立廷杖制度,它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

⒊“厂卫”包括东厂和锦衣卫,它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⒌科举制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无法选拨到真正的人才。当时所作的文章称为——八股文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⒈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等国的侵略。

⒉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然后又到福建和广东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占据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80年代,在雅克萨反击战中,康熙帝亲征。清军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强管理、联络感情)

1、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建立对**、**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管辖。

4、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三、⒈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时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曾亲征大战噶尔丹。

2.回部是维吾尔族人。

⒊清朝,顺治皇帝接见西藏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接见另一位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和**都得经过中央册封。

4.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⒈明成祖迁都北京,经他营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⒈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⒈郑和下西洋。时间:明初,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到达的地方: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3)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3.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⒈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时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

⒊明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向近代文明演进。

⒋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

(2)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3)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4)英国19世纪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史料诊所

一、以下情境描述中,有四处错误。

请逐一指出,并加以改正。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唐朝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北宋平民蔡伦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年;指南针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由意大利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的明长城,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材料分析题:

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三:“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文成公主嫁给了谁?他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清朝时期为了管理这一少数民族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控制实行了什么制度?

(4)概括指出材料中提到的封建帝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

在明清时期,面对入侵,抒写了民族不朽的篇章,创造了千古的英雄业绩。请回答:

(一)知识归类:

【明清外患的到来】

【坚强不屈的反抗】

(1)明朝:倭寇之患

抗击倭寇

(2)清朝:

侵占台湾

收复台湾

(3)清朝:

入侵黑龙江

抗击沙俄

(二)理解感悟:

(4)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反抗中,我们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

(5)通过明清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你认为一个国家应怎样维护自己的主权?

上一篇:中班体育活动及反思下一篇:卫生院控烟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