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1500字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活着的读后感1500字

《活着》读后感1500字

原创: 杨文霞 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高中语文老师每周安排我们两节课时的阅读课,于是第一次拜读了余华的《活着》。大二闲来无事,再一次翻阅了这本书,后又看了张艺谋拍的电影版《活着》,这样下来,多多少少有了自身对这本书的理解。当然,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自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活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福贵因为痴迷赌博,在赌场上输光了家产,于是从一个败家地主儿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从以前的奢靡生活到切实面对人间疾苦,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色彩,有血有肉的人。就在从老屋搬到茅草屋的当天,他那个年轻时同样好赌的父亲,死在了村口的粪岗上;祸不单行,母亲病重,福贵在进城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时隔一年多辗转回到家乡,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女儿凤霞也因为高烧变成哑巴;在后续的生活中,小儿子有庆因为和女校长血型相同,在女校长分娩时被过度抽血死亡;后女儿凤霞嫁给了偏头搬运工二喜,好像生活快有了好转的时候,凤霞因难产死亡,过后不久,妻子家珍也因病死亡,二喜在一次搬运过程中被水泥板砸死;凤霞生下的孩子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不幸的是,苦根七岁时一次高烧,吃豆子撑死了。

从一场又一场的死亡和变故中,福贵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经历,无论你觉得是轻是重,是大是小,是快乐还是悲伤,其实最终将趋于平静。有人说,余华这本书有刻意堆砌悲伤之嫌疑。在我看来,有时候,生存比死亡更加需要勇气,人类从来不缺比惨文学,也不缺对这个无情世界的控诉。作为小说家,折磨人的方式千千万万,死亡是最不稀奇的一个。在这样强大的苦难之下,本来一死了之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但人却生来,有一个名为希望的生存本能。希望有很多副产品,比如它会让人相信苦难的价值,因为如若苦难没有价值,那么为何我们要承受?但真相是,我们不得不承受。所以,在我看来,《活着》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堆砌悲伤,只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最底层的农民生活本是如此。这本书描述的,也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剪影。只是可能是时代间隔太远,加之作者在文章中对死亡的描写太过于冷淡和平静,()总给人一种惊讶之感:原来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可以如此淡定从容。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那么一定是死亡。借用余华文章中的原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运和奇妙的事情,即使痛苦的时候很多,但可能多多少少,生活会给我们一种寄托或者是希望,让生活总有个盼头。

摘抄这本书文末的几段话:

"苦根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后来,福贵与这头牛相依为命,人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些活下去的理由,文中福贵在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悲痛,只是描述事实,当所有亲人都离开人世,年岁已高的福贵生活得更加平静和淡然。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要经历生离死别都是必然的事情。

有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想要探索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这本是一个哲学问题,可是问题在于,即使有人能给出一个客观上较为满意的答案,想要得到答案的人估计也只能将信将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探索活着的意义本身可能就是活着的意义,正是在这种不断思考人生的态度,才使得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经历与辗转,可能是悲伤这种东西使人太难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渴望喜悦,渴望幸福,或者说,幸福是在不幸的衬托下更加耀眼,反之亦然。

故事不一定都是不幸的,但不幸的都会成为故事。

第2篇:活着读后感1500字

活着读后感:

用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当时真是感慨良多,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略记一下我的思绪。

对余华的关注也是因为别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余华的笔下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另一种人生。

对于这本书,早就想读了,只是当时没有找到,于是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不同的故事却又有着某种相似。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8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讲述作为脉络,我作为一个旁听者,和观众一起聆听着故事亲身体会者的讲述。主人公叫做福贵,典型的中国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总是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辈的寄托。福贵的家人当然也是想他能够大福大贵,可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够决定一切,那么中国会减少多少悲剧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现实还是有很多难以企及的差距。年轻的福贵生活放荡,纨绔子弟可以说,家境优越,地主父亲。可是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难有优秀的儿女,福贵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挥霍,不顾父亲的反对,不顾妻子的心伤终于有一天,他把家业败光了,输在了赌博上,输给了龙二。为了还债,父亲卖了家业,搬出了祖宅。然后父亲去世了,或者说是被他气死的,接连的不幸还在继续

一个人只有有所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仿佛福贵也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向龙二租了五亩地,然后开始了未来的生活。所谓祸不单行,岳父带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不久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其实无论多么不幸,只要有爱就还是会有幸福的。又过了不久,母亲病了,妻子安排福贵到城里请医生,可是意外又发生了。阴差阳错间他进了军队,开始了几年的胆战心惊,后来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福贵。回到家里的福贵,母亲去世了,可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病而又聋又哑

生活还在继续,此刻的福贵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国的历史,真的不是我们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没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残喘,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然没有了物质财富,但还有天伦之乐,还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贫苦的生活困扰着每个普通中国人,包括福贵一家。儿子有庆,到了一定的上学年纪,他们为了有足够的钱,决定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抚养,后来给了别人当佣人。但是与凤霞的爱,还是让他们决定留下凤霞,一家人一起,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很快到了大跃进时期,此刻的妻子因为常年劳累得了软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为他却又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有庆和凤霞都是懂事的孩子,这或许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绝对的,因为善良,有庆为县长夫人输血结果因为医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让年轻的有庆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当然最早知道这个噩耗的是福贵,虽然他极度忍受不了,但为了妻子和女儿,他还是把有庆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个借口安慰还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脚步还是暴露了事实,妻子还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为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可奇迹还是发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没有了儿子,女儿还是他们的牵挂。因为又聋又哑,到了出嫁年纪的凤霞只能在羡慕中和别人的闲话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女儿迎来了她的春天。虽然这个女婿是个偏头,但是女儿与他两情相悦,这就足够了。而且这个女婿还真的是个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风风光光地娶走了凤霞,两个人生活还算不错。福贵和家珍都很满意,有一天女儿女婿告诉他们他们也有了爱的结晶,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是凤霞的生产却带走了她的生命,还是在那家医院,那个夺走有庆生命的医院。

家珍不久之后也去世了,因为病魔,因为伤心,因为无牵无挂。只剩下他,女婿,还有女儿的孩子,苦根。二喜带着苦根每天工作,怀念凤霞。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夹死了。当他赶到那家小小的医院,已经见不到二喜的最后一面了。带着苦根,生活还是要继续。

苦难已经经历太多,就不会因为苦难的深入而有所难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个苦孩子,没见过母亲的芳颜,不久父亲又去世了。

可是命运还是没放过他,因为贫穷,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难吃到的豆子撑死了。这种死法,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可笑,可是透过表面却有难以言尽的凄凉。

于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独的存在这个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来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经不再痛苦了,因为他所爱的人都已经远离痛苦了。

后来,他的伴侣变成了一头牛,至少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和一头牛相伴,他也学会了自娱自乐。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没有一个人相伴,为了死去的亲人,爱人,还是要继续活着

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舍不得,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谁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义就好,还是有很多不好表达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第3篇:活着 读后感 1500字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这是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朴素的话语透着一丝微凉,忍不住让人倒吸一口寒气,这本书,那部电影都让人心痛。

《活着》,讲述福贵的一生,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一幕接一幕的人生苦难剧。从地主少爷到国民党的壮丁,从儿女满堂到儿女双亡,生命中大起大落似乎都被这个人经历过了。书籍里充斥着悲伤的泪与少数的温情画面,总是让读者体会到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的悲痛欲绝,故事的结局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看似一本朴素的故事书,实则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一个生存在基层的人,努力的喘息,然而他的一生却也反应着时代的脚步变迁,文章中人性的脆弱却被附属不可磨灭的残忍,生存的艰难让读者甚至难以继续直面这样惨淡的人生与血淋淋的真相。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反应那个时代的本像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也只是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但是不一会悲痛就接踵而来……《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悲惨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然而也许很多人所看到的,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这种坚强所打动,大风大浪之中,大起大落中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人们总说人的一生犹如那树叶,抽芽、舒展、枯黄、飘落,终究腐烂在泥土里。但我想这不应该是我们惧怕和担忧的,树叶的美还在于衬托鲜花的娇艳,我们的一生终究还有过程的美丽与幸福。我觉得富贵的前半生做人糊涂,然而后半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得到了幸福的。

幸福只是内心对生命流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而这种感觉不在于它的长短,但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经获得了幸福。其实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但她终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终究还有福贵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亲人。但是看完整本书我只想说;至少还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不是吗? 已经处在了贫苦痛苦无奈的边缘,那又如何?幸福仍然可以光顾你的人生,只是有时候你并没有感觉他的存在,你缺少了一颗感知幸福的心。太过光鲜的背后,你也许就会觉得幸福味同嚼蜡。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所营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内心感觉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简单,幸福的内心才是成就我们幸福人生的主体。当福贵真的尝遍人生苦难,那时候的他也许就能为自己寻找内心的那份难得的平静与幸福。

这本书于我看来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贵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释然于朋友杀了他儿子的事实,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想余华最想告诉读者的是: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去面对一切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

书本的末尾,浅浅的结尾,淡淡的抒情--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想这就是内心的平静,幸福与内心的坚强吧!

第4篇:《活着》的读后感600字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活着》的读后感600字,欢迎参考!

《活着》的读后感600字篇一

活着是一种勇气——读余华小说《活着》有感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

,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时常躲闪,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浅难以以厚薄而论,因为它们载负的无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时常想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却冲击人的视听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灵,撞击思想,潜入意识。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

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活着》的读后感600字篇二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第5篇:《活着》的读后感范文1200字

我躺在六英尺深的土地下。我又回到这里,回到我诞生的土地中。泪水从山顶蜿蜒流下,淹没我,淹没我出生的那栋矮房。

我听到哭声,女人的嚎啕,男人的呜咽。那些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挤在我的门前,比赛着他们的悲伤。故乡的残砖破瓦,听过多少遍这彻骨的哭泣。风把尘土吹起,打在一张张疲惫的脸上。泪水滚着尘土,从脸颊流下,再将它们送回诞生它们的大地。

我又回到这里,我叛逃的土地。我绕着这片荒芜的世界兜兜转转,我从赤裸中诞生,为自己披上华服,为自己建起堂皇,直到我被时间诅咒着回到这里,转回这片我诞生的土地。

我又回到这里,我叛逃的土地。拿起书,是深夜;放下书,已经是中午的艳阳。灼热的阳光烧透了空调冷风,直直打在眼眸。我看着我的影子一点点拉长,仿佛我也在时光中一点点拉长。富贵,一个寄寓着美好的名字,被命运无情地嘲弄:家珍死了,凤霞死了,有庆死了……那些名字曾经寄托的美好愿景也在丧乱中离去,人那些渺小的祈愿在生命的重量下被碾压、踏碎。

富贵的一生,从失去开始,在不断的失去中走向终点。起初,我还有怨气,还有同情,还有为富贵寻找苦难根源的力气:

是时代的过错么?是那个给中国人眼中注满泪水的时代的过错?是命运的嘲弄?是他年少时挥霍放纵的报应?

可当有庆死了,富贵所有的愤怒都在家珍的宽慰中消散时,当春生背负着生命的债走几步回头时,指摘和同情都失去了意义。富贵的苦难,是来源于那个相伴他一生的朋友,那个同样将相伴我们一生的朋友:活着。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从出生起,我们便于生活这个朋友相识,在这段紧张关系中寻找着意义:泰戈尔说,生命是流萤般自然轮回;赛格林说,生命是对原始真诚的守望;读后感·余华则说,活着本身的意义就是活着。在生活的不断失去与获得中,在苦难对理想的摧毁中,那些崇高的追求都不再闪烁,只有脚下坚硬的土地真实地给予生命力量。曾听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像是去剥一个洋葱,你一层层地好奇和期待中剥着,最后当你疲惫不堪地剥开最后的答案时你得到的只有流满眼泪的面孔,和满地的洋葱皮。

生命的意义就像是去剥一个洋葱。最后当你疲惫不堪地剥开最后的答案时,你得到的只有流满眼泪的面孔,和满地的洋葱皮。

仿佛失去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我望着已经斜去的太阳,沉默着。下午五点,家门口烧烤店的客人渐渐又多了起来,留着寸头的伙计不得不放下手机的游戏擦起桌子。对面的花店已经准备关门,最后的几支百合被捆成捆扔进桶里。母亲带着孩子,拎着菜回家;而理发店换班的姑娘,正推搡着准备开始夜晚的娱乐。

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富贵匍匐着的土地上。所有这一切浮华,在他一无所有的生命面前都显得轻薄。他一无所有,也正因如此他真实的站在了这片土地上,站在了孕育我们又毁灭我们的土地上。

我又回到这里,回到我诞生的土地中。我躺在六英尺深的土地下,我又回到这里,回到我诞生的土地中。我躺在棺材里,听周围的人哭泣。听那哭泣咒怨死亡,听那哭泣可怜生命。

我们最终都将回到这里,回到我们叛逃了一辈子的地方,回到海市蜃楼破碎后的土地上。泪水是如此珍贵而有力,冲刷掉我们存在过印记;可那夕阳下龟裂的红色大地是真实的,支撑起跪在他身上的人们,让他们在和生命的相伴相争中,回到这里。

第6篇:《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500字

叶开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来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文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源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来,()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来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文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来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游玩日记下一篇:七夕节有什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