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2023-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碰撞

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在儒家倡导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宁静如水;西方爱情诗则崇尚刚性之美,在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热情如火。本文通过几个文本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学作品里情感表达的差异性,并简要阐述了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含蓄; 奔放; 情感表达; 文化根源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中西概莫能外。中国古语云:“语必关风始动人。”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使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爱情诗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中西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爱情主题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处于边缘系统,其发展与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发张一整套“隐喻式”的表达方式。恋人之间可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青丝(思)、莲子(怜子)、红豆等表达心意。汉代以后,随着儒教思想的日益风行,男女青年之间无法自由地表达彼此的情感,深谙“男女授受不亲”,含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爱情的主调。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对其制约的因素又少,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也对此予以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就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第一次见面就“眼光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面对社会的压力时,双方甚至会采取“出走”的策略,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敬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浮士德》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奔放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爱情诗的特征

首先,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英诗中,表现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强烈的爱慕是普遍的现象,如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二一)即为其中一例:

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

就说你爱我。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

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

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

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林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一个忧虑的心声;

由于不安的折磨,

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

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飞白译) 中西诗歌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迂回曲折,欲语还休;而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

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多是热烈奔放、直抒胸臆的。比如,同样是表达对恋人的忠贞不渝,在英国诗人彭斯笔下,感情表达得是如此真率、热烈: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乐曲,美妙地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直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再见吧,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即使万里相隔! ——《一朵红红的玫瑰》

这样奔放、炽烈、坦露的爱的表白,令每一位读者都立刻感受到灵魂的震颤。人们从诗的语言中可以直接领会作者的胸臆,不须仔细揣摩,他的感情是明朗的,一泻无余。

三:中西爱情诗文化根源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受宗法制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影响。自从西汉“独尊儒术”以后,人们的行为及诗歌创作被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那些发乎“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的任何迹象,都遭到封建礼义的压制。

而且,男女地位实质上是男尊女卑的。如:夫妻、夫妇、子女、男男女女等词序表明男先女后的原则不可颠倒,过去出嫁的女子要在姓氏之前冠以夫姓,可见,女子地位低下,择偶得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后须“主中馈”“奉箕帚”,三从四德。这样,期中萌生的爱情怎么会有平等,自由。而且在道义责任的约束下,古代未婚男女完全被隔离,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条件和可能相互接触,产生爱情。

自文艺复兴以后,封建主义、禁欲主义受到猛烈的冲击,人文主义者提出“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口号,宣扬人性、人权、人欲的天然合理性,要人们尽情享受现世生活的幸福。他们歌唱爱情,赞美人生,要求个性解放。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造成极大的冲击。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和自由恋爱,宫廷、沙龙、舞会、节El都为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和谈恋爱的场所。正因为男女双方是在较为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彼此萌发了爱情的种子,他们往往将爱情视为两个心灵的结合,两个人格的融合,爱情诗也着意表达对对方的倾慕,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同时,由于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过多的压力,他们可以热情奔放地直抒胸臆,不必加以掩饰。

中西爱情诗碰撞,火花四溅。其实,不论是中还是西,爱情本身是充满美好的,值得我们纯洁的瞻仰。

学校:浙江财经学院

姓名:童静

学号:100104300238

第2篇: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

关键词 爱情诗 比较 象征 传统 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

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

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

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1〕:

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

我会以目光表示谢酬;

或只在杯中留个香吻,

我宁愿不饮杯中之酒。

灵魂深处升起的干渴,

多么盼望喝杯圣酒;

但纵然是琼浆玉液,

除了你的秋波其他不受。

我送给你一束玫瑰,

与其说是表示敬意,

不如说是送上一个心愿:

愿那玫瑰永不枯萎;

只要你对它呼吸一次,

然后再把它送回;

从此它会生长,我相信,

散发的芬香不是它而是你。

贻赠玫瑰花表示爱情是西方人的传统。玫瑰花作为爱情的象征,到彭斯(1759─1796)时已被大众认可,彭斯本人也写过一首烩炙人口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

不过,和中国爱情诗的历史比较起来,英国爱情诗的出现,至少要迟一千多年。中国的《诗经》大概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而英国最早的诗歌《贝尔武夫》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况且该诗是属于英雄史诗,并非爱情诗。据英国《诺顿选集》介绍,英国最早的抒情诗(Lyrics)出现在12世纪左右。当然爱情诗出现之晚,不等于说英国的爱情诗数量少。有人把《英诗金库》(”TheGoldenTreasury”)和《唐诗三百首》作了一个比较,发现前者收的爱情诗比后者多得多;西方有一种用于专门写爱情题材的诗体,称之为“十四行体”(或“商赖体”,即“sonnet”的译音。这种诗体的题材范围后来有所突破与扩大),中国却没有哪一种诗体是专门用于写爱情题材的。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几乎全部可以当成爱情诗来读;此外,英国的一些著名诗人,如莎士比亚,本·琼生,堂恩,马威尔,拜伦,雪莱,济慈,勃朗宁夫妇,丁尼生,罗塞蒂,艾略特等,他们的许多名作都是爱情诗。

人类爱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在中国,据《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自两汉独尊儒术以后,封建礼教日益加强,两性之间的交往逐渐变得严格起来,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学人士,则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为借口,蔑视文艺作品中的爱情题材,认为男人写诗,如果“儿女情多”,就是“风云气少”。但人类的爱情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即使到封建礼教强盛的唐代,象杜甫、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还是写下了不少爱情诗。

有些人以为,西方人的爱情观一直是开放的,甚至是不严肃的,其实不然。就拿英国中世纪而言,其宗教约束力之强,禁欲主义之严,并不亚于中国的封建礼教之束缚。鞭挞夏娃的堕落,颂扬圣母玛丽的纯洁,是英国文艺作品长期的题材之一。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代”,爱情也只能在黑暗中呻吟。

然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对爱情的态度,爱的表达方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在文艺作品中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首先,就对爱情的态度而言,中国虽有“婚嫁乃人生终身大事”之说,但在封建社会里,婚嫁完毕,爱情也遂告终止。但西方人则把爱情本身往往看得高于一切,即使身居牢笼,想的还是自己的爱人。这里举理查德·勒夫莱斯(1618─1657)的《狱中致爱尔西娅》一诗为例(只录首尾两节):

当爱神展开自由的羽翼

在我重重的牢门内翱翔,

把圣洁的爱尔西娅带到这里,

扒着铁栅低声地倾诉衷肠;

当我被她的乱发缠住,

被她的双眸羁留,

在空中纵情嬉戏的神物,

也不如我自由。

……

石头砌不成一座监狱,

铁栅也编不就一个牢笼:

清白无辜的思想正好在里面幽居,

宛如隐士一样静居僻隅。

如果我在爱情上有了自由的意志,

心灵也不受任何拘囿,

唯有那高高遨游的天使,

才能享受到这样的自由。

就表达爱情的内容而言,东西方诗歌也有差别。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英诗中,表现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强烈的爱慕是普遍的现象,如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二一)即为其中一例:

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

就说你爱我。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

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

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

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林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一个忧虑的心声;

由于不安的折磨,

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

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飞白译)

伊丽莎白·巴莉特,即后来的勃朗宁夫人,少年时骑马跌伤了腿,就成了残废,不能出门,只好在家读书写诗,后来成了著名的女诗人。当时勃朗宁的名声远不如她。勃朗宁对她的诗很欣赏,就开始和她通信,讨论文学问题,直到两年后即1845年夏天的某一天两人才初次见面,彼此一见倾心,但是巴莉特虽是著名诗人,却不敢奢望爱情的幸福;当勃朗宁向她求婚时,她只是说:“你才33岁,且是成名的诗人,有许多年轻女人会爱慕你的!我已经39岁,而且残废……”。但勃朗宁爱她的诗也爱她的人,真诚地追求她,这使得巴莉特很感动;由于精神得到安慰,加上治疗,她的腿疾好得很快,最后终于站了起来。勃朗宁夫妇的爱情经历,在英国文学史上一直传为佳话。《葡萄牙十四行诗》是伊丽莎白·巴莉特的爱情诗集,共44首,记录她对勃朗宁强烈的爱慕,忠贞的爱情。

此外,西方人很重人生的爱,重现实的爱,这类的诗歌很多。这里仅举英国17世纪罗伯特·赫里克一诗为例:

趁早吧,快采摘那玫瑰花苞;

时间老人永在飞翔;

同一朵花儿今天还在微笑,

明天就要枯萎死亡。

这旭日,空中华灯一盏,

总是在冉冉升高,

万里行程很快就要走完,

日近西沉黄昏到。

人生最美好的是妙龄韶华,

这时青春热血在燃烧;

虚度了,往后就是每况愈下,

青春美景再也难寻找。

因此,别害臊,享用你的妙龄时光吧,

趁早和你的意中人结婚;

因为一旦失去了最美妙的时光,

你或许永远要感到悔恨。

(《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

这首诗以其开首名句脍炙人口,其主题与意境与我国唐代流行歌词《金缕衣》中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极为相似,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17世纪“骑士派”诗人的处世哲学,也反映了“青春易逝,爱在今朝”的爱情观。诗人为了强调这种爱情观,把时间对爱情的影响描写到可怕的地步,这对少女是一种蛊惑,也是一种威胁。

中西诗歌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迂回曲折,欲语还休;而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先读两首唐诗: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李昌绪《春怨》) 这首诗反映了妻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但诗人并未一语道破,而是描写客观,寄托内情,婉约曲折。对彼此的爱情不著一字,但思念之意尽在其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两首英国爱情诗:

Western wind, when will thou blow

Anonymous

Western wind, when will thou blow

The small rain down can rain?

Christ, if my love were in my arms

And I in my bed again! 这是一首英国较早的民谣(ballad),也可称之为离情诗,言者盼望自己的爱人,犹如大地盼春风(西方的WesternWind相当于我们东方的春风),万物盼春雨(前两行);他(她)如饥如渴地盼望自己的爱人回到自己的怀抱(”inmyarms”),回到自己的“床头”(“inmybedagain”)比起中国那些含蓄的爱情诗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思是何等的明白而直率!

直率、透明的西方爱情诗可能要数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威尔(1621─1678)写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最为典型。这首诗很长,全诗共46行,分为三个部分,大意是:言者对他的女友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我们可以象植物一般,让爱慢慢发展,我可以从远古的“洪水”期一直等你到世界的末日;但是“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坟墓固然是很隐蔽的去处,也很好,/但是我看谁也没在那儿拥抱。”所以,言者劝他的女友,要“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在你的玉肤,象那清晨的露珠,/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还肯于喷吐热情,象烈火的汹涌,/…象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最后,言者劝女友道:“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力气,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球,/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2〕玄学派诗歌写得离风脱俗,意象奇特,但是他们的诗写得最入世。马威尔这首诗写得有点俏皮,但自然而坦率,表达了重现实、重人生的爱情观。

以上重点探讨了中西爱情诗不同的几个方面,但这些不同点并非是绝对的。就内容而言,西方也有许多表现忠贞爱情的诗,如约翰·堂恩的《别离辞·节哀》,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都是传世的名篇。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创造意象,借景抒情,注意蕴藉都是中外诗歌共有的特点。我读英国诗常常联想到中国诗;读中国诗又常常想到英国诗。这种联想反映了文化的沟通,情感的沟通。正因为有这种沟通,我们才能彼此欣赏异国的诗歌。我们是中国读者,了解中西爱情诗的异同,就能更好欣赏西方爱情诗,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更好地丰富与发展我们民族的诗歌艺术。 注: 〔1〕本文所引译诗,除注出译者的以外,其余均为本人所译。 〔2〕引自杨周翰译文。

第3篇:中西爱情诗比较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绚丽地开放着。诗歌以其婉转细腻的言语,跳跃的思维更好地能够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在中国,当以唐朝为鼎盛时期,留下规模庞大的不朽之作。在中国诗歌百花齐放的同时,西方诗歌以其直接,热情,真实感展现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同存在于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之中,并且爱情诗在众多诗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西方都有大量的爱情诗歌,如中方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郑风•子衿》、张籍《节妇吟》,西方的《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泰戈尔的《我需要你 只需要你》。但其中的风格却有同有异,我将通过苏东坡的《江城子》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来展现这种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内容上都是写对已故的妻子的悼念,所以具有可比性。但写作风格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描写事对象不同

先看《亡之妻》,作者全篇几乎都是用来描述妻子的美貌、性格。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并且文章中更有自己的想象事物,具有抽象性,如阿尔雪斯蒂,这是神话中的人物。这之中透出出作者的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这种选择倾向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和宗教文化原因。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死亡都是如此奇妙美好。而江城子则不然,江城子的意向选择带有一种极其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中德小事物来表达思念。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描写带有浓厚的现实性。并且对自己的描写,尘满面鬓如霜也都是基于写实的。就是在这样的实景之中的描写与相互映衬,是情感升华,一种思念妻子的苍凉感也跃然纸上。

二、表达的情绪不同

很显然江城子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对妻子的死亡在情感上市悲痛、凄楚、无法排遣的。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则是另外一种心态。他说描写的见面场景是天堂,是一种幸福的升华,两个人终于得以见面,欢畅之情。传达的情感是悲中带“喜”的,痛楚之中带有一丝希望,相信来生的存在,把乐土天堂看做是幸福的归宿。给读书一种失望而不绝望的情感。这显然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虽然中国也古有庄子在妻子死后而歌,但这并没有成为主流。在中国,人们都是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点,或者更残忍的要到地狱里去,在这样的文化下,何以不悲。但西方则不然,他们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将会升华,会到达天堂这个乐土,在天国中永恒的幸福下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必然导致了对死亡的差别对待——乐死与悲死。

三、抒情方式不同

在所有的中西诗歌或者说其他体裁也好,都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的抒情方式是委婉的,会借代很多事物,会有很多的典故,自然有了诸如柳是“留”的意思之类的。而西方的文学之中更喜欢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情感如潮水般迸发出来。用一个比喻来说,有一个苹果,一个中国人,一个西方人,他们都想吃。中国人会说,“啊,这个苹果应该会很好吃。”而西方人会说,“我能吃这个苹果吗?”在这两首诗歌中很容易看出这个特点。江城子一诗中,作者借“小月夜”、“千里孤坟”、“小轩窗”等事物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而弥尔顿的《梦亡妻》则丝毫不描写景色、事物,直接抒发情感。一句“正要俯身抱我”直白地表达希望与妻子见面相拥,这是再中国的诗歌中很难见到的。这当然也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更喜欢含蓄地表达,留一点想象得空间。而西方文化宣扬的是,爱就说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歌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但诗歌终归还是殊途同归的,这两首诗不论通过了什么方式表达,都能轻易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地感觉,去体会那种思念亡妻的感觉。所有的不同只是基于观念上得不同,直白与含蓄,对死亡的悲与喜,抽象与具体。但都是体现了各自民族的一种精神,必然会走向辉煌。

10工商(5)班 徐鹏 D10500529 18768199973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约翰·弥尔顿:梦亡妻 (朱维之 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

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第4篇: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

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如《詩經·衛風·氓。》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其次由於內容的不同,中西方愛情詩的語言也有各自的特點。西方愛情詩血多熱烈而富有激情,如普希金的《願望之火》中寫道“愿望之火在血液中燃燒/我的灵魂已为你刺伤/吻我吧/你的亲吻比美酒和香脂更甜更香/当欢乐的一天逝去/走来了夜晚的暗影/把你温柔的头靠在我的怀里吧/让我也能够睡得安静。”直白顯露,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感情,應該屬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中“不隔”的範疇。而中國的愛情詩在語言上卻是有著朦朧而隱晦的特點,多善用比喻、象徵都手法,如《詩經》中的《木瓜》一章就通過贈送貴重的禮物來表達“永以為好也”的願望,就算是現代詩也多如此,如舒婷的《致橡樹》也是用橡樹為象徵,總是旁敲側擊,為從正面入手,及至l李商隱的《無題》就更是意象眾多,朦朧的如霧裡看花了。所以中國愛情詩很少有像西方愛情詩那種用呐喊的方式表達感情的。

中西方愛情詩的不同多是由其歷史淵源的,西方的騎士制度抬升的女子的地位,西方的文化制度下頁較注重個人感情的抒發;而中國儒家制度下,女子的地位及其低下,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出現,而于愛情方面多是內斂的。總之,中西方愛情詩雖多有不同之處,但也各有千秋,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第5篇:西方爱情诗和中国爱情诗比较(精选)

Why are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so Reserved, Compared with Western Ones? Abstract:

Compared with western love poems,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are so reserved , roundabout and indirect in expressing feelings. There must be deeper reasons under the surface of this phenomenon. After reading books on analysi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love poems, I think it’s due to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 way of thinking, love view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philosophies , female social status and vocabulary of languages. and so on.

Key words: (3-6 words)

love poems , Chinese and western , distinction , deeper reasons I.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Love is one of the most eternal themes of poet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Poets use their emotional pens to write down their desperate desire for love , describe the perfect image of their sweetheart, and express their happiness when love comes and their deep sorrow when love leaves. These are the common themes of love poems. But when we read love poem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 we will easily find out that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are so reserved , roundabout and indirect in expressing feelings compared with western love poems. How come? Isn’t there enthusiasm existing in Chinese love or shan’t Chinese express love frankly? II. Body of the paper After reading book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love po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 think the complicated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comes down to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2.1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tradi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In western tradition, the culture of chivalry lays the foundation of respect to the femal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And love and marriage of the young are the most natural and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world,so poets praise love in an enthusiastic,brave,forthright and sincere way.

While in ancient China ,Confucian culture focuses on communities, and how much value a life contains is judged at a social level. Love ,which is based on individual sex conscious, suffered from severe depression. So classical Chinese poets often adopt reserved, mild ,roundabout and delicate way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love, instead of leading off their emotions directly.

2.2 Differences of love view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Different love views of course lead to different styles of love poems.

Westerne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love itself,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most pure and spiritual combination of two souls.They believe “love is everything”. While constrained by orthodox feudal thoughts,people in ancient China value marriage much more than love.Even worse, some scholars make comments on love with sarcasm who define love between the youth is the symbol of frivolity and hedonism.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how deeply people a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oncepts: in an American famous cartoon named“Snow White”,an affectionate kiss of Prince Charming revitalizes the dead princess---Snow White.But when the cartoon movie first shown in China, the plot was adapted as:when the seven dwarfs bury the Snow White,someone of them stumbles and falls down onto the dead princess,which force the poisonous apple out of the Snow White’s throat.The way the Snow White revives is really tragicomical. In modern China,people is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as so,letting alone in ancient times.

2.3Difference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lead to tactful Chinese love poems and forthright western ones.Chinese thinking is curvy.People prefer beating about the bush rather than coming to the question straightforward.English thinking is linear,ie they are accustomed to the direct way of expressions.So when it comes to poems about love,Chinese people appear particularly implicit,deep,heavy and conceal their real feelings, letting their readers to guess what they

actually want to say.

2.4 Differenc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ies.

As we all know, western culture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k. Maritime civilization encouraged their spirits of adventure and the appetite for conquest. Under the commercial economy and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westerners developed an open national character that values individual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a lot, and have an iron will to pursue love and happiness by themselves.

While Chinese nation was born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which is a proper area for agriculture. Chinese feudal agriculture society is self-sufficiency. And the Confucianism argue that people should achieve benevolence by denying individual desires. Step by step, Chinese people become introversion, and naturally promote careful control of emotions in poems compared with westerners who prefer frank love poems.

2.5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idea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Chinese aesthetic ideas emphasize on intuitive and empirical characteristics, rich, concrete and vivid. While western aesthetic ideas have speculative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abstract, profound, cosmic and precise. Just for thes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ideas, Chinese love poems employ the most exquisite expressions to depict the delicate personal emotions, while western love poems are deeply logic. In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nature is human’s accessory and in the control of human. So people struggle to pursue individuality and reason. Bu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people and nature are united as one, which makes Chinese poet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re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leaving out the logic discussion. So differences on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often make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stay in delicate, subtle and reserved stage, while western love poems emphasize more on the pursuit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find out deeper social meanings from love in reality.

2.6 Differences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ancient tim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stern culture has the tradition to give respect to female, so female have relatively high social status. After Renaissance, feudalism and asceticism are under fierce attack, and humankind become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Man and woman can contact, make friends and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reely. They regard love a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souls. Love poems express the strong admiration for lovers and praise for love. But in ancient China,women have extremely low social status.Without equ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atus to men,neither did they have opportunities to enjoy education,women still have no voice in their marriage decision.Since “only respecting Confucianis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people’s behavior and composition of poems are required to “start with emotion,and end with morality”(发乎情,止乎礼义).Those emotions having indications to start with love between two sexes are suppressed by orthodox feudal thoughts. And in ancient China,there were wars all the time.That’s why boudoir resentment poems are numerous.So Chinese love poems often reflect miserable lives of young wives whose husband serves in the army obligatorily. It is due to lack of direct descriptions of love.

2.7 Differences of vocabular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Chinese words are composed of monosyllabic(单音节)roots. Owing to various ways of word-formation, we enjoy an extremely rich vocabulary, easy to express meanings precisely. So Chinese love poems often have conci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rather reserved ,roundabout in express feelings to create an artistic conception. While English words are based on Anglo - Saxon (盎格鲁—撒克逊语),the minor distinctions between words having similar meanings is not as precise as Chinese, the emotional color and vividness of words also can’t compare with Chinese. So western love poems are mainly narrative in detail.

III. Conclusion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are so reserved , roundabout and indirect in expressing feelings compared with western love poems.The deeper reasons under the surface of this phenomenon are concerned with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the way of thinking,love

views,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aesthetic philosophies , female social status and vocabulary of languages.Although it’s so different between the way of expressing love in po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westerners , knowing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can give you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ove poem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joy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ove itself.

Bibliography & Footnotes

[1]《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20b762d3240c844769eaeed6.html

[2]《执着的爱情 大胆的宣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8dcab0100046z.html [3]《中西爱情观对比》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393c5f757fd5360cba1adba7.html [4]《中西爱情诗比较》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a37f4a1afad6195f312ba68a.html [5]《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eced5397dd88d0d233d46a0c.html

第6篇: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

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诗言志± 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 1

四行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罗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 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1、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卷耳》

2、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3、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拜伦的抒情诗:

4、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5、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6、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 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7、中西爱情诗的风格很不相同。

西方爱情诗,大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迸的表情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

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 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中国人重婚姻而轻恋爱,婚恋合一由于种种因素而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同时宗教成分很少。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 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 殊异之处:

①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其源头是单一和明确的,中国戏剧的来源主要是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其源头是多源的; ②西方戏剧早出、早熟,中国戏剧晚出、晚熟。 异:西: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从古希腊戏剧开始 中:“戏曲”, 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二)写实与写意的戏剧观

在“模仿说”原则下产生的西方“写实”性戏剧,它首先要创造出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在“形似”和“神似”方面,它关注的是前者;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国传统戏剧是“写意”的戏剧。即表现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在“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之“神”。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艺术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戏剧如何达到这种“写意”效果? ①表现为对舞台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②表现在其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上。

③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虚拟。

(三)紧密和松懈的戏剧结构

西:结构多为网状,脉络复杂,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集中 《俄狄浦斯王》、《玩偶之家》、《威尼斯商人》

中:多为线状,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存暗线,脉络清晰,矛盾冲突呈直线式发展。按生活逻辑结构,即按时间顺序展开事件进程。时间和地点都没有限制。

四)不同的诗的语言

从文体形式来看,中西戏剧都是韵文在先,散文在后,是从韵文向散文过渡的。 西:《玩偶之家》《哈姆莱特》

西方戏剧的语言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语言,它既能塑造形象,绘声绘色,又精炼含蓄,饱和着情感和意志,富于潜台词。它虽也是一种诗的语言,但那是一种充满了感情、表现了性格,进行着动作的语言。它重在人物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中国传统戏剧由词曲和宾白两部分组成,宾白固然重要(推进戏剧动作),但中国传统戏剧的戏剧语言主要还是词曲——诗的语言。

3

中西悲剧比较

一、相同点

追求主题的严肃;追求道德认同

二、不同点

1. 不同的主人公

西方:强者(hero)

过失或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

中国:弱者

2. 不同的悲剧理念

西方: 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抗争) ,英雄主义气概(崇高)

中国: 社会或传统对人的迫害(束缚), 悲惨 3. 不同的悲剧结局 西方:

死亡或毁灭

中国:

“大团圆”

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 中西短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关于性格塑造

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是以性格取胜的;而西方短篇小说从薄伽丘到霍夫曼、爱伦〃坡的作品,大都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只注重描写故事。

2、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当然也重视情节的编造,但它是从情节到性格;而西方浪漫派小说是从情节到心理、宗教的构架上。

3、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重视性格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传统作背景——史传文学、诗体叙事文学、先秦散文 《史记》; 《诗经》“氓”—《九歌》湘君、湘夫人、山鬼;西方则不同,他们有的是荷马史诗、希腊戏剧的传统,擅长在长篇中塑造性格,但他们在一个很长时间中没有在短篇中塑造性格的经验。

二)关于浪漫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用“变形”的手法描写女性,及其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反抗。①“女鬼” ②狐鬼花妖

西方短篇小说缺乏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在女性描写上尤其如此

(三)关于类型和结构

1、关于类型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极为清晰——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文言小说 西方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远远不如中国的分明。 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短篇小说才有了明显的类型—— ①《十日谈》“框形结构”

②“不独立”类型(依附长篇)

2、关于结构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结构是比较简单的,没太多的变化。

4

基本结构在六朝小说中已经定型,后来的只作一些加工

西方短篇小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是比较简单的——薄伽丘式的结构:纯粹讲故事 短篇小说的结构,如同长篇小说、戏剧、诗歌的结构,都是不易改变的,它反映了一种民族审美的心理定势。

西方近代短篇小说结构的变化,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结构的变化,是从新文学开始的。

(四)关于叙事手法和结局

1、关于叙事手法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唐传奇开始直到清代小说都是传记体——记传人物一生,用第三人称写法,着重写人物语言动作,大段大段写人物的纯心理的技法极少。

西方短篇小说不是传记体,不求人物生平的完整性,而只写一件事,人生一个片断,重视心理描写,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也是对传统的继承

中西短篇小说叙事手法的不同,源于传统的不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 中:“求全”,历史家求真求全的观念影响了文学家,从而影响力量汉民族的审美心理。 西方人的审美心理并不求真求全,为什么呢?

①西方人的历史观念不强,并不求文学作品写成历史那个样子。

②他们很早就有了纯文学,崇拜荷马,习惯接受荷马的叙事法——不求“全”

2、关于结局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都有悲剧式的与大团圆式的结局,两种模式同时并存。 西方古典短篇小说没有“大团圆”的公式、,原因有三: ①他们有传统的悲剧观念;

②他们有基督教的“罪”与“罚”的观念;

③他们的作家多信奉“模仿”说,强调如实地反映生活。

(五)关于系列小说

“系列短篇小说”在西方古已有之,可追溯到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诗)

薄伽丘《十日谈》“框形结构”: ①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大故事; ②指故事内容的分类; ③每篇有“题解”;④作者直接出面评论故事。 “绿鹅”

中国有没有“系列短篇小说”的传统呢?严格说没有。中国式的“系列短篇小说”《聊斋志异》488篇故事用作者的评语串起来——控诉与抨击官府

西方“系列短篇小说”以结构胜,而《聊斋志异》则以思想胜。 为什么现代中西作家都要把单篇小说串连起来?

主: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地概括广阔的人生,塑造完整人物 客:小说发展的规律。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 《沃许》 中西长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演变轨迹与不同的结构

1、不同的演变轨迹

西方长篇小说脱胎于西方长篇诗体叙事文学,中国没有长篇叙事文学的源头,中国长篇小说是在明清时才发展起来的,而且是从短篇小说、从散文发展而来,其发展道路也远远不如西方的分明。

2、不同的结构

西方长篇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结构的一再更新上。西方长篇小说的结构的变化,具有那些基本特征呢?

①西方长篇小说结构的演变,是写个人为主的戏剧性结构让位给写时代变迁的史诗结构,又让位给写内心活动的抒情结构。——主流

5

②西方长篇小说结构的变化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

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结构有四种: ①以历史为结构 《三国演义》 ②短篇加短篇的结构 《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海上花列传》《水浒传》 《西游记》

③ 《金瓶梅》的结构——家庭小说的结构

④ 《红楼梦》的结构——写实故事与神话框架的结合

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结构就大大落后了,首先是落后于中国古典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名作,基本上是半部《红楼梦》式的结构: (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及选材眼光的区别

1、心理描写的区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不同,心理描写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有重大的区别: ①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多从儒家的政治的、道德的角度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忠义观念

西方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也是宣扬忠君爱主的封建正统观念;如司各特的《艾凡赫》

但在妇女观上,则不同。西方歌颂女性,而女性崇拜绝非儒家正统道德观念。 ②西方近代长篇小说更多地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角度来写人物的心理。

③ 西方作家十分热衷从宗教的角度写人物的心理,中国古典小说家只有曹雪芹从宗教的角度写人物的心理,但写法与西方迥然不同。 曹雪芹 托尔斯泰 心灵的辩证过程 ④西方小说家还从生物学角度写人物心理(性心理), 中国古典小说家很少写这方面,只写精神上的交流,而避讳写赤裸裸的性意识。 自然主义派作家 左拉

⑤纯心理描写,是西方小说家心理描写的重要特色,尤其是无意识心理的描写,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纯心理描写,纯粹的无意识描写更为罕见。巴金《新生》李冷、《家》觉慧

2、环境描写的区别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通过写人际关系、通过日常生活琐事、通过人物的眼光来写社会环境的。 西方长篇小说写“环境”有三种写法:

①与中国相似,通过人际关系来写社会环境 《战争与和平》

②写物化的环境,这是巴尔扎克的首创《高老头》—左拉《萌芽》 ③将“环境”象征化、神秘化

3、选材眼光的区别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在选材上是很有一些眼光的,西方的长篇小说家的眼光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往往盯住爱情

(三)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及民族意识的区别

1、倾向性的表现方式的区别

①西方小说家喜欢在小说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喜欢为自己的作品写序言、后记,这都是他们的传统。

②中国古典小说家极少有人在书中发议论,也很少为自己的作品作序跋的 2 、民族意识的区别

①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反映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和碰撞。

西方的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体, 反映了希腊思想与希伯莱思想的融合。

②中西方的民族意识不同,小说的写法也不同.西方长篇小说不乏寓言式作品,中国古典长篇 6

小说除曹雪芹外,大概很少有人自觉把小说 写成寓言 ③西方的民族意识是开发的意识,这是由西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航海小说传统—民族进取精神

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封闭的,这与中国地理环境和经济情况分不开, 与儒道佛思想分不开. 李汝珍《镜花缘》

中 西 小 说 比 较 研 究 一 、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 1 三点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最后一课》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

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 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

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 1 三个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 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

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

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 2 原因探析:

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

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

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

上一篇:竞选广播站站长演讲稿下一篇:生日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