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木心的著作有感

木心在内地出版的一些著作,可见他常常在思考着一些似乎“无意義”的东西,那就是诗意与哲理。

早期他就写有像《哈姆雷特泛论》《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等装订成20册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各种文体著作(手稿),但都在“文革”时候被销毁了。虽然听说后来他居住欧美后,为了补偿过往文学作品的丢失,日复一日笔耕至深夜,每天要写下万字左右文章;他也曾与朋友巫鸿谈到他要编写的《巴比伦语言学》《瓷国回忆录》等众多巨著,但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这些著作。

目前在内地出版的著作,能读到的《文学回忆录》(两卷本)这本算是大的著作,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讲课五年的笔记记录集,是一本关于中西文学艺术历史的大纲性质著作,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其他的都是他个人的一些“诗意和哲理”的记录,看起来都是小书儿,类似散文集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看随想录》《即兴判断》等,更多像是随想录的《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样的,这就像是意识流手法记录的语录体,或许像是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的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也都是诗意哲理句子段落的“诗化”。

如他谈关于人生的箴言: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只有机智透顶的人才可望重显憨厚。”“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如他谈艺术:

“艺术品如果不是艺术,就什么也不是。岂止是艺术家孤独,艺术品更孤独。”“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

“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哲学非但不能解释艺术,而且不配解释艺术。世界上什么最伟大,艺术最伟大,可是艺术一直被弄成小丫头。”

如他谈爱情:

“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轻浮,随遇而爱,谓之滥情。多方向,无主次地泛恋,谓之滥情。言过其实,炫耀伎俩,谓之滥情。没条件的痴心忠于某一人,亦谓之滥情。”

“爱一个人,没有机会表白,后来决计绝念。再后来,消息时有所闻,偶尔也见面……幸亏那时未曾说出口,幸亏究竟不能算真的爱上。又爱了另一个人,表白的机会不少,想想,懒下来,懒成朋友,至今还朋友着……光阴荏苒,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心中兀自庆幸,还好……否则苦了。”

木心无论是谈文学艺术,还是谈人生悲欢,或是爱情的温柔与无奈,他也在这些零碎的、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诗意与哲理思考中,从而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另一种慰抚,以及人生经历遗憾的一种补偿。文学艺术在大多的时候,是人生遗憾的一种补偿,因为经历的坎坷与得不到,最后都会寄托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思考,并在创作与思考过程,得到了一种安慰。84年的岁月,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乌镇,历尽坎坷波折,以画以文,记录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风采,并成了乌镇的代言人,成为华人文艺导师,他长期在人文领域中进行着诗意又有哲理的思考,他也早已超脱了这种“孤独”。不同时期阅读木心,又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人文艺术的真谛所在。文学或艺术学,归根结底还是人学。

作者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作者:刘桐

第2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像三毛一样生活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一直喜欢三毛那种温柔而又质朴的文字,每次翻阅都仿佛呼吸到一股纯净的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三毛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与荷西两人挑战撒哈拉的故事,我无法想象三毛的热情,我也无法想象三毛的坚强,我只是由衷的赞美,我眼中的她笔下的撒哈拉,让我敬而远之,又心向往之。

三毛的文字是温柔的,温柔的滴出水来。即便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读《撒哈拉的故事》也能感受到一丝清凉。我不敢说三毛是用怎样的心情来叙述那种严酷的环境,我透过那文字仿佛看到了一颗慈母的心。她怜悯所有的可怜,原谅所有的无知,她满是容忍和爱护,撒哈拉和撒哈拉的居民都像是她的孩子。

三毛的活泼开朗仿佛是在纸上跳跃。就算是一颗死气沉沉的心也会被她感染。三毛的生活就是在创造欢乐。她为一切可以欢乐的事欢乐,不应该欢乐的事也会被她转化为欢乐,她让自己欢乐,也把欢乐慷慨的与所有人分享。她用红酒给山羊治病,用指甲油给当地人补牙,给无知的当地人分发药物,甚至毫无经验的帮助别人分娩,虽然最后还是由医生分娩。她满怀着热情,乐于助人,她戏称自己是个“巫医”,她对丈夫荷西说粉丝是“春天的雨”,一个骆驼的头骨对她来说是最棒的礼物,一个无名艺术家的质朴雕刻是她最宝贵的收藏。我深刻的记得她和荷西结婚时的忙碌和欣喜,她的喜悦感染了身边每个忙碌的人。一无所有的他们在贫瘠的撒哈拉搭建了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

《撒哈拉的故事》也像一本寓言。有时候我觉得读这本书就是读三毛本身,三毛在这本书中留下了许多有着深刻寓意的语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爱情是一种奥妙,在爱情中出现籍口时,籍口就是籍口,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籍口而已,来无影,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读着这些句子,谁又能说没有为这个女子着迷呢?我不曾看过三毛的面容之前,我便坚信他是个美丽的人!

我们一生会读许许多多的书,但《撒哈拉的故事》必然不是像其他众多书籍一样只是在脑海中飘过,它会深深留在你的心里,连同它的作者三毛,成为你的精神财富。不管你以前如何生活,我想,你都愿意像三毛一样生活!

第3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题记

三毛,这个常常被人们提起的名字。有人说他随性,有人说他偏执……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书,从他淳朴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了他尾随丈夫荷西在偏远的撒哈拉沙漠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可以想象,沙漠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贫穷是何等的让人难以承受。但是在这残酷的地方,三毛和河西却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乐趣横生。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三毛荷西,对生活满满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向往的那两颗奋力跳动着的心脏。他们用廉价的小艺术品和自制的木头家具把那个在沙漠强风中瑟瑟发抖的陋室装点的温馨甜蜜,虽然身在他乡,但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合上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忘怀,这真是一部奇书,我跟随着他的步伐,领略了异域的风土,感受了漫天的黄沙和松软的土地,真实的体会了沙漠和城市的差异。三毛伴随着我的视线,翻过一页又一页的故事。他会偷偷地去看撒哈拉的居民是如何洗澡的,他会不怕累的,跑到沙漠深处看它所谓的奇景……从这里我看到了三毛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敬畏之情的心灵。现当代的人们总是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这正是因为缺乏一种对世界的好奇,我们应该激发出这种好奇心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除了这些,三毛还对人对事对物充满了真诚,他非常的乐于助人,他经常请客人到家里吃自己做的中国菜,当街坊邻居生些小病时三毛就用自己从中国带来的药品帮助他们他们,大家都很喜欢三毛认为三毛是一个万能的百宝箱,所以总是想要什么就找她要什么,三毛虽然很头疼,但还是能给就给。另外,三毛还很善待自己,她对自己很好,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她很注重穿着和妆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很靓丽。

我读完了这部奇书也算是听三毛讲了很多故事,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爽,让我思绪万千。想着想着耳边又想起了三毛的声音: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理解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很小的时候我就渴望做个“浪迹天涯”的潇洒女子,尽管这个念头有点异想天开,可是我内心深处的而且确不安分于一直所处的这个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和热情从未消减。正因为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认识,可是现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还是先说说《撒哈拉的故事》吧。读完后,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里是荒凉的,同时又具有一番壮丽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驰骋,很是让我神往。但是联系现实,实在没有那么潇洒。在沙漠里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个什么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么容易。除了身体上要经受那种艰难,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谁能体会到当你突然转换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以往舒适的住所、温饱的三餐和亲人朋友的那种惶恐失措?当然三毛也面对着这些,可是她没有失望,也没有后悔来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来去改变现状。她从始至终都很努力地对待生活。或许婚礼对于女人来说,都是认定必须要风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礼在沙漠上,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然而她很享受,因为她觉得婚礼不是爱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去海边打鱼,还乐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间温馨的爱意;对于邻居,三毛总是很热心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尽管有时候不如人意,邻居没有真心接纳和对待她,可是她没有狭隘的计较,始终带着真诚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折服了我。自古以来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难以实现。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约束,敢爱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照亮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没有的前卫思想和见解,又具备良家妇女的那种贤惠知性。她很聪明,见多识广,相信每个与她相识过的人都会惊叹世间竟还有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带给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将会从中对自己的成长有所领悟,得到启发。这是一份真正无价的财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看着朴素的页面,阅读着封面简单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来,撒哈拉是什么鬼东西?三毛又是谁?三毛是男,还是女的?还是那可怜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带着种种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绯页,仔细阅读起内容来。

原来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羁的女作家。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后,便收拾行装,和恩爱她的丈夫荷西义无返顾地奔向飞沙走石的沙漠。虽然那儿是极端的“荒僻落后而贫穷”,但“生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来,“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刚搬进小屋时,家徒四壁,但经过精心装扮,很快,满屋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过程啊!谁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砖四方房子,正对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决定的。当然,这时我们再重读书名,顾名思义,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难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临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个个常人看来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写得朴素、灵动而又富有思想、意韵。每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爱的寻求、素人渔夫等,读每一个故事,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

“素人渔夫”,描述了假期里,三毛与丈夫穿越沙漠到海边边游玩边捕鱼的故事。此处的“素”,并不是指“荤素”的“素”。而是“过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因此叫自己‘素人画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渔夫。”三毛通过饭店吃饭、海边捕鱼、业余卖鱼、账单泡水等一个个生动丰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勾画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语句诙谐,字清意明,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爱“撒哈拉的故事”,我爱“浪漫勇敢”的三毛。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4

进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书写的沙漠情怀。

三毛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岁月里,她一直努力的生活着,不肯忘记自己的写作初心,无数的日夜里,仰望星空,三毛钟情的,始终是绚烂书海中的诗情画意。

当我拿起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时,内心就泛起了涟漪,我很想知道一个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许是前世今生的召唤,也许是为了寻找遗留的一缕孤魂,三毛,终于来到了这里。

撒哈拉的生活是艰苦的,三毛与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两人同心,生活还算美满。两人爱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欢潜水,三毛喜欢写作,所以三毛就写了这么一本书,记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闻异事,撒哈拉的人们生活落后,思想也十分愚昧,就连当地的习俗也有些令人发指,三毛显得与这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从未放弃与这里的人沟通,因为三毛为人亲厚,懂得东西又多,又乐于助人,所幸深得当地居民爱戴。

喜欢三毛,喜欢她的勇敢,喜欢她的敢爱敢恨,撒哈拉就像一个神奇的地方,牵引着读者目眩神迷,深牵梦绕。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5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题记阅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书,我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一场惊心动魄而又不失快乐的旅行。

三毛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诗意的情绪把我们带入了雄浑壮阔的非洲沙漠,让我们感受到沙漠的独特魅力。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终年高温少雨。虽然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是也形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片由金黄色砂砾组成的乐园,大地温柔的起伏着,在无穷的穹苍之下,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沙漠中有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自由生长的仙人掌,千万年前干枯了的河床,绵延不绝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天空……它以其特有的近乎厉冽的美,向人们吐着温柔的气息。

三毛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沙漠的狂野与温柔这些自然质朴的意境,更有她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自由不羁的灵魂。

有句话说:“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怀揣有执拗的梦想想走向远方,他们或是成就一段不朽的传奇,酿为佳话;或是寂寂无声,隐灭苍宇。但这又何妨?当他们出发的时候,我相信其精神是可嘉的,其灵魂是不羁的。然而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现代人为名为利整日奔波,人性中最原始,质朴的好奇心被压制了,有几个人还有勇气冲破束缚,解开镣铐,启程走向远方呢?三毛却能背上行囊,和心爱的男人荷西毅然启程,深入到沙漠腹地,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期间,她尽自己微薄之力救助病人,经历过恐惧的荒山之夜,听闻了沙漠军团的悲剧……在异地的这些经历给三毛的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了它们。

从三毛的价值取向来看,她应当赞同:人,多几种生活经历总是可贵的事。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世界却很大,生活也可以很丰富。永无止境地为名利而奔忙似乎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她担心人性中最原始,质朴的好奇心会被时代的各种欲望堙没,因而着力地为现代人呈现出那种在逍遥自在的生活。与其说《撒哈拉的故事》为读者展现沙漠的人文景观,倒不如说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唤起那些被人们潜藏于内心深处,平日里被凡俗所固封起来的梦想。

走吧,启程吧!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世界,我们为何不去享受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又何必在世俗中疲于奔命?愿我们都能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活的美好。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6

三毛赋予了热爱自然的新的意义,人和自然的关系,活着的意义。在撒哈拉,三毛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曲折波澜的关系,种种奇闻趣事,跌宕起伏。让人身临其境,时而让人感慨,时而欣喜,时而悲伤,时而无奈。这些生动的情节都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让我对三毛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旅行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不管多恶劣的环境,在能发现美的人手下,都能变成花园一般的地方。?文化的不同,生活中的小事,还有沙漠的风俗,在三毛的笔下,都仿佛真实的呈现在我眼前,冲击着我的心灵。沙漠不适合人的居住,而三毛本像是一朵花,但是仍那么顽强的顶住了风沙,并且在沙漠中生了根,竟然开得更加美丽。随她开过"中国饭店",亲临了与荷西的婚礼,与她"悬壶济世",度过"荒山之夜",也曾当过"素人渔夫",尝过"死果"的威力,爬过"天梯"见过"哑奴",与骆驼一同哭泣。在没有春天的沙漠,经历人间冷暖,走过悲欢离合。沙漠,是三毛的宿命,她只有在沙漠里才能绽放生命的光芒。三毛从小叛逆,对传统逃离,对传统的东西异常反感,尤其是对规章制度等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有很强的反抗心理。她说,她的姐姐是活在别人的要求里的人。实际上,我们每个社会人又何尝不是活在别人要求里的人呢?别人结婚了,我们也要结婚;别人买房了,我们也要买房。这些社会趋势促成的行为,正是三毛所极端反对的。那种抵触凡尘俗世的情感源自于她热爱自由的本性。

生而有息,最难将息。

逃离了大城市的喧嚣,来到荒芜人烟的大漠,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为在大漠里,看日出日落一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才会忘记心中的枯燥和艰苦。在现实压力下,唯有打开这本书,心灵仿佛才能得到片刻的安静。虽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沙漠那样安详的地方,但我也学会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一个人默默读书,在鸣笛声中逐渐找到了平静。学会了在书中遗忘纷纷扰扰,也不尝为一种好方法。

我也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质贫乏的沙漠如何度过艰难的生活的。她始终在努力地生活,给沙漠里的人治病,教他们读书写字,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地生活状态。她教会了我热爱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地去体验生活,生活也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回首一路走来,我们在不停的`欢喜,忧伤,酸甜苦辣让生活充满味道,其中的过程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像三毛说的:"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像圣经上雅格的天梯一样,踏上一步绝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爬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江风月,尽入眼前。这种境界与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长是个很艰难地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让生活精彩,体验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对生活,超越自我。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切挫折与失败,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

我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7

我本是一个慵懒又随性的人,看完一本书的耐性都没有,可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三遍,三毛随意大方又浪漫细腻这种矛盾的性格和简单明了的叙事方式,让我深深的爱上了撒哈拉这片土地和这个勇敢随心的女人。

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载了三毛浪漫又幽诡的乡愁。《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和丈夫生活的有趣的故事。她描写的撒哈拉沙漠,鸽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异怪形的山峦,朦胧神秘的落日。让人对撒哈拉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三毛用东方女性少有的诙谐和潇洒,用中国人特有的广博和狭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沙漠旧俗和古老文明,并以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风俗。

三毛曾解释说自己坚持去沙漠是因为感到了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么久却是因为荷西,不论是因为什么,在撒哈拉的经历都是三毛最珍贵最珍惜的,也让后来的追随者们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在一个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却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她勇敢的抛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和知心温暖的朋友,到一个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物资奇缺的大沙漠,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屋子,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但是她一袭长裙,飘逸长发,照样把沙漠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在书里,三毛描述了刚到沙漠家里的狭窄简陋,讲述了和荷西一起做家具装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里,荷西长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些艰难的日子里,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处旅游。与奇怪又可爱的撒哈拉威邻居相处,交了一群喜爱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里都不会特别孤单,因为她总是懂得如何生活。

三毛自嘲的说开了只有一个客人的沙漠中的饭店,在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丈夫面前,一次一次用中国特色食品骗了傻傻的丈夫,并乐在其中。还自娱自乐的开了一家医馆,在撒哈拉威邻居面前做起了悬壶济世的医生,用指甲油给邻居补牙齿,给营养不良的年轻女孩吃维他命片,还差点帮难产的孕妇接生,在家里开了个女子学堂,教当地女孩生理和地理等知识。她尽一切可能走进沙漠内部探寻这片神秘土地的真实面目,看到了沙漠里人们奇异的洗澡方式、帮撒哈拉威妇女拍照被误会、随身带着医药箱为贫穷困苦的撒哈拉威人义诊、并将日用品送给当地人………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少了冲动的激情,少了面对梦想的勇气,停滞了追求梦想的脚步。只有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于理念之中。

为了梦想,至少应该有一次随心说走就走的旅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8

一张照片带着前世的乡愁,一次邂逅拥着半生的悸动。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扑进大漠的怀里,或许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更为五百次的相遇、相识、相知与相爱。

当迎面吹来的黄沙落到她脸上,她知道,她终于与这个多年的梦中情人相遇,与它相守。

在这片大漠上,没有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家居,有的只是粒粒黄沙和那烫人的热浪。一望无际的大漠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三毛用她的爱一点一滴筑建她和荷西的家。

生命从来就不是轰轰烈烈的展现,它是细水长流的欣欣向荣。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漠上,演绎着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落日的恢宏见证着撒哈拉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在大漠深处,根深蒂固的陋习禁锢着婚姻的可笑,禁锢着哑奴的自由。

在她喜爱的这片土地上,并不是时时都是洋溢着欢乐。“荷西,荷西——”三毛急促的嘶喊似乎把撒哈拉的天空扯开了一道口子。在这片天空上,这片土地上,看着逐渐陷入沼泽的爱人,她发出了绝望的叫喊。但任凭她怎么喊,回应她的只有寒冷的风刮过的声响。她很快就意识到了,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救心爱的人,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伴随着最后的一抹夕阳消失,月亮升起。撒哈拉这片大漠,像个调皮的海绵,把它一早上积蓄的热量都返还给了大自然,剩下的只有刺人的寒冷。荷西担心这无情的寒风会伤到他心爱的三毛,便劝她放弃,等到早上找人一起来救他。可大漠的温度会给予三毛这个机会吗?不,不会的,三毛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她不论怎样都要救荷西的原因。最后,或许大漠也被他们的爱感动了,让他们摆脱了死亡的邀请。

在这片平静的土地上,一个小小的病都会在不经意之中夺取人的生命,但在这片枯燥乏味的大漠上,依然有人为之深爱。沙仑,这个木讷的年轻人,一直等待着他的妻子,他梦中的温柔之乡。可到头来这一切只是空想,沙仑一直都明白,可他甘愿抓着这泡沫,奔向远方去寻找爱的殿堂。

人说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里它是固执的。荒凉,死寂,无喜,无悲的沙漠静默地等着。终于,它等到了知己,同固执的撒哈拉威人一起,扎根于沙漠深处,一起看远方的落日。

三毛有幸遇见了大漠,大漠亦有幸遇见了三毛。在这片土地上,有悲,有喜,有不幸,可不论怎样,这都是生活。就如同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9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早接触的三毛的书,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她的字里行间都透露这她的乐观、率真,写着与丈夫丰富多彩的经历,使我深陷其中,羡慕不已。

在此之前我不知三毛在沙漠里会怎样生活下去,但看了这本书我懂了。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在沙漠的生活,也没有为这段波折的故事有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她那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沙漠的平凡,简单又浪漫的生活。把沙漠的生活写的令人向往,给沙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异国他乡的生活,体会着别样风情的撒哈拉沙漠,让我了解了大沙漠的风光迤逦,广阔地势和风土人情。但也让我了解了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三毛说了这句话“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美丽,而这儿的生活确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这是我很感动的一个点,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和决心。她可以抛开城市的繁华和诱惑,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且贫困的沙漠,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沙子。但她和他的丈夫也过着快乐的生活。在这里她也留下了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佩服三毛的侠气,佩服她的特立独行,佩服她的梦想和想象中的天堂。撒哈拉沙漠并不是天堂但确实三毛最向往的地方,就像是苏格拉里也有人想去哪里去邂逅最美的自己。在《极乐鸟》中我体会到了她那份难以言明的孤独;在《悬壶济世》中我体会到了她的乐于助人,敢做敢为的精神;在《素人渔夫》中我体会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中另一种快乐。

生命在她看来,就是起点与终点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正如她所说的:“人生是一场大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世俗名利在她眼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在三毛看来,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三毛的这句话很符合我现在的想法“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请拥抱这个世界吧,不管在你眼里它是怎样的,都值得你细细品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0

最初吸引我阅读《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为作家三毛,而是题目中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儿时起就牵引着我,给我无限的遐想。

记得阿拉伯语对"撒哈拉"的解读是"大荒漠":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悬壶济世》等18个故事,感受到的并非像阿拉伯语解读的一样,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这一切更让我心驰神往,竟然产生一种踏着三毛足迹重游的强烈冲动。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一、对大沙漠的热爱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对撒哈拉人的关爱

在三毛的18个故事里,在她质朴的笔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也爱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尽管周围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邻居们面对这个"异乡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经常找他要钱,借东西不还,甚至连吃饭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还是友善地对待每个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传递着来自异乡现代人的温暖,读后感《(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车客》中,三毛在炎热的正午,掉头再回沙漠,为的是接出那个不肯放弃自行车的男孩;《哑奴》里,三毛和荷西对哑奴如朋友,忍受着邻居们的冷眼,尽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哑奴,可终究摆脱不了哑奴被卖的结局。三毛只能无奈地以她犀利的笔触揭露奴隶主的富有、凶狠和阴险,控诉着社会的不平等。

三毛还在家里开办免费的女子学校,教妇女们数数、认字,传授一些卫生常识,尽管那些不受规矩,不爱学习的"学生们"将家里弄得脏兮兮,她也热情地包容着。

三毛和荷西以热情与慷慨赢得了邻居们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后,他们开始与当地居民互动起来:荷西成了邻居电器的修理匠、木匠与泥水匠;三毛则成了代书、护士、老师与裁缝。

三、夫妻之间的挚爱

阅读这部故事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牵手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

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乐的温馨时刻,也有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历沙漠驾车捡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无法脱身,面临危险。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处找绳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开始降临,气温很快下降,冻得发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来"救兵",却"引狼入室"差点受侮辱。机智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已经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将碎片系成绳子,硬是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第4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走吧

走吧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作者:汤敏英

她的故事像鸟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着我。

他的电报长的像信,她的结婚礼物是一副豪华的完整的骆驼头骨。他穿着深蓝的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她找了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一把香菜别在草编的阔边帽子上。他们步行去结婚,笑笑地看着年轻的法官发抖的手,又步行回沙地吃那可贵的新鲜奶油蛋糕,补戴那忘交换的戒指。

荷西是个苦恋的男人,三毛是个随性的女人。她是一匹黑羊,找了一个丈夫来一起走走人生的路,跳脱了自己的圈,1974年跳入了黄沙温狂的撒哈拉,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

生性极度敏感的三毛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偏执、认真与敏感,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万水千山地流浪。人生世相,悲欢离合,大千世界。她懂得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走出了旷达、洒脱的三毛。她开始有情有致的去爱人,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有滋有味的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如一瓶很冰的啤酒、一碗很香的牛肉饭、一次煮得很成功的番茄汤、一包味道特别的浴液,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算什么呀,但三毛和荷西,这两个把沙漠坟场装饰成波普罗马的人,就会真诚地善待并感激着生活给予的每一个乐趣。

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埋在立领的风衣里,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是否也算是三毛对荷西隐晦的表白?

《撒哈拉的故事》——“走过”与“历程”流转着浓淡皆宜的生命情调。她的文章就是她的生活。她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死在这片荒原里。”她在迷宫山寒冷的夜晚独自甩掉了趁人之危的撒哈拉威嬉皮,从泥淖中救起了快被冻死的丈夫;她遇到了拘谨孤单年轻的沙仑,他舍得这片沙漠,舍得撒哈拉威人的根去不顾一切追逐抓住爱情,即使仅是沙伊达情欲上的给予,是金钱的讨要,是假的爱情;他们有很多借了东西却不愿出借的芳邻,他们做素人渔夫,她差点因毛里塔尼亚的巫术符咒而死,她遇到了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只为换取他仇恨的撒哈拉威人的生命的沙巴军曹;有一阵,她把讨来做家具的木箱看的比自己还重要。她和荷西白手成家,也有声有色地打发着漫长而苦闷的岁月。

居住沙漠,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她奔走进荒凉的沙漠,做着从没做过的事,其实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去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去等待自己没有想像到的未来?我们经历着突然降临的一切,像演员进入初排,一些东西我们没有把握,但是如果我们去尝试,就有机会去把握。人生总是伴随着种种的得到与失去,其实,东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的过程。

《哭泣的骆驼》是最后的章节,也是最悲剧的结尾。沙伊达在巴西里死后在人群中被撕扯掉裙子与前襟,在骆驼嘶叫的悲鸣中被强暴后死去。“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但是野蛮、粗暴、无知也在三毛的心中凌虐,像沙伊达与哑奴这些底层的人,这些受到三毛尊敬的人,受着折磨与煎熬,他们跌跌撞撞地跑向自己的家,头发在大风里翻飞,沉没在了大漠的夕阳里。

作家司马中原曾经提到过,如果生命是一朵云,他的绚丽,她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用她云一般的生命,无论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是精神的文明,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就像有温度的张爱玲一样,人情冷暖,她是温热的三毛。

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自然没有第二个三毛一样的只能臆想而不能触摸、灵魂骑在纸背上的流浪者。

那是自然,是洒脱,是一颗百转千回的心。

风里带来了她的笑声和小河般流满了面颊的泪。

记着她,行走着却孤独着的人。

太阳像融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我看见她对我说:“异乡人,走吧!”

第5篇:读《撒哈拉的故事》对爱情的感悟

姓名:宣文菊学院:外语学院

年级:大二班级:经英09-1班

看《撒哈拉的故事》对爱情的感悟

爱,是什么?是生死相偎?是有缘无份?是飞蛾扑火?从古至今,不同国度的人们都在探索着,爱到底是什么?

在《撒哈拉的故事》——《爱的寻求》这一章节中,沙仑对沙伊达的爱却是沙仑这一生所缺乏的东西的集合,亲情、爱情、家的温暖,当一颗年轻拘谨的心,碰到一点即使是假的爱情,也不顾一切地用尽所有力量试图去抓住。

沙仑,一个朴实、敦厚的沙哈拉威人。他拿着父亲留给他的遗产——30万元去进货时遇到了沙伊达,三毛对她的描写为:骗子、妓女。其实这样描述已经算是客气了,沙伊达利用沙仑的善良和单纯欺骗了沙仑,骗了他的钱、他的感情和他的希望。她,算得上一个魔鬼。她说她要和他结婚,把沙仑的所有财产三十万骗走后,她告诉他,她三天后就回来找他,而沙仑竟然相信了她的话,两手空空地回家了。从此以后,沙伊达在没有来找过他。

情感内敛而羞涩的沙仑还一直在期待,他去恳求三毛帮他写信给了沙伊达,然后就开始了等待。每天三毛去他的店里,他都要问三毛有没有他的信,即使每次接踵而至的都是失望,他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后然三毛没去他店了, 他就每天去三毛家门外徘徊,直到每一次三毛告诉他,没有信,他才会回家。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为沙仑的坚持而心疼心碎,他已经把对沙伊达的渴望和眷恋看成了生活的目标和希望。

当得知有沙伊达的回信后,沙仑的一连串反应“他人在发抖,眼睛发出疯子似的光芒” “他轻轻的问。深怕大声了,这个美梦会醒。”我想,他一定很想通过这封信来证实,他没有被骗,他拥有爱,拥有温暖,拥有幸福,拥有希望。然而,沙伊达在信中又想索要10万元,她说她没有来找沙仑的路费。三毛和荷西都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然而,沙仑呢?他不知道吗?我觉得三毛的认识很深刻“他从开始到现在,心里一直明明白白,只是不肯醒过来,他不肯自救,谁能救他。”从此,沙仑开始更加卖力地工作,做很多份工作,几乎不睡觉整个人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他就像一个为了抓住救命稻草的人,死死拽住最后一线生的希望,以命相搏。对工作的过度疯狂使他精力不支,在烤面包时,严重烫伤了手。再一次三毛帮他换药时,忍不住说出沙仑知道却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事实 “沙伊达只是个婊子”。沙仑,终究还是被迫面对现实了,这句话像根大棍子重重地击倒了他,他想说话,却没有说出一个字。瘦得像鬼一样的脸上没有愤怒的表情,他将那双烫烂的手举起来,望着手,眼泪突然流泻下来。他一句话没讲,夺门而出,往黑暗的旷野中跑去。

他被迫接受了现实,他的幻想像泡沫被戳破一样,无力辩解、无力面对和承受,他被迫走出了自己用谎言编织的世界。

第二天,他偷拿了他哥店里进货的钱,又拿了面包店收来的帐,逃走了。在沙仑心中,沙伊达是他的太阳、他的希望、他的光,认定了,便不顾一切地往上撞,就算知道沙伊达是骗他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找她了,就算他是恶魔,她是烈火,他也义无反顾地扑上去了,就像飞蛾扑火。然而,飞蛾扑火时,一定是幸福的。

爱是什么?我想爱应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应不应该,没有合不合适,它让人变得脆弱,它也让人变得强大。就像沙仑,虽然平时木讷、拘谨,为了爱,他疯狂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搭上了,他犯了罪,他背叛了亲人,他背叛了朋友,也背叛了自己。

然而,沙仑这种爱值得吗?我不认为。近年来,多个高校情杀事件发生得越来越多,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承认,事件里面的主角,他对她或者她对他的爱很深很浓,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也或许深到我不理解的程度。但是,最后,为什么还要把挚爱的人推进深渊呢,把双方的亲人推入深渊呢?爱,可以是单方,也可以是双方,这是两个人之间的感觉,相知相惜。如果有一天,她或他不爱了,那么她或他也是自由的,你可以去挽回,但你无权干涉或伤害。你伤害了你爱的人,你会幸福吗?同时,这种行为也会造成你的亲人的痛苦,造成朋友的伤心和社会的恐慌。

因而,我们每个人都都要学会理智地爱,冷静地爱。在面对爱人不再爱你时,要么用正确的方式挽回,要么放弃这段爱,去寻找新的幸福,又或者用仓央嘉错的方式默默去爱,不管对方爱不爱你,你的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觉得,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

第6篇:读《三毛的撒哈拉》有感

李冰

我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子,大多早早的于中学时代就读了三毛的书。粗粗地读也好,细细地品也罢,总是多多少少有所涉猎的。可我直到参加了工作,才在偶然间翻阅了三毛的作品。似乎开始的有些晚。可是在我走过了年少轻狂,经历过些许挫折后看到“撒哈拉”中的平静亦或是动荡,才让我在刚刚开始真正感受“人生”时,给予了我内心的沉静。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中的全部热情去写作,用一生的浪漫去感受生活的女人。她的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她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生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撒哈拉给了三毛灵感与快乐,而三毛也为之付出了自己最深切的感情,于是便有了《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精彩,刺激而引人入胜的。在三毛的笔下,我看到的是一个浪漫,闲适,充满乐趣和生机的生活画面。在《白手起家》的篇章中,看着她为了捡到免费的木板制作家具而开心地吹起了口哨,看着她用旧车胎做坐垫,把汽水瓶漆上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把一个破旧的房子建成了“全沙漠最美丽的家”,这些在她说来是如此的趣味盎然。虽然她也会偶尔因为生活中的困难而气馁,然而她又会精力充沛的想出新的点子来让生活变得活力四射。我喜欢三毛对生活的热情,那么真诚那么简单。

在撒哈拉,三毛以一个纯粹的异乡人的视角,体味着他们的热情,无知,甚至是野蛮,用轻松自然的笔调把在撒哈拉的日子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拒绝了,换来的是拉布母亲的一句话:“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精彩的对白,实在使我忍俊不禁。在《哑奴》一文里,三毛和荷西忍受四周的冷眼,对哑奴以朋友相待,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淳朴的爱心。喜欢三毛在炎热的中午掉头再回沙漠,为的是接出那个不肯放弃自行车的男孩。喜欢三毛与荷西照顾残疾的加里老人那拳拳之心。喜欢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像《沙漠观浴记》、《死果》,像玛黛拉方村那巨大无比的肉串。最有特色的要属巴西里与沙伊达这一对恋人的遭遇,每每读起,都在我的内心掀起巨大波澜。

沙漠上的生活,除了“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增加点诗意外,平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惊心动魄。像荷西深陷泥沼,三毛无意被下诅咒,甚至于三毛当医生,当教师,都让我常常为她捏一把冷汗。撒哈拉对于我而言是完完全全陌生的地方,除了名字,我对它一无所知。然而是三毛的文字带我跨越山河湖海,沙丘大漠,直至我心中。我应该感谢三毛,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希望。虽然我无法像她一样真正去流浪,但是至少可以像她一样去爱自己的生活。

读三毛,就一定要读懂撒哈拉的另一个主人公——荷西。他是让三毛闪耀光芒的那个人,他给了三毛最美的爱情。“爱如禅,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只是荷西走了,留给三毛的爱既是刹那也成了永恒。我一直珍视他们的爱情,但我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替三毛和荷西惋惜,只是想学会淡然看待世事无常,珍惜当下。我从荷西身上学会了如何倾尽全力去爱,不就是我最应该感谢荷西的吗?

三毛是会生活的人,并把生活很好地表达给了我们。她是那样灿烂的绽放着生命。在她的世界里,至真、至纯、至美,却又为何自己拉上了人生的帷幕?我不愿去想。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三毛的痕迹已经不灭地烙在许多人的心灵深处。陪伴着走过情感的千山万水,或者云淡风轻,或者痛彻心扉,领悟到人生必经的沧海桑田。然后,学会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即使痛得筋疲力尽,也能拈花微笑。

三毛的撒哈拉之恋,无比美好,那里有三毛的梦,也牵动我的心。微笑着生活,我的心就会跟随三毛远赴撒哈拉,谢谢三毛。

第7篇:撒哈拉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以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为例,一起来了解这个传奇女人一生中对爱的执着与对自由的追求。

撒哈拉的故事,是著作家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她生前身后一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这本书收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的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沙漠生活艰苦荒凉,三毛却能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写出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读者们可以透过三毛的眼睛去探寻别开生面的沙漠世界,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感染到三毛在艰苦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精神。

关于三毛,我想这样来描述她:

本名陈愁平,因为学不会写“愁“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 十三岁就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 没有数字观念, 不肯为金钱工作, 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一张撤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撤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

然后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从此写出一系列迷倒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淇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 “三毛热`迅速的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 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接着,安定的归属却突然急转直下, 与攀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 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 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城歌词, 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

最终,她又像儿时男附坏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

…… 从这些简短的描述和几个关键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三毛是一个最浪漫、最执着、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女人。而她的文字也同她本人的性格一样,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关于爱:三毛的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像《中国饭店》之类的鸡毛蒜皮的温馨小事,有像《收魂记》之类的异域风俗文化的奇观,也有像《哭泣的骆驼》中《沙巴军曹》中那样震撼人心的小人物的感动等等。而这些文章都由一个字串联起来——爱。并且这种爱是一种博爱:

她爱朋友,她对于朋友的爱是宽厚的。他因为爱他的朋友,所以能为沙伊达不顾自己的危险;能给哑奴最大的帮助;能为《娃娃新娘》中的洛卡给予最大的宽容。也因为爱朋友,她能为《爱的寻找求》中那个沙仑写信。正如她所说的:“我相信,燃烧一个人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

她爱荷西,爱到了血泪交融。荷西向三毛求婚前,曾问三毛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她不为世俗择偶,只因自己内心的喜欢而选择。《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而这简单的浪漫也正是她和他所爱所为之快乐的。我们来听一段三毛回忆她与荷西的原声录音——(播放录音)。当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时,荷西没有说什么,只是准备好行李,先去了沙漠。而当荷西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三毛心里已经决定了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很好的解释了“不是爱景,只是爱人”。

她爱亲人。从小家人给予三毛的爱让她明白亲情的可贵。小时候三毛任性,抑郁,得自闭症,可家人没有抛弃她。父母给她最大的关爱,给她请家庭教师,送去学画画,出国留学等等。亲人一直都是她最大的坚强后盾。而她在千里之外也时刻心系着千里之外的父母亲。她在《不死鸟》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关于自由:

流浪的自由:三毛是一个喜欢把意识深处的渴望,用一种外化的形式加以诠释的女人。她将这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用外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她用流浪来诠释着她的自由。她喜欢穿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特别是吉普赛、印第安女人的服饰,西部牛仔的装束也是她亲睐的打扮。这种流浪似的打扮张扬着她的品味个性,同时也表露着她对自由的渴望。

心灵的自由: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迹,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她希望自己能得到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也是心灵的自由。她到处流浪,喜欢“每一次从一个地方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就有一种对未来的期盼、迎接和挑战,而人生的美好就在这种未知。”

游戏式的创作:三毛对于创作是当“游戏”的,创作完全是自由自在的。她说“我的写作原来是一个游戏,我无拘无束地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她不会刻意去强求写作技巧与方法。也许从表面上看,文章是比较平淡,可是就是这样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家三毛那时真实的感情。这种“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最好体现。

让我们用她的一首诗来做结: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就是三毛,在流浪中追求自由,在平凡中感受炽热,在简单中创造浪漫,用热情的心触碰世界,爱得热切,活得潇洒。

上一篇:孩子天天向上下一篇:中学五四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