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分析

2023-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形象分析

【摘

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小说最优秀的典范之一,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从宏观的角度,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具体地反映中国社会乃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士人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了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主人公善良、儒雅,但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本文力图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和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形象。

【关键词】孔乙己

形象分析

性格特点

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但总的来说,并没有打消我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隔膜,

我仍然是敬而远之。当然,先生的不少作品却带来了我心灵的震撼,其中《孔乙己》为最。

我初读《孔乙己》,已记不清是在中学几年级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如今再读《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的。也许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读书致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同时,为了引诱知识分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士”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用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精神饱尝几十年寒窗之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到科举考试这个巨大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所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跑。然而,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穷的生活。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其遭遇折射出了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展现了科举时代没落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腐的魂魄,孔乙己是科举场中人物梦想破灭的最佳写照。他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想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跻进真正长衫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忠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的奔走着,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无丝毫的悔悟,仍然陶醉于满腹学问的牛角尖里,于是导致了他在生活方面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他轻视劳动,四肢不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青春的浪费,劳动本领的丧失,道德的沉沦,这些都十分清楚的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上和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愚弄和戕贼的。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鲁迅先生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身上这样几个鲜明的性格特点:

其一,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而且是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着这样的理念。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但讨饭抛头露脸,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他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他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他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偷书,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却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的第二个性格特征是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品行是端正的。

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是孔乙己的第三个特征,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去争辩,可当人家讥笑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气力,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是个穷苦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了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作品中写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精神上的孤独,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可笑而又可怜的孔乙己,封建制度是把他拖进人生苦海的竹竿,但他却把它看作拯救自己脱离苦海的稻草。他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传的封建思想,衷心维护着科举制度,但从它那里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他心中没有对人生的幻灭,但他的一生却无药可救的走向幻灭。

参考文献:

[1]林志浩.鲁迅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第2篇:孔乙己形象分析

龙川县车田中学 谢志伟

鲁迅先生的小说无不与当时残酷黑暗的旧社会紧紧联系着。通过分析《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中的孔乙己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到三千字篇幅,以“我”的见闻为线索,摄取孔乙己几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的生活画面来构成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它写于1918年冬,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注(1),这样就在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孔乙己》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那时的科举制度如何?那时的读书人读些什么呢?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须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那时的读书人, “„四书‟熟,秀才足”。他们就在上述那些书本上作功夫。因而孔乙己讲话,满口“之乎者也”,什么“君子固穷”,什么“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都是“四书”上面的话。在科举制度下,考中了秀才,才好去考举人,再考上去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就会有钱有势。但要考取秀才、举人容易吗?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一百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1%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所以,科举制度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致使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孔乙己考不上秀才,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自然养成一种坏脾气,就是“好喝懒做”。幸而写得一手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口饭吃。可是坐不了几天,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在他看来,抄书哪有前途?哪能解决自己贫困的生活?连这唯一的生活来源也丢失之后,便免不了做些偷窃之事。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之后,先写“服辩”,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科举制度就是那样,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致使社会对这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世态炎凉,人心势利。在那个社会里,可谓等级森严。小说提到的咸亨酒店里,在曲尺形的大柜台上划分得很清楚:靠柜外站着喝酒的是做工的短衣帮,穿长衫的踱进店

面隔壁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其思想意识和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试想像孔乙己那样身份独特的社会畸形人,如何能有生存之地?首先,他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深受封建文化糟粕毒害,使他成“才”则已,不成“才”则沦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其次,封建统治阶级(如丁举人)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他;再次,就连同一阶层的短衣帮以致不谙世事的小伙计,也同样深受封建等级制度影响而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来轻视他、嘲笑他,把他往死路上推。总之,他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物。有他,只是增添人们的谈资、笑料;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唯一能使人提起他的,只是掌柜说起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

当然,孔乙己还有善良、令人同情的一面。文中提到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写帐要用的“茴”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些细节都体现他心地善良的一面。但是,我们在同情、可怜他的同时却又看不出丝毫希望,我们寄予的也只能是绝望的同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被打断了腿也宁可说是“跌断”,如何能指望他有所觉悟呢?

看来,小说是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地启示人们,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在相信读经、轻视劳动的封建思想毒害下,知识分子是没有出路的。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是富有战斗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呢?首先,是“事实与诗”(周作人语)的结合。据考查,《呐喊》、《彷徨》中各篇小说,其题材和人物都各有所本,只是经过艺术的加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注(2)诚如他自己所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注(3)他所写的人物,大都有几个原型,但又不受原型局限,以求对生活作出更高的概括。他“杂取”各种人物作为素材,加以缀合,拼凑,使之典型化,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就是通过“孟夫子”、“亦然先生”和鲁迅的本家周子京塑造加工而成的。“孟夫子”虽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而偷,被抓住硬说“窃”书不能算偷……其行径与孔乙己尤为相似。“亦然先生”是当时绍兴城内一个为谋生而卖烧饼油条的人;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只好跟在别人后面叫“亦然”;他喝酒时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口中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周子京又名“四七”,他喜欢喝酒和抽鸦片,但能写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四处游荡,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这些人物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孔乙己了。第二,鲁迅巧妙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讽刺在我国古典小说、笔记及小品文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它对鲁迅的小说有着不少的影响。《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分明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们的命运际遇虽然不同,但都有是作者用含泪的讽刺之笔勾勒出来的形象。第三,是在于悲剧气氛的渲染。《孔乙己》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孔乙己的悲哀是他在人们的笑声里永远消逝了。总之,鲁迅先生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形象地再现历史舞台上知识分子这一类人物的思想言行,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诲,召示人们赶紧起来谋改革、寻出路。

第3篇:孔乙己 余映潮 分析

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实录及欣赏

起立,班长带大家(齐呼 景山的校训、班训)

师:一上课我就感觉到同学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来进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欣赏。 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屏显)

一、文意理解

第一个任务很简单——文意理解,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好,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好,谢谢!请你来!

生 :社会的复杂、群众的麻木和科举的罪恶。 生:首先是社会炎凉。

师:前面应该要有个总起,我感受到了,我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了……

生:其实我刚读完这篇小说觉得挺有趣的,孔乙己,说白了,就是小说里的一个笑料。但是呢,就是通过这个笑料,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还有揭示社会的丑陋。

师:嗯,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那些看客们的笑料。因此,孔乙己这个人呐,很可怜呐!注意说话里面不要带口语——“说白了”。

好,请你来。

生: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鲁迅就是用这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来反衬出一种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人性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师:是呀,他既不是短衣帮,又不能像那些穿长衫的一样潇洒地慢慢“坐喝”,所以他是一个边缘的人,可有可无。概括得真好,通过这个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炎凉。

好,继续说话。请你来。

生: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写出了当时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情况。

师:好!当中加一句——通过什么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命运的变化,然后再是你的第三句话。这个同学的发言就切中我们文学作品范围中来了。通过作者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命运。

还有同学要说吗?(没有) 好,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孔乙己》是篇小说。《孔乙己》是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孔乙己的小说。这篇小说用各种描写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这就是我们的初步感受。

欣赏:这是整体感知课文,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虽说是初步感受,可很是需要花功夫的。它需要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至少走一个来回,还需要他们筛选提炼整合,就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理解。这也是老师上课伊始打探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这里老师能了解到学生读课文文学味少了些,小说的知识运用得少(到最后发言的同学切中文学来谈),谈得感受大多是概念化的理解,如:反映封建社会,抨击封建制度。余老师的回应一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小说中人物命运变化,为后面的小说欣赏做铺垫。

过渡:资料助读

资料一: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屏显)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注意:鲁迅先生自己说,他说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现在的解读常常认为是批判封建社会,但作者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有很多弱点,正是因为他的弱点,才导致了他生命里程的变化,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要表现的是“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孔乙己》运用“儿童视角”编织故事。(屏显) 师:注意这四个字“儿童视角”。阅读小说,我们要关注视角。《孔乙己》的创作手法,是用儿童视角来编织故事。小说里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故事。这四个字要批注在课本上——儿童视角。一说到这四个字,你们脑海里应闪现一批用儿童视角写的小说。能不能记得你们学过的课文里用儿童视角的小说?

生:《最后一课》

师:是呀,小弗郎士的眼睛里写出了一个重大事件。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社戏》,学过了吗?学过了。还有外国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学过没?还没有,以后会学到。你们看,拿到一篇小说,你就知道它是儿童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还是第三人称的视角。

下面再注意四个字——“场景设置”

资料三:《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 (屏显)

师:注意咸亨酒店就是场景,作者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和“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说故事。短篇小说非常讲究场景设置。我们顺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问一下。

师:《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

生:在教室。

师:马上触类旁通了吧!就是在教室里形成故事情节。想一想一个大难题,《社戏》的场景在哪里? 生:在船上。 师:怎么讲?

生:就是主人公他们在船上看戏。 师:一群人,小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物群像都是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什么是场景了。下面又有一种手法,就是“虚写和实写”。

资料四:《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屏显)

师:虚写和实写,虚实相生。这个里面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始终没有出来,但是他的故事却在文章里面,所以对丁举人是虚写。作者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了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对孔乙己主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丁举人就是虚写。就是孔乙己也有虚写,比如听人家说过孔乙己,就是虚写。这个很重要,读孔乙己一定要读出多线条多角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资料五) 资料五:《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们“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屏显)

师:昨天有个老师说,她一节课专门欣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表现他心理的变化,表现他命运的变化。这个线条就很好。孔乙己的手在文章里就很多。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线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下面是专家的话。

资料六: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屏显)

师:长衫足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他很落魄,但他仍然自尊地认为他是读书人,不管它多么破多么旧,他仍然穿着。但是他的长衫终于没有了。因此他的命运就有了暗示。语言,之乎者也,满口之乎者也,但是,后来呢?手,一笔好字,能够用来抄书谋生,后来呢?所以呀,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体现人物命运的变化。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他的人生命运的巨大变化。这是专家的话。我们这节课,要涉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欣赏:这是丰厚的课中“微型讲座”。这一个环节为下面的课中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读课文,读小说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指点了小说的欣赏角度与基本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不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激动一会,雾里看花,实质没有留下什么。这里,学生学习的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加之下一环节的实践,相信这些都会驻留在学生心里。

下面进行课中比读,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很有意思的一段话。

二、课中比读

生:(齐读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屏显) 师: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退场时候的孔乙己和出场时候的孔乙己都是可以比读的。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请大家看练习三,“他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在第四段。再看下面的练习,“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就是比读啊!第四段里他拿钱的手法是“排”,第十一段里,他拿钱的动作是“摸”,这就叫课中比读。大家从第四段和第十一段找出细微处进行比较,然后阐释。开始各自尽心的、地读书。手上要拿笔,要把它们画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活动时间,每位同学5分钟。

(生勾画旁批,比读5分钟)

师:互相讲一讲,自己的欣赏。(生杂然讲,师巡视)

师:好吧。下面我们自由赏析,各自表述自己欣赏的那一个点。好,可以举手了。谢谢!

生:在第四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

师:好!分析得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

生:第四段,孔乙己涨红了脸说,到后面孔乙己低声说:“„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好像在恳求掌柜”。先前的孔乙己还同别人争辩,可是在丁举人打之后,变得没有力气跟别人争辩了。开始他还能找到,哎,哎,(师补上:自尊)对,自尊,可是后来随着他的腿断,自尊也没有了。

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分析得好!

生:我找到的是第四段他穿的是长衫,而到十一段他穿的是破夹袄。穿长衫是他轻视劳动人民,从内心里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而穿破夹袄时,说明他的身心和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了。

师:是呀!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象征他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是不是被丁举人剥落了呢?这里面有很多空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谢谢!

生:第四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可是十一段孔乙己在门槛外坐着。说明 ……(听不清)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你看,一个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和人争辩的人,最后是匍匐在地上的。他的双腿被人打折了,他永远站不起来了,这就是站着和坐在地上的巨大反差。谢谢你!

好,请你来分析。

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不要取笑”,就没有“者乎”了。

师:嗯!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注意,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没有了,象征他身份的没有了,再也不是读书人了。同时,他的语言系统也被摧毁了,他满口的之乎者也,这时只有“温一碗酒”。象征他文化象征他身份的语言表达特征没有了。这同样是他的巨大变化,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他上面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个是他的长衫,一个是他的语言。你看专家分析的,还有手啊!好,请你来。

生6:在第四段拿钱是排出,十一段是摸出。

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几文啊?九文。而且这个“排”还带点童趣啊。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呀,抖抖索索,同样是富有表现力的。谢谢你的分析。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没有了。

生:孔乙己原来喝酒是在酒店里的,后来是在门槛外的,没有进屋。这时天气很冷了。我想他不想进屋被众人嘲笑。在外面喝酒不得已。

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这位同学看出来的是孔乙己喝酒的位置。原来别人嘲笑他,他还要争,第十一段,他非常可怜地坐在门槛的外面,甚至小伙计看也没看到他,看不见他。这一幕很让人揪心啊!一方面,他怕人嘲笑,不想进屋;一方面他没有力气跨过门槛,因为他没有腿,只有手。好,继续。

生:第四段孔乙己喝酒时都和周围的人,包括小伙计掌柜的说笑,这次,他只想喝酒,不说话。

师:这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目的很简单,就只是喝他一生可能是最后的一碗酒。好,继续赏析。还有啊,还有很多优美的线条。请你来。 生:原来是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来只是一碗酒。说明被丁举人残害后的孔乙己不仅十分贫困,而且什么都没有了。

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有四文大钱。

生:在第四段温酒时,能正面面对别人的嘲笑,十一段声音是极低的,说明他很虚弱。

师:对,他低声说道:“跌,跌断。”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被人打断了,他仍然保持他的自尊,爱面子呀。他说是跌断的呀。

同学们,请关注十一段这样一个地方。“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是环境描写,但是第四段是没有环境描写的。这里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关系到天气的内容。请你来。

生:这一段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然后写我靠着火,穿棉衣的 的 哎(师:感觉),对,感觉来反衬孔乙己穿破夹袄的凄凉。

师:对秋风的描写,对秋意的描写,就是氛围的描写啊,这里的氛围就两个字:悲凉。它渲染的是孔乙己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种悲凉的情景。同时同学分析得很好,用“我”穿棉衣来反衬孔乙己那时穿的是破夹袄,而且是在户外。

生: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孔乙己的腿已经没有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等天气暖了以后再来喝酒呢?我想,他可能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他想最后一次来这家酒店喝一碗酒。

师:对,很好啊!这个同学的发现真有意义。春天,万物向上,朝气蓬勃,代表的是生命的复苏。所以作者一定要安排在冬天或者是秋天,来表现这个人物命运的凄惨。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到这么多美好的内容。

我们这样小结一下。第四段写了孔乙己的出场,第十一段写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同时也是退场。做好旁批。小说人物的出场和退场是很有讲究的,读小说要分析人物是怎样出场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是怎么退场的。这都是需要我们欣赏的。

一个正常的人被社会,被恶势力摧残,这个命运的变化,谁能够承受得起啊!

他出场的时候有个伏笔,请你们批注“伏笔”两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伤痕”就是伏笔,表示着孔乙己常常挨打,就有打断腿和它照应。“伤痕”和“断腿”是伏笔和照应的关系。他的长衫没有了,知识分子的那种自尊永远的没有了,他穿着破夹袄离开这个世界。他的脸色,脸色的变化表明了他命运的变化,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像鬼一样的人,他的脸是黑的。这是颜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他那大大的眼睛和人争辩,和他那恳求的眼神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个人直到死都还要自己的自尊,不管是和人争辩还是恳求,都是一种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保护。还有多少内容啊,时令的对比,语言的变化,语气的变化,千万不要忘了你手中的笔,他的动作描写的变化,外貌形态、站坐姿态、喝酒的数量、钱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我们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孔乙己命运的变化,或者说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在这深深地思索之中,也许是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很有味道一句话暗示了我们孔乙己个人的原因;孔乙己这个人好喝懒做。

同学们,我们刚才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了很多地方,阐释也很到位,就是有一点——手的用途,没有阐释到位。一个读书人的手,喝酒的手,偷东西的手,被人吊着打的手,写检讨书的手,最后成为走路的工具啊。由此可见,丁举人的残酷。偷东西打手,他把腿干掉了。小说表现人物的角度多巧妙。如果你们老师下节课给你们讲,应该是议一议孔乙己的手啊。手的描写贯穿全文。如果你的老师用另外的角度读课文,你们就自己读一读吧,孔乙己的手怎样表现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

小结一下,比读,读起来。

(生齐读)“比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训练,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屏显)

欣赏:“课中比读”,“ 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余老师选点精准,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组织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在第四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里走了N个来回,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出生入死”,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读课文。他们读出了许多对比点:青白与黑瘦,争辩与恳求、站着与坐着、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长衫与夹袄……他们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姿态、动作等等方面读出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遭受巨大摧残的孔乙己。那性格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孔乙己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从大人到小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的冷漠气氛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里再也不是课前对作品概念化的理解了,这种理解同样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师: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意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谢谢同学们非常优秀的课堂发言。 下课。

欣赏:余老师的课最后总有类似的总结和鼓励。

这个课用两个主问题学习一篇经典课文,让人觉得越品越有味。这是余老师在对课文有了“精细的阅读”、“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见解”之后采取的高效的艺术的手法。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选取了最有价值的关键处:第四段和第十段,进行了最有艺术的处理:“课中比读”。当时听课的老师质疑资料助读环节老师讲得过多,后来又折服于学生“比读”的深度和广度。倘若没有前面资料铺垫,很难有后面学生“比读”的深、广。当我们感动于学生越来越深地走进文本,越来越近地走近孔乙己,越来越理解作者“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时,我们对前面的教学环节才恍然大悟。关键是学生的收获,在读同类型的其它课时,这些学生一定有类似高效的阅读方法。这就是余老师说的“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第4篇:孔乙己

鲁迅

C56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初步了解孔乙己的故事。

2、以“偷”为切入点精研文本,分析孔乙己形象和作品主题。(重难点)

3、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闻设疑,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说某地出现一位“现代孔乙己”,多次去书店偷书,屡教不改,而且辩解说自己的行为不违法,理由是“孔乙己早就说过窃书不算偷”。好笑之余,我们不禁会问,孔乙己是谁呢?他的名字为什么会成为偷书贼的代称?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一起去了解一下孔乙己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科举考试失利,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的落魄书生。他好喝懒做,经常到咸亨酒店喝酒,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常给小孩子茴香豆吃,还教小伙计认字,从不拖欠酒钱。他靠偷窃度日,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被众人取笑时还竭力辩解,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后消失在了人们的说笑声中。

(提示:概括故事时要注意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同时要紧扣文本,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组合,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三、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一)从偷的原因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1、孔乙己为什么要偷?

第5段: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和好喝懒做。

(提示:筛选信息的时候要先寻找相关段落,然后提取关键词语进行组合。)

2、文中是怎样体现他好喝懒做的?

好喝:被打折了腿还要来喝酒;第7段掌柜“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第8段“有几回”;第11段小伙计听他的声音很耳熟等。

懒做:第4段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乱蓬蓬的胡子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的阅读,就应当提倡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才能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领会作品的情感。)

3、他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好喝懒做”,不会谋生的人?

从孔乙己的身份分析。孔乙己是个读书人。在封建社会,受科举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直是读书人的人生理想,所以,读书人的思想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的封建教育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令他不耻。

4、你从文中能找出孔乙己鄙视体力劳动的依据吗?这又折射出孔乙己什么性格呢? (1)自命清高:不肯脱掉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 (2)自欺欺人:“窃书不算偷”;“跌断的” (3)迂腐不堪:“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卖弄等

(提示:概括人物形象要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为依据,概括时尽量用四字短语。)

总结:这样一个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读书人,他宁可饿死,也不会去劳动。可以说,正是他所痴迷的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了他的病态人格,使他走上了偷窃度日的道路。

(二)从偷的后果分析文章的主题

1、肉体伤害——被打

(1)他也有偷窃失败被抓的时候,被抓之后他会被怎样对待呢?你从哪里看出的呢?

被打,从“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外貌描写、酒客亲眼看见他去何家偷书被吊着打和酒客说他偷到丁举人家被打折了腿可以看出。

(2)丁举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形象地表现了丁举人的八面威风,不难推测其人阴险狠毒,平日里横行乡里,任意鱼肉百姓。

(3)为什么设置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而不是丁老爷、丁掌柜?

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的读书人不是无力谋生就是横行霸道,不是吃人就是被吃,鲁迅先生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

2、精神伤害——被笑

(1)孔乙己周围的人有同情和关心他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他的? (请两组学生表演第4段和第11段的场景,其他同学评价) (2)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讥笑、嘲笑、冷笑、冷漠、无聊的笑、污辱人的笑„„这些笑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没有一句是善意的,都是先铺垫再在伤疤上撒盐,可以说每一次的嘲笑都如一把刀深深扎进孔乙己的心坎。

(3)这反映了周围的人有什么特点?

周围人的麻木冷漠,反映了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

总结: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凶狠手辣,同是穷苦人的短衣帮们也没有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世态如此炎凉!孔乙己生活在这样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四、辩论延伸,总结收获

1、辩论:孔乙己值不值得同情?

不值得同情,他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不肯面对现实,不屑用劳动养活自己,最后沦落到偷窃的地步,他是咎由自取。

值得同情,他本性不坏,从不拖欠酒钱,热心教小伙计写字,还把得来不易本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吃,是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害了他。

2、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你从孔乙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启示?

(1)全面认识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3)保持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奋发自强;对他人多一些热诚和关爱,拒绝冷漠,不当看客。

五、布置作业,加深印象

假如孔乙己中了举,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会有什么反应,请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要突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变化。

第5篇:孔乙己

《孔乙己》教学片段设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二)整体感知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设置的问题是:读完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哪一种情态描写最传神?在孔乙己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归纳概括。

(多媒体)明确:a.偷东西遭众人嘲笑 ;b.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c.教我识字让我好笑;d.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 e.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设置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全文是用“用笑串起来的情节”。

(三)品读笑字

接着继续提问学生:“孔乙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令他周围的人发笑,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跳读课文,动手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有选择性的加以品读,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环节的容量很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点拨。

比如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的对比。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摸”和“排”两个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这“用笑编织的精彩语句”。

设置这个环节,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赏读,这样就把说和读、把评析人物和字句的赏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主旨探究 最后是对主旨的探讨,落脚点依然在一个“笑”字上,我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真的很好笑吗?这笑和孔乙己悲剧命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来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过对于这个环节讨论,我觉得还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么几个地方,那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几个“一”: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嘲笑声,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最后归纳为一个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感知出作者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

(五)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撰写悼词

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

(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

(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你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答案或许是你我一个深深的思索,或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吧!

第6篇:孔乙己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苦读“四书”、“五经”,耗尽年华,热衷科举,一心想沿着封建社会里一般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顺着读书应考做官的阶梯往上爬,可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落到将要乞讨的境地。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有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惨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觉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摧残了他的灵魂,而且也摧残了他的肉体。作者在刻画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对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还“写得一笔好字”。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过肉体上的痛苦。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

读后感 一个当不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读后感)

鲁迅一直都是我妈妈最崇拜的作家。我从小就常常听我妈妈讲起他曾经生活在广州,北京,日本的种种逸事。但是我从来没有读过他写的作品,直到有一天我在加拿大的大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呐喊》。从《狂人日记》到《社戏》,每一篇文章都给了我震撼的感觉。尤其是这次我们在课堂上重读的孔乙己。给了我一种新的感觉。

《孔乙己》是描述一个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文章里,鲁迅用讽刺的语言来刻画一个爱面子的落第秀才。孔乙己总是觉得在这种乡下地方读过书就高人一等。可是他却成了掌柜和顾客们的笑柄。当被别人看不起时,孔乙己就会说出一大堆之孚者也来反驳。因为穷所以很多时候孔乙己只能去偷东西来维持生活。虽然如

此,但是在酒店里,孔乙己一向拥有良好的品行,甚至比任何人的品行都要好。有的时候会欠钱不过在一个月内都会还清。鲁迅就是用这个故事来叙述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就没有用。就连一个小小的伙计都瞧不起他。孔乙己也是因为没考上秀才才会造成这样的坏脾气。因此才会缩在酒店里日复一日的荒废生活。难道没考上秀才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一种自杀吗?难道一定要考上秀才才能证明一位读书人的能力吗?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都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个读书人,都不知道引发了多少悲剧。虽然科第进考的出发点是对的可是会不会对落第的人太残酷了呢?有没有想过再多给一次机会让他们向社会证明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

从孔乙己身上让我们联想到现在,一个科技那么发达的世界,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没考上好的学校而从此荒废学业,甚至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的压力而自杀死去。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我们能多给他们一点关心,一点宽容可能诞生出一位出色的人物也不一定。爱恩斯坦当年也不是一位爱学习的小孩,可是他还不是照样变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从古预今,这就是《孔乙己》给我的感觉。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

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 写于一九一九年三月

①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② 在世;年纪;根本。③ 因为鲁迅先生处处为他人着想,所以得到了大家的爱戴。

5.① 重点写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几件事。

② 这句话在课文中表面上是说(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 《一面》这篇课文分为两部分,先回忆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了(“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④ (臧克家)(13)周年

二、阅读能力

(一)3.聪明能干、见多识广4.闰土为“我”讲述雪地捕鸟的事。

(二)1.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

3.要点:(1)艺术创作(作画)源于人民日常的生活;

(2)在创作之前应该观察日常的生活,向不同的人请教;

(3)这样的艺术创作才是真实的,符合生活实际的。

(三)3.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是因为(他虽拄着拐,但是却从容自信。)

4.那一刻的情景:帕尔曼用手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虽遭到了三次失败,可是他却带着平静谦和,甚至歉意的微笑。(2分)

感动的原因:帕尔曼坚持自己独立站起来;失败后依然保持平静的心态,面带微笑(2分)

5.要点:(1)我到人民大会堂观看帕尔曼的演出;

(2)帕尔曼坚持不用搀扶的做法让我感动;

(3)我从中获得了启示。

6.要点:(意思对即可,组织语言1分)不用搀扶体现的是自尊、自信与自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不用搀扶”。

上一篇:社区工作人员个人鉴定下一篇:县卫计局人才队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