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读书笔记

2022-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关何处读书笔记

《乡关何处》读书感(推荐)

悲怆时代的启示

——《乡关何处》读后感

要说2012年最让人催泪的图书,非《乡关何处》莫属。现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充斥在身边的每个角落,因此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一种感动、一种痴情显得愈发珍贵。我也是在工作之余偶然从同事处借来一娱,没想到却让我如此如醉,欲罢不能,感到在作者野夫笔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组成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有故乡,有故人,有故事。

此书由十二篇散文故事组成,有些写故乡的亲人,也有些写故乡的朋友的。十二篇散文,十二个抽骨剥筋的回忆,十二个步履维艰的走访。野夫回忆故乡所阐述的景象,以及每位亲人、友人的残片信息,无不透着折损萧瑟之气。现如今,桥不是那座桥,街也不是了那条街,野夫发现自己像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一样,但是记忆是永远那么刻骨铭心。在野夫的笔下,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故事幽幽道来。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的变革和变迁。这种把自己的许多故事交织在一起,反应时代的沧桑变化,即触动起读者的共鸣,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的确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悲怆的故事一定源于悲怆的人生。野夫的祖父是地主,外祖父是“旧军阀”,在土改中都惨遭横祸。父亲是一个煤矿的矿长,曾参与土改、剿匪,在文革中遭批斗,至死都将家族的灭门之祸隐忍不言。文革期间,父亲戴着高帽子游街,家门口被人用歪把子机枪堵住,窗上贴满了打倒的标语,母亲也被打成“右派”。野夫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第二年退出警界。1990年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1995年减刑出狱。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

全书的代表作便是第一篇散文《江上的母亲》,它再现了母亲所生活的那段历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母性文化出现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文集里,一千篇散文有一千位母亲,她们的故事永远不会单调,永远不会琐碎。《江上的母亲》把大量的笔墨投向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们,他们动荡不安和历经磨砺的人生轨迹或许截取一小段便远远超出了后辈人一生的波折。民族危难、社会动荡、土改整风、十年浩劫以及扭曲的人伦,超过半个世纪的摧残折磨、由此而生对生的尊严的渴望,让一个68岁的老人毅然地走向了深秋的长江。在这里,文章最感动的章节便是作家描写的母亲的遗书——“我知道我病了,我梦见我的母亲在叫我,我把你们的父亲送走了,又把平儿等回来了,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我要找你们父亲去了。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的。你们三姊妹要互相帮助,父母没能力给你们留下什么,我再不走还要拖累你们。”无情的时代让无数这样的普通女性担负了她们承受不起的职责;母亲选择了自沉,以换取子女无牵无挂的未来。正如作家所说:“20世纪流行一个充满杀机的词叫历史不清,母亲被这个词语压迫得痛不欲生。”

作家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母亲的选择是对是错?其实我们无法去评判,因为母亲的死带给了母亲最伟大的尊严,这种对尊严的维护给予了那个残酷社会最好的回击,但是这种回击却付出了亲人离去的代价,形成了一道永远不能痊愈的硬伤。这种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沧桑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给予我们无限的震撼。

悲怆的经历使得野夫就像是一个行走于江湖的侠客,他时刻都要提防身边的危险,时刻都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奋斗。野夫母亲的遭遇在当今的我们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我们不能忘却那段骇人听闻的历史。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阶级”的标签强加给每一个公民的头上,一些人好似被这个标签打入了无间地狱。只有那一个个饱含热血的个人遭遇使人们看清历史书上干瘪的木乃伊的真实面孔,告诉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野夫的亲人、江湖

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本书真正让我们走进了那些年代。

在回忆外婆的《坟灯》中,野夫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惨酷长篇”。我想起了已逝的外公,在父母还在奔走无法顾及的我的童年、外公总是变着法子逗我开心;要不是那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或许外公能够笑着知道我将要读完大学,继续着求索的人生。痛恨历史必然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该反思:今天在我们身边的亲人,我们真真正正地珍惜了吗?比起野夫心心念念的“坟灯”,我甚至不知道外公的坟头上有些什么。不肖的孙女多年没有去外公坟墓给外公祭扫过,若外公真的到达了幸福的彼岸,他又会多么失望!

因此,读罢此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在那些避免被提起的历史中,个体如同孤舟一样在江湖的风浪中漂泊,随时都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险。尽管大风大浪已经过去,但在缺乏彻底的反思的今天,我们难以保证风波永不兴。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批判的精神去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活,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是不想踏入野夫漂浮过的“江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浩瀚的文字当中,野夫就是这样呈现给我们这样一个回不去的精神故乡,希望这本《乡关何处》能感动你,让你找到现代生活的精神世界!

第2篇:乡关何处

《乡关何处》

很早之前便听闻过这样一本书。

前段时间一同事翻阅报纸,指着阅读版说:“这里的好书你看过几本?”当时便汗颜,刊载的十多本我俩竟没有一本是拜读过的。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立马让另一同事订购了这些书。

隔个星期订购的三本书便到了手上,我最先拿起这本《乡关何处》,在闲暇开始了断断续续的阅读。多日之后,才被我囫囵吞枣读完,不免感到仓促浅薄。作者于1962年出生在湖北恩施,他所生活的年代,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野夫经历中国**的时期,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六年的牢狱生活、现在自由自主和平时期,所以他的作品留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以各个人物为主线,娓娓述说,讲述了我们这一辈的孩子没有感受过的爱与恨,痛与笑,**与安稳,以及表达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等。

章诒和在序言夸赞野夫的作品是由哭泣的大地孕育出来的。微风漾水,淡霭凄林,有着丰富的人生意味。他的写作,很传统。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像块状物那般结实。情感浓烈,但有控制。文字朴素,又带着优雅。对人的描写采用线性白妙法,对事物的思考也是东方式的,围绕着主脉一路探究、追述下去„„这些都是反对野夫作品的概论式讲解,太抽象,太深奥,对于我来说,这本书里的文字很多地方我并为理解透彻,而今只能谈谈我读完之后有所思吧。

《江上的母亲》一文中,野夫68岁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刚刚出狱不久的儿子,走向了“水冷如刀”的长江,用淡然沉默却又刚烈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他在文中说:“那时水冷如刀,朝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的„„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样短短的几句话让人感觉如有巨石堵在心头,他怀念母亲时候的无尽悲凉、沧桑跃然纸上。我不由地触动于这位老人的无私,感受到了身为游子无尽的悔恨之意。而他怀念外婆的《坟灯》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私了一辈子的老人,那样的温柔,那样的善良和慈悲,那样的豁达与通明。以至于为儿孙操劳了一辈子也没能完成回归故乡的夙愿,最后在入土十年之后重返家园。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一不诉说着外婆的勤劳还有朴实,无一不在表达野夫的深切怀念之意,这种亲情感人肺腑。

《大伯的革命与爱情》讲述了张志超在那个**的年代被时代湮灭了爱情。他与王冰松相识于革命年代,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颠沛流离,创办社团,宣传进步思想,而他毕生追求的爱情却因为革命的谎言无疾而终,只在相隔半个世纪后和曾经的恋人相对无言。

作者通过记叙故朋旧友的几篇文章诠释了自己对人生感悟:比如老刘的婚姻,告诉我们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坎坷之中那一种被欺骗后豁达的照单全收?他又借老李的经历写下了承诺的真义:遵循自己的承诺,不原谅别人的食言。懂得了承诺、经历过伤害,再来谈爱情,才不那么徒劳与轻率。

在该书的篇尾,作者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这样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是啊,这时故乡,就是那曾经消逝的美好回忆。在这样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价值观都已经改天换地,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为人处世的根?

这本书,有一些些诙谐,有一些些哀伤,也有着对美好人性的诠释。阅读它,也是对那些我们不曾历练的岁月的一次徜徉,更是来自心灵的一种涤荡。何妨在闲暇捧起来一读呢?

第3篇:读《乡关何处》有感

凡人处世,总难逃名缰利锁。雅人利欲易退,然则名心实难消磨无痕 ————题记

读《乡关何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此书作者是野夫,本名郑世平,1986年插班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1990年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1995年减刑出狱。服刑期间,妻离子散,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创办图书公司,成为全国民营书业十大策划人。2009年6月成为香港《亚洲周刊》封面人物并被连续报道两次,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他有着一段传奇而坎坷的人生!(详见《是非恩仇20年》)

最初接触到野夫是因为他写的一篇散文《记忆中的花园》,当时读完后认为作者若没有亲身的经历,文章是不会写的那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然后我就开始关注野夫了,到网上查找他的资料,了借他的生平,读他的文章,关注他的动态。再然后就成为了他的一位粉丝。近日购得《故乡何处》,断断续续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看完之后心情很低落,我一般看的书籍大都情感色彩比较浓烈,这大概与本人性格有关系。我不得不说书中写的故事真的太感染人了,是那种读完后再回味的时候依旧悲从中来。该书是野夫用他的血与泪创作而成!此书写了他的外婆、大伯、母亲、挚友等的故事。

“这是一篇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又是江 南飞霜的时节了,秋水生凉,寒气渐沉。整整十年了,身寄北国的我仍是不敢重回那一段冰冷的水域,不敢也不欲去想象我投江 失踪的母亲,至今仍暴尸于哪一片月光下……”这是文章开头的部分,还没有读完全书,我就感受到了野夫发自内心的悲伤、愧疚、和恨!

不知道谁说过“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于我,则常是中宵酒醒之后,无路可走而深陷回忆,牵出无数往事的余痛”。野夫就是这样,读野夫的文章常常感到一股江湖的气息,他所结交的朋友几乎都为侠义之士,自己入狱也因为“义”。它们的身上有着魏晋时期文人的“狂”。刘镇西、郑家桥、李如波、王七婆……都是那个时代的奇才,但他们和野夫一样有着一股侠气,刘镇西在文革时候敢说“真话”,获刑7年,无所畏惧。郑家桥淡薄名利,潇洒自由,与世无争。李如波孤芳自赏,不随波逐流,坚决不与时代妥协,遗憾终身。王七婆在生意场上大起大落,妻离子散,最终寻找到灵魂寄托,安心于文学创作。

大伯与王冰松的爱情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而抱憾终身,当两个白发翩翩的老人跨越时空见面的那一刻,无语凝噎。相视一阵苦笑。无奈物是人非!

“我”的母亲在出狱不久,投江自杀。尸骨无存。多么倔强的一位老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不公、丧夫后,她已看淡了一切,她去追寻她的母亲、丈夫、国民党的父亲、祖父。也许活着对于她来说已经是这一种磨难。 野夫对于他的故乡、故人、故事是深情的,是无法割舍的。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处,对于故乡的情感永不能忘却。

因为魂牵梦绕的故乡里,有故“人”还有故“事”!

上一篇:男虎女猴下一篇:设施农业建设方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