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的卫生水平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应地国家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与疾病防控水平。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能够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对疾病预防的关注程度同样也会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本文将总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财务管理 分析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制度和方式不同于行政机关和企业单位,其存在公益性的特点。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方式不能采用一般财务管理方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及公共卫生工作,所以,分析和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方式,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特点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各项工作于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能够保证控制中心的正常运行。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对中心资金的合理分配进行有效的保障,从而支持中心的各项活动,同时有效的财务管理也能够保证中心的资金能力安全的运行,使资金能够按照计划使用,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财务管理工作相比于企业单位较为简单,因为其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其主要的收入和支出也为疫苗销售检验监测服务性收入和日常事业运转和员工福利支出等,所以,疾病防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并不复杂,一般情況下不会出现资金的非正常损失以及账目不全和财务混乱等问题。但是疾病防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只有小部分为事业性收入。而其财政拨款常常会受到预算的约束,疾控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受到国家规定价格标准的约束,其创收空间有限,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相比于一般的盈利性企业,其对资金的成本的控制更为严格。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资金的成本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证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其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其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也导致了疾病防控机构管理层财政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在整个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原则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也没有对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执行,导致疾病预防中心的财务管理弱化。这不仅使得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与中心的其他疾病防控工作进行有效地衔接,不能够为中心的活动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资金的利用效率较小。

(二)资金的管理存在漏洞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卫生部的直属国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没有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导致疾病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严格的按照市场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岗位的划分中,并没有对工作岗位进行严格的划分,甚至会发生会计与出纳的串岗问题。此外,疾病防控中心并没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管体系,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财务漏洞,一些工作人员利用这些漏洞会做出公款私用、设置小金库和虚列支出等违法行为。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几项措施

(一)完善财务核算机制

要保证疾病防控中心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建立严格的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对成本与收入环节的操作必须熟练掌握,减少成本核算中的误算与重复计算等失误。此外,应对财务核算机制进行不断的检查和完善,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将员工的工作成本考虑在内,之后依次考虑中心的药品、疫苗、试剂、材料的损耗、操作的费用以及交通运输的费用。在审核的过程中,应仔细考察中心的每一项花费,以保证将疾病防控中心的各项财务活动都考虑在内,从而能够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疾控中心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资金收入与支出的全部过程,具备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首先,应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以财务管理的相关领导为首,集体学习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从思想上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其次,应设置完善的财务人员考核制度,以不断激励财务人员完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职业素养,普及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与时俱进。同时,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工作失误,建立财务信息系统执行标准,在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使财务管理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完善财务控制系统

财务管理部门应从内部入手,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监督与沟通职能。在部门内部建立人、财、物为一体的财务控制系统。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充分发挥会计所具有的反应映和监督的职能,保证资金流动记录的真实性和正确准确性,以能够真实反应疾控中心的财务状况。其次,财务人员应熟悉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严格审核资金流动的每一个控制点,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以保证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后,应设置严格的财务审查制度。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审查,要做到账实相符。尤其对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维修、盈亏盘点和报废清理等工作以及银行存款、流动资金等进行严格的控制。

四、总结

财务管理关系到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将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财务管理对疾控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引进财务管理系统,以保证疾控中心的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12,(3):56-57.

[2]李青.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财务管理的途径分析[J].经济视野,2014,(21):225-226.

[3]哈斯其其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及财务管理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4.(24):396-397.

作者:黄澄清

第2篇: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

【摘要】本文讨论了加强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并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可行建议。

【关键词】疾控中心;财务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是由国家设置的一类特殊的公益事业单位,其基本职责在于国家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监督和相应的科研、行政执法工作,并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提供适当的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疾控中心的职能决定了它在全社会健康卫生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预防各种疾病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对于各种重大疾病的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部分造成大范围影响的疾病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卫生防疫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传统的粗放式疾病控制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疾控中心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加上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的不断发展完善,对各个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成为疾控中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加强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意义及其财务活动特点

疾控中心各项职能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财务上的支持,资金的有效流动关系到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一方面,良好的财务管理活动能保证资金的有序分配,协调和支持各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良好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帮助合理使用资金,确保资金运转的安全,使資金能按照既定规划使用,防止出现资金的非正常损失。由于疾控中心具有事业单位和公益性两方面的特征,其财务管理活动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疾控中心作为一般事业单位,职责功能并不复杂,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药品的收发和各项费用支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一般不会有很多的乱账和不明账目;另一方面,由于疾控中心的非营利性,其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同时还有一部分事业收入。但财政拨款常常受到预算的约束,疾控中心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标准又受到国家规定的约束,事业性收入的空间也比较有限,因此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对控制成本的需求较一般企业更为强烈。在有限的收入下,疾控中心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效率和效果,更好的发挥疾控中心的社会效益。

二、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目标

疾控中心的职责在于预防和控制大范围疾病的爆发和传播,服务的是社会群众,这就要求疾控中心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有强烈的利益导向,通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换取经济利益。否则很可能出现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履职缺失,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但是疾控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仍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以保持自身正常的运作。合理的出售药品、疫苗,以及转让科研成果等获取经济利益的活动,都是有利于疾控中心发展的。总的来说,疾控中心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会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优先考虑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重点

根据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特点,在具体的财务活动中,其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财产物资的安全管理方面。从总体上来看,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活动的重点大致有三个方面,包括成本控制和考核、应收账款管理和疫苗类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疾控中心的经济效益。对于成本的控制,要从核算和分配归集入手,设定合适的科目,选用适当的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归集费用,坚持实事求是和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成本耗费的分析工作。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成本的控制应当是针对无谓、低效的费用和支出,而不能因为重视控制成本忽视了疾控中心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开展。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财务活动中流动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占疾控中心流动资产的比例可达四成左右,因此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相关财务损失和风险。疾控中心应当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起应收账款控制机制和催收制度,强化对应收账款管理活动的考核。疫苗等生物制品是疾控中心的重要资产,疫苗类资产的收支也是疾控中心的一项重要业务,在其财务活动中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疫苗等制品的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包括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方面不够规范等。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如进销存的控制和监督,加强人员培训,设置专门的生物制品会计岗位,及时更新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

四、当前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认识不正确。疾控中心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其财务管理活动相对较为简单,而卫生防疫工作由国家安排部署和调拨资金,因此不少财务人员甚至管理层认为不用顾及资金成本和来源,无需过多考虑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无需关注其经济效益问题。这就导致疾控中心对其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十分狭窄和片面,层次较低,认为财务管理只需做好现金管理即可,而不能正确理解财务管理对单位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比如成本核算、财务分析和内部控制等。加上核算基础采用的是预算会计制度,疾控中心没有太大的经费压力,也没有较多的经济责任需要承担,因此缺乏积极管理的动力,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对等。(2)财务管理重心不明确。由于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不正确,使得疾控中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不透彻,也就无法有效的确定管理的重点。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疾控中心往往重资金而轻其他资产的管理。例如,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中不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此外,对疾控中心财务活动影响较大的应收账款管理、重要的流动资产管理(如疫苗等生物性资产)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财务状况的分析较为落后,不能满足高效决策的需求。(3)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疾控中心的资金由财政拨入,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具体使用决策,仅通过预算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疾控中心有更强的动机去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而不是更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多数疾控中心没有建立起足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实施。内部控制直接服务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在财务目标和财务管理重心难以定位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就显得尤为困难。(4)信息化程度及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平有待提高。相比较于企业而言,疾控中心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发展较为滞后,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落后,一方面限制了内部控制系统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此外,从单位内部与个人角度来看,疾控中心会计人员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部分新规定的有效落实;还有部分会计人员的态度不够端正积极,存在应付差事、不求上进、不肯钻研业务等问题,自身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不能深入有效的贯彻执行相关会计制度。从职能部门的监督机制角度来看,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监督积极性,往往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违法不究等现象,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十分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5)成本核算、管理不健全。疾控中心受限于其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成本核算方面不甚细致,这直接影响疾控中心在疾病控制预防方面的投入,影响疾控中心的资金使用效率。一般而言,成本预算包括直接成本预算和间接成本预算,直接成本核算与间接成本核算中又包括很多子项目,在当前成本核算普遍存在考虑不全的问题。此外,现行的会计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位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和管理。

五、相关的对策建议

(1)強化财务管理意识。一方面,由疾控中心领导统一部署,管理层集体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在疾控中心整个组织框架内培训财务管理知识和财务制度执行,做到疾控中心每个成员都能够从财务角度考虑中心运营,使成本效益原则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增收节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技术和方法,这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果的重要途径。(2)理解财务重心,调整财务管理方向。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既不是单纯的控制成本,也不是追求最大的账面效益,而是需要关注如何将现有资金效益最大化,并且控制好现金风险。一方面疾控中心需要控制成本耗费,真正使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保证正常工作、提高业务技能,完成救死扶伤任务。另一方面在做好成本控制的同时需要做好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的管理,优化疾控中心的现金流管理,防止出现因为现金流不畅而影响中心正常运行。同时,还应当建立应收账款催收制度。根据应收账款的明细做好帐龄分析,评估其风险,并建立起适当的收款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以尽快缩短收回账款的时间,以防坏帐的发生。中心还应当加强具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增强对重要资产信息的掌控。(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应当充分理解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良好的控制环境入手,设计适当的控制政策,加强监督和信息沟通,建立起人、财、物一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上,首先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控制职能,做好资产相应的财务记录,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真实完整的反映中心的财务状况和结果。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单位业务流程和各项业务的性质,确定控制目标,鉴别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保证国有资金的高效利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要建立财产定期盘点制度和检查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财产清查,核对账存和实存,做到账账、账实相符。特别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维护修理、盘点盈亏、报废清理的控制,和药品、疫苗的采购计划、验收保管、发出、退回的控制,以及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的登记、清点、核对的控制。(4)建立符合疾控中心运营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后,可以减少人为差错产生,也杜绝了不正之风,且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高。而且,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数据与统计报表,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实践证明,在工作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还使各项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使原来不规范、不标准的工作步骤得到纠正和改进,特别是加强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到了新的台阶。(5)建立健全完备的成本核算体系。在疾控中心的实际运营中,应当对发生成本耗费的每个方面考虑周全。在成本核算和分析方面,应将直接成本人员经费、材料消耗、固定资产、福利费用、水电运营费用、办公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予以全面考量,同时也需要对间接成本进行详细归类和分配,比如房屋折旧、设备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用、管理费用等。

综上所述,在我国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从业务认知层面,我们应该加强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从内部流程层面,我们应该引入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技能提升运营效率又能提升内部控制规范。随着我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化、现代化运营的不断发展,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将更为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邱锦异.新形势下做好疾控中心财务工作的探讨.现代商业[J].2010(32)

作者:肖斌

第3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与推进。作为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门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管理等多项职能,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对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阶段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其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探寻优化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升,作为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跟随时代发展的进步积极改进管理模式才能推动疾控中心的持续发展,才能为建立起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作为疾控中心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主要包括疾控中心自身及其与其他各组织之间的财务工作,对疾控中心的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针对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与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述

作为国家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机构,疾控中心属于事业性单位,日常主要负责疾病控制预防、疫情与健康相关因素监测、卫生检验与评价、指导下级疾控工作、对基层进行疾控业务培训等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一环。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疾控中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了进一步推进疾控中心的发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关于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更不能松懈。良好而又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疾控中心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尽可能地减少与避免非正常运营资金的缺失,有利于疾控中心更好地服務于大众、服务于社会。

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方面,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内容相对简单、单一。作为事业单位的疾控中心深受国家重视,国家近年来逐年调拨专项经费供专项活动使用,且经济活动较为单一,主要涉及财务的环节有药品售出、疫苗收入、工作人员薪酬支出,以及其他相应环节所产生的费用这四个方面。因此,想要实现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与优化,其过程并不繁杂。另一方面,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严格受到上级预算约束。事业性单位的性质也决定了疾控中心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各级的财政拨款以及小部分的事业收入,因此,疾控中心工作活动的开展将严格受各级财政的管控与监督。但是,各级财政经济投入不足造成疾控中心业务经费难以得到保证,仅仅依靠财政拨款所维持的疾控机构便难以开展相应的工作,由此便使得疾控中心的工作开展受阻,导致很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即便现阶段各级单位正在积极开展有偿服务,但是受相关政策以及价格管制等因素的影响,疾控中心的收入仍无法满足其开展工作所需。因此,在一定收入的前提条件下,加强疾控中心的成本控制就成了当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疾控中心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疾控中心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相关经济活动也都是由国家全额拨款支持,因而并不需要承担生存竞争压力或是较大的经济责任,加之预算会计制度的实行,使得疾控中心自身并无资金压力,这也就导致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一些管理人员片面地将财务管理与现金管理视为同一概念,以为做好现金管理便能做好财务管理,实际上却忽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相关工作内容的重要性。这些缺乏财务管理意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大多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没有严格遵循规章要求办事,缺乏管理与约束,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利于疾控中心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于对财务管理活动认识的缺乏,大多数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具备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往往在制度设立或是人员匹配上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对疾控中心的发展造成阻碍。例如,预算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疾控中心的原有资产报废、调配工作并不明确,也就容易造成单位实际资产状况不明确,产生不必要的资金消耗与资源浪费。除此以外,由于对应收账目、资产管理等环节的不重视,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心往往会出现严重偏颇。成本核算方面的不严谨、不准确,也就会导致成本核算下多个子项目的核算任务繁杂,这种核算考虑不周现象的发生,难免会导致实际工作中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出现一些纰漏,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疾控中心工作进度。

3.疾控中心资金管理混乱。许多疾控中心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混乱、管理过程不严谨的问题,这主要源于疾控中心领导对资金管理工作不重视、不严肃。首先,一人兼任出纳与会计或是两个岗位串岗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财务管理漏洞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疾控机构之中。其次,专项资金与公共经费支出混合使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将国家财政拨款的相关资金挪为他用,从而导致专项资金账目有账无钱的想象时有发生。再次,疾控中心的财务预算常有收支数据不实现象发生,预算收入数据与支出数据失真也就意味着财务账目与疾控中心客观实际状况的不符,财务预算并没有按计划实行,甚至大部分的财务预算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疾控中心并不具备健全、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监督体系,因此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漏洞便难以避免,这会导致资金与资源的浪费,也势必会对疾控中心的健康运营与发展造成威胁,不利于疾控中心的发展与进步。

4.缺乏专业人才。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财务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高,财务工作自然井井有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低,财务工作过程中自然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整体上并不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实际上,大部分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学习,不具备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甚至一些财务人员并不能独立完成会计信息整理记录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整合的工作。与许多企业财务管理相比,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并不高,这一方面源于设备老旧,另一方面则是财务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只习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而不擅长财务管理电算化知识所导致的。除此以外,一些缺乏职业素养与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对待自身财务工作不严谨,不认真复核电算化财务管理自动生成的数据也容易导致财务管理失误频发,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务损失,阻碍疾控中心的发展与进步。

三、优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

1.增强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意识。疾控中心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树立正确客观的财务管理意识是正确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宣传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通过培训讲座、印发手册等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他们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使得财务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相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好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有规划地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培养责任心,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以外,针对财务管理部门实行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于一些积极配合财务工作、工作能力突出的部门或是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与精神嘉奖,切实提升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水平。在科学、合理、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的引领下,进一步优化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方法与技术,从而实现疾控中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2.加强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预算。优秀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优化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所谓财务预算就是对财务状况进行细致而严谨的预算管理,是一项包含了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多项环节的系统性工作。想要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管理效果,首先需要让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在疾控中心整体任务与个人目标任务方面取得共识。在坚持“编制、执行、评价”三位一体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提升预算管理的整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其次,要打破疾控中心原有的“基数法”模式,不再采用传统的預算编制法,而是建立起全新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来负责疾控中心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先针对各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再将全部的收支状况纳入预算范围之中。最后,加大对疾控中心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维护财务预算制度权威性的同时,确保政府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保证疾控中心的实际状况与预算相符。

3.提高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化素质,则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必然得到提高。现阶段,疾控中心存在诸多现实财务问题,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首先,在选聘财务人员时可以通过科学、全面的选聘方式选拔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从根本上保证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与专业能力,以确保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专业水平。其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开设课程以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现代化的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方式,提升现有的工作效率。制定科学公平的人员考核机制,加强对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提升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发展完善疾控中心内部控制机制。疾控中心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但实际财务管理工作还是要依靠疾控中心自身,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疾控中心财务工作效率得以保证的依据。首先,要对疾控中心的财产总额进行清点盘查,明确资产盈亏并及时上报盘查结果,以保证疾控中心资产与账目资产数据相符。其次,要定期做好日常财务工作的记录,科学、细致地记录好每项业务流程,做到实际支出与财务预算相符。定期对财务数据与报表进行抽查核实,维护财务预算监督体制的权威性,同时能够有效保持工作人员的认真性与严谨性,维护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除此以外,财务人员要明确各项业务的性质与流程,只有明确控制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握控制点,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及时止损,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避免国有资产不必要的资产流失。

5.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实际发展中。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来,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便捷、高效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财务工作水平与效率。高效的信息化设备往往能够大大减低失误率,从而提升数据的准确率、正确率,因此,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要积极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相关管理知识,引进或是培养科技型人才,以便于满足日常工作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将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最重要的是,疾控中心应结合自身运营需求建立起与之相符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全面提升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水平。

结语

就现阶段疾控中心发展实际状况而言,我国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疾控中心不仅要积极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优化改进,更要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实现疾控中心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疾控中心职能的同时,为公共医疗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金金.北京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本核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 徐小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预算管理浅谈[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197.

[3] 宋洋.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1):138.

[4] 姚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6):178-179.

[5] 黄咏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8):167-168.

作者:李凤英

第4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研究

摘 要:伴随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和改革,加之疫情防控背景下疾控中心工作任务剧增,由此使得疾控中心日常管理以及业务中产生的信息资源随之增加,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从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角度管理与利用档案资源,是档案人员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文章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阐述档案管理与利用中的问题,结合档案实践以及档案学理论提出建议,旨在能够进一步帮助疾控中心建立一套符合单位实情的严密管理体系。

关键词:管理;再利用;疾控中心;档案;现实意义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利用的现实意义

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实践中产生、形成的重要信息资源集合体,疾控中心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单位的疾控活动、科研活动以及其他工作,对于疾控中心未来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 ]。做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能够进一步节余档案工作的整体成本,确保档案工作提质增效,推动疾控中心高质量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深入挖掘,能够为疾控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提供相应的资料,能够更好地为后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升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利用中常见的问题

2.1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数字化转型工作滞后

现阶段,部分疾控中心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成效不明显,仍然停留在传统人工、线下管理的模式。不仅无法适应疾控中心办公自动化的需求,而且无法发挥新型档案管理技术在数据处理能力上的优势,制约档案的开发利用。一是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系统功能较为单一,只能满足疾控中心简单的存储需求,无法满足数据共享、数据开发利用等深层次的需求,进而导致管理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 ]。例如,档案管理系统与疾控中心病例系统、监测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在数据层面无法同步更新,信息数据形成部门无法直接将数据传输、同步至档案工作部门,影响了线上立卷归档工作的开展。二是大数据技术、云共享技术、自动算法技术的引进、更新以及应用滞后,导致档案资源数据无法实现深度挖掘、实时共享、数据分布式存储等目标,影响了档案数据库建设。

2.2 制度配套不完善,档案工作的规范性待提升

对于档案人员而言,开展各项档案工作,需要严格依据相应的工作规范,才能确保标准、流程以及内容都符合相关要求,避免后期出现“二次返工”的现象,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档案质量[3 ]。然而,实践中部分疾控中心制度配套不完善,没有立足于本疾控中心需求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影响了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步伐。

2.3 资源投入力度不足,档案工作环境有待优化

部分疾控中心尚未认识到档案资源在信息决策、信息分析、疾控预防、疾控研判、疾控监测以及其他工作中的价值,投入的人、财、物不足,导致档案工作长期边缘化。一方面,相应的软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导致相关运行软件以及管理硬件都无法高效运行,制约了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档案工作不仅对现代化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的依赖程度高,且要求档案室等存储空间满足“八防”的基本要求 [4 ]。在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以及再利用成效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有效对策

3.1 新型技术赋能档案工作,加快数字化转型

档案数字化转型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方向,直接影响疾控中心档案工作成效。为此,疾控中心必须要利用新型技术的特性,寻找新型技术与档案工作的契合点,实现档案工作内容与流程的再造。

3.1.1 要对现有的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建立档案工作数字化平台。一方面,档案人员要按照“重点突出,分布进行”“存量与增量数字化同步”的基本原则,对纸质档案进行数据化转化和加工,并对线上终端的电子文件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避免出现盲目建设和开发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攻关,将档案管理系统与疾控中心病例系统、监测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关联并同步,打通数据链条,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站式管理、存储与开发的目标。

3.1.2 要综合应用多种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档案数据库。首先,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标档案检索需求,实现对档案的深度检索。疾控中心要结合使用主体的需求对检索功能、检索模型进行完善,切实提升检索实效。其次,要通过云储存以及云服务技术,提升档案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共享能力,确保相关的档案资源能够及时同步至云存储终端,强化疾控中心档案备份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探索与医院、卫健委以及其他单位开展档案共享与互通工作,进一步延伸档案开发利用的领域,助力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最后,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自动算法技术,探索档案流程自动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减轻档案人员的工作压力。

3.2 健全档案工作制度,形成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作为一项精细化且涉及内容众多的工作,档案工作需要配套以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各项任务准确落实。为此,一是要从组织建设的角度出发,明确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明确领导以及领导小组的权责,形成部门配合、资源统筹的档案工作体系,加快档案标准化建设进程。二是既要结合《档案法》《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复制件光学字符识别(OCR)工作规范》《档案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文件、行业标准文件,又要立足于本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及档案利用需求,从制度层面对档案工作的流程、内容、规范、标准等要素进行明确,为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各工作环节的严谨性以及规范性。三是要健全档案编研制度,优化档案再利用工作。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明确编研的要求、流程以及相关内容,形成一批具有典型代表的档案编研成果,全面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文化经济以及经济价值。

3.3 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优化档案工作环境

疾控中心档案数量多、内容庞大且种类多元,这就决定了档案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的高精度工作,不仅需要依托于互联网、物联网等工作环境,而且需要优质的纸质档案存储环境。为此,疾控中心必须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确保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对标当地档案馆在软硬件设施配套中的相关标准,引进一批操作性能好、处理效率高的扫描设备、打印复印设备、档案架、计算机、微缩相机等硬件设施,既加快纸质类档案资源数字化处理的进程,又确保档案资源能够在网络终端进行管理、开发以及利用。二是要加大对标档案库房“八防”的基本要求,引进并更新相应的防潮、防火及其他设施,确保相关纸质类档案能够长期安全保存,为“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档案双轨制”运行提供有效支撑,形成工作合力。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疾控中心只有着眼于档案资源建设这一核心目标,应用新思维以及新方式管理好各类档案,才能真正发挥档案资源在日常行政事务以及业务中的作用,提升疾控中心的信息决策能力、信息应变能力以及迎检能力。具体而言,一是要新型技术赋能档案工作,加快数字化转型;二是要健全档案工作制度,形成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三是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优化档案工作环境。相信在档案人员的努力下,疾控中心档案工作水平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为疾控中心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宁.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策略[J].办公室业务,2021(10):156—157.

[2]葛光明.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05):90—91.

[3]张加华,唐海文.疾控中心档案工作可持续化发展的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21(09):128—129.

[4]葛楠.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檔案管理策略探讨[J].兰台内外,2021(14):19—21.

作者简介:曹艳民,博士学位,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作者:曹艳民

第5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

摘 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工作效率与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举措,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阐述,分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与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希望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水平提升起到参照作用。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技术机构,在疾病防控和研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疾病控制机构承担的职能不断细化,工作留存的档案资料数量庞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结合疾控中心档案特点,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实现档案管理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凭借便捷、高效等优势特征,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方式,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满足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

2.提高档案安全性

从疾控中心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入手分析,档案资源通常以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纸质档案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损坏,因此安全性较差。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利用电子文件与信息数据逐步取代以往的纸质化档案,并在数据库中存储,可有效避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安全性能逐步提升,更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

3.提高檔案利用价值

实现档案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纸质档案信息的查询检索等工作的难度较大,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不利于档案资源内在价值的深入挖掘。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可通过关键词快速完成档案资源的搜索与提取,更利于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为确保信息化管理成效,需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实际上,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究其原因与疾控中心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重视有关。另外,在投入方面严重缺乏,忽视对信息化管理设备及设施的建设配置,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展开缺乏基础支持,不利于达到理想的信息化管理效果。

2.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大部分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信息化管理工作形式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尚未制订,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展开缺乏制度化保障,档案管理主观随意,无法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普遍存在应用不合理或功能浅显等问题。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信息素养,无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受网络的开放性等特征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系统易受到网络恶意攻击,出现档案信息被篡改或丢失等安全隐患。尤其是网络病毒侵入,会造成网络信息系统瘫痪,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加强安全隐患规避显得尤为重要。

4.档案管理员工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效。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低,无法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主观能动性薄弱,专业知识技能更新缓慢,不利于推动档案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疾控中心的领导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转变思想观念,增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根据档案工作的特征与管理要求,合理构建信息化设备,夯实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除引进硬件设施外,还需加强对软件设施的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转型升级进程,切实满足档案管理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遵循“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发展战略,丰富建设内容体系,涵盖传统载体的数字化建设与增量电子文件的管理等内容。建设内容的落实,还需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现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数字化装置、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比如,档案智能库房是实现档案管理的基础数字设备,涉及档案温湿度控制系统与档案智能密集架等功能模块。除此之外,还包括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档案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推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基础设施的配置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照搬照用,需根据疾控中心的档案工作实际情况,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及设备,从整体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以推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档案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复杂烦琐,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传统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作用价值不能忽视,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推进,档案数字化与纸质档案共同存储,或是单独存储电子档案文件成为主流。疾控中心还需根据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扫描纸质档案,技术处理形成的图像文件,提高文件的可识别性。还可以利用光学字符识别软件将图像文件转化为可检索的文字,以提高档案的检索便利度。尤其是档案全文检索的实现,更利于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二是电子文件。在办公自动化工作进程中,电子文件的重要性逐步突出,同时电子文件的数量与类型逐步增多,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疾控中心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或购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接各业务系统,实现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

2.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还需加强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订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与规范,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在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时,需依据疾控中心的实际情况与档案资源特征,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更贴合档案管理要求,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制度的作用价值,促使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合理分类整理与安全存储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档案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规定与建设标准。但各地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明显差异。在制订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时,首先,应从参照档案行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合法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工作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其次,根据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现行的建设标准,适应疾控中心的长足发展需要,合理规范制订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加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重视,根据本地疾控中心的工作特征与实际情况,加强对可行性资料数据的管理,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完整性及有效性,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加强安全管理

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需加强对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整合,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疾病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信息,建立疾病信息数据库,整合相关的疾病信息与防控知识,建立完善的档案,进行安全存储,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完善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方案,规避档案工作的安全隐患,以确保信息安全与实体安全。在档案实体安全管理中,加强对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规范落实档案“八防”措施,在档案管理各流程中,做到档案真实完整,尤其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或档案利用中,应当加强对档案的保护,以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应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保密规定,档案信息存储计算机与公共信息网络连接时,需经过安全保密审查。还要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管理,确保网络与使用过程的信息安全,同时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版本。计算机外送修理时,需做好计算机修理情况登记与数据内容清空处理,做到数据复制与异地保存。磁性载体定期抽样,机读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电子档案的信息技术管理中,可采取数据签名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防火墙等技术。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规避各种影响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尽快实现网络传送与信息共享等目标。

本着真实性、共享性、保密性的原则,进行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切实维护档案网络安全。加强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包括存储环境、管理制度与技术管理等。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一是明确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尤其是在电子档案的制作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求其明确自身的责任范围,通过只读模式调阅档案信息,避免出现随意篡改信息等不良情况。二是及时保存电子档案信息,尤其是公文性电子档案,在确立后需减少变动,需要调整的档案应在部门审批后再进行改动,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指数。三是完善保管制度,电子档案归档后,设置相应的保护程序,使电子档案处于只读状态。定期检查档案信息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发现数据库出现问题,需将信息拷贝后再进行全面修复,使电子档案恢复如初。四是加强对电子档案活动的管理,采取访问用户的身份验证方式,避免非法访问用户的入侵。

4.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有专业性强、涉及环节多等特征,尤其是处于信息化时代,需根据用户的习惯不断提高档案利用的便捷性,这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少、档案管理人员不被重视等问题,不利于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是应当引进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夯实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同时,建立竞争上岗与职务绩效挂钩机制,对责任意识不强与应付了事的人员施行降级或调岗等处理。唯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与加强制度管理,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才的道德水平。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利用职业道德准则,避免其做出违反法律制度的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对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使其掌握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国家政策法规,明确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管理各类别与各载体的档案。还应要求其掌握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技术和新方法,以适应不斷变化的需求。

四是加强思想转变,培育创新精神。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拓展其知识面与眼界,多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加速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还要求其积极学习与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紧跟档案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与档案管理系统,以快速检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通过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工作需要不断拓展软件与系统功能,以加速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四、总结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下,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利用数字化系统进行档案数据的精准、便捷查阅,实现档案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更利于提高疾控中心的社会服务水平。疾病防控中心档案管理需向着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的趋势发展,加强常规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挖掘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在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强创新,充分发挥疾病档案信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韩晓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兰台内外,2021

[2]关莹莹.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办公室业务,2021

[3]云丽娟.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型[J].办公室业务,2021

[4]滕绍禹.基层疾控中心对健康教育应持的理念[J].江苏卫生保健,2004

[5]徐迅雷.当疾控中心也成了官僚机构[J].民主与科学,2004

[6]吴礼康.浅论疾控中心的窗口服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

[7]颜海英.加强县级疾控中心人才建设的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2006

[8]刘云祥.试论疾控中心的现代化建设[J].江苏卫生保健,2007

[9]刘景一.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

[10]王轶晗,陈 麓.基层疾控中心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

[11]罗利文.浅谈疾控中心档案现代化管理[J].中外医疗,2011

[12]罗瑞云.疾控中心后勤管理社会化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

[13]王 红.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疾控中心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4]田 园,李 清,钱 巧.基于新形势的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3

[15]王 焱,雷苏文,刘东山,倪 方.疾控中心微博应用现状与管理对策[J].浙江预防医学,2013

(作者单位: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赵程

第6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

摘 要: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档案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是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措施。当前,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存在安全隐患及信息化建设设施不足等。基于此,文章提出要推动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加大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提升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注重档案工作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档案信息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机构,在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疾控中心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某一疾病爆发至结束期间的各个要素,如爆发时间、疾病原因、死亡人数、治愈人数,等等,能够为日后类似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医疗参考。所以说,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疾控中心应对挑战的必要举措。如何立足工作实际,结合疾控中心档案特点,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值得探究。

1 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档案部门同样带来了挑战,疾控中心作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机构,在重大疫情期,应明确档案管理的整体思路:在收集阶段,确保相关档案的收集齐全;在整理阶段,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做好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在利用阶段,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让用户高效便捷地利用。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既是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当前,档案行业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发展趋势。国家在各个层面积极倡导档案信息化建设,颁布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中新增档案信息化章节,可见,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各行各业逐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档案行业倡导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传统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电子文件管理等工作。相比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更高。以档案收集为例。档案收集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纸质档案管理阶段,档案收集由各二级机构将档案进行初步整理后移交到档案馆(室),办理相关的移交手续后完成收集工作,人工成本相对较大。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后,档案管理系统与各业务工作系统形成良好的对接,能够实现各电子文件的在线即时归档。又如,档案的检索。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依赖人工进行查找,检索效率低,检索结果不全面。档案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相关档案的全面检索,还可以通过相关字段的筛选,准确定位所需档案的位置。可以说,实现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的效率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1.3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措施

提供利用是实现档案价值的主要途径。信息时代,档案用户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用户更加注重信息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传统的档案利用主要为到馆利用,档案用户花费成本较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用户利用档案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通过档案利用平台实现在线利用,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便捷。此外,通过建设档案网站,公布相关的信息,对于帮助公众了解相关疾病并及时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2 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具体而言,可以围绕五个方面开展:

2.1 推动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档案行业信息化建设,国家档案局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设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定》《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要求》等。但要注意,各地各级防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此,完善信息化制度需注重两点:一是参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标准,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合法合规,符合行业发展的标准。二是要充分尊重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在遵循相关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符合单位长足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建设制度。

2.2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遵循“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发展战略,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传统载体的数字化建设与增量电子文件的管理,这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档案数字化装置、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譬如档案智能库房建设,这是实现档案管理最基础的数字设备,包括档案智能密集架、档案温湿度控制系统、档案温湿度监测系统。此外,还包括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软件系统。推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加强档案信息设备的配置、完善档案信息系统,从整体上对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部署,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

2.3 加大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

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性工作。丰富档案信息资源,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传统的载体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在传统管理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数字化成为丰富档案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疾控中心应根据单位档案工作实际,逐步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将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对形成的图像文件进行技术处理,确保其可识别性。再通过光学字符识别软件将图像文件转化为可检索的文字,实现档案的全文检索。二是电子文件,这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量日益增多,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疾控中心应根据档案工作实际购买或设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各业务系统形成有效对接,实现电子文件的及时在线归档。

2.4 提升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用户的习惯发生了改变,越发注重档案利用的便捷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疾控中心档案人员而言,需掌握三类基本素养,一是档案专业知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能够熟练管理不同类别不同载体的档案。二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对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人员要能够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能够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检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三是掌握一定的医学方面的知识。

提升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来培养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掌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一步充实疾控中心档案管理队伍力量,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5 注重档案工作的安全保障

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给档案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加强安全防范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一方面,注重档案实体安全。主要从档案库房的安全管理着手,严格执行档案“八防”措施,在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做到档案不损坏、不遗失,特别是确保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档案实体的安全,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档案保护。另一方面,注重档案信息安全。建立严格的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做到不泄密,注重档案数据资源的长期存储,做好档案信息的迁移工作。此外,要对档案系统和软件进行即时更新,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用性。维护档案网络的安全,通过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管理,避免遭受病毒和黑客侵袭。

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趨势,疾控中心应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符合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作者简介:韩晓赟,1988年8月出生,女,大学学历,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馆员。

作者:韩晓赟

第7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计划

2008年工作总结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7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07年12月18~20日,“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总结暨2007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总结了2006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7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2008年8~9月受卫生部委托,地病中心派专家赴河南、广西、新疆3省(区)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工作。2008年9月,地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对2007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卫生部。10~11月,协助卫生部完成了本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撰写了督导自查报告。

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完成,地病中心编印了“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各项目省。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

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目前正在起草2008项目技术方案。

(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 7月12~13日,协助卫生部疾控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专家论证会,提交了关于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协助卫生部起草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方案》,并于8月27~28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启动会上,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地方病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9月1日~10月15日,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县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地病中心在对3省上报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地震需求调查评估总结报告》。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机构损毁严重,地震对水砷、水氟变化影响不大,灾区碘盐供应充足,未发现疑似新发克山病病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X线检出率均小于10%,但克山病病区部分居民有蛋白摄入不足、大骨节病区部分人群有硒营养不足的现象。

(三)饮茶型氟中毒调查

全面总结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总结报告,上报了卫生部。报告指出:

1、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西藏全区、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重病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没有饮茶型氟中毒的大范围流行。

2、饮茶型氟中毒的民族分布特征为藏族、蒙古族病情较重,病区的汉族和回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病;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病情不严重。

3、饮茶型氟中毒的职业分布特征是牧民病情严重。

4、饮茶型氟中毒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最大。

5、饮茶性氟中毒的年龄分布特征是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更加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分布特征。

6、全国 2

现有氟斑牙患病人数为665.16万人,其中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人数为50.53万人;成人II度及以上临床氟骨症患病人数为259.03万人。

(四)氟砷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全国3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省份和26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或高砷区省份,发放统一制备的含氟和含砷质量控制水样,进行了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质量控制工作。总体来看,全国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结果质量较上年有很大提高,不论是氟测定还是砷测定,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能满足低含量样品测定要求。但是,有少数实验室表现出较大的系统误差,应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本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地氟病和地砷病防治的实验室数据质量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并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扩大到各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

(五)《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 7月28~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会议,对地病中心提交的考评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修改。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月7~11日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云南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据此,完成评估方案的最终修改和定稿。

(六)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甲状腺肿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初步查清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范围和病情状况,高碘地区开始落实停供碘盐等防治措施。为了明确停供碘盐前后不同碘水平对甲状腺肿流行的影响,了解加碘盐在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病情中的影响作用,2008年7月11~25日碘缺乏病所和山东省地方病所的专家,在山东省开展了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在停供碘盐前后,水碘浓度为10~149.9μg/L的嘉祥县大张楼镇儿童尿碘中位数在接近300μg/L、水碘范围在150~299.9μg/L的郓城县黄堆集乡和水碘中位数>300μg/L的高青县唐坊乡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大于700μg/L,说明人群处于碘营养过剩状态;停供碘盐后,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无碘食盐 3

率达到99.0%,嘉祥县大张楼镇无碘食盐率达到64.2%,但人群尿碘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高碘地区,水碘是影响儿童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停供碘盐前,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为27.3%、10.5%和50.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山东省缺碘地区的甲肿率(触诊4.4%)水平,说明高碘地区的8~10岁儿童存在因摄入碘量过多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停供碘盐后,调查点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降为8.5%、8.0%和3.3%。

(七)西部大骨节病重点病区调查

针对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情况,选择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中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开展了儿童病情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调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的4个调查村中,除贵德县新建坪村外,其他3个村儿童X线检出率均在10.00%以上,尤其是贵德县斜马浪村检出率达18.00%,持续在较高水平。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萨迦县的2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其中萨迦县调查点的检出率为0,结果显示西藏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的重病区在昌都地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庆阳市西峰区2个村和内蒙自治区阿荣旗1个村X线检出率均略高于5.00%,与近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病情在控制范围内。陕西省彬县、咸阳市永寿县、宝鸡市太白县和陈仓县4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说明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得到了持久有效的控制。

(八)青海省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防治项目

大骨节病所与青海省地方病所及贵德县、兴海县CDC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于8月29日~9月10日对青海省贵德、兴海两个县儿童病情进行了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对贵德县2所寄宿学校儿童大骨节病调查结果表明,基本排除搬迁寄校发生病情流行的可能。并将贵德县斜马浪村定为换粮干预点;新建坪村为对照点;兴海县糖乃 4

亥乡上、下鹿圈村为投硒干预点,目前,基线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

(九)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回顾性调查及成人大骨节病治疗试点

2008年3月和10月分别对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尚志市、富裕县、克山县和林口县进行回顾性调查,4个调查点的280名学生中未发现临床病例。X线检查尚志市光辉村有1例干骺端检出,检出率为1.06%,其他3个调查点的X线检出率均为“0”。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儿童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结合连续18年病情监测结果,可以初步估计黑龙江省儿童大骨节病新发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2008年7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光辉村进行了“成人大骨节病药物治疗和疗效判定的研究”工作。

(十)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调查

2008年9~10月,克山病所完成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发硒和粮食硒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土壤硒的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份完成全部任务。

(十一)黑龙江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井GPS定位试点

2008年8月,在安达市调查了318口改水井,其中报废75口,正常使用和停用水氟大于2.0mg/L的改水井19口,具体结果正在分析中。

(十二)修订《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

200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会议。会上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的修订计划,布臵了修订编写任务。目前,该防治手册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还需要召开编审会议,经讨论修改后定稿。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自199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 5

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地方病重点监测,改为范围更广的抽样调查。为了总结18年来监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彰在监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11月26~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先进集体47个、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荣誉个人33名和先进个人132名。会上,地病中心作了自1990年监测开始以来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总报告,各省也介绍了本省的监测结果与监测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还就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编制新的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

为了适应目前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卫生部决定将重点地方病监测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为此,地病中心起草了新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方案,为开展新一轮的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7年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2007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并于2008年3月在云南大理召开地方病年报表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上对2007各省上报的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核对,并汇总了2007年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对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好的经验进行研讨、交流;讲解了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

受卫生部委托,对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2007年地方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动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落实,各病种的病情均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几年的年报数据产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省(区)病情波动大,以往的病情数据来源于80年代的调查,每年按一定率推算得出,随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调查,一些新的病情数据得以更新;二是部分省(区)对病区二次确认,修改病区类型,使改水率、改灶率下降,对此类问题进行纠正;三是一些省(区)的病区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是 6

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户数呈波浪式变化,湖南、四川病区户数增加较多。

(四)全国水氟、水砷筛查数据复核

受卫生部委托,复核了2004~2007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水氟、水砷调查数据,复核了未改水和已改水氟含量超过2.0mg/L的高氟村、高氟井及报废井数据;未改水和已改水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高砷村、高砷井及报废井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筛查出2.0mg/L以上高氟村14993个村、0.05mg/L以上高砷村842个村、2.0mg/L以上高氟井及报废井11081个、0.05mg/L以上高砷井及报废井248个。

(五)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为了建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措施数据库,做好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碘缺乏病信息平台的准备工作,撰写了“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六)标准工作

1、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重新改选,孙殿军再次聘任为主任委员,申红梅为副主任委员,魏红联为秘书长,王铜为委员;申红梅研究员获第五届卫生部卫生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2项地方病标准颁布并实施。

3、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上报并获批准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5项,即《氟斑牙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判定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标准》。

4、10月21~22日,“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会上讨论并通过了7个标准送审稿,即“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基本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标准”、“克山病治疗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及“食用盐碘含量”,现正在 7

修改并整理标准报批材料,准备上报。

5、10月14~16日参加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召开的“2008年卫生标准工作研讨会”。会上,汇报了2008地方病标委会的工作总结及下一工作计划和地方病标准制修订项目落实情况,参与讨论了“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事宜并介绍了地方病专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三、技术咨询

(一)起草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为了完成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各相关单位,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地病中心组织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本研究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的地方病防治目标:建立可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重点消除碘缺乏病;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将地方病患者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重症地方病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并在国家CDC组织的“优先领域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论证会”上介绍了地方病防治措施与防控策略。

(二)11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氟砷病组、克山病组、大骨节病组3个专家咨询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新的监测方案以及当前地方病防治重点工作。

(三)针对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和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

(四)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炉灶价格市场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为调整项目补助经费标 8

准,更好地完成下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2008年2月受卫生部委托,起草了“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碘盐价格补贴调研提纲及实施方案”。

(六)参与起草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组对上海专家和舟山市政府提出的食盐加碘干预策略有关意见的回复”。

(七)赴云南省对该省申报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八)起草了“全国大骨节病概况及四川阿坝州历史病情与现状”报告,为卫生部制定《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起草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现况及工作重点”报告,该报告为卫生部、扶贫办对制定青藏大骨节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文件要求,汇报了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防治现状及措施。

(十一)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丛书”中的地方病部分。

(十二)协助卫生部撰写“卫生事业改革30年成就”地方病部分。

四、科学研究

(一)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分别是“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BMP和PI3K-Akt在氟促成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应答”和“黄绿青霉素在低硒低蛋白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与心肌病变特点”。

(二)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8项。其中,国家十一 9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地震等因素影响,并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还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展了预试验;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砷暴露与健康效应及其评估技术”,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和应县完成了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发病特点与砷代谢模式多样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三)科研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硒蛋白P与云南省地方性猝死的关系”的项目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报告。

(四)科研工作检查

2008年11月初,地病中心组织了科研工作检查,对4个研究所的45项在研及未结题课题进行了检查,撰写了科研课题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要求未结题的课题尽快完成结题工作。

五、人才培养

(一)2008年3月,地病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该教材已经下发至各项目省,并应用于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岗位培训。8月15~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高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地方病学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受到全国业务骨干的欢迎。

(二)2008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即“地方病学及GIS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大骨节病X线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培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质量控制技 10

术培训班”。申报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

(三)为了提高各省B超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使各省间甲状腺容积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碘缺乏病所于6月23~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四次甲状腺容积B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四)多名专家参加了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等省组织的地方病防治专业培训班,完成了地方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工作。

(五)2008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站博士后5名,毕业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后8名。

六、健康教育

(一)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向23个省(区、市)、5个国内、国际组织及单位征集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154份,聘请6位国内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对资料进行了函审,从中筛选出118份资料用于建立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对部分优秀作品在地病中心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二)为第15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做了许多技术支持工作。一是设计了主题宣传画;二是制作并向全国下发了《千万别买非碘盐》三维动画片光盘;三是完成了6个预防碘缺乏病节目的组织及审片工作;四是参加了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活动。

(三)编制了《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2008年9月,地病中心与《健康时空》栏目合作,赴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现场拍摄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学科建设

(一)流行病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检查工作

10月6日,省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我校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行检查,我中心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迎接了省人事厅的检查。在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汇报会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孙殿军主任向省人事 11

厅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流行病学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包括目前的研究方向和2006~2007取得的主要科研课题、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08年9月,地病中心起草了《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哈医大地病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支持计划》和《哈医大地病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从实验室总体建设、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明确了今后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组建了病中心中心实验室

正式组建了地病中心中心实验室,利用日行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装备实验设备,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地病中心对本单位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进行了登记及图像采集工作。

八、学术交流

(一)11月8~9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首届青年委员会由50人组成,地病中心孙殿军研究员任主任委员,于光前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李颖副研究员任秘书。会上,青年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二)开展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初稿,并于10月份向全国重点单位征求意见,目前,正在准备布展工作。

(三)完成了2008年全年6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二等奖,在118种杂志质量评审中,排名第27名。编发“地方病动态”7期。完成地病中心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

(四)编印并发放了《辉煌的20年》——庆祝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五)5月25~31日,在卫生部组织和UNICEF北京代表处资助 12

下,孙殿军主任率领中国饮水安全与监测考察组对荷兰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学到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六)8月7~11日,孙殿军主任等2人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氟学术会议,会上孙殿军主任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alternations and mechanism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 of rat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的大会报告。通过本次会议,使国际上对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七)5月,地病中心王铜研究员参加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心脏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克山病监测”的报告。

九、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

1、对湖北、江苏、安徽3省饮水砷最高的15个村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其中湖北省共普查5146人,检出率为0.097%;江苏省共调查1252人,检出率8.1%,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安徽省共调查1246人,检出率1.12%(14/1246)。

2、10月30日,召开了控制中国砷中毒协作组工作会议。来自生物医学、疾病控制、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水利工程和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代表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从生物医学、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角度分析了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解决影响中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主要科学问题。会议还讨论了不同部门在砷中毒防治研究方面合作的内容。

3、11月14~17日,举办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区21个省份。地病中心聘请多名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和内蒙的专家,针对地砷病诊断、地方病防治经常使用的统计软件和我国地砷病防治与科学研究进展开展了培训。

(二)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非碘盐率升高原因的现场调查

3月17~22日,碘缺乏病所和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所的专家,在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调查了5个乡镇。泊头市5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3%,居民户非碘盐率达64.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51.5%;东光县3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0%,居民户非碘盐率达35.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46.4%。本次调查发现,这两个县的居民户食用盐非碘盐率仍然较高,其原因除了由于周边高碘乡停供碘盐,造成一定数量的非碘盐冲销调查地区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所调查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包装上注明碘盐的食用盐实际上是非碘盐,居民无法辨别真伪,当作碘盐购买所导致。

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将继续以《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为指导,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为中心,做好防治、监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继续完成2007项目总结工作;做好2008项目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项目总结和2009年项目编制工作。

(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2009年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地病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将召开项目启动会,对各省进行项目培训,在各省(区、市)自查期间进行检查督导,协助各省解决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验收的省份进行国家级验收。

(三)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对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未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 14

乏病阶段目标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评估,为这些省份申报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病情数据。

(四)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和应急处理。在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进行高危地区监测,根据高危地区监测结果,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的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碘盐、碘油)措施,防止出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损伤。

(五)研讨制定我国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策略。随着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束,针对病区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规划与防治策略。

(六)继续开展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氟砷检测外质控工作。研究制备不同氟砷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下发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经验交流工作会。

(七)继续援助西藏和青海完成病情调查,切实掌握两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及现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的研究。继续完成今年在青海进行的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预防试验性干预的工作。

(八)结合成人大骨节病的试点治疗工作,制定

二、三级预防方案。

(九)出版《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克山病防治手册》。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开展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新监测方案培训工作,并做好技术督导,顺利地从哨点监测过渡到全国抽样调查,完成上述地方病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二)汇总2008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三)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水氟小于1.0mg/L的未改水村和改水 15

工程、水砷病情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从而掌握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和砷中毒的病情现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县级数据库。并制作GIS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病区分布图。

(四)建立及开发地砷病数据库,总结分析unicef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的2003~2008年全国水砷筛查所获得的数据,全面描绘我国高砷水源分布状况和饮用高砷水受威胁的人口数量,评价地方性砷中毒对病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建立健全全国克山病数据库,申请组织各省克山病防控机构,探索初步建立克山病监测数据库,包括克山病病区的历史资料、克山病监测的病人个案库、克山病监测的患病和发病数据库,使克山病防控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六)召开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定2009年地方病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做好地方病标准的制修订和评审报批等工作。

三、技术咨询

(一)协助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地方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二)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三)协助卫生部做好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召开换届会议。

(四)召开每种地方病专家组会议,讨论每种地方病重点业务工作的技术难度,积极向卫生部献计献策。

(五)完成卫生部临时安排的技术咨询工作。

四、科学研究

(一)完成好在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文章。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争取再承 16

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三)组织申报各级成果,争取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2项。

五、健康教育

(一)完成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的布展工作,并不断搜集有价值的实物予以充实。

(二)拟参与起草2009年第16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方案。

(三)针对目前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状况,召开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讨及培训工作会议。

(四)完成好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库的持续收集、整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执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即“EPI统计软件及地方病学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基层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

(二)举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理论和改炉改灶技术培训班”,对全国地方病防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

(四)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争取增加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地方病学》教材,争取正式出版。

七、学术与防治工作交流

(一)组织召开第七届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学术交流会议。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进入Medline医学检索系统。

(三)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八、国际合作

继续进行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危害”和碘缺乏病方面的合作项目;争取将“补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应用性研究”列入2009年儿基会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8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10年业务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 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与贵州省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方案”。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湖南省开展了针对改炉改灶执行情况的综合督导检查。同时,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要求,承担消除燃煤污染性氟中毒项目省份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编成“地方病动态”,向项目省份反馈,从总体上达到了促进项目进展的目的。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协助卫生部组织执行了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10年4月,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暨2009项目启动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总结了2008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9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并培训了EPI INFO 数据库相关知识。

为了解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项目执行质量,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6月份,向各项目省了解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撰写项目进展报告。于2010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对河北、山东、

1 内蒙古、甘肃和西藏5个地方病重点省份的技术督导工作。于2010年8月份,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09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督导的通知》,收集各项目省督导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卫生部汇报了督导自查的基本情况。目前正在撰写2009项目总结报告。

在2008项目完成后,地病中心编印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相关单位和各项目省份。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10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制定并下发了2010项目技术方案。

3.《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论证 在协助卫生部初步完成《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后,于2010年8月,参加了卫生部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的“重点地方病十二五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研讨会”,对在征求意见阶段各省上报的意见进行了讨论。会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求各省意见后形成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评估、论证工作,并提出论证意见。10月,受卫生部委托,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对《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论证意见进行研讨、修订。

4.《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的编制

在协助卫生部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编制了《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放在地病中心网站上,供各省下载、使用。

5.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的总结工作

2010年1-4月,经过4次调查结果分析会的讨论与修改,2010年5月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报告以

2 及辽宁、浙江、福建3省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技术报告,并在2010年5月15日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上进行交流。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水产品(鱼、虾)碘含量及居民的主要水产品消费量并不高,水产品不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而食盐中的含碘量及食盐的摄入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影响很大,盐碘才是膳食碘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规定的标准和本次调查的尿碘、水碘、盐碘及盐摄入量数据,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水平上是适宜的。鉴于这种“适宜”是建立在目前的碘盐浓度标准和碘盐覆盖率基础上的,因此,沿海地区还应继续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6.完成了8个省份碘缺乏病省级达标考评及报告总结工作 根据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8省(区、市)的申请,2010年9 -11月,由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成的国家考评验收组,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对上述8省(区、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达标考核验收。地病中心有6位专家参加了现场考评,并参加8个省考核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考核验收结果显示:四川、重庆、云南、甘肃、海南达到了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青海、新疆和西藏达到省级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7.开展了“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的调查” 为了解在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15年后,我国是否具有在市场上同时供应碘盐和不加碘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2010年4月底,设计了调查方案,编写了数据库,并组织2000年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17个省份对其省会城市和部分沿海城市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居民对碘缺乏危害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自主选购碘盐和不加碘食盐的比例差异也较大,目前,我国还不具有开展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只能先开展试点工作。

8.新疆自治区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调研

3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2010年8月24-28日,地病中心专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组根据2007年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的结果,挑选阿勒泰市和富蕴县的两个乡4个村,按照当年调查年纪较大、茶氟摄入量较多的原则,走访了40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现场询问了砖茶饮用情况,采集了水样、茶水样和尿样,同时对受访者进行了临床氟骨症检查。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砖茶使用量相对较高,年均砖茶消耗量在7kg左右,病情检查未发现有临床氟骨症患者。经实验室测定,本次所采集的水样氟含量均值为0.6mg/L;茶水氟含量均值为2.09mg/L;尿氟均值为1.95mg/L。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当地饮茶量和砖茶含氟量均较高,尿氟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但病情非常轻,这一现象是否指示饮茶型氟中毒存在民族分布特征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9.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开展了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工作的总结,向考核合格实验室发放了合格证书。完成了2010年含氟、含砷实验室质控样品的制备工作,并召开了2010年质控工作会议,布臵了本的质控任务。进行了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申报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试运行,准备提出认可申请。

10.西藏昌都地区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防治措施现状调查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地病中心组织国内相关专家6人,于7月8~23日对西藏昌都重点病区进行了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病区防治现状调查。共调查6个县11个乡86个病区村的适龄儿童病情及其家庭所在地防治现状。病情数据提示,昌都大骨节病重病区目前整体病情基本稳定,结合近年西藏重点病区监测结果提示,西藏病区总体病情基本达到控制标准,但其中仍有个别村的病情还较严重,如左贡县中林卡乡有3个村的儿童X线检出率超过20%;除丁青县外,其他5个县有9个村检出三联症患儿;特别是在八宿县吉达乡、

4 芒康县措瓦乡、左贡县中林卡乡学龄儿童中检出6例临床Ⅱ、Ⅲ度病人,此种病例在我国其他病区已不复存在。针对这类病情较重的村需加强病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病情调查结果结合病区基本情况分析提示,在目前病情呈散发状态下,病情检出的严重程度主要还是与病区乡(村)的经济收入、主粮结构和外购比例、适龄儿童体内硒营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三者间经济是基础,物质交流和硒营养水平依托于经济发展。

二、重点地方病监测、年报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 1.召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总结会

11月20-21日,协助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总结会,对2010年饮水型氟中毒、饮水型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10年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2011年监测工作质量及监测方案本身存在问题等有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另外各研究所分别组织专家进行了X光片集体阅片和病例讨论。

2.复核大骨节病部分病区2009年监测结果

2009年西藏、内蒙古、黑龙江部分病区病情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疑点,为核实病情于2010年5月分别赴黑龙江孙吴县和内蒙古扎兰屯进行了复查,孙吴县检查四所小学350名学生,检出干骺端阳性儿童8名,远低于该县2009年上报的监测结果(24/270);复读了2009年和2010年内蒙古扎兰屯地区(莫旗、阿荣旗、三岔河)7个村688名儿童X线片,检出率为4.21%(2009年上报监测数据为10.13%)。7月赴西藏昌都复读了昌都地区2009年监测所摄600张儿童X线片,八宿县吉达乡普拉村X线阳性率为2.71%、芒康县嘎托镇普拉村为5.05%(其中1-100号X线片因质量问题无法诊断)、丁青县协雄乡协雄村为1.05%,而2009年三县上报数据分别为11.00%、11.00%和10.00%,本次复核结果与今年病情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应符合病情实际。上述三地X线复核结果提示,目前各地X线诊断的把握尺度还存

5 在较大差异,为加强监测质控,监测所摄X线阳性片必须通过集体会读作出诊断,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的质量。

(二)年报统计工作

1.2009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2009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于2010年2月25~2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组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议。会议核对、确认并汇总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研讨、交流各省撰写的地方病年报分析报告以及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流程及经验,重点就如何提高地方病年报数据质量,建立乡、村级数据库进行讨论。

2.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

开展了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先后对云南、宁夏、新疆和内蒙4省区8个县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建立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网络配臵、人员配备、碘缺乏病基础数据库等基本情况。调研县疾控中心地病科均配有计算机,网络连通,人员多为兼职,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入总数据库,但每基础数据建全,具备开展网络直报条件。

3.地方病基本信息收集

撰写各省地方病基本信息情况,并与各省进行复核确认。这些数据来自地方病年报表、2009年燃煤型氟中毒改炉改灶需求调查、NTTST碘盐监测。地方病年报的病情数据是历史数据,饮水型氟、砷中毒改水工程由各省水利部门实施,有些省水利部门不能将近期的改水工程数据报送给卫生部门,造成改水进度与使用情况不能反应现今防治措施落实的真实情况。

4.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改版工作

按照卫生部《关于修订全国卫生业务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的文件精神,组织专家对《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进行了改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从现场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年报表的数据指标项目进行深入详细地讨论后进行了增减,更新了填表说

6 明。

5.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省级培训工作 2010年10月15~17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了新版年报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名地方病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讲解了新修订的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包括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高碘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填表指标说明,对克山病、大骨节病、水源性高碘要求以乡为单位上报数据;并汇总氟、砷2005—2009中转项目数据库,发给相应各省,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6.撰写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2011—2015年)项目建议书

为了及时、准确、可视化地分析与反映地方病病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人员队伍及科研设备的配臵情况,实现地方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高效、实用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平台,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三)标准工作 1.标准上报

按时上报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氟斑牙诊断”、“克山病诊断”、“大骨节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判定”、“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 、“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7项标准。

2.2010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上报了“2010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并已获得批准。2010-2011年拟制、修订“大骨节病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尿中砷的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方法”、“尿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标准”5项标准。

3.完成“食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标准上报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卫生部卫生监督局的要求,将“食

7 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两项标准上报至国家食品安全标委会,并按照要求完成了征求意见后的修改工作。

4.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

2010年11月在厦门漳州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会上,秘书处对第六届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审议了2个标准送审稿,“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和“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讨论了“食用盐碘含量”、“地方性砷中毒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3项标准;确定了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三、技术咨询

1.2010年9月,卫生部成立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孙殿军主任当选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方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另有4名同志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委员。

2.2010年10月,在广西省北海市召开中国地方病协会第四届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当选为副会长,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常务理事,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理事。

3.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云南省开展了针对医改重大专项执行情况的综合调研。

4.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项目低氟砖茶价格补贴项目和损坏炉灶更换项目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

5.协助水利部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2010-2013年”》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复核确认工作。

6.参加了卫生部监督局组织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部委协调会,在会上对卫生部完成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内容进行了汇报。

7. 协助卫生部完成了人大、政协两会关于地方病方面的13条提案的回复。

8.为了解杭州市碘营养状况,2010年杭州市拟开展调查工作,

8 碘缺乏病所专家应邀赴杭州对该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9.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北京市取消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现场评估技术方案和北京市怀柔区大骨节病病区控制考核评估方案。承担了硒检查工作。

10. 12月16日,应陕西地方病防治所邀请,对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停止补硒措施进行科学论证。鉴于陕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已实现了控制大骨节病的目标,专家组成员一致建议,陕西省在全省病区县应停止实施硒盐防治大骨节病措施,在停止硒盐措施后,需加强病区大骨节病病情及人群硒营养水平的监测。

四、学科建设

1.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

2010年7月,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申报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2.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 2010年5月,按照黑龙江省人保厅的要求,上报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2008-2009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自评报告和成果统计表;10月参加了省人保厅组织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汇报,汇报了本学科2008-2009建设成果。

3.编写教材和专著

组织相关专家对《地方病学》进行修稿补充,目前该书内容已经报至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审工作正在进行,有望在2011年出版。组织专家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了修改。

4.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换届工作

2010年10月30日,在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常委会,讨论了换届事宜。于2010年12月1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地方病学分会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为前任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主任委员,王铜所长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高彦辉当选为常委兼秘书长,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

9 委员。

五、科学研究 1.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10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中标卫生部行业基金1项,题目为“碘相关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承担其中“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的完善”和“高碘地区居民碘相关疾病防治和监控”2部分内容,经费255万元;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分别为“氟、铝和茶多酚对破骨细胞氯通道蛋白7(CLC-7)活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砷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地砷病易感性及尿砷甲基化代谢水平的影响”和“趋化因子在碘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作用机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为“碘致甲状腺疾病敏感人群的筛选”。

2.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5项,科研经费1111.34万元。各项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3.获奖情况

“中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培养

1.2010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1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

2.完成了研究生选修课 “地方病学”、“流行病学方法”、“医学分析质量控制”的教学工作。

3.在研究生学院的组织下,完成了2007级研究生答辩、2008级研究生中期考核、毕业考试,2009级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以及2010级研究生的面试及入学等工作。

(二)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10 1.2010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即“全国地方病高级业务骨干培训班”和“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

(1)2010年7-8月,分别在成都市、兰州市、吉林市以及南京市举办了4期“全国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培训班”。这四期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项目管理、健康教育和新闻传播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培训了来自全国各省的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300余人

(2)为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克山病防控队伍业务水平,2010年9月24~2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了全国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来自辽宁、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北、甘肃、四川、重庆、山西、湖北、内蒙古和云南14个省(区、市)疾控中心,以及克山病所的职工及研究生40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2.申报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

3.对来自新疆的10名碘缺乏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甲状腺B超检测技术培训。

七、健康教育

1.第17届防治碘缺乏病日

起草了第17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通知、活动方案,参与设计主题宣传画。参加了卫生部疾控局组织召开的“防治碘缺乏病日”多部门协调会。为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健康之路》栏目编辑“防治碘缺乏病日”科普宣传片提供相关资料。协调《健康报》在5.15期间报道有关防治碘缺乏病科普知识。协调《健康时空》栏目在5.15期间录制、播放有关碘缺乏病科普节目。

2.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工作

2010年继续面向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病防治专业机构收集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并进行整理,不断充实健康教育资料库内容,并为相关省份提供地方病防治宣传资料。

八、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项目

11 1. 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2010年6月1 -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在会上讲解了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入库说明及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会后,各项目省份都对本省的地方性砷中毒数据进行了清洁、整理,并上报地病中心。

2.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地病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10月分别在山西省山阴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开展了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本次调查从饮水型砷中毒对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两个方面,综合评价饮水型砷中毒的疾病经济负担基础性数据。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癌症的死亡率较非病区高,病区居民癌症患病率较非病区高,砷中毒导致的经济负担以肝癌、肺癌等癌症以及心脏病等砷相关疾病为重,砷致皮肤改变导致的经济负担较轻。

3. 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为了交流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经验,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地病中心于2010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二)碘缺乏病项目 1.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2010年5月15日,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主题的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以及国内的知名专家在大会上针对国内外碘缺乏病防治进展、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和碘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特别邀请了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全国

12 妇联、中国残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盐业总公司等有关部门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微营养改善联盟驻华代表处的代表和专家参会。

2.《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

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费支持下,于2010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专家赴重庆、上海对碘盐生产、市场供应等有关情况进行政策性调研。于2010年3月、4月、7月和10月,在重庆市、南昌市、舟山市、贵阳市召开了四次《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研讨会,初步完成了《条例》的修订工作。

九、学术交流与宣传

(一)学术交流

1. 12月14-1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会议。

2.《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二)《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以下简称《史展》)布展工作 年初,完成了《史展》展览馆装饰工程的审计工作,并在北京召开了《史展》内容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原卫生部主管地方病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及专家共计20人,针对目前《史展》稿提出修改建议。先后召开的5次审稿会议,中心领导及各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对《史展》内容进行了集中审阅和修改。同时,对《史展》展出内容的文件和实物进行了查找,并根据展出内容进行布展设计。根据展出空间,对《史展》布展稿文字内容进行了精简和修改,并对布展稿重点内容进行了英文翻译和多次校对。10月份,开始布展工作,目前已大部分布展完成。

(三)宣传工作

1.完成了2010年中心各所处室网页的更新工作,及时报道了地病中心工作新闻。

13 2.发行了14期“地方病动态”。

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以《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下,做好地方病防治监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1.协助卫生部做好2010、2011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和重大医改专项技术方案制定、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和项目总结。

2.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完成碘缺乏病县级考核评估及总结工作。

3.协助卫生部在全国各省开展《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终期考核验收工作。

4.开展“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准备工作。

5.协助卫生部开展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工作。

6. 协助卫生部召开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探索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可持续消除机制。

7.组织专家支援西藏自治区开展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8.继续组织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完成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

9.开展非克山病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调查。通过对克山病历史病区和非病区进行现况调查,了解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情况,以及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14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1. 协助卫生部修订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制定《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

2. 按照监测方案开展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重点做好技术指导、督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分析。

3.收集、核对、汇总2010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工作,并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4.整理中转项目数据库,建立地方病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病区范围、防治进度数据库,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5.做好地方病信息需求分析,协助卫生部建立全国地方病网络直报信息管理系统。

6.组织完成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完成标准评审、报批、培训、宣贯等相关工作。

三、技术咨询

1.按照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计划,做好现场调研、技术咨询工作。

2.针对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实施可能引起的技术问题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

3.继续参加“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工作。 4.协助卫生部制定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

5.继续参与全国独立机构能力建设论证申请工作。

6.参与北京市大骨节病病区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消除考核验收工作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1.做好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准备工作。 2.加强卫生部及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15 3.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及其他人才培养任务。

4.完成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办好全国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高级培训班。

5.进行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青年委员会换届工作。

五、科学研究

1.高质量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尤其国家级课题和卫生部行业基金,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高水平文章。

2.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争取获得国家重大课题资助。

3.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鼓励成果转化。

六、学术交流

1.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的名义,举办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 3.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4.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

七、健康教育

1.协助卫生部完成第18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工作。 2.组织设计、制作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相关制品,以满足各省份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宣传的需要。

3.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与模式。

4.继续完善并维护全国地方病防治史展。 5.设计、制作地病中心宣传品。

八、国际合作

1.积极争取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的下一周期支持,以及地方性砷中毒和氟中毒防控地理信息系统的扩建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16 2.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九日

17

上一篇:河洛文化下一篇:计算机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