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全套程序文件

2023-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so9001全套程序文件

ISO9001供应商管理程序文件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

供应商评价和采购管理程序

编制:

号: 审核: 编制日期:

批准: 生效日期: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1 目的

对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评价和控制,确保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2 范围

(1)标准品。 (2)加工品 3 权责

3.1 销售部:负责下达客户订购的货品 3.2 采购部:负责物资的采购实施 3.3品质部:负责对物资采购的验收标准的制定及采购回物资的验证和标识

3.4物流部:负责对采购物的收发和管理 3.5仓 库:负责对在库品的管理 4 工作程序: 5.1供应商的调查

5.1.1采购部门根据公司销售部的需求向有意向的供应商发出《供应商评鉴表》。

5.1.2收集各相关供应商的“调查表”后进行分析筛选,与本公司需要的供应商洽谈。

5.1.3必要时企业由供应、质检、技术等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去供应商处进行实地考核调查。

5.1.4根据供应商的资料或实地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好记录。 5.2供应商的评价

5.2.1依据供应商提供的资料、考查情况或“样品”检测或试验记录进行全面分析。

5.2.2质量体系的要求

从供应商的生产设施、技术力量、质量管理体系、检测装置、质量控制及产品的实际情况、生产、交货能力、服务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5.2.3根据初选的供应商的数次送货、质量、价格、交付、售后服务等情况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 5.3供应商的选择

5.3.1质管部对供应商的来料每次均要进行检验或试验,并填写《材料检验记录》。

5.3.2依据供应商的产品验证记录及交期和售后服务情况,从中确定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5.3.3经过调查分析、评价后,由供销部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册》做为长期稳定的供应商。

5.3.4企业对各主要的合格供应商同时应保持两家或两家以上,以利于公司生产和发展。 5.4供应商的辅导

5.4.1为了实现组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满足产品或顾客要求,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对那些提供主要产品或特殊产品的重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应进行监视和控制。

5.4.2根据有关记录,如某种原材料的供应商的产品连续三次都不合格时,应通知供应商限期改进,否则,从《合格供应商名册》删除。

5.4.3本着对供应商互利互惠的原则,品质部、采购部应对供应商进行分析,必要时组织有关人员去供方进行实地辅导和协助其改进。

5.4.4如因各种原因,供应商物资超过三次(一季度)不合格且又无改进效果时,应把该供方从《合格供应商名册》中删除,并通知其相关部门。 5.5采购资料

严格按照我司产品目录的技术参数进行采购。 5.6采购计划

5.6.1采购计划是根据销售成交订单进行严格采购的

5.6.2采购计划应清楚地说明采购物资的要求,包括: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计量单位、等级、质量要求或技术说明、时限等。 5.7采购合同

5.7.1对所采购的重要物资,企业应与合格供方签定采购合同,并双方单位加盖公章后生效 5.8采购产品的验证

5.8.1对所采购的物资及材料,企业应进行验证,并由品质部进行验证工作。

5.8.2如验证合格后进行标识、入库。如不合格时,由品质部与供应商联系调换、返工等方法处理,如仍然达不到公司质量要求,由采购部负责退货。

5.9采购管理

5.9.1交货期管理:采购人员依照需求单位指定的交货日期与供方接洽交货日期。

5.9.2催货管理:采购人员与供方协商定案后的交货日期为基准,依照需求单位之状况进行跟催,掌握交货情形,若无法交货则重新与供方协调交货日,再进行催货。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5.9.3交货期变动: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确认后,供方遭遇不可抗拒之天灾或其它因素无法如期交货时,采购与销售部门及供方重新协调交货期,并于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上做注明。

5.9.4价格管理:采购人员依照材料、规格、交货期、数量及过去采购记录经询价、比价、议价后,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经主管领导核准后,即可向供方进行采购。 5.10采购作业程序

5.10.1采购文件的接收:采购人员接获客户成交订货单。

5.10.2 询价作业:采购人员接受成交订单后,向供应咨询价格及货期。 5.10.3比价作业:询价作业后,如可能的话需二家以上的供方提供报价,以利比价作业进行,并选择品质、成本、交货期、售后服务等符合公司要求之供方。

5.10.4议价作业:数量货金额交大的产品需与供应商进行议价。 5.10.5订购作业:询价、比价结束后向供应商正式下达采购订单。

5.10.6订单变更:已发出的采购单有取消或内容更改情形发生时,应由销售部人员在原销售订单上写明变更内容、日期并由总经理或部门主管签字交由采购部进行变更。

6. 相关文件 合格供应商名册 (FR-08-03) 供应商评鉴表 (FR-08-05) 采购订单

[键入文字]

第2篇:持续改进管理程序 ISO9001-2015版-新版程序文件

持续改进管理程序 2015版

1 目的

对已发生的不合格或不期望发生的情况应采取纠正措施,以实现持续改进。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已发生不合格所采取改进措施的控制。 3 职责

3.1 工程部是本程序的归口部门,负责改进措施的跟踪与验证。

3.2 各部门负责做好本部门改进措施,配合工程部实施全公司性改进措施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工程部根据情况定期对产品不合格报告和顾客的意见(包括顾客抱怨)等与产品有关的不合格内容进行分析,对影响重大或反复出现的不合格,填写“整改通知单”,通知责任部门。

4.2 责任部门接到整改通知单通知单后,制定改进措施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消除不合格原因的具体办法、步骤、负责人和完成期限等,改进措施计划报主管副总经理批准。

4.3 责任部门负责实施改进措施并记录实施过程及结果。

4.4 工程部负责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对于确实有效果的改进作永久性更改,对效果不理想的应重新制定措施直到满意为止。并负责将改进措施的有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4.5 内审、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合格,由综合部负责组织跟踪验证。 4.6 采取改进措施,应权衡利益、风险与成本。 5 记录

5.1 JL-13.3.1-2-01 整改通知单

第3篇:ISO9001有六个必须要有的程序文件

ISO9001有六个必须要有的程序文件? 六个必须的程序文件

①4.2.3文件控制

②4.2.4记录控制

③8.2.2内部审核

④8.3不合格品控制

⑤8.5.2纠正措施

⑥8.5.3预防措施

第4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哪些要形成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和程序;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e)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1) 主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① 文件化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② 质量手册。

③ ISO 9001标准明确规定要编制的程序文件,

共有6处:

a.4.2.3文件控制

b.4.2.4记录控制

c.8.2.2内部审核

d.8.3不合格品控制

e.8.5.2纠正措施

f.8.5.3预防措施

④ 确保对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而适当增加的书面文件,诸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⑤ ISO 9001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

(3) 一般的书面程序

① 文件控制程序

② 记录控制程序

③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④ 培训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⑤ 质量策划控制程序

⑥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⑦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⑧ 采购控制程序

⑨ 客户财产控制程序

⑩ 生产和服务动作控制程序

⑪ 设施、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⑫ 工作环境管理控制程序

⑬ 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⑭ 产品的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

⑮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⑯ 质量目标管理和统计技术应用控制程序

⑰ 数据分析和应用控制程序

⑱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⑲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⑳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

2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

22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

23内部质量审核程序 ○

24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

25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

26顾客满意度评价程序

(4) 文件的存在形式 文件可存在于任何媒体,可以是纸张、照片、样件、磁盘等形式。

(3) 文件的分类 ① 内部文件

a. 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通用的管理性指导书等;

b. 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文件:如营销、采购、服务、培训等各项管理活动

的规定,管理作业指导书;

c. 技术性文件:如设计图样、技术规范、采购文件、检验和试验文件、

工艺文件、设备文件等;

d. 收集和报告数据或信息的表格。

② 外来文件

a. 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法律法规;

b. 顾客提供的图样要求;

c. 顾客、有关机构指定使用的表格,如报关用表格等。

4.2.4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理解与实施要点

(1) 记录的概念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称为记录。 证明产品符合性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性文件被称为质量记录。 表格不是记录,表格是规定性文件,当表格填写了内容后,变为证据性文件,则称为记录。

(2) 记录的设置 设置记录的要求来自:

②ISO 9001标准要求;

② 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及其他文件规定;

③ 特定证实、改进验证、追溯的要求;

④ 相关方要求,记录编制时,要目的明确、项目全面、填写简便、格式规范、整理方便。

(3) 记录的作用

① 为要求得到满足,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进行提供客观证据;

② 为有追溯性的场合提供证实;

③ 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客观证据。

(4) 记录的范围

记录包括组织内部的,也有来自供应商、客户及其他相关方(如海关)的。 在标准中凡是有“见4.2.4”的注释处则一定要有记录,标准共有19处出现这样的要求。标准中要求的记录共计21项。 除控制ISO 9001标准规定的记录外,还应对根据需要增加的一些记录进行控制。 重要的记录有(注:带*号者为ISO 9001标准指明的记录):②管理评审记录*(见ISO 9001之5.6.1)

② 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和鉴定记录*(见ISO90016.2.2e)

③ 证实过程和产品符合性的记录*(见ISO9001之 7.1d)

④ 产品要求评审及跟踪措施记录*(见ISO9001之7.2.2)

⑤ 设计输入的记录*(见ISO9001之7.3.2)

⑥ 设计评审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4)

⑦ 设计验证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5)

⑧ 设计确认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6)

⑨ 设计更改评审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7)

⑩ 供应商评价及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7)

⑪ 过程确认记录*(见ISO9001之7.4.1)

⑫ 有追溯性要求的产品标识记录*(见ISO9001之7.5.3)

⑬ 顾客提供财产遗失、损坏和不适用等问题的记录*(见ISO9001之7.5.4)

⑭ 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或检定结果的记录*(见ISO9001之7.6)

⑮ 当无国家或国际校准标准时,应记录用以校准测量设备的依据*(见ISO9001之7.6a) ⑯ 内部审核记录*(见ISO9001之8.2.2)

⑰ 产品测量和监控记录*(见ISO9001之8.2.4)

⑱ 不合格品的记录(包括让步记录)*(见ISO 9001之8.3)

⑲ 纠正措施记录*(见ISO 90018.5.2e)

⑳ 预防措施记录*(见ISO9001之8.5.3d) ○

21测量和监控设备偏离校准状态后,对原测试结果的评价记录*(见ISO9001之7.6) ○ 22设备、工装验收、保养记录 ○

23产品紧急放行记录,客户投诉记录,过程测量和监视记录 ○

24内部审核中的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记录 ○

25文件分发记录等。

(5) 记录的表现形式 记录以表格、文件形式较多,也包括磁带、磁盘、照片等,后面几

种形式的控制容易忽略,应引起注意。

(6) 记录的要求 记录应真实、准确、清晰,容易辩认。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即使笔误必

须更改时,也只能是划线更改并在划线处签署更改者姓名。

(7) 记录的管理 应制定记录控制的文件化程序,程序中应就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

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理作出规定。

① 记录的标识 如名称标识、部门标识、编号标识、分类标识、重要程度标识、时间标识等。标识的繁简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记录标识的目的是便于检索,唯一可溯。凡能达到该目的的方法均可算为标识。

② 记录的贮存 贮存的环境应能防潮、防火,防蛀等,应便于存取和检索。

③ 记录的保护 为了保护记录,使其不丢失和损坏,应就记录的收集、传递、归档、保管作出规定。如:

a. 规定记录收集的渠道,收集的时间间隔,如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

b.记录的发放人员应要求收件人在原件背后签字,这样便于查询哪些部门收到了记录。c. 记录按流水号集依次排列存放。

d. 归档、保管方式应便于存取和查阅,为此应做好记录的分类、编目工作等。④ 记录的检索 应规定记录可以查阅的范围(必要时,规定保密级别)、人员和手续,以防止无关人员查阅、非法调用、更换等。

⑤ 记录的保存期限 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 法律、法规及产品责任的有关要求。

b. 合同要求。

c. 产品的寿命周期/责任期/保修(质)期/有效期。

d. 设备报废时间。

e. 人员在职时间。

f. 有效的追溯期。

g. 认证审核周期等。

⑥ 记录的处理 对过了保存期的记录,应规定销毁的审批手续和执行方法,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识别评价控制程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信息沟通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

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合规性评价程序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第5篇:质量目标管理程序ISO9001-2015版-新版

质量目标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了强化和完善各部门的综合管理体系工作,明确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应达到的水平,促进和加强综合管理体系工作的各个环节,持续改进公司内部的管理体系工作,特制定此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个部门及项目部的质量目标管理。

3、职责及权限

3.1综合部负责根据质量方针策划公司质量目标,并把目标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层级;

3.2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目标的审核工作; 3.3综合部负责质量管理目标文件的发放,以及培训工作; 3.4综合部负责监督,检查,汇报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3.5各部门负责自查本部门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

4、工作程序

4.1公司质量管理目标

4.1.1在管理者代表的指导下,综合部根据公司质量方针,结合公司实际管理水平,以及设备,人员状况等编制公司质量目标;

4.1.2管理者代表审批质量目标,同时上总经理做好汇报工作; 4.2部门质量管理目标

4.2.1综合部根据批准后的质量目标,结合公司绩效管理,编制各部门及层级的质量目标,并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 4.2.2管理者代表审核、批准分解的质量管理目标;

4.2.3综合部把审批过的公司质量目标和部门分解质量管理目标按照文件管理程序规定分发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4.2.4必要时,综合部组织有关人员就公司质量目标及部门分解质量目标进行沟通,综合部做好沟通记录; 4.3质量目标的统计、考核及修改

4.3.1公司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公司质量目标及部门分解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统计,通报检查结果;

4.3.2监督检查小组分析统计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或要求。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进行整改或改进。监督检查小组跟踪改进进度,并验证结果,执行纠正或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4.3.3监督检查小组保存检查记录和改进结果;

4.3.4公司根据部门反馈,质量目标检查、评价,发现公司质量目标不适合企业时,应公司质量目标进行重新修改。修改后的质量目标应重新发放和沟通; 4.3.5当部门分解质量不适宜时,可提出申请,经调、落实、审批后执行。 5记录

5.1 JL-3.2.4-01 各部门质量目标一览表 5.2 JL-3.2.4-02 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第6篇:ISO9000人力资源程序文件

1 目的

对各类人员进行配制和培训,以满足相应岗位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所有与质量有关的工作人员的配制和培训。

3 职责

3.1 人力资源中心负责编制各部门的负责人《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负责编制员工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及负责部门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3.2 其它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培训申请单》及部门内部《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的批准。

3.4 总经理负责各部门《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的批准。

4 工作程序

4.1 人力资源配置

4.1.1 人力资源中心需编制各部门(负责人)的《企业员工岗位职责》,交总经理审批。各部门负责人必须至少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技术职称或学历、或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或具备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4.1.2 人力资源中心协同各部门负责人需编制本部门的《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交管理者代表审批。其中“职责”一栏,需明确该岗位工作人员学历、技能、培训及工作经历的具体要求。

4.1.3 经审批后的《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人力资源中心作为人员选择、安排和考评的主要依据。

4.2 基本培训需求

4.2.1 新员工培训内容包括:

a) 上岗基础教育:包括企业概况、厂纪厂规、质量方针(目标)、安全、质量意识、相

关法律、法规、产品的常识及ISO9000标准基础知识等培训内容,在入司一个月内,由人力资源中心组织进行;

b) 岗前技能培训:包括所在岗位相关作业文件、注意事项、相关设备性能、操作过程、现场实际作业及出现紧急情况时应变的措施等培训内容,由所在岗位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

c)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企业依存于顾客,顾客满意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下道工序就是“顾客”;意识到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对于实现质量目标的重要性;意识到积极寻求工作质量的改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2.2 检验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

a) 检验基础知识、产品特性要求、统计技术(抽样方案)的培训;

b) 由技术部负责人进行培训,在上岗前实施,合格者由总经理授权持证上岗;

4.2.3 采购、销售、仓库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

a) 采购人员需经过采购物资技术要求、采购基础知识的培训;

b) 营销人员需经过成品相关知识、营销基础知识的培训;

c) 仓库管理人员需经过存入物质的质量特性、仓库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

d) 以上人员的培训由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在上岗前实施。

4.2.4 内审员的培训内容包括:

a) ISO9000知识、审核知识培训;

b) 由外部培训机构或认证机构进行培训,发相应内审员资格证书。

4.2.5 特殊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

a) 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培训;本厂的特殊工种包括电工、焊工、热处理工、检验员、内审员等; b) 由所在岗位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在上岗前实施,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c) 驾驶员、电焊工、电工、热处理工等需取得相应的外训合格证书。

4.2.6 管理人员的培训

企业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入厂一个月内由人力资源中心组织进行。

4.2.7 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及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等的培训,由技术部负责人指定培训老师,在上岗前实施。

4.2.8 转岗人员培训:同4.2.1b。

4.2.9 在岗人员培训:岗位技能的加深及强化,按培训计划实施。

4.3 培训计划及培训的实施

4.3.1 人力资源中心每年12月份,根据本部门《培训申请单》及反馈的意见、基本培训需求及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下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内容、老师、教材、培训、考核方式等内容),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各部门,并督促各部门按计划执行,其中企业内部培训老师的资格要求同4.1.2。

4.3.2 每次培训需填写《培训记录表》,包括时间、地点、老师、内容及考核成绩。培训后相关部门将培训签到表、记录及相应试卷(考核记录)等送交人力资源中心。企业员工如能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据并经培训老师认可,可免去相应的培训项目,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将相应的书面材料放入员工档案。

4.3.3 人力资源中心将每个员工的培训记录存档,或摘录于员工培训履历上,连同学历证明、资格或职称证书、工作简历等相关资料放入员工档案,保存期限为员工离职后一年。

4.3.4 计划外培训可由相关部门以《培训申请单》的形式提出,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4.4 培训的有效性评估

4.4.1 每年年底人力资源中心负责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培训老师参加培训工作会议,评估培训的有效性,征求改进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制定下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

4.4.2 培训的有效性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a) 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估,包括教材、场地的准备、教学水平、方法、时间等;

b) 学员考核成绩评估,包括笔试、面试、现场提问、答辩、作业、心得报告等的评分或评级;

c) 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d) 工作绩效评估,包括培训前后合格率、返工率、计划完成率、工作效率等的差异。

4.4.3 评估采用百分制,以上四方面所占的分值一般为10分、20分、30分、40分。厂办对当年开展的所有培训项目具体情况,适当的调整各方面的分值,征求各部门意见综合评估,获得每一培训项目的评估分值,填写《培训有效性评估表》,根据单项分值及总分分别采取编制教材、更换教师、重新培训、强化或减少培训等相应的措施,纳入下培训计划。

4.4.4 人力资源中心可按计划或随时对企业各部门员工进行现场考核,发现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需及时安排补充培训并考核,或转换工作岗位,使其具备的能力与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5 相关文件

《企业员工岗位职责手册》

上一篇:考研计划作文下一篇:读马小跳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