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布鲁斯

2023-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汤姆布鲁斯

布鲁斯王子的动员书

英勇的战士们,亲爱的同胞们:

我们的祖国受尽屈辱,面临着危机!我们的人民受尽压迫,生不如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赶走侵略者,我们将无家可归,痛不欲生。虽然我们一连打了七次败仗,但是我们不能灰心,不能失去信心。

先给你们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感人故事:我躺在磨坊的木板上望着屋顶,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重头干起,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看到这里,我感动极了,我们堂堂男子汉竟然连一只小小的蜘蛛也不如吗?这只蜘蛛不屈不饶、坚持不懈,它屡败屡战,七次失败,都没有灰心,继续第八次结网,最后终于成功了。蜘蛛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英勇的战士们,亲爱的同胞们,让我们团结起来,进行第八次战斗,一定能把侵略军赶走!

第2篇:布鲁氏菌病教材

四棵树乡卫生院布鲁氏菌病培训教材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 1905年我国重庆曾报告了两例布病。1916年在福建发现1名布病。1925年河南发现4名印度侨民感染布病1932年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头牛中有21头流产。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在吉林白城子进行羊群调查时,发现羊感染率33%,1938年在该地发现布病患者。新中国在成立前就有布病流行。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

二、病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装满细菌的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

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的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

三、防控措施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2、合理选用药物和用药途径

3、综合疗法

4、中西医结合

5、对症治疗

6、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

7、重点人群预防接种

8、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

第3篇:布鲁氏菌病培训小结

2014年卫生院村级卫生人员 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培训小结

为做好2014年 镇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根据市疾控中心2014年 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方案( 疾控中心函发[50]号)文件精神,我院于2014年8月27日举办了村级卫生人员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包括院公共卫生科全体人员及全体村卫生室人员。现小结如下:

培训过程中,就目前布氏杆菌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步骤以及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等方面向与会人员做了详细介绍,并从布斯杆菌病的传播途径着手,向大家介绍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预防该病,并讲明了布氏杆菌病疑似如何确诊,以及确诊病例如何及时上报、管理以及转诊流程。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医务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思想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上一篇:下乡义诊活动下一篇:反邪教讲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