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主题阅读教案

2023-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下主题阅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四下主题阅读教案

浙教版四下劳技教案(主题一)

主题一:小布袋的缝制

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回针法和藏针法的特点,了解这些手缝针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布块的缝合方法,,掌握回针法和藏针法的技能。

3、 通过创意小布袋和香袋的设计与制作,提高裁剪、设计和缝制能力。

4、 运用学会的手缝针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布艺缝制问题,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回针法和藏针法的技能。

教学难点:掌握藏针法的起针结和止针结的缝制。

三、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

(1) 材料:线、布、棉花和香料。 (2) 工具:针、剪刀、指铁箍和尺子。

四、 课时安排:

活动一:布块的缝合:1课时 活动二:创意小布袋:1课时 活动三:缝香袋: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布块的缝合

1、 导入。

2、 “聪明泉”:

(1) 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平针法、回针法和藏针法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2) 教师演示并讲解。

回针和平针的起针是不一样的,回针的起针位置是离布

边一个针脚距离的地方,起针后先往回走一个针步,再接着往前走。平针缝制的线看上去像“虚线”,而回针缝织的线看上去像“实线”。藏针法和平针法、回针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在布的正面开始缝合,并且能够隐藏线迹。

3、“操练场”:

(1)学生运用两种基础针法进行布块缝合的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寻找起针的位置和方向。

4、“巧手站”:

(1)展示运用回针法和藏针法缝制蝴蝶结的步骤。 (2)指导学生完成蝴蝶结的缝制。 (3)引导学生缝制其他作品。

5、“交流坊”:对本活动的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反思。

6、“评价苑”

活动二:创意小布袋

1、 导入:

认识生活中的小布袋,并且指明小布袋的作用和设计理念。

2、 “聪明泉”:

让学生了解布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用途。布是各种纤维品的总称,主要分为棉布、麻布、丝绸、毛料、化纤、混纺等类别。

3、“金点子”:

(1)引导学生根据小布袋的不同用途、特点来设计小布袋的造型和选择材料。

(2)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开交流和评价。

(3)进行设计和修改,反思优化作品的设计、制作方案。

4、“巧手站“

(1)展示缝制长方形笔袋的主要步骤。 (2)学生缝制笔袋。

(3)结合已经学会的纽扣、绳结等技术进行合理的美化。

5、“聪明泉“

对创意布袋的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小布袋缝制生活中的布艺作品。

6、“交流坊“

引导学生对缝制创意布袋的过程进行交流、评价、改进,谈谈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7、“评价苑”。

活动三:缝香袋

1、 导入: 介绍各种香袋,并讲述香袋的作用、缝制方法。

2、“金点子”: (1)展示设计范例。

(2)引导学生根据香袋的佩戴对象、存放地方以及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畅想,设计出不同形状的香袋。

3、“巧手站”:

(1)展示棱形香袋缝制的主要步骤。

(2)学生自己香袋的设计方案进行缝制。

(3)装饰自己缝制的香袋。要根据香袋的不同用途来选择挂线和流苏的长短、款式,同时要考虑大小、颜色的搭配。

4、“聪明泉”:

技能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外缝制。

5、“交流坊”、“评价苑”:

结合香袋缝制的重点和难点,关注学生手缝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挖掘缝制香袋的创新点和技术点,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评价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6、“反思与评价”

对整个主题活动的总体回顾和评价。

7、“综合实践”:

是整个主题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更多的手缝知识,培养学生手缝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2篇:四下第六单元主题学习教案

品读课

(一)

【教学内容】

《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在阅读中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设计】

1.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你发现这些图片的共同点了吗?(引出乡村)真会发现!你们对乡下生活有哪些了解?

2.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家是怎样描绘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乡村生活,一起去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 板块一:国内乡村美景

1.请翻开21课《乡下人家》,请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一下: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用简练的语言为每一个场景起一个小标题。(老师板书概括的标题)

3.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司空见惯的乡村事物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

写法指导:抓住相关句段,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法,感受生动语言的美。

6.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7.乡下的风景多么独特、迷人,那乡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请翻开24课《麦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8.《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你从乡村孩子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欢快、柔美)

9.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10.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欢快、柔美”的经历?跟同学分享一下。

1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块二:异域乡村风情

1.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2.自由读课文,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

3.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品读课

(二)

【教学内容】

23课《古诗三首》(《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欢乐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3课《古诗三首》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四时田园杂兴”是指一年四季中各种兴致。“渔歌子”是指词牌名。) 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范成大,南宋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写有多首田园诗歌。

张志和,唐朝诗人,今传《渔歌子》五首。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乡村四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三、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3.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4.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四、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3.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4.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1)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2)通过读我们知道了这首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农忙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5.生读诗,闭眼想象,配乐进行朗读。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 7.背诵,积累语言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学生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五、合作学习,自学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六、总结升华,回归整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词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 3.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白描手法

七、课后作业,能力拓展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3.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第3篇:阅读写作计划(四下)

城市少年宫阅读写作小组活动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四年级

阅读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文化建

设,树立学校“以人为本”办学宗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本校开展了读书活动。我们四年级组积极响应,因为开展 “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课外书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知识的大门,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使他们体验到:好书伴我快乐成长!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他们的童年时光与好书相伴。

2.通过阅读,使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爱书、爱读书的习惯,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感受成长。

三、读书口号

“好书伴我快乐成长!”

四、课外阅读的内容

⒈学校配发的《新课标阅读》《少年文摘报》《学生天地》以及每册语文教材后面配的课外阅读篇目等等。

⒉推荐书目

《爱的教育》、《快乐星球》、《格林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阴》、《格列佛游记》、《感恩父母》、《沉船》、《昆虫记》、《草房子》、《福尔摩斯探案选集》、《环游世界八十天》、《鲁滨逊漂流记》、木偶奇遇记》、《金银岛》、《三国演义》、《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寓言故事》、《西游记》、《让小学生会感恩的100个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稻草人》 。

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对学生做好宣传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明确读书活动的目标、任务。

2.调查学生拥有图书和阅读的情况,建立好各班级的图书角,推选好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

3.鼓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书,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实施阶段

1.让学生充分利用每周学校安排的阅读时间及闲散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如学生可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看的书介绍给大家。建立班级图书箱,学生之间和班级间学生互相交换看书等。可以把这些作文、读书笔记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栏里,供大家欣赏。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标注,读书做笔记的读书方法。要

2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

4.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

5.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或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议一本书,进而扩大阅读范围。

(三)总结评比

1.开展讲故事比赛。

2.定期评选出“阅读大王”。

写作活动计划

一、活动指导思想

我校本着培养学生兴趣及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 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放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掌握一定的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的知识和技巧,极大限度地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

二、活动目标要求

第一、选材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三、活动队伍组织及活动时间

各班分别从班级里挑选出喜欢阅读与写作的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基本定在每周的星期四第三节课。3第

二、传授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和文学性相结合。

四、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本学期的这次兴趣小组活动,我相信一定能让参加的每位学生不仅是写作,而且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等都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教学大纲

时间内容安排

3月6日

3月13日

3月20日

3月27日

4月3日

4月10日

4月17日

4月24日

5月8日

5月15日

5月22日

5月29日

6月5日

6月12日

6月19日

6月26日

7月3日

词语的感情色彩 如何辨析同义词 准确理解词义的方法 使用隔音符号的小窍门 写作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何熟练掌握一字多解 部首查字法的六大绝招 写作训练感悟那份浓浓的亲情 学会巧妙熟记形近字 如何分清“的 得 地” 四种常见句子的辨别方法 写作训练生动地改编童话故事 认识拟人、比喻的特点 认识排比、夸张的特点 训练阅读: 阅读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 写作训练:名言警句给我的启示 检测 4

第4篇:主题阅读教案《春》

写景散文——主题拓展阅读

《春》 《春之怀古》 《济南的秋天》

《冬天》

一中双语实验学校

2015.10.26

写景散文——主题阅读《春》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并学习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朗读全文,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提纲挈领,理清课文思路。

2、由学生自主选择几幅图画中的一幅进行重点品读,体会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拓展阅读《春之怀古》、《父亲的夏天》、《济南的秋天》、《冬天》四篇写景散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写到的季节,这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在经过一个漫长冬季寒风霜雪的困扰后,人们对温暖阳光的渴望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季节总能触发人们心中那纷繁复杂的情感。或喜悦,或忧愁,或热烈,或低沉,春天承载着文人雅士各式各样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去看看他的春天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情感。

二、介绍作家作品

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2、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思考: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春的。 “ 盼春---绘春---颂春 ”

或 “ 盼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图”

( 绘 春 图 )

四、体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

1、学生活动:

品读: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上几幅图画中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幅,仔细品读,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讨论:从作者所绘景物之中,你感受到了他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2、师生互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这篇色彩缤纷的写景美文中,你又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推选代表,将讨论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及点评。

如:盼春图---殷切期盼、欣喜地感情。

春草图---轻松、愉快、惊喜的感情。

迎春图---喜悦、充满希望的感情。

颂春图---欣喜、赞赏、满怀希望、振奋的感情。

3、教师小结:“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4、教师解说: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野花遍地是······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的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五、拓展迁移——主题阅读

1、学生活动一:  快速阅读布衣粗食的《春之怀古》

讨论:描写了什么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解说:初春美景---人生之春(升华)

2、学生活动二:

快速阅读褚海刚《父亲的夏天》

讨论:父亲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夏天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解说:似火骄阳---深沉父爱

3、学生活动三:

快速阅读峻青的《济南的秋天》

讨论: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色?面对如此秋景,他感受如何?

教师解说: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有何异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升华)

4、学生活动四:

快速阅读汪曾祺的《冬天》

讨论:作者的冬天为什么显得意趣盎然?几十年后为何要“旧事重提”?

教师解说:儿时景、幼时事---对童真的向往、对故乡的留恋

六、分析文章主题

1、讨论:写景类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小结:由景及情,所抒之情即是文章主题。

板书:

画意 诗情

(景语) (情语)

盼春图-----------殷切期盼、欣喜地感情

春草图-----------轻松、愉快、惊喜的感情

迎春图-----------喜悦、充满希望的感情

颂春图-----------欣喜、赞赏、满怀希望、振奋的感情

第5篇:虹口小学补习班新王牌补习班四下阅读

伞 花

酥油般的春雨牵去了街上的繁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躲起来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稀少了。这时街上出现了独特的一幕——开满了五彩缤纷的“伞花”。

上班了,从千家万户飞出了一朵朵伞花,在十字街头汇成了一股庞大的伞流。渐渐地,那伞流又分成了许多支流,流向机关、工厂、宿舍、学校……这伞流是一条条美丽的小河。这伞花,是一朵朵奇特的花。瞧,那位姑娘的伞真美啊!天蓝色的伞布上,花朵簇簇,芳草丛丛。这“花”配着她那时髦的打扮,在伞海里变成了一朵醒目的花儿。那边,三位女学生各打一把粉红、蕊黄、天蓝色的伞。她们饶有兴趣地把伞簇拥在一起,粉红衬蕊黄,映天蓝,变成了一朵巨大的鲜花。她们边走边把伞放在肩上,用红润白嫩的双手轻快地旋转着伞柄。伞下,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伞花随着姑娘的身影在伞海里忽隐忽现,飘移而去,还不时传来她们那悦耳的笑声。小朋友的伞花飘来了,伞下是一张张如花的笑脸。老人们撑着黑色自动伞慢慢地走在伞流里……

我仿佛置身在无边的荷塘里,又好像站在彩色的小溪边。我沉思了 是谁绘就了雨中奇景 是谁引来这独特的花朵 哦 是滋润人们心田的春雨 是这造就色彩的时代

1.先给带点的字注音,然后联系词语解释字意。

此起彼( )伏 饶( )有兴趣 置( )身 2.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选出适当的词语。

(1)车来车往,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

(2)色彩鲜艳,繁多凌乱。( ) 3.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段意。

4.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填空。

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一共写了___________种颜色的伞。它们是___________的伞,___________的伞,___________的伞,___________的伞。其中详写了___________的伞。 5.给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无标点符号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这是 句。

6、“饶”字是_______结构。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饶”字第三笔的笔划名称是_________。

公交车上的爱

上车时,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个衣着艳俗的女售票员,脸上有着似乎打了一夜通霄麻将的疲倦。她的嗓音沙哑,面无表情地嚷着“上车买票了。”在她挤过我的身边时,我厌恶地躲闪了一下。

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乡下女人,枯干的头发胡乱用旧格子围巾扎着,过时的衣服缀着补丁。没谁多瞟她一眼,都盯着窗外--有家“海鲜楼”开张,请了鼓乐队吹打着,好不热闹。女售票员叫到“哪位同志请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没人有反应,看窗外的,低头看BP机的,对着镜子补妆的,就连乡下女人也木然着,她也许还没意识到这与她有关。女售票员又叫了一遍,乡下女人倒明白是为了她,脸上有窘羞的神情,仿佛为惊扰了他人而抱歉。

一个刹车,慌张的乡下女人险些跌倒,女售票员倒处变不惊地卖着票,一边固执地叫着“哪位同志请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仍未有回应。 女售票员挤到一个染栗色短发的女孩身边,示意她起来让个座。仍是不带什么表情。女孩很不情愿地起了身,乡下女人终于搂着孩子坐下了。

下车时,我已对那位衣着艳俗的女售票员完全改变了印象。因为:“哪位同志请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这句话她固执地重复了11次。为一个衣衫陈旧的乡下女人。

1、 第一节中有一个错别字 。

2、 第三节中的“刹”是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

3、 第二节划线句是对乘客们的 描写,表现出 。

4、第五节划线句表现了售票员 的精神品质,第三节中也有一个词能体现这一点 。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 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我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打量(liáng lìang) 上浮(fú fóu ) 兴(xīng xìng)旺

2、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写下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改 。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成 。

5、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 ,“制宜”在文中指 。

6、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 。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 。

7、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8.清明节下雨时古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清明下雨,路人断魂的诗句,请写出来。

爸爸,醒来

他是位单亲父亲,带着个有 “问题”的孩子来到了他打工的城市上小学。班主任一次次让他到学校来,诉说孩子的不守纪律、贪玩和不服管教。他此时就想打孩子,但所有老师都拦着他,说“这样不可以”。孩子听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于是,他辞去原先的工作,找了一份物流公司里的搬运工作,每天下午五点上班,凌晨两三点下班。这样,他早晨可以送孩子去学校,傍晚又可以接孩子回家。他还做了一份踩三轮的兼职,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个小时了。年近四十的他,但看上去就像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

老师还是经常打电话来,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他已疲惫至极,每天早晨,总是无法醒来。他买了闹钟,放在枕头边,但闹钟也惊醒不了他。

有一天早晨,他觉得有人在推他,睁开眼,朦朦胧胧看到孩子脸上挂着泪,在喊:“爸爸,醒来;爸爸,醒来。”

他忽地从床上坐起, 看看时间已是早晨八点多了,孩子已错过了上学的时间。孩子说:“爸爸,我推了你十多分钟,你总是不肯醒,我好怕啊,要是你醒不过来了,我可怎么办?”孩子放声大哭。

他这十年,受尽苦难,从来没有掉过泪。但当孩子说完这句话,他哭了,哭得一塌糊涂。那天,他陪着孩子去了学校,找到了老校长。他希望校长不要因为孩子迟到罚班级的分数。

老校长听完他的故事,有些激动地说:“你们放心,我不会扣孩子班级的分数。一个心里装着爱的父亲,一个心里同样也装着爱的孩子,值得所有人尊重。一个得到‘尊重’的心灵,必然有所回馈。”

一个星期后,他成了孩子学校的校工,食堂后面的一间杂物房成为了他们的家。他和孩子非常开心,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1、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1)、他是位单亲父亲,带着个有 “问题”的孩子来到了他打工的城市上小学。( ) (2)、他此时就想打孩子,但所有老师都拦着他,说“这样不可以”。( )

2、给文章分成三段,并在每段后面用“//”表示。

3、认真读第1小节,找出对小孩描述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此文题目,上学期哪篇课文用人物语言为题,请写出篇名。

5、校长说完话之后的一个星期,他会怎样安置这对父子?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注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

第6篇:四下教案1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引导读通

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 和 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 作业:复习词语卡。

上一篇:那些职场礼仪常识下一篇:库管员工作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