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神追求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有精神追求

追求有“魂”的教育

我在基础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年,于2017年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退休以后,进入浙江省海亮教育集团工作。这一年里,我更加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要想办好,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这些年,基础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会,这使我们有了一份从事教育的从容,但怎样透过这份从容找到更有魂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困扰所在。反思几十年的办学实践,纵观当下国内外教育的变革发展,我希望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能为同行们提供一点启发和思索。

一、直面高考改革:教育既要育分更要育人

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启动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规模最大、受关注度最高的一场高考变革。以浙江新高考为例,它以选择的哲学思想对高考的整个路径进行了新的规划。新高考带来诸多新变化:“赛道”多了,学生的选择面扩大了;科目变了,学生的自主性获得较大尊重;赋分变了,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准;要求高了,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评价越发重要。

从实践来看,杭州二中从2014年到2017年这一路走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学校2017届考生中有51人考入北大、清华,居浙江省第一;有47名学生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在关注这些成绩的同时,我认为还有几个现象尤其是来自大学的变革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变革之一:哈佛大学设计招生新标准,倡导“有意义地帮助他人”

2016年初,哈佛教育学院针对美国的大学录取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名为《力挽狂澜》(Turning the Tide)。该报告指出:自二战以来,哈佛大学的学生录取分数一年比一年高,证书一个比一个华丽,经历一个比一个神奇,但杰出校友的数量并没有同步增长,学生辍学率、自残率反而居高不下。由此他们认为,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要做出新的设计:一是提倡学生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二是要求孩子们必须对家庭、对不同人种和文化有深切的认识,并且能够为他人提供有效帮助;三是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生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变革之二:斯坦福大学发布新计划,提出“有使命的学习”

2015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发布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其中释放了四个重要信息。一是斯坦福大学要从一个闭环大学走向开环大学,即解除对学生入学年龄的限制,从原来的本科生基本以18~25岁的人为主要生源,放松为17岁前的天才少年、进入职场的中年人以及退休后的老人都可以入学;二是提出“自定义节奏的学习”,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从而打破四年的限制;三是提出“轴翻转”(Axis Flip)的概念,即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素养匹配相应的系统化知识学习;四是强调“有使命的学习”,如学生选择了物理学习,就要认识它给人类带来的最有意义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忠于这个价值并全身心地去投入,从而使自己的本科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

由上我们看到,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和文化前进的方向是真正地育人。既然大学已经在发动自身的变革,如果我们的高中始终只见分数不见人,那么其和未来世界一流大学的匹配度是不高的。

二、应对学生变化:教育要使学生既成才更成人

这些年我明显感受到,现在至少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一些传统老牌重点中学里面,“玩”已经成为时尚。大家关心的是你会不会“玩”,你“玩”过什么,你是怎么“玩”的。

1.“玩”的真义:倡导更自主更有价值的学习

有些人认为在教育领域里谈“玩”,显得不够严肃,不够“学术”。但我一直认为,首先,“玩”是基于对儿童生命的敬畏,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秉性,不抢跑不变现;其次,“玩”是在教育理解和践行之上的超然,是让儿童成长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是让个体回归内心世界最真实的需求和最本真的行动,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沉醉其中,享受其中,是对活动本身的不问结果只问过程的纯粹的热爱和喜乐。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充分尊重其生命的自然性,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以对待“玩”的热情和渴望去学习、去成长,在玩中学、学中玩。

(1)“玩”读书:以高品质阅读涵育学生的精神气象

三年前,我通过针对三个学生群体的调查发现,中国学生读的最多的几本书是《平凡的世界》《我执》《三体》《盗墓笔记》等,而美国中学生读的最多的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文明的冲突》。人的阅读是有层次的,从这两个书单来看,我们孩子的阅读基本处于第一层次,即八卦类、文艺类的阅读,间有一点经典的阅读,偶尔才开始文史哲类的阅读。但在美国的第一流中学,学生的起步就是经典阅读,基本沉醉在哲学、文史和思想类的阅读中。不同层次的阅读会引发不同的人生路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和他在未来社会的成就是有关联的,只有读到了文史哲这样的层次,才可能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由此我认为,真正的教育质量不是简单的分数,而应该是学生厚重的阅读史。我在杭州二中任校长时,曾推出孩子们的60本必读书,其中50本是中文,10本是英文,现在二中学生的读书风气已经形成。例如:过去学校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的铃声响起后,很多孩子第一时间是冲向食堂,现在至少有1/4左右的孩子选择先冲到图书馆占好位置后再去食堂排队。我们的孩子已经从原来对学科训练资料的快餐式阅读,走向追求阅读品质、回归到阅读原点的阅读。

(2)“玩”赛事:以多样化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这里的“玩”赛事包括学科竞赛、专题研究、创新大赛等。从学科竞赛来看,杭州二中的学生不是为竞赛而竞赛,是为兴趣而玩竞赛。每个学科竞赛团队都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文化,师生可以在团队里共同学习和成长。如物理学科竞赛团队的文化是“能者為师”,谁的成绩最好,就可以由他来开设物理课,并由主教练为他做影子助手;化学学科的团队文化是“与狼共舞”,倡导每个成员既是学习者,也是分享者,还是贡献者;信息学科的团队文化是“小鬼当家”,谁年纪最小,谁要受到最大的任用。我们鼓励学生“玩”学科赛事,就是让那部分“能飞的飞起来,会飞的飞得更高”,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雁阵现象。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玩”“海奔”(即参加国际赛事、国际峰会等)。我认为,一个重点中学一定要让孩子“玩”到极致,“玩”出他一生都会记忆的校园生活。

2. 现状反思: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完整

从表面来看,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在“玩”读书、“玩”赛事、“玩”真正在国际赛场上体现中国人和当代中国中学教育活力和魅力的事情。但在这背后,我们还要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1)教育要涵养学生厚重的“书性”

2016年,一张日本学生在泰国清迈机场候机的照片被很多网友转载。照片中的日本学生多数人手中捧本书,但不是教科书和复习册,是真正的人文版的经典图书。由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日本民族的优秀和卓越可能正源自他们深厚的“书性”,而这种“书性”是自然养成的。我曾于2015年对浙江省图书馆不同年龄段读者群体的图书借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60岁以上的读者人均借书量最多,而15~18岁的孩子书借得最少。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能排除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视野狭隘和阅读量不足的原因。由此我要问,作为校长,我们是否为学生创造了培养“书性”的环境?

(2)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很出色,其实它还有更重要的三个理念:第一,文学、音乐和艺术是人类生存缺一不可的永恒要素;第二,基础知识、个体创造力和好奇心三者结合,才有研究;第三,责任感和为人正直是追求卓越的核心原则,是一个领袖人物基本的素养要求。因此我们要警惕,我们总在把孩子们送到所谓最好的大学,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孩子们的背影里读到正直,很值得思考。在杭州二中,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写入党申请书,但我们制定了一个“前规则”,凡是申请入党的同学,必须到全年级对其进行一次无记名的人品调研,如果这个同学的人品考察没有通过,那么即便是成绩、形象、表达再好,申请书写得再好,也要一票否决。

(3)教育要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

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英国伊顿公学有一项很特别的体育活动—野地足球,就是把足球和橄榄球運动中最文明的部分剔掉,如“动脚不动手”的规则等;把最野蛮的部分叠加,球员可以踢、可以推、可以抱球跑。此外,野地足球的记分规则非常特别,孩子们若是用手或脚把球弄进对方球门得2分,若是抱球摆脱大家的围追堵截冲向球门可以得5分。伊顿公学办学的核心逻辑是“运动第一,学习第二”,因此他们每周有23小时的体育课时,同时设有8门必修体育课和27门选修体育课。伊顿公学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真正培养了一批在国难当头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的男子汉。英国威灵顿公爵曾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作为伊顿公学的校友,他曾说“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而我们现在的重点中学里,有多少优秀男生能够勇敢地去军校读书,能够为国家使命而读书?

三、推进学校变革:教育既要直面传统又要面向未来

既然挑起了校长这副担子,我们就要坚守一份使命与责任。进入海亮教育集团工作后,我也面临着新课题,就是新学校该怎么办?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在做的两件事。

1. 用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的系统性变革

我认为,我们要引发学校的一种有序的、高层次的、有品位的发展,一定要做课题,实现课题、课程和课堂的三位一体,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的发展。最近,海亮教育集团组织专家提出了“人皆英才”课题,并且正在向教育部进行课题申报。我们这里的“人皆英才”指向创新英才,其四个核心素质是“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责任担当、持续发展”。围绕这个课题,我们重要的是要建构育人体系,一是打通学段,实施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的一贯制管理;二是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海亮教育集团“人皆英才”的课程体系;三是进行资源整合;四是建立相关的机制保障。

我们开展“人皆英才”课题研究,更重要的追求是通过育人体系的构建,形成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有机对接,使高中教育从分层走向分类分层。未来,海亮教育集团期望通过自身的育人体系探索,形成分类和分层相结合的教育架构,也就是让那些在理科、人文、艺术等方面素养突出的学生,可以分别进入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进行学习和深造。

2. 用未来理念定义学校发展的新形态

最近,海亮教育集团在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周边选址,计划创办全球好学校—湘湖公学。湘湖公学在建筑形态上采用中国元素围楼的设计,体现传统和开放的结合,并用一条龙和一个竖琴的造型寓意学校要从远古走向未来。

湘湖公学的办学追求可以总结为八个关键词:山水、人文、绿色、实验、新锐、开放、科技、未来。例如:在创办这所学校时,我们有个最大的创意就是同时托管三所公办学校,我们的理念是既要培养一棵参天大树,又要建设一片森林。我们还要重建学校形态,包括学校的建设形态、学生的课堂形态和师生的生活形态,从而最终达成我们的办学追求,即人的完整和完整的人,人的未来和未来的人,人的幸福和幸福的人。

为了落实办学追求,我们还推出了湘湖公学“八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即“人皆英才”课题研究,我们将始终以“人皆英才”的行动研究来统领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改进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第二个是“伊顿体育”行动,我们设计让孩子每天运动1.5小时,保证他们每天都有出汗甚至是大汗淋漓的生命体验。其他的六大行动分别是“35钟表”“千门选修课”“小清华园”“北外式学习”“小达摩院”“新人本主义”等。

3. 用幸福学提升教育者的职业境界

面对高考、学生、学校的一系列变化,作为一名校长和老师,我们也要有相应改变。

一是要不断锤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如果要在选课平台上被学生秒选,必须具备几个素质:专业功底深厚,品性良好,和家长、学生及同行的沟通能力要强。同时,一所学校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一名教师要能在开好必修课的同时再开一门专业化的选修课,并且两课合一,才能够使自己行走得很从容,而要想通过专业化的开课赢得职业的不可撼动性,至少要在所在城市保持在这个群体的前三名。

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情趣和人生境界。职业情趣的逻辑点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所以校长和教师的职业情趣一定要建立在怎样去爱学生、爱同行、爱学校、爱家长之上。此外,校长要从一种职业型的教育生涯走向事业型乃至精神型的职业生涯。如果我们总是用成功学来定义自己的教育,那我们永远在应试、在排队;如果我们用未来学来定义我们的教育,就是通过对教育情趣的追求来获得教育的幸福,那就可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因此,我们现在要少用成功学来绑架学生和教师,多用幸福学来进行学校的引领,那么结果就会很精彩。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5,(6).

[2] 叶翠微.“让能飞的飞起来”—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J]. 中小学管理,2016,(10).

[3] 洪晓丹,孙建清.新高考背景下的师资配备与绩效评价[J].中小学管理,2016,(12).

[4] 陈爱文,胡银泉.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J].中小学管理,2017,(9).

[5] 陈志国.直面新高考:“考”“教”如何无缝对接?[J].中小学管理,2017,(9).

作者:叶翠微

第2篇:追求有生长力量的课堂评价

【人物速写 】

李志清出生于教师世家,他的家人都从事教师工作。1998年李志清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那一年教师节,江苏电视台为他和他的父亲——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李庆鹏,做了个电视专题——《父子特级》。从事教育工作30年间,李志清历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教研员、校长等职。他还应邀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书目、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教育均衡县区、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等项目的评审专家。

安东尼·罗宾说:“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李志清痴心教育、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期间留下的轨迹,从他的学生、他的徒弟、他的同事给他的那些独特的称呼可以洞悉他的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

15年前,30出头的李志清不老,但学生却喜欢叫他“爷爷老师”。

李志清这样理解师生关系:在“尊师爱生”的观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仅仅就是“爱生”,老师似乎并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人格、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精神等等的义务。“爱”在我们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是肯定需要的,但“爱”只是一种“给予”。“尊重”则不同,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必须”。李志清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有时单方面、一厢情愿的“施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抑制,而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师生关系才更能促进人的全面生长。所以,课堂上,他以开放的眼光、民主的意识、谦虚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及多元的价值观与学生思维碰撞,与学生精神相遇;课堂外,不是师道尊严,也不是“生道尊严”,他与学生以相互交融的方式相聚。

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叫他“爷爷老师”?他自己笑言是因为自己聪明“绝”顶。“爷爷老师”最初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叫的,为什么后来会越叫越响呢?毫无疑问,“爷爷老师”既包含了学生对他的爱与尊重,也隐射出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爷爷老师”这个称呼应该就是他倡导的“互相尊重”的集中体现吧!

作为教研员,很多老师喜欢称呼李志清为“我们李特”。

李志清受苏州大学之邀,担任小学语文国培班的导师;受姑苏区教育局之邀,担任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导师;受很多学校之邀,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这些年,他有不少签约的和没签约的徒弟。在他的徒弟中,有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副校长楼琦君,全国阅读教学评优课特等奖获得者、苏州市名教师、金阊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姚敏,有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校长杨瑛,有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胥江小学校长张瑾等等,她们称呼李志清最多的不是“师傅”,而是“我们李特”。“我们李特指导的。”“我们李特这样认为。”……特别是在他做区教研员的那些年,在各种市、区级的公开教学、公开研讨等活动中,高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口时常常是“我们李特”打头,满脸的自豪。这种尊敬与认同源于李特一直跟他们在一起,做他们的知音,解他们的困惑,成就了他们的精彩!

李志清始终把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路,倾其全力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舞台。他常说:“让老师们从自己的教研活动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到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是作为教研员最大的幸福。”专家讲座、课题引领、区级交流、校际研讨,示范课、汇报课、展评课……高新区的小学语文教研氛围浓郁,教师们历练着,提升着,专业自觉、专业成长令人惊喜。他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多人在全国、省、市级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2009年7月9日李志清到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走马上任。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相对于“李校长”这个称呼,很多老师更喜欢亲切地叫他“老李”。

“老李”行事有原则。他把“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做校长的准则;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上,他践行“做真人,学真知,行真事”的实小校训;他做事求公求平,始终把教师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李”行事有真情。真情是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油。他从每一位教师幸福从教出发,尊重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诉求,考虑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想法设法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他的笔记本里,清楚具体地记录着学校200多名教师的家庭信息,他关心教师的家属工作,关心教师的子女上学……有真情,令人心所向,感召着每一位教师。

为什么老师们都喜欢叫他“老李”?有人说:“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对‘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人’的无限追问和终极关怀。”或许,“老李”这一称呼折射出的应该是他对学校“真正的管理”和“真正的角色”的无限追问与终极关怀吧!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

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以对话为手段,以儿童发展为主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在发挥其诊断、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促进课堂生长的功能。

一、审视:基于“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迎合:屏蔽了生长的方向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了多是迎合学生的评价,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给三名学生的评价分别是:“你读得不错,有谁能超过她?”“你读得很好,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读得超过了前面两个同学,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齐读一读这段话。”迎合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的教学评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一味迎合学生争强好胜心理,没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症结所在的评价,并不能让学生明白得与失,学生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不能引发学生的生长。

2.应付:扼杀了生长的热情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情感的独特个体。没有情感投入,应付式的评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有一次听课,一个男生对问题的理解很有见地,还两次引用诗句名言,讲得滔滔不绝。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表扬其独特见解,然后择其回答的要点引导其他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你回答得很好!”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评价后就继续下面的教学,男生则有些失望的坐下了。机械执行既定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付式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生长的热情。

3.专断:阻隔了生长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评价作为对话的主要方式,也必然需要平等。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纳评价结果,就应当做到评价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协商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好!”“不好!”“对!” “不对!”等评价用语是教师给学生下的最后结果,无论学生接受与否,理解与否,都要照单全收,尽管许多时候接受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堂上,教师以“专断者”的形象出现,缺少的是沟通,缺少的是理解,阻隔了学生生长的机会。

4.划一:忽视了生长的时空

个性化的课堂评价,让人激动,令人欣喜,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希望;整齐划一的评价则会泯灭学生个性。时常发现这样的教学现象:低、中年级教师说:“你真棒!”全班学生齐鼓掌并随声附和:“你真棒!”高年级教师则是“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他!”全班学生一齐哗啦啦鼓掌。学生长期在这种“奉命齐鼓掌”式的评价的轰炸下,渐渐感受不到被表扬的欣喜和乐趣,甚至觉得无趣。“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游离于文本内涵,游离于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的浮光掠影、整齐划一的评价,使营造学生个性生长时空无从谈起。

二、反思:认识“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两个需要

1.动态课堂的需要

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构成的。课堂呈现不断变化和发展状态,动态的课堂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以动态的、生成的眼光来看待。

课堂教学评价发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变化的过程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评价的目在于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合理的变化,使学生获得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应该是在动态课堂上的“顺学而导”。

西北师大教科院赵明仁在《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有机地融合于整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不过有时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明显,有时则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语文课堂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具有互动性、直接性、发展性、创生性、差异性等特征。

2.基于儿童的需要

儿童需要地位。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要给儿童留足阅读、表达、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多思多读,自能习得;还要充分理解儿童,正确对待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未知、困惑,并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通过艺术化的点拨,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自由生长。

儿童需要认知。儿童分辨正误是非的能力不够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基于儿童的认知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既需要肯定他们理解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也要敢于否定他们理解中的偏差,明确指出他们对问题理解的症结所在。比如,当有学生读书比较流利,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就需要指出:“你读得比较流利,但缺少感情。”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儿童十分清楚自己的得与失,使他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儿童需要成长。“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基于儿童的成长需要,以发展儿童为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关注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以发展的眼光关爱儿童,当他们认识上有偏差,理解上有错误时,要及时恰当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当评价具有引导功能时,才能使儿童乐于学习,学出效果,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三、出路:探寻“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应有思维

课堂是呈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基于“生长”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对实施评价的主体——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1.预设:把握评价的“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基于评价促发学生生长的实践可能,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坚持从文本出发,课前预设要把握实施评价的两个“点”。

(1)学生:评价的立足点

只有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知道怎样的评价能够发展学生,评价实践才会基于学生、真正为了学生。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要从知识、能力、思维、价值观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只有对他们的“已知”和“未知”有了科学的把握,教学中,我们才会知道学生“在哪里”,并通过即时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哪里”。比如,学习《雾凇》时,学生有没有看到过雾凇?哪些学生看到过?他们对雾凇有多少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才能智慧地应对,通过评价促发生长。

其次,要揣摩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生年龄相仿,对事物、现象的爱憎喜怒,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观点,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共性”;同时,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学生必然会生发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认识到个体差异,揣摩学生的“个性”。比如《理想的风筝》一课,学生的共性认识可能是“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学生会有个性化的解读吗?会不会有学生认为“教师是刘老师的职业,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给学生上课、写板书,并没有什么伟大之处。”“刘老师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他做的事情并无什么特别。”如此等等的个性化解读有没有道理?教学前,对“共性”与“个性”充分揣摩,教学时,教师才能从容面对可能出现的“生长点”,课堂评价才能够有所作为。

(2)文本:评价的出发点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载体。课前预设,教师要发现文本所承载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关乎学生生长的“点”。

一是在文本的“情感点”处预设。文本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发现了文本情感妙秘,才能与作者共鸣。文本的“情感点”需要教师细细品读,深入挖掘:有的文本个别词句色彩分明,有的文本表达形式传递情感信息,有的文本关键标点蕴含丰富情感……比如,《小鹰学飞》中小鹰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一句中的“……”和“?”是文本的“情感点”,省略号是小鹰学飞后急促地喘着气时说的话,它的背后是小鹰学飞很刻苦;从问号可以读出小鹰是在征求老鹰的的意见,传递出的是小鹰的谦虚。再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中“桑兰站起来了”是文本的“情感点”,这句话既指桑兰身体站起来了,也指她的精神站起来了,人格站起来了……教师发现文本的“情感点”并预设充分,教学中才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揣摩、咀嚼、发现,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生长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是在文本的重难点处预设。文本阅读时的重难点对于理解文本、体悟情感起着关键作用,重难点需要重锤敲打。重难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抑或是一个标点,课前能够准确把握并充分预设,课堂上,才能通过针对性的评价促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发展。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浅层次的理解,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再如,《灰椋鸟》中“观察”和“观赏”体现了作者对灰椋鸟的不同态度,是学生理解的重点,课前预设,我们就可以从这两词语着手:作者“观察”过什么?“观赏”过什么?两个词语的细微区别在哪里?从作者用词的变化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上,才能使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秘密成为可能。

预设,基于学生、关注文本,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火候、方向的准备,教师只有存储了足够的弹性预设空间,才能通过评价实现课堂的升级与超越。

2.思维:掌握评价的“法”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具有生长力量的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树立针对性与指引性思维。

(1)针对性:生长的基石

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中”,课堂评价应该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有所担当。

评价指向生长,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我生长。自我生长,首先是正确认识自我。因此,课堂评价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是指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出发,既明确地肯定其发言的精彩之处,也要敢于针对其发言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否定,同时指出问题症结。比如,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该告诉他“还只是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 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需要及时评价“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只有针对性,学生才能够明白得与失。评价有针对性是指引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有所生成”的基石。

(2)指引性:生成的力量

学习在本质上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生长力量的评价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主动构建。

“错误”资源是“指引”生长的出发点。当学生的理解错误时,教师要在指出其症结所在的同时,因势利导及时“指引”。比如,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教师在评价“你的体会还只是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同时,可以指引其“联系文字背后的意思想一想”;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通过评价指引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的指引要做到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向,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向纵深处思考,实现生长。

“正确”资源是“指引”生长的出发点。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通过评价放大亮点,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自我发展就有了方向。比如,“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问题,你很有思想”“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评价,激发了所有学生的思维活力,润物无声地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指引他们“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问题”“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

需要说明的是,“指引”生长,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还应该关注他们的能力、方法、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乎学生发展的“全方面”。“指引”没有固定的方法, “先否定(或肯定)后直接告诉努力的方向”是简便易行的选择。

四、策略:把握“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几种方法

具有生长力量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文本为基点,围绕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旨归的在动态课堂上的“顺学而为”。

1.赞领式评价

赞赏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赞领”,即当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生成点”时,在赞赏中巧妙地蕴含思维引领。其他学生在教师融思维引领于赞赏的评价中得到“生成”的暗示,具有思维的方向,实现生长。

一教师执教《做什么事情最快乐》时,问学生:“当小青蛙问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你该怎样回答呢?”有的学生说:“我是大花猫,捉老鼠最快乐。”有的学生说:“我是蜻蜓,捉蚊子最快乐。”还有的学生说:“我是乌龟,游泳最快乐。”教师都一一肯定。当有学生说:“我是太阳,照亮人们最快乐”时,教师抓住这一体现积极人生态度的“生长点”,及时给予最真挚最热情的赞赏——“你有一颗伟大的心!尽自己的努力为别人做事,做的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事!”教师的评价是赞赏,更是引领生成,激发了其它学生的思维活力,生成了无限风光:“我是花,我用自己打扮美好的世界最快乐。”“我是风,我让人们在热的时候凉爽最快乐。”“我是萤火虫,在黑夜里为人们照明最快乐。”赞领式评价,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积极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植根学生心灵。

“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想得到赞赏。”智慧而又巧妙地运用“赞领”式评价,能润物无声地引发学生自我生长。

2.跟进式评价

教师就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运用跟进式评价能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往前推,使其能够向更深更广处探寻,获得发展。

一教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让学生谈谈对“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一生说:“给别人东西,永远比拿别人东西高兴。”教师评价:“你理解的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这个学生接着说:“给,是别人快乐;拿,是自己快乐。给之后,自己心里是会快乐的。”教师评价:“你现在的体会更深了,由这句话,你还想到别的话吗?”学生回答:“给予是快乐的。”教师评价:“这是书上的名言,对的。你还想到什么名言?”学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评价及时跟进,既由表及里,又由此及彼。跟进式评价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开阔地带”。

跟进式评价是对事物的深入挖掘。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凭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教学的关键之处、疑难之处、深奥之处评价“跟进”,学生的理解就会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肤浅走向深刻。

3.延伸式评价

延伸式评价,是指在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时进行恰到好处的延长、伸展。延伸式评价目的在于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无意识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理解有所提升。

教学《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画最能体现刘备求才心诚的词句后交流,有的学生说:“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刘备很敬重诸葛亮。”有的学生说:“刘备到了诸葛亮家先是轻轻敲门,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又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等候,可以看出刘备生怕影响诸葛亮休息,表现了刘备求才心诚。”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在休息,而刘备先是等了半晌工夫,后来又等了一个时辰,等的时间之长可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有的学生说:“见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由此可见他太想与诸葛亮见面了。”我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几位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语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非常好!把你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知道了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就能做到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突出。”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刘备“求才心诚”的特点,更是自然巧妙地对课文写作方法及如何刻画人物的延伸。

延伸式评价能促使学生自悟自省,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延伸式评价是“点灯”,能照亮学生自我生长的方向。

4.交互式评价

课堂评价,不应只有教师评学生,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交互式评价。交互式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再做出新的评价,在这种循环往复、交错提升的动态评价中,教与学充分融合,实现师生的共同生长。

请看《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

(出示:“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师: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看从中读出一个什么样的林冲?

生:林冲只一扫,洪教头就摔倒在地,我看出林冲武艺高强。

师:说得对,从“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能看出林冲武艺高强。

生:我赞成你们的说法。另外,我觉得林冲很镇定,洪教头气势汹汹,林冲却很镇定地看出了他的脚步已乱。

师:你的补充有道理!我觉得还不止这些,林冲可以用“打”或“劈”打败洪教头,而他只轻轻“一扫”,而不用“劈”或者“打”,我看出林冲并不想让洪教头受伤很重。

生:对啊,我也想到了,我觉得林冲是善良的。

生:林冲心地仁慈,没有给气焰嚣张的洪教头重重地一击,我真佩服林冲的大度。

在师生交互式评价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而自己的感悟、思考又会被别人的评价唤起,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践交互式评价,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也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除上述几种评价的方法,还有干预式评价、故疑式评价、帮扶式评价……在此不一一列举。要使课堂评价具有生长的力量,需要教师树立课堂生长的意识,并具备反思课堂评价的意识,在实践中应该持续追问:“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构建吗?”“怎样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主动生长?”只要心怀“生长”,不断反思、实践、积累,就会拥有此类评价方法的“宝库”。

作者:李志清

第3篇:“让学于生”:追求有质感的语文教学

记者:周老师,您从事语文教学20年,所追求的“有质感的语文教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

周跃东: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学习是什么?是一种经历。语文学习的经历是什么呢?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理解、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这些目的的路径有千万条,“教无定法”。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能否有效创设“学习场”,能否提供宏大的语境,是否能够运用适切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这种经历的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则是这种学习的经历是否真实,是否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否能主动去建构知识、提升素养。杜威说:“教育就是要让儿童更好地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换言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受到人文熏陶,提升素养,发展生命。

可见,语文学习的前提是儿童,如果忽视“人”的存在,纵然课堂如何精彩,也是不完整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有质量的课堂。只有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让学于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才是有品质和有品位的。说到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是我所说的“有质感的语文教学”。

记者:“让学于生”并不是一个时髦新鲜的词语,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都是生本课堂的生动实践。周老师,您谈到的语文教学中的“让学于生”,是出于怎样的思考?

周跃东:实际上,我只是把“让学于生”作为我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和追求。如果我们去梳理一下,就能找到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的依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一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书本、教师、集体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改变了传统的“静听”和“注入”的做法,提出以儿童真实需求为主,进而开展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佐藤正夫也说:“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从而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再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再者,“让学于生”也是在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习语文的根本规律是反复实践运用。通过实践来认识,通过训练来形成,通过反复来提升。而文本的人文意蕴需要自我感悟,联系自己、联系他人、联系社会、联系课文,从中理解人文,彼此交流,沟通思想,互通情感,加深理解内涵。同时,“让学于生”还是传统教学的精华,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先动脑,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另外,语文教学重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模糊多元”,这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让学生先学,调整教师的站位,是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记者:您刚才说到了教师的站位,你认为在“让学于生”的课堂生态中,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角色?

周跃东: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如果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阐述,我的理解是:一是教师应该成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让学生想学、乐学是学习的心理基础,这一点显而易见。二是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路径的设计者。这种设计必须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学习的过程首先是开放的,要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成为一个“学习场”,而不是让学生沿着教师预设和掌控的学习进程,去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自主的,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要为学生创设“学境”,在学会的过程中,達到“会学”。另外,学习的路径应该是动态的。实际上教师教学路径的设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可能,把学习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教师的角色就是一名“舵手”,不管学习的小舟遇上多大的风浪,运筹帷幄、把握方向才是教师要做的。三是教师要成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比如,在学生认知的困顿处、情感的感悟处、思维的停滞处、语言的深刻处、内涵的挖掘处等这些学习的节点上,成为学生的助手。四是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者。教师的任务不是引领学生从学习的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像丛林探险一样,去解决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学习困难的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意义所在。

总之,教师的角色,就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变设计“教”为设计“学”,变“教的课堂”为“学的学堂”,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更多地让给学生,使“学”成为课堂的核心和灵魂。

记者:定准了教师的位置,您是从哪些维度来实践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的?

周跃东:让学生学什么?这是“让学于生”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的核心问题。张化万老师说过:“‘让学于生’的课堂一般采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的模块教学,做到学大于教。”可见,在语文课堂中,首先是质疑。学贵有疑,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经验与认知的真实反映,也是最为真实的语文学习起点。有问题,才有习得,才有提升,学习的过程才会有意义。如今的语文课堂,学生不敢问、假提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问题,还要让学生提真问题。真问题从哪里来?一是学生前置性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三是在课堂学习的结束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应运而生的问题。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学生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在“让学于生”的课堂上,学生拥有课堂全程的提问权。他们的提问并不是局限于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在每一个学习的时间节点,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全程提问。

当然,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同时,“让学于生”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教师“教”的核心要义。比如我执教《草船借箭》,在出示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后,让学生给这段人物的语言描写打分,有的学生打80分,有的打60分。这是学生质疑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反映的就是学生对人物对话描写的第一印象。这种一问一答单调的描写,学生认为并不精彩,但是随着深入探究,以及教师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的提供,学生逐渐体会到对话描写的精彩。

“让学于生”的第二个维度就是学习方法。一是自读自悟的方法。“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读中自明其意。二是学会合作碰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只有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常态,才能使“让学于生”真正落实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共学、互学中增加课堂的对话维度,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其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三是自主实践。打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理解、内化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是“让学于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个维度就是养成习惯。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习便会事半功倍。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引领,反复练习,不断渗透。比如从低段开始,要逐步培养“自读画找”的习惯,而中段就要让学生养成“梳理提取信息”的习惯,高段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概括批注”。这里所举的三个不同学段的学习习惯,它们之间肯定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由易到难渐进的过程。教师就是要在不同的学段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记者:教与学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尽管“让学于生”的语文课堂要力求“学大于教”,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教”的存在。那么,在“让学于生”的课堂中,您又是如何体现教师有效的教呢?

周跃东:是的,忽视教师“教”的课堂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应厘清教与学相互依存的关系。总体来说,就是课堂教学应当是在学生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自主建构的。首先是读懂学生,学会退让。比如,准确把握小学生心智发展的一般水平和认知成长的普遍规律,读懂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读懂当下班级中的学生与其他时空的学生的联系与区别,等等。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我们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人作出适当的行为”,实现真正的、有效的“让学于生”。但是读懂了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和盘托出,在语文课堂中,要学会退让,也就是谦让,这是教师读懂学生后采取的一种智慧的教学手段,通过位置的变化、角色的转化、重点的转移,巧妙地把学生请到学习的“前台”。

其次是善听善待,学会点拨。倾听不只是躬身侧耳的“身姿”,重要的是“心姿”,是对儿童的爱;倾听不只是需要耳朵细细地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全身心地关注;倾听不只是从听儿童说话开始到说话结束,而是要从准备和儿童对话开始,就用所有感觉器官感受儿童发出的全部信息。只有这样倾听,才算得上对儿童的尊重,才能在倾听中不仅听清楚学生的话语,还能正确地解读学生话里话外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这样的倾听,才可能有助于我们逐步读懂儿童。

第三是尊重差异,动态生成。“让学于生”的根本宗旨是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的展开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和水平。同时教师要善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求得每位学生的“目标的差异达成”。比如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我们会用到全班学生“背诵全文”等诸如此类的表述。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对于这样的目标达成是有差异的,如果有“让学于生”的意识,那么具体实施过程中是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的。又比如,面对课堂的生成或者旁逸斜出,恰恰是课堂最真实的体现。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要引导学生“朝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记者: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在“让学于生”理念的引领下,需要哪些转变?

周跃东:“让学于生”理念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转向,甚至是课堂思维模式的一种颠覆。这样的转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以为,一是必须要心中装着儿童,并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一种自觉。学习的本质特征是认知的自主重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让学于生”是基于对语文教育功能的清晰认识,即获得人文情感的体验,并将语言迁移运用作为教学的重要归宿。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生命活动的自觉主体,不是被动装知识的口袋。要意识到课堂不是表演的剧场而是动态的学习场,课堂教学不完美是铁律。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是点燃火把,是教学生会学。这种“让学于生”的自觉意味着对语文认识的自觉,对学习本质的自觉,对学生地位的自觉,对课堂生态的自觉,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自觉。

二是要有践行“让学于生”的勇气。改变一种固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有颠覆自己熟悉的固有观念的勇气。首先,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就需要有行动改变和跟进,“让学于生”不是公开课的作秀,也不是日常教学的蜻蜓点水,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要改变自己的固有位置,做让学生喜欢、信任、敬爱的朋友,构建师生和谐、平等

的学习场,让学生在敞开、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经历学习的

过程。

三是要提升专业素养,葆有智慧。“让学于生”要做得娴熟高效,的确需要底气和智慧。尤其是在“让学于生”的观念转变之下,要适应这样的教学新常态,语文教师必须得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语文素养,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做出有智慧的回应。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现在我还缺什么,需要什么;另一方面,要能正确认识学生。这种认识需要对某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整体性认识,还需要对学生有个性化的认识。读懂学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和有智慧,才能在“让学于生”的课堂里,面对高速、多向、密集的学生情感言语的信息流,面对千变万化的动态生成,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把“让学于生”真正落到實处。

记者:通过对您的采访,我们全面地了解了您所主张的“让学于生”的内涵、理论依据、在学生和教师层面的操作建议,以及达成这种课堂境界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愿您在“让学于生”理念的指引下,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积累更为宝贵的经验。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

作者:本刊记者

第4篇:朱梦河:追求完美与极致 企业要有工匠精神

据了解,和兴集团朱梦河是一位非常注重工匠精神的企业家,朱梦河先生倡导员工,要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的灵魂,让每一位员工,切勿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注重细节,从基础出发,做到让客户满意。

和兴集团发展20年有余,现已发展成为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建筑工程、土方运输、商砼、桩业、干混砂浆、餐饮、商贸、物业、美容SPA、典当金融等行业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集团先后获得天津市百强民营企业,大港区民营经济优秀工商户等多项殊荣。之所以一直以来,客户的认可度高,都源自和兴集团对工匠精神的传递与实践。

朱梦河告诉员工, 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必须明确企业的使命和愿景,还需要持之以恒的价值观。坚持梦想,坚持学习,坚持脚踏实地,而和兴集团,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要具有匠心精神。 朱梦河先生认为,工匠精神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从众多同行业中成功脱颖而出的利剑,是让客户信任的最好方法,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创新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必将成为每个企业生存的通用法则。

而有的企业不注重工匠精神,导致企业失去顾客的信任,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某些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一些消费群体。在我们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最令人尴尬的现实,莫过于很多人宁可花更高的价钱去代沟欧美的奶粉、日本的马桶盖……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也是企业应该反思的问题,如何赢得消费者的忠心,唯有工匠精神。坚持一份初心,秉承工匠精神发展下去,是和兴集团的目标。

第5篇:有追求,会追求

《与梦相约》给我们呈现了多种类型大学生面临毕业时,选择不同出路的问题。有选择考研的米多多,有选择到基层当“村官”的高飞,还有选择直接就业的大部分同学。但,不管选择走哪条路,该片告诉我的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要实事求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脚踏实地的去追求,既不要像于丽那样盲目焦虑,也不要像梁天宇那样盲目自大。

片中反复强调的一种重要思想是——对于梦想,有追求,会追求。

何谓有追求?片中的邵猛一开始抱着“只要能找到一份工资不错的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心态,病急乱投医,到处面试却连连碰壁,以至于心灰意冷。后来在老师的引导和女友的鼓励下,他经过反思,确定了重点面试自己的强项英语,最后成功地成为了商务翻译。我觉得,邵猛地例子就很好的阐释了什么叫作“有追求”。刚开始的他就“没追求”,什么都想做,没有找到自己可以追求的方面,反而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后来他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自己的强项),通过本色的发挥,最终成功了。所以,我们在求职的时候要清楚的自我分析,知道自己可以“追求”哪方面,有目标,这才叫“有追求”。

何谓会追求?整部戏中我觉得最“会追求”的要数沈小艺了,自信乐观的小艺清楚的认识自己,不自大也不自卑,知道自己并非出自名牌大学,甘于从低做起。而且,她告诉我们很多面试的基本素质和准备,例如:面试时着装要给人大方自信的印象;面试前应该模拟一下面试的情形,预先想想面试官会提哪些问题,需要哪方面的了解;面试的时候,要自信,要摆好心态,淡定冷静,先思考后大方地回答等等。另外,踏实的张自强、不忘本的高飞和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米多多,他们都是“会追求”的正例。

大学,应该是一个纯净的,生活着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的地方。大学几年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我们大多数大学生的终点站是就业,但是,大学几年的美好光阴,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不能像片中的反例梁天宇那样,靠考前突击过关,平时的大好光阴就觉得无聊,觉得理所当然的可以浪费。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过得充实,找到自己努力地方面,只要是对的,就坚持去做,就像家境贫穷的张自强坚持免费家教;米多多坚持对张自强的感情等。

毕业,是我们必经的阶段。时间列车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站,希望,我们都能轻松的结束一段旅程,从容的启程。

第6篇:有梦想才会有追求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回首你们的初中生活,两年前你们幼稚的步伐延伸到了桂外,稚嫩的肩膀背着书包寻找自己花季的归宿。那时侯心里还藏着一丝对未知的恐惧。那时候的你们还只是一些需要呵护的小树苗。

三年后,你们可以从容地铺就各高中的林荫,谱写“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壮诗篇,今天的你们,是即将移植出门的树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走向,并为之自豪。 第一,要确立奋斗目标。

目标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它给我们的动力。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合适的目标会使我信心倍增,干劲更大。它会激励我们为之奋斗,在奋斗中我们的目标就会实现。 第

二、树立必胜的信心。

同学们, “信心是基石,拼搏是保障 ”。充满信心,是决战中考的前提,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机遇、相信自己的前途,相信自己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要坚信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学好各门功课。同学们,你们要牢记信心第一,勇往直前。只有拥有了信心,你才可能拥抱成功。要树立信心,不要畏惧中考,要充满信心地走进中考,你才能挥洒自如,超常发挥,考出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同学们,你们要确信自己是优秀的,并把全部精力都集中起来去证明它,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说 “态度决定一切” ,积极端正的态度,是决战中考的保障。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只能从中考角度着眼,所作所为都要有利于中考,与中考无关的念头不要想,与中考无关的事不要做,(比如上网、玩手机发短信,结帮打架、吸烟喝酒,讲吃讲穿,染发烫发,逃课等)要以一颗火热的心去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去。要热心于听课、热衷于解题、热爱自己所干的事业。但是,现在还有部分同学并不珍惜眼前的机会,显得精神不佳、作风散漫、作业拖拉,迟迟进入不了状态。时钟在不停地走,我们还有时间去拼搏、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必须以积极端正的态度投入到中考备考复习中去。 第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是决战中考的支柱。中考不仅仅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人非智力因素的较量;心理素质是增强剂,它能使人的各种能力发挥到极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技术再棒的运动员与可能遗恨赛畅征战中考,压力难免,竞争难免,但问题是你怎样看待压力,怎样看待竞争!你是把它作为烦恼、包袱,还是将它作为动力。压力和竞争的确会给你们带来沉重和不安,你们谁不渴望希望 9 年的寒窗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你们哪一个不希望自己考出一个好成绩来回报学校和老师,来回报父母,来回报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但忧虑没有用,回避也没有用,你只能正视压力,正视竞争,正视复习备考中的暂时失利,所有这一切,你们都必须直接面对。你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加倍地努力学习。要认识到:当我暂时失利时,我心中正酝酿着成功。持之以恒,勤奋不止,金榜题名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有志者事竟成。因此我们只有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

四、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扎实的功底,强有力的实力,是决战中考最有力的武器。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重基穿重能力、重应用,综合考查学生的素质的题目将有所加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方向,在复习备考中,要夯实基础,在练习中找出不足,及时弥补,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我们的基础更加扎实,能力更加完善。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中考的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

第五、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要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训练:提倡苦练加巧练

科学的方法,是决战中考的法宝。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 “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意思是说在勤奋的基础上,把握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心要诚,心要静,要合理分配时间。要重视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习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是针对中考,针对学生的实际,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同学们千万不能自己另搞一套,否则就会舍本求末,事倍功半。

复习备考要留心细小,注意积累,注重书本的阅读。现在中考命题的原则是:基础知识占 70% , 20% 的题稍微灵活一点,真正难的题只有 10% 。根据这个比例,只要我们注重抓基础知识,将教材弄懂吃透。

1、课本上的许多定理、定义需要反复阅读,甚至 " 咬文嚼字 " 地分析。

2、教材所举的例题,其解题方法往往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在看教材时一定要牢牢掌握。正如古人所说: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这是众多专家的忠告。

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另一个行之有效方法是每一学科准备一个改错本,将自己平时考试中作错的题或者容易混淆的概念记在这个本子上,平时和考前再从头到尾翻一翻,算一算,记一记,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到考试时就会胸有成竹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了。

同学们,在复习中,课堂学习是关键,上课要认真听讲,作好笔记,理解老师的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复现,复习备考是知识的复现,在复现中要注意知识的再现,已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特别是重点内容,考试的热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看看,算一算,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有效地使知识得到强化,概括起来说就是作好 " 三管 " ㈠管好自己的口,不懂就问,不留隐患,

㈡管好自己的手,老师布置的习题一定要动手做,只看不做就会出现看到题,题题都会,做起来题题都有失误,务必要防止眼高手低,

㈢管好自己的脑,提倡独立思考,对同类问题要注意归纳比较,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心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小苗到树木,你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流岚虹霓,去承受雷电的高压,去忍耐风霜雨雪的洗礼,这对同学们来说,是既成的事实了。现在,你们,处在出苗圃前的最后调整阶段。这最后的调整,无疑决定了树的质量。

同学们是时候了,你们该用自己的臂膀担起生活的责任;用睿智的头脑思考、设计自己十六岁之后的道路。因为这是成熟的标志。同学们是冲刺的时候了!容不得你犹豫,更不许你放弃!作为一名坚毅的桂外学子面对责任、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赶上!我们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

在这最后的时刻我要向全体初三同学提出三点要求:一 明晰一种理念:读书是有用的;知识能改变命运。 二 明确一个目标:为2007年的中考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三 坚定一个信念:我猛行!我会行!

同学们理解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指责吧,因为我们是永远会为你喝彩的人!同学们,有志者,事竟成,新学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像大树一样成长!

第7篇:作文:追求文采,还有有深刻的追求,高远的境界!

追求深刻,这是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的一个评分原则。可见,深刻的作文,是受到大家亲睐的。它直接体现了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意料与情理的较量》一文。而在高考考场中却不时的传来这样作文,将简单的问题人为的复杂化,将原本可以概括精练的内容故意拉长,填充字数。考生是绞尽脑汁,阅卷老师是漠然视之这文章,怎一个“糟糕”了得!上文已经要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就是要求做到作文的深刻。小编认为作文讲文采,至少要有作文的亮点。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云山雾水的表达,或重复罗嗦的语句,或平淡不惊的内容,或按部就班的材料。想一想,这样的作文怎能得到别人的喜欢?更遑论高考阅卷场上老师在翻来覆去的重复工作中,该看到了多少大同小异的作文啊!因此即使是就阅卷心理而言,如果在过程中能够给老师一种眼睛突然为之一亮的感觉,那这样的作文想不引起老师的重视和注意都难啊!讲究文采,大体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

(一)、多引用或化用经典的诗词名句。如写家国题材的,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有关屈原、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苏轼、岳飞、林则徐等古人的千古名句。在平时积累整理的基础上,在考场上我们可以随手拈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二)、用警句的形式精练的概括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如四川一考生作文《永远的谭嗣同》。考生一定要把思路驰骋到广阔的时空,穿越古今中外,尽力搜寻自己大脑中储备的材料,去粗取精,将之纳入自己的作文中来;

(三)、无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行文中应该考虑到句式的整齐和灵活。如多用排比句、修辞句等组成的整句形式,间或以灵活的散句,让文章给人一种气势贯通而不拘变化的感觉。如:《意料与情理的较量》一文“弑义帝以驱范增,信刘邦而中反间,失范增又失诸将,拥万军却无良将,气焰高而不虚心纳下,生活奢侈而不知节制”,读来顿觉气势酣畅,尽一唱三叹之妙。另辟蹊径,稳中求胜。近年来的高考都在讲究创新,如果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此还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的话,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对此的认识已经趋于成熟。基本上可以明确,所谓“创新”即是考生在立意、形式、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一个话题,不要以为自己一看就觉得可以动笔成文了,越是这样,你越不能轻易开始动笔。要知道,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要求充分的体现出考生的个性认识特点。你认为容易作文,别人未必不如此认为,如果都这样,个性特征怎能得以体现?那样的作文多半是千篇一律的为文,要想在那样的作文中选出一篇颇具特色的文章来,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一篇《赤兔之死》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正面例子。但是,求创新的同时,我们又不能轻易的去冒险。高考毕竟是关涉到一个人前途发展的事情,如果贸然的去为了追求一味的“新”,而又不能确实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那样的作文恐怕会是更加的失败的。这样的例子我们几乎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发现。所以我们还是提倡稳中求胜,稳中求新,切不可把一次重要的高考轻率的当作作文写作的尝试。美化卷面,工整书写。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卷面的美观,工整的书写都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特别是在高考作文中这一要求尤其显得更加的突出。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阅卷老师要“完成”那样多的任务,其“认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不知道多少作文是在阅卷老师的大笔一挥之下,要么成了煌煌大作,要么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考场中的又多是一些“中庸”的作文,老师多给一个四平八稳的分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靠什么来取得阅卷老师的厚爱,除了卷面和书写外实无他途。也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把字写得非常的成体,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干净、清楚就行了。可以这样说吧,书写及卷面好了,考生得上几分的人情分是没有问题的。写作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平时做到了“厚积”,才能在考场中“薄发”。针对考试要求,了解作文特点,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8篇:2014年思想汇报:有理想有追求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生命的个体和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人的共同自然属性,但不同的人,却演泽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过程。就在钱学森被评为08年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之时,陈良宇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他们都是***人,但其不同的人生生态与人生归宿引发我的深思和思考。

钱学森无论是身处国内还是国外,他都热爱祖国心系祖国科研事业一直忘不了冲破层层阻挠“一人顶三个师”的他站在罗湖桥头高声痛呼,“祖国,我回来了”爱国情怀,后来“两弹一星”让中国步入了强国行列,他从没考虑过个人利益,考虑的永远是祖国人民的利益。

但陈良宇身居要职,任人唯亲,玩忽职守,只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取利的欲望,不仅没为祖国人民带来福音,还给人民带来损失。

对比分析,其实最终的迥异的人生归宿是由其不同的人生志向和信仰决定的。一个人如果志有高远,心系祖国和人民,立志于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终身,他最终注定全被人民爱戴景仰,反之,一个人没有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极有可能出入平庸的境地甚至坠落。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应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入党思想汇报

第9篇:相声新剧本我要有追求

为河北广汇年会准备

名称:我要有追求

表演者:裴力刚,马旭东作者:马旭东 甲:马哥,好久不见最近,过的怎么样。 乙:还不错。

甲:看着也是红光满面的。

乙:你也不错吧。

甲:跟您没法比,您一直是我的偶像。

乙:哪里哪里。

甲:我一见您我就呕。

乙:不至于哦,我没那么糟践。

甲:我是说您就是我追求的对象。

乙:恩?追求。

甲:不对,追赶的对象。

乙:吓我一跳。

甲:您换手机了是吧。

乙:是呀。

甲:正宗的苹果4S,5000多元哪。

乙:这不,旧手机坏了。

甲:您是我偶像,为了追赶您我也买了一部苹果。 乙:可以呀,多少钱买的。

甲:25000,要说网上的东西就是便宜……。 乙:等等,等等,你两万五卖个手机。

甲:恩,有发票。

乙:网上卖的?

甲:对呀。

乙:我买一个才5000块,您买一个两万五? 甲:你那是人民币。

乙:你这个呢?

甲:我这是柬埔寨元。

乙:哦。和人民币多少?

甲:(掐指算半天)500块吧。

乙:怎么这么便宜?

甲:品牌不一样。

乙:苹果还有别的牌子?

甲:你寡了吧。

乙:怎了了我就寡了。

甲:你寡人了吧。

乙:怎么我就寡人,那叫寡闻。

甲:寡闻就寡闻吧。

乙:本来就是,你的苹果什么牌子的?

甲:富士的。

乙:富士的?

甲:没听说过?

乙:听说过,赵县的也听说过。

甲:赵县的贵5000。

乙:我的苹果是美版的你的是什么版?

甲:柬埔寨版。

乙:柬埔寨版是什么版?

甲:你看,你又寡人了,柬埔寨版都不知道。

乙:真不知道,你给解释一下。

甲:正版知道吧?

乙:知道。

甲:山寨版知道吧?

乙:知道,就是假的。

甲:什么假的,简配的。

乙:那什么是柬埔寨版?

甲:再简配就是柬埔寨版了。

乙:为什么叫柬埔寨版?

甲:简朴的山寨版。

乙:这么个柬埔寨版呀。这还能使吗?

甲:怎么不能使,电话,短信都能用。

乙:电话不能用就成BP机了。

甲:还能照相,你看这像素多高。

乙:偶。

甲:你看这是我媳妇,这得晃着看,你看,你看。看清了吧,漂亮吧。

乙:好像看见一影儿。

甲:我收起了了,收藏,这么好的手机得收藏。

乙:您收好。

甲:哎,马哥,听说最近您换车了。

乙:换了。

甲:还挺贵,十几万是吧。

乙:恩,卡罗拉,办下来14万。

甲:要不说您是我偶像呢,我紧跟您的步伐,也换车了。

乙:又是柬埔寨的?

甲:嗯嗯嗯,纯日本原装进口的。

乙:可以呀,什么牌子的。

甲:卡罗拉。

乙:你买的也是卡罗拉,我的是合资的你的进口的,比我强呀。

甲:要不说紧跟您的步伐呀。

乙:进口的不便宜吧。

甲:花了50多万。

乙:这么贵?

甲:不贵,这车金日成坐过,金正日坐过,金正恩也想座不过让我抢先了。

乙:恩这车真金贵,你这车那儿买的呀。

甲:朝鲜。

乙:你那50W是朝鲜元吧。

甲:是的。

乙:还是的,说和多少人民币?

甲:5千多块吧。

乙:哪年的车呀这是?

甲:79的。

乙:还行,跟我一年的,你买他干嘛呀。

甲:我换了点儿件,开着还行。

乙:你的车检车能过吗?

甲:什么叫检车?

乙:检车都不知道您还买车那。

甲:没事,警察抓不着我。

乙:就您这老爷车警车还追不上?

甲:追不上,我光改装发动机花了13.5W呢,跑起来嗖嗖的。

乙:得,跟我车一个价。

甲:那天就是,我对面来一警车,我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警车一个急刹车,跟着我后面就来了。

乙:开快了。

甲:没有呀,我一直一档。

乙:您就挂一档开呀。

甲:嗯,我车就一个档。

乙:行了,警察为什么追你呀。

甲:我也不知道呀,我车牌也上了,花了50块钱呢。

乙:您上的什么牌。

甲:我的车牌,是量身为我打造的。

乙:嚯,您面真大,什么号。

甲:美FBI007。

乙:我说呢,美国间谍上的保定牌照。

甲:警车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一遍追还一遍喊:“这里是中国领土,请你停车受检。”这真把我当间谍了,我当时就急了一脚油门,只听呜的一声,天就黑了。

乙:怎么了。

甲:全是烟哟,靠着这种高科技我躲过了警察。

乙:这是什么高科技。

甲:新交规出来了你们不敢闯黄灯了吧。

乙:嗯。

甲:我一脚油门,就过去了,我敢。

乙:嗯。

甲:不敢超速了吧。

乙:嗯。

甲:我一脚油门,你都不知道是车还是黑山老妖,我驾着雾就过去了。

乙:恩,比黑山老妖厉害。你就不怕出事儿。

甲:我做事情周全呀。

乙:怎么个周全法。

甲:我出门前,先写遗嘱,把后事安排一下。

乙:嗯,应该的,骨灰盒买了没?

甲:别闹,()淘宝上买的,50块钱俩。

乙:恩,便宜。

甲:再喝半斤老白汾,壮壮胆。

乙:开车您还喝酒

甲:遗嘱我都立了,我怕啥。

乙:那也得注意呀。

甲:你别说昨天还真出事了。昨天你在哪儿?

乙:昨天晚上咱俩一起来石家庄出差了,你知道呀。

甲:这就好。

乙:你问我这干嘛,昨天你出什么事了。

甲:我开着我的车,正街上晃呢。

乙:喝了半斤是得晃。

甲:突然前方出现一车,在我前面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还晃来晃去的,一看就是酒驾。我开开窗户这个骂呀,酒驾那小子,你不得好死。

乙:骂得好。

甲:这一骂不要紧,方向控制不好啦,车就冲向了路边的停车区,左面一辆宝马,太贵,我躲了;右面一帕萨特,就它吧,就当我就要撞到他的时候,车窗摇下来了。

乙:怎么?

甲:一美女举这个牌子,写着12缸。

乙:帕萨特有12缸的吗?

甲:不对,辉腾,我用尽吃奶的力气狠打了一把方向,终于打正了。

乙:好险。

甲:这时路上拐过来一辆三轮,就它吧,反正刹车也来不及了。走你(做出航母STYLE的手势)

乙:撞到人也不行呀。

甲:你说的对,于是我又一把放向,撞到了旁边的一辆白色卡罗拉,车牌号是冀ADM184。 乙: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连车牌号……。

甲:因为您是我偶像呀。

乙:(哭腔)你为什么不撞三轮呀!

甲:因为骑三轮的那个人,看到我冲过来,不仅不紧张,还一脸坏笑,我定睛一看,他拉着一车切糕。要怪就怪您的车牌不好。

乙:我车牌怎么了,我媳妇叫大明,车牌叫大明一辈子,多好呀,你拐了这么多弯专门瞄准我的车来的是吧。

甲:我那知道你是这个意思,我还以为是倒霉一辈子呢,所以就撞了。

乙:您还是别追我了,现在不是都在说什么是幸福吗,你自己过的好就行了,别跟别人比。 甲:嗯嗯嗯,不行,您学过辩证法吗?

乙:这和辩证法有什么关系。

甲:福祸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幸福。

乙:有这回事?

甲:你看,秦始皇死了(阿),刘邦就幸福了;狄仁杰死了,元芳就幸福了;卡扎菲死了,反对派就幸福了;乔布斯死了,三星就幸福了;日本车死了,美国车就幸福了;你媳妇死了,小三就幸福了;你死了,嫂子和我就幸福了。

乙:你缺不缺德呀。

上一篇: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下一篇:9月份设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