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生心理咨询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提出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的运行模式,以改变目前主要以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咨询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小学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自身利用各种途径,共同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1]。大量国内研究者对各个阶段、各种类型人群的心理进行积极心理学中国化。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但个体在高中阶段“三观”基本形成,大学可塑性小,而小学阶段心理品质具有鲜明的可塑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基础。[2]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儿童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意志、积极的习惯、积极的人格、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学习意识、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的总合,积极心理品质为个体健康快乐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正能量[3]。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7年,各种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品质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状态。杨林娜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承受能力偏低、缺乏学习兴趣与心理焦虑、人际交往能力差等方面。[4]卫萍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5]

三、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1.挖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①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大众传媒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其中网络的影响更大。现代传媒突破时空限制,具有形象化、操作性强,但缺乏真实性的双重作用,对小学生更具有诱惑力与迷惑性。所以,大众媒体传播者要以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服务。整个社会要形成把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作为学习手段,而不是玩乐工具,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②成功人士积极现场示教。成功人士一般都具有清楚的價值观、活力、热情、信念、策略、善于传达与沟通信息等积极心理品质。社会应该在社区定期组织成功人士到学校或当地文化宣传机构进行个人成功事迹报告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成功人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模仿或潜移默化的影响。③社区面向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首先,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该机构有咨询心理学专业背景、积极乐观的专人负责,负责人的职责是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制定计划和开展活动时针对小学生家长有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方案。其次,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宣传。

2.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积极优势。①建立积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各种教养方式都不如积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个体的发展,积极型教养方式是以温情、鼓励、探索为特点,家庭中孩子从父母处得到更多地赞许、表扬、信任、尊重、平等,且是以父母为中心。父母教养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教养的主要目标。积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愉快感,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有利于将父母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所以父母要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促进孩子对应品质的形成。②抓住家庭教育的契机。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机遇,成功的父母常常会抓住教育的机会,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当生活中出现积极的榜样时、当假期正在进行时、当大众传媒中出现正能量时。父母教育孩子时,自身要言传身教,正身律己,父母的语言、行为、做事风格、说话习惯,都让孩子耳濡目染。③家庭成员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教育时,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心理品质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父母之间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认识不一致,势必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样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3.学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①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学校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中心人员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尤其是人格测评,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品质[6]。中心要把个别心理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起来。不管是个别指导,还是授课,都要用积极心理学为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且具有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完善要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②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属于学校隐性课程,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利用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超越时空、自由的优势,使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对校园网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进行更新,并建立全校教师微信交流群和QQ交流群,每天与一线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信息推送,确保及时对学生心理动态进行了解和疏导。对班主任及有心理健康教育兴趣和资质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其次,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畅通的家校合作渠道。在开展家校合作时,应当与家长进行交流,积极促成合作,达成一致的意见。交流方式有多种,尤其是手机智能化基本普及,家长如果能随时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会更有意识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或与一些直播网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活动可以通过直播或转播让家长参与[7]。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普及积极心理知识,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家长更好地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家庭教育,家校共赢,推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8]。

4.引导小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应对生活中的消极心理影响。①客观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悦纳自己。发挥潜能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惰性,人的行为缺乏弹性,习惯于作固定的反应,所以发挥自身的潜能难以实现。要更好发挥潜能,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的感觉,自身对某件事的真实看法与感受,善于自省,认识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善于自控,有强烈的独立感,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学会思索与怀疑,深入地思索,不盲从,有创意并付诸行动,并能体验行动成功产生的高峰体验。②合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以积极思维应对生活事件。“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个体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情绪常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艾利斯创立“理性情绪疗法”,通过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思维,产生积极心理体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③参加团队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形成积极心理特质,所以儿童经常参加团队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心理的组织与形成。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应当更加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中要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方式运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在小学教育中,应当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实现家校、社区合作,共同面對,同时要注意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推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虎民,黄静.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趋势[J].教学研究,2015,(12):76.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3]孟万金.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4]杨林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C].中国会议,2015,(11):203.

[5]卫萍,许成武,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91-96.

[6]赵媛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4,(6):12-13.

[7]吴开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才智,2015,(01):212.

[8]陈奕汀.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科学中国人,2016,(9):235.

作者:唐名淑

第二篇:中职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调查

作者简介:李惠坚(1986-),男,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摘要:本文采用自编的《关于我校学生对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问卷》调查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400名学生,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充分了解中职学生这一大群体的偏好情况,从而为中职学校更好的完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多种多样的咨询形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程度;中职学生;问卷调查

当今中职学校学生面对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很有必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援助、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本次研究采用自编的《关于我校学生对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问卷》调查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对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这六种咨询形式的偏好程度,从而统计出我校学生心理咨询形式的偏好情况,并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选取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400人为被试。男生200人,女生200人。文科生200人,理科生200人;城镇户口200人、农村户口200人;民主教养方式150人、专制教养方式150人、放任型教养方式100人;当场发出和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6份。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制《关于我校学生对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的基本内容为:a.被试基本情况调查,让被试确定自己在年级、性别、户口所在地、家庭教养方式、家庭背景、专业这六个维度上的属性;b.被试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让被试在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六种咨询形式上按照其喜好程度由高到低,进行等级评定(分别为1、2、3、4、5、6);c.让被试完成几个关于对我校心理咨询情况了解的题目,以确定其在这方面的态度,并为我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用自编《关于我校学生对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问卷》对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查完毕后,将问卷回收,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有效问卷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

(一)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总体现状

表1中职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总体现状分析(N=376)

频次百分比(%)MSD电话咨询5113.563.521.549 书信咨询4211.173.581.651电子邮件咨询5915.693.281.496面对面咨询6717.823.011.964网上文字聊天咨询12332.712.491.458网上视频聊天咨询349.044.471.519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形式的偏好最倾向于网上文字聊天咨询,总的平均分为2.49,是六种咨询形式最为偏爱一种的形式。在调查的被试中,有32.71%的学生把它排在了第一位,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活动方式,学生除了在网上查阅文献资料,更多的则是与人交流,使得多数大学生能够面对虚拟的网络真实地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统计得出各种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具体情况,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提供数据比较,选择适合学生的心理咨询形式。

(二)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现状的性别差异

通过MannWhitney U Test曼惠特尼U检验和Wilcoxon W配对符号秩和W检验,对不同性别在心理咨询形式的偏好的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并且统计出各种咨询形式的Z分数和双尾渐进显著概率,从而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

表2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性别差异

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男生选择的人数453035231023女生选择的人数303020208515MannWhitney U3241.0003449.5003758.5003289.5003096.5003371.500Wilcoxon W6481.0008105.5008414.5006529.5007752.5006611.500Z-1.183-1.181-2.47-1.693-2.282-1.437P.070.238.805.090.023*0.151(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下同)

通过对这次调查到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现状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之间,对于网上文字聊天咨询这种形式是有差异的,差异为P=0.023<0.05, 在网上文字聊天咨询形式女生略高于男生。对于其他形式,不同性别之间是不存在差异的。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在长期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中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女性更易于倾听,细腻的感情让女性更容易接受网上文字聊天咨询。

(三)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

表3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

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农村209015102520城镇355231002310MannWhitney U3332.0002581.0002971.0002864.0003209.5003332.500Wilcoxon W5223.0009251.0009641.0004755..0009879.5005223.500Z-0.556-2.931-1.702-2.071-0.957-0.561P.578.003**.089.03**.339.574

通过问卷数据上的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学生对于书信咨询和面对面咨询这两种形式的偏好是有显著差异的。其中,对于书信咨询,来自农村户口的学生比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倾向采用书信咨询;而对于面对面咨询,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喜欢。研究表明,农村户口的学生更内敛,不太喜欢暴露自己,而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大胆,喜欢亲密跟别人家接触,更容易跟别人交流。根据这些结果,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形式,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和双尾渐进显著概率,对不同年级在心理咨询形式的偏好的差异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

通过选取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对不同年级进行了在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中职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形式的偏好差异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进行心理咨询的形式无非就是接受学校的安排。尽管学校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努力,但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

表4不同年级在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比较(频次)

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一年级282217261814二年级252520251616三年级212420221413ChiSquare 1.0562.325.1105.5572.1721.282P.788.508. 991.135.537.733

(五)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专业差异

表5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

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文科202520902510理科101015359521(续表5)

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MannWhitney U3092.0003245.0003220.5003144.0003079.5003216.000Wilcoxon W4523.0004676.00010846.50010770.0004510.5004647.000Z-.550-.048-.128-.386-.600-.145P.582.962.898.700.549.885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各种心理咨询形式的偏好并没有显著差异的。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各种形式中的偏好还是不同的。其中文科性质的学生最倾向于面对面咨询,而理科性质的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网上文字聊天咨询。

(六)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

表6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差异(频次)

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民主252118352520专制203720202215放任161525151611ChiSquare 1.4071.2984.8741.522.057.903 P.495.522.087.467.972.637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在各种心理咨询形式的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在专制的家庭成长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书信咨询,在民主的成长环境中的学生更喜欢面对面咨询,而放任下的学生希望采用电子邮件咨询。虽然结果不显著差异,但是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点学校的心理工作者也必须注意到。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工作了解的不多。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心理咨询室的搬迁,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咨询室在哪里。目前我校的心理咨询宣传工作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协会报刊宣传;二是在5.25心理健康周期间,进行一些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讲座。所以我们的宣传形式还比较单一,因此加强心理咨询在我校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和全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十分必要。学校可通过以讲座、课堂教学、会议、下发宣传资料、黑板报、校园网、广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宣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咨询,在什么情况下应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心理咨询有哪些形式等信息。同时,还应注意消除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以各种形式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使学生在必要时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二)建立多元的心理咨询形式

据调查,我校心理咨询形式以面对面心理咨询为主,同时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室,关于其它心理咨询形式如网上咨询(包括邮件、视频、文字)、电话、书信等形式并不多。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使问题相同也存在个性差异。因此,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形式,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如集体讲座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咨询同时展开,还可以将校园网、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刊校报等作为心理咨询的辅助形式。鉴于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面对面咨询、网上文字聊天咨询、网上视频聊天咨询这六种形式的优点及可行性,根据我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我校可以增设这些心理咨询形式并加以宣传,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金定.心理咨询与技术[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徐一峰,童慧琦,江开达.心理咨询的三种就诊途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

[5]樊洁.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3).

[6]孙炳海,周贤.电子邮件心理咨询在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5(10).

作者:李惠坚

第三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的运行模式,以改变目前主要以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

关键词:心理咨询;自助;互助;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则又进一步强调和要求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上述文件的陆续出台和贯彻,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重视。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开始引起高度重视,都不同程度地在大学生中开始了心理咨询工作。但是许多高职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起步较晚、专业师资薄弱、涉及面窄、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的普遍问题。这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嫉妒、自责、孤僻、焦虑、逆反、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普遍性、严重性相比,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需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必须积极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危机进行全方位的有效干预。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的运行模式。通过构建心理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改变目前主要以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

所谓“心理健康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就是改变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自助与互助相结合、业余与专业相结合、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心理咨询辅导体系,让学生挖掘出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第一级是以大学生互相帮助为基础的朋辈心理咨询,第二级是以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为基础的师生互助心理咨询,第三级是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基础的专业心理咨询。具体做法是:

一、 建立以大学生互相帮助为基础的朋辈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相对较少,面对绝对数量较大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仅仅依靠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扩大心理工作者的队伍,其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大学生之间的朋辈心理咨询。

所谓朋辈心理咨询就是建立以大学生朋友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为基础的心理咨询,这是心理咨询体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一道防线。它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信任度高,有利心理问题的解决。由于是同学、朋友,互相之间比较了解,也比较信任,因此有助于切中要害,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二是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程度的加剧。由于同学朝夕相处,特别是同班同学,同寝室的舍友,只要细心关注,人的情绪、行为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现,对这样的同学及时送去关注、温暖,就有可能是春风化雨,使问题在萌芽时期及时得到宣泄。三是主动性高,覆盖面广。作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面对来访者时必须坚持来访者自愿的原则,不能主动去接触学生,只能让学生自愿来咨询。而朋辈心理咨询,由于同学之间是一起生活、学习、工作的,相互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一有风吹草动,其他人就有可能知道。这时一方面作为心理工作者的学生主动去接近、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行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主动寻求帮助,使心理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四是有利于助人自助。作为心理工作者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进行自我整合,促使自我成长。并且以此往复,良性循环,使自身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极大提高。

朋辈心理咨询也有其弱点:一是要求朋辈心理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素质较高。因为缺少专业背景,很能保证他们在为同学提供服务时,自己不受到伤害。这就要求担任心理工作者的学生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有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具有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等。二是选拔培养朋辈心理工作者比较困难。目前虽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但要想让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的知识及技能,还需要大量的心理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制都是三年制,事实在校时间大约为两年半,工作难度还是很大。三是求助者有可能受到伤害,从而害怕心理咨询。因为朋辈心理工作者在解决问题时,由于价值不中立,理解不够,共情不到位等原因,对求助者反而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不敢找专业的心理老师解决问题,使问题泛化,严重化。

因此,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加强对朋辈心理工作者的培训,二是要及时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帮助,建立心理督导机制,以保证朋辈心理咨询发挥其最大功能,保证其运转顺利,真正对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二、 建立以教师帮助为基础的师生互助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二道防线

除了在大学生中选择朋辈心理工作者外,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任课老师,也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可以缓解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严重短缺问题。作为老师,主要应该向学生提供文化和心理的支持。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社会奉献。这种社会奉献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块一样,极易在承受力最弱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的刺激情境,在有社会支持的人身上极少出现心理问题,反之较少社会支持的人身上较多地产生了心理问题。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家庭和亲友的殷殷期望,面对着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冲击着他们的内心,很多人因为对自我和未来缺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应积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任课老师的文化与心理支持作用,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迷茫,为大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排除来自于外界的不必要的干扰与压力,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提高自己应变的心理能力等提供有力保障。

师生互助心理咨询的开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使其成为沟通师生间的心理桥梁,真正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服务,而不是徒有虚名。一是师道尊严的下放,平等关系的建立,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前提。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而在心理咨询中是大忌。由于上下尊卑,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就带上教育、指导的色彩,因而使学生感觉到压力,而不是心灵的释放。因此,老师一定要处理好自己角色的变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二是相互尊重,真诚信任,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是以尊重、真诚、信任为基础,缺少这三个因素,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沟通的平台,也就更谈不上心灵的交换。三是保密的原则,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保证。没有了保密,也就无所谓心理咨询;没有了保密,人的生命也就少了安全的护航,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保密,是我们起码的道德要求。四是共情理解,及时转介,是师生互助心理咨询顺利开展的养分。老师应在充分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发现重大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而不能延误时机,造成更大的伤害。

同时,对于师生互助心理咨询中的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任课老师,我们也要进行心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督导,使他们能及时清空自己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文化和心理支持,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付出他们的汗水。

三、 建立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基础的专业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三道防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智力因素基本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非智力因素则因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或给予补偿,就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个体下一人生任务的完成与发展。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理想、性格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以外,又能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因素,涵盖了生命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因此,专业心理咨询应该从两个方面切入大学生心理咨询:一是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协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目前的人生任务,也可以说是发展性心理咨询;二是注意大学生心理异化或恶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协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甚至要补偿大学生因以前未完成的人生任务而受到的心理伤害,使其能适应目前的学习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防止或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这也可以说是适应性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咨询人员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适应性心理咨询。

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适应性心理咨询都是为了协助大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关心的焦点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完成和应对策略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以便帮助个体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1)正确认识自我,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能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冷静地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对现实有客观、理智的认知,不会消极避世、退缩。但在高职院校由于个人、学校、社会的原因,大学生极易产生极端的自卑或自尊,甚至两者共处于同一个体,使个体的内心充满冲突与困惑。因此,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正确认识自我和现实世界,调整其认知评价体系,促进自我潜能的开发,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2)合理化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人的生活阅历相对简单,有的还有可能被家人保护过度,缺少挫折的磨炼,可以说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因此,一旦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遭遇挫折,就会情绪失控,行为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情绪的宣泄提供方法和途径,使其愉快的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能够合理化,增强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可以避免产生各种情绪障碍。(3)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适应与应对挫折的能力。由于缺少意志,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困难、挫折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消极应对,甚至逃避退缩。心理咨询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长处时,要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理智客观地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增强适应与耐挫能力,可以避免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4)培养健全的人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学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没有一个人的人格是完美的,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大学生们也不例外,否则就不会有大学生杀人、盗窃、自杀等事件的发生。因此,心理咨询要协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控制自己的行为,摆脱自卑、自傲、虚荣、妒忌等不良人格,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总之,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保障,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从学生互助、师生互助到专业咨询,从保健预防到专业治疗,从个别咨询到团体培训辅导,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拓宽渠道,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网”,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海萍.从社会支持理论谈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8).

[2]贺淑曼,李焰,赵丽琴.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玉茹,虞岚.发展适应性咨询: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作者:李爱娟 沈文其

第四篇: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大学生心理的困扰,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克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就业压力,成功就业,是当代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紧要问题。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进而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保持高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建设稳定、和谐校园。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形式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把社会环境看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环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环境,最终表现为不能够高质量、充分就业。

1.就业过程中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感觉不如其他人,是缺乏自信心、消极的主观体现。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过低估价自己,看不起自己,表现为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或是对自己本来能胜任的工作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当求职几次失败后,便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觉得自己找到了“我就是不如别人”的根据。

2.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我们知道,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就是焦虑。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面也在加大,选择自由度也大,但部分大学生总是想着我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否能选择好,将来又怎么样,能否胜任工作,都无法预期,因而就会形成焦虑。如过度焦虑,在短时间内又未能化解或缓解焦虑,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对自己就业前景无法准确判断,不能较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给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甚至会出现求职屡屡失败。

3.就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看到别的同学考研他也考,别人考公务员他也考,别人到大城市、国有企业他也想办法到这些地区和单位,或者看到同学们纷纷签约,他也跟着签约,完全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进行规划,最终不能实现有计划、切合实际的就业。

4.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心理。目前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工作就有了保证,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过高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就业时,只选条件好的单位,对一般单位不屑一顾,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还有部分大学生过低估价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也会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这种不确定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都会引起求职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悲观失望的情况,都会影响就业的选择。

5.就业过程中的等待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机會面前顾虑重重,不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向用人单位表现自己,推销自己,靠自己的实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而是寄希望学校、家庭的安排,甚至依靠家长的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待思想严重,使自己的就业处于劣势。

二、克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对策

1.各院校要根据实际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分阶段培养,逐渐地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

3.培养各方面能力,为就业提供条件。大学生为使自己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就业应聘能力等,尽一切所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正视自己,扬长避短。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分析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找一份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

5.转变就业观念。要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改变靠等待或只想一次性找到“好单位”的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机会也逐渐扩大,就业的机会也会增大。

6.树立就业自信心,创造竞争条件。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善于挖掘;其次在做每一件事情时要全身心的投入,尽最大努力要做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从而会找到自信;再次面对暂时的困难不要退缩,要想法设法克服困难,相信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不要为一点困难压倒。另外,要克服自卑和焦虑心理,要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有效的结合起来,树立就业自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面试、就业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自信。

7.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从容就业。准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包括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既有就业成功的准备,也应有就业失败的准备,要从容面对。成功了就勇往直前,失败了要认真总结,以乐观的态度迎接下一次的面试、就业。

总之,对就业困难有较大心理压力的大学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必须引起各院校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院校的就业工作做的更好、更扎实,进而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作者:孙永禄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编制问卷,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建立相关模型的同时,用质化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补充,得出个人效能感不直接影响咨询行为,旨在提出影响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建立主要因素与咨询行为的回归结构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

关键词: 心理咨询行为回归分析路径分析访谈法问卷法

1.前言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化生活的产物,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却感受到了更大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就很容易对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危害。心理咨询业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服务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进行交流,为来访者排除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帮助每一个有心理困惑的人走出困惑,重新拥有健康的心态。[2]近年来人们也开始渐渐接受心理咨询,零点调查公司[3]2008年公布的一份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这就客观上要求建立更加优秀的心理咨询室。在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业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经常在困惑时找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咨询缺少必要的认识,这一行业的规范也尚未形成。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更加优秀的咨询室和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心理咨询业的进步和发展。

以往关于心理咨询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是关于咨询技术且属质化的研究,如姚月红[4]的“咨访代沟”的研究、魏荣[5]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而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作调查分析的研究还很少见,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咨询行为有着显著性影响的研究则几乎没有。笔者通过编制问卷,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相关模型,着重分析主要因素对咨询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赵小军[6]认为,量化研究本身有不足,当然,质化研究也有许多不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采用多种方法的交叉研究,以有利于结果的相互印证。笔者通过专家法收集若干变量,再根据变量编制问卷进行调查,最后通过SPSS对统计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并且进行访谈法等质化研究,旨在找出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程度。

2.方法

2.1被试

随机抽取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40人,男女各半,年龄17-23岁。

2.2工具

自编的心理咨询行为问卷(共50道选择题+5道开放性问答题,共6个因子分别为来访者因素、咨询师因素、硬件与费用、咨询益处、咨询损失和咨询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道题目)。

2.3程序

通过专家咨询法(通过短信、E-mail)及网络法(通过相关论坛、新闻组、群)收集对心理咨询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普遍认为目标受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及收费标准是影响本行业的最重要条件,其他的如地理位置、收费标准、咨询员资格、竞争对象、当地咨询气氛等也有影響。对收集来的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分六个维度考察咨询行为,问卷有40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选择题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制:“极不赞成”、“不赞成”、“不能确定”、“赞成”、“非常赞成”,赋值分别为1、2、3、4、5,编好后对初步编制的题目进行专家评估,经筛选补充,最终确定50道选择题和5道问答题。主试由心理学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担任,事先对主试进行培训。从安庆师范学院公选课里随机选择一班,将40份问卷和量表分成两份,一份只发男生,一份只发女生,随机发放,测试时间规定为半小时,共回收问卷37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一:量化研究

回归分析见表1。回归方程为咨询行为=0.552×咨询益处+0.373×费用与硬件。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咨询益处对回归模型的贡献最大,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P<0.05**P<0.01***P<0.001

回归模型对咨询行为的预测效果比较好,但部分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进一步探究课进行咨询益处、咨询损失和个人效能感对咨询行为的路径分析。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咨询行为”影响的路径中,有两条显著路径:一是“费用与硬件”→“咨询行为”;二是“咨询益处”→“咨询行为”。“费用与硬件”和“咨询益处”直接显著影响到“咨询行为”。“费用与硬件”越合适,“咨询行为”频率越高(Beta=0.459)。而咨询越受益,则人们去咨询的次数就越多。

4.研究二:质化研究

笔者主要在问卷第Ⅲ部分设计开放式问题,在课外进行非结构化访谈,[10]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质化研究。其目的是收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通过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咨询还是普遍接受的,只是有的学生担心咨询效果问题;有的学生则存在对心理咨询的理解问题,认为只有心理障碍的人才去咨询;大部分学生只要了解到咨询能帮助自己就会产生咨询行为,而不论是否仍存在对咨询的误解。由此看来,心理咨询的宣传很重要。

当问及对心理咨询的感觉时,33人中有10人作出了正面的评价(如舒心、爽快、轻松等),6人作出了负面评价(如羞怯、没意思、可有可无、敬而远之等),高达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另外有4人作“神秘”评价。在问及籍贯时,18人未作回答或回答不够全面。当问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感觉时,18人作出正面评价(如和蔼、情切、微笑、知识面广等),没人作出负面评价,3人作出“神秘”评价,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在问及对来访者的感觉时,14人认为是有发展中问题的人,7人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12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作“不知道”评价。在问及自己什么情况下会求助心理咨询,2人说自己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时,5人说自己解决,13人说遇到发展中问题时,13人没作任何评价或“不知道”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很不了解,即使是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咨询为何物。甚至对咨询有很深的误解,很多人也确实是没有作过咨询,在遇到问题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求助途径。怎样推广心理咨询,让人们认识心理咨询仍任重而道远。

5.讨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把个人效能感看做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变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1],在个人效能感通过咨询益处影响到心理咨询求助行为,个人效能感越高,顺利进行咨询的预期越高,咨询益处态度越强烈,心理咨询求助行为就越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明确哪些是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增强救助益处的想法。而对自尊心极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很少在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求助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而且即使求助身边的老师或同学,也不一定能得到专业的指导,这就增加了他们心理咨询行为的概率。费用与硬件直接影响心理咨询行为,费用是来访者按时付给心理咨询师的报酬,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是不是越低的费用就会产生越高的咨询行为?国外的一些报道显示:不收费或过少收费反而会使咨询效果不佳,这就像人们买东西时的心态一样,认为“便宜没好货”,收费过低反而让人产生怀疑,从而使咨询效果不佳。究竟该如何收费,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社会调查和市场分析。硬件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室中专业器材(如催眠专用躺椅等)和装潢格调的整体印象,专业器材与装潢风格直接影响到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因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辅以器材的作用,会减少咨询师主观的影响,装潢风格能否让人舒服、放松等都直接影响到咨询行为的频率。

总之,合理的费用、合适的硬件会增加心理咨询行为的频率。进一步的质化研究发现费用对咨询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硬件,可见现阶段人们对这种消费还是不习惯。研究者认为这种不习惯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在回归分析中知“咨询益处”对回归模型的贡献是压倒性的,其回归方程检验结果非常显著,且Beta=0.552,说明人们是否产生咨询行为或咨询行为的频率大小主要受他自己认为心理咨询能否带来益处决定的,而不是考虑“咨询损失”。也就是说,人们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心理咨询有没有效果?”而不是“我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怎么看我?”所以说明人们对心理咨询看法比以前还是有所进步的。这与个人深度访谈结果相一致,其实,这与上医院看病一样,虽然看病让人们获得了一些损失(如打针,吃药,手术等),但只要能治好病(获得益处),人们还是会接受的。所以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质化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还是存在的,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所以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

[2]毛忞歆.關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营销及其创新研究[J].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2004:1-2.

[3]零点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20(9):15.

[4]姚月红.“咨访代沟”:影响高校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J].江苏高教,2007,(6):125-127.

[5]魏荣.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153-156.

[6]赵小军.浅析心理统计学教学设计中的统计意识[J].心理科学,2004,27(5):1226-1227.

[7]Naresh K Malhotra著.涂平译.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6-209.

[8]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104.

[9]丁国盛,李涛.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6-267.

[10]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183.

[1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作者:葛国宏 赵小军

上一篇:小学教师职称论文下一篇:物流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