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寺堡扬水工程系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之一,是国家“九五”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地跨吴忠、中卫2市的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中宁县,承担着灌区内70多万亩农田灌溉、近30万人口和30多万头大家畜生活用水,以及工程辐射区生态用水的供水重任,是宁夏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依托和名副其实的“生命工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灌区可持续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灌区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潇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省晋中潇河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灌区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潇河灌区 存在问题 原因 发展思路

文献标识码:A

瀟河灌区始建于1950年。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缘,潇河流域西端,潇河干流出水口的平川地区。受益范围包括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和太原市的小店区、清徐县等2市4县(区)11个乡镇134个行政村。灌区控制耕地面积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3.24万亩。建灌区近60年来,共引水2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220万亩次,灌溉投入产出比为1:8。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潇河灌区常设管理机构的潇河水利管理局,曾多次被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授予“全国先进灌区”、“部一级先进管理单位”、“山西省一等水利模范集体”、“山西省先进灌区”、“山西省农业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推选为山西省唯一的中国灌区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灌区现有干渠2条,全长46.28千米,其中,民丰干渠长17.14千米。控制面积16.24万亩;民生干渠长29.14千米,控制面积17万亩;支渠8条,总长90.17千米,斗渠156条,总长286.6千米,农渠1164条。总长887.1千米。灌区有干、支渠建筑物526件。斗农两级渠系建筑物5515件,已形成了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基本配套的灌溉排水体系。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灌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结构不合理、工程老化不配套等问题愈加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

一、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灌区发展。根据国家体改办出台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灌区承担着流域范围内防洪排涝、灌溉试验、河道管理等公益性职能和亏本为受益区农业灌溉服务的职责,按照国家涉水事务一体化的具体要求。灌区应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理顺管理体制,激活运行机制。保障经费来源,促进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更好地发挥公益性职能.增强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配套程度差。灌区运行近60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再加之亏本运行,造成“先天不足,后天失修。带病运行”,现有干支渠道136.5公里.建筑物526件,其中近90%老化破损,在灌溉用水过程中经常出现启闭不灵、流水不畅等现象,这直接影响了科学合理调度和节水灌溉工作的深八开展。

3.河道来水明显减少,可引用水量严重不足。潇河具有显著的山区河流特点。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年际间和年内各季的河道采水量相差悬殊。根据潇河大坝54年(1954-2008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河道来水量为1.5亿立方米,最高年1954年达到5亿立方米。最低年1992年仅为0.25亿立方米。相差高速20倍。年内各季的河道来水量为:夏季占奎年来水总量的70%,秋、冬、眷三季仅占30%。特别是近10年同,由于异常的气候变化和沿河取水建筑物的增加,河道来水量明显减少,可引用灌溉水量严重不足。灌区灌溉保证率大大降低。

4.流域水资源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潇河全长137公里,全流域面积3720平方公里。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在大坝上游兴建了几十处引、提水及潜截流工程。闲置了下游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导致潇河灌区灌溉水源的短缺。同时,由于灌区部分干支渠道长期无适时水可引。造成部分渠段淤积堵塞,建筑设施盗损严重,灌溉市场遥渐萎缩。因此。应实行流域水土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确保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成本水价不到住,财务收支严重失衡。经测算,灌区成本水价为0.48元/m3,但我局一直执行0.14元/m3的政策性水价,再加之河源来水极不适时,灌区引用水量明显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财务连年亏损,到了入不敷出、举步雏艰的境地,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雏持。上级部门应尽快实行水价改革,使成本水价逐步落实到位,明确由财政部门实行补贴,一方面维系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不给农民增加负担。

二、灌区发展思路

灌区应以科学的水利发展现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的工作方针.以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为中心,全方位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将潇河灌区建设成为节约型、生态型、现代化、法制化、市场化的新型灌区。

1.狠抓节约用水,建设节约型灌区。一是搞好节水改造。改善灌区的工程条件。用足用好国家对大型灌区的扶持政策,继续争取节水改造建设资金,认真实施《“十一五”潇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规剐》,把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优质、高效的水利工程,全面改善灌区工程条件,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强化工程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要求,继续完善工程管理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工程运行体系,重点加强对骨干渠道的建设管理.全面提高灌区工程的科学调控能力;三是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认真分析河道上游水资源的变化规律。运用资源水利的观点争市场经济手段来开发使用水资源,提高单方水的使用效益;四是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促节水的作用。按照“计量供水到农户、按量收费到村组”的思路,稳步推进灌区的水价改革,积极推行浮动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灌区节水工作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灌区群众的节水意识,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益。促进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是推广节水灌溉方式。针对灌区控制范围大、水源条件及作物种植分布相差较大的情况,根据水资源的年度季节变化规律,积极推广应用灌区的灌溉试验研究成果,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方法和模式,切实做到节水增效。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型灌区。一是调整供水结构,增加生态供水量。统筹规划生态、农业、工业用水,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模式向农业、工业、生活等多方面的供水方式拓展,全面提高灌区供水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要将灌区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与禁止外界对水体的污染,统筹灌区水资源的使用。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实现地下漏斗区水位的止降回升;三是做好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河道的综合开发利用。灌区管理体

制有待于实行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统筹管理,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要全面实施科学的治水思路与河道综合治理规划。在科学调度水资源的同时,积极搞好河道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促进灌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四是切实搞好堤防植树,绿化沿渠环境。在节水改造后的渠道堤防上大搞植树造林.加强树木管理与更新。营造水利工程的绿色长廊。

3.增加管理科技含量。建设现代化灌区。继续完善《潇河灌区管理现代化信息与调度系统》,实现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自动待输、自动处理。建立潇河灌区基础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潇河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水工建筑物远程控制系统,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及时科学定量调度。在灌溉试验方面,继续加强同清华大学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试验项目和科研资金.并及时将熟化的成果向灌区群众推广,用科技进步来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4.坚持依法治水,建设法制化灌区。认真贯彻落实水利法律法规。在积极争取上级水行政部门授予水行政执法权的基础上,完善灌區管理法规制度,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在坚持教育为主的基础上.严厉打击违反水利法规的不法分子,维护灌区运营秩序.实现灌区建设管理的法制化。

5.尊重市场规律,建设市场化灌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潇河灌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良性运行。一是按照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探索外地向潇河灌区调水,补充灌区水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农业水价逐步落实到位的同时,逐步拓展工业供水项目,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支持农业的水价体系。将供水价格调整到位,并推行两部制水价、优水优价政策;二是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综合经营。要充分利用灌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新上马综合经营项目,增强多种经营与经济实体的创收能力,补充灌区管理费用的不足,确保灌区正常运行、队伍稳定、职工收入增加,切实增强灌区发展后劲。主要是利用灌区渠道跨越城区的优势,开发渠道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由开发商提供资金.我方以土地作为资本.一方面改善渠道工程设施,恢复保障渠道引水能力,另一方面使死的资源变为活的优势。同时.结合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开发农业节水种植经营项目,引进现代化的经营项目和种植技术.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灌区群众实现调产增收的目标。

6.深化灌区改革,为灌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继续深化内部运营机制改革,完善“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灌区管理体制,在支渠以下积极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探索。在运营机制方面。改善供水制度。实现引水时机科学化、供水价格合理化。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增加水利产业后劲和活力。同时,对灌区骨干工程、支渠及以下工程建设采取不同的筹资形式。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工程和股份制工程,在灌区内投资兴建和开发经营性水利设施,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形成社会办水利的格局。这样可以弥补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缺陷,拓宽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快水利工项目的建设进度.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连步建立起水利工程经营项目的市场化投资建设与规范化运营管理的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灌区增效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对支渠以下的工程设施实行承包修复、股份合作建设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参与工程设施管理,形成“权、责、利”相统一.“建、管、用”相结合的营运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7.加强队伍建设.为灌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干部队伍的好坏是决定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要按照灌区发展的要求,积极培养、锻炼、重用各类人才。坚持任人唯贤。适才适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用人机制,培养、推荐、锻炼、提拨各粪人才,使灌区的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大力推行技术职称评聘分离。按照工作需要设立技术岗位,增强干部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逐步建设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善打硬仗、精干高效的灌区建设管理队伍,为灌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灌区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求实创新,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稳妥地推进灌区的各项改革,努力实现灌区的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走出一条适合潇河灌区实际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作者:张志强

灌区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对宁夏红寺堡扬水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红寺堡扬水工程系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之一,是国家“九五”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地跨吴忠、中卫2市的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中宁县,承担着灌区内70多万亩农田灌溉、近30万人口和30多万头大家畜生活用水,以及工程辐射区生态用水的供水重任,是宁夏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依托和名副其实的“生命工程”。

红寺堡扬水工程原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3.67万公顷;共有14座泵站,安装88台(套)机组,总装机容量11.66万千瓦,总扬程305.8米,干渠、支渠总长149.67公里,主要渠道建筑物共有466座。工程从黄河中宁段及高干渠19+400米处取水,最远送水到同心县预旺镇。

该工程于1994年9月提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1998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9月16日红一泵站、红二泵站、红三泵站及一干渠、二干渠和三干渠前段22公里建成并试水冬灌。2005年11月,主干四泵站、五泵站及干渠建成,送水到同心县韦州镇,2009年送水到同心县下马关镇,2018年7月实现向同心县预旺镇延伸供水。

灌区效益显著

(1)经济效益凸显。红寺堡扬水工程建成以来,红寺堡灌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农业产业结構得到优化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红寺堡灌区累计产粮油32.58亿公斤,农林牧累计总产值达143.67亿元。农林牧年总产值从1999年的236.9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7.15亿元。从1999年到2017年,粮食单产由亩均132.8公斤增加到704.0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0元增加到7896元,粮食单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4倍多和13倍多。

(2)生态效益突出。红寺堡灌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总面积约为8.8万公顷,开发前属荒漠半荒漠区,常住人口仅有6000余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能力却在2000毫米以上。红寺堡扬水工程、灌区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等工作同步进行。按照“工程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原则,1998年就实现上水冬灌,2017年年底红寺堡灌区共有29.8万人(仅红寺堡区就安置宁南山区8县移民26万人),灌溉面积达5.09万公顷,其中包含1.22万公顷的节灌面积,工程累计引水34.194亿立方米。

多年来,红寺堡灌区采取围栏补植、封山绿化等综合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0.70万公顷,荒山荒坡种植柠条3.8万公顷,种草0.941万公顷,围栏封育面积为3.27万公顷,加上国家退耕还林草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封山禁牧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内林草覆盖率达到27%,人工生态绿洲逐年取代半荒漠生态景观,气候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关气象资料表明,与开发前相比,红寺堡灌区内的平均风速由4.07米每秒降低到3.95米每秒,年均起沙的大风日数由31天减少为20天,年蒸发能力由2050毫米降到2015毫米。

(3)社会效益彰显。红寺堡灌区建成后,使宁夏南部山区农村的数十万贫困人口通过自愿搬迁、异地安置脱贫致富,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工程目标,部分移民已向小康生活迈进。不仅减轻了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带、高寒土石山区的人口压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使宁夏中部干旱荒漠化土地得到开发性保护和治理。因此,该“生命工程”就是解决贫困问题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红寺堡灌区的发展对促进宁夏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灌区粮丰林茂,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移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生根。2012—2016年,红寺堡灌区人均用水量由1426立方米下降到1101立方米,人均耗水量由738立方米下降到658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由600立方米下降到346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由310立方米下降到207立方米;农业生产亩均用水量由787立方米下降到573立方米,亩均耗水量由406立方米下降到348立方米;灌区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63,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全灌区的平均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0.51);灌溉面积由4.20万公顷增加到5.12万公顷;增加高效节水蓄水池和调蓄水库11个,能够调蓄水量达2137万立方米,调蓄灌溉面积2.91万公顷;灌区水资源利用格局不断优化,井、库、渠联合调度,当地水源与黄河水实现了优化配置。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寺堡灌区经过20年的运行,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效益日益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供水能力和灌区规模配置不相适应。目前,红寺堡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区的黄河水资源初始水权为1.88亿立方米,取水红线指标为1.98亿立方米,近三年的年最大实际用水量为2.1亿立方米,超指标用水量0.12亿立方米。实际上,红寺堡灌区的灌溉面积在逐年增大,原设计灌溉面积为3.67万公顷,其中:中宁县0.30万公顷、红寺堡区2.85万公顷、同心县0.52万公顷。原设计年引水量为3.09亿立方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区需水量逐年增加,2016年灌区实灌面积为7.17万公顷,其中:利通区0.42万公顷、中宁县0.33万公顷、红寺堡区4.29万公顷、同心县2.13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比原设计面积增加近1倍。因此,灌区在灌水高峰期已无法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

(2)工程建设受当时经济、技术等条件制约,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又经过20年运行,泵站金属结构及水泵磨蚀严重,过流部件锈蚀严重,大部分已到报废年限;电机及电气设备老化、电气性能下降,泄漏值增大、技术指标超标,绝大部分设备面临淘汰,配件也无法更换;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不稳定、噪声大;机组效率下降,出水流量减小,能源单耗升高;混凝土构件炭化、钢筋锈蚀、裸露严重、多处出现裂缝;维护检修和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安全性、可靠性差,存在安全隐患,已难以满足灌区安全运行要求。

(3)工程管理方式传统,供水管理粗放。红寺堡灌区管理手段以人工为主,水管单位以“巡渠、供水、收费”为主业的粗放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管理差距甚大。在供水管理上,水管单位以专管为主,干渠供水到直开口,输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等现象较为普遍,达不到精细化供水的要求;在用水管理上,以群管组织为主,大水漫灌、纵水入沟等浪费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达不到高效用水的要求;在工程管理上,主要靠经验人工观察,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管;在安全管理上,灌区的用水高峰期正值汛期,遇暴雨、洪水入渠等不利因素常威胁渠道的安全运行,防汛部门、气象部门精确的气象信息不能共享,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

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在红寺堡灌区继续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一是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的管控,优化调度方案,精心调配计划,确保灌区内均衡受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要使红寺堡灌区内机关、企事业节水型单位创建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鼓励和扶持灌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节水技术改造,逐年為企事业单位安装节水龙头、马桶、便池等节水器具。二是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明确出让方为已实施节水项目为主的灌区内农户,受让方为经政府招商引资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无用水指标的种植企业(大户)。交易所得主要用于返还给节水项目所在乡镇用于节水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贴、节水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田间支斗渠道维修,以及水管单位干渠、支干渠维修和用于交易中心运行费和税金等。按照《红寺堡区水权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深化水权确权成果应用,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制度和水权收储制度建设,规范水权、水量交易行为。三是实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建设。积极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建设,对超用水总量的县区(乡镇),严禁新增用水量,对接近用水总量的县区(乡镇),限制新增用水项目。四是加强对红寺堡灌区农村供水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和提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积极实施灌区取水计量设施更新改造、实时在线监测,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和及时评价;完善农村供水水质监测体系和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保证供水水质卫生安全,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有效运转,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有效避免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红寺堡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快红寺堡灌区转型升级发展。一是开展现代化灌区建设,提升灌区管理标准。水管单位要在美丽渠道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灌区建设内容,研究提出灌区现代化建设模式、建设标准和改造思路,加快建立灌区建设和现代管理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灌区标准化管理,加快渠道维修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的修订,规范岁修工程管理,逐步推行管养分离,积极推进骨干渠道生态长廊建设,增创现代化生态灌区。二是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加快构建完善全灌域引节供“三位一体”水资源配置体系。一方面,以红寺堡骨干泵站工程升级现代设施水网为基础,调增骨干泵站工程供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用水问题,全面抓好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以中小微工程并举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抓住红寺堡灌区为自治区级试点建设的机会,以点带面发挥整体效应。尽早规划盐同红(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革命老区供水补充水源工程;尽快实施红寺堡一干渠至五干渠的改造、渠道闸门控制一体化工程建设;组织实施红寺堡泵站和灌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夯实水利设施的基础。

(3)想方设法增加生活生产供水。一是提升“生命工程”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对红寺堡灌区供水水源工程5处城乡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和水质提标行动,通过替换水源、提高定额、全面入户、优质服务,让辖区群众喝上水、喝好水。二是针对灌区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供水能力严重不足问题,全面规划中部干旱带水源工程新建水库任务,确保工程发挥效益。目前,红寺堡扬水主干渠和支干渠沿线已建11座水库(蓄水池),水进出水库(蓄水池)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自动化。三是争取给灌区送上水、多送水,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建设。

在供水方面,加大现有工程挖潜扩能,加快推进农业供水工程与生活、产业供水工程逐步分离,将红寺堡扬水工程主泵站的设计流量由原25立方米每秒增至28立方米每秒;调整供水工程,将孙家滩灌区0.42万公顷的灌溉面积调整为扁担沟扬水工程供水;细化农业、工业、生态、城镇生活和乡村生活用水等指标,把引黄水的节水量配置到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主战场。

在用水方面,坚持优先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集约高效工业,旱作物以地面小畦灌溉为主。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先进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将大田种植的小麦、玉米、葡萄、枸杞、经果林、设施农业、其他的种植结构比例,由2∶76∶5∶4∶4∶1∶8调整为10∶45∶10∶10∶8∶7∶0;将高效节灌的玉米、马铃薯、葡萄、枸杞、经果林、设施农业的结构比例,由7∶29∶18∶21∶9∶16调整为15∶25∶20∶15∶10∶15;调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现在1.05万公顷到2020年发展达到4万公顷。在美好生活建设上,坚持加大分质供水、循环利用力度,努力满足实施“美丽乡村”“厕所革命”等的用水新需求。

作者:张锋

灌区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灌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探讨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使得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水利工程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灌区作为工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的路上却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灌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灌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几项管理措施,为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推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灌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作者简介:刘亚超(1987-) ,男,大专,河南,助理工程师拟晋工程师,河南省新乡市人民胜利渠管理局东三分局。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一项造福人民的系统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水利工程及一切输水设施是否有效管理,对提高工程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们主要是搞用水管理的,在当今时代就要求水利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与时俱进。加快自身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结构,强化管理手段,提高有效管理的技术含量。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似乎越来越小,这种价值取向使有的地方对农村环境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农村污染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源复杂等特点,如灌区内个别行政村在灌溉渠道的生产桥头、渠内乱堆乱倒生产和生活垃圾等现象,部分村镇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工业废水,这就直接导致了灌溉渠道水质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灌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部分灌区都建设的比较早,建成于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因为受到当时科技条件、历史条件及材料条件等会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较差,管理模式也较为落后,在工程多年的疲劳运行,然而因为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很多需要修理的建筑物无法得到及时的修理,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建筑物和渠道产生老化失修的现状,功能及效益越来越下降。

我国许多灌区由于地质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渠道地势陡峻,有较长得到渠线,有较大的水量损失,即使有的也建立了渠道,但是在长久的运行中,也出现渗漏严重的现象,使其渠系利用率较低。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直接影响了河道来水量,满足不了农民用水,使其工程难以发挥效益。

灌区的下游是受益面积最大的区域,此区域的管理人员较多,有较大的维修费用,在加上不断减少的水量,使其灌溉成本提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对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使得灌区正面临水难放、钱难收的新的困境等问题都是灌区现在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渠道灌溉工程是大部分属七、八十年代修建。渠道老化,混凝土已剥落,渠堤不平整,土渠运行大大降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大水漫灌现象突出,灌溉水量欠缺,末级渠道无水可灌。为了尽力减少泥沙淤积或冲刷,要加強流量调配管理,对渠堤应分片治理和管护,渠道护坡定期维修,实行渠道管护破坏报告制,水主管部门长期调控监管。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老工程为灌区做岀新贡献。

二、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灌区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究其主要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灌区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因此,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引下,必然要加强对灌区的管理,以探索出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在灌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寻找改善灌区管理现状,探索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下面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做好灌区安全管理

在积极主动争取各级财政对污水处理、水利管理投入的基础上,要抓好水质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工程管理、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来保证工程安全;抓好法制管理,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抓好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及其它优势,下大力气,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积极开展水资源调查,对缺水,贫水区域,利用现有工程和做少量工程,在灌区用水淡季,向区域外及时补充地下水等,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持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灌区的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灌溉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发挥工程效益延长工程寿命,保证输水安全重要措施。俗话说;“光建不管,能用几天”;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并建立起一套必要的规章制度。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做好建筑物及渠道的维护管理

渠道是灌溉排水的重要设施,是工程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渠道和一切水工建筑物,能否进行有效的养护和管理,对延长工程寿命和灌区建设发展都会起到积极地作用。渠道的流量设计都是按照水工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和渠道比降等要素来设定的。

所以我认为:1、放水期间水位、流量必须严格控制在设计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以下,并经常观测水位流量变化。2、调水时要轻压闸,慢启闸,保持水态平衡过渡,杜绝下游冲刷,上游决口的情况发生。3、对影响输水的杂物及时清理,对冲毁的渠堤要进行修复。4、放水前后要认真巡回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5、对各项措施要制度化、经常化,切实落实到实处。

(四)做好灌区水价管理

根据已经出台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积极主动地对水价改革进行研究,将水价预算工作做到实处。同时也要进行供水体制改革,努力做好水费计收工作,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将用水计量收费进行推广。采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模式,将农业供水收费环节减少,将水费收取率提高,以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另外要重视水费支出管理,水费用途规范化管理,主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做到政务公开,避免产生水费乱用的现象,以促进灌区管理良性发展。

三 结语

灌区是农业基本的水利工程之一,针对我国灌区呈现出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在灌区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点贡献,为解决灌区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安全管理、工程管理、建筑物及渠道的维护管理及水价管理,以此使灌区可以持续发展,发挥其功能及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璐红,李亚妮,王晓峰等.灌区土地利用优势度分析——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0-14302.

[2] 曹英武.浅析合阳县红旗水库灌区存的在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205-205.

[3] 楚万强,万晓丹,张博等.黄河下游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934-7936.

[4] 吕志栋,邢金海.关于人民胜利渠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2):8-9.

作者:刘亚超

上一篇:教师年度工作思想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行政管理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