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下师范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面临的巨大挑战。把专业教育和创业的教育融合模式不仅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当前该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基于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的地方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

摘 要:文章通过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在马斯洛需要层次塔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党和国家对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提出的重大部署,探讨地方高校在保持特色竞争优势的同时开展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在某所地方医学院校设计一系列的激励关联策略,推动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实践证明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塔理论的激励关联策略对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显著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本科教育;基层教学组织;马斯洛需要层次塔;关联激励策略;教学改革

前言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共识[1]。教育部站在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的高度,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围绕我国如何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四个回归”[2-3]。因此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本科教学振兴计划是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与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对推动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一、理论基础

马斯洛在心理研究的探索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而后由其他學者引入管理学领域,成为重要的人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激发高层次的需要,相应的基本需要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在多种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首先要满足迫切需要,后面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当然这五种关系并不是上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完全满足后才会出现下一层次需要,实际上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基本需要或部分需要能得到满足时,即可发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类似的发展需要规律,本文围绕基层教学组织的层次需要探索其改革激励关联政策。

二、基层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基层教学组织的12个实地调研活动,从基层教学组织的反馈中了解到目前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缺乏规划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理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然而地方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一般是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建立,或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拼凑出来,这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无序[5]。

1. 管理划分不清

地方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有依学科划分的,有依专业划分的,有依关联相近专业划分的,造成教学成本的重复建设。有时在利益的驱动下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增加了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内耗,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2. 多重管理的存在

地方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受多头管理,有受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有受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的管理,有受院系负责人的管理,当这些部门意见不一的时候,基层教学组织无所适从。多重管理的后果是管理目标的分散化,任务多而繁重,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无法潜心教书育人,只疲于应付检查。

(二)职能模糊不清

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任务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除教学之外还有科研等其它工作,甚至是一些拓展的职能,使得行政职能过于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疲于完成学院行政事务[6]。

1. 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职能被弱化

基层教学组织教学职能的实现是由基层教学组织里的教师实现的,受到教务处教学任务的安排与设置,教学研究受到高教所的安排与设置,长期以往养成一种依赖性,形成被动的教学行为。

2. 科研职能被剥离强化

由于教学与科研功能在基层教学组织中是被剥离的,表现在科研往往是比较前沿的内容,而教学按照教科书内容。在科研获得奖励远远要高于教学获得奖励时,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研究功能被科研弱化,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把心思集中在获奖较多的科研上,忽视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本分。

(三)组织与个人得不到充分发展

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职业生涯得不到充分发展。基层教学组织者受管理思想的束缚,担心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后,跳槽到其它高校,造成人才的流失[7]。资深教师占据在行政位置分配着教学资源,年轻教师得不到锻炼与发展,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及前途感到不明朗,对教学提不起兴趣与激情,教学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内部缺乏沟通与交流,凝聚力下降,组织呈离散的状态,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提升,阻碍了基层教学组织中教师自身发展,也阻碍了地方高校的一流本科的建设。

三、基层教学组织激励关联改革措施

基层教学组织的马斯洛需要层次分析。由于基层教学组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造成地方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受到管理思维定势的约束,应采取一系列的激励关联策略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重新的审视。因此,我们对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具体见表1所示。

针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现有的实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五个方面推行基层教学组织激励关联策略。

(一)增加教学改革绩效

鼓励教师申报教学改革类项目。由于国家级、省级等教学课题都限额推荐,普通教师项目获批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想尝试的欲望,学院从人才培养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教改活动[22],并给予增加课酬的激励,同时设立教学创新奖,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教学创新,成效显著的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给予重奖和表彰。树立标杆,形成重视教学的氛围。

(二)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合理制度的建立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基层教学组织的人员配置,也直接影响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交换生、转专业机制的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的建设,特色本科专业的建设等[23-25]。这些都需要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群策群力,增进基层教学组织教师间的凝聚力。其中,专业的设置依据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参照国际标准,形成地方院校自己的标准,发挥地方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主动性,对于可行并且能够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评比奖励,并颁发相关证书,这是对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劳动成果认可,以确立基层教学组织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同理,对于在交换生,转专业、学分互认,本科专业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基层教学组织及教师进行奖励,激发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制度是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对于规范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约束力[26]。这就需要建立起基层教学组织制度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主任责任制、青年教师助教制、教学运营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等。建立起与新时代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制度,二级学院为建设管理的主体,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监督,实行年度考核制,奖励先进与优秀,实施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力。

(三)教学团队的建立

教学团队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根本,我们采取人才带来项目,项目带来资金的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1. 助力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实现博士梦

摒弃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害怕人才流失的教学管理观。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声誉和地位。人才的流失确实会造成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的降低,但是反过来建立流动的基层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机制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地方高校来工作[22]。比如,地方院校参照大学或一流大学的标准,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送基层教师到国外攻读博士,在国内利用少数民族教师骨干博士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博士计划等,为地方院校再培养更多的博士。学成归来的博士到基层教学组织中担任教师,提高地方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师资力量。对于那些想跳槽的博士,只要在相应服务期限内完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即可,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地方院校来实现他们的博士梦想,形成人才流动聚集效应。

2. 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者的水平

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者的权威。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任要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加其忧患意识。一方面学校给二级学院的院长和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任招聘一定博士教师的任务,同时也要求其推荐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博士的任务。在教学团队上充分发挥教授的教学带头人作用,慎重选择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要求其主动、积极地组织和带领团队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動,挖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潜能,引导教师思维拓展和教学互补;基层教学组织主任要积极吸纳校内外的研究人员、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进入教学基层组织,从而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融与渗透。

(四)公平民主环境的构建

基层教学组织需要为组织里的每一位教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氛围。在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中,注意教学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强调“教学自由”的原则,开展两个或多个党支部之间合作,在民主生活会上让基层教学组织的成员充分参与教学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即教学基层组织日常教学工作的分解、落实与执行应当交由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组织教师讨论解决;拟定教学计划,选用学生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等,交由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组织教师商议论证;评定教学质量,从教学基层组织的全体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对于基层教学组织的项目申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问题实现民主化决策。通过广泛的民主决策,在决策中增加一线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话语权,聆听更多利益相关者的看法与意见,提高教学基层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增强教师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自我职业发展平台的建设

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实践的舞台,这些实践的舞台包括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室平台、网络课题建设平台和信息技术辅助平台等。

1. 加强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

实践实训基地是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够为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提供场地和教学活动场所[27]。近几年来,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推进高校特色专业和实验实训一体化建设的契机,投入巨资建设一批具有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改善教学条件,为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更高的更好的阵地,已经展现出不错的教学效果。

2. 加强教学竞赛平台的建设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促进教学成才是基层教学组织的责任和根本任务。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常抓不懈,定期开展公开课评选和教学竞赛,管理者、教师和在校学生参与打分,体现人人参与的理念,以此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22]。对于校内选拔出来优秀的教学竞赛公开课,继续推荐参与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按不同的层级所获奖励情况给予一定的课酬奖励,以此激励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积极性,促进人人皆可成才。

3. 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

鼓励基层教学组织每个教师至少建立一门网络课程,以此作为校本资源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倡网络资源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如果有最新的研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分享给在校的教师和学生,并按一定的课时量计算给那些愿意分享,敢于分享给他人的教师。由于青年教师喜欢尝试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因此鼓励多建设网络课程[28]。对于基层教学组织教师自己建立的网络课程,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对于利用网络课题进行授课的基层教学组织按课堂教学的标准仍然发放课酬,促进其他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激励效应。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全校1300名教师参与开展线上教学,累计有45万多学生人次在线学习,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满意,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经受考验也获得了提升。

4. 信息化辅助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辅助平台是基层教学基层组织开始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比如网络信息化平台,能够减轻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工作负担,包括课程管理平台,学生作业管理平台,考试管理平台和成绩管理平台,这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有助于解放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生产力[29]。如网络课程辅助平台的建设,手机课程辅助平台的建设,课程制作录播室的建设,智慧教室的建设等等,这些都为基层教学組织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灵感和实践的舞台。

四、建设成效

该项振兴本科计划的关联策略实施以来,某地方医学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就获得了显著性的进步。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我们依据本科教学标准,参照国际标准修订了2019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性;在制度方面,我们制定了16项强化和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相关的制度,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校内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5个校级团队,培育9个教学团队,累计已经送43人到国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现已经累计达到36人,各种基层教学组织的民主公平氛围形成,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人人都有成才的条件;在党建方面,利用每两周的党支部例会跟其它基层教学组织交流,增加了基层教学组织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积极性;在平台建设方面,建立网络课程25门,获得省级立项8门,申请教育教学改革的基层教学组织18个,智慧教育室建设了2间,用于基层教学组织网络课程建设的录播室建设了2间,获得上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经费6000多万元。2019年选派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竞赛,荣获第六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在省级的教学成果奖方面,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6项。学生参与的全国各类竞赛成绩斐然,显现教学相长。

五、结束语

本课题组从增加教学改革绩效,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建立多领域的教学团队,营造公平民主的教学改革环境,搭建教师自我职业发展平台这五方面探索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激励关联策略以振兴本科教学计划。实践证明基层马斯洛需要层次塔的基层教学组织关联激励策略的实施,是符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并且是实用的策略。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改革,更涉及教学管理理念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随着该策略实施不断深入,将会收获更广泛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Huang,J.Reflection on the Training of General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eneral Medicine in Australia and Other Countries[A].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Language,Art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ELAIC 2019)[C].俄罗斯莫斯科,2019:121-127.

[2]葛天博.大学功能研究进展对地方高校功能定位的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04):8-12.

[3]王旭,崔轶凡.“四个回归”对医学本科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管理,2018,4(06):520-525.

[4]李季鹏.政治关联、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J].企业经济,2017,36(05):42-49.

[5]江珩,彭妍,肖湘平.“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04):79-82.

[6]吴小贻,吴慧娴.教学型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现状调查与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05):127-133.

[7]仲岩.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3):92-97.

[8]陈钰.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4.

[9]凯文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制度的创新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C].中国湖北武汉,

2011:609-616.

[10]杜彬恒,陈遇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创新——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约定制度”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03):53-55.

[11]汪泳.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思考——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31(02):68-70.

[1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05):162-165.

[13]邱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130-131.

[14]李彦.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3):169.

[15]陆国栋,张存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

130-136.

[16]陆国栋,孙健,孟琛,等.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58-65.

[17]余华,刘岚,姚敏,等.基于虚-实结合新型实验云平台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netCIRCUIT labs系统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21-23.

[18]梁宏.搭建实验实践一体化平台 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05):1-4.

[19]李海萍.大学学术权力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0]黃喜云,熊宇琨.基于互联网设计平台的室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建材与装饰,2020(02):121-122.

[21]何苏勤,王建林.信息类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1):14-16.

[22]张建恒,杨丽丽,李娟英.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综合能力建设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252-253.

[23]黄翦,潘征.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03):86-87.

[24]黄翦,潘征.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学分制的建构[J].教育现代化,2016(01):77-79.

[25]黄翦,潘征.高校激励性英语和计算机免修制度的建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91-93.

[26]田岗,胡晓琴.基于中外比较的我国高校教研室制度建设[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04):28-34.

[27]柴勇,李祥林.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1):3-4.

[28]黄翦,潘征.民族医学院校利用MOOCs构建辅修专业及其管理机制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12):17-20.

[29]黄翦.网络行为作为中间变量的后现代大学生网络潜意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83-84.

作者:韦忠恒 姚金光 黄翦

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下师范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面临的巨大挑战。把专业教育和创业的教育融合模式不仅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当前该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存在形式与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不佳、融合不紧密等问题,从学校、课程改革、教师、运行监督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基金项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19年度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9CRKXJJG08,主持人:徐俊生)阶段性成果。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性质分析可以看出,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要求,学生不仅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掌握系列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具有弹唱画跳的实际应用能力。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以专业背景知识出去开辟另外的实践平台,而且可以从创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提供指引方向。要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要全面掌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才能进行具体融入。

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概念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既有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其中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在2015年之后逐渐在高校增加的教育内容。两者在内容结构和教育教学上也是截然不同,所以要清晰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找到彼此融合的焦点,从而构建一個科学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专业教育概念。专业教育是指从事人员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背景,所学专业知识达到社会认可、专业学习和教育质量达到一定的市场标准,投入到市场并且能被市场所接纳。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和技能型特点的文科专业类型,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并且能掌握运用专业知识。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解决问题和面对抉择的时候以创新创业的思维去处理。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创新创业思维,并且让学生掌握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并且把这种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的素质和核心目标来开展,当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和素质后会体现在专业学习当中。

二、学前教育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从国内来看,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个别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从现有成果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工科类专业,通过与实训实践结合开辟了新的融合,但就文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来讲,要想构建出一个科学的专业加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则应该深入分析现阶段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从国内现有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上讲简单粗暴融入,内容换汤不换药。一方面,专业教师对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不足,很多专业老师认为专业教育就仅仅应该做好专业课学习,忽视了其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另外,在内容和形式上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往往相对比较单一,教师教学过程更多在于讲授理论,实践操作太少,更没有其他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截至2021年,互联网+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从现有的成果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理工科类为主专业,文科专业偏少,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公益项目或者红色赛道上。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主要涉及舞蹈、美术、音乐等,虽然学生参与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教师的关注点更多是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所以对部分感兴趣创业的同学关注度下降。即使部分高校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生主要也是为了完成课程学分而学习,参与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学分偏少,没有把专业教育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现象使得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目标无法实现。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脱离。从现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都在追求一些潮流和流行的项目,通常将传统项目网点、奶茶店和美甲作为创业目标,这其实忽略了根据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些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无关的创业项目,这就缺乏了专业的教育,也完全忽视了人才培养目标。即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取了成功,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更没有发挥学生专业特点及专业应用能力,实质上背离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目标。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需要设计一个科学的整体设计融合思路,具备了思路以后把才能更好地将措施落实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形成最大合力。

(一)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把握“宏观”调控。发挥学校的“宏观”调控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有效实施的前提,高校应从宏观环境建设上为两者融合提供良好的氛围。首先,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通过研究成功案例找到专业教育合适的切入点,为二者融合做好充分奠基。其次,从专业融入整合工作的角度上,可以选择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骨干课,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逐渐融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比如在具体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渗透和整合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讲解的细节上实现二者的融合。

(二)利用好实训实践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结合学校定位,利用好实训实践教学资源,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应用能力。从注重创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和学校教育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前教育课程,引入校企结合,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内容的过程中,应本着可行性强、专业性强、市场空间大的原则。应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明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创业实践的效果,可以引进校外早教机构或者幼儿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确保参加培训的学生在掌握良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优化专业课程内容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于学前教育行业而言,创新创业的出发点很多,比如环创课、手工课等,当然学生的兴趣是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驱动力,但是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的关键。此外,从课程体系优化的角度出发,学院可以结合学生学习意愿和倾向开设相匹配的选修课程。在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形式上,可以把传统的讲授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和教師达到一个双向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把在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说出来,这样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融入到自己的专业教育中,然后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运行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运行体系需要多方的共同协调努力。首先,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可以调动学前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督导队伍。通过借鉴同类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创新创业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优势和劣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监管模式,可以建立“信息员—教师—督导”三者融合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督运行模式一是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二是二级学院要实现从专业教育引导创新创业的目标。

在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方面,学校可以改革专业学分比例或灵活的学分获取方式,通过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结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办创新创业和专业相融合的技能大赛,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所教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平台。另外,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还包括稳定的资金供给支持和对人才培养的资源支持。学校的教育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做到产教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为教学体系构建提供充足的师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队伍,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所以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构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未来发展和教师自身角度来讲,要在不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提高实践教学经验,同时把所学、所看、所悟、所见融合运用到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当中来,这要求高校要把老师“送出去”多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学习。此外,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除了“送出去”,也应该积极“引进来”,从校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师,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作用。做好“送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共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要以课程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竞赛为抓手多管齐下抓好创新创业教育,要着力提升创新创业工作合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林树生,陈章宫,刘武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融合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

[2]吴倩江,爱娟,王桐生.“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究——以医学院校《药理学》课程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

作者:徐俊生

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3:

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教育教学质量测量与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教育测量标准与评价办法、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运行规程等内容构成。这一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内部保证;外部监控;质量保障

文献标志码:A

一、质量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生命所系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由于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和专业类别的不断增加,所以产生了教育资源如生均教学用房、生均校舍面积以及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需要的现象,生师比例也严重失调,因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再则,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突出中医药特色不够,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也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从2000年起,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确定学校办学主导思想应由规模发展向质量保证转变,注重质量建设,并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指导,开展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形成的规律,创新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以及教学质量管理的规程与评价方法,形成了保证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科学构建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形成的规律

中医药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传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探索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彼此相关的质量管理环节。同时,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形成的规律,我们重新确定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形成、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控制方法等,为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准则。

2.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测量与评价体系

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质量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全过程的测定。在学校内部,我们确定了“评教”、“评学”、“评管”和“监控”的标准与评价体系;在学校外部,我们确定了政府评估、行业组织认证、用人单位评价、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跟踪以及家长评价等社会监控与反馈体系。同时,把内部保证体系和外部监控体系二者结合,从而全面测量与评价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

3.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根据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的职能与职责的要求,我们把分散在各个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中的管理职责加以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我们还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这一独立的机构,利用这一机构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统一起来,并且建立了由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教学督导组、教务处、各院部、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组成的组织体系,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以保证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工作能顺利开展。

4.创建“内外统一、共评共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我们建立了一种“内外统一、共评共管”的运行机制,以使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外部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同时并举。我们还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奖励与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以使教育教学质量能持续得到改进。

5.创新质量管理制度及教育测量标准与评价方法

我们建立健全了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相关制度,同时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标准及评价办法、教师实验教学质量测评标准及评价办法、教师临床教学质量测评标准及评价办法以及督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的质量进行测评的标准和评价办法,制定了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制定了对教学管理单位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从而使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6.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与运行规程

除前面已经介绍的诸多措施以外,根据管理学中的能级理论,我们将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保证机构建成了一个能级管理系统,使之形成了一个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在内的完整的结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外统一、共评共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管理体系。

三、实施质量保障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内部质量保证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

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我们实施了评教、评学、评管和监控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评价措施,并使四者有机结合。

评教:依靠学校督导组、院(部)教学管理组织和学生,我们对各主要学科教师的教学进行三级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引入到对教师进行的考核与职称评聘之中。

评管:我们组织专家对我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考核与评价。近几年来,我们连续评出了三届优秀教学管理单位。

评学:我们制定了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据此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

督导监控:为落实督导和监控措施,学校聘请资深专家作为教学督导员,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管理部门管理的状况和教学环境进行监控,并把重点放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外部质量监控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

我们积极申请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中医学的专业认证。我们完善了相应的组织体系,建立了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领导组织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领导组织,并予2004年获得了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A的优秀成绩,2007年又通过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的对我校本科中医学专业的认证。

我们建立了我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对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制度,与从我校毕业的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征询他们对学校教学工作或对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学校修订了教学计划和质量目标,进一步改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办法。

我们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加我校的学术委员会,请他们对我校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及学校管理等进行外部评议与评估。

四、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目前,我校80%的教师的三级评估的成绩均达到了90分以上,其中有78名教师获得了教学优质奖,还有405名青年教师得到了教学督导组的教学培养,因而使之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

通过质量管理和教学评价,我们培养出了国家级的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7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3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省市十大杰出青年3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4人;我校的中药化学教学团队、方剂学教学团队被评选为2007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通过“评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自2002年至今,我校学生中先后有133人次获得了国家优秀奖学金;我校学生曾参加10项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了好成绩;我校学生还承担了22个创新实验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1篇。

我们建设和评选出了45个标准化教研室,有52门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18门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7门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我们的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的从全国18个省招生扩大到目前的从全国26个省招生,同时在各省的录取分数段近些年来连续4年都高于各该省的录取分数段,在黑龙江省本省的录取分数段也逐年提高。从2000年起,我校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至2008年增长了18.62个百分点。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左右,毕业生自身评价的满意度也达到了88%。学校在全国高校的排行榜中的地位也有了上升,即从过去的无名无位一跃而成为全国医学院校50强院校之一。

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中的许多做法已在兄弟院校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中医学专业认证均通过后,国内有20多家同类院校先后来我校参观学习。

〔责任编辑:姚 丹〕

作者:闫忠红 杨天仁

上一篇:优化方案3篇下一篇:班主任学期个人总结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