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思想汇报

2022-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汇报的核心在于让党组织了解个人的真实思想状态,其要点在于对自身真实思想的表达,这样才能让党组织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帮助。一个人在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甚至会走一些弯路,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思想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改革开放40周思想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改革开放40周思想汇报

改革开放40年江苏民族声乐教学思想研究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现代的民族声乐体系兴起于19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来自西方美声唱法的传入,对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带来了新的冲击,让传统的民族唱腔有了更多的借鉴方式。近代一些爱好音乐的学生通过留学西方,系统地学习西方声乐唱法,在继承本土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演唱方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江苏   民族声乐   教学

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的教学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对声乐教育事业的传承,也是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延续。民族声乐的发展始终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也展现了一个地区的民族色彩与地域特色。想要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民族声乐教学思想,首先要建立在对江苏地区民族声乐发展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江苏地区民族声乐教学的了解,进行总体的把握,之后通过对江苏地区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把握,分析教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具体分析。通过实践与理论层面的结合,从教育思想入手分析江苏地区的民族声乐教学。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民族声乐教学的地域性问题,结合时代需求,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江苏民族声乐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郎毓秀、黄友葵、周小燕等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他们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一些独唱音乐会,不断开展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探索出了我国民族声乐理论,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为改革开放后的民族声乐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从19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国情复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也可谓是跌宕起伏。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中,我国的声乐教育搭乘了西方的歌唱体系,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来说,当时很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仍属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并没有与系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以江苏民族声乐教学为例,当时的教师往往会选择江苏的民歌以及地方戏曲作为教学的内容,而方法也多为言传身教。

(二)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声乐教学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来说,加强了对外的学习和交流,在声乐教学方法、发声练习、音乐美学原则、歌唱理论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在全国发展的态势下,江苏民族声乐教学也逐渐把西方的美声教学与民族声乐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有特色的江苏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为传播江苏民歌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进一步传承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改革开放后,江苏各地区的高校对于学科专业的划分也较为重视,各音乐学院逐渐有体系的把民族声乐设为单独的专业主修学科,为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提供教育平台,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逐渐扩大。江苏民族声乐教学总体围绕科学的发声方法,以民族语言为特色,在民歌的传统演唱方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和表现形式。

二、江苏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江苏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

1.曲目选择多元化

江苏民族声乐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很多类型,如果说只学习一种类型的曲目,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曲目选择多元化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从而把我国的民族声乐继承发展下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课程的安排。学校课程的设置一般不仅仅只有声乐课,还有合唱、视唱练耳、钢琴、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的设置,民族声乐曲目选择多元化可以配合这些课程把学生所学的技巧和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的效果。

2.教学方法民族化

民族声乐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发声技巧和发声位置,能够更好地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民族声乐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是运用中国的字母进行发声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练习元音和辅音,在发声时注意字母的咬与吐,声音的位置和气息的保持。其次多运用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准备一些民族服飾或者道具,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合理的利用,让学生穿上代表民族的服饰或佩戴民族道具,切身感觉和体会民歌所表达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江苏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1.对原生态民歌不够重视

尽管江苏民族声乐教学具有曲目选择多元化的特色,但是,在原生态民歌的选择上相对来说还是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不够重视。由于原生态民歌的唱法较为独特,且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师不够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学生选择传唱较多的、难度适中的经典民族作品,较少选择相对冷僻的原生态民歌作品。

2.学生的主动性培养需加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要求突出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学生主动性培养方面需要重视起来。江苏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的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不仅要在学生管理方面下功夫,而且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或院系可以适当举办一些能够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多采用鼓励、激励、赞扬的话语,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三、江苏民族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强化学生的民族情结

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我们早已不是战火纷争、食不果腹的年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己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民族的发展历程,不能忘记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奋斗的仁人志士,不能忘记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江苏民族作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就具有强化民族情结的作用。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让学生们感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学习和演绎民族作品时,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感受民族作品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演唱时,民族作品的力量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极富感染的力量,唱者动情,听者动心。

(二)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江苏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情结、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民族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江苏的历史文化特征、方言特色、音乐艺术特征、创作特点以及演唱风格等,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民族作品中所展现的创作背景,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民族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了解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魅力,了解方言也是体现江苏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民族作品音乐艺术特征分析,学生可以体会作品中的演唱风格、文辞表达、发音技巧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江苏各地的民族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了解江苏民族作品的不同类型,掌握不同的演唱技巧。

四、江苏民族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革新发展的过程,每一时期、每一届、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都会有不同,如果不能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就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法宝。在江苏民族声乐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要注意曲目的选择,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测验,对所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应以江苏民歌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民歌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江苏民歌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主线,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转变教学理念,是在国家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转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从学生出发、从本土特色出发、从时代所需出发抓住教学重点,就能够顺应教育改革理念,为声乐教学作出贡献。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应不断优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民族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可以通过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首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的科技力量来实现。运用音频、视频对民族作品进行直观的展现,把江苏民间小曲、民歌、戏曲等民族作品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进行体会、欣赏,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于课堂声乐教学。其次,教师应该对民族作品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并能够演唱出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依靠音频和视频,自身要有一定的民族作品储备量,才能更好地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把江苏民族作品更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以便学生模仿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江苏民族作品声乐教学的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教师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在民族声乐作品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而是要及时聆听学生的意见及反馈情况,把学生的感受放首位,再进行民族作品的讲授,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消除心中疑惑,還能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可行,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充分显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另一方面,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民族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历久弥新,不仅仅是因为民族作品中的传统民族元素,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元素不断加入。那么,江苏民族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经过二度创作或者改编过的优秀民族作品,体会其中的创新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江苏民族作品的传播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四)把原生态民歌作为补充

江苏有许多原生态民歌,例如《拔根芦柴花》《鲜花调》等,这些原生态民歌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学习。把原生态民歌作为声乐课堂的补充,会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江苏地区的原生态民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值得学习探究和传承。在学习和探究上,要抓住原生态民歌的特点,比如自然的发音方法、旋律走向、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如何进行的。在传承上,就要在不断创新中继承发展。由于原生态民歌大多追求真声的演唱,这会受到自然条件的一些限制,比如音高了,就会产生声音紧绷、音色太亮的效果,美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体会和比较。其次,可以适当地把民间的艺人请到课堂上,让学生聆听民间艺人的唱腔、唱法,开拓学生的眼界。民间艺人自身有着丰富的地域特点,他们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会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学到新鲜的知识和技能。

五、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民族声乐教育事业不断在发展,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40年不仅是国家改革发展的40年,也是民族声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40年,江苏民族声乐教学紧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时刻关注国家动态,不仅结合地方民族特色,把江苏民间文化艺术引入声乐课堂,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只要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把原生态民歌作为声乐教学的补充,江苏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才会不断优化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J].人民音乐,1979,(07).

[2]红霞.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声乐教学[J].音乐创作,2014,(07).

[3]伊娜.试论原生态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6,(09).

作者:肖园园

第2篇: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现状、困境及反思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相同步,与变化莫测的国际风云和国际潮流相伴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人学研究范式”和多种研究范式。文章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现状,审视“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发展的逻辑必然、反思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超越和扬弃两种研究范式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构建个人与社会“互构谐变”观,实现个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社会学研究范式;人学研究范式

文献标志码:A

范式是由学科的研究者或研究共同体在某一专业领域或学科发展上所持有的知识基础、基本信念、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表达的是研究者看待和解释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式。“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亦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1]1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根据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中所表现出来(具备)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方法论模式和实践操作样态的完整体系。它内涵着形而上的科学信念或理论思想,也内涵着形而下的具体操作模式与范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在困境进行理性反思、逻辑论证和价值规范的结果,也是研究方法、框架体系和解题标准的“总开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是在不同的阶段基于历史的演变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现状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自1984年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与变化莫测的国际风云和国际潮流相伴随,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相同步。根据学科成立以来的内容取向、学术信念、思维模式、研究特点、价值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总体风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历程: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哲学”单一研究范式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人学研究范式”的凸起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多种研究范式并存和发展时期。

(一)“社会哲学”单一研究范式时期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5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产生正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程诞生、演进和发展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粉碎“四人帮”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拨乱反正逐渐步入正轨,恢复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程。20世纪80年代,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大讨论为契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命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专注与响应,1984年教育部开始批准12所大学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1987年,国务院学院委员会修订了研究生专业目录,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3]186此项规定也标示着以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方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在21世纪前逐渐占据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社会哲学”研究范式是以“社会本体论”为其基本思维方式的研究范式,也称之为“社会本体论”研究范式、“社会需要论”研究范式,这一范式以着眼于“社会需要”为目的,坚持以一定阶级、政党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为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成立之初,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资源,把党和国家乃至社会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根据,这也就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基调。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存在面前处于第二性的位置,因此要摆好自身的认识,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有效地实施其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①。

“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内容取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社會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体系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要素、实践之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色彩。另一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社会、政党的重要性,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阶级政权,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精神,推进社会和谐起着不可忽视的“软实力”作用,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体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秉承的学术信念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为社会和经济服务,具有工具理性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其功能在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人作为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是为社会之需而产生的,人之存在的目的在于人的社会化和政治化。

“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研究特点表现为:一方面,以“一切从社会出发”为基本准则,以“社会本位”为基本点,以党和国家乃至社会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首要依据,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以灌输为其基本的实践方式,即居高临下的“硬灌输”。它以教育者为主导地位,向受教育者单向地灌输已有的知识和价值,并使受教育者认同、接受社会主流的思想和观念。在灌输的实践方式下,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强调教育文本的强势地位和权威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体验;强调受教育者的统一性,而忽视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4]。

(二)“人学研究范式”突起时期

人学研究范式是在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上世纪90年代初,高清海先生提出“人是哲学的奥妙”命题,主张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的主体自身为起点去解决和理解哲学问题。这一思想在哲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追捧。2001年,中国人学学会正式成立,出版了大量人学思想的书籍,虽然对“人学”的研究名称和学科定位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人学”问题却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热点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中国呈现了“大转型”的新气象:在经济体制方面,由以政府指令为主导的计划经济到自由、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政治领域方面,确立了个人自由平等的法治中国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开放的不断延伸、经济转轨的不断突破、政治领域的不断进步,这些“大转型”促使人们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断彰显。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着重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至学界。因此,人的权利、人的个性、人的需求、人的自由、人的能力、人的自主、人的发展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对个人的整体宏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范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持该研究范式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的“大转型”促使着人的主体性意识增强,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理应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促进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目的。由此,2006年,张耀灿及其团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一书中分析了“社会需要论”研究范式的弊端,正式提出了“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人学研究范式②。所谓人学研究范式,又称之为人学取向、“个人本位论”“人本研究范式”或“个人需求论”范式,是指研究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思维方式或理论基础,坚持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创造性、超越性、主体性为主旨,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还原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场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着眼于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需求为最终目的的研究视野。

“人学研究范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以服务和服从于革命需要为中心工作,以巩固社会政权、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化的深入,以“社会需要论”为研究范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人的自主性意识不足,主体性能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等问题。研究者认为,人的问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确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人的发展意义,呼吁人的价值提升,实现“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范式的转变即由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外在价值向关注人文关怀和长远效益形态转换”[5]。

“人学研究范式”的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研究者们挖掘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被遮蔽、被忽视的“人”的成分和要素,还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学“场域”,提出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或重构。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目的性,呼吁人的价值。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价值在于关照每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精神需求。“人学研究范式”在其价值追求上,其本质是“个体本位论”,它以追求于个人的发展所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主要目的、培养目标和最终归宿都归结为“现实的个人 ”,以人的一切满足和需求为“尺度”和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淡化或否定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意识形态性。

(三)多元化研究范式并存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中,产生于21世纪初的人学研究范式一直为众多学者津津乐道,至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和“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争辩”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两种研究范式互相争鸣、各执一端,难以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学界也出现了其他多元化研究范式并存发展的格局,它们以自身的“思想酵素”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精神,创新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和深化。例如,文化学研究范式、系统学研究范式、交叉学研究范式、教育生态学研究范式和科学实践观研究范式等。多元化研究范式并存的格局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科空间,他们秉承不同的学术信念,从不同的思维视角,以不同的研究路径展现出来的研究特点和学术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耕犁”,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建构意识不断增强,多元化研究范式必然会有越来越丰富的成果转化成社会效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学术魅力将会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在学术对话与学术争论之中积累共识、不断创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持。

二、“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发展的逻辑必然及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学术界关于研究范式争论最集中分歧最大的两种观点是“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自“人學研究范式”产生以来的10余年,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辩从未停止,代表者们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笔者认为,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就“社会哲学”研究范式而言,在学理上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四个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将上层建筑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权的巩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硬”手段保护,但不能仅仅依靠“硬”手段,还需要发挥观念上层建筑的作用,即意识形态的作用。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政权的统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维护政权的合法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任何一个阶级政党的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都是本阶级、集团的根本利益在其观念上的反映。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要承担起保护统治阶级政权的职责,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思想、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一定的方法和载体向社会成员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思想,以获得认同并转化为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正向合力。因此,“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上的保驾护航任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方面,“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实践证明,正是依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完成了各项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面对社会转型的“阵痛”、贫富差距的悬殊、利益分配的不均、下岗失业的增多和思想价值观冲突等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疏导不良的社会心态,协调不同利益者思想上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保证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哲学”研究范式所具有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是它并不十分完美,本身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入,人的主体性发挥,“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愈益凸显。首先,“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实质是“社会本位论”③。在该研究范式下,社会价值是最高的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具体说是政党和国家)的需求,个体的价值只能由社会所确定的“标准”和“规定”体现出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在研究中所确立的是“一切从社会出发”“社会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立场,其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确定为“社会本位论”和“社会决定论”,学科构建的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论”的研究体系,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其适应社会发展、维护政权稳定、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功能,而忽视乃至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抹杀了个体发展的欲望和要求。其次,“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意。由于“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坚持从社会需要出发,着眼于一定阶级、政党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从而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尽管持该研究范式的研究者也提出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人的积极性,但是,“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立足点是从社会出发,以“一切从社会出发”为基本准则,以党和国家乃至社会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终归宿,这便忽略或否定了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就“人学研究范式”而言,在学理上也有合理性。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6]524,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历史的发展,其“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6]592。个体处于起点位置,个体是社会历史的载体和基础,社会生活是以个体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终究是以个体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面对的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每个人,所要疏导的正是每个具有个性化思想的个体,所要实现的最高目标正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7]317实践也证明,以往“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以“灌输”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求和愿望,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差、实效性不高。“人学研究范式”把这一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的“钟摆”纠正过来,找回“缺失的个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然而,“人学研究范式”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主要体现为,该研究范式的实质是个体本位论,即基本出发点是从个体出发,根本价值是个体价值。虽然该研究范式也提出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观点,但归根结底,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因此,“人学研究范式”过高地以关注人、发展人为目的,从而抹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不清,边界不明,丧失学科特性[8]。这一点,从“人学研究范式”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阐释可以印证,“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9]相对比一下教育学上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0]19二者定义的落脚点,一个归结为受教育者“知、情、信、行均衡协调发展……”,一个归结为“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本质上并无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被消解为一般的教育活动,失去其应有的特性,导致其存在性、合法性遭致怀疑。实践也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若忽视或否定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性,教育的方向则会走偏,社会的发展失去指导。

两种研究范式以各自的“偏向”为指南相互争执不休,难以达成共识,既给学术界带来了困惑又无法找到解决困境的出路。他们要么陷入相互循环的“研究范式”,要么各持一端不相上下,更有学者在批判“人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再次提倡“重新回归”“社会哲学”研究范式④。

三、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发展的反思

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在其实质上,存在着是以“社会”还是以“个人”为本位(主体)的分歧。二者争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简言之,归结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持“社会哲学”研究范式的研究者一般认为,社会或者一定的阶级、政党(政权)是真正的实体和主体,所构建的价值取向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社会的个人),一切出发点和最高价值都是社会(政党)。持“人学研宄范式”的研究者一般认为,个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主体,在其本性上先于政党、社会,个人的需求、个人的发展、个体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存在仅仅是“守夜人”,所建构的价值取向为: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以人的需求为本位的社会),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在于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存在是为了发展人、维护人、满足人。“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分别把社会和个人作为抽象的实体予以研究,没有从个人和社会辩证统一关系考察二者,造成了要么把社會凌驾于个人之上,以社会主宰个人,要么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以个人来“指使”社会。在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存在着“钟摆式”的偏向,即存在着:要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一定阶级、国家、社会的主流观念和意识形态,使其成员接受并形成其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进而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要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和发展人。这种思维方式,归根结底,还是把个体和社会看作为固定的、独立存在的实体。因此,才会导致“个体和社会孰先孰后、孰更为重要和孰为孰服务”的逻辑结果。马克思指出,谈及社会,“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6]188,“人不是抽象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3,“个人就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本身,即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人本身”,实际也就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本身”[11]122。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6]532,个体并非孤立的、实体化的存在物,而是同自我发生关系的同时也与他人发生关系,社会也并非抽象的实体存在,而是由个体所构成的关系总和。正是这种“关系”构成了人类丰富的实践生活。这种关系不是谁占主导、谁占服从地位的“决定一被决定”的发展,也不是“二元对立”相互排斥,而是始终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关系共同体论。正如鲍桑葵所指出,“社会和个人这两个概念是彻底地互相关联的;所以,我们无论按什么标准看待其中的一方,也必须按同一标准去看待另一方:因此,要把一个因素同另一个因素区别开来,认为一个高一个低,或者说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就变成在说法上有矛盾了。”[12]186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很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比如,一种是强调个体的实在性而主张社会的虚无性,一种是强调社会的实在性而主张个体的依附性。因而,个人和社会虽然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在其实质上,还是作为一个过程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即为了社会发展同时也必然是为了个人,反之,为了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必然为了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研究范式构建,要实现对“社会哲学”和“人学”两种研究范式的超越,就是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转换思维方式,始终把二者作为统一体来看待,也就是说既不是以“社会本位”为目的仅仅满足政党、国家的需求,也不是以“个体本位”为目的仅仅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而是以政党、国家和个人的有机统一为最终目的,以政党、国家和个人“共生、共长、共存、共享、共赢”为基本理念,实现个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融合、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要改变从抽象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向具体的关系性思维方式变革,形成个人与社会“互构谐变”⑤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的研究范式。“互构谐变”论的基本含义是指:互构,即社会与个体之间是相互构成、相互塑造的统一体。个体离不开社会,个体的情感、意志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社会也离不开个体,社会是众多个体集体意志的结果。二者在实践活动中总是不自觉地被塑造、被影响。个体既塑造社会,又被社会塑造,反之亦然。所以,个人与社会同为硬币又同为硬币机。谐,意味着共同、顺向。个人与社会二者最理想最和谐的关系模式达成“一致型”,即处于共同、顺向的积极发展方向,这也是“谐变”模式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呈现。要形成社会与个人“互构谐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研究范式,就是要形成这样的理论信念:社会和个人是实践活动的关系系统,二者同属于实践活动的共同过程,这个过程在理论规定上,不主张以主宰或依附、支配或从属、强制或压抑的观念形成,也不主张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若以其中一方的优先性选择为先,同时意味着对另一方的排斥性选择为后。

综上所述,研究范式转换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指向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灌输社会的意识形态,让人们单纯地接受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同时,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将个人发展的愿景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促进政党和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和谐共进,实现个人与社会(政党)的共同、顺向发展,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习近平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要求,这是社会与个人“互构谐变”二者有机统—,协同发展特点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传播、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重任,一方面,要面向中国共产党,或者说,就共产党而言,本身就反映着一定阶级、政党,特别是占统治地位、掌握了阶级政权的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求,尽管思想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在其本质上,归根结底是一定阶级、国家和社会的思想表达和主流形态。其党性的核心要处就在于,讲政治、讲立场、讲导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面向广大教育对象,或者说,就人民(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集体意志,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通过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地制定、反映代表着人民意志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政治期望、经济利益和价值渴求,其人民性的核心要处就在于,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党性和人民性在其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体两个面,是天然“同根”联系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社会与个人“互构谐变”为指导,努力做到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有机结合,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当思想政治教育将个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的问题达成融合、一致时,它既让国家的需求内化于每个个体的生命体验,让每个个体成为国家意识思想的分享者。同时,又把个体自身的思想表达、价值需求“自下而上”地反馈至国家层面,成为政治事件的参与者、合作者,最终完成两者的有机互动和有效对接。

注释:

① 参考金鹏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② 转引自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该观点也由褚凤英、张宜美在其学术论文《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發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中发表,见探索,2006(3)。

③ 所谓本位,简单来说,是指研究的基点,代表着研究者的立场,研究者以这种“基点”作为衡量研究取向的尺度和研究关注的重点趋向,有什么样的“本位”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论规定和价值取向。

④ 详见陶磊,黄明理.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J].探索,2011(6).该文作者批判了人学范式研究思路中的自相矛盾问题,指出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倒退,由此提出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社会哲学范式,在社会关系中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的现代转型中生成思想政治教育。

⑤ “互构谐变”的思想是由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于2003年所提出的“社会互构论”假设的一种机制表达,该观点被收录在2005年出版的《郑杭生社会学历程》的第一卷。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龙溪虎,汪荣有.从独白走向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转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6).

[5] 万光侠.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研究范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李坤,王秀阁.科学实践观何以可能——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6(2).

[9]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10]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责任编辑:闫生金】

作者:李坤

第3篇: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与课程实现途径

摘 要: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来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内涵及其发展历程,以时间为主线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从“四有新人”培养目标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再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四个目标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增加或替换,其中蕴含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以及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演变历程所形成的自身规律。只有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科学地认识和正确的把握每个时期以及新时代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才能用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守好这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课程途径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影响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当代变革,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的探讨不仅包含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也应看到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演变历程所形成的自身规律。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来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内涵及其发展,既反映我国社会的性质与发展要求,又能从根本上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带动思政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背景与定位

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经历了四个不同的10年,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而这些探索和实践都在其所处时代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可见一斑,进而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更影响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和价值观。比如: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从闭关锁国转向全方位开放,在全球化的今天,价值观的多元化也逐渐影响着大学生。

因此,改革实践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征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担负起新的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进了新征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育人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同向同行,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帜,也是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具有长远性和规划性。

而从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次调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整不仅仅是课时增减,亦或者是课程的增减,而是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增减,且主要目标也在逐渐深入,更多的是考虑以现实问题为依据(如表1)。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内容到预期效果都遇到了“KPA鸿沟”阻碍,即“相对较高的知识(K,Knowledge)、比较肯定的态度(A,Attitude)、但采用率相对较低(P,Practice)”[4]。也就是说,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各种形式的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取得学生的肯定态度的情况下,使学生接受或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进而达到预期效果。但现实是,让学生采用或者实践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要在思想效果上确立,学生是否喜欢听愿意接受,只是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好坏的浅层依据;获得了怎样的认识以及理解、掌握了什么理论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才是实质性标准。因此,探索改革40年大学生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历程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二)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

从改革开放40年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首先要确立目标的定位,而要目标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之同向同行,毕竟“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合社会思想、引领主流价值、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批判错误思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本身所赋予的新的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及思想实际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不同学生个体日益呈现出个性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6]。所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必须从现实逻辑出发,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其形成依据和形成原则,明确和完善其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涵,从而达到其预期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要考察是否达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其效果来看。当前正在全国高校掀起的思政课改革热潮中,形式上的多姿多彩给人以极其震撼的印象,殊不知,“大牌授课”和“全程思政”却更使常规思政课教学步履维艰,其达到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其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过高的实用主义的要求和期待,导致表面上看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好;其二,作为传播者的任课教師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用主义解读,认为其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改造好学生的世界观,结果是感觉成效甚微;其三,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他们来说没用,导致他们没有认真学习,从而没有成效;其四,很多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过于“标题化”,缺乏理性思考,从而产生“反感情绪”。所以,要从当前的效果来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或者方式是否符合时代要求,而这些都是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历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确立、作用的发挥、任务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运用都具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历程更是值得考察和借鉴的,而且在这40年中,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经历了设立、新增、恢复、重建、调整和确立等几个重大改革,突出表现为“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和“10”方案。而这些改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一)1978—1988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恢复与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开始拨乱反正,将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1980年底邓小平提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7]这是“四有”新人的最早提法,以为以后的“四有新人”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方面,“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7]。第二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同时也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进和探索方向。同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也明确指出:“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8],自此,在1978年设置课程的基础上,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课程课时上都在不断丰富和增加,这可以说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奠定了基础。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在1985年完整地阐述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即“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9]110。1986年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中又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升了一个高度,即“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是有共产主义的觉悟和品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四化献身精神的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依靠德育,依靠思想政治工作”[8]2482。自此,“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成为改革开放至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规范样态。

(二)1989—200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改进与丰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前一个十年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江泽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更高的要求。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确立的基础上不断跟随者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进行改进和丰富。1990年底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丰富了培养“四有”新人目标,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0]。1994年,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方向上,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这既是对“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发展和丰富。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又所调整,明确提出要“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238。这是结合时代发展,站在新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新阐述。

青年是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1995年和1998年着重对“两课”进行了改革,这个可以从《表1.1978年到如今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统计》中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改进和内容丰富,以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199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又增加了“美”的要求,中共中央提出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1]271。在此基础上,2001年江泽民又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五个成为”的要求和希望,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三)2003—201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接触的社会价值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理论教育工作。200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做了新的阐述,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1]377。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要求、内容还是在实现途径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增加了新的内涵和进一步说明,这也是这个时代必然的要求。其中,“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比以往多了“合格”与“可靠”,这是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赋予更多的希望。

为保障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12],此时高校思想政治课也随之进行调整(详情见表1.1978年到如今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统计)。2007年,胡锦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进行了具体化和系统性阐述,即提出了“四个新一代”。除此之外,“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内涵。2010年,我国高校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经历了“10”方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11年,立足于“三个面向”,胡锦涛对全国青年学生又提出了“三点希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四)2012年至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开拓与创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道路也逐渐得到认可,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进一步得到了开拓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针对学生成才的思想培基工作,而且是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德树人工程。2016年,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017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3],這是对前面3个十年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既继承了“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又因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被国际认可,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不得不说是在新时代和新阶段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比较国情和世情都不一样了。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改革开放40年的演变来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其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现实与理想的协调统一,也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继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不断前进的积极力量和永久动力。

三、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课程实现途径思考

新时期、新阶段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必须从高校抓起、从受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着手,用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守好这段渠,种好责任田”,转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度“实用主义”的解读,以及只注重课程量、覆盖率,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他们“内心知识的繁荣”。因此,要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知识上、方向上以及价值引领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达到思想树人、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一是形成创新型的、全面的育人长效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建立形成创新型的、全面的育人长效机制,其中创新型指的是在以往育人机制上创新,不仅是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创新,更体现在理念上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翻转;而全面的育人机制是要严格贯彻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10,不仅是价值引领,还包括知识素养、社会生活、综合素质等都要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10;而长效育人机制在创新型、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呈现出其长效性的特点,其长效性不是一节课、一门课,更不是高校大学四年的课程内所体现出来的育人效果,而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无论是学生的目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还是在做人和工作中遇到的是是非非,更重要的是为下一代以及后代在教育中留下正确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是从课程教学到分类引导的转变,即从“灌输”教学到启发引导再到分类影响。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播时要根据现状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规律做形式上、方式上的转变。一是教师要把握学生本身的层次和规律,因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其理解能力、学术水平、个人需求是不一样的。相对本科生而言,形象化的色彩要更突出一点,要通过语言的形式化和案例化,使学生接受传播内容的能力与老师所讲的内容实现一种对接,且能引发其思考;对研究生而言,在综合以上形象化色彩的同时,要加强理论化;而对博士生而言,理论化程度又更强一些。二是转变授课的方式,即传播的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对于本科生而言,教师需要告诉他们问题是什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着重价值的引领。对于研究生而言,要注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要逐步通过专题的分析,进而体会到价值和理论上的色彩,培养他们把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博士生,不仅要使他们发现问题,更要使他们把握理论的前沿、我们党政国家的热点问题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脉,最重要的是怎样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启发式教学和分类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4] [美]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2.

[5] 郑永廷,田雪梅.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7,(6).

[6] 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9.

[8]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95.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5.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3/4494051.html.

[1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2.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作者:王汉

第4篇:40中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实施方案

襄阳市第四十中学教育教学开放周

活动实施方案

为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交流平台,彰显我校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有效地展示我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举行“襄阳市第四十中学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

一、活动目的

向社区、家长展示学校办学特色,让家长走进校园,关心学校的发展。促使教师积极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潜心钻研教学。听取社区、家长的意见,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规范管理、科学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服务。

二、活动主题

家校联合,共同发展

三、活动时间

2013年6月3日至6月8日(星期一至星期五)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5月27日—5月31日):准备阶段

1、宣传发动。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发方案,布署工作。

2、认真准备。各处室各班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精心布置,认真落实。

3、各班在5月28日星期二前按照规定的科目协调好各个开放节次的讲课教师,并将安排情况一式三份报教导处两份、自留一份。5月30日前通过书面通知向家长发出邀请。

4、6月3号前,学校办公室负责悬挂好欢迎标语、横幅,教导处张贴课程安排、时间表。 第二阶段(6月3日—6月8日):实施阶段

1、走进课堂。星期一至星期五每班开放6节课,全校共84节课,开展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活动。

2、各班级、各处室做好接待、交流工作。 第三阶段(6月13日—18日):总结反馈阶段

1、各班统计家长参与情况,整理上交《开放周家长听课反馈表》。

2、教导处统计整理本次教学开放周活动的相关材料归档保管。

3、学校进行总结,对开展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

五、活动要求

1、教导处:负责本次教育教学开放周的牵头工作,做好各处室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制定并具体实施活动方案。

2、总务处:做好后勤保障,及时检查维护教学设备,确保多媒体室、电铃、课间音响的正常使用。各个楼层准备10个板凳,供开放的班级临时借用(各班从教师办公室借出,用毕请及时归还)。

3、学校办公室:负责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及课堂摄像。写好欢迎标语、横幅。完善更新校园宣传栏。

4、政教处:落实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维护正常的校园安全、卫生秩序。

5、班主任:依据附件1《襄阳市第四十中学教学开放周开放时间安排》和附件2《襄阳市第四十中学教学开放周开放科目安排》制定填写附件3《襄阳市第四十中学班级教学开放周安排》上报教导处。

做好动员宣传,热情接待家长,并做好家长听课反馈表的发放与收缴工作(附件4《襄阳市第四十中学教学开放周家长听课反馈表》),活动后及时上交教导处。

6、本次教学开放周活动要求各班家长到校率要达到30%以上,而且每位家长听课节数不少于2节。30人以下的班级到校家长不少于10名。预邀请家长的姓名、年龄、文化层次、职业要先报政教处审核,然后再发出邀请。

7、听课人员应尽量减少对课堂正常活动的负面影响,进出教室时不要有太大声响,课堂上关闭手机、禁止吸烟、不要随意交头接耳。

8、全体教师要认真备课,用心授课,在有家长听课的时候,要尊重家长的感受,同时利用本次开放周活动,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力争解决学生在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增进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友谊。

9、当天无课老师,应积极主动参加听课、评课,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确保教师群体优势互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全体教师在开放周听课应不少于5节,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10、需要使用多媒体室的班级请提前与多媒体管理员蔡有林主任预约,避免撞车。

六、领导小组

长: 施克江

副 组 长: 李先保

贾爱民

员: 尹德生

郜广艳

刘正付

李黎明

蔡有林

万杏红

袁付香

钱艳红

罗靳静

王书国

襄阳市第四十中学

2013年5月

第5篇: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析

一、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作为我们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的高等院校学生,他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伟大事业的后备力量,更是我们国家向前发展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低以及政治素质强弱息息相关,面对严峻的考验和多重的挑战,我们一路奋进,不断取得成绩和成果的同时,也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有许多宝贵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回顾这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我们可以划分为恢复奠基、改革发展、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四个时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奠基时期

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发展几乎始终保持步调的一致,从1978到1994年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全面恢复,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局面。真理与真理实践的大讨论,使得大学生被文革禁锢的思想战线获得了解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了各个高校的工作范围中来,这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奠基恢复阶段[1]。

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举措和成果包括: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得到了重新确立、使得大学生思想政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得到了明确。由于此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粗糙而且零散,没有系统化的理论领导,所以在部分高校开始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恢复了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教学并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标志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时期

经过恢复时期的探索奋进,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党和国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同样获得了初步的成果。随着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改革发展时期,在1994年到2004年十年之间,与紧跟改革开放的脚步前进,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于1994年印发,意见中深刻地总结了此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主要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完善,明确党对该项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这些基本要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纲领[2]。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党中央在这一发展时期进一步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部、教育部在1998年共同制定的“98改革方案”并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了初步的完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创新时期

经过前两个时期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第三个开拓创新时期,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对马列主义的学习进行深化,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更为重视,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第四次调整和改革,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层次得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也因此取得巨大成就。据相关统计,到2014年4月末,我国已经全部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并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和体制方面的有利保障,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开拓和创新的空间,进而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和完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时期

随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2016年发布,吹响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号角,新时期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面对国内外以及现今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我党不始终坚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结合,有效地探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路径,累积并总结出能够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可靠经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责任,尤其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得到贯彻落实,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通过各个层面的部署,有效的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开展,坚持把对差异化的尊重、对不同思潮的包容对多样性的发展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进行引领的重要原则;坚持把整合力量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二、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主要是得益于我们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迅速而高效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而这就是源于我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唯有高度统一的思想,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以大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当时形势与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国家由上至下付出了艰苦和卓绝的努力,各类关于有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发,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得以实施。我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方针政策更加系统,由此使得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得以建立、完整的学科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专业的工作队伍日趋庞大、更为丰富教育内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最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3]。

(一)教育任务的明晰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党和国家提出明确的教育任务坚决执行的体现。而教育任务的明晰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探索理论实践方面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累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已经有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主要表现为由之前的重视政治教育专为对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等政治层面的全面考察和教育;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潮,也使得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人性化,已经从开始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变为满足个体成长需求,我们可以知道,从“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开始,发展至今,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任务已经变得更为科学和系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作为面向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新世纪至今,党中央颁布下发的各项文件都是以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明确任务的。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时期,我们所要解决的如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问题教育上,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四项基本原则方面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入90年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生了转变,这时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得到了强化,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各条战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并着重加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21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这其中主要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理论成果,更是极大的丰富了教育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强调了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的教育,通过对于中国史和党史的学习,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将得到极大的升华。

(三)教育队伍的专业性

在任何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都是相当于重视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明确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中要广泛招纳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加入进来,并号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发挥其所能够发挥的骨干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专职和兼职政工干部的作用,并且指出,要根据各个学校以及年级的不同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及班主任制度,要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通过做出更为详尽的规定来切实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分别能够得到提升。

(四)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逐步的从单一向综合的进行转变,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方面,同样是由单一发展成为一套科学的系统,而在教育方式上也是由内敛发展到开放的一个过程,其具体表现在,:1949年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是以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这是一个少数人向多数人进行传播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空间,而多种样式的活动则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此阶段是教育方式由粗放到精细,由分散到集中,由单向到开放的重要阶段;进入到新世纪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始由双维度向多维度发展,其开放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至今来看,党中央更加重视对高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关注个体成长的同时,对于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从而能够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阐述和创新,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4]。

(五)学科建设的完整性

党第一代领导人使得思想政治以及教育的理论基础得以初步形成。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及高考恢复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教育则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更没有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当时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理论化、体系化。对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设置做出了明确指示,在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更可以培养改专业的研究生。《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在1993年10月8日由国家教委下发,开启了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建设的新征途,完整学科是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并且需要各条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的,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指引,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在曲折发展中获得进步,在不断的挑战中开创了学科建设的新纪元,首先在教育目标足够明晰的情况,针对目标的需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首批重点院校的学位设置中,思想政治专业已经有了本科毕业生、第二学士学位生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等,并且能够按照规定对其颁发法学或教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潮冲击和解放,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专业的接受和热爱程度也与日俱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科专业建立和发展起来了[5]。

三、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意义非凡的现实启示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都是尤为重视的,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四十年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了非凡的现实启示意义,"四个服务"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四个坚持不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强调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思想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三个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导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方式方法的要求[6]。

(一)坚守思想阵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提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回望过去,无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先进思潮,都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先进理论武器,因此,对于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明确方向,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提升,思想阵地的牢固是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灌输我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渠道。在丰富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知己知彼”,对于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思维要及时纠正和教育,现阶段,我们已经步入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近期中美贸易战的打响,这更是需要全国上下能够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思想阵地的打造显得更为关键,一旦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阻力。所以就现阶段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前沿,如果能够对其方向进行正确把握,将对于我们国家的富强和复兴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7]。

(二)推进理论武装,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

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也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鼓舞和指引,何为初心,何为使命?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这指的是对于先进理论的信任和依赖,并且对新的理论武装的期待和探索,只有将前辈们总结和留下的理论光辉进行全面的收纳,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而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对于理论成果这种意识形态层面的结晶更是如此,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兼容并包,通过对新的理论进行吸收和学习,并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这样才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功。而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更能促使新的理论生成,由此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而现在我们去主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和更好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8]。

(三)重视队伍培养,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团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 新时期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方面他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一具体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队伍对于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性。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队伍的培养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中,离开了家庭的约束,其发展很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更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担任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先进理论和思想的传播和灌输,而是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以政治教育作为抓手,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引,在专业学习和思想文化学习方面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当他们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之时,才能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正面的意义,因此,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团队是开展该项工作的根本手段,也是正确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能力

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之中,而从各个层面的影响来看,课改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各种思潮的接受能力和渠道变得更加高亢和多样,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对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毕生所努力的方向,对于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能够开创出让大学生欣然接受的途径,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的促动作用。纵观现阶段的大学生,基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期,他们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也相对更好,所以,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意愿将会不断的提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则小对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努力在新形势下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对时下学生关注的重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突破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们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并摒弃灌输的方法,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合理的借助新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其能够真正的从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五)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完善的体制,健全的机制,都是开展工作获得成效的基础,现阶段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已经日臻完善,其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了必修科目,这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是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的,在十九大召开之后,我们更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日臻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制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体制建设,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科研、学科、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环境等方面环节和过程的育人功能,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机制,改进激励机制,强化实施保障,完善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和整体,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体制,要成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要成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0]。 参考文献

[1]何育静.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概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5):72-73+105. [2]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J].学术论坛,2010,33(03):181-185. [3]叶绍灿,汪国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2-74. [4]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N]. 人民日报,2008-08-06(011). [5]胡聪干.浅谈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0(S5):112. [6]侯丽羽.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02):123-129. [7]袁利平,陈少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时代转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17-24+124. [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维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92-96. [9]付鑫,杨洋,王昭.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22):84.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第6篇:上报职教中心职教周开放日汇报

奋斗求支持 贡献促双赢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宝坻中专首届职教周校园开放日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天津市宝坻中等专业学校(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成立于1990年,当时为宝坻成人中专,1994年改为宝坻中专。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教职工204人,学生3300人,目前在校教学班49个。共开设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前教育九个专业。

在市教委的精心指导,在区委、区政府及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镇街教委、初中校干部教师的鼎力支持下,经过近25年全体新老中专人的艰苦努力,学校无论从办学设施、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在天津市60余所中专校中均属靠前位置。

从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上讲。天津市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共20所,从2011年到2015年分三批建设。第一批5所已经验收挂牌,我校是第二批8所学校之一,已于2014年8月底验收合格,即将挂牌。第三批7所正在建设之中。

从教学成绩上讲。一是中专班教学。衡量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文有文明风采,武有技能大赛。首先说文明风采大赛。2013年、2014年学校在全国及天津市文明风采大赛中均获优秀组织奖。特别是2014年,在设立的征文类、职业生涯规划类、摄影类、微电影类、动漫设计类、展演类六大类15个项目中各个榜上有名,54件作品获全国或天津市

一、

二、三等奖,总成绩全市排名第四,在市区县所属的学校中排名第一。再说技能大赛。2014年学校获天津市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市共20个优秀组织奖),共获得一等奖一个,

二、三等奖各三个。学校连续六年获区职业技能大赛金牌推荐奖。仅2015年,就有3名师生获区职业技能标兵,并获宝坻区五一

1

劳动奖章称号。18名师生获宝坻区技术能手称号。二是春季高考班教学。近几年来,我校春季高考班历届上线率均达100%,四科总分平均分高于天津市总分平均分都在20分左右, 2015年又有两名同学考入天津大学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市每年仅12个本科指标)。

从师资力量上讲。仅2012年—2015年,区人事局、教育局招聘的新任教师共33人(基础课教师6人,专业课教师27人),兄弟学校调入我校的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共36人。目前,我校基础课教师结构合理,专业课教师形成梯队,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岁,学校发展后劲儿十足。

从基础设施投入来讲。2011年至今,通过国家级示范校、天津市基础能力建设两个项目,共投入资金2760万元。除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软件建设外,1300余万元的各专业实训基地、数字化校园、德育基础设施投入史无前例。教师桌椅、学生课桌椅、科教楼粉刷等近90万元。目前,100余万元的宿舍楼粉刷、汽修车间改造等工程接近尾声。投资近1500万元的综合楼改造、会议厅改造、运动场改造即将招投标。五年来累计投资近4450万元,学校真正实现了脱胎换骨。散会后,还要麻烦各位,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到学生宿舍和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训室转一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从管理上讲。针对中专学生这样一个“双困”(思想困惑、学习困难)、“三多”(低收入家庭子女多、单亲或离异家庭子女多、农村家庭子女多)的特殊群体,我们秉承教育学生先学成人、后学健身成才主导思想不放松,从学生入学开始,从发型、服饰、一日生活规范化入手,通过分层次、多渠道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劳动观念、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培养。注重加强心理、行为异常学生思想沟通、纪律约束、跟踪矫正。通过课堂教学、实训课教学、企业实践、技能比赛等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力争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知荣辱、懂感恩、能担当、不啃老、自食其力的合格劳动者。几年来,学生违纪率逐年下降,恶性事件及安全责任

2

事故保持零发生。

从升学和推荐就业讲。对有志升学的学生,我们通过举办春季高考班、“三二分段”班满足其升入天津市高职院校的希望。对于中专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我们本着负责的态度,成立专门的团队通过与企业建立“订单班”等多渠道、严筛选、不厌其烦为其联系对口企业。通过跑北京、去天津、到滨海、下河北、深入开发区等建立了多个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能够及时上岗就业,并得到合理的工资报酬。在学生两年学业完成,第三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还选派入企业教师24小时跟踪管理,确保学生刚步入社会有主心骨,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解决。几年来,入职的学生在天津市各大、中型企业就业初年月工资均在3500元左右(本区企业也能达到2000元以上),第二年可达到4000元以上,并享受免食宿待遇,同时与企业签订用工保险合同,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几年来的推荐就业,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学生不愿吃苦、怕脏、怕累、挑肥拣瘦现象普遍存在,初次就业稳定率不够理想,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应着重加强的环节。

从国家政策层面讲。职业教育历来讲究扶强不扶弱。感谢教育局的利好政策,感谢在座各位及其他干部教师的鼎力支持,2011年以来,学校每年招生规模都在1000人左右。才使得我们腰板硬,能够得到国家、市、区的大力支持,项目才能争取到,资金才能有保证,学校才能有今天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书记亲自为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专门接见参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总结的“三个前所未有”,即: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表明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下面,重点讲一下今年的招生工作。2015年,市教委给我校下达的招生计划是900人。第一类定向升学的5个“三二分段”(3+2)班共225人,对照招生简章报考指南14个条目,其顺序分别是:

1、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班(本校所学专业为机械加工技

3

术)。

2、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班(本校所学专业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3、天津冶金职业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班(本校所学专业为机电技术应用)

4、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班(本校所学专业为计算机应用)

5、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技术专业班(本校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二类面对就业的普通中专班共675人,其中有4个是校企合作的“订单班”。“订单班”的优势在于学生一入学即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企业负责安排就业。其它普通中专班,学生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

由于受目前升学热的影响,大多初中毕业生家长都希望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成绩稍差上不了高中的,退而求其次上中专也要上春季高考班,真心情愿进入 “三二分段”班(3+2)或普通中专班的不在多数。恳请并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加以宣传和引导。从现在开始,尤其是招生期间,尽量往“三二分段”班(3+2)和普通中专班宣传、引导,再一次拜托各位!

对我以上汇报不妥地方以及我们过来工作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2015年5月12日

4

第7篇:改革开放40年

一首《春天的故事》曾家喻户晓,故事开篇于中国南方的边陲小镇——深圳。

1979年深圳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脚步随之走过40载。2018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受到世界的普遍赞誉,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荒野上写华章,一跃从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最罕见的奇迹。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段旋律能唤醒尘封的记忆。

何煌友先生的摄影作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再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特区建设的火热场景,记录了深圳的发展和成长,承载了一代人的城市记忆,也呈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身临其境感,置身于生动的历史之中,感受先行者们开创未来的风采。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不由得让人感叹,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也许你错过了一个时代的开端,但却不会错过这个时代发展的过程,只有走进这座城,你才能深谙一座城、一个国,风潮激荡、破茧化蝶的故事。

第8篇:改革开放40周年感想

精品学习文档

改革开放40周年感想

改革开放40周年感想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试验区建立30周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总书记更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我作为一名60后交通系统基层党员干部,完整地见证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以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为标志。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往开来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精品学习文档

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抓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省**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试验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进程,**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可喜的态势。试验区成立30年来,**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700多万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把救济式扶贫改变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强制取缔土法炼礁和土法炼锌,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

精品学习文档

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以及围绕三大主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像**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生态建设这一现代名词,已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冬季,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民都自觉自愿参加。“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改革开放40周年,**试验区建立30周年以来,**试验区坚持富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了许多试验区区情,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在毕威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采用BT模式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试验区交通四通八达,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网,有**“飞雄机场”和“隆黄”铁路,交通发展使全区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那个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年代,到了现在电灯电话、手机通讯、汽车家电都已

精品学习文档

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的生活追求早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开始追求有品质、有品味的生活。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特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我们**试验区的人民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参与和迎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试验区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9篇:改革开放40周年感受

改革开放的变化

——三七班

李宇航 今天观看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录片,我想:我还没40岁,要怎么写观后感呢?我带着疑问去问妈妈,妈妈说那我们比比看我们用的学习用品的变化吧!

“我们先说说笔盒吧!”我说到。妈妈说:“我小时候用的笔盒是医院里放注射针剂的,一个扁扁的药盒子。”听到这些我非常惊讶,那个还可以来做笔盒。我的笔盒上面有两个可爱的饭团图案,分了两层,一层放笔,一层放尺子和课程表,可方便呢!妈妈又说:“我那时候用的铅笔是你外公去铅笔厂买的毛坯铅笔,还是木头的本色的,两支才一分钱,用到手都握不住的时候还要用一个小竹筒接上去继续用。”我说:“我们现在都在用自动铅笔了,一压笔芯就出来了,笔上还有美丽的图案。”妈妈想了想又说:“妈妈以前用的本子是你外公工厂里包零件用的毛边纸,摊平来压实来,你外婆用细线缝一下边,就变成作业本了。”我看了看我的作业本,每一页都有格子,封面油亮亮的。哇!原来妈妈和我用的学习用品就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妈妈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巨大变化。我现在还用电脑上网查资料,连电脑都成了我的学习的工具之一,变化真大呀!

虽然我只是名小学生,但是我仍能真真切切地从身边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如今我们的祖国正一步步走向国际化,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回报祖国,为祖国的繁荣、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上一篇:为民办实事登记表下一篇:小品剧本甄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