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ch检查的临床意义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torch检查的临床意义

B超在药物流产前后检查的临床意义

【摘 要】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前后B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520例口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患者,其中320例妊娠试验阳性、术前做B超检查,200例妊娠试验阳性、术前未做B超检查。结果:320例药物流产前行B超检查者,及时发现了其中异常妊娠及子宫畸形等患者,得到了正确处理;确认为宫内妊娠者304例进行了药流,完全流产者278例,成功率为91.45%。未做B超检查的200例,服药后完全流产者156例(占78.00%);44例阴道流血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个月,1例出现休克,后经B超检查见宫腔残留者37例(占18.50%),葡萄胎3例,输卵管妊娠(流产型)4例。结论:药物流产前后进行B超检查,能够确诊宫内妊娠,为选择药物流产提供了正确的依据,并及时发现子宫畸形、异位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等,使其能得到正确的处理。

【关键词】B超;药物流产

我站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共观察520例口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患者,其中妊娠试验阳性、术前做B超检查者320例,妊娠试验阳性、术前未做B超检查者200例,两组均发现与异常妊娠相关的疾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文观察520例,年龄18-38岁,平均(28.7±6.4)岁。停经均在35-49天之间,尿妊娠试验阳性。320例药物流产前行B超检查,其中确诊为宫内妊娠303例,双子宫畸形一侧子宫妊娠1例,输卵管妊娠5例,葡萄胎4例,宫内宫外均未见妊娠迹象者7例。对宫内妊娠303例及1例双子宫畸形一侧妊娠者在门诊给予药物流产,5例输卵管妊娠及4例葡萄胎入院治疗。7例妊娠试验阳性,宫内宫外未见妊娠迹象者在门诊追踪观察。另200例术前未经B超检查,只凭妇产科检查和尿妊娠试验阳性而在门诊进行药物流产。

1.2 服药方法 一次空腹顿服米非司酮150mg,40-48小时后来院口服米索前列醇600ug,门诊观察6小时。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完全流产:用药后有妊娠绒毛团排出,出血减少,观察至转经无需刮宫,B超及临床检查正常者。②不全流产:妊娠物排出,但出血时间较长,B超检查宫腔有组织残留异常影像,需要刮宫者为不全流产。③失败:即用药后1周内仍无绒毛团排出,B超检查可见孕囊和胚芽血管搏动为继续妊娠。

2 结果 药物流产前行B超检查,其中确诊为303例宫内妊娠及1例双子宫畸形一侧妊娠者药物流产完全流产者278例,占91.45%;阴道不规则流血2周以上,B超复查宫腔残留为不全流产者26例(占8.55%),行刮宫术,病理证实为蜕膜或少许绒毛残留,刮宫1周后再复查B超,子宫腔内影像正常;无1例药流失败。药流前行B超检查诊断为葡萄胎的4例患者行刮宫术后预防化疗,3例治愈,1例因恶葡而行子宫全切术并行化疗,术后定期复查,盆腔未见异常回声。5例输卵管妊娠经手术证实与B超诊断符合。7例服药前B超检查宫内、宫外未见妊娠者,追踪复查(其中包括B超检查、血HCG测定、尿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由阳性转变为弱阳性,最后均转为阴性,B超检查盆腔未见异常。200例术前未经B超检查者,服药后完全流产者156例(占78.00%);44例阴道流血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个月,经B超检查见宫腔残留者37例(占18.5%),行刮宮术后子宫恢复正常。3例服药后迟迟未见绒毛排出,阴道不规则流血,B超诊断为葡萄胎,行刮宫术后预防化疗治愈;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及腹痛(其中1例出现休克)者,经妇科检查有腹膜刺激征,宫颈举痛,附件一侧可触及包块,经B超检查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流产型),经剖腹探查术证实与B超诊断完全符合。

3 讨论 早孕诊断单凭临床表现及妊娠试验,仍有少数病例出现误诊(如异位妊娠、葡萄胎、畸形子宫等),不仅导致药物流产失败,而且还会延误异位妊娠、葡萄胎等疾病的治疗。如本组200例未做术前B超检查者,有4例异位妊娠,其中1例大出血对患者造成了生命危险,3例葡萄胎,误诊率为3.5%;320例药物流产前行B超检查者,及时发现了其中异常妊娠及子宫畸形等,得到了正确处理;确诊为宫内妊娠者304例进行了药流,完全流产者278例,成功率为91.45%。可见若将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三者结合起来诊断早孕,可避免误诊,提高药流的成功率。

如果药物流产术前未行B超检查,服米索前列醇6小时后仍不见绒毛排出者,应及时做B超确认是否为异常妊娠。

总之,药物流产前后进行B超检查,能够确诊宫内妊娠,避免误诊,为选择药物流产提供了正确的依据,并及时发现子宫畸形、异位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等,使其能得到正确的处理。

作者:李凤兰

第2篇: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与意义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CT增强检查;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疗效

Preliminary Study on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Enhanced CT Examination/LAI Wen-juan,NIU Yan-di,GAO Guan-h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068-070

【Key words】 Enhanced CT examinat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18

CT增強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疾病诊断手段,可以迅速诊断疾病,且可以准确的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患者是否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运动图表的方式制定护理的整个流程,确保护理工作可以高效及有序的进行,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1-2]。本研究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可自主活动、神志清楚以及无语言沟通障碍,且患者愿意配合;排除标准:伴有严重感染及物过敏史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器官疾病患者,精神病以及认知障碍患者。其中男53例,女49例,年龄22~81岁,平均(48.2±4.3)岁。依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含注射造影剂、检查注意事项以及建立静脉通道等。而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由医生、护理人员以及CT操作技师一同组成,且选出小组组长,其中小组组长负责完成小组成员工作的培训及指导[3-4]。第二,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护理学以及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由全部小组成员一同制订CT增强检查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各项护理工作,且及时的进行评估以及改进[5]。第三,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需在接收到CT增强检查预约单以后实施预约登记,且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确保患者对CT增强检查的过程、准备要求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足够的了解,由此增加患者信任感以及配合度,同时还应该指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6-7]。此外,在接受检查前需认真的询问是否有过敏史,评估疾病情况,核对患者信息,准备所用设备以及药品等,建立静脉通道,指导患者保持卧位检查以及屏气吸气时间[8]。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在快速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呕吐及恶心等症状,并告知此类症状为正常现象,如果出现气短及胸闷等症状则需要立刻报告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心肺功能、检查部位以及血管情况确定注射速度,确保图像质量以及医疗安全,在注射时应严密的对患者反应进行观察,若发生异常则应该马上停止且给予有效处理。待检查结束以后指导患者在留关区内休息半小时,若没有不适感后离开,且告知患者领取报告的具体时间[9-10]。此外,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后需要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内签字确认,如果发生异常需要记录以及分析原因,且及时的进行纠正,确保临床护理路径表可以顺利实施[11-1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141,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718,P<0.05),见表2。

3 讨论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犹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CT增强检查是一种临床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是需要快速的注射造影剂,由此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呕吐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如果临床中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则非常容易导致CT扫描失败[13-14]。其中,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以饮食护理、健康教育、临床治疗、用药指导及临床诊断等为纵轴,并以时间为横轴来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5-16]。此外,CT增强检查临床护理路径可完善护理过程,缓解患者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患者配合度及信任感,进而确保CT扫描结果的准确性[17-18]。相关研究证实,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19-21]。

此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晓敏,谢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基层医院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48-50.

[2]艳珍,叶云婕,欧海凤.CT模拟定位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319-320.

[3]菊香,费静霞,姚敏红.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4]张红梅,狄雁鸿.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174-175.

[5]宋伊,张翠娣.穴位按摩对产妇及新生儿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59-1561.

[6]丁晓莉,徐燕.对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79-80.

[7]刘利琼,宋丽君.心理护理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C]//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学术交流会,2015.

[8]谢琳瑛,刘喜龙.优质护理在预防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价值分析[J].上海医药,2014,13(12):35-36.

[9]罗民,闭崎成,陈其锋,等.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2,13(12):59-60.

[10]陈柳聪.对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老年人实施系统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64-66.

[11]周晓艳,文安笑.CT增强扫描病案的护理方法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7):176-177.

[12]曹孝兰.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4,14(8):103-104.

[13]李素兰,谢静,王超勤.CT增强扫描检查中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8(30):124-125.

[14]许颖.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141-142.

[15]王亚梅.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CT增强检查的适用性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411-412.

[16]娄雪梅.全程护理干预在提高螺旋CT增强扫描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5(14):117-118.

[17]汪令生,张海波,陈海波,等.舒适护理在CT增强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华西医学,2014,20(19):191-192.

[18]褚华秀.应用临床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护理的体会[C]//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5.

[19]冉俐.全新的護理服务模式—临床护理路径[C]//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7.

[20]刘慧凤,王志萍,王红萍,等.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及其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19(17):252-253.

[21]罗民,闭崎成,陈其锋,等.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834-3836.

(收稿日期:2016-12-13) (本文编辑:张爽)

作者:赖文娟 牛艳迪 高观鸿 罗玲

第3篇:骨髓细胞学检查运用于贫血患儿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运用于贫血患儿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确诊收治的126例贫血患儿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对126例贫血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统计确诊率和贫血类型。 结果 经过骨髓细胞学检查126例贫血患儿中,116例可确诊贫血病因,剩余10例不能确诊病因占9.52%,临床确诊率为90.47%。可确诊贫血病因的116例贫血患儿中缺铁性贫血患儿33例占26.19%,急性白血病患儿29例占23.0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和感染性贫血患儿均有13例,各占10.31%,这四种病症发生率比较高。其余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例占6.35%,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占3.9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例占3.1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占3.17%、溶血性贫血3例占2.38%、多发性骨髓瘤2例占1.59%。 结论 骨髓细胞学检查运用于贫血患儿诊断中对于诊断贫血、确定贫血病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儿贫血;骨髓细胞学;病因诊断;临床意义

[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one marrow cyt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anemia causes

ZHENG Xiaojiang LIAO Lijuan LI Chunxiao CHEN Yufeng

Clinical Laboratory,Maoming People's Hospital,Maoming 525000,China

[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anemia;Bone marrow cytology;Etiology diagnosis;Clinical significance

作為常見的血液系统疾病之一,贫血是指由病理情况引起的血红蛋白降低[1]。贫血也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贫血患儿循环血液中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容积与正常儿童相比,均有所降低[2]。引发儿童贫血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慢性感染、机体免疫力缺陷、造血干细胞受损等原因[3]。当儿童出现贫血症状时,可能会影响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对儿童学习能力和智力发育也会有一定的损害[4]。若不重视及时治疗,贫血严重则影响到儿童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由于引发贫血的因素众多,只有准确的诊断明确贫血原因,对症治疗才能提高临床疗效[5]。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骨髓细胞的病理变化,是目前临床诊断贫血病因的重要手段[6-7]。本研究为了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运用于贫血患儿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对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确诊并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126例贫血患儿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确诊并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126例贫血患儿资料,其中男68例,女58例,年龄45d~12岁,平均(6.32±2.45)岁。

1.2 病例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血常规确诊,至少连续两次血红蛋白检查均<100g/L。已排除穿刺部位炎症或患有凝血因子障碍、血友病的患儿。

1.3 方法

1.3.1 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分析 为了检查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白细胞等情况,使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以及其配套试剂对患儿进行其血常规检查,抗凝剂选用2.5%乙二胺四乙酸二钾,使用瑞氏染色涂片做白细胞分类。

1.3.2 对所有贫血患儿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 对患儿行局部麻醉后,选择容易定位的胸骨、髂后或髂前等髓液丰富的部位作为穿刺点。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对患儿行骨髓穿刺操作以获取患儿的骨髓细胞。然后通过瑞氏和铁染色法制作7~10张骨髓涂片。完成骨髓涂片的制作后,先通过低倍镜观察骨髓小粒、骨髓特有细胞和脂肪滴用以判断骨髓的增生程度;再通过油镜观察有核细胞形态是否存在异常并进行分类计数,计算粒/红比值。部分患儿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及骨髓病理活检等工作。

2 结果

2.1 临床确诊率

经过检查126例贫血患儿中,116例可确诊贫血病因,剩余10例不能确诊病因占9.52%,临床确诊率为90.47%。

2.2 贫血病因诊断分型

从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上看,可确诊贫血病因的116例贫血患儿中缺铁性贫血患儿33例占26.19%,急性白血病患儿29例占23.0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和感染性贫血患儿均有13例占10.31%,这四种病症发生率比较高。其余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例占6.35%,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占3.97%、巨幼紅细胞性贫血4例占3.1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占3.17%、溶血性贫血3例占2.38%、多发性骨髓瘤2例占1.59%。见表1。

3 讨论

营养不良、感染、慢性失血、造血系统损坏等原因均能引起贫血。贫血患者外周血液循环中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量和容积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的下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心率加快、气急心悸、消化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8]。贫血在各个年龄段均发生,也常发生于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都不够强大,因此当贫血出现在儿童身上时,会对儿童造成较大的伤害,不仅妨碍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發育[9]。因此贫血患儿需尽早进行临床检查以确诊贫血的病因,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才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贫血症状,确保患儿的生存质量。临床多采用血常规检查对贫血进行诊断,虽然血常规检查快捷,但无法反映出贫血的病因[10]。而骨髓细胞学检查则能检查出贫血病因,其基本检测原理如下:骨髓铁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铁两种形式,其中细胞内铁的形式被幼红细胞利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而细胞外铁则是以含铁血黄素存在的形式进行储存铁。通过瑞士铁染色法能够了解机体内铁的动态变化情况,如原料在机体内的吸收和存储状态以及铁被幼红细胞的利用情况等,以此反映出铁元素在机体内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最终作为贫血病症的临床诊断依据[11]。目前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骨髓细胞象及红细胞象是临床贫血诊断的常用指标,其中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三项有一项低于正常范围最低限即可断定为贫血,而骨髓细胞象及红细胞象两项则可用于进一步判断贫血程度[12]。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确诊并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126例贫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贫血患儿经过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116例可确诊贫血病因,临床确诊率为90.47%。但仍有剩余10例占9.52%的贫血幼儿不能确诊病因。其中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和感染性贫血是贫血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中占比较大的几项。(1)缺铁性贫血:因为营养不良或者慢性失血导致患儿体内所储存的铁含量不足或耗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导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蛋白合成受阻从而出现贫血症状。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缺铁性贫血患儿的骨髓小粒外铁阴性,内铁明显较少,骨髓有核红细胞的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成熟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大,其大小不一以小细胞为主。因此家长要注重儿童的饮食中铁元素的补充,幼儿可适量补充铁剂,从而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13]。(2)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小儿贫血症,死亡率较高。目前发病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病毒有关。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有核细胞异常增生抑制了血红细胞的生成,并伴有大量恶性肿瘤细胞,但其成熟红细胞形态没有发生明显异常改变。在白血病发病初期,大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脾肝和淋巴结肿大、贫血等症状。通过血常规检查出现异常然后再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原始细胞和幼粒细胞确诊,此类型贫血早日诊断和治疗对延长患儿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4]。(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感染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而70%以上的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急性[15]。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患儿幼稚巨核细胞或颗粒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异常改变。感染性贫血也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导致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或铁代谢障碍造成的贫血。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患儿粒细胞明显增多,粒红比例升高,有核红细胞正常或相对减少。

综上骨髓细胞学检查运用于贫血患儿诊断中对于诊断贫血、确定贫血病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广贵.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当代医学,2010(12):90-91.

[2] 魏绪廷,姜梅杰,刘广丽,等.1070例贫血待查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25(3):214-216.

[3] 康斌,张大燕.骨髓细胞检查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9):4330-4332.

[4] 張军能,刘丽雅,陈李好.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1(13):57-58.

[5] 张立营,陈朴,彭宇生,等.500例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2):2742-2743,2745.

[6] 楊强.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36):67-68.

[7] 王彬阶,胡丽,陈丹.骨髓细胞学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3322-3323.

[8] 魏绪廷,姜梅杰,刘广丽,等.1070 例贫血待查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1,5(20):307-309.

[9] 张慧萍,卢文波,陈海儿.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小儿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10):2541-2542.

[10] 黄作良,李小民.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2(6):51-52.

[11] 彭碧,曾白华,陈小红.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5):552-554,556.

[12] 刘益平.骨髓细胞学检查应用于贫血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2011,12(23):523-524.

[13] 徐婷,韦翊,高原,等.341例住院儿童贫血情况分[J].浙江临床医学,2013,6(3):220-221.

[14] 朱琳,卡米拉,任雪瑞,等.巨幼细胞贫血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观察与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1,17(3):127-128.

[15] 周振霞.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33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1(5):507-508.

(收稿日期:2017-05-02)

作者:郑小江??廖丽娟??李春晓??陈宇锋

第4篇: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前屈旋转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改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以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使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医者以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顶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检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

4、上肢后伸试验:医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上外呈伸展状,若患者出现放射痛,则表明颈神经或臂丛神经受压或损伤。

5、对颈椎病患者要做常规检查、X线检查、颈椎特殊影象检查。

(1)常规检查是指对每例患者的基本检查,包括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如:①压痛点的部位:如棘突间压痛多见于病变早期。②颈椎活动范围检查:根型和颈型对颈椎屈伸影响较多;椎动脉型对颈椎旋转活动影响较多。③颈椎的试验检查及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的检查。

(2)X线检查:凡颈椎病患者都应拍正位及侧位、双斜位X光片。

(3)颈椎特殊影象学检查:包括断层摄影、CT扫描、核磁共振以及其他用于颈段的各种造影术。

6、腰椎间盘突出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悬肢直腿抬高时诱发下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第5篇:乙肝两对半检查临床意义

北京海文医院肝病科蒋国红 治疗肝病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 乙肝两对半检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乙肝两对半检查是检查人体是否感染有乙肝病毒或者检查体内乙肝抗体情况的重要的检查项目,北京海文医院肝病治疗中心专家对乙肝两对半检查临床意义介绍如下: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物质,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只是病毒存在的标志,因此HBsAg呈阳性说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

②乙肝表面抗体(HBsAb):是机体对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能够杀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因此HBsAb呈阳性说明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病毒已经消失或逐渐消失,已经产生对乙肝 病毒的免疫能力。

③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留下的模板物质,阳性说明病毒在人体复制活跃数量多传染性强。

④e抗体(HBeAb):机体针对e抗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呈阳性说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如果持续阳性时间过长说明可能因为病毒基因变异。

⑤核心抗体(HBcAb):是病毒既往感染或急性肝炎的标志,机体针对病毒内壳遗传物质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时要结合病毒DNA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专家还指出,在乙肝两对半检查中,会出现很多的组合,有些是病毒感染者,而有些是健康人。所以,当在检查乙肝两对半之后,若是出现异常,就一定要去专业的肝病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根据病情的发展制定对应的方案。

第6篇:医生为什么建议做TORCH检查

医生为什么建议做TORCH检查TORCH一词是由数种导致孕妇患病,并能引起胎儿宫内感染,甚至造成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组合而成的。其中T指弓形虫(Toxop asma),R指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指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 virus),H指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O指其他(Others),主要指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 ee idum)。

孕妇若被其中任何一种病毒感染后,自身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可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宫内感染,使胚胎和胎儿呈现严重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导致流产、死胎、死产,即使出生后幸存,也可能遗留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严重先天缺陷。TORCH检测包括IgM与IgG两种抗体,前者表示新近1~2月的感染,后者表示既往感染,表示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尤其是风疹病毒IgG阳性,认为有终身的免疫力。孕前TORCH的检测就是要了解妇女对这几种病毒的免疫状况,是否需接种风疹疫苗或是否对其他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从而指导孕前妇女怀孕的时间及注意事项,达到优生的目的。孕前妇女进行TORCH检测,如IgG抗体阴性,是没有免疫力的,风疹可以接受疫苗接种,其余项应进行孕早期筛查,以早期发现孕期感染的患者,及早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来自 爱儿爱女育婴堂

第7篇:专家关于四维彩超临床意义的问答

专家关于三维/四维彩超(3D/4D彩超)临床意义的问答

1、问:四维彩超临床价值意义大吗?

答:目前的四维彩超是在椭圆形探头内部安装可以360度旋转的扇扫探头。探头旋转时,发出二维超声波并回收二维超声波,然后经过仪器主机合成,显示在屏幕上是立体超声波图像。

客观上讲,二维可以看到的信息,立体图像才有可能看到。也就是说,二维图像看不到的信息,立体图像也不可能看到。四维的价值是可以让不懂超声图像的胎儿爸爸妈妈可以看清孩子的动态轮廓。因其立体信息并不比二维更多,因此其临床价值也不不会比二维彩超临床价值多。况且做这样一个探头还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因此价格也不便宜。鉴于此,我并不推荐贫困地区或者资金并不特别富余的医院安装此类仪器。

2:问:三维彩超又是什么样呢?

答:三维图像就是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通过主机将二维图像合成,在屏幕上显示出立体图像,其临床价值也是因为立体图像显示的信息不不比二维图像信息量大,因此临床价值也是没有提升。

3、问:三维、四维彩超对胎儿有影响吗?

答:做四维彩超、还是做三维彩超,因为要满足信息的采集密度,所以探头停留在胎儿身上的时间就相对要长些。目前国际权威专家给出结论,彩超超声波,虽然是对人体无伤害,但毕竟是物理能量。因此专家建议,在诊断期间,如非医学临床需要,要尽量减少胎儿被超声波照射时间。有些家长甚至还要把胎儿图像做成VCD留作纪念,那是不明白胎儿被超声波长时间照射,是非常不好的。毕竟超声波是能量波,就像我们成人,被强光照射也是不舒服的,何况没有发育健全的胎儿呢!因此医学上是不准许给胎儿做VCD的。鉴于此,我们不但对贫困地区、并且对发达的地区的胎儿父母,不推荐做三维图像或四维图像的,也就是三维或四维彩超。

4、问:一般的四维彩超跟发达国家生产的四维彩超,有什么区别吗? 答:目前有国外少数几家特别发达国家的四维彩超,他们的探头是立体发射的,并不是一般公司的椭圆形探头壳里面、安装可以360度旋转的二维探头,再有主机处理出来的立体图像。如飞利浦公司的最高档彩超,市场最低采购价二百多万,这样的立体四维彩超对心脏的诊断价值非常有意义。然而市场上现在经常看到的(二维合成立体图像的厂家,做大宣传,把一般合成的四维彩超立体图像和国外几家真正“立体发射的立体采集”四维彩超本质区别并没有说出来,把没有多少临床价值的“合成立体图像”说的缺少就不能看胎儿畸形似的,客观上是对客户的一种误导,其结果是白白的让医院多花钱购置仪器,病人多花钱看病。。。。。。

第8篇: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

成人

中性粒细胞 法定比例 百分率

杆状核 0.01~0.05 1~5%

分叶核 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第9篇: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工作的分析,总结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工作重要性。结果: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结论: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检验科

【中图分类号】R8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68-02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1]。随着基础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血液学检验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以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参数多等优势而不断充斥市场,这对减轻检验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检测速度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检验科进年来总结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仪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产尼康显微镜。试剂:原装进口配套试剂。标本来源:我院近3年经过血常规检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1.2 方法:仪器法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 ml注入EDTA―K: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温下3 h内检测完毕。手工镜检法: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用瑞氏一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2 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3 讨论

人体血液中非细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浆,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颗粒,分为粒性白细胞和非粒性白细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中性粒细胞(又分杆状核及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人体内游戈,可以吞噬和消化进入人体内的细胞等微生物,还能吞噬人体坏死的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它们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 以及分类的改变,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1 嗜中性粒细胞(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

3.1.1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2]。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暂时性增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不增高)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3.1.2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4×10??9/L称白细胞减少。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主要见于:感染[3]。血液系统疾病。理化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2 嗜酸性粒细胞(E)

3.2.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②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肺吸生病、蛔虫病、钩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肿瘤治疗有效往往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改善。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时反而增多。

3.2.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3 嗜碱性粒细胞(B)

3.3.1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3.2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4 淋巴细胞:

3.4.1 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此外,某些杆菌,如百日咳鲍特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及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③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炎症、GVHR或GVHD等[4]。

3.4.2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5 单核细胞:

3.5.1 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5.2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定期观察疾病过程中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演变。通常在感染的急性期,主要表现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5]。如中性粒细胞仅为轻度增加,未成熟者极少,常表示轻度感染;如白细胞增加明显或反而减少,且未成熟者明显,常表示严重感染。但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后白细胞并不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2]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9

[3] 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7-48

[4] 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55-157

[5] 朱庚伯. 漫话白细胞分类计数. 家庭医学2007(11):38

作者单位:271200 新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上一篇:贯彻纪委半年会议汇报下一篇:贵宾接待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