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的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小学数学的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等数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课程要求中的必修科目,同时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等数学改革教育才能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增加高等数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而关于我国高等数学教育改革成为新课程标准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一篇:有关小学数学的论文

有关数学教学中游戏设计的研究

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复杂、费力费脑又枯燥非常的学科,他们在心理上就对数学的学习有一种惧怕,抵触,甚至是厌烦。然而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长远而言,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短期来说,对于学生的中考升学意义非凡,是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任务。倘若学生单单将其看做是“任务”,那么数学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会是困难重重,压力山大。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数学,那么,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然而,众所周知,爱玩是学生的天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尝试利用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呢?针对这一想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通过有效地设计游戏教学,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竞赛游戏,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把握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设计竞赛游戏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如,在学习完测量和计算物体高度的这一知识点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五组,组织测量竞赛活动。让他们分别根据自己所有的知识,设定测量方案。实践操作之后,根据每组不同方案的各方面因素特点进行对比,评选优秀的小组。

二、设计趣味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还能让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趣味游戏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度”,既不能放太宽,让学生只知道表面的“玩”,而忘记了本质的“学”,表面看似气氛活跃,实质教学质量低下;也不能收得太紧,让学生所谓的“玩”只是单纯地配合老师设计的游戏而已,导致课堂外“热”,实质内“冷”。此外,益智游戏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设计情境游戏,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自己制作一组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番画、剪、撕的忙碌之后,各式各样的全等三角形呈现了出来。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自行组合自己的三角形,组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简要说出组合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角和对应边。完成之后,再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游戏情景设置,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心甘情愿且争先恐后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质量一直不是十分的理想,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科学、有效地引入游戏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原本枯燥的气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游戏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具有一定教学意义的。

作者:王少花

第二篇:高中数学有关习题教学的思考

摘 要: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何做好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一直是诸多高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着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这一中心论点,先对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思考;改进策略笔者观察发现,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學中,存在一些诸如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教师采用题海战术、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现象。这就意味着高中数学教师應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现状思考

1.基础知识薄弱,无法灵活运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匆忙讲授完高一至高三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然后利用剩下的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开展综合习题训练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不熟练,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连贯,数学知识结构混乱,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2.采用题海战术,学习效率不高

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面临高考的竞争和压力,很多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数学习题训练。有的教师为了省事,会给学生准备很多成套试题,让学生盲目机械练习。实际上,学生在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学水平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普遍对这种练习方式感到厌烦。

3.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占据课堂主体位置,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很多学生把教师当做权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十分信任,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不变的。学生按照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逐渐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

二、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改进策略

1.巧用学习技巧,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有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比较抽象,学生可能对数学基础知识没有正确把握,这是在习题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古人云: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习题练习水平,首先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师要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例如,有些学生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知识容易混淆,比如它们两者的定义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图表对比的方法,在图纸上列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等。在列举对比不同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知识细节,如:指数函数的底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a>0,且a≠1;指数函数图像都过定点(0,1),而对数函数图像都过定点(1,0)等。学生采用图表对比的方法,可以详细列举出它们两者的异同,通过对比,加深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区分和记忆。

2.精选习题类型,提高习题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明确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针对当前高中数学习题量大,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厌烦的情况,教师需要对数学习题进行瘦身,精简习题量,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选择难度适中、典型例题,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数学习题,督促学生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习题学习效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圆锥曲线和方程这一章节的知识,对学生解方程组的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在求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根式化简问题;在解某些题目时,还会遇到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问题等。教师不宜让学生在初始阶段就练习难度较大的习题,这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的练习,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地增加习题练习难度。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经常搭配使用的公式等总结在一起,或者让学生建立纠错本,把经常会出错的题目集中在一起,空闲的时候看看,思考归纳一下错在哪里,对出错的地方再次练习,把解题思路梳理清楚,再遇到同类题目时,出错的几率就能降低很多。

3.创设合作小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仅依靠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加强数学学习和练习。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数学合作学习小组,让班级中的学生在课堂外也能互相交流学习,在班级中营造积极活跃的数学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等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主动尝试解答或者询问教师,来理解同学的方法和见解,互相启发学习灵感。比如在练习等差数列习题时,如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3=9,S6=36,求a7+a8+a9的值。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题多解,扩展习题功能,例如公式法、利用等差中项性质求解、领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性质求解、利用等差数列中Sn,S2n-Sn,S3n-S2n,S4n-S3n……成等差数列的性质求解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客观正确地认识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其原因,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巧用学习技巧,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精选习题类型,提高习题教学效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数学综合能力;创设数学合作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举措,提高高中数学习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武.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改进策略解读[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2]刘舒畅.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王汉进.习题指点,高效学习——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2015,07:29.

作者:陈列

第三篇:有关我国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几点浅论

摘 要:高等数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课程要求中的必修科目,同时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等数学改革教育才能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增加高等数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而关于我国高等数学教育改革成为新课程标准下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出发,分析改革教育的存在的几点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当前高等数学的改革教育发展方向,推动高等数学改革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数学人才。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育改革;问题;建议

高等数学不仅能够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提供数学基础,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体系下得到长足发展。但事实上,当前的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教育改革标准,符合当今社会对于高等数学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总的来说,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具有一定的弊端和问题,严重阻碍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影响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趋势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性,导致高等数学改革后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障碍增加,教学效果不理想[1]。

二、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问题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滥用,忽视高等数学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当前,高等数学改革教育滥用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学的形式,而忽略形式作用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例如,某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进行数列极限的概念教学,学生对情境产生的兴趣,而对知识原点过目即忘,这是由于数列极限知识的情境转移再现性不强,教师浪费了大量的课堂实践进行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导出。但实际上,这堂高等数学课中只要对数列极限的概念进行解说,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数列极限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即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具有实质性作用。

(二)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忽略高等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改革中,当前高等数学改革教育中出现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而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师地位的缺失、教材的忽视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数学改革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展开教学活动、问题解答。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对已设定好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学习,现实中,计算机技术展开的高等数学教育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但计算机技术缺少对高等数学课堂的柔性管理,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分析探究。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电子课件的使用。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改革教育推动了电子课件的产生,但是忽略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在运用课件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活动时,学生同教师,教师同课件之间的联系变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究[2]。

三、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优化思考

鉴于上诉的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问题,可以发现对于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认识过分片面化,同时急于求成,没能深刻理解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改革教育是改进。

(一)正确认识高等数学的基础性课程地位,合理利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

虽然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要求正确认识高等数学的性质,一方面高等数学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所服务的基础性课程,可以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情景模式,提高微积分知识的再现性和转移性。但同时要考虑高等数学对于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用,在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培养文科学生运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习或生活上遇到的繁琐数学计算能够通过数学软件有效解决。例如,某高校在教育专业内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倾向对数学历史、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软件的培养和学习指导,这时教师有效利用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抛弃情景模式、计算机技术等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控制。

(二)提升高等数学的师资力量,增加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挖掘探究能力

高等数学的改革教育主要依托于高等數学的教师来完成,因而针对当前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中对教学内容挖掘理解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增加师资力量的方式来实现。一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教学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对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认知,了解高等数学的动态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数学课堂改革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推动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例如,某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中,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分配了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等数学教师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该校充分把握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实现对文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该文科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采用科学的数学思维和感性思维有机结合的方式高效的解决问题[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环节,目前,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出现认识片面的情况,导致在高等数学教育中过分依赖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而忽视传统中教材、课堂笔记、听讲的重要性,因而要求高等数学改革教育要正确认识高等数学的地位,提升师资力量,实现高等数改革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

参考文献:

[1]杨凡,曹媛.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几点建议[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1:110-113.

[2]刘燕.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姜颖.浅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学周刊,2011,04:7-8.

作者:刘冉

第四篇:有关变式教学在高三数学中的探讨

摘要:作者针对在高三数学中变式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教学变式与变式教学和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并对变式教学的课堂实施形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高三数学 变式教学

1、研究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成功的,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但是,与时代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数学教育仍需大力改革。现在的教师习惯于“立竿见影”,“拿来就用”。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变式教学的实施,我们应该从变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些更具实践意义的内容上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推进变式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进程[1]。

2、教学变式与变式教学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变式”的解释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掌握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即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从而对一事物形成科学概念。

这里的“教学变式”即在教学中使用的变式,而变式教学就是将变式用于教学,变式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本文也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谈变式教学,变式与变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对等的概念。

3、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原则的确定,对于正确运用变式进行教学,掌握模式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变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贯彻以下几条重要原则:

3.1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是教师围绕既定目标而进行的双向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变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师为目标而教,学生为目标而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2启迪思维原则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运用变式进行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设置思维障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3暴露过程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展其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运用变式进行教学,应特别强调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讲解概念要求构建情境,提供素材,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讲解定理(公式)要求模拟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例题、习题的教学要求探索变式,拓广成果,对解题思路进行内化、深化探索,总结升华,也就是说,应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3.4因课而异原则

数学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的制约。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它只能适合于某一类课型。而数学变式教学课型大致可分为:概念、定理(公式)课、例题(习题)课、专题复习课、练习(测试)讲评课。不同的课型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4、变式教学的课堂实施形式

4.1基本概念的变式

数学基本概念的变式往往符合引入、鉴别、巩固、深化和扩张几个阶段着手。

(1) 引入阶段

数学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抽象性,但许多数学概念又直接来自具体的感性经验,对于几何概念而言,学生已具有的图形经验直接影响他们对几何概念的掌握。因此,概念引入教学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2) 鉴别阶段

数学概念是一种外延性概念,也就是说,每个概念都有一个明晰的边界,掌握概念意味着能够通过内涵去确定一个具体的对象是否在这个边界内。因此,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将概念的外延作为变异空间,将其所包含的对象作为变式,通过类化不同变式的共同属性而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标准变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但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人为地缩小概念的外延。

(3) 概念的深化和扩张

概念的深化变式是对概念的内涵的深入揭示。数学概念是随人们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深化、逐步扩张的。前面提到的数的概念的深化与扩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我们这里的“深化”不仅仅是概念自身的深化,而且包括学习者对概念的深化理解。

4.2数学命题的变式

命题是由概念或一些更简单的命题复合而成的。数学命题的变式主要指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的变式。具体地说,通过引申、拓展、求逆等方式,变换定理、法则或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变其外部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即问题的实质未变。这样便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加深理解,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4.3数学语义的变式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构筑起自己的语义网络。在网络中每个词或概念都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言语主体的一次经验积淀和知识输入,节点与节点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各自所拥有的语义网络的结构有差异。实际上,所谓语言能力,一部分可定义为语义网络内部的活跃性和对外部的开放性。激活了某一节点,思维就沿着网络通道同时向所有方向扩展,直至波及整个系统,这就是内部的活跃性。每增加一个新的节点,不仅增加了量,而且会带来整个网络结构的重组,这就是对外部的开放性。怎样对学生语义网络进行激活和重组呢?

同一数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示,而数学中的同一形式可以做不同的语义解释,数学语义的变式表现为语义的转换。可以说,数学语义转换是体现化归原理的手段。

5、结论

通过变式训练,特别是对概念和习题的变式,使学生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认识、应用,进一步深刻、广泛,同时通过变式也开阔了思路,使思维更灵活。

参考文献:

[1]唐绍友.也谈一题多解教学[J].数学通报.2005,08.

[2]賀斌.对“习题引申”的两点补充[J].数学通报.2005,08.

作者:任东海

第五篇:有关分层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研究

摘 要:经过理论与实践证明,分层式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确有帮助。而分层式教学在方法上可以体现为学生分层、课堂分层与教学评价分层等几个方法,依次对其进行说明。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方法

分层式教学,也被称之为分层分类教学,它按照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差异化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个体素质、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别性地制定教学要求,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方法,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表现空间与发展环境。

一、分层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帮助

1.有利于教师提升个人素质

教师应当对于自身的职业重要性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因为教材具有统一性要求,而教学工作往往存在多种目标,二者具有一定矛盾性;再者,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与经验素养,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给矛盾的统一与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提供了帮助。

2.有利于所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针对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可以保证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既能让优秀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也能让落后的学生充分消化课堂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之间统一学习的矛盾。为让每位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应当具有低起点分层次的特点,以使所有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有利于所有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

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数学分层教学能够完整的教材内容体系划分成层次不同的问题,这些形象具体的问题取代抽象的数学体系内容,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反应更为强烈。

二、初中数学采取分层式教学的对策

1.将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二是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学生分层的大原则是: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此外要构建不同层次间的即时调配机制,如果学生自己觉得需要调整的,要及时给予配合,如果教师觉得学生需要调整的,要按照具体情况,重新进行层次划分组合。分层的实施步骤:首先是对班别的调整,根据学生兴趣点的差别,划分不同班级。其次是班内分组,同样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划分为两个或者数个教学目标不同的组别。

2.将课堂教学分层

教学目标实现的大部分工作都要在课堂上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分层策略对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其实施方法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预习指导应该具体且简练,而且要有足够明确的阶段目标。提出预习的关注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关键点的把握,使其在一节课堂上,可以根据关键点进行课堂知识接受。其次,在课堂上,要让班级里新知识接受速度较快的同学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要让新知识接受速度一般的同学能够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寻找到新知识同旧有知识之间的区别,有效的启迪对于不同学生避重就轻的惰性思维的缓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这个环节里,可能有一些学生难以突破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采取让接受力比较好的同学先讲解,教师再进行补充的办法进行教学内容的探讨,直到学生可以全部达到教学目标为止。再者,课堂练习需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先是基础掌握,再是灵活运用,分段进行,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练习题不宜过多,通常以两至三个为合适,在题目安排的位置上,同样是先以落实基础为目的,再以知识深层次掌握为目的,防止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畏难情绪。

3.将学习评价分层

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让教师得到更真实的教学反馈,诊断出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改正教育方法。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哪个层次阶段的课堂上,都尽量照顾到他们的情绪,评价的方式要多以激励与表扬为主,防止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伤害。而在大型考试后的评价上,则应当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阶段性综合表现作出准确评价,在评价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要进行着重观察,如有必要,应当进行谈话型评价,坚持在评价中加入以学习兴趣激发为目标的积极性评价,了解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救。

三、总结

分层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能在隐性层面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很大程度提升了素质教育落实的速度,提升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明显的是降低了差生的数量比例,防止了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洪亮.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2]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3]吴玉勋.谈谈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界,2011(22).

[4]周林.初中数学的导入方法探究[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1(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头南星中学)

作者:李炳良

上一篇:应用经济学论文下一篇: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