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任务服务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任务服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计划任务服务

多任务型制造企业计划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合理运用WBS工具,梳理了构建多任务型制造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方法、流程,提出了在构建计划管理体系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化运营;WBS工具;计划管理体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逐步放开,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也不断增加。怎样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条件下,实现多业务域共同开发,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完成经营目标,是经营者必须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WBS工具,构建有效可行的计划管理体系,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逐级细化、分解,加强企业的顶层策划能力以及各级计划的执行力,有效的促进企业各项指标完成。

1.WBS工具的運用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即工作结构分解,是项目管理中范围管理的核心工具,是进度管理与费用管理的基础。WBS显示并确定了要研制或生产的产品,并将要完成的工作单元与最终的产品系统集成起来。

(1)WBS编制原则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是一个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过程,按层级列出来所有的工作单元,明确了各单元的工作内容并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WBS可以开展制定计划、安排进度、分配资源、估算经费、确定合同、识别风险和进行技术状态控制等工作。

WBS编制包括5大原则:100%原则、颗粒适当、输出明确、唯一性、单一责任者。

(2)WBS核心内容

在WBS编制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产品结构树PBS的建立以及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的工作描述。

PBS的建立过程可以概括为目标—任务—工作—活动。建立PBS产品结构树,第一,要明确项目的研制目标以及工作的输入条件;第二,将项目依据其内在工作结构以及实施过程的顺序进行逐层分解;第三,将项目层层细化分解至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确定唯一责任人,将各个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系统集成起来,就构成了项目的产品结构树。

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的工作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工作内容、输入条件、唯一责任人、时间节点和费用预估、输出成果、在产品结构树中的位置关系等。

2.搭建计划管理体系

在制定计划时利用WBS工具将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形成企业组织的目标结构。搭建计划管理体系,主要是根据企业实际资源与环境条件等现有能力,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做什么、由谁做、做成什么样、什么时间做”的过程。

(1)“做什么”

一个多元化的制造企业,可以依据“战略-规划-计划”的管理决策过程,运用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工具,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从不同层面进行详细解析和注释,形成多个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找到战略规划的有效支撑点。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遵循计划要涵盖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的思想,将与客户签订的产品订单合同、合作协议,自筹经费开展的产品生产、项目研制等内容,统一纳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在经费、人力、设备等资源方面提供全面支持,化解矛盾冲突,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由谁做”

在明确了企业“做什么”的问题之后,利用WBS工具分解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确“由谁做”的问题。

在进行计划分解过程中依据企业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确定不同层级的任务颗粒度与责任人,按照业务分工的不同,对企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将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至职能部门、唯一项目组等最小可执行单元,并确定唯一责任人,从而构建了企业计划由部门(项目簇)承接,部门计划由员工承接的三级计划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这样,在明确任务逐级分解的同时,也明确了各级任务的组织者及相应责任;而从下至上,把所有最小可执行工作包的人员及归属按产品结构树系统整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项目的组织结构分解(OBS)(如图2所示)。

(3)“做成什么样”

计划在形成过程中,涉及不同形式的任务,包括项目、产品、研究等,同样的项目在管理过程也存在产品交付、技术服务等不同的管理状态,而不同形式的任务和不同的管理状态必然也存在着不同的交付标准。

在计划分解过程中,要明晰各个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的工作界面,对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的“交付成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个产品的交付成果,必须是下一级工作包的有效输入,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被下一环节直接使用。

(4)“什么时间做”

最小可执行工作包(WP)也有工作时间节点的描述,这是解决计划“什么时间做”的问题。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资源冲突,而解决关键环节(如图3所示的职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的问题是提高效率、避免扯皮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顶层策划,加强协调,重视“系统集成”的理念。

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先由上而下的明确总任务最终节点及各项分任务的周期,再自下而上的反馈各分任务的生产节拍,根据反馈的结果找出资源冲突点,然后再进行新的一轮迭代,直至解决所有冲突。

(5)计划管理体系

多任务型的多元化的现代制造企业,利用WBS工具经过上述过程,解决了“做什么、由谁做、做成什么样、什么时间做”问题之后,正式形成了计划管理体系。

3.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一个多任务型的多元化的现代制造企业,要搭建计划管理体系,必然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遭遇到各种困难,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沟通、协调,重视系统集成,在计划体系形成过程中需着重关注以下问题:

(1)工作计划界定地越细致、越准确,项目运行就越有序、风险越可控。

(2)恰当处理一级计划和二级计划的衔接性,确保二级计划满足一级计划总体要求。

(3)加强计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管控,使计划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4.结语

不同的企业涉及领域不同,运营、管理方式也各有差异,通过合理运用WBS工具,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搭建适合企业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晓 邹群飞 赵英杰 何雪伟 张体亮

第2篇: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研究生学习期间,任务繁重,时间和管理相对自由,传统的任务计划管理存在任务分配效率低下、跟踪反馈不够及时有效、信息数据无法迅速共享等缺点,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效率,且有助于师生间的信息交互,作者设计开发了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任务管理的规范化,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学业任务完成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有效地消除了师生间资源信息的封闭化;便于实现知识经验的交流传播;提高了研究生的自觉性和竞争力。

关键词:任务计划管理系统;规范化;效率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大,教育信息化已经逐步渗透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研究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尤其重要,而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学习效果和加强师生信息交互的系统。

传统的任务计划管理系统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口头向研究生分配学业任务,并以纸质形式收回,其存在着任务分配效率低下、跟踪反馈不够有效及时、信息数据无法迅速共享等缺点。该系统针对传统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了任务在分配、统计等方面的功能。其优势体现在:第一,规范化任务管理,有效提升研究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效率。第二,降低了运营成本。它不但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和印刷经费,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也大大降低了电话费等。第三,有效地消除了师生、生生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封闭化。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自身良好的协同性能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间学业任务相互独立造成的数据不一致,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度。第四,便于实现学生间知识经验的交流传播。知识经验是研究生在完成学业任务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可以十分轻松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积累、传播和应用,有效解决了因知识经验不足导致的学业任务完成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五,提高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小组成员间的高效沟通为成员个人的发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成员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系统环境

1.硬件环境

服务器CPU:Celeron 1.80GHz;内存:2G;硬盘大小500G。客户机CPU:Celeron 1.60GHz;内存:1G。显示器:分辨率在1024*768以上。

2.软件环境

服务器端:Windows 7、Tomcat7.0、MySQL、JDK1.7、MySQL-Front;数据库采用MySQL,运行于服务器端。客户端:Windows 7。

由于软件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链接操作、网页源码分析等,所以要大量占用CPU资源。本文设计的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建议使用高配置的电脑来运行。

三、系统分析

1.系统功能分析

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质量,有助于研究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互。在规范化的任务计划管理系统中,实现了知识经验的交流传播,提高了研究生的自觉性和竞争力。

第一,管理员应该具有对用户的增、删、改、查操作。

第二,教师可以查看他填写的任务,并可以添加任务,给班长分配任务,可以查看学生的任务数量、学生的任务汇报,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批示,并上传文件(文件包括相关资料及批示意见)。

第三,班长可以查看教师分配的任务,也可以给其他学生分配子任务,对其他学生的任务汇报进行查看,并上传文件。

第四,普通学生可以查看教师发布的任务以及班长分配给他的子任务,可以对这个任务建立汇报,可以查看、修改自己填写的汇报,也可以上传文件。

2.系统可行性分析

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利用Java语言编写,界面提示详细,具有计算机基础的人均可操作,通过简单的环境配置,即可运行程序,代码思路清晰,可按不同要求进行修改,该系统让用户极易上手,操作简单。

本系统使用MyEclipse作为开发工具,使用Java开发语言,MySQL为数据库。开发简单,而且维护起来比较方便,Java语言简单的风格类似于C++,从某种意义上来讲,Java是对C++去粗改良的结果。而且Java语言是完全面向对象的,完全区别于C++的“半面向对象”。它是健壮的,源自于强类型检查和自我内存管理。最重要的一点保证是:Java的安全体系架构稳定且代码是解释执行的,与平台无关。Java语言是多线程的,简言之就是一项任务多点开工。Java允许程序动态地装入运动中所需要的类。

3.系统经济可行性

从成本角度来讲,MyEclipse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软件,开发周期短,开发人数少,一个人即可在短期内实现,这样可以实现投入较少的目的。MySQL是一种关联数据库管理系统,关联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库放在一个大仓库内。这样就增加了数据并提高了灵活性。MySQL的SQL是用于访问数据库最常用的标准化语言。MySQL软件采用了GPL(GNU通用公告许可证)。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代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

四、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的功能需求分析,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可分为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班长模块、研究生模块,以下是对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的详细介绍。

1.管理员模块

用户的管理:管理员主要功能是进行系统维护,并实现对系统用户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2.教师模块

任务管理:教师可以实现对自己发布的任务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汇报管理: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任务汇报并批示。

任务统计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任务数量进行统计操作。

文件管理:进行文件上传操作。

3.班长模块

任务管理:班长可以查看教师发布的任务并实现对子任务的分配及增、删、改、查等操作。

汇报管理:班长可以进行个人任务汇报,也可查看其他学生的汇报。

文件管理:进行文件上传操作。

4.学生模块

任务管理:可以查看教师或班长分配给他的任务。

汇报管理:对任务进行汇报,对自己的汇报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文件管理:进行文件上传操作。

根据系统需求,系统管理员主要的职责是保障系统可以顺利运行,并对系统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操作;教师在成功登录后,可以对自己发布的任务进行管理和统计,并可以查看学生的任务汇报以及上传文件;班长成功登录系统后,可以查看教师分配的任务情况,并对任务进行再分配以及对子任务的管理,同时可以汇报和查看同学的汇报,并可上传文件;学生登录后可以查看任务,并对任务进行汇报,也可以上传文件。(图2为系统用例图)

五、总结

本文首先对研究生任务计划管理系统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系统的主要思路,详细介绍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的模块功能划分及开发环境的搭建;论文详细描述了本系统所用到的技术、开发背景、运行环境,以及详细介绍了本系统各模块的结构、功能。

该系统功能基本符合需求,能够实现对系统用户、任务、汇报的增、删、改、查等操作,还能实现任务统计、文件上传、任务汇报等功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系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页面有待美化、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加以改进,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盖茨等著,童云兰等译.Java并发编程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雷景生,叶文珺,李文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蔡建平.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姜再梁.基于J2EE的任务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5]丁晓宁.基于.NET的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工程大学,2013.

(编辑:王天鹏)

作者:柳菲 王云

第3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内容和任务

(一) 内容

1. 提供足够选择的避孕方法;

2. 介绍常用的避孕方法知识;

3. 胜任的技术能力;

4. 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周密的随访服务;

6. 多功能的生殖保健服务。

(二) 主要任务

1. 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为重点,丰富科普宣传内容,把宣传教育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提高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知情选择: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和良好的服务,在育妇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各种节育措施)。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领域,把技术服务从单纯的落实节育措施拓展到避孕节育全程服务、优生优育服务、生殖保健服务;

3. 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重要标准;

4. 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宣传教育、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相统一的经常性工作机制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概念。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指通过手术(计划生育四项手术)、药物(避孕药物)、工具(避孕套)、仪器(B超)、信息和其他手段,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育行为,并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相关的生殖保健服务。

生育、节育、不育具体内容及围绕“三育”开展相关的生殖保健服务的内容

1. 生育:是指从怀孕到分娩阶段,这一阶段应搞好孕期保健及产后随访。因为搞好孕

期保健是预防孕期并发症、降低难产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护胎儿健康发育、提高母婴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孕期保健包括定期产前检查和咨询指导两方面。① 从确定妊娠之日起开始进行孕期检查。一般于妊娠早期和妊娠20周时检查1次;妊娠28周以前,每4周检查1次;妊娠28周以后,每2周检查1次;妊娠36周以后,每周检查1次。对妊娠过程中往来不便者,检查次数可酌减。如有异常发现,应随时进行检查。② 向孕妇提供的咨询与指导包括:孕妇的饮食与营养、谨防病毒感染,孕妇用药知识、保持良好情绪、衣着与卫生活动和休息、睡眠及姿势、性生活卫生、避免接触放射线及有毒物品,不宜吸烟与饮酒等。③ 分娩后第2天开始至42天之间进行产后随访,这一阶段应掌握产妇的恢复情况、婴儿性别及发育情况,为产妇提供饮食与营养方面的常识,提倡母乳喂养,注意个人卫生,同时宣传节育常识,并督促产妇及时落实节育措施。

2. 节育:是指计划生育节育手术(结扎、放环)及补救措施(人流、引产)。这一阶段应搞好术后随访,向术后育妇提供术后注意事项、营养与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并嘱育妇注意休息。

3. 不育:是指有病而不能正常怀孕和生育的育妇。这一阶段应搞好查病、治病服务,正确引导她们积极查病,首先弄清病因出自男方还是女方,并建议男女双方到条件优越的医疗单位进行查病治病。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建设的意义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是各级政府完成人口计划,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保证措施,是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服务的。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口,而控制人口是通过落实育龄群众的节育措施实现的。如果没有乡镇服务所就无法保证育龄群众及时、有效地落实节育措施,更不能保证对群众采取节育措施之后的入户随访服务,完成人口计划就很困难。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者为群众服务的主要手段,是党政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者沟通群众感情的桥梁,是实现反弹琵琶、间接控制人口的有效措施。彭佩云同志讲,不能老让我们计划生育工作者干“断子绝孙”(得罪老百姓)的事,还得创造条件让我们计划生育工作者干一些群众欢迎的事情。计划生育工作者只有通过乡镇服务所给群众开展免费或低偿的生殖保健服务,才能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才能理解、配合、支持和参与计划生育工作,从而既保证农村的稳定,又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

建立乡镇服务所有利于在农村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降低服务价格、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速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九十年代以来,全国绝大部分乡镇都先后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所,实践证明它在人口计划的完成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专家推算,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了3.38亿人口。如果说九十年代以前是卫生部门和计生部门共同在其中发挥了作用的话,那么九十年代以后应该说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在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不仅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和妇女病的免费(或低偿)检查和治疗,还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随访服务和统计管理。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序管理奠定了基础。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区别

1. 二者目的不同。计划生育服务所是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服务的,而卫生院是为完成卫生规划和救死扶伤服务的。

2. 二者服务的人群不同。计划生育服务所是为健康人群服务的。卫生院是为病人服务的。比如人流、结扎、放取环手术就不是为了治病,与卫生院关系不大。但是为了处理好与卫生部门的关系,同时为了方便群众,让群众有选择的余地,使服务所和卫生院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规定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经过批准也可以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3. 二者服务方式不同。计划生育服务所不仅要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还要对群众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统计管理,更要下村入户开展随访服务。卫生院主要是坐堂行医,没有对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知识,以及统计管理的义务,更没有约束其开展这项工作的机制。

4. 二者经营目的不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以改善干群关系、控制人口、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等社会效益为主。它大量开展的是无偿的,或低偿的生殖保健服务。它是一种政策行为。卫生院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它大量开展的是有偿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所开展的大量工作都是无偿的,如药具发放、宣传教育、数据统计、入户随访服务、干部培训等。

因此,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乡镇服务所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困难更多。不仅有房屋和设备问题,更有法律不健全、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各级政府要把乡镇服务所的房屋建设、器械配臵和人员培训列入“十一五”规划,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创造条件。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工作职责

1.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是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在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并接受县(市、区)计划生育部门的指导. 2. 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模范遵守计划生育节育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做育龄群众的贴心所,贴心人。

3. 围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宣传、咨询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避孕药具发放等经常性工作。

4.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实行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合格证》上岗制度。

5.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必须执行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标准和节育手术常规,做好手术记录和术后登记,防止手术事故发生,确保育龄人员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6. 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类管理。对重点服务对象要做到每月访视一次,逐步建立重点服务对象的经期登记册;对一般服务对象做到每季度访视一次;对随访服务对象做到每年访视一次。

7. 重点做好环情、孕情服务工作。对重点服务对象每季度进行一次环情、孕情服务;对一般服务对象每季度进行一次环情服务。对其中放环两年以上且没有发生脱环和意外怀孕的育龄妇女,可每半年进行一次环情服务。并认真负责填发环情服务证明和孕情服务证明。

 8. 及时、有效地为一孩妇女提供放环服务;为二孩妇女提供结扎服务。对不适应放环、结扎的已婚育龄夫妇及时提供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服务。9.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不宜开展中期以上引产手术。并严禁利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10. 按月上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各项数据统计报表,并指导、协助村计划生育工作室、服务室开展工作。 计划生育节育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提高各级各类节育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服务质量,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特制定节育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一)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二) 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三) 热爱计划生育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满腔热情为育龄群众服务。

(四) 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安全施术,确保手术质量。

(五) 尊重节育者及家属的人格和权利,为节育者保守秘密。做到一视同仁,热情接待,服务周到。

(六) 语言文明,态度和谒,举止端庄,衣冠整洁。理解、关心、爱护自己的服务对象。

(七) 与同行、同事和基层干部搞好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工作。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道德要求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技术和物质保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象是广大育龄群众,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健康人群。因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技术水平,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

(一) 关心体贴,敬意地对待服务对象

广大育龄群众是计划生育服务的对象,是必须依靠的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一切技术服务活动都要从关心、体贴着手,全心全意为育龄群众服务。要将高尚的情感上升为对育龄群众的高度责任感,做育龄群众的贴心人。把群众利益和生育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技术服务过程中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不论服务对象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关系亲疏、经济状况好坏、文化高低、身体强弱,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尽量满足群众的愿望,做不到的,也应做好解释工作。

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言谈举止、仪表都要文明礼貌,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情况,都要言语文雅有度,举止端庄稳重,仪表整洁大方。对服务对象谈话时,要慎重,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该说的话要合乎逻辑,具有说服力。还要替服务对象保守个人隐私,不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不愉快。

全心全意为育龄群众服务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宗旨,服务人员是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只有全心全意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服务活动中谋私的权利,必须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不为名不为利,更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到服务过程中去。

只有对服务对象充满关心,遵守上述职业道德要求,才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信赖,才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 满腔热情,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计划生育咨询,就是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和服务对象就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磋商,服务对象从服务人员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咨询人员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及条件:一是知识广博,富有实践经验。除了有计划生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较深的学问,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一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经验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博中有专、专博相济。二是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具有长期性,各地区的生育政策具有特殊性,技术服务人员在咨询和技术指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理解、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不得提供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建议。三是平等待人,相互信任,并有人际交流技巧和说服教育的能力。由于经济、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每个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具有明显的个性,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技术服务人员要在与服务对象建立起平等、信任、友好、知心的交流氛围的基础上,调动群众自我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以良好的交流能力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

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做到热情服务,举止有度。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亲切、大方是取得服务对象信任的首要条件,只有获得了服务对象的信任,他(她)才会将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告诉服务人员,才有可能接受服务人员的说服和指导。因此,技术人员要视服务对象如亲人,找出交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语言,态度自然、说话和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构成双向交流,达到咨询和技术指导的目的。

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决定了对各个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和语言特点,服务人员要让服务对象倾诉所想,如果服务人员表示出心不在焉或急于转变话题,服务对象就会感受到不被尊重,就会失去对咨询和技术指导的信任和合作。尤其是服务对象对咨询和指导已经产生不合作倾向时,服务人员更要表示出极大的热情,耐心和蔼地对待服务对象,肯定服务对象言行中的正确成份,用对象能够接受的正确观点说服对象采取正确行为。

(三) 因人而异,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庞大的育龄人群中每个人有生育能力的时间长达数十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为群众提供足够选择的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避孕节育方法和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给群众带来的身心痛苦。

大量实践表明,向不同婚育阶段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知识咨询,可以使服务对象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避孕节育知识和方法,以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指导育龄群众选择安全、价廉的避孕节育方法,可以提高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方法的可接受性和满意程度。因此,服务人员在指导服务对象选择避孕节育方法时,要注意区分对象的婚育状况,年龄、经济状况、生殖保健需求、身体健康情况、个人爱好,以便提供个别服务,使群众能选择到适合本人情况或本人喜欢的避孕节育方法,满足群众计划生育需要。服务人员要指导育龄群众一选措施--是避孕还是节育;二选方法--是用器具还是用药物;三选类别--是男用器具还是女用器具,用长效药物还是短效药物,用口服的还是注射的;四选药物合理--适当更换用药品种,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五选质量可靠--指导群众识别避孕药具质量保证标记,避免误用变质、过期药具;六选效果--宣传指导群众正确使用避孕药具,充分发挥避孕效果。 (四) 精益求精,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尊重科学,精益求精,是古今中外医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

对服务对象的健康负责,就是对群众的幸福负责,也就是对计划生育事业负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基础。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目的。所以,任何一项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不能有丝毫马虎。比如,放臵宫内节育器前,要认真排除禁忌症,如果发现有炎症,必须悉心治疗,待炎症消除后才能放臵,千万不要怕麻烦、图省事,否则很可能会加重炎症,给服务对象带来痛苦,甚至影响家庭幸福。

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如何,与其效果好坏密切相关,技术服务人员平时要苦练操作基本功,养成严守操作规程的习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确保手术安全无差错,把每例手术操作当成“第一例”对待,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五) 悉心指导,帮助育龄群众实现满意的生育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生育观念更加文明、健康。广大育龄群众对生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享有满意而安全的性生活,妇女能够安全地怀孕和生育,能够获得良好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特别是在优生优育方面,要求“生一个好的孩子”--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提高生育质量方面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者应悉心指导,不断满足人们一生中不断改变的生殖健康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开展宣传、咨询和服务。例如,为了指导群众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要使群众明白避免近亲结婚,开展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检查、产前诊断、防止致畸因素是保证优生的重要措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要坚持科学性与原则性的统一。提倡婚前检查把好关,说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者放弃结婚或暂缓结婚;告诫男女双方都患有相同遗传病者,不应当生育;产前诊断要慎重,即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方式保证胎儿健康;孕期保健服好务,即指导母亲避免致畸因素,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生一个好孩子”的生育愿望。同时,要严禁借产前诊断进行非医学原因的胎儿性别鉴定。这样做既不道德,也是违法的行为。

(六) 尊重隐私,解除育龄群众的心理和生理障碍

育龄群众向服务人员要求提供技术服务时,对服务人员寄予了极大的信任,将自己内心的、身体的、不向别人公开的隐私说了出来,服务人员必须为他们保守秘密,不能随意泄露,避免给服务对象造成痛苦,影响其家庭幸福。患不孕(育)症的育龄群众,集中了家庭的痛

苦,渴望得到生殖技术服务的心情是急切的。他们的焦虑心情代表着家庭的强烈希望。同时,他们又极为敏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服务人员在接待这部分服务对象时,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替他们严守秘密,一方面疏导其焦虑、急躁、灰心丧气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热情询问,仔细倾听,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为他们提供生殖技术服务,全心全意解除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障碍,以满足他们的生育要求,实现其家庭 的美好愿望。

(七) 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

几千年来,妇女只是生育的工具。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发展,妇女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广大育龄妇女摒弃旧婚育观念,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工作和事业上,要求主动掌握自己的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尊重她们的选择,努力帮助她们减少非意愿妊娠。非意愿妊娠,是育龄妇女在没有心理准备和妊娠愿望的情况下发生的妊娠,因此,非意愿妊娠给妇女带来的不只是负担,甚至是痛苦。尤其是育龄妇女在身体状况不允许的情况下产生的非意愿妊娠,不光带来了负担,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减少非意愿妊娠,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避孕药物、器具或节育手术阻止精卵结合,影响受精卵发育或阻止着床而达到控制胚胎形成,是减少非意愿妊娠,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在运用药具和手术时、要注意: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权利。群众树立了正确的生育观念并掌握生殖保健知识之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避孕药具和节育手术的种类、方法,服务人员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技术指导。同时,对不恰当的选择要通过咨询、宣传达到减少非意愿妊娠的目的。如对只生了一个孩子就要求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要动员她(他)选择其它长效避孕措施。

遵守操作规程,技术上精益求精。施行节育手术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制定的《节育手术常规》,严格掌握禁忌症和适应症,对那些不宜手术的服务对象要劝解不予手术;无手术禁忌者,也要尽量选择简单、创伤小的术式。夫妇双方都愿意手术时,建议一方接受手术。手术前,解除受术者的紧张情绪,介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取得受术者及其家庭的谅解及配合,请他们签订手术同意书,这样既体现了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对受术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和承诺,也意味着受术者及家属对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的信任。手术中,要对受术者体贴入微、耐心和蔼,手术操作必须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严格无菌操作,遵守规章制度,全体施术人员要精诚团结、密切合作,避免任何差错发生。如果出现差错,手术者要认真对待,忠诚老实,随时纠正,立即报告,迅速解决,决不能心存侥幸,将错就错,更不能故意隐瞒,推卸责任。手术后,要精心护理,防治并发症,还要注意心理护理,给受术者营造愉快、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减轻和消除受术者的思想负担,促进早日康复。

第4篇:热作12316服务平台任务需求

一、热作12316信息服务WAP网站

(一)界面内容

主菜单:

1)首页:

(1)农情农事:农业新闻

(2)公告信息:农业信息公告通知

(3)热作政策: 热区热带作物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相关政策、热带作物优惠政策和热带作物发展扶持政策等动态信息。

(4)科技动态:热带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新品种改良,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现代加工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等。

(5)科技服务:服务三农、科技下乡、科技合作的工作动态

(6)实用技术:绿色果蔬、新特品种、土肥植保、病虫害防治

(7)致富信息:农民致富信息

(8)名优产品:热作名优产品推荐

(9)友情链接

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②农业部

③科技部

2)生产动态: 世界热区主要热带作物的栽培面积、收获面积、产量、等动态信息。

3)管理动态: 关于世界热区热带农产品生产、销售、进出口等管理方面的动态信息。

4)农情灾害:世界热区热带作物农情信息,如气象灾害、病虫害以及农作物受损情况、相关部门的应急措施等动态信息。

5)质量安全:热带作物农业投入品、标准制定修订及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绿色食品等质量安全与认证的信息。

6)热作商务信息:热区热带作物产品价格、产品市场供应需求、热带农产品交易、企业推介、项目招商。

7)贸易动态:世界热带作物进出口量、进出口价格等动态信息。

8) 热线问答:在线问答答疑信息

(二)后台管理

1、 登陆页;

2、 功能树:(及对应界面)

人员管理:– 增加

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编辑 农情农事管理– 增加 公告管理– 增加 科技动态管理– 增加 科技服务管理– 增加 实用技术管理– 增加 热作政策管理– 增加 生产动态管理– 增加 管理动态管理– 增加 农情灾害管理– 增加 质量安全管理– 增加 热作商务信息– 增加

贸易动态管理– 增加

编辑编辑 热线问答管理– 增加

二、热作12316短信服务平台

(一)产品内容:

1. 基于.Net平台的WEB版热作12316短信服务系统平台;

2. SDK: 数据库接口、DLL/EXE接口、SOCKET接口、HTTP GET接口等。

平台简介:热作12316短信服务平台,由海南省农业厅、热科院所组织农技人员,定期向有需要的农民发送农业短信。农业科技110也可以通过热作12316短信服务平台发布农产品供求、企业推介、项目招商等信息,信息经后台管理人员审核后显示到“热作商务信息”相应版块;可以咨询农业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市场动态、农产品价格;可以查询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绿色食品等认证(审定、登记)信息;可以了解最新的农业资讯、农事动态、灾害预警等信息。具体发送方法是:编制短信内容,发送到089812316。

本服务平台要求连接的“12316”为海南省中国电信12316专用号码,当海南省内用户拔打12316号码时,可连接到本12316服务平台;海南省内手机用户向本12316短信平台发送相关咨询请求时收取0.1元通信费,而手机用户接收本短信平台相关信息时,不收取任何信息费。

注释:“12316” 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中国电信)。是为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便广大农民群众投诉举报以及更便捷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三农”信息服务,农业部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申请并被核配了“12316”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

(二)产品功能

1.通讯录可以用记事本、EXCEL、CSV等格式导入导出;

2.通讯录分群组(区域-市县、乡镇、村)层级管理,支持文件导入联系人,支持联系人信息备份恢复,并可以分子目录;

3.短信自动发送,支持号段、群组群发,实时或定时发送

4.短信自动接收存储,自动辨别发信人,可指定用户收阅

5.短信分信箱管理,分为待发送信箱、已发送信箱、发送失败信箱、收信箱

6.支持常用短语维护,可在短信编辑时插入短语

7.支持自动路由,按收信人手机号自动分移动、联通网关发送

8.支持短信自动分割功能,短信内容超过 70 字自动分割分条发送

9.支持自动回复功能,可定制短信自动回复代码及内容,并支持动态回复扩展功能。

(三)、后台管理系统

1.后台管理系统权限与角色:

(1)管理员;(2)农技人员(业务人员);

2.后台管理系统功能:

(1)短信通讯:实现短消息的收发处理和短信内容入库。

(2)短信收发有效性保护:保证短信能有效发送,且不重复。

(3)短信内容监控、过滤:对上下行短消息内容根据设置的关键字进行监控、过滤。

(4)短信业务路由:根据短信接入子号、短信内容指令、业务代码对收到的短信进行业务路由,转发到相应的业务模块,并能实现路由优先级管理。

(5)支持多运营商、专用短信特服号接入。

(6)短信通讯状况的监控、异常处理和告警。

(7)短信批转:平台可实现短信流量批发转售功能。

(8)统计功能:支持以业务种类、业务代码进行统计;支持按条、内容等多种统计模式;提供短信收发统计(包含短信收发的详细日报表、月报表);。

(9)业务自开发:系统提供多种应用开发接口,满足客户快速自行开发应用的需求。

(10)业务维护管理:提供GUI、WEB等方式的业务管理功能,包括配置、业务数据备份、业务数据查询统计、鉴权管理等。

(11)系统维护管理:系统配置、实时监控、异常诊断、报警、故障自恢复等功能。

(12)短信日志:对上下行短消息及其通讯过程进行全面记录。

(13)系统特性:多协议支持:中国移动CMPP 2.0、3.0、中国联通SGIP 1.2、中国电信SMGP1.3 2.0、中国网通CNGP 1.0 2.0、SMPP 3.3 3.4

(14)多业务开发接口:数据库接口、DLL/EXE接口、SOCKET接口、HTTP GET接口等

(15)高处理性能,电信级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软件设计采用了并行处理和消息队列机制,保证了系统性能;根据CMPP 协议特点,采用了滑动窗口机制,大大提高了短消息收发的速度。

(16)单节点支持多业务同时运行。

单节点处理性能:

- 发送速率: 600条/秒(不写数据库),200条/秒(写数据库)

- 接收速率: 800条/秒(不写数据库),300条/秒(写数据库) - 占用系统资源:大约在 30%~40% CPU(PIII 2.4G, RAM 1G)。

(17)支持多节点级联扩展,系统支持平滑扩容。

第5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任务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分析掌握辖区内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形势,及时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整合辖区公共服务资源,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公开服务项目、办事程序,为辖区内群众提供“一站式”、“精细化”服务。

3、组织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统一受理、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置各类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

4、开展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组织治安大巡防活动,有效提高基层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

5、组织指导辖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夯实基层基础。

6、强化对人的服务管理,深入开展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服务管理、重点人员服务管理、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等工作,提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水平。

7、协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安全生产监控、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工作。

8、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第6篇: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 许耀桐 傅晋豫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服务型政府应具备的四大标准和四大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既顺应了世界公共行政发展的潮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本文根据服务型政府的标准和目标以及中国具体国情,提出当前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几项主要任务及其相关对策。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既顺应了世界公共行政发展的潮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四大标准和四大目标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当前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归结起来,应具体化为下述主要任务。必须加大建设力度,才能使之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1、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政府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早在19世纪提出来的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的观点,毛泽东曾据此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该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更好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可以说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政府和官员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2、确立政府职能有限理念

中国要破除“全能政府”的观念,确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所谓“有限政府”,即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逐步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但是,政府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发挥着强势的支配作用,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一些政府部门仍热衷于管理那些管不好也不该管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事情具有既得利益可寻。如何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事实上就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要求政府实现“自身解放”。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下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3、推进政府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服务型政府必然是法治政府,推进法治建设,塑造法治政府,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关键,是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的需要。法治政府的形成和运行,就是要保证如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推进政府民主化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9月1日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提出“权为民所赋”。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政治官员必须经由人民授权才是合法的。目前,我国政府的政治官员主要靠选拔任命产生,这不利于落实人民群众民主选举的基本权利。在现行干部选拔任命制度下,公务员的晋升主要依赖于上级部

门及其领导的信任和赏识。结果导致官员“眼睛朝上看”,把主要精力用于领会上级意图、揣摩领导心思,而不是“眼睛向下看”,更好地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服务。如何转变官员“眼睛向上看”的不正常现象呢?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组织竞争性的民主选举,让人民拥有从若干个政治精英中选择行政首长的权力。在民主选举的制度之下,选票捏在老百姓手中,官员就不能无视群众,而必须眼睛向下看。一旦离开群众,就意味着自己没有当选的机会。由此可见,只有发展和完善民主机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治官员并将政府官员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切实保障政府官员勤政为民。此外,政府还要拓展有效的公民参与渠道,通过完善立法听证、决策听证、价格听证等途径,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力,将民意测评和人民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政府的重要指标。

5、建立权力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的权力需要分解,政府的权力更需要制约。英国政治学家阿克顿早就指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对于政府权力,需要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防范措施,也就是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分开和制约,在政府的权力范围内实行分权并建立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只有建立权力制约和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防止出现任何个人和组织过分集权或独揽大权的极端情况,制止政治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观随意性。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权力结构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大构成部分,使这“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样一种“三权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从根本上防止了对权力的滥用。

6、推进政府绩效建设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都奉行预算为本,而不是绩效为本或结果为本。于是之造成从中央到地方,每个政府部门竭尽全力去扩大自身的预算基数,以便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预算。与这样的预算型政府不同,绩效型政府则十分注重投入——产出结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结果为根本,以实际绩效作为财政预算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绩效评估,是改进政府治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进政府绩效建设,需要改变以往的重决策、轻执行、轻评估的状况,尽可能地拓展公民参与渠道,科学设计绩效评价的要素、指标和程序,特别是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突发的公共事件,应采取外部评价机制,成立独立的评估机构,通过组织听证会、民意调查等方式,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7、推进政府透明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所谓实行权力公开、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是建立透明化政府。透明化政府,是指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实施的管理措施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开,凡是不公开的政策不能实施。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实施的管理措施,表现为政府信息。将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参与和完善政策过程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管理和政策优化出发,除涉及国家机密、社会安全和商业秘密外,政府管理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以及公共政策和调研报告等,都应当对社会公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当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法》,中国在2007年4月也已经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和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知情权),被一系列的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已经为建设透明政府,实行阳光下的公共行政,为公民参与和政府评价,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近些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虽在不断发展,但也存在着故意隐瞒涉及重大社会利益或政府治理失败的那些政务信息。为此,还必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取信于民。

8、推进政府责任建设

推进政府责任建设,即要构建责任政府。所谓责任政府,即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双胞胎”,政府有权力、必担责,权力连带着责任,“责任也必然离不开权力,问责制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

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2009年7月13日,中央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的主要有决策严重失误,工作失职,管理、监督不力,滥用职权或者不作为,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用人失察、失误,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七项。同时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分为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五种问责方式,轻重程度各有不同。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一年时间到了,才可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其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9、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即建设电子政府。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高效的、便捷的政务信息和政府服务。电子政府朝着这样一个理想的服务形态发展:第一,在公民尚未进入政府机关时即可获取大量的、丰富的信息;第二,公民只要在单一机关办事,所有的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的事情立等可取;第三,如果公民申办的事情牵涉到多个机关,那么可在一处政府机关即可全部办理;第四,公民也无需直接进入政府机关,完全可经过电脑连线申办。政府的公共服务,将朝着“单一窗口”或“跨机关”的“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说,电子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更具有高附加值。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行政向着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理念、政府治理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出了巨大的冲击波。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因此,要加快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着力建设一个无缝隙的政府(seamless government),即公民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服务。

10、推进政府反腐倡廉建设

服务型政府必然是廉洁政府。推进政府反腐倡廉建设是塑造廉洁政府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各级政府面临着反腐倡廉的严峻斗争。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根据国家预防腐败局公布的数字,1982年至2011年30年中,因违犯党纪政纪受到处分的党政人员达420余万人,其中省部级官员465人;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的省部级官员90余人。最高检察院报告,2011年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5万余件,其中大案1.8万余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200余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2012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工作时指出,加强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完善境内外追赃追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追缴赃款赃物计77.9亿元,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31人,同比上升27%。2013年1月9日,中纪委、监察部发布了2012年大案查办情况,全年因贪污贿赂受处分达30315人,平均每天83人。这些事实说明,政府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塑造廉洁政府形象。为此,要加大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积极探索并实行财产申报制度,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发生。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晋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谈党建目标新定位

2013-08-0

2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高新民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三型”党建目标的提出,无论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需要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来看,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党建目标定位。

一、党建目标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三型”党建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长期探索自身建设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党的建设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在党的历史上,党建目标历经若干变动,并在变动中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种种艰难曲折,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确定了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党建目标,即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这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适应的、摒弃了王明时期关门主义错误、为夺取革命胜利而确定的党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这一党建目标的正确性。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明确把党的建设定位于“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202页)。今天看来,这一目标定位依然是正确的。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方面,党的八大做了有益探索,如指出执政的党易于产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把联系群众、坚持集体领导等作为重要内容在大会报告和修改党章报告中做了全面阐释。这是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重要一步。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偏差,导致党建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建目标走向了极端,形成了“五十字建党大纲”(又称“五十字建党方针”),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在这一高度阶级斗争化的党建目标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出现严重偏差,导致“文革”结束后党建拨乱反正成为艰巨任务。换句话说,本应在八大之后完成的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没有完成。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思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的问题。遵循这一思路,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并提出一系列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要求。从十二大开始,历经多次代表大会的发展,党建目标的内容逐渐丰富,十七大把党建目标定位于“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这期间,党中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党的性质定位于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对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入党资格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界定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取得政权的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已经大体告一段落,标志着全党层面的执政党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转型,十八大才能够把党建目标定位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代表”在党建工作转型中具有重要的链接作用。

历史表明,一方面,党建目标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表现为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不变,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进行党的建设的传统始终不变;另一方面,随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客观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党建目标也呈现出强烈的阶段性。没有阶段性变化,就没有党的与时俱进,就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客观形势。能够把连续性与阶段性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

二、“三型”党建目标是面向社会的转型

如果说,对党的性质定位于两个先锋队、界定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等体现了向执政党的转变,那么,“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党的建设的部分转型。这里所说的部分转型,是指在性质、宗旨、指导思想不变的基础上,主要是部分功能、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外部形象的转型,是面向社会的转型。

这一转型之所以需要,恰恰是社会转型的伴生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国企改制,衍生出一个与计划经济时代具有重大不同的社会。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上,人们从事工作的单位不但控制了人们的工作岗位,也控制了与单位相应的各种社会资源,也是社会管理单位。如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一级政权,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单位;企业单位政企不分、党企不分,经济、政治、社会内在地捆绑在一起。由于社会生活高度同质化,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导致执政党在社会领域的活动方式与在政权内的活动方式没有太大不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量的群众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的就业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的流动性、独立性大大增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独立思维能力、民主与法制诉求也越来越强。在这一背景下,党组织传统上以行政权力领导群众、支配社会的领导方式、活动方式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更折射出部分党组织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不完全适应社会变化,特别是社会对话协商机制、沟通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健全。这意味着,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建需要有一次面向社会的转型,其方向就是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要,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才能动员群众、凝聚人心,才有所谓稳定,有所谓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恰恰是基层党组织出于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党的十八大对基层经验做了整合,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综合在一起,把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上升为全党的党建目标,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特点、突出特征就是学习、服务、创新。这一定位契合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实际。

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来看,基层群众自治有了重大进展,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权利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民主政治的最大亮点。基层直接民主尽管存在诸多值得改进的问题,但退回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管理模式基本不具备可能性。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事实:在村民直选的压力下,不为群众服务,难以当选;即使通过贿选当选的村干部,如果任期内基本没有为村民服务,下次就需要以更高的成本来竞选。有些地方虽然有家族势力或其他干扰,民主质量或许不高,但是人民群众毕竟习得了一种民主的习惯,也不可能再退回到过去的时代。当然,只有当民主政治发展到以服务社会、尊重群众利益来竞争的时候,这种民主政治的形态才是健康的,才是会得到社会整体认同的政治形态。执政党的作为在此应成为一种导向、风向标,以学习、服务、创新来推动、带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健康发展。

这一面向社会的转型,从内容上看可以作多重理解。一是从党的功能来看,党承担着政治动员、社会整合、制定政策、向政权机构输出精英等政治功能,但这些功能只是应然的功能,不代表实际上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党的政治功能只有在得到社会认同的前提之下才能使实际效应最大化,而获得社会认同的主要

途径是为其服务。二是从领导方式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政权力不能随意行使的领域,党可以发挥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凝聚力更多地源自软实力,源自党自身的形象、作为。因此,党组织与社会一同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创新,以服务姿态、具有强大亲和力形象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力行使者形象出现,就是党在社会领域的当务之急。科学、民主、依法行事,就是党的领导方式转变的方向。三是从党的活动方式来看,需要向灵活、多样、开放、社会化转变。所谓开放是指在社会领域党的某些活动面向群众开放,党员与非党员均可参加。各地基层出现的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建设学习型社区相结合,党员、非党员均可参加学习活动,以及党组织号召党员和非党员共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都体现了开放姿态。在社会独立性日显的背景下,关起门来搞党建难以对社会群众产生影响,从而使活动本身失去意义。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党的活动内容为社会所需,另一方面指活动方式能为社会心理所接受,由此才能吸引党员和群众参与。

三、“三型”党建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依据当代中国实际提出的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目标,特别是把服务定位于党建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

先从党的代表性来看。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对于政党的理解首先强调其阶级性,强调其对于阶级的领导地位,为阶级、为人类解放奋斗是党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而“三型”党建目标—特别是服务型政党,更多地反映出为全体人民、社会的服务。这一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党的代表性问题—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条件变化的结果,也是执政党的显著特点。换句话说,如果不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党是不可能得到最广泛的群众支持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国人民,是执政党的必然选择,是党的宗旨和手段的有机统一。

再从党的社会工具性来看。社会之所以需要政党,是因其原本是社会的工具。虽然这种社会工具的作用首先在政治领域中突出体现出来,但任何政治行为最终都是为了社会层面的目的。服务于党所代表的群众、服务于社会是党天然的职能,没有这种服务,党的工具性作用也就不存在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充当了社会的工具—反映社会发展趋势、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这种工具性作用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也是相容的。邓小平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作修改党章报告时就已精辟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群众,正因为、也仅仅因为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换句话说,只有服务群众、服务于社会,党才有资格领导中国人民。至于这种领导核心作用是以权力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体现出来,不是由党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它取决于时代所能提供的条件。邓小平还有一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时代越是发展、前进,我们就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党之所以被社会需要,党的生命力、活力、战斗力、创新的源泉,均来自于此。

此外,党定位于服务,与社会组织的区别何在?在现代社会,同一功能可以由多个组织分担、而同一组织虽有主要功能但也可以有其他功能,已经是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党与社会组织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担了一定的服务功能,而在于党以执政、从事政治活动为主要活动手段,而社会组织大多数以人道主义、公益活动为主。说到底,不能以僵化的政党观看待问题,如果我们把现代政党仅仅理解为只在狭义的政治领域内活动,那么共产党就没有发展的出路。只有以与时俱进、现实的需要来看待问题,才能够理解“三型”党建目标。

至于“三型”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服务型是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党组织的内在素养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为了更好地服务,需要不断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既是精神状态的反映,也包含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创新党建工作形式。

第7篇:关于印发2018服务工作报告和服务重点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关于下发2018服务工作报告、

旅客满意度目标值和服务重点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

根据2018服务工作整体安排,现下发****2018服务工作报告。经研究,将2017上级服务评价提出的问题和还需持续推进的重点任务、2018服务工作重点任务、上级和******服务质量体系建设专项行动任务,一并整合,分为旅客满意度阶段性目标值分解表和服务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下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对接细化各项任务的落实措施、推进计划、责任人与效果评估办法,认真推进服务工作任务并取得实效。

各*****应根据所签订的服务工作目标责任书、服务工作安排和上一服务大检查情况,立足实际,制定并落实好本单位的服务提升计划。

请各单位确定对接联系人,涉及对任务分解中可能存在的标准、协作、项目确认等问题,以及在服务工作协调、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与质量安全部保持联系,力争及时予以解决。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附件:1.*****

-1- 2.************* 3.************* ***********************

****年*月*日

-2-

第8篇: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07-12-21发表评论>>

我国广播影视体制改革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广播影视的市场服务体制,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二是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制,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广播影视的公共需求。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部分,目前它们各自面临不同的任务。在城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提高水平,改善服务;在农村,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加快普及,提供基本的广播影视服务。因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应以农村为重点,并在农村探索制度创新的经验和道路。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紧迫的任务。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在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中,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都处于基础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来看,加快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已经到来。抓住机遇,加快和创新制度建设,构建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历史任务。

一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及其体系的基本内涵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它既具有文化服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传播媒介的特殊属性,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信息的电子传播载体和服务平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为满足农村群众对广播影视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相关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其目的是通过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电影在农村地区的放映,使农村群众听到听好广播、看到看好电视和电影,为他们提供社会和政策信息、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和娱乐节目服务等,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和信息需求,保障和实现其基本文化权利。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公共产品的传输覆盖基础设施;二是基本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三是农村或农民、农业专业频率频道;四是基本的农村和农业节目。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包括固定影院和流动放映设施;二是放映的基本场次;三是切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教片和故事片放映。

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它包括以下六个子体系:一是组织体系,即广播影视的各类主体,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机构和服务运营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二是体制机制体系,即保证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如传输覆盖体制、财源体制、节目生产供给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三是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主要是地面、有线和卫星等传输覆盖网络,制播设施设备以及电影放映设施设备;四是内容服务体系,即可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节目;五是政策法规体系,即政府为保证公共服务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六是监督评估体系,包括制订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标准、指标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评估机制。

二 现阶段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特征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为国家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并成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以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在200

5、2006年两年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政策推动成为现阶段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逐渐成形。在这一过程中,以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逐步深化,政策推动的力度越来越大。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巩固和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4]64号),正式启动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提出了运行和维护经费原则上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的政策。中央财政将对纳入“西新工程”实施范围的新疆、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省的藏区“村村通”工程维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到2006年底,全国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有效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以及公共财政的投入,其政策目标是全面实现71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提供政策保障。这意味着国家支持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政策有了重大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创新和突破中,出现了四个转变:一是政策目标从模糊到具体的转变;二是政策措施从抽象的原则到实用和可操作的转变;三是政策手段从单纯的财政投入到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电价优惠和配套改革等“组合拳”的转变;四是政策层次从部门政策到国家政策的转变。通过政策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职能向政府归位,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被赋予了相应的职责,政府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这些政策已经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二)公共财政投入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央政府把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突破资金瓶颈作为推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建设的基础性举措。在“村村通”工程方面,从1998~2005年底的8年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超过35亿元;200

6、2007年两年间,中央政府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上就投入30亿元;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除了投入巨资发射直播卫星,以卫星直播方式解决无线覆盖不到的偏远“盲村”之外,还将投入34亿元,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盲村”建设进行补助。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23亿元扶持部分中西部22个省区的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资金将超过20亿元。这样的投资力度在农村文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国家明确了各级财政投入的责任,建立了各级财政的分担机制,这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撑。

(三)技术创新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广播影视产业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了广播影视公共服

务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体制机制的变革;另一方面,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在“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的初期,由于采用传统技术,工程推进进展缓慢,效果欠佳,农村群众热情不高,“村村通”工程出现了“返盲”现象,农村电影放映面难以扩大。技术创新改变了这一局面。在广播电视方面,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行无线覆盖、有线联网和卫星覆盖,三者并用,使得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得以迅速发展,收听收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电影方面,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开创了农村电影发展的新时期。原来的胶片放映变成数字放映;原来的影片逐级发行变成了总发行机构到放映点的直接发行;发行手段由拷贝的传递变成了卫星传输,农村电影放映技术和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四)体制机制建设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1998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来,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经历了从工程建设向体系建设转型的过程。从只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建设、内容建设和监督检查等多头并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农村广播影视体系的核心逐步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农村广播电视和电影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正在转型,逐渐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成为独立法人和独立核算单位,既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在财政体制方面,公共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并开始实施分类投入,主要投入无线传输等纯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网络等准公共性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多元化筹资;内容服务投入主要依靠电台电视台创收和自筹经费。服务业务开始分类,无线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作为纯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两个方面都实行免费制;有线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方面收取一定的收视维护费,而内容服务实行免费制。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民营企业和个体放映,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行放映主体。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正在形成既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又顺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逐渐从事业主体向企业主体过渡,从行政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间接提供过渡,走上“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道路。

(五)制度创新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遇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为解决这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政府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改革创新,从根本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实施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探索“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的新路子和新经验。从中央、省两级政府的政策措施来看,政府正着力把“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政策固定下来,并推广开去。稳定而富有成效的政策也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预料,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正在农村逐渐成形,以组织支撑、财源支撑、政策支撑及管理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艰巨任务。就面临的机遇来说,一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力度空前加大;二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获得强大政策支持;三是“十一五”全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将全面提速。

然而,尽管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农村广播影视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且局限于工程建设;这两大工程建设还难以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面临四大主要任务。

(一)尽快实现广播影视服务在农村的普及

现在,城市广播影视实现了普及,但在农村,许多地方还看不好甚至看不到电视和电影,也听不到广播。在农村普及广播影视是我国广播影视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还有776万个广播电视“盲村”,5000多万人收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就有线电视而言,农村入户率才17%左右。数字电视在城市已进入推广阶段,而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才起步。就电影来说,全国农村基本上没有固定影院,相当多的农村还是电影放映空白点。从这些情况来看,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还处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普及阶段。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不管是无线电视,还是有线电视,抑或卫星电视,不管是电影流动放映设施,还是固定影院,都是公共产品,政府应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保证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

(二)加大投入,促进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

经过几年的发展,城市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水平已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数字时代;但在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许多地方无线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短缺、功率低、传输效果不好、传输节目套数少。小片网传输质量差,有线网络覆盖水平低。农村电影的放映设备陈旧,16MM放映机声光效果差、拷贝少、影片陈旧,缺乏吸引力,许多地方没有固定放映的地点,即使有也基本上瘫痪或者废弃。因此,不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片源供给都亟待加大投入和更新升级。

(三)增强公共服务节目供给能力,实施内容建设工程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两个部分。随着基础设施普及面的逐步扩大和基础设施水平的逐步提高,内容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成为当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村群众占到全国人口的70%,他们既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需求,也有其独特的需求。如今,农村群众已从单纯的求乐、求懂,变为求富、求知、求乐、求趣,需要通过广播影视获得科技信息、致富信息和法律法规知识。但是多年来广播影视节目去农村化倾向严重,不管是在专业频率频道、对农节目以及电影方面,都较少考虑到农村群众的真实需求。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节目的有无、好坏、是否符合农村群众的需求,关系到能否实现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还关系到广播影视事业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农频率频道建设和农村节目建设,同覆盖网络建设一样紧迫。给农民提供供求对位的影片,是保证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有效性和吸引力的前提。加强内容建设包括,提供广播电视基本频率频道和供需对位的节目以及满足农村群众独特需求的电影节目。各级电台电视台在频道设置和节目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需求。农业省和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省应在省级台开设农村频率频道,在综合性频道中应有适量的针对农村群众的节目;市县台应以对农服务节目为主体。在电影方面,应加大投入,强化政策引导,扩大农村题材优秀故事影片和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科教片的制作。

(四)健全制度安排,提供制度保障

如果说以上三项任务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当下的主要任务,那么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基于现实情况,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则是比上述三项任务更为重要的任务。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作出制度安排,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一方面,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差别极大,在同一区域内部不同的县差别很大,甚至同一个县不同的乡村区别也很大;另一方面,传统技术下的基本普及工作还未完成,而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技术浪潮已汹涌而来。在新技术和新体制环境下推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新的制度安排应妥善解决八大问题:一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定性、由哪些主体来提供以及如何提供;二是分类与分类提供;三是什么是基本服务和非基本服务;四是基本服务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定量;五是基本服务在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上分别如何确定;六是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哪些环节和领域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哪些政策来调控,这些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应采取哪些政策手段;八是如何实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供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些公共产品可由社会生产和提供,哪些需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

四 推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创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逐步完成,根据计划经济体制设计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已经失去了旧的体制基础,应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总结“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经验,从制度层面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这种创新已不仅限于某些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而需致力于公共服务整个体制机制和规则的改革和完善,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能得到长久稳定的制度支撑。

1确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及其社会效益,决定了它的提供应该遵循以下六条原则:一是必要原则;二是可及原则;三是基准原则;四是均衡原则;五是绩效原则;六是阶段原则。

2建立多元统筹的财源体制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频率频道建设和节目制作,都离不开财源支撑。因此,创新财源体制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财源是政府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有稳定的财源,当时农村广电服务尽管是低水平的,但基本得到了普及。其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广电服务失去了经济基础,加上近年来政府财政改革,主要由广电部门自筹经费投入,导致经费匮乏,服务难以为继。针对这一教训,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必须建立多元稳定的财源体制,使得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不致因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失去财政来源。

3建立分级负责体制

现阶段,农村主要是指县以下地区,由县级政府管辖。以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责任落在县一级,由于县级财力偏弱,县级广电市场经营空间小,实力弱,难以保证应有的投入,导致农村广播影视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严重滞后。实际上,农村发展不仅是县级政府的事权,也是中央、省、地市政府的事权。根据事权与财权对等的原则,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应建立分层责任制。

4培育主体,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在农村节目制作方面,除了电台电视台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农村电影拍摄。总之,应打破垄断,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领域。鉴于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存在市场失灵,为调动多元主体提供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采购、补贴或价格管制来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

就农村电影放映服务来说,应改革过去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互相脱节的旧体制,建立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在农村电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电影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和培育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当前,要加快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建立以地市公司为龙头,把县公司纳入其中,吸收社会资本,按现代企业运作的农村数字院线公司,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院线为中心,以市县电影公司为主力,以农村放映队为基础的放映组织体系。

5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

根据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吸取已经取得经验,针对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制定有关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法规规章,规定有关各方的责任、义务,确定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促进、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

此外,还应分类供给、分类消费,逐步建立公共服务消费制度;制订广播影视基本服务的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供给低保救济制。

上一篇:会议精神督查工作意见下一篇:幼儿民间体育游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