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烤玉米月赚4万来自台湾的杨桂林在大陆夜市摆摊卖烤玉米。摊位前,总是能排10多个人,杨桂林夫妇的手都没有停过。从去年9月中开业到现在,已有五六个人,来询问他能不能加盟。今年初,他还要在街头开设分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 篇1:

新冠疫情对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调适

〔摘要〕

文化旅游業是一个高度环境敏感性行业,易遭受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对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下半场,需准确研判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在政策层面有效激发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恢复发展道路。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治理体系;风险管理;消费券

一、引言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1〕,即安东尼·吉登斯所谓“失控的世界”〔2〕。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凸显,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制度风险和治理风险等,其危害不受时间、空间或社会的限制。风险社会的特点,一是内生性,现代社会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风险。二是泛在性,风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而且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系统性,各种不同风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公共卫生风险与经济衰退风险之间的联系。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步入了现代风险社会,危机管理越发显得重要。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3〕这次公共卫生危机警示我们,中国必须从整体上直面风险社会,从宏观上更加理性地做出各种风险决策,加强风险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与事后调适,将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的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结合起来,条块结合、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水平。用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的话来说,此次疫情是中国进入现代风险社会的一个“成人礼”〔4〕。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文化旅游行业来说,此次疫情也是一场“大考”。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的下半场,需准确研判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在政策层面有效激发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恢复发展道路,这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评估

文化旅游是一个高度环境敏感性行业,易遭受境内外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业也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娱乐、演艺等文化旅游行业遭受重创,文旅消费和文旅市场极速“冰冻”。随着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文旅行业已从“冰冻”状态转为“半休眠”状态。但是,文旅产业及相关行业依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根据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分析,仅全国旅游业预计今年损失接近3万亿元。从四川来看,初步估计,疫情造成文化旅游业损失超过2000亿元;全省678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暂停营运,全省1242家旅行社均暂停组织旅游团队出行,取消5447个团队12.21万人;全省取消或推迟文艺演出活动4763场次,取消各类旅游演艺544场次;关停歌舞娱乐场所6682家、游艺娱乐场所288家、上网服务场所6491家、其他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05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数据显示:调查对象的总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3.9%; 9个行业中,8个下降,只有1个增长,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下降59.1%,降幅最大。万绿丛中一点红,文化新业态是亮点,其中,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

具体来说,疫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全国绝大多数A级旅游景区(除极个别商场类型旅游景区)暂停营运;全国旅行社均暂停组织旅游团队出行,取消绝大多数预定团队。星级饭店全部停止餐饮婚寿宴、团年宴、会议等活动,全部停止群众聚餐和会议等群体性活动。二是文化产业。全国推迟或取消文艺演出活动几万场次,各类旅游演艺活动全部取消。电影院、歌舞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游艺娱乐场所以及其他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全部关停。受文化娱乐演艺活动的延期或取消、企业经营业务暂停等多重因素影响,基础薄弱、现金流短缺、依赖社会消费的文化产业营业收入遭遇断崖式下滑。值得一提的是,以动漫游戏、线上音乐、短视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数字文化消费呈现逆增长态势。三是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关闭,各类灯会、庙会、夜游等群众节日文化活动全部取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关闭,体验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停滞。

三、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变化

从总体看,疫情对经济影响程度远超“非典”,特别是由于春节黄金周受直接影响,此次新冠疫情对文化旅游业的未来影响将更加深远、渐进。从基本面看,疫情后文化旅游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调适。

(一)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文旅管理机制的调整。疫情对文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政府、景点景区处理与解决危机事件的能力越受关注,旅游承载力管理、应急处理能力成为焦点。线上订票、实名购票成为趋势,线上旅行社(OTA,Online Travel Agency)平台对景区给予高流量曝光、频道传播转化、短信精准触达等将成为常态。二是文旅营销方式的调整。文旅业的“后疫情时代”并不是“康复”后简单地回到疫情前,文旅营销方式要针对游客消费以更加谨慎的态度进行调整。“云旅游”成为疫情期间的重要旅游营销场景。各地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将旅游目的地、住宿场所等打造成网红,提升旅游营销效果。三是景区盈利模式的调整。创新不足、业务单一是当下旅游行业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具备在线服务能力、拥有在线销售体系、服务和产业相对多元的景区,利用其自身渠道优势,充分发展电商、文创等业务,从而弥补主营业务的收入损失。〔5〕

(二)四個方面的转变。一是旅游出行方式的转变。受疫情全球化影响,出境游意愿降低,短期内入境游、出境游市场恢复较慢。疫情将进一步推动自由行出行方式,本地游、周边游等“轻度旅游”模式快速崛起,短程自驾游、家庭游以及体验性旅游会成为趋势。二是文旅消费观念的转变。疫情的发生,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从总体看,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会随疫情改变,但疫情带来的生活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带动健康旅游需求、家庭旅游需求的整体提升。三是主流旅游产品的转变。从未来看,旅游业由服务型的经济模式逐步向体验型的经济模式转变,旅游者的出游心态将会促使旅游市场出现更多的细分领域,精细化、专业化、精准化分工会更加明显,定制游、主题游将持续增长,体验为王、内容为王,细分市场会成为旅游新的蓝海。〔6〕健康旅游、康养旅游、度假旅游成为最重要的旅游类型和模式,远程实景性体验文旅产品将会成为新的主流产品。四是文旅服务理念的转变。由于游客心理需求、消费需求带来的变化,疫情过后的旅游市场必定更注重服务,消费者对服务带来的健康体验、安全体验、温暖体验更为看重。一方面要加强在卫生、安全、应急等领域硬件服务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立足健康、安全等理念,打造“硬核”导游队伍,提升旅游“软”服务能力。

(三)五个方面的深化。一是健康旅游观念进一步深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旅游产业开展了一场“健康变革”,旅游与健康相互赋能,未来健康旅游将迎来爆发期。以推广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为代表,倡导绿色旅游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形成健康文明安全的旅游公共环境。二是文旅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受疫情影响,必将催生一批由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文旅新业态。在疫情的影响下,无人超市、精品民宿、生态厕所、实景导览以及健康管理、体育休闲、祈福感恩、农事体验等将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文、体、农、旅、科等多元要素不断融合叠加形成的新旅游产品,将会在疫情后脱颖而出。三是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深化。目前,文化旅游业已从走马观花转变到深度体验阶段。文旅作为幸福产业的重要形态,充分利用数字智能科技为自身赋能,通过AR、CR、VR、MR等科技手段,更多地向沉浸式体验消费转化,形成以线上博物馆、AR沉浸式体验、沉浸式旅游演艺等为代表的全景式听、视、嗅、触觉交互体验。 四是互联网影响进一步深化。新冠疫情期间,网络成为生活必需品,文旅行业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智慧旅游观念全面升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文旅信息联通机制,全面提升文旅行业运营管理、产品设计与研发等环节水平。五是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深化。疫情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消费。从历史经验来看,疫情过后,文旅行业将迎来消费需求爆发。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标准,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7〕

四、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应对之策

基于以上分析,疫情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但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疫情对以文旅为代表的服务业影响最大,未来还会出现行业和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或替代。总体来说,疫情对文旅行业冲击影响严重,但又是阶段性的,在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前提下,逐步实现恢复发展。

(一)建立健全文旅行业应急管理体系。针对疫情影响,综合分析各类应急(危机)事件,包括公共卫生、极端天气、地质灾难等方面,借鉴国内外文旅行业应对危机事件经验和教训,分类分级从政府、市场等不同角度,启动编制文旅发展应急指南,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文旅行业应急危机事件提供参考和遵循。

(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线上文旅新业态,打造文旅专业线上平台。推进公共空间艺术化、景观化,打造新型文旅空间载体。大力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延长文旅产业链,补足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编制文化旅游行业投资指南、健康文明旅游指南,指导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发行文旅消费券,围绕重点消费群体,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旅消费模式。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文旅孵化基地,整合文创产品、旅游商品、艺术培训等资源,筹建线上线下“文旅产品超市”。

(四)加大文旅宣传推广力度。制定文化和旅游市场恢复提振宣传推广计划,加大营销力度,全面展现我国文旅新形象。突出互动宣传,快速启动策划系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从不同场景宣传推介我国文化旅游。突出新媒体宣传,充分调动抖音、快手用户,讲好中国故事。针对文化旅游精神产业属性,大力推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人物和领军企业。

(五)发挥文旅品牌带动效应。启动优质文旅品牌全球授权计划,将文旅品牌科学、有序授权到一、二、三产各个门类,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力。建立各级文旅创新创意服务中心,推动文旅元素渗透、植入、延伸到茶、酒、菜等产品中,使文化价值、文旅创意充分嵌入关联产业。大力发展IP文旅内容产业,从核心原创衍生出更多价值,塑造产业良性发展之路。扩大传统景点景区品牌建设模式,联动地方政府加大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力度。

(六)加快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文化旅游走廊和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构建文旅生态圈。加快推动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在地理、物流、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建设文化和旅游飞地产业园区。针对各地文旅资源优势不一,研究各地特色优势文旅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优势业态错位发展。

五、结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的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过这次疫情“成人礼”考验证明,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面对疫情灾难和危机,我们要重新审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政策要加持,治理要规范,基础要筑牢,服务要品质。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从危机中找寻创新和发展的机会,在全面恢复中实现文化旅游振兴,在振兴中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 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

〔3〕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软科学,2003,(4).

〔4〕薛澜.疫情是中国进入现代风险社会的一个“成人礼”〔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33632,2020-3-21/2020-3-26.

〔5〕周佳,薛东前.基于非线性特征的旅游系统模型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6〕李凤. 疫情下文旅产业的机会与挑战〔N〕.中国旅游报, 2020-03-16.

〔7〕颜晓峰.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责任编辑:刘彦武】

作者:方维

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 篇2:

新生意新扫描

台湾烤玉米月赚4万

来自台湾的杨桂林在大陆夜市摆摊卖烤玉米。摊位前,总是能排10多个人,杨桂林夫妇的手都没有停过。从去年9月中开业到现在,已有五六个人,来询问他能不能加盟。今年初,他还要在街头开设分店。

杨桂林是如何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买一个10元、价格简直“离谱”的台湾烤玉米呢?其实,“台湾”就是噱头,除了玉米用当地的,从酱料、砂糖,甚至竹签、塑料袋、吸油纸,杨桂林全部都从台湾带来。

杨桂林还从台湾带来红外线机器,一边自动旋转、自动烤,同时刷上酱料。新奇的烤法不仅成为最佳宣传,酱料经过烘烤,还会给玉米包上厚厚一层引人目光的亮膜。

除了好吃,杨桂林还要求玉米要像“艺术品”,细致处理。远远就要闻到香味,近看还要干干净净、赏心悦目。例如,玉米剥了后会有须,他会一根根挑干净,只求口感细致。

现在,扣掉租金、水电、原料成本,他可以获利7成。算一算,一个月就净赚约4万余元。“就算第一次购买,也一定要他回头。”杨桂林笑着说。

城市白领 “青睐”网购野菜

现在想吃到新鲜野菜并不难。打开淘宝、慧聪等购物网站,输入“野菜”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出上万件相关宝贝,薄荷、椿菜、水芹菜、马齿苋、荠菜、婆婆丁、苦菜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从贵州网购的折耳根(鱼腥草),今早我还没起床就送上门来了,果然鲜嫩美味,还有一份来自湖北的正在路上。”厦门白领康小姐特别喜欢来自西南地区的野菜,称5元一斤的网购价格挺实惠的。

据淘宝一位掌柜介绍,他的小店销量可观,如黄陂新鲜芦笋,一个月内就售出了600多件,“生意很火,我每月都能挣到好几千元。”在一家贵州的三皇冠网店中,五元一斤的鱼腥草30天内售出了近700件,每件少则一斤,多则十斤,热销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网上卖野菜的市场前景,网店老板表示看好。“这些野菜在城市里不容易买到,另外很多上班族都没有进市场的习惯,反而更信赖网购。”淘宝上一位店铺老板表示,自家卖的野菜就是后山产的,当天采摘当天快递,保证货到还很新鲜。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可以为大家的网上开店提供一条新思路。

彩绘冰棒棍 变身小饰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吃过冰棒后,一般都会将冰棒棍扔掉。然而在沈阳市于洪区怒江北街,有一家专门出售彩绘冰棒棍的小店,神奇地将这些冰棒棍变废为宝,而且售价不菲。

这家小店的店主名叫张天琪,在一次全国性的艺术设计大赛上,她将自己平时涂鸦的冰棒棍拿去参赛,由于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在这次比赛中拿下了“创意大奖”。大学毕业后,张天琪经营了一家小外贸服装店,平时在店里也会创作这些涂鸦。有的客户很喜欢,就向她询价。她顺口说15元,几十个产品居然都卖出去了。于是她就在服装店增设了这个项目。

在定价上,张天琪也用了一些心思,比如手机链、小挂件和装饰品,它们售价15元到80元不等,虽然价格不菲,但是不少年轻人纷纷解囊。“太便宜了,反而没人买。这个东西是有文化内涵的。”张天琪说,她的定价并不低,但是一样受客户喜欢。一些铁杆客户遇到喜欢的图案或创意,就会不计价钱地买下,这些爱好者买的就是心情。

玩微信的服装店

据了解,眼下不少实体商家已经开始将微信作为与顾客的沟通重要渠道之一。点开微信,就可以看到常逛小店顾客讨论组里更新的新款服装搭配图和细节图,或者朋友圈里发出了新到货的包包图片,提醒已经预订的客人到店取货。有些老板娘还会把售价标出来。如果对新款有兴趣,就可以到店里去试衣服付款,也可以在微信上直接跟老板娘讨价还价甚至预订自己想要的款式。许多卖家的微信营销活动十分丰富,包括“抢沙发立减10元”、“加好友享折扣”等。更有意思的是,有次老板娘跟朋友们玩起了表情符号,发送系统里随机出现的石头、剪刀、布等表情。如果顾客赢了,除了享受折扣外,还能得到卖家赠送的小礼品。这种方式对于商家省时省力省钱,对于消费者也能更直观了解商家的资讯变化,让商家与消费者深入互动,更快了解顾客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

卖5000多种糖果的专卖店

在济南市场,一家专卖糖果的小店,店内糖果5000多种,日营业额两千多元。业精于专, 专业化的店可以保证产品种类更丰富,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空间会更大。而门外的主打棒棒糖, 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段的消费群体,因其造型可爱好玩,吸引眼球,增加了客流量,逛街的女士都爱进来逛逛,让大家了解到,糖果除了好吃还可以有这么可爱的造型,糖果成为了一种工艺品更成为了一种礼品。店里除了专卖糖果这个创意很新鲜,另一个特点是,店里的产品价格比较便宜,自己一般都是从广州大厂那边进货,首先是质量有保证,其次是从厂家进货价格也能便宜点,那边的糖果产业比较发达。目前的店面投资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房租贵,一年大约要15万,但每天的销售额都在2000元以上,店面现在是可以正常运转的。

这个店可用垃圾换蔬菜

厨房里的垃圾能换成新鲜蔬菜!几名大学生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开设“环保菜店”, 将从居民手中回收的垃圾,送到有联系的农场和回收中心,受到居民欢迎。环保菜店里摆放着西红柿、土豆、大白菜等数十种新鲜蔬菜,几名学生俨然一副“菜贩”模样,熟练地称量、找零,并为居民分发“垃圾换蔬菜记录卡”、解释置换方法等等。店外一块空地上,堆放着一些废旧报纸、杂志、塑料瓶、废旧电池等。据了解,“环保菜店”将从居民手中回收的垃圾,送到有联系的农场和回收中心,实现盈利。

嫁给灰太狼,个性婚庆博眼球

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一个创业品牌——“一左一右喜事工场”推出了一场独具个性的婚典发布秀。在发布秀现场上,“婚礼”更像是一幕话剧,与传统婚礼由主持人组织的形式截然不同。据了解,这个孵化项目是4名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主推针对新人的个性创意婚礼。

这场婚典秀吸引了广场上不少年轻人观看,在这一“婚礼”上,只见“新娘”正在台上相亲,挑选着如意郎君,但三个满怀信心的“喜羊羊”都没被看上眼,最后拿着一个平底锅的“灰太狼”赢得了“新娘”的芳心,之后“新娘”和“灰太狼”进行了一场浪漫的婚礼……整个“婚礼”就像一幕话剧。独具个性的婚庆创意迎合了当下年轻人与众不同的需求,可以说是婚庆行业的大势所趋。

“这只是一场假的婚礼,新娘、新郎和演员都是朋友过来帮忙的。”“婚礼”的组织者黄晓佳告诉记者,他们的这个创业项目筹备了4个月之久,主要想做个性创意的婚礼,今天的表演是项目的首秀。现在算是正式对外推出,此前已经有6对新人向他们预约了。

开影楼给动漫迷拍写真

动漫迷越来越多,Cosplay(动漫真人秀)也成了最时尚的活动,不少人从中嗅到了商机。资深动漫迷唐锦鹏就是其中之一,他发现动漫迷很希望有人将自己的扮相拍下来,可这个圈子里没有专业的摄影师,而那些没有看过动漫的人又很难拍出Cosplay的感觉来。于是唐锦鹏和另外两个动漫迷辞去工作,有的学摄影,有的学化妆,2008年,武汉首家以动漫为主题的摄影工作室正式开张了。

工作室的顾客目标锁定于14—30岁的女性动漫爱好者。区别于其他摄影工作室或影楼,动漫摄影工作室的摄影师最基本的功课就是了解各种动漫角色的简单性格、招牌动作、造型特征。他们一天最多拍摄一个顾客。有一次,一位动漫爱好者自费上千元购买台湾布袋戏的装扮行头,请他们拍摄。还有一次,他们守候到凌晨3点才拍摄,只为拍出动漫原著中的夜景效果。

“情感危机管理”成热门新生意

“姐,如果您婚姻家庭出现了什么危机,交给我们处理,肯定最后让您满意,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律师、心理医生和私家侦探,可以里应外合帮您摆平所有婚姻问题……”通过群发到手机上的广告短信,你可以寻找到这样的一家“情感危机管理”工作室。

事实上,这种“情感危机管理”说得通俗点就是“灭小三”,这项业务如今非常红火,竟成为一片“创业蓝海”。这原来仅仅是一些私家侦探的“第三者调查”业务,现今业务范围已被大大拓展,一些心理诊所、分手代理甚至律师也加入其中,除了不动声色地铲除“小三”,他们还可以帮助改善夫妻关系,挽回老公的心等,“手机窃听”等等手段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据了解,许多同类机构最便宜的要价是两万元,并声称“查一万,拆一万。先付调查的1万元,什么时候拆散什么时候付剩下的1万,最后没拆成不要钱”。据业内人士称,这个市场现在越来越大,很多女人为挽救家庭不计成本,一单生意动辄十万、几十万,利润丰厚,年底更是迎来“旺季”。实际上,他们的业务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有涉嫌犯罪的可能。

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文化创业的地方文化品牌建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业与地方品牌建构的关系,形成一条基于文化创业的地方文化品牌建构路径和机制: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挖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按照预定的战略目标,形成公认的具有价值的品牌。通过获得性策略和保护性策略,建构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此外,在地方文化品牌建構过程中,激发文化工作者、企业和居民的创业精神,利用新型业态融合和技术进步,合理分配创业收益,建立完善的收益分配体系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地方文化创业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文化创业;文化资源;地方文化品牌;品牌重构

文化在人类历史中,既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塑造人们的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决定人类的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在认同经济价值的同时,遗忘了许多文化价值,文化倾向于趋同性,很难突出地方性和个性。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么被过度开发其经济价值,要么由于缺乏经济价值而被破坏,因此,地方需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得文化价值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至于遗失。文化品牌的建构离不开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而现代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又扎根于当地的生态体系和地理环境中。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创业环境决定了一个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上海和广州都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先进文化与主流社会的发展趋势。相比较而言,上海的文化创业环境比广州更有政策机制的保障性,而广州的传统文化保护效果比上海更有成效。[2]因此,地方品牌的建构需要一个系统框架,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品牌管理相耦合的管理过程。

一、文化创业与地方文化品牌形成机制

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要有前瞻性的市场定位,依据市场需求,通过精选、精加工后的文化精品,形成文化品牌,在市场上形成特殊的地方名片。文化资源随机分布于某个区域,文化资源中的精粹筛选必须依靠合力。文化品牌的形成必须扎根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领域,通过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建构具有经济价值的地方文化品牌。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品牌建构

我们将一个地方的文化能力归结为一个地区文化资源经由一定的传播途径,并赋予物质或物质文化产品,将其资本化后,通过教育、贸易、传媒、民间交流等方式,对外部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输出一个地方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并且为该地区带来经济上或意识上的认可等象征意义上的双重“收益”能力。如创新精神是徽商文化的灵魂,徽商参与到16世纪西方向海洋挑战的行列中,并称雄东亚海域,掀起了海洋贸易的第一波,这也为徽商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海洋文化的烙印。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要实现科学化、理性化,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文化资源和文化能力转化为地方文化品牌,需要建立一个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产业项目选择模型,从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模型的供给系统分析需要考量地域特色文化、前期建设基础两大因素,模型的需求系统分析需要考量市场发展前景、区域产业结构、文化遗产保护三大因素。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业活动,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融入到文化创业活动中,通过文化创业活动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如将基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作品摆在旅游景点销售,给文化创意产业一个扩散的空间和媒介,推动更多的人来认识、认同地方文化特色,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二)制度创业和文化品牌建构

首先,文化资源转化需要建构一个有效的制度创业路径,无论是挖掘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发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支持,需要一个制度创新过程。如杭州市动漫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政府出台强力产业扶持政策,动漫企业通过自身技术创新提高制作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输送动漫人才,从而推动杭州市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杭州市从2005年至今连续11年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扩大了杭州市动漫企业和动漫作品的影响力。浙江省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概念,2005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打造了动漫产业园。这些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给杭州市动漫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产业发展的制度成本。其次,企业、传媒和高校为文化资源挖掘和地方品牌的形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文化资源作为镶嵌在地理范围内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化产品并形成品牌离不开文化资源挖掘和产品化过程,通过高校科研人员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释,赋予文化资源新的含义,通过培训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产业从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通过和高校联合共同培养动漫产业链人才。第三,从居民、企业和公众参与的视角出发,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地方居民和企业的认可,通过地方认同才能影响本地之外的人员。如每年动漫节,杭州市都会喊出“动漫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口号,使得杭州居民习惯于一年一度的国际动漫节:看动漫花车游行,赏Cosplay表演,玩动漫游戏,购动漫产品,动漫正在融入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三)精神创新与地方文化品牌的建构

文化精神创新在一个地方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化精神来源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居民、企业和制度的文化过程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当地独特的精神文化,是文化维度内的核心。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传统的文化才能被赋予时代的生命力,这也是地方特色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首先,精神文化创新需要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在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时代为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注入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批判性继承过程。其次,精神文化创新需要文化重构,需要对不同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过程中实现地方精神文化的部分创新和完善,通过吸收异质性的文化营养,形成有益成果,这是一个自优化和适应的过程。第三,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合作方面。精神文化创新是集体行动的结果,集体行动的形成需要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协商博弈过程,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是一个利益分成过程,利益相关者合作创新,共同塑造地方精神文化,享受精神文化的成果。

(四)生态创业与地方文化品牌的建构

地方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品牌的建构,需要与生态自然和谐共生,地方文化是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符号,具有与自然和谐的一面。地方文化品牌的建构,离不开文化与生态和谐,这需要在文化生态方面进行创业创新。首先,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注重保護与开发的适度原则,对于价值较大的稀缺性文化资源,虽然在品牌建构中具有比较高的价值,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提倡保护。其次,地方生态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文化创业活动需要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进行,并且嵌入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与生态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保障生态安全和地方环境安全。第三,生态创业需要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引入可持续概念和永续开发理念,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地方可利用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地方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并利用一定的产业载体有效地发挥品牌效应。

二、文化创业与地方文化品牌发展机制

地方文化发展的规律包括文化群落共存、文化重演周期和文化进化振兴三大规律。[3]地方文化品牌的建构同样需要遵循这三大规律,从文化品牌建设过程来看,地方性文化品牌塑造成功之后,存在着一个演化和发展的活动。

(一)制度演进与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

制度演进推动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从品牌管理的视角,地方文化品牌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在消费过程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市场主体会因个人私利而做出损害地方文化品牌形象的行为,因此,为使品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对地方文化品牌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地方文化品牌产品管理、地方行为主体的行为管理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管理等方面。地方文化品牌的管理首先要建构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应建构在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基础上,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品牌维护的产业链基础上形成约束,保障地方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其次,产业链的源头在于创业活动,在促进文化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能够支持本地核心文化资源开发、传播的文化创意活动应给予支持。第三,随着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制度也要随之演进,保障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随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并不能总是朝优化公共文化品牌的行为发展,如果制度不能适应性改进,对行为缺乏约束力,就会使地方文化品牌受损。

(二)技术演进与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原本不能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资源,得以通过新的技术和媒介成为新的文化产品,通过更为具体和先进的渠道来阐释地方的文化品牌。如杭州市动漫产业的发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为动漫产品,借助动漫产业,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使得动漫产业成为杭州市的文化品牌。因此,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需要融合不同的产业技术,利用产业技术来提升品牌的竞争优势。例如文化资源挖掘与重现技术。3D打印技术能够使一些复杂的历史文化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还可以批量生产,降低了手工模仿的时间,提升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历史古迹,使现代人能够贴切感受当地特色的历史风情。还可以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中,基于互联网的品牌传播,能够有效推广地方文化品牌。同时技术演进推动文化创业深度发展。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业产业业态的不断融合创新,需要创业者筹集资金和团队,进入新的文化业态中,通过文化创业行为,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发展。

(三)地方文化品牌的危机管理

地方文化品牌的危机管理是指当文化品牌遇到危险和冲击时,地方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适应和调整行为来应对品牌危机。如地方集体排斥,当一个地方文化传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其利益相关者会被当地居民、企业和政府集体排斥,降低其损害地方文化品牌行为的概率,从而维护地方品牌形象。地方文化品牌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其危机管理更具复杂和系统性,需要一个综合的应对体系。首先,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文化品牌影响者的行为,使得文化品牌影响者的利润中心由销售向技术研发、品牌创新和市场开拓转变,克服销售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地方文化品牌发生重大危机时,需建立一个政府和地方文化创业家的集体行动的启动机制,通过适应性行动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转型升级。第三,通过文化创业行为解决文化品牌危机。品牌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创新,其应对的关键在于创业者的不断创新,推动地方文化品牌的不断优化,为文化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四)文化品牌与文化核心竞争力

地方的文化品牌是该地方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个性。如何将地方文化个性更好地打造成文化核心竞争力,需要对文化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使地方文化符号更加有序,更能代表地方性。首先,个性的地方文化更容易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稀缺性和独特性是文化品牌的共性,而稀缺性和独特性除了加工的部分外,还有一些是特定地域的不可加工的,与自然和历史条件相关的元素,这些元素是地方的文化核心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将其品牌化更能凸显地方的文化特色。其次,文化核心竞争力影响一个地方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并作用于地方文化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如徽商的宗族制度文化为其创业行为树立创业精神,是体现地方制度文化支撑创业行为的一个典范。[4]地方特色文化核心竞争力为文化创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一些特色的典故、传说和历史街区,都为地方文化创业提供了素材,并通过地方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为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强化提供有效的元素。

三、文化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构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的文化品牌优势

地方历史脉络发展嵌入不同的地理范围之内,不同的地理范围在传承和创新的分工是不同的,应该各有侧重点,文化品牌的建构和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复杂的因果关系。[5]创新作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灵魂,一方面表现在文化资源开发技术上,通过技术进步来创新文化资源挖掘的手段,降低文化资源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资源开发的管理方面,良好的管理来源于制度创新。在产品同质化和竞争日趋剧烈的今天,文化创新是打造企业产品品牌的有力武器,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创建正确的文化表述,文化表述是由意识形态和文化密码构成。[6]创新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优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变革注入新的品牌文化元素,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在提升品牌价值方面,只有做到传承和创新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地方文化品牌的复兴。[7]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和创新的有机结合。[8]因此,在地方文化品牌的建构中,要注重品牌建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形成激励文化创业和地方品牌建构的制度氛围

文化创业和地方文化品牌建构之间的矛盾在于,文化创业所建构的地方文化品牌具有公共品的性质,文化创业者并不能独享其所创造的文化品牌价值,所以其在地方文化品牌的创造方面缺乏动力,因此,需要营造两者良性互动的制度氛围。一是从教育、科研和经济的系统视角,挖掘和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并配合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解决文化资源挖掘和品牌建构的收益分配问题,建立合理的文化创业管理体系和创新收益分配体系,通过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更多的文化创业行为。二是从公共品管理角度,建立一个公共机构,协调公共品使用,约束文化创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如建立文化品牌管理协会,通过社会组织和企业联合的角度管理和协调品牌建构,统一协调文化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的收益分配,处理品牌方面出现的危机问题。三是加强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通过建构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市场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通过集体行动来建构地方文化品牌,政府只在市场失灵时出面协调,通过政府的体制管理和行业协会的企业协调,为地方文化品牌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管理体系。

(三)打造凝结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地方文化集群

文化创业的聚集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应注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研发机构和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的聚集,打造地方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地方文化品牌的建构和发展。首先,选择合适的地理核心,推动研发机构、产业主体和文化创业家聚集,使其成为具有文化象征的聚集地,使技术信息、生产信息在创业者之间充分交流,保证文化创业的顺利进行,降低文化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其次,在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集群内部,文化创业者通过独具特色的生产、营销、包装、传媒等活动,在一个文化地理范围内使得文化品牌具有地方性,这种活动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拓展,进一步形成品牌价值,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消费文化语境”,使文化产品所蕴含的品牌名称、美学意义和文化资本转化为市场价值。第三,融合地方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创业者等相关机构,形成一个协同创新体系,使技术研发和生产实施乃至销售充分融合起来,保障技术研发机构和文化创业实体形成一个有效的对接机制和对接平台,保障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能够顺利形成产品,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供產品支撑。

(四)建立文化创业和地方文化品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一,建立基于“互联网+文化品牌”的发展模式。地方应借助互联网强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9]如在影视艺术上,“互联网+ 影视艺术”模式促使新的艺术种类、艺术类型和艺术作品产生,同时也使得影视艺术呈现网络化新特征。[10]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打造地方文化+文化产业生态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同时,利用互联网的跨界整合,推动大量的文化创业明星,通过这些创业明星来影响大众的审美倾向,保持长久的创新动力,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11]第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品牌传播策略上更应该注种同互联网思维的结合,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特性与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对接,建构文化创意的品牌线上传播策略。[12]第三,树立一个创业导向的文化品牌建构体系。一个地方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才能形成品牌的动态核心竞争优势,这需要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树立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创业导向理念,通过持续的文化创业推动品牌的发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东北地区优秀文化整理与传播研究”课题组.东北地区优秀文化整理与传播研究——“东北地区优秀文化整理与传播研究”总报告[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139-148.

[2]王晓静.人文城市建设的文化政策研究——以上海和广州为例[J].长白学刊,2015,(6):21-22.

[3]王征国.论文化结构的三维态势[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28.

[4]丁兆罡,陈松林.基于儒家思想的徽商创业文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158-160.

[5]梁凤莲.城区品牌文化创新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5,40(6):40-46.

[6]江亮.文化创新理论视域下国内外体育用品品牌打造对比研究——以耐克与李宁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6):5-9.

[7]刘巨钦,田雯霞.老字号企业品牌文化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12,(5):64-68.

[8]韩红星.品牌的生命力:文化·创新[J].中国西部科技,2008,7(8):62,55.

[9]裴彩利.传统文化品牌如何借势互联网[J].现代商业,2014,(18):33-34.

[10]周清平.“互联网+”模式中现代影像艺术文化基因的融合与裂变[J].电影艺术,2016,(1):60-66.

[11]王芬.互联网思维驱动与大众文化发展趋向——以中国互联网文化现象为例[J].管理世界,2015,(8):184-185.

[12]李亚男,张祎,杜浩.互联网思维下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4):130-133.

(责任编辑 明 笃)

作者:邓俊淼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反复性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