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肥地力技术

2022-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培肥地力技术

不同地力机插水稻新型肥料施肥技术

摘 要:为完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在无为县不同地力下施用新型肥料进行了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不同地力下机插水稻新型肥料施肥技术。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监测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或绿肥还田,深施控缓释配方肥,增施生物有机肥,基肥追肥配合”协同的农机农艺融合施肥技术模型较适宜。

关健词:不同地力;机插水稻;新型肥料;施肥技术;无为县

近年来,随着工厂化育秧的蓬勃发展,插秧机械性能的提高,机插秧在无为地区得到了较快推广。张洪程[1]认为机插单季水稻施化肥总量与直播水稻基本持平,机插单季水稻分蘖节位低,分蘖期较长。为完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笔者在不同地力下施用新型肥料进行了3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不同地力下机插水稻新型肥料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施化肥总量低于农民习惯施用量。经3年多点试验示范监测结果表明,机插单季水稻深施控缓释配方肥+生物有机肥料+秸秆粉碎还田,或绿肥还田+深施控缓释配方肥,基肥追肥统筹,能长时间持续协调地供给水稻生长所需养分,促进水稻稳健生长,水稻有效分孽和实粒数增多,化肥减量增效明显。

1 技术原理

以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代替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等为理论依据,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2],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水稻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用工,实现节支增收目的。

2 适用范围

安徽省无为县种粮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机插单季稻稻区。机插密度:19.5万~25.5万穴/hm2,目标产量:9000~11250kg/hm2。

3 技术模式

3.1 秸秆粉碎还田 小麦(油菜)收获时,用全喂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10~15cm,同时启动秸秆切碎装置,将秸秆切成5~10cm长度,并自动、均匀分撒于田面。施45kg/hm2尿素+生物有机肥后,用大型旋耕机按横、竖两向旋耕埋草,同时启动抛肥装置自动施肥,还田适宜埋深应为15cm以上,埋草量达到95%以上。旋耕后及时灌水泡田5~7d,水层深度3~5cm。或先灌水泡田至秸秆变软后旋耕。

3.2 绿肥还田 红花草以盛花期或稍过盛花期(60%以上开第3或第4棚花)的产草量最高,为适宜的翻压时间。除了要考虑其生育期外,还要结合考虑水稻的栽插期,原则上是到插秧时绿肥要充分腐解,一般在插秧前15~20d左右翻压为好[3],翻耕深度在15cm以上。

3.3 整地机插及水分浆管理 施足基肥后深耕整地,浅水(1~3cm)整匀。要求田平(2cm水层,无大块田面露出)、泥熟(泥浆上烂下实不板结),沉淀1~2d待机插秧。机插秧苗应稳、直、不下沉。漏插率≤5%,伤秧率≤5%,相对均匀度合格率≥85%。秸秆还田水稻田,栽植后3d,应及时露田增氧、排除毒害,促进生新根、分蘖;生育中后期由于秸秆还田孔隙度相对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相对加大,应以间隙灌溉为主,既保水又透气。

3.4 施肥原則 秸秆粉碎还田,增施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肥相配合。控制氮肥总量,氮、钾肥分次施用,基肥深施。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确定施肥量;根据苗情确定追肥量。绿肥还田,适当减少化肥用量,不需要施生物有机肥;有机质大于40g/kg稻田,不施生物有机肥。油-稻轮作田,适当减少磷肥用量。秸秆粉碎还田,前期秸秆分解耗用土壤中大量的速效氮素,旋耕时要增施氮肥。生育期较长的粳糯稻根据苗情增施穗粒肥,喷施叶面肥。缺锌、硅田,基施锌、硅肥。

3.5 地力与施肥量

3.5.1 无为县近年土壤主要养分情况 从2006年度开始,每年度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采集土壤样品。11年共采集化验有效样本13644个,基本代表全县已熟化耕地,并对每个有效样本土壤养分进行了测试。由表1可知,不同区域土壤养分差异大。

3.5.2 机插水稻氮用量 据统计分析,本区域水稻地力贡献率≥50%的耕地约占70%,地力贡献率>70%的耕地约占20%。机插水稻纯氮施用量建议按表2的要求执行。

表2 机插水稻氮推荐用量

[地力贡献率(%) 氮用量N(kg/hm2) ≥50 195~225 >70 180~210 ]

3.5.3 机插水稻磷、钾用量 据统计分析,本区域土壤有效磷≤20mg/kg耕地约占55%,土壤有效磷>20mg/kg耕地约占45%;本区域土壤速效钾≤120mg/kg耕地约占60%,土壤速效钾>120mg/kg耕地约占40%。机插水稻纯磷钾施用量建议按表3的要求执行。

3.5.4 机插水稻中微量元素 据统计分析,本区域土壤有效锌≤1mg/kg耕地约占35%,土壤有效硅≤100mg/kg耕地约占10%。因此,机插水稻锌硅施用量建议如下:土壤有效锌≤1mg/kg,可使用ZnSO4·7H2O15~30kg/hm2补充肥力;土壤有效硅≤100mg/kg,可使用水溶硅SiO215~45kg/hm2补充肥力。

3.6 机插水稻肥料配方运筹 经多年多点(不同地力)试验示范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粳糯稻深施水稻控缓释配方肥(配方肥)+生物有机肥料+秸秆粉碎还田,或绿肥还田+深施水稻控缓释配方肥(配方肥),能长时间持续协调地供给水稻生长所需养分,促进水稻稳健生长,水稻有效分孽和实粒数增多,化肥利用率提高3.5%~5.5%。机插单季水稻肥料配方选择、施用量建议按表2的要求执行(杂交水稻或绿肥还田稻田,根据地力水平适当调减基追肥)。

3.7 施肥时期及方法 生物有机肥、配方肥、ZnSO4·7H2O全部在插秧前1~2d施用,其方法为均匀撒施后深耕10~15cm,再上水整地;加装抛肥机的旋耕机,施肥整田同时进行,减少人工成本。追肥改水层施为湿润施,溶解渗入后灌水。分蘖肥(机插后7~10d)可混合除草剂撒施,保持2~3cm水层5~7d。穗肥(倒4叶)在稻田表层土壤呈水分不饱和状态时均匀撒施。

3.8 机插秧苗的培育、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按 NY/T 1534、NY/T 5117、NY/T 2156的规定执行。

4 应用前景

4.1 经济效益 通过对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或绿肥还田、深施水稻控缓释配方肥、生物有机肥料等技术的示范户调查,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平均节约化肥15kg/hm2,平均节本增效750/hm2元以上。节肥增效明显。

4.2 生态效益 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改变农民“重无机、轻有机”的施肥习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达到减少肥料浪费及化肥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的目的[3,4],另外还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性,减轻农作物病害病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土壤贮水库容增大,减少水分蒸发,增强抗旱能力,同时可减少地表径流,加快雨水入渗速度,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保水保肥能力和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强。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05~0.1g/kg,肥料利用率提高2%以上。推广前景良好。

4.3 討论 机插水稻产量、品质除受地力水平、施肥量、施肥方式、施肥时期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品种需肥规律、前茬、栽培管理水平等影响。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优化机插水稻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品质、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待进一步试验示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洪程.水稻新型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2]高强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7.

[3]宋莉,韩上,鲁剑巍,等.油菜秸秆、紫云英绿肥及其不同比例配施还田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3):100-104.

[4]黄铁平,吴远帆,何宝生,等.湖南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策略——基于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并重使用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5):885-891.

[5]赵建勋.安徽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4):7-8. (责编:张宏民)

作者:邢建国 王惠英

第2篇: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对新时期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我国农业发展不断向有机农业发展方向转变。而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生产质量,需要合理采用土壤培肥技术。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有机农业中土壤培肥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有机肥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机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具备较高的生态性,能通过土壤培肥技术使农作物在无农药及化肥的环境中健康生长,同时还能对农作物病虫害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而采用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能为我国未来农业的较快发展提供助力。

一、有機肥种类

(一)绿肥

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绿肥是较为常见的生物肥源,有较为丰富的养分,并且能有效扩充肥源,对土壤的肥沃程度进行全面改善[1]。绿肥栽培种类多样,栽培方式简单,在进行栽培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品种,有效提高绿肥产量,使其能在有机土壤培肥过程中充分发挥肥效。

(二)动植物性有机肥

动植物性有机肥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使用时需要将秸秆与动物粪便进行有效结合并充分腐熟,使得动物粪便中的氮元素、盐分及有机成分能被充分利用,使动植物性有机肥具有较高的肥效。

(三)矿物质肥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普通的有机肥对其营养元素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施用矿物质肥对其进行有效调节。不同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需要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作物生长期间需要一定量的氮元素,一些需要钾元素,适当补充矿物质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一般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主要有氮、磷、钾等元素,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农作物自身的需求进行适量使用。

(四)蚯蚓

蚯蚓日常所需营养是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能翻松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较大的益处。此外,蚯蚓自身的活动还能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肥料,有利于农作物吸收利用。同时,蚯蚓还是一种蛋白肥,死亡后可为农作物补充氮元素。

二、土壤培肥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土壤性质

在种植农作物之前,需要对土壤性质进行有效检测,确定其是否适合农作物种植。并且对土壤腐殖质层厚度进行测量,同时通过化学检验来确定其含量,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2]。

(二)注意轮作与轮耕原则

在进行土壤耕种期间,应尽量避免在同一块土壤中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采用轮作轮耕方式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且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同时还能保持土壤养分,补充一些微量元素。

(三)注意培肥方式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各种不同的养分,这就需要对土壤进行有效的培肥。而不同肥料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比如,矿物质肥虽可有效补充微量元素,但是缺少对氮、磷、钾元素的补充;腐熟肥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但是制作过程较为缓慢。为此,可以将不同肥料与不同的培肥方式进行有效结合,较大程度地提高土壤培肥效果。

三、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

(一)根据土壤特性培肥

在农作物种植之前,要对种植地区的土壤进行深翻处理,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保证土壤条件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此外,还要对土壤进行化验,并根据化验结果分析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再根据作物自身生长情况适量施肥,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二)培肥方式的合理利用

不同的培肥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肥方式进行相关试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培肥时间和培肥方式。此外,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培肥方式,根据其特性进行有效施肥,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比如,植物培肥可以与动物培肥方式有效结合,矿物质培肥方式对其他培肥方式有较大的补充作用。不同的培肥方式交叉使用是后期农作物施肥较为重要的方式。

(三)轮作、轮耕技术

实施轮作、轮耕,可有效降低土壤耕地负荷,提高土壤质量,即提升耕种质量[3]。此外,采用轮作、轮耕方式,可使土壤得到有效休整,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

(四)生物培肥

生物培肥是一种新型的土壤培肥方式,主要是利用不同生物的特性来提高肥效。一般生物培肥方式有2种。一是蚯蚓培肥。蚯蚓主要以土壤中有机物为养分,能将有机物分解为可供植物吸收的营养。将放置蚯蚓与施加腐熟的农家肥相结合,能有效加快腐熟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一般每667 m2地中放置25 kg蚯蚓,可大大提高有机肥的转化率,也可以将蚯蚓粪便融入土壤中进行土质的有效改善。二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一般与矿物质肥料结合使用,微生物肥料是一种益生菌类肥料,能有效加速矿物质分解,发挥释放微量元素的作用。

(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施肥

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其中土壤的湿度、水分及微生物含量等均会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土壤肥力不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较大的差异[4]。比如,北方地区土壤温度较低,并且微生物含量较低、活力弱,需要通过添加有机肥提高有机质的转换能力,以促进农作物对有机物的有效吸收;南方地区由于雨水较多,土壤较为湿润,会使一部分养分被雨水冲走,导致养分流失,为此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有机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

(六)秸秆与沼气的作用

秸秆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有机质与矿物质,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是土壤中有机肥的来源。沼气也是土壤中较为重要的肥源,利用沼气残渣不但能有效得到无公害肥料,而且此种生态能源的利用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大大避免肥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在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采用有效的土壤培肥技术,通过对土壤进行针对性的营养元素的补充来全面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绿色与无公害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市场提供较为丰富、健康的食品,从而使我国农业发展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忠琴.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J].卷宗,2017(26):85-86.

[2]纪桂萍,高永环.浅谈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7(12):44.

[3]肖炳红.浅谈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J].山西农经,2017(3):64.

[4]庹必新.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探讨[J].山西农经,2018(2):89.

作者:张贝贝

第3篇: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探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民生建设,使得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质量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和日常影响需求关注度上升,这就让越来越多的有机食品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为了能够保障有机食品的品质,相关人员需要把握好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的一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有机食品的质量有所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把握好这项技术。

关键词: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探究

引言

伴随着我国农业研究人员的对农业技术的深入研究,目前农业种植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将不同的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种植中,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机农业产品在近些年深受农业市场的喜爱,因为有机农产品在质量上比普通的农产品高,并且具有无公害的特点。然而在实际的种植有机农产品的过程中,如何对有机农业的土壤采用培肥技术成为当下研究人员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关键点

(一)科学耕作

有机农作物只有在适宜的土壤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生长,某些特殊的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也相对特殊。如果在种植农作物时没有考虑到该农作物所需要的土壤条件,就会导致农作物在不适宜的土壤中无法得到很好的生长,做种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浪费,并且在过程中会耗费人力、损失物力。因此,相关种植户在种植有机农作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到农作物所需要的土壤资源,以及水源和相应肥料等各种因素。大多数农作物在种植时会选用土壤质地较为稀疏的地域,这样农作物在生长中能够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充分吸收。农户多采用这种方式進行农作物的种植,采用在轮流耕作或者套作等种植农作物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壤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造成土壤资源的浪费。另外,农户在种植有机农作物时可以利用地下水源进行灌溉农作物,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土壤育肥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干旱而造成的农作物缺水死亡,从而给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保障[1]。

(二)科学施肥和杀虫

人类的粪便中含有很多的氮元素,可以用来做农产品的有机肥料,但是在进行施肥的过程中需要农民对施肥实践有个良好的把握。另外,粪便中其实存在的有机物含量非常少,并且在利用粪便进行施肥之前需要无害化的处理粪便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另外,相关人员需要在土壤中增添更多的有机物质来使土壤的环境得到改善,可以利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培肥,同时再通过无机化肥来增加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养分。除此之外,有机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选用合适的杀虫剂,相关人员通常会选用无机药剂,因为无机药剂作为杀虫剂往往比较便捷。在有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也需要用到有机农药,相关技术人员会从植物源中提取许多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的毒性相对比较低,往往在杀虫过程中3滴过后便没有药性了。在实际的杀虫过程中不仅仅采用有机药剂,通常还会利用到杀虫灯、黄板诱杀等除虫方法。

二、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的技术

(一)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

在对种植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培肥之前,为了保障相关种植户能够对土壤进行正确的培肥,需要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对当地的种植户进行土壤培肥技术的经验传授和技术指导。除此之外,相关技术人员之间要多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从有经验的人员那里学习有用的土壤培肥技术的操作经验。这样这能够给当地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的相关工作开展带来许多经验支持,进而使得我国的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得到整体提升[2]。

(二)扩大有机肥来源

目前许多地区采用化肥施肥这种传统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方法,这种施肥方式比较干净卫生并且很快就能见到成效。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对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这项培肥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有机肥料的使用量进行增加,同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取有机肥料,在实际的种植有机物过程中让有机肥的种植面积扩大。另一方面,相关人员需要将有机肥的使用量要与有机农作物的实际种植进行科学的搭配,从而实现单位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进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三)精准施肥

不同种类的有机农作物在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农户只有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类型来确定肥料的选用和用量的把握,才能让有机农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同时也避免造成肥料的浪费。然而农户在施肥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的土壤环境,它的土壤解雇以及性质都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在施肥前对土壤结构进行考察并选用合适的肥料进行施肥,才能做到对有机农产品的精准施肥。例如:农户在对酸性较强的土壤进行施肥时,可以再施肥的过程中选用适量的草木灰或者生石灰来中和土壤的环境。因此,在施肥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有机肥料的性质进行考虑[3]。

(四)防止土壤污染

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土壤没有受到污染,因为土壤在受到各种污染时会大大降低土壤的肥力。对于土壤污染问题,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依据实际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工厂产生的污水随意排放、河流被大面积污染、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等最终都会给土壤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生长在受污染土壤的有机农作物会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最终造成有机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重视防止土壤污染的一系列工作,可以采用隔离污染源、对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等方式来降低土壤的受污染程度,除此之外,对于土壤周围的生活垃圾也要做到及时清理,避免垃圾给土壤造成污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多方面都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并且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日常保养都非常重视,同时对于食品的健康性有着很好的需求。土壤培肥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有机农作物的产量增多和质量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有机物种植过程中,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户们进行土壤培肥技术的经验指导。农户在种植时也要对当地的土壤条件以及肥料选用等进行仔细地研究,这样才能让土壤的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有机农作物产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金恒全.有机农业种植的土壤培肥技术探究[J].农家科技:中旬刊,2020(2):1.

[2]王宇艳.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探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1).

[3]孙海涛.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20):1.

作者:罗弘娟 黄现 王峰莹

第4篇: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山西省耕地土壤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07%,全省有一半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质肥料、秸秆还田、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实行粮肥轮作和复种绿肥。其中秸秆还田在生产利用上的可行性和适宜范围最广。全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1200万t,(其中玉米秸秆为680万t),所含养分相当36万t氮肥、21万t,磷肥和25万t钾肥,相当全省化肥总用量的1/4。因此,以秸秆还田作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对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分析,玉米秸秆含干物质83.2%,其中粗蛋白2%、粗脂肪1.5%,叶片含干物质27.5%,其中粗蛋白2.8%、粗脂肪0.5%。据测定,1000-1500kg鲜玉米秸秆含纯氮3.65kg、五氧化二磷1.85kg。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实践证明,土壤肥力在玉米增产份额中占80%左右,因此,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1.秸秆还田的应用模式和效果

我省兼具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三种农业生态条件,部分地区因降雨不足和气温偏低,只能进行间接还田。从20世纪70年代屯留县王公庄使用机械就地粉碎玉米秸秆翻压还田始,至90年代又先后出现了以陵川县平川村为代表利用玉米秸秆覆盖翻压还田和原平整秸秆翻压还田的典型,并逐步发展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还田技术,把传统的农艺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以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覆为龙头,探索出一套适合不同农业生态区秸秆还田技术,并取得显著的培肥改土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1)晋中以南旱地春玉米区推广以秸秆覆盖为主的还田技术。

通过玉米秸秆覆盖地表,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在陵川、长治、壶关、寿阳、昔阳等县市大面积推广,取得可喜的成绩。陵川县平川村从1991年开始示范推广秸秆覆盖技术,全村120hm2旱地玉米单产由当时的5550kg/hm2,提高到1996年的11400kg/hm2,产量翻了番;土壤肥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91年的1.69%提高到2.31%;土壤容重由

1.37g/cm3下降到1.22g/cm3;耕层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由10条增加到46条。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秸秆覆盖,陵川县1.07万hm2玉米单产由1990年的3000kg/hm2提高到1996年的5010kg/hm2。1996年长治县1万hm2玉米全部实施半免耕整秆半覆盖,单产平均9360kg/hm2,比1995年7910kg/hm2增加了1450kg/hm2,增长26.3%。从全省来看,1996年推广秸秆覆盖面积10.42万hm2,覆盖田平均单产6679.5kg/hm2,比未覆盖田平均增产1006.5kg/hm2,增长17.7%。1997年是严重枯水年,全省14.47万hm2秸秆覆盖玉米,仍维持1996年的单产水平。

(2)夏玉米种植区(水地区)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以永济市屯里村刘仲祥为代表,自1989年开始每年小麦收获后高茬粉碎覆盖夏玉米,玉米收后秸秆全部粉碎直接还田。连续7年,小麦、玉米两作单产超吨粮(666.7m2)。1992年土壤有机质达2.2%,成为临汾,运城两作水地区主要推广的秸秆还田形式。

(3)水地春玉米区大力推广秸秆翻压还田技术。

普遍采用的是整秸秆翻压和粉碎秸秆翻压还田形式。原平市1989年开始引进整秸秆翻压还田技术,1996年达到1.51万hm2,占全市秸秆机械还田总面积的89%。该市西镇乡从1993年开始实施该项技术,全乡玉米产量由1990-1992年平均6205.5kg/hm2,提高到1994-1996年平均7045.5kg/hm2,增产13.44%。大同市南郊区五法村从1989年开始实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全村粮食总产由1988年的105.6万kg,提高到1994年的148.5万kg,增长46%。玉米单产由1988年的7200kg/hm2,提高到1994年的8887.5kg/hm2,增长23.5%。该村土壤有机质也相应地由2.13%增加到2.68%,土壤耕作层由原来的15cm增加到现在的30-35cm。目前忻州地区已全面推广此项技术。

2.秸秆还田

培肥土壤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腐解态的有机质宜直接施用土壤。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土壤的生物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并非腐解态的有机物比非腐解态的有机质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明显优势。为此,实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对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促进养分活化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1)秸秆还田首先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屯留县王公庄连续7年于秋收时使用机械就地粉碎还田,土壤有机质由0.71%-1.14%提高至1.37%-1.76%,7年提高约0. 6%。有机质含量增加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增加了土壤的潜在养分,有效氮由7.9mg/kg增加到22.3mg/kg。玉米单产由4957.5kg/hm2,提高到8100kg/hm2,增产80%,是山西省率先进行秸秆还田,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突出实例。

(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植酸与土壤中的钙、镁粘结成腐植酸钙和腐植酸镁,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还田后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了根系的吸收活动。

(3)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即加强呼吸、纤维分解、氨化及硝化作用。另外,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能释放出CO2,使土壤表层CO2浓度提高,有利于加速近地面叶片的光合作用。

3.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要点

(1)秸秆还田必须具备秸秆腐解的环境因素: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对微生物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最适宜秸秆的腐解。温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微生物群体的组成、活性,也影响土壤酶的活动,甚至使土壤中酶失去活性。28-35℃范围内,秸秆均有最大的分解率。碳氮比对腐解有一定影响,碳氮比越低,秸秆初期分解越快。土壤pH值5-8范围内,秸秆腐解速度基本一致,过酸或过碱都会抑制微生物活动,使腐解缓慢。土壤的通透性越差,其秸秆腐解越慢。

(2)秸秆还田必须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秸秆组成中碳氮比值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秸秆作为一种含碳丰富的能源物质,直接施入土壤会刺激微生物迅速繁殖,导致土壤中有效氮大量被暂时固定。玉米秸秆的碳氮比为53:1,秸秆与土壤的碳氮比大于25-30,其氮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还田的秸秆分解缓慢,微生物与作物争夺土壤中原有的有效氮,造成氮素缺乏,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减产。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分解100g秸秆约需要0.8g氮,即每1000kg秸秆至少要加入8kg氮才能保证分解不受缺氮的影响。为此,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前1-2年必须配合施用氮肥。对于缺磷或缺流的土壤,还应该补施适量的磷肥和硫肥。

(3)必须科学掌握翻压的时间和数量:秸秆还田应该在秋收后立即进行。这一时期玉米秸秆仍有较高的含水量,特别近年推广的品种保绿时间长,秸秆养分含量较高,同时气温也较高,及时翻耕深埋有利于迅速腐解,有利于来年保墒保苗。秸秆还田的数量可根据土壤状况而定。在较瘠薄的土壤上,施肥量不足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数量不宜多,一般3000-3900kg/hm2为宜。在较肥沃的土壤上,施肥充足的条件下,还田数量可达6000-7500kg/hm2。还田后要及时耕翻,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与土壤充分混合。要求耕翻18-20cm,耙平并加重镇压,避免出现翘虚现象。

(4)必须保证秸秆粉碎质量:生产实践证明,还田的秸秆粉碎的越细越好,一般以切成5-8cm长的小段为宜,否则耕翻时覆盖不严,不利于腐烂。采用机械作业时,要求拖拉机用低档作业,以增加粉碎时间和切割速率。收获果穗后立即还田,趁秸秆青绿状态进行,既易粉碎,又能保证质量。在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一些有机酸,往往抑制种子发芽和前期生长。为此,应该注意采取耕作措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秸秆还田技术性较强,掌握不好会出现负效应。各地要摸清在不同气候(温度、降水)、土壤条件(土壤类型,质地、肥力)和生产水平条件下秸秆的腐解情况,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补氮数量,并选准过硬的还田机械。进一步探讨秸秆腐解的各项技术措施,查明还田的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便大面积应用这项技术。

第5篇:

上一篇:班级集体荣誉感演讲稿下一篇:酒店前台工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