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快速问答题

2022-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智力快速问答题

国外智力助石油勘探技术快速发展

西安石文软件有限公司坐落在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公司以研发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技术软件、打破国外公司对油气勘探软件的垄断为己任,致力于开发易学易用、基于Windows的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减少我国石油行业对国外软件的依赖,提高我国勘探开发的整体水平。石文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静波女士言行中透出一股职业女性的干练,她1999年到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留学,发现基于Unix的油气勘探开发软件有向Windows转移的趋势,国内尚无相关产品。2001年8月,她回到古城,和同为留学回国人员的公司技术总监张小会一起进行油田地质勘探开发软件的研发。整个创业团队历经多年潜心工作,骨干力量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开发的产品终于迎来了用户认可。该公司连续三年得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资助,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使企业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油气资源短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从1993年起我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快速增加,因此,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的研究,加大勘探力度,积极寻找优质油气资源,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工作不断深入,勘探程度持续提高,目前已进入到复杂和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风险和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油气勘探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石油公司的经济效益。如因分析结果有误而打一口干井,少则损失数百万元,多则损失数千万元;如解释结果准确而多打一口高产井,则会产生数千万元的效益。该公司主要产品——“基于Windows的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就是用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气藏综合分析,提高油气藏预测准确性,进而降低钻探风险的软件系统。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研发队伍和准确的产品定位,该公司从2001年8月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从注册成立时的几个人发展到现今的西安总部四十余人,在北京、新疆分别设立了分公司,经济效益也突飞猛进,2006、2007年销售额均过千万。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密集的软件企业丛林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先进示范企业,同时也是政府认定的有技术贸易许可证并通过国家“双软”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让我们一起走近石文,共同探索其发展轨迹。

外国专家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

杨静波总经理说,从2003年起公司开始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基于Windows平台的油藏综合解释系统”的研发。该软件基于Windows平台,易学易用,对推动勘探开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有着重要作用,将大幅度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该软件系统为油藏综合解释提供了丰富的新技术和方法,使用者可根据地质环境特点选用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油藏综合解释准确性,提高开发效益。

通过外国专家和该公司技术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公司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一是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了准确把握本行业软件发展动态,公司在巴黎设立了欧洲分部,与法国石油研究院、巴黎矿业学院等有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并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和商业合作。在国外智力的支持下,该公司软件技术水平近年来与国际始终保持同步。同时,公司在乌鲁木齐、北京、昆明、延安等地均开设了办事处,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支持。二是企业实现了从单纯研发型向市场与研发相结合的资本化运营模式的转变。通过不断探索市场化发展模式,更新经营理念,石文软件西安总公司人员从开始时的23人增加到目前的44人,成立了专门的市场部,并制订了免费首期安装试用一年等吸引力和后续发展力都很强的营销策略。三是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该项目的子系统“三维可视化地震岩性解释系统”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系统中的地震地形学解释及高分辨率测井资料处理模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执行期间,石文公司利用本系统完成了国家863项目的子课题——“时移地震资料流动单元分析”。四是通过执行引智项目与外国专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该公司长期聘用的法国和美国专家承担了公司基础研发及市场推广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并取得了良好效益。其中法国专家在与该公司2006年的技术合作中,完成《地震地形学和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核心技术开发,开发出新一代用于地震地形解释的属性近20个。另外,外聘专家将美国公司的石油软件测试体系引入到该公司,完善了石文软件系统的测试模式。使“三维可视化地震岩性解释系统”等软件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获得油田用户的好评,为后来油田的批量采购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借助于法国专家在石油界的长期经验,公司确立了与巴黎高等矿院、波尔多三大地质与环境信息图像研究所等的合作意向, 并开始着手建立欧洲研发及培训基地,使得该软件2006年开始面向国际市场推广,软件英文版、法文版制作已进入筹划过程,力争近一两年内为国家出口创汇。

善于利用国外智力,企业如虎添翼

油藏综合解释软件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智能计算、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产品定位高。石文人一直十分清楚地知道,要达到在国内全面替代国外产品并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目标,他们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过去五年的软件研发过程中,公司遇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许多困难,国外智力的引进,不仅打破了系统研发的瓶颈,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支持,也为产品进行了准确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定位,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该公司的软件产品因其强大的功能、清晰的数据管理和简单易用而广受欢迎,已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研究总院、研究中心及其下属的多个油田公司等单位使用并获好评。累计实现销售1000多万元。特别是“基于Windows的油藏综合解释系统”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将使地质研究早日进入数字化地质研究时代,使研究人员摆脱机械、繁重的手工劳动,用更多的精力思考地质问题、深化地质认识,提升研究水平。

目前,除石文公司外,国外仅有3家公司有商业化的在Windows环境运行的地震综合解释软件。这些软件售价高,售后服务费也相当昂贵。最为关键的是其油气藏综合解释功能也较弱,难以满足国内地震油气藏综合解释的需求。新形势下,广阔的市场前景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石文人眼中,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拓展国内外市场,不但要立足于提高企业自身科研能力和凝聚力,更要善于利用外界资源,特别是国外智力。他们相信,国外智力的引进必将为企业的发展蓝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张向晨

第2篇:如何快速提高宝宝的智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陪宝宝用餐,还是陪宝宝做游戏 …… 只要爸妈用心,随时都 可以利用一些 42 种日常生活中提高宝宝智力的方 法,

不妨也和你的

一、提高宝宝逻辑

1. 考推理

你和宝宝准备一起 “ 猜 猜

看,咱们今天 ”“ 你希望是牛奶还是豆浆? ” 这种方法可提升孩子的数学 逻

辑智能。

2. 数数楼梯的台阶

上下楼梯会让孩子感到疲倦而无味,但倘若这时父母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能让

宝宝智能有所提升,而且宝宝吵闹着要大人抱自己上楼梯的状况也将会大大减少。父母 可带领孩子一级台阶一级台阶、一层一层地数数楼梯的阶数,在不知不觉攀爬楼梯的过 程中,孩子的

3. 认路、数门牌

带孩子出门后,可利用回家的一段时间,因为回家的路上时间很充足,孩子的心情

也大多比较放松。这个时候,面对四通八达的各条马路,让孩子分辨并记忆,找出各条 路的特点及不

在回家的路上,还可以指导孩子数门牌号码,分清哪边是偶数,哪边是奇数,能强 化孩子的数字

4. 寻找节目时间表

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孩子最爱看的节目是在什么时间播出呢?可以在电视报上找出

那个时间,教孩子认识时间。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而且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还能 学会一些汉字

5. 和孩子一起数玩具

晚上睡觉之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父母可

以从旁协助,借此机会帮助孩子学到新本领。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大声 数玩具,数完一件放好一件。孩子通过模仿就能知道数数的顺序,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 己数和放玩具

6. 看商品标价

逛商场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看商品的标签,让孩子知道每样商品都有它的标 价。然后再和孩 10 元钱,够买几样 …… 这能使孩 子

对金钱有个最

7. 增减衣物学数学

天气暖和了,衣服要减少;冬天天气冷,衣服要相应地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

和孩子一起数衣服的件数,夏天穿单衣 1 件;秋天穿内衣 + 毛衣 + 外套共 3 件;冬天穿内

衣 + 毛衣 + 外套 + 防寒服共 4 件。宝宝在此过程中就会把天气冷和要保 气

热和要凉快及穿薄衣服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从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提升本体感觉,认识自 然。

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自己系纽扣,从上往下系,或是从下往上系,让宝宝 的数学逻辑智

二、增强与人交往

8. 与人打招呼

教孩子向遇到的熟 ,

如 “ 叔叔,阿姨,奶奶 ” 等,还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的招呼用语 “ 您好 ” 、 “ 您去上班吗 ”

等等。这可提

9. 让孩子进行自我介绍

到别人家做客的时 ,

只要介绍一下姓名、年龄就可以了,这既能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提升他的内 省智能。

10. 到有相仿年龄小朋友的

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要挑选一下做客的对象。到有小孩子的人家去做客,能为孩子创 造与人交往的

11. 让孩子来帮忙

爸爸妈妈可以假装自己有困难,让孩子来帮一下忙,如帮忙搓一下抹布等。通过劳

动,孩子能建立自我服务及服务他人的意识。父母的帮忙请求能让孩子有参与感,并能 训练他最初的

12. 让宝宝去问路

妈妈可以经常带孩子上街,在街上时,妈妈要鼓励宝宝去问路,这可以提升他的人 际智能,因为

三、提升空间智能

13. 认方向

路上教孩子注意认路、辨别方向,如以建筑物为识别标记等。尤其到十字路口等复 杂地形,可让

让孩子熟悉道

14. 辨认东南西北

教孩子利用周围景观来认路,例如用阳台、树叶方向、路牌等等来帮助辨认东南西 北,对孩子方

15. 给宝宝下指令

妈妈可以让宝宝做个小帮手,给他适当地下指令,如 “ 帮妈妈去拿放在里面的那罐

牛奶 ” ,或指示他 “ 看看你的背后 ” 、 “ 往左边一点 ” 等。对宝宝说话,妈妈要多用以下 字

眼:在里面、上面、下面、前面、后面、最上面、最下面等等。这能提升宝宝的空间智 能。

16. 观察树叶的变化

季节交替,植物的变化最明显。生活中,可以观察树叶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宝宝了 解季节的概念

夏天树叶的颜色是翠绿色的,到了秋天就变黄了,而到了冬天就落光了,只剩下孤

零零的树枝,但春暖花开时,嫩绿的树芽又冒出了头。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观察同一棵 树,观察 1 年,并为宝宝讲解其中的道

树叶颜色的变化、生长和枯萎在宝宝的视线里不断交替,提升了孩子的空间智能和 自然智能。

17. 看地图找方向

准备出游前,最好先买一张旅游目的地的地图,当然也可以在到达目的地再买。别 小看这张地图

告诉宝宝你们下一 ,

并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爸爸妈妈还要提醒宝宝看路标,到达目的

地后,再拿出

这个过程看似复杂,但对提升宝宝的空间智能非常有效,同时宝宝的方向感。空间 想象力以及执

18. 学名称、认识沿途景物

指着路上的街道、车站、建筑物,告诉孩子它们各自的名称、建造年代。可提升孩 子的语文智能

可让孩子观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并向孩子作介绍,告诉他各种景观的名称、特点、功 用、季节变化

四、锻炼说话能力

19. 让孩子形容他最喜欢的

孩子对自己喜欢的角色印象一定很深刻。可以让孩子形容给妈妈听,他喜欢的角色

长得什么样,是一只小鸭子,还是一只大笨熊,它的嘴是什么颜色等等。这可以培养孩 子的观察力和

20. 边走路边唱儿歌

父母带孩子走在路 “ 麻屋子 ,

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 ” 之类的谜语,孩子不一定能猜出来,但对这种形象生动的儿 歌会感兴趣,

21. 描述物品特点

妈妈可以拿着一个宝宝感兴趣的物品,为他描述这个物品的一个或多个特点,如谈

谈它的颜色 ( 是草地般的绿色 ) ;或是它的形状和大小 ( 小圆球 ) ;数量的多寡 ( 两个桔子 ) ;

或是它的质地 ( 柔软的或是硬的 ) ;或描述它的声音 ( 电视的声音很大,很吵 ) 。也可以让宝

宝试着描述一

宝宝在这个过程中

22. 一起决定买什么

在购物的过程中, ,

你可以和宝宝讨论一下你的想法,也让宝宝说说他的想法,他一定会说为什么要买这个 面包,也许是样子好看,也许是闻起来很香等等。最后做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决定,宝 宝在发表他的

五、培养艺术细胞

23. 唱歌

让孩子在路上唱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能调动孩子的情绪,因为在幼儿园里,不是 每个孩子都有

24. 听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劳

你是不是每周都进行一次全家大扫除呢?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一边大扫除,一边

听欢快的音乐。这能提高大家的劳动情绪,孩子也会觉得这是个快乐的时间,有助于养 成他热爱劳动

六、训练观察力和

25. 辨认蔬菜

让孩子辨认青菜、菠菜等蔬菜,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征,能提升孩子的自 然观察智能。

26. 观察菜的颜色变化

在妈妈做饭时,让 ,

可训练孩子的

27. 观察做菜的顺序

妈妈做菜时,让宝宝在旁边仔细观察妈妈做菜的工序,做好之后,让他说出某一道 菜的步骤,如

增长孩子的生

28. 介绍营养价值

在陪宝宝吃饭时,父母先说每道菜的营养价值,接着看孩子能记住多少,既增长了 知识,又训练

29. 画出自己喜欢的角色

让孩子照着电视中的样子画出他喜欢角色的样子。电视的画面不是固定的,因此这 不仅能培养孩

30. 说出玩具的颜色

可以让孩子先说出某件玩具的颜色,然后再说出哪些玩具颜色一样,这可以教孩子 认识颜色,还

31. 教孩子找出相同材质的

可以教孩子把不同

还有的是木头做的玩具等等。这可以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力和视觉分辨力,让孩子学会 分类。

32. 辨认颜色

爸爸妈妈可以利用机会,让孩子学习辨认各种颜色。如叶子的颜色,有绿色的,也 有黄色的,还 “ 我们家里有哪些东西是黑色的,哪些又是红 ” 等等。

室外还有许多 ,

颜色也是多样的,是很不错的自然教材。在辨认颜色的过程中,宝宝的视觉智能不断地 受到刺激,充分发挥他的视觉能力,培养他的辨别和观察能力。爸妈在他进行颜色辨认 时尽量不要加

33. 辨认声音

带宝宝到一个接近大自然的室外环境时,接触自然界声音的机会大增,爸爸妈妈可

以告诉宝宝注意听某种声音。例如动物的叫声、溪流的水声、风声和雷声,都可以用来 提升宝宝的听

消防车的长鸣,盖高楼的敲击声等等,都可以用来刺激宝宝的听觉。在宝宝对这些声音 有了记忆之后,可以让他听到声音后马上辨认。通过刺激宝宝的听觉会让他的感觉更敏 锐,变得更机

34. 触物猜名

在室外活动时,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室外遇到的各种材质、形状、大小等都不同的东

西提升宝宝的触觉能力。先让宝宝把手放到背后掌心朝上,家长把捡到的各种小东西放 到宝宝的掌心上,让他先形容一下手中的东西触摸起来的感觉,然后再说出他猜到的答 案。例如宝宝 “ 我摸到一个硬硬的、滑滑的、 冰

冰的、重重的东西,觉得好像是一块石头。 ” 然后让宝宝拿到面前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进行这种智能提升活动时除了用静物,还可以用动物。看看宝宝能不能猜出他正触摸的 是一只蚕宝宝

七、增强内省智能

35. 和孩子一起反省

一天的忙碌、劳作

应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在爱的气氛中,诱导孩子说说自己今天在幼儿园里有没有犯

过错误,或做了哪些好事情让老师表扬了,为什么表扬 …… 让孩子自己找原因,这样能 提升孩子的内

36. 故意说错一件事情

与孩子谈心时,故意说错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或说错一个故事,例如今天艳阳 高照,而你却说 。

37. 表达心情

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突然让孩子判断家里其他人是不是高兴,高兴的程度如何;或 者讲一个故事

38. 估算时间

在和孩子聊了一会 ,

让孩子自己估

39. 让宝宝参与出游前准备

在出游前,爸爸妈妈 ,

其实让宝宝参

让宝宝想想出游要准备的物品,也许有他特别希望携带的东西父母没有记得。在准

备的过程中,从起居到饮食,一项一项考虑进去,鼓励宝宝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会 让宝宝的逻辑智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要尊重宝宝的意见,让他感受到自己 的需要,这对

八、提高运动能力

40. 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在开始时,可以让孩子帮助你来整理,渐渐地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当孩子自己动

手做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即使他做得不是很好,也不要责怪他。这可以训练孩子的动 手能力,也让

41. 远距离沟通

爸爸妈妈可带宝宝到一个较空旷的草地或广场,爸爸、宝宝、妈妈 3 个人之间间隔 一段距离,爸爸用语言加手势把一句话表达清楚,宝宝看到后再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这句 话传给另一边

这个活动可以锻炼 ( 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 ) ,在有趣的游戏式活动中 提

升宝宝的语言

42. 跑步前进

难得的室外亲子活动时间到了,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宝宝活动活动筋骨,跑步可是个 不错的活动腿

在起跑前,先定下一个目标,如前面的那棵树,远处的那个凉亭等。然后开跑,爸

爸妈妈最好陪着宝宝一起跑,但爸爸妈妈一定要记得让宝宝得胜。这样他就会喜欢这种 智能提升的活

跑步这种活动,会使宝宝多次深呼吸而增加送往大脑的氧气供应,会使他的头脑更

为灵活,大小肌肉更协调,视力和平衡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也就提升了宝宝的肢 体运动技能。

第3篇:智力问答题

猜成语:

1. 怎样让鸭子不会飞走? 插一只翅膀给它(插翅难飞)

2. 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 压它一下(鸦雀无声 压雀

3.为什么冰山只有一角 ?被铁达尼号撞断了 无声)

4.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 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5.猪,羊,狗,牛它们在赛跑,猪 狗 牛都累的都喘不多气来,只有羊没有喘气。(扬眉吐气)

6.蓝色的刀和蓝色的枪刀枪不入(blue)

7.一条狗过了独木桥之后就不叫了过目不忘(汪)

8.为什么画家喜欢画粗不喜欢画细的绳子?出神入化(粗绳入画)

猜字词:

1.一字六笔无竖横,同心同德力无穷 (打一字)?众

2.一字11画,无横无竖无钩画 (打一字)淡

3.一字九横六竖,孔子想了三天(打一字)晶

4.方向、点击、符号、单行道(猜两字)箭头

5.鱼、玫瑰、荆柯、仙人掌(猜一字)刺

6.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卡

7.表里如一?回

8.上有上的心,下有下的心。忐忑

脑筋急转弯:

1.在一次考试中,一对同桌交了一模一样的考卷,但老师认为他们肯定没有做弊,这是为什么?两人都交白卷

2.王老太太整天喋喋不休,可他有一个月说话最少,是哪一个月?二月

3.什么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口水

4.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头痛

5.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朝下‘

6.为什么大雁秋天要飞到南方去?如果走,那太慢了‘

7.月亮上去过外星人吗?地球的宇航员登上过月球

8.打什么东西毫不费力?打瞌睡

9.小明总是马马虎虎,他同时写了十封信,装完信封他检查了一下,发现有一封信装错了,爸爸说他又马虎了,为什么?如果要装错了,要同时装错两封,不可能只错一封,检查是小明又马虎了。

10.小王走路从来脚不沾地,这是为什么?因为穿着鞋子

11.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去掉“冰”的两点水

12.你只要叫它的名字就会把它破坏,它是什么?沉默

13.汽车在右转弯时,哪一条轮胎不转?备用轮

14.有一块天然的黑色的大理石,在九月七号这一天,把它扔到钱塘江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沉到江底

15.有一样东西,你只能用左手拿它,右手却拿不到,这是什么东西?右手

16.只能一个人去做的事是什么?做梦

17.有对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的屁股有黑痣,而弟弟没有。但即使这对双胞胎穿着相同的服饰,仍然有人可立刻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究竟是谁呢?他们自己

18.要想使梦成为现实,我们干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醒来

19.一架飞机坐满了人,从万米高空落下坠毁,为什么却一个伤者也没有?没有伤者,都摔死了

20.警察面对两名歹徒,但他只剩下一颗子弹,他对歹徒说:谁动就打谁,结果没动的反而挨子弹,为什么?

因为没动的较好打

21.胖胖是个颇有名气的跳水运动员,可是有一天,他站在跳台上,却不敢往下跳。这是为什么?因为那

天池里没有水

22.如果你有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你该怎么办?打一打自己的嘴巴,不要做梦了

23.胖姐阿英站上人体秤时,为何指针却只指着5?指针已转过一圈了

24.别人跟阿丹说她的衣服怎么没衣扣,她却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她的衣服只有拉链,没有扣子

25.什么时候,四减一等于五?一个四边形,四个角,切去一个等于五个

26.有一根棍子,要它变短,但不能锯断、折断或削短,该怎么办?找一另一根更长的跟它比较,它便变

短了

27.小明每天写信给他的女朋友,共寄了七封,但他的女朋友珍妮,每天却只收到一封信,为什么?因为

他有七个女朋友

28.盒子里有四块蛋糕,四个小朋友,每人都分到一块,但盒子里还留下一快蛋糕,为什么?其中一个小

朋友连同盒子蛋糕一同拿走,所以盒子里还有一块蛋糕

29.什么时候,时代广场的大钟会响13下?该修理的时候

30.地球上什么东西每天要走的距离最远?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为四万公里

31.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先有男人,因为男人叫先生

32.三个孩子吃三个饼要用3分钟,九十个孩子九十个饼要用多少时间?也是三分钟,九十九个孩子同时

33.为什么小丽能一只手就让车子停下来?小丽打出租车(的士)

34.小刘是个很普通的人,为什么竟然能一连十几个小时不眨眼?睡觉的时候

35.小白+小白=?小白兔(two)

36.什么时候看到的月亮最大?登上月球的时候

37.报纸上登的消息不一定百分之百是真的,但什么消息绝对假不了?报纸上的年月日

38.读完北京大学需要多少时间?读完“北京大学”这四个字大概一秒钟就够了吧

39.给你一本杂志和一个火柴盒,你能使杂志只有三分之一放在桌边而不掉落下来吗?把杂志在三分之一

处掀开,让页数的三分之一搭在桌面卡放在边沿就行了

40.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右耳朵

41.什么事你明明没有做却要受罚?没做作业

42.牧师无论如何都不能主持的仪式是什么?自己的葬礼

43.什么官不仅不领工资,而且还要请人吃饭?新郎官

44.一个老老人头顶上只剩三根头发,有一天他要参加重要盛会,为什么他仍忍痛拔掉其中一根头发呢?

因为他要梳中分

45.每对夫妻在生活中都有一个绝对的共同点,那是什么?那就是同年同月同日结婚

46.网要什么时候可以提水?当水变成冰时一对健康的夫妇,很不注意计划生育,生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

子都只有一只右手,为什么?人不可能有两只右手

47.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言而无信?打电话比写信方便,当然很少劳神写信

48.早晨醒来,每个人都会去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睁眼

49.什么时候子女相逢能并肩?“好”

50.什么东西有五个头,但人不觉的它怪呢?手脚

第4篇:智力问答78

1、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

2、踝关节扭伤,应该:【先冷敷,36~48小时后热敷】

3、香蕉是木本植物对吗?【不对】

4、现在美国国旗星条旗上有多少颗星?【50颗】

5、东汉时,谁既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张衡】

6、“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中的“牛马走”是什么意思?【自谦之辞】

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晏子春秋》】

8、号“六一居士”的是:【欧阳修】

9、大豆蛋白属于优质蛋白吗?【属于】

10、世界上的“风车之国”是指:【荷兰】

11、没有注册的商标能使用吗?【可以】

12、二战时期,为德国提出了“群狼战术”的海军元帅是:【邓尼茨】

13、防风林要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应由:【10行以上树组成】

14、马是站着睡觉的吗?【是】

15、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应是?【花旦】

1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谁说的?【孟子】

17、“玛祖卡舞”起源于哪里:【波兰】

18、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的钻孔技术开始于:【山顶洞人时代】

19、将断丝的白炽灯灯丝重新搭上后,灯光与灯丝未断前相比:【要亮些】

20、骆驼有双层眼睫毛,对吗?【对】

21、煤油是用煤干馏而得的吗?【不是】

22、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形式是:【壁画】

23、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开元所代表的意思为:【开辟新纪元】

24、周长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圆形】

25、人体含水量百分比最高的器官是:【眼球】

26、给折枝山茶花保鲜应该用什么?【淡盐水】

27、中国古代以“无为”为代表思想的是?【老子】

28、中国古代哲人在研究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把时间称为什么?【宙】

29、中国古代以“仁”为代表思想的是【孔子】 30、中国古代以“义”为代表思想的是【孟子】

31、中国古代有一部融合儒、墨、法、兵众家之长的典籍是【《吕览》】

3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

3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者是?【启】

34、中国最早的汉语辞典是?【尔雅】

35、中国两个主流思想派系是【儒家和道家】

3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3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3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39、中国古代神话多存于哪部著作?【山海经】 40、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质子和中子】

41、在夜晚天空晴朗的情况下,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多少颗?【3000】

42、《胡笳十八拍》琴曲记述的是什么故事?(蔡文姬流落塞外)

43、《广陵散》根据《晋书、嵇康传》讲的是什么故事?(聂政刺韩王)

44、唐朝的宫廷乐舞是?(燕乐)

45、七国象棋的发明者是?(司马光)

46、中国最古老的围棋棋谱专著是?(忘忧清乐集)

47、《楚辞》中有“兰膏照烛”一句。这里点灯用的“膏”是一种什么?(动物油)

48、《繁星》、《春水》是谁的作品?(冰心)

49、《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

50、《霓裳羽衣》是我国哪个朝代的宫廷乐舞?(唐)

51、《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52、《水浒传》中貌似关羽,胡子长一尺五,人称“美髯公”的是?(朱仝)

53、《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人称阮氏三雄,其中绰号“立地天岁”的是(阮小二)

54、《水浒传》中绰号“玉麒麟”的是?(卢俊义)

55、《水浒传》中人称“浪里白条”的是?(张顺)

56、《四季歌》起源于?(魏晋时期)

57、《藤王阁序》的作者是?(王勃)

58、《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莆)

59、《阳关三叠》是什么时候的琴曲?(隋唐时期) 60、《周易》是哪家的经典之一?(儒家)

61、阿诗玛是我国云南哪个民族塑造的艺术形象?(彝族) 6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语最早见于谁的文章?(鲁迅)

63、“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我国古代落第著书终成大器的是:(蒲松龄) 6

4、被称为杏月的月份是?(二月) 6

5、被称作东方威尼斯的城市是?(苏州)

66、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的是?(京剧、国画、中医)

67、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

68、鞭炮和爆竹哪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爆竹)

69、科举中,会出现某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其分别是在什么考试中取得的?(乡试、会试、殿试)

70、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隋朝)

71、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里“齐州”是指哪里?(代指中国)

72、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晚春)

73、史上“乐不思蜀”的是哪位皇帝?(刘禅) 7

4、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吗?(对)

75、“临风舒四翼,映水作双身”描写的是:(蜻蜓)

76、柳宗元的《三戒》包括《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和什么?(《黔之驴》) 7

7、“六畜兴旺”中的“六畜”是指猪、牛、马、羊、狗、鸡六种,其中人工驯化最早的是:(猪)

78、明代以后廷试的前三名依次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7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诗词?(苏轼)

80、魏晋多名士,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8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 B、御 C、礼 D、经

82、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C】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8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哪位诗人的作品?【D】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 李清照

84、“豆蔻”是指多少岁?【A】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85、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C】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86、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7、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B】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88、以下哪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89、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是指谁?【C】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90、“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A】 A、周 B、元 C、商 D、夏

91、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C】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92、“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A】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93、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94、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C】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95、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B】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96、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D】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97、“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98、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9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A】 A、范缜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100、【B】时期,设立了五经博士?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光武帝

第5篇: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

要求:

1.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2.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第一讲: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第二讲: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第三讲: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

②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 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第四讲: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分)。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总)。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总)。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注意复习)。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九种:人物形象鉴赏题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注意表达技巧); (3)指出形象的意义(注意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炼

第6篇: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

一、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w.w.w.k.s.5.u.c.o.m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臸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 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臵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臸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臸“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鉴赏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 1 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 2

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

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

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 (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3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9)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臵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五、诗歌鉴赏方法

(一)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审读作品 1.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 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诸如写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2.把握特色 重点突破 3.推敲诗题 以明意旨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4品位语言 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三)方法点拨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4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用曲的特点

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i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语句表达 5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1)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题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题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一波三折,动静结合。

(2)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衬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种修辞手法。 提示: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

(3)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常见问题有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 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臶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课堂训练题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整体鉴赏:抓住诗眼

知人论世

推己及人

(一)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

(二)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

(三)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互文、夸张

表达方式: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照应、正衬、反衬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 6 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臵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2.品诗把脉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1、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②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3.学以致用

把班上的学生分两半,分别做其中一首诗。

提醒学生注意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 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燕然 两个字中。

3、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7 ①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②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过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

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简介: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8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2分)“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2分)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2各题。 玉 楼 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毂绉: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棹(zh o):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1、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

B 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C 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呢?“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

D 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赏析

第3题的答案为C。“肯”“岂肯”的省略,爱,吝惜之意。设计此题的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第4题的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的含义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1分)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3分)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 9 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解题指导]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此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第7篇: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之教育名言题快速答题技巧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之教育名言题快速答题技巧

一般来说,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的测评要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力、应急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测评要素来看跟公务员考试中的测评要素大体一致,但教师考试当中的结构化面试绝对不同于公务员考试中的结构化面试。教师结构化面试考察的往往是与教师这个职业有关的一些事件,这样突出来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专业性。在测评要素对应的题型中,教师的结构化面试会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下面就逻辑思维题中的事理类部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教师结构化面试中,逻辑思维题中事理类试题经常以古代和现代一些著名的教学言论为出题的载体,例如:《论语》,《荀子·劝学》等等。对这样的题目我们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是最好的,这是答题的最高境界;其次,要清晰明了的解析一下所给出名言的意思,解释的时候要注意不仅解释出字面的原意,还要注意联系当下,为所给出的话注入时代元素。最后,就是既然这句话我们非常认同,又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就该谈谈如何就践行名言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即联系工作,联系自身谈如何做,怎样做。

例1.你是如何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

【关键词汇】

启、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审题关键】

本题中关键是对“愤、启;悱、发”四个实词的认识和理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联系成语“举一反三”则较容易解释。

【参考答案】

语出《论语•述而》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地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上一篇:关于小伙伴的作文下一篇:小猫杜威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