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07年观后感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动中国2007年观后感

60年励精图治代代舞蹈人感动中国

与新中国一起成壮大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已走过了满满一个甲子,在刚刚过去的具有特殊意义的2009,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向祖国汇报,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为主题,以第三届中国舞蹈节为平台,纪念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的系列舞蹈庆典活动,于去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成就卓越的老艺术家、贡献突出的舞蹈工作者相聚一堂,共度此次“舞林盛会”。

中国舞蹈家协会(曾名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1949年7月在北京成立。

本届舞蹈节以“礼赞祖国、讴歌时代”为精神内涵,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有对60年舞蹈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和表彰,也有60年间舞蹈精品的展演展示;还有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引领的论说平台。此次庆典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部分:一台舞蹈精品晚会、一场纪念大会、一届舞蹈发展论坛、一次舞蹈图片回顾展、一本中国舞蹈家协会60年纪念画册”。

“纪念大会”: 首次授予舞蹈界终身成就奖

“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于去年11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冯双白,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张凯华,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副部长顾晓英等出席纪念大会。

大会首次颁发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贾作光、盛婕、梁伦、彭松4位德高望重的舞蹈界泰斗级人物以他们一生中对中国舞蹈作出的卓越贡献,以他们在舞蹈征途上跨越两个世纪的不懈奋斗获得这一崇高荣誉。据冯双白介绍,评奖的条件非常苛刻,不但要求入选者对新中国舞蹈艺术作出奠基性和开拓性作用外,还必须从事舞蹈艺术工作65年以上,年龄在85岁以上且健在。他们四位中年龄最长的已经93岁。一批在新中国培养下成长起来并功勋卓著的舞蹈家也获得了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表彰。刀美兰、舒巧、陈爱莲、潘志涛等一百多位艺术家获得“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其中张继刚、陈维亚、迪丽娜尔、刘敏等获得“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

在对舞蹈艺术家非凡成就的表彰中和老艺术家的深情感言中,大会回顾了新中国舞蹈和中国舞协走过的60年辉煌历程,并共同畅想中国舞蹈繁盛发展的未来之路。代表们之间相互深情拥抱问候,争相合影,其间不乏热泪盈眶者,他们是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同事,甚至是师徒。因为舞协的60周年庆祝,他们又得以重逢相聚,这是一个满载丰收喜悦的大会,一个德艺双馨荣耀的大会,一个薪火相传奋进的大会。

“纪念精品晚会”: 舞蹈人红地毯上熠熠走来

由中宣部、中国文联、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主办,中国舞协承办,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协办的“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纪念精品晚会《舞动中国》于去年11月28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场晚会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舞蹈界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性舞蹈盛会,汇集了建国60年间近60个我国著名舞蹈家与舞蹈精品,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当代舞、国标舞等各舞种,通过多种舞蹈形式展现60年来舞蹈剧目创作与表演人才的双优成果。创作组以画龙点睛的笔法,将《荷花舞》、《丰收歌》、《喜送粮》、《翻身农奴把歌唱》、《千手观音》等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典型作品荟萃展示;同时穿插数段视频播放,将新中国舞蹈60年的珍贵历史画面、场景,数百部舞剧舞蹈诗中的精彩片段做了精彩回放。

晚会开始前,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铺起了红地毯,一代代舞蹈艺术家在观众的翘首期盼中款款走来,仿若翻动着的历史扉页,传递着飒爽的英姿和激昂的热情。晚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朱迅、管彤、任鲁豫主持。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排练中受伤的刘岩也在王亚彬、武魏峰等青年舞蹈演员的陪伴下重返舞台,86岁高龄的贾作光登台表演精彩舞段,70岁的陈爱莲更是耍起了高难度动作:一个跟斗出去,“斜探海”后翻身接“滑叉,再迅速绞柱起身!老中青三代舞蹈家的深情演绎给晚会现场带来了一次次感动和高潮,整台晚会最后在全体观众“舞动中国”的红绸表演中结束。

“舞蹈图片回顾展”: 用镜头定格舞蹈的历史瞬间

纪念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大型舞蹈图片回顾展也于去年11月28日揭幕,60年中国舞蹈的英风妙姿,几代舞蹈家的熠熠光彩,都被镜头定格为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用图片追溯曾经的经典作品。以大量珍贵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历史人物、事件的图片和众多舞蹈精品剧照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念画册《中国舞蹈家协会60年》也同期发行,呈现了中国舞协60年间生命历程的丰富片段,从回顾一个团体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当代舞蹈历史性跨越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出的记录。

作为此次舞蹈庆典活动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舞蹈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舞蹈大师班” 于去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京成功举办。中国舞协组织全国各省舞协、专业艺术表演院团、高等艺术院校、群众艺术馆、艺术培训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学者、编导代表来京交流学习、进修观摩,与著名舞蹈学者冯双白,著名编舞家张继钢、陈维亚、王玫,中国东方歌舞团团长田军利,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孙天卫等 “亲密接触”,就当今舞蹈艺术趋势、舞剧选材、室外大型主题晚会的舞蹈空间、院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中国舞蹈终身成就获得者介绍

贾作光:

1923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舞蹈编导家,表演家。

早年师从日本舞蹈家石井漠。1947年参加内蒙古文工团,深入牧区生活并学习内蒙各族民间舞蹈。代表作品有《牧马舞》、《雁舞》、《马刀舞》、《鄂伦春舞》。1955年进入北京舞蹈学校舞蹈便到训练班,师从苏联舞蹈家查普林学习编导。

他在50~80年代的艺术生涯中创作、表演了大量对中国民间舞蹈具有深刻影响和启发性的作品。例如:《鄂尔多斯》、《挤奶员舞》和《盅碗舞》分别获得了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一等奖、铜质奖章和金质奖章。《彩虹》获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及演出奖。90年代以后他经常深入各省地区搜集民间舞蹈素材。如河南的《盘鼓舞》、《铜器舞》,阜新的《查玛》,哲盟的《安代》等。

除以上创作实践以外,他所发表的论文也在中国舞蹈界深有影响。如《论舞蹈艺术》、《必须重视舞蹈语汇的规范化》、《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生活·创作·创新》等。

在他几十年的舞蹈创作与表演实践中,始终坚持深入民间,重视传统并融汇外来艺术。他在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同时,长期的艺术历练也使他成为了一名融创作、表演、教学、理论于一身的舞蹈艺术家。

梁伦:

出生于1921年。广东省高要县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一级编导。

1943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助教。194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参加创办了“中华舞蹈研究会”。1946年参加“香港中原剧社”,任舞蹈组长。同年参加“中国歌舞剧艺社”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演出。1949年到北京参加中国第一届文代会,后回广东进入华南文工团并兼任华南文艺学院教师。1959年任华南文工团团长,兼任广东舞蹈学校首任校长。1975年担任广东歌舞团团长。1980年组织创办了《舞蹈摘译》和《舞蹈研究》两个舞蹈理论刊物,任主编。

此外,他在舞蹈创作领域颇具影响。例如舞剧《牛郎织女》(任编剧、总导演,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歌舞剧《燎原火炬》(集体创作,任总导演,获文化部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演出三等奖);舞剧《南越王》(集体创作,任编剧,总导演,获广东鲁迅文艺奖金一等奖,建国40周年文艺一等奖和文化部新节目文华奖)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舞蹈创作中为新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

盛婕:

1917年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生于上海。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舞蹈表演家,组织活动家。

1936年在上海俄国俱乐部学习芭蕾。1938年考入中法戏剧学校。结业后被上海剧艺社聘为特邀演员。曾出演话剧《职业妇女》、《梁红玉》、《女儿国》等,并编排了《海员舞》、《珍珍珠珠鲛人舞》等插入性舞蹈。1940年到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教授人体训练课。期间,表演了舞蹈作品《月光曲》、《秋怨》及话剧作品《心防》。1941年转入育才学校担任教员。同年在银社与吴晓邦举行舞蹈表演会。之后协同吴晓邦、戴爱莲在抗建堂举行“吴晓邦、戴爱莲、盛婕联合义演”并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当地报纸誉为“新舞蹈的先锋”。1945年在延安解放区参加新舞蹈运动的开展活动。1948年~1953年多次参加筹建各种舞蹈团体,历任舞蹈教员、舞蹈队长、教研组长、副团长等。1954年调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担任秘书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期间组织建立了中国古代舞蹈是研究室、舞蹈理论研究室、舞蹈编辑部、舞蹈资料室、舞蹈陈列室等部门。此外,还创办了《舞蹈》、《群众舞蹈》两个全国发行的舞蹈刊物以及内部发行的《舞蹈通讯》和《舞蹈学习资料》。

几十年来,她不仅在舞蹈表演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也在新舞蹈艺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和对我国民间舞蹈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工作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普及和全面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彭松:

出生于1916年。原籍山东省济南市,生于郓城。舞蹈史学家、编导家、教授。

1940~1944年先后就学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国立音乐学院分院,师从吴晓邦、戴爱莲学习舞蹈。1944年在育才学校从事舞蹈教育事业,先后担任舞蹈教员和舞蹈组主任。1945年深入四川藏族、羌族地区搜集民间舞蹈并创作了舞蹈作品《嘉戒酒会》和《端公驱鬼》。1947年参加组织中国乐舞学院,学院成立后担任教学与教务工作。1948年受邀于北平大学生舞蹈联合会到北大、清华教授舞蹈。同年8月调解放区工作。期间创作了《团结就是力量》、《民主花儿别让它遭灭害》、《我们是民主青年》等舞蹈。

建国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和教学工作。曾任华大一团舞蹈组长和华大三部艺术干部训练班教员及舞蹈队副队长。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主持艺委会工作,同时兼任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教员。期间参加了《人民胜利万岁》、《建设祖国大秧歌》及舞剧《和平鸽》的编排和演出。1952~1953年深入安徽及东北地区搜集民间舞蹈。1954~1955年任教于北京舞蹈学校,担任民间舞教研组组长,主持编写中国民间舞蹈教材。1956年加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参加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小组。参与辑录编选《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和舞蹈史教材。专著有《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古代舞谱》等。此外,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当代中国舞蹈》编委和撰稿人。1987年应邀海峡两岸舞蹈学术交流,到台湾讲学。1992年参加在平壤召开的国际舞蹈理事会并作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报考。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理事、国际舞蹈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记者手记

追随舞蹈人的风采

跟踪报道此次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盛会,是件令人愉悦的差事,因为数日里我都与美相伴。萦绕在眼前的始终是舞蹈家和舞蹈工作者们清丽的脸庞、挺拔的身段和温柔的微笑。他们之中可能没有全国最美丽的人,但这个群体无论在舞台上下都称得上是中国最美丽的一群人。

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步入了中老年,但是在他们身上仍存有舞蹈人特有的清朗气质。整个纪念活动中,除了精品晚会中有节目的演员,舞蹈家们即使走红地毯也没有如一些影视红人般浓妆艳抹或盛装造型。他们在人群的簇拥中,迈着矫健的步子,散发着一种清新的优雅。会场中有许多来参观演出或协助工作的舞蹈院校的青少年,他们坐立有型,青春焕发,虽然还未成名成家,但不断地有人向其投来“爱幕”的目光。很多父母感叹道,如果自己的孩子有这般神采,就用不着为矫正其视力和体型发愁了。

活动已结束一段时间,但是舞蹈人的“余影”始终挥之不去,让人不由自主地挺胸抬头,时刻提醒自己这样会更精神更美丽一些。容貌是与生俱来的,而气质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良好的气质更能彰显个人魅力。现在很多年轻人哈韩哈日,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在化妆打扮上,却始终难改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不良习惯,整体形象难脱俗气。若是人们能花一点时间来纠正不雅观不正确的姿势,来做一些基本的形体培训和运动锻炼,个人气质、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都会得到很大提升。不用和86岁生龙活虎的贾作光、70岁高龄还耍高难度动作的陈爱莲相比,若是能有中国舞蹈人的几分神态,我们整体的民族形象将大放异彩!

作者:阮桢华

第2篇:2007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2007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词和颁奖词(资料来自央视网站,加以整理) 2008年02月17日 星期日 22:21 NO 1: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事迹:他是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NO 2: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事迹: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

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NO 3: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事迹: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颁奖词: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NO 4: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事迹: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NO 5: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事迹: 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颁奖词: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NO 6:李丽 湖南张海迪

事迹: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NO 7: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事迹: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颁奖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NO 8: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事迹: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NO 9: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事迹: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NO 10: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事迹: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

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特别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事迹: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推荐词集锦: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

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大江后浪推前浪,

丰田新穗赶旧穗。

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

靠的就是这新一辈

(阎肃)

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陈章良)

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激情,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后、80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王晓晖)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纪宝成)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刘姝威)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杜玉波)

第3篇:201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近期,老师组织观看了2014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看完以后,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后感。

在观看过程中,许多学生几度眼眶湿润,这些获奖者,有的是为了国家事业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令人敬佩。有的是为家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大家,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平凡的人们坚持在不同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工作。这份感情是对工作的爱,更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份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付出的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比如说从事核试验的某某院士,参与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的爆炸工作,从开始工作到去世那一天,为国家的核研究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一个重要课题的研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治疗,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在病房里带着呼吸机连续工作5个小时,直到工作完毕,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院士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忘我工作令人敬佩,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就是国家第一艘航母上舰载机的总设计师,为航母舰载机的设计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航母舰载机的第一次起飞试验过程中,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 全程在现场指挥协调,自己的时间都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出现身体不适,也

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都从事着伟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感谢他们。但是最令人感动的还有那些平凡的人们,从事的也是平凡的岗位,他们之所以感动中国,并不是因为他们作出了什么特别的贡献,而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比如驻守祖国南海岛礁21年的守礁人,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坚守岗位,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家气象局提供了140多万组气象数据。还有身体残疾,靠一双拐杖和丈夫的脊背,爬遍方圆13公里大小山岭的乡村医生,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都按时出诊,为山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

他们都是普通人,坚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用一份对工作的热爱和深深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几十年。他们的条件也很艰苦,面对的工作环境很恶劣,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活那样的困难,但是他们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的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也能感动中国。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学习岗位上,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并没有他们所面对的那些艰苦的环境与困难,相反,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平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老师对我们的批评,学习分不清轻重缓急,给了学习平台却不作为。正如有关老师所说,2014年是新的一年,也是在校大学生为人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一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自身的学习任务重大,我们一定会从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例当中吸取正

能量,坚守着我们对学校对学校的爱与责任。

第4篇:16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16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支月英。

支月英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支月英的颁奖词是: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16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难得今天晚上看了感动中国,因为这个节目每年只会播出一次。每年的这个节目我都会看,那些杰出的人物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今年的感动中国也很感人,从朱亚光到杨善洲再到阿里木,他们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到胡忠,谢晓君夫妻二人抛弃一切带着孩子来到偏远的福利院,我们有谁能够做到,是他们告诉孤儿:虽然我们是无依无靠的,但我们是脚踩在地上的人。是他们让孤儿有了家的温暖。让我们由衷的对他们表示敬意和赞美。我相信这就是爱和信念的支持吧!医者专家吴孟超更是医者仁心,用行动用仁爱感动着世人。而和我们同样年岁的刘伟-无臂钢琴师,他用事实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结果,只要你迈出第一步,迈出你自己,就迈向了成功。人民公仆杨善洲在晚年退休后毅然决然回到云南老家去

种树,是他用60岁以后的生命建成了上千亩的绿色王国。

张平宜,一个台湾的富家女,没有人会相信她在老营盘这个麻风病贯行病区扎了根。她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来帮助这些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孩子们,也告诉了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一切。最美妈妈吴菊萍用自己的双手挽救了一个生命,善良是人的本能,我们拒绝袖手旁观。

看到一个一个楷模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让我们大家争做白芳礼,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白芳礼们会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16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生活处处都有感动,也许那感动与世长存,也许那感动只是一瞬间,或者那感动是平凡的小事。感动带给人们一次次心灵的深触。《感动中国》带给我们一次感动的饕餮盛宴。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感触最深的是陶艳波母亲。她那一抹感动深深触及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陶艳波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母亲,她本应该和丈夫儿子幸福安康的度过下半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的儿子被查出先天性的失聪,这给还沉浸在幸福中的陶艳波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儿子,她坚信,她的儿子一定能开创辉煌。于是,她每天跟儿子一起上学,成了儿子一生的同桌。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陶艳波辞掉了工作,就这么,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陶艳波每天做随堂笔记,遇到听不懂,不理解的题便追着老师,一直追到了办公室,请求老师给她再次讲解一遍。晚上,陶艳波便细心地翻开笔记,给儿子讲题,有时甚至要讲好几次才能让儿子听懂。三十多岁的她,鬓发已经泛白,皱纹悄然爬上了她的脸颊。因为过度的操劳,导致陶艳波的秀发变得脆弱,最后一块块的脱落,使得陶艳波不得不戴上假发。身体也未老先衰。现在,儿子在她的坚持之下,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陶艳波,她只是一个母亲,却有如此强大的毅力,也是因为爱子心切。为了自己的儿子,她哪怕放弃一切,放弃了容颜,健康。就手把青春埋葬在这里,但是陶艳波认为是值得的。她不问前方是否如履薄冰,是否将她百般摧残,她所顾虑的,所希望的,就是儿子将来的幸福与健康。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我们的母亲也许没有这么让人感动,我们自己也许也不会那么命运多舛。但是请不要忘记,感动不需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许是生活中积累的一点点小事开始,那一抹感动,虽然清淡,但在纸上一点点积累起来,也是浓厚的。

第5篇: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时刻把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便是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为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那么你知道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范文大全【5篇】,欢迎阅读!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一】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

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降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承诺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

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二】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万其珍一家,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看完黄文秀的视频,我感慨万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铿锵誓言犹在耳,壮志未酬泪满巾。文秀走了,带着百坭村的扶贫重任和群众的脱贫愿望、带着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无限深情,匆匆离去。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用青春书写韶华印记,以信仰铺设脚下芬芳。虽然她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贫路,也将激励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不懈奋斗,继续前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黄文秀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祖国奉献自我的青春力量。

黄文秀同志勇挑重担,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我们要学习她身上可贵的精神,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懈奋斗,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外国语学院刘明晟同学表示,今天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极为感动且备受鼓舞。在此向扶贫先锋致敬,向第一书记致敬。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投身西部热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的地方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计划,同志愿者们携手共进,以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决心,助力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扎根西部,融入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好扶贫工作,让国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标。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农民党员万其珍一家,四代坚持在河边为村民义务摆渡,方便了附近两个县市、四个乡数以万计村民的农耕和出行。现年69岁的万其珍是第三代义渡传人,每天在大沙河上来回摆渡数十趟,已经坚持了16年,并带动儿子、孙子义渡。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三】

鲍峰,是马鞍山师专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和县人。在他的同学当中,有几位是叶连平老师门下毕业的学生,因此很早以前,他就从同学处听说过关于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几年前,有一次学校请叶老来校给青年教师作报告,鲍峰也第一次当面聆听了叶连平老师的讲述,知道了他更多的生平故事,为之感动。

鲍峰认为,叶老既是他的乡中先贤,也是他的同行前辈。学习叶老敬业乐业和奉献精神,自是应有之义。“叶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师德,叶老是我们和县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鲍峰表示,叶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自费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把孩子们聚拢起来,无偿施教。又把有限的收入掰成几瓣花,组织学生出外学习参观,扩大视野,甚至自费发放奖学金,鼓励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倾其所有,以个人之力,先后培养辅导千余学生。

“没有仁爱精神,是难以做到这样的倾情付出,更别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鲍峰说。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鲍峰认为,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仁爱精神不可或缺,放下身段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学习生活情感需要,如此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教学之中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鲍峰还认为,叶老的精神还表现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个职业,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鲍峰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为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在有叶老为我们做了榜样。”

提及对自身的未来规划,鲍峰表示,他将以叶老的精神为指引,补精神之“钙”,不断武装头脑,强素质、提本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查找不足,强化学习,提振精神,不断加强看家本领,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和责任田,向叶老看齐,争当先进模范,立足岗位做贡献。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四】

“这些天来,细读各网站、公众号上有关叶连平的文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省优秀教师、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老师陈宏亮说,为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顾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责任担当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这束微弱但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树起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榜样和丰碑。

陈宏亮认为,和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还有许多地方能够做到。有人说,教育即“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任周遭环境再喧嚣,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而恬淡的。叶连平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使命和毕生追求。只有教书育人者把心灵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方能寻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宁静而恬淡的心境。

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进取的动力。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将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出来的正是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而在这一份尽职尽责之中,他也收获属于他、属于孩子们、属于教育的快乐。辛勤、专注、坚守,这就是敬业的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快乐的源泉。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叶连平,作为一名老党员,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陈宏亮表示,正是无数个叶连平这样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将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心无旁骛,不改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五】

近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播出。其中,有这样一群融入年轮的追梦人,彷徨时,他们用行动描绘坚定;怀疑时,他们用忠诚表达坚信;迷茫时,他们用担当书写坚守。他们的事迹深深敲击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他们是中国脊梁,是良知,是责任,是偶像。党员干部要汲取“感动中国”人物的追梦力量,汇聚成“行动元素”,浇筑追梦之路,真正为人民服务。

总有一种力量令人勇往直前。无论是六年坚守扶贫一线,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的基层干部张渠伟;还是为孩子们劈柴生火、执鞭上课,用扁担挑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还是无畏戈壁寒暑,无惧野地黄沙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等等,都以心中的追梦力量,汇聚成忠诚担当、矢志报国的“行动元素”。

将追梦力量化作为民情怀。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疾苦记挂在心上,以“民”的心态为民,以“民”的身份想民。正如张渠伟同志,始终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民激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为民热血,把群众装在心里,把扶贫工作扛在肩上。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要真正为群众谋心谋事,察民情、体民苦、排民忧、解民难。

将追梦力量化作责任担当。从一名放弃城市就业机会的大学生,到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师。几十年间,张玉滚用心中的追梦力量诠释了自身的职业价值和人生追求。张玉滚的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学生的课本、文具,更是将孩子们对知识对渴求以及对未来的渴望挑进了大山。张玉滚从平凡到非凡的蝶变,启示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强化责任担当,敬业报国。广大党员干部对待工作要始终保持火热的“温度”,将“温情”融入到工作中,保持“满电”状态,激情常在线。

将追梦力量化作脚踏实地。每个人都很平凡,但在平凡的人生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正如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往返于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将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党员干部要将为民办实事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众的需求上,不追求“轰动效应”,多些“细水长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真正把一件件关系民生的事办出实效。更要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汲取营养,充实追梦力量,追逐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第6篇:《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挥别了2009年,我们经历了崭新的一年。这一年,走过了寒冷的冬天,走过多情的一年,春夏秋冬,又有哪些可爱的人们给我们带来感动,给我们留下动心的瞬间。

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包括“赤子”钱伟长;“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康巴铁汉”才哇;“雷锋传人”郭明义;“舟曲之子”王伟;“仁者”王万青;“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三栖尖兵”何祥美;“最美”洗脚妹刘丽;“警界保尔”孙炎明。。“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三个群体,分别是: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八位维和英烈;铁道部K165次列车乘务组;中国志愿者群体。

这就是感动,这就是平凡人的不平凡事,总有一股温暖的力量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中国。总有那么几个人,深深地触动我的心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让我们携手,一起感受这动心的瞬间。

他的颁奖辞这么说的:“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他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九十八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他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他就是“赤子”钱伟长,壮志凌云。他用九十八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他是英雄,一个有血有泪的真心英雄。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他们就是“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突如其来的惨剧袭击一个纯朴、善良的家庭,还不及抚平心中的伤痛,却兑现那20年坚守的承诺。他们用良心在你我的心中书写了这堂堂正正的“信义”,也阐释了什么才是诚信,什么才是良知,什么是我们应坚守和尊敬的品德。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一次精神与灵魂的澄明和洗礼。

“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他是“玉树铁汉”才哇,是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才哇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才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然而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他说:“我想回去上课,想见到我那些可爱的学生,还想见到我那可爱的女儿。”另一个他说:“我知道他很痛很痛,但他不会叫出来,因为他怕我担心,就只有一次,他确实痛得全身发抖….”他们是“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最重要的是,满怀无私无畏的爱,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感动,跨越国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他们用生命铸就辉煌,给予我们除了感动,还有人生的感悟。细想自己,走过的这些年,做过多少又后悔过多少,即使无力做出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能为身边的人做一些事,哪怕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

每一年的《感动中国》,给予的是精神上的沐浴,心灵上的震撼与洗涤,总会有大彻大悟的一天。新的一年在走来,我们即将播种什么,又收获什么。新的一年,又会谱写出如何的篇章。

感动常在,让世界充满爱。

第7篇: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最新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总是在影响着每一个人,那么你知道2021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最新5篇,欢迎阅读!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一】

近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播出。其中,有这样一群融入年轮的追梦人,彷徨时,他们用行动描绘坚定;怀疑时,他们用忠诚表达坚信;迷茫时,他们用担当书写坚守。他们的事迹深深敲击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他们是中国脊梁,是良知,是责任,是偶像。党员干部要汲取“感动中国”人物的追梦力量,汇聚成“行动元素”,浇筑追梦之路,真正为人民服务。

总有一种力量令人勇往直前。无论是六年坚守扶贫一线,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的基层干部张渠伟;还是为孩子们劈柴生火、执鞭上课,用扁担挑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还是无畏戈壁寒暑,无惧野地黄沙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等等,都以心中的追梦力量,汇聚成忠诚担当、矢志报国的“行动元素”。

将追梦力量化作为民情怀。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疾苦记挂在心上,以“民”的心态为民,以“民”的身份想民。正如张渠伟同志,始终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民激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为民热血,把群众装在心里,把扶贫工作扛在肩上。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要真正为群众谋心谋事,察民情、体民苦、排民忧、解民难。

将追梦力量化作责任担当。从一名放弃城市就业机会的大学生,到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师。几十年间,张玉滚用心中的追梦力量诠释了自身的职业价值和人生追求。张玉滚的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学生的课本、文具,更是将孩子们对知识对渴求以及对未来的渴望挑进了大山。张玉滚从平凡到非凡的蝶变,启示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强化责任担当,敬业报国。广大党员干部对待工作要始终保持火热的“温度”,将“温情”融入到工作中,保持“满电”状态,激情常在线。

将追梦力量化作脚踏实地。每个人都很平凡,但在平凡的人生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正如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往返于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将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党员干部要将为民办实事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众的需求上,不追求“轰动效应”,多些“细水长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真正把一件件关系民生的事办出实效。更要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汲取营养,充实追梦力量,追逐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二】

从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因公牺牲以来到现在的近半个月时间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地广为传诵、经久不息。可谓,“文”洒扶贫路、“秀”亮新时代。

天之骄子,“文秀”于时。27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说她是天之骄子真是毫不为过。“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她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郝海燕满怀遗憾地说。但她却义无反顾地考取了选调生,返乡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不到两年,她就当上了百色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委宣传部副科长,又令多少人艳羡!但她却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果说《扶贫从“新手”到“熟路”》以及两本驻村日记展示了她的文采,那么在百坭村一年的时间里她交出的答卷则见证了她的才华: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3%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她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黄文秀们正走出象牙塔,勇敢坚定地把才华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党之英才,“文秀”于心。为什么要选择返乡?为什么要申请派驻?追寻她的人生足迹,我们发现,一切早已注定。2008年,黄文秀考入山西省长治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在这里,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背后有红色老区的基因传承,也有“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精神感召,还有徐本禹等榜样的力量感化,更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真理引力,以及她自己的亲身体验。“没有政府的扶贫资助,家里不可能供我上大学。我选择读思政专业,选择加入党组织,都是发自内心的。”从赤子之心勃发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力量?从后进生到班级前十名,从勤工俭学到发愤读书,她用“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一步一步践行着报效乡梓、党、祖国和人民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行进在自己“心中的长征”路上。现在,她用自己年轻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

国之栋梁,“文秀”于民。为什么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作为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姑娘,贫困是她心里挥之不去的痛。直到2016年,她毕业参加工作后,她的家庭才因卸下了她这个包袱而刚刚脱贫。正是疾“贫”如仇,她才发誓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面对重重困难,她以“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的气概,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坚持运用土办法入户调查、建档立卡到认真听取社情民意、查摆问题,从被怀疑排斥到死缠烂打,从“我还不够勇敢”到“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她笔下这些斗智斗勇的扶贫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我想,这一定是她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这是何等的情怀啊!

黄文秀同志,以优秀的文才展秀于伟大时代,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忠诚于伟大的党,以坚实的前进步伐奉献于伟大人民,值得我们学习!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三】

2020年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四川木里火灾中牺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当地扑火人员、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浙江省嘉兴市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恰巧,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四】

看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眼泪湿了眼眶,作为一名支教结束已经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我深知基层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层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我们都应该向文秀同志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学习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奋进。文秀走了,千千万万个文秀还在,每一个青年学子都要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时代的洪流中,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限度将自己投入到祖国伟大建设当中去。

通过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让我明白了基层是艰苦的,只有心怀信仰,才能成芳华。努力、阳光、热情、真诚、有追求,是黄文秀留给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诚的初心,质朴的奉献融入贫困群众,担当起脱贫攻坚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不畏艰苦,奋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一脉相承的信仰,奉献与牺牲的信念,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量,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

看完黄文秀的视频,我感慨万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铿锵誓言犹在耳,壮志未酬泪满巾。文秀走了,带着百坭村的扶贫重任和群众的脱贫愿望、带着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无限深情,匆匆离去。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用青春书写韶华印记,以信仰铺设脚下芬芳。虽然她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贫路,也将激励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不懈奋斗,继续前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黄文秀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祖国奉献自我的青春力量。

黄文秀同志勇挑重担,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我们要学习她身上可贵的精神,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懈奋斗,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外国语学院刘明晟同学表示,今天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极为感动且备受鼓舞。在此向扶贫先锋致敬,向第一书记致敬。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投身西部热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的地方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计划,同志愿者们携手共进,以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决心,助力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扎根西部,融入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好扶贫工作,让国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标。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五】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传说。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

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

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

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上一篇:烟草作风建设下一篇:关于荣誉原则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