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简介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沈阳体育学院简介

长春中医学院简介

长春中医学院坐落在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毗邻景色怡人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是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医、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办学层次齐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建设的主要单位。

长春中医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长春市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成立了长春中医学院,成为国内早期建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62年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并人长春中医学院。1970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该校曾一度并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又恢复了长春中医学院建制。此后,长春中医学院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高等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和对外交流的中心。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整建制并入长春中医学院。

长春中医学院校园总占地面积45.4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51万平方米。共有3个校区——净月校区、红旗校区和民主校区.拥有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医疗体系。设有基础教学部、中医系、药学院、针炙推拿学院、医学院、护理系、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11个教学院、系、部、中心,有中医、动物药、脊髓病、药用真菌等11个研究所,1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关系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10所专科专病医院:在省内外设有30个教学基地。

长春中医学院现有教职工1545人,具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0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82人,占教师比例16.36%),其中终身教授7人,均为国内中医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223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186人,占教师比例37.13%)。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8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4人,省(市)管优秀专家5人,国家及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吉林省首批新世纪首席教授、主讲教授各1人。长春中医学院有一批以任继学(全国中医十大名医之一)教授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6118人,其中本科生4011人,硕士研究生290人,留学生168人,高职高专学生1649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4646人,各类在校学生达10764人。建校以来,共培养了1万多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遍布国内外医药领域,他们绝大部分是教学、科研、医疗骨干,有的已成为学术带头人。

长春中医学院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涵盖医、工、管、文、法等五大学科门类。中药学一级学科和中医内科学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炙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中药学等17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炙推拿学、制药工程、护理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市场营销、药学、英语、日语等12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方向)。

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实验室55个,仪器设备总值6874.4万元。馆藏图书60.8万册,中外期刊865种,其中一批珍、善本典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出版并发行《吉林中医药》、《长春中医学院学报》和《吉林中医教育》等3种学术期刊。医史博物馆和动物药、矿物药、中药材、药用植物等4个标本室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动物药标本种类之多、质量之高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

近5年来,该校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共签定转让科研项目30项,总计合同资金4768万元,科研成果被采用57项,直接经济效益达82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855篇,出版学术专著104部,主编、参编教材138部。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21项,国务院各部门课题31项,地方政府项目158项,纵横项科研经费达4233.6万元。

长春中医学院拥有52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国际培训中心。拥有一支英、韩、日、俄语较好的学术队伍,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较为频繁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女子体育大学、韩国世明大学、马来西亚朱拉大学等6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姊妹校关系。

现在,学校正在积极申报中医药大学,全面实施内涵建设三大工程(人才工程、教学工程、管理工程),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执笔:赵越 季长虹)

作者:赵 越 季长虹

第2篇:长春税务学院简介

长春税务学院是吉林省属重点高校,建校于1948年,先后经历了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东北银行干部学校、吉林财贸学院、长春税务学院(部属院校、省属院校)等时期。在学院的办学历史上曾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全国最早的金融高等学府和全国唯一的税务本科院校。2005年8月,学院又完成了发展史上的一次壮举,从长春市中心举校迁至美丽的净月新校区。

经过58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税务在职干部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现有各类在籍学生1.6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近8000人,成人函授、业大学员8000余人。

学院现有16个系(部),2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法学等20个硕士点;有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政治经济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还设有税收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现代会计研究所、信息科学研究所、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经济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亚太地区语言文化及经贸关系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

学院共有427名专任教师,其中82.5%是中青年教师,69.5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有教授60人,副教授18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0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3人,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5年来,我院教师在权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23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8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46项。

学院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当代经济研究》和《税务与经济》先后入选全国100家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学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奥尔斯国际期刊指南收编,逐期向全世界介绍。

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每学期都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2004年5月,学院承办了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吉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讨会,被吉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2006年8月,学院召开了“海峡两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和台湾学者、工商企业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

1984年以来,学院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不断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影响。2005年6月,学院还与韩国江南大学合作举办了教学研讨会。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新建成的现代化的实验楼设有14个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验室、11个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教学楼内设有42个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

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学院把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特别是针对中国加入WTO后对财经类人才的国际化要求,积极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努力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的标准,来培养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财经管理人才。

学院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高、实践应用能力强等特点而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13%。

近几年来,党委书记兼院长金硕带领学院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此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吉林省省长王珉,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吉林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吉林省副省长李锦斌、陈晓光,省政协副主席孙耀庭,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副局长钱冠林等先后来院视察,并对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鼓励和支持。

如今长春税务学院提出了两个奋斗目标,即在事业发展上,把学院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省内一流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上,积极创建“省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2006年,学院又启动了更名变大学、申请博士授予权单位及迎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三项重点工程。如今,全院上下齐心协力,以其更优异的成绩迎接60年校庆!

(学院党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黎立)

作者:学院党委宣传部

第3篇:长春中医学院简介

长春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早期建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吉林省唯一专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学府。

学院现设有中医系、中药系、针灸骨伤系、护理系、基础教学部、社会科学部、国际学部、成人教育学院等7个教学系部及1个二级学院;中医、动物药、脊髓病、古籍文献、药用真菌等10个研究所;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13个专科医院(门诊部),在省内外设有20余所教学医院(药厂)。此外,还设有中国乡村医生函授学校和附属卫生学校。

学院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制药学、中西医结合、中医护理等6个本科专业及1个专科专业;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省属院校中硕士学位授权较多的院校。

学院现有本、专科学生180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留学生140人。另有函授、自学考试、乡村医生及卫校学员4000余人。

学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5.8万册,其中一批珍、善本典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学院医史博物馆和动物药、矿物药、中药材、药用植物4个标本室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动物药标本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学院有几十个拥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有设备先进的电教室、语音室和微机室;有一座集教学、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附属药厂。出版并发行《吉林中医药》、《长春中医学院学报》和《吉林中医教育》3种学术刊物。

长春中医学院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既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又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地。

在学术队伍上,学院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学院有教授级专家105人;副教授级280人;讲师级508人。教授中有8位吉林省命名的终身教授,其中,任继学教授是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脑病学组技术总指导;邓明鲁教授是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动物药专业组组长:国洪臣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刘冠军教授是中华全国针灸学会理事、国际针炙考评委员会委员;刘柏龄教授是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骨伤人才学会副理事长;王烈教授是中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王本祥教授是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临床新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等。他们为学院教学、科研和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成果及课题上,学院遵循既突出中医特色、又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原则,在临床应用研究、新药产品开发和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医治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脊髓空洞证,妇女不孕症、小儿哮喘、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中药动物药资源与本草学的研究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还填补丁国内外空白。自1978年以来,共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00多项。学院研制开发的“镇脑宁”、“颐和春”、“益髓冲剂”、“肾炎康”、“风湿灵仙液”等新药不仅攻克了顽症、在保证人民健康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院已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国家中药临床药理基地。1996年学院又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等两个课题的研究,附属医院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对“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的验收,在中医治疗中风急症上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几年,学院在教学研究上有了显著的发展,共立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14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21世纪中医药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的研究》被确立为省级重点课;《中药动物学科建设》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仪器设备上,学院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医疗仪器和实验设备,其总值达3000万元。学院自己投资375万元建设的“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共设有临床药理、免疫植化、生化、实验药理、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以及符合CLK要求的实验动物观察室等8个实验室;设有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等仪器,可进行国家一、二类新药的研究开发。国家、国外友人和学院投资建设的“中药系中心实验室”,主要从事中药动物药的研究开发,是吉林省鹿产品药物开发和深加工的主要研究基地。目前,学院已投资70余万元正在筹建“基础实验室”,主要从事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此外,学院还设有全身CT、彩色颈颅三维多普勒诊断仪等现代化诊疗设备。

学院是首批被国家教委批准招收自费留学生的院校之一,拥有52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现代化培训大楼和一批精通英、日、俄、朝语种的教学人员。自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的外事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新西兰、英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朝鲜、澳门、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及合作关系。1990年以来,学院共接待外国友人2500余人次,派遣出国留学、进修、访问、工作人员200余人次。日本的京都大学、静岗大学、莲见肿瘤研究所,韩国的庆熙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先后无偿为我院培养了20多名专家、教授及年轻学者,有12名外国专家学者被我院聘为名誉教授。日本的女子体育大学,泰国的朱拉大学,韩国的世明大学、又石大学等4所大学与我校建立了姊妹校际关系并开展了人才培养与合作项目。

几年来,学院先后主办并召开了8次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接待了30余次外国专家访问团。目前,正在进行的对外医疗、科研、办学等合作项目有13项,共培训长短期来华留学生400名,留学生工作发展到7个国家及一个地区。

现在,全院师生员工正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信心百倍地向着把我院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医药院校”而努力奋斗。

院长办公室(执笔:李常虹)

第4篇:成都体育学院简介

学校简介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教育、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西部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成都市。学校主校区位于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始建于1978年,校名为“成都大学”。建校之初为本科院校设置。1983年,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停办本科,改办专科。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建制,暂更名为“成都学院”,并保留“成都大学”校名。200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和成都卫生学校并入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0年,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并入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3年,国资委同意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将持有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全部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1个,优势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下涵二级学科6个;另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全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1177人,其中本科以上在校生16941人,本科及以上在校生占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80%;硕士研究生54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3人。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教职工2587人,其中附属医院642人,川抗所239人。学校专任教师1064人,正高级职称人员16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38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1.5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1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42人,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2.16%。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择优支持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97人。

学校占地2714亩,校舍面积6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33.4万平方米,教学设备仪器总值达1.37亿元。现有图书馆面积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新图书馆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达178.7万册。已建成馆际资源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和千兆以太网的校园网络,切实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内部管理的需要。

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首批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学校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现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项目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学校科学研究成绩明显,服务地方工作卓有成效。学校现有隶属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的“新抗生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1个、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国家新抗生素工业性实验基地”1个、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医药类)”1个。拥有“抗生素研究与再评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6个;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25项,横向项目524项,直接服务于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技术转化项目40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04部。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逐年增加,目前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2013年学校发表研究论文978篇,其中,SCI 19篇,EI 31篇,CSSCI(含扩展)82篇,核心期刊203篇,一般期刊643篇,高水平论文占34.25%;出版专著及教材35部。科研经费快速增长,近五年科研经费累计达1.5891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178.21万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学生工作理念,努力构建系统育人机制。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3.63%,并连续5次获评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成都国际化能力不断提高。先后与美

第5篇: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位于辽宁省省会、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心——沈阳。沈阳庞大的装备制造企业群是学院进行高职教育强有力的依托。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高职高专“数控技术”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数控技术”类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院校师资、院校长培训基地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基地。

学院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占地面积779亩,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55万册,在校生近万人。2006年学院在辽宁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被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获得了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党委书记、院长王强教授于 2007 年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学院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建有相当于现代中型装备企业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并已立项建设36000平方米的现代信息技术虚拟实训基地。学院与沈阳机床集团等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数控技术等顶岗实习基地86个。

学院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有一支肯奉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专任教师475名,其中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占40%,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42%。学院聘请知名企业总工程师和车间主任、分厂厂长兼任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各系部主任,行业和企业一线技能专家160余人常年为学生讲授技能课程。

学院加强内涵建设,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工作过程,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开发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双证融通率达到98%。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学院加强示范和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建设省、市、院级示范专业17个,省级试点专业2个,国家、省、院级精品课程18门,十一五规划和省级精品教材23部。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面发展。学院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高,第一志愿上线率达174%,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位于辽宁省高职同类学校前列。学院同时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累计培训28万人,为企业创造利润累计达到1300万元,发挥了高职院校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

学院与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院校建立广泛联系与交流合作,数百名学生实现了境外实习和就业。

自强不息的沈职院人以服务沈阳地方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服务对象增值和满意为理念,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子,必将开拓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第6篇:新余学院文学院简介20130107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人文科学系,是学校最早设置的教学系部之一。我院自1986年始办学并招收了第一届文秘专业的学生,1987年招收第一届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学生,2002年招收第一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2000年我院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10年招收新余学院第一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三个专科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200余人。

全院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4人,这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梯队明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我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齐全,设有影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口播实验室、文秘实验室。

文学院凭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不断夯实基础,扩宽专业口径,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学院建有“林间文学社”、“话剧团”、“国学社”、“致远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出版《学而》等文学刊物,每年举办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活动。同时,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活动,取得不俗的成绩。

第7篇:聊城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的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体育教研组,1986年组建体育系,2000年成立体育学院。内设体育系、公共体育系、公共体育教研部、学校体育研究所、体育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学院现有教师84人,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31人、讲师27人、助教15人,学生1190人,其中研究生71名,本科学生1119名。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即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有两个校级重点学科,即运动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现有田径、水上运动等八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200余人。

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体育专用场地144008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馆总面积7077平方米,包括球类馆、体操、武术馆等,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136991平方米,包括田径场、游泳池等。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人体生理学实验室、人体保健学实验室、人体测量评价实验室等。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近2.5万册,国内各类期刊120种,能保证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需要,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8篇:玲珑棋社简介 -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玲珑棋社简介

玲珑棋类协会成立于2002年3月28日,现在其规模已很大,有会员近百名,组织机构已相当完整,棋种亦日趋完备,现有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五子棋、四国军棋等棋种。

玲珑棋类协会以“以棋会友,共品人生”为宗旨,以“弘扬棋类文化,丰富同学生活”己任。

玲珑棋社是以中国象棋、五子棋、围棋为主,各种牌类为辅的协会。中国象棋乃我国之国粹,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把它延伸下去并发扬光大。同时,下象棋不仅是—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这不乏是—种两全其美的娱乐方式。牌类活动八十分,也越来越得到大家喜爱,打八十分也成为大家课余生活消遣的一种方式。

玲珑棋社,她本着以棋会友,以棋为乐的宗旨,通过下棋可以结识新朋友,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玲珑棋社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更多的精彩等待大家的参与。

在我们盐城师范学院一年一度的社团活动月中,玲珑棋社在“丰泽园”杯棋类大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我们玲珑棋社的工作人员会更加努力,争取把玲珑棋社创办成为盐城师范学院的一个亮点。

第9篇:学院简介

河南金马电脑数控学院、郑州炎黄科技中等学校(统招代码:330)成立于1995年,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我省首家电脑专修学院,弥补了我省无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空白,自有校园400亩,是国家省市三级先进、全国诚信单位,目前已设置半年制、一年制全能班、三年制中专班、二年制大专班的教学体制和模式,在校学生达到10000多人,开设的专业涵盖了现代信息业、现代制造业等20个专业体系,专业设置均为现代高新技术专业,师资均为双师型导师,确保教学质量,学员毕业后就业率高达98%,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实行半封闭军事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校纪,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以炎黄文化为主线,大力加强学员素质教育,以德树人,各专业都增设了中华炎黄文化德育课程,使学员在掌握现代技能的同时,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

金马学院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各界享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几年来,有几十万名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热爱计算机的人士走进了金马的课堂,接受金马学院系统、专业、正规的计算机教育,经过几年不断完善和发展,金马学院锤炼了一支以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体,以及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掌握计算机前沿尖端技术的年轻高级讲师、导师为有利补充的专业素养深厚、敬业精神良好的教师队伍。金马的教学模式先进而又独特,拥有完善的教学方案,可为学员提供全面的、正规的专业计算机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完全结合,保证学员在系统掌握高层次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拥有实践操作的技能。学院学业完成,可参加由学院组织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和国际IT权威机构的认证考试,获取IT专业认证证书,证书全国、全球通用。

学院教学基地:位于美丽的黄帝故里郑州市龙湖南107国道西侧,总占地面积400多亩,周围高校林立,交通便利、设施先进,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计算机中心、实训中心、食堂、运动场、大学生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与现代建筑错落有致、相互融合,是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学府。

陇海路校区:位于陇海路中段,周边云集几十所大中专院校、交通便利,自然人文环境优越,七层综合教学大楼,集学习、生活一体。多媒体教室、电教室、机房、食堂、宿舍等设施应有尽有,为学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科技市场校区:位于科技一条街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科技氛围浓厚,多媒体投影教室、机房等设施齐全。

学院宗旨:弘扬炎黄传统文化培养现代科技人才

学院目标:五年内升本科院校十年内创一流名校

上一篇:公益活动策划方案三篇下一篇:防火防电防震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