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商管理管理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如今,柔性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方式之一,是在企业刚性管理基础之上提出的。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员工个性化发展,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力。要想发挥出柔性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对刚性管理的弊端进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工商管理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诸多学者观点简要评析的基础之上,阐发和论述了公共管理是以公共权力机关为核心并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参与的、为实现公共利益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公共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是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私人管理是以个人和私人组织为主体,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对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相互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私人管理

自我国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以来,有关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不断。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乱不清,基础理论肤浅薄弱,学术论著自相矛盾的现象相当普遍。本文试图规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理顺三者的相互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发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

何谓公共管理?有人认为,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例如,夏书章教授就是这样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 意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行政学,有人把它译为行政管理学。因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质,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饰,所以,有人也把它译为公共行政学,有人译为公共管理学。[1] 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仅仅是个译名不同的问题,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差别。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过去在外国表达的可能是同一个对象的含义,但是也不是对国外在这一个领域全部研究现状和历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没有能够概括进去国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论。其二,既然我们把外国在这个方面的理论引进国内,那就遇到一个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问题,而夏老的看法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其三,当前中国教育部在专业设置上把公共管理设为一级学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设为二级学科,表达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差别的意向,此时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当然,夏老强调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仅在译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实践中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确实在公共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舍弃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陈振明教授说:“说到底,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我宁愿将公共管理视为一种传统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径、新范式,我称之为‘第三种途径’,而将前两者分别称之为‘第一种途径’和‘第二种途径’。”[2] 陈教授讲的“第三种途径”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种在“重塑政府形象”名义下以市场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业方法的公共事务管理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陈教授关注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令人钦佩。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视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显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进私人管理方法的优点,没有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据我观察,当年在美国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时髦的东西,相反,强调政府权威才是当今在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陈教授一方面写文章赞扬宣传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却讲的是政府管理的内容,这种论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现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更有意思的是与陈振明教授恰恰相反,张成福教授写文章批判新公共管理,而他著的《公共管理学》教材,却完全讲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3]这种论著上面自相矛盾的情形使人无法明白作者的学术立场究竟是什么。

陈庆云教授是最早参与公共管理译名争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与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不仅英文译名不同,含义也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说:“所谓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从本质上看,我们对公共管理的定义与公共政策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就是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调控活动中的行为规范。”[4]陈庆云教授强调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就译名而论,public management仅仅是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译名,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西方公共管理的历史和现实。administration在英文里既有行政含义,也有管理的含义,因此,public administration既可译为公共行政,也可译为公共管理,怎么能说public administration就只能译为公共行政而不能译为公共管理呢?其二,management一词,英文的管理涵义具有微观工具主义的意思,它与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公共行政的宏观管理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三,公共政策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模式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若把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政策模式,显然在逻辑上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失误。

张康之教授从另一个不同角度,强调公共管理不同于公共行政,并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推出《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导论》两部著作。[5]他认为,“行政”与“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学是从公共行政学经过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而来的,公共行政是管理行政,公共管理是服务行政。 张教授提出“行政”与“管理”不同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比较研究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时很有用处,他构思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内涵也很有意思。但是他的有些观点难以令人苟同,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他提出行政与管理有区别,这在比较研究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时虽然有意义,但是就公共管理领域本身来讲,并无多大实质性意义,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本来就有行政和管理的含义。其二,他说公共管理学是从公共行政学经过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而来的,这个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事实。据我所知,在西方由(美)威尔逊开创的由(德)马克斯·韦伯完成的公共行政学之后,由(美)梅里亚姆和他的学生拉斯韦尔创立的公共政策科学,比新公共行政学要早得多,而且影响大得多,今天在美国尚有一个与 MPA并行的MPP(公共政策硕士学位),而新公共行政学则是1968年之后由(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为首的一批青年学者倡导的,他著的《新公共行政学》直到1980年才出版。其三,按照他的思路,所谓公共管理学其实质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显然也不能涵盖“公共管理”范畴应当概括的全部内容。

刘熙瑞教授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和汪玉凯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6]认为“行政”、“行政管理”概念有一系列缺失,“公共行政”的内容丰富得多,突出了行政的“公共性”,而“公共管理”又比“公共行政”更突出了管理的多元主体性。这种观点认为当代公共管理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是符合客观历史的事实的,但是否定行政或行政管理,过分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公共管理” 的“多元主体性”,又会淡化、削弱和消解政府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则是一个大问题。

乔耀章教授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在实践层面上”,“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有一个“公共行政管理”,“而公共行政管理可视为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之间的‘中介’或过渡形态,它具有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二重特质或属性”。[7] 据我了解,“在实践层面上”并不存在名为“公共行政管理”的这个所谓的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中介或过渡的形态。不过,如果要从理论逻辑层面上把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到正在建构的公共管理之间的多种公共管理模式用“公共行政管理”这个词加以抽象概括也未尝不可。很显然,作者混淆了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东西。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是相当混乱不清的,对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关系的说明也是自相矛盾的和很难自圆其说的。这就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现状。它既说明了学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也说明学界正在积极热情地探讨公共管理这门学问的科学真理。

我认为,“公共管理学”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新名词,是在规范意义上正在形成的新概念,它反映和概括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正在发生、成长和建构着的东西,它不像“行政管理”和“私人管理”那样是历史上已有的事实或既成事实的名词概念。我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一文中,对西方公共管理作了历史的考察,并说明“公共管理”一词为“政治学”、“行政学”和“管理学”三大学科所使用,我把它们分别界定为“宏观公共管理”、“中观公共管理”和“微观公共管理”。[8] 这篇文章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界定“公共管理”概念的含义。我在《论公共管理范畴》一文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我提出:“公共管理就是指以公共权力机关为核心并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参与的为实现公共利益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9] 这个定义首先说明公共管理的主体系统由公共权力机关、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权力机关是核心(行政机关又是公共管理核心的核心),社会中介组织是纽带,公民大众参与是基础。其次,说明公共管理的客体对象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最后,说明公共管理的介体工具是由公共政策等多种管理方式和方法构成的。这篇文章是我于2001年提交给在湛江召开的“首届全国公共管理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论文。经过5年时间的考验和检验,我发现我提出的这个“公共管理”概念的定义还是比较适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现实及发展趋势的。陈庆云教授和他们课题组于2005年发表了一篇《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的文章。[10] 其中,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与我对“公共管理”概念下的定义基本上是一样的。表明他们对公共管理概念涵义的理解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是值得欢迎的。当然,他们比我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要更深入些,又有更多新的发现。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管理,也不能与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直接划等号。他们认为,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这三大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为以政府为本位,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三种政府管理模式,即政策管理的集权化模式、民主化模式、社会化模式;以社会为本位,政府、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平等合作的两种社会治理模式,即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多中心模式。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前三种模式为“父子关系”后两种模式则是“兄弟关系”。他们的这些看法令人感到高兴和鼓舞。不过,陈庆云教授依然坚持公共管理就是英文的public management,认为公共管理仅具有工具主义的含义,与我们中国人当前讲的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宏观的和中观的公共管理还是有区别的。我认为,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公共管理首先应明确大的政治方向,从宏观上和中观上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当然,它也要重视熟练地使用微观的管理工具,但是,它不能陷入工具主义和事务主义之中迷失方向。因此,他的public management工具主义式的公共管理还是值得商榷的。

二、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共管理的外延比行政管理的外延大,公共管理的内涵比行政管理的内涵更丰富,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主导者,舍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就无从谈起。

这里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作点说明。据我所知,“行政管理学”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晚于“行政学”概念。夏书章老先生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可能是“文革”后最早论及“行政学”概念的一篇文章。可是,到了1984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部在吉林召开了行政管理研讨会,同年底,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在京成立。这一年出版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一书,正式公开提出了“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书中载有夏老的《关于开展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文,此后,夏老主编的教材大多用《行政管理学》这个书名。1985年国务院在全国一些高校设置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学专业,我们西北大学也有幸名列其中。可是,一些学者对“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一直有看法。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的含义是“行政”和“管理”的意思,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意思,如果把administration译为“行政管理”就会发生同义语重复的问题。另外,英文management的含义是管理,而“管理学”在西方又是一门研究私人企业管理的学问。因此,“行政管理”这个名词有混淆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之嫌。所以,当夏老1985年推出由他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时,黄达强先生随后出版了《行政学》教材。当“行政管理学”专业在一些高校开办后,另一个“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也在一些高校开办起来。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后,另一个全国行政学研究会也成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每年有年会,参加者包括政府官员、党校、行政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广大人员;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每年也有一个“政治学——行政学”教学研讨会,参加人员基本上是高校教师。考察历史我们发现“行政学”这个概念比“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更精确严密些,更学术化些,专业化程度更高些,而“行政管理学”概念比“行政学”概念的含义更明白些,更通俗易懂些,更大众化些。其实,“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从根本上看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即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只不过是把“猫”加了个“咪”。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概念是一个意思。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

从历史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比行政管理早得多。可以说早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公共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言:“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数情况下,历来的习惯就把一切调整好了。”[11]( P92 ) 而行政管理只是在有了国家之后,才有的政府管理,并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政府行政与立法、司法是缺乏明确分工的,那时的行政管理更确切地讲是一种政治管理。真正明确地与议会立法、法院司法相区分的政府行政管理,是资产阶级建国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物。

从理论上考察,公共管理学又晚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的政治实践经验和零星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俯拾即是。但是,作为科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人们公认(美)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是行政管理学创立的标志。而当代“公共管理”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从西方炒起来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就是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当时,它在西方还只是一种实践运动,而并非一门学问,更不是一门理论学科,所以,在西方人的著作里只有“公共管理”的提法,没有“公共管理学”的提法,至今大学里也没有设这门学科。[12] 可是,当中国学者把西方人讲的“公共管理”引入中国后,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国,“公共管理学”不仅堂而皇之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成为MPA教育的首门核心课程。此时,人们就不能不为“公共管理学”正名了,而且人们认为“公共管理学”应当反映和概括客观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内容,应当名实相符。这样说来,“公共管理学”这个名词的发明权似乎不是外国人,而应当归属给中国人。

遵照“取实予名”和“名副其实”的古老中国逻辑学原则,我认为可以把“公共管理学”定义为:它是一门概括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里公共事务管理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知识和应用学科。这个定义可以把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管理、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社区自治、全球治理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服务、社团管理、村民自治等等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模式概括进去。

当然,这绝不是说公共管理的各种模式在公共管理里的地位就没有主次之分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各种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的必要补充形式,但是在现时代不可能成为取代形式。原因在于当今世界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少数人要对社会绝大多数人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维护社会共同体有一个起码的公共秩序和良性的运转,就不得不把政府以合法强制力为主要标志的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作为首选。同时,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组织民众成就伟大公共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讲:“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3]( P479 ) 可见,绝对不能脱离开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这个核心和主导者去讲什么公共管理。当然,展望人类社会历史的未来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些伟大导师们所预见的那样,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人类社会里的阶级是会消灭的。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消亡了,自然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就会消失。那时,取而代之的将是自由人在自由联合体里实行自治这种公共管理模式,它是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经过阶级社会的政府管理之后,人类在公共管理领域所发生的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可是,观察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现实,谁也无法否认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在公共管理里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一种公共管理模式无法取代的。这就是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及其辩证关系。

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并列的范畴,在特定情况下二者又会发生互相交叉关系或互相渗透的关系,因此,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应当说,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人类社会两个不同领域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维护公共利益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私人管理是私人管理者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对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的管理活动。先看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者如上所述,是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三部分组成的管理主体系统。公共领域可简称为“公域”,公共事务可简称为“公事”。(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主要研究了与“平民公共领域”不相同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他又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区分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学公共领域”。他认为当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正处于由自由主义模式的政治公共领域向社会福利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过程。[14] 我与他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公共领域是由公共利益规范的人们之间所发生和形成的公共事务关系领域。具体地说,公共领域由公民权利领域、公共权威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三个层面自下而上形成,好像一个塔式结构。公民权利领域指公民在居住地自发地直接发生的公共生活关系的公民基层社会领域,解决公民之间发生的公共事务矛盾关系的主要规则,就是每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公共舆论实行公民社会基层自治。同时,公民通过民主参政,运用公共舆论力量自下而上监督社会中介组织和政府的公共行为,维护公民权利。公共权威领域指政党、社团等组织形成的社会中介组织领域,这些组织都是由一些有权威性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发起组织的,并且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参加为实现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解决组织团体内部矛盾的主要规则和程序是团体的章程,处理团体外部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博弈与合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领袖人物的权威影响力与合作协商式的民主管理。同时, 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它又起着联系基层公民社会与上层政府社会的中介作用。公共权力领域指高居于社会顶端的政府掌握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域,这是政府的公共行政领域,其管理功能就是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整合公共资源, 管理公共事务,其管理的主要工具是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政府公共管理最鲜明的特点是对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实施自上而下的合法的强制力。在公域里干公事维护公益的人,可以说都是政治人,他们不仅都有“权”的身份特点, 而且都和公共生活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不能不与“公”字发生关系,人天生都是被公共管理者和公共管理者。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讲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话是对的。

我们再来看看私人管理。私人管理的主体是个人和私人组织。私人领域一般简称为“私域”,由个人的私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私人企业活动领域和商品交易市场领域四个平行的不断放大的圆圈层形成。私人管理的对象是私人的事务,一般简称为“私事”。私人管理的目的、实质和原则集中为一条,就是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西方人把善于按这个原则办事的人称之为“理性经济人”。私人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感情、道德、私人关系和合同制约。私人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私域、私事 、私利,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私”字。

概括起来看,公共管理的最大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字,私人管理的最大特色就是一个“私”字,这就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原则的区别,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分清公、私管理的不同界限,不能把公、私管理混为一谈。

其次,让我们看看公共管理是如何渗入私人管理的。从历史上考察,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先于私人管理出现。在人类的原始氏族社会里人与人相互依赖,甚至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区分开来。”[15](P90) 因此,那个时代的人只知有 “公”,不知“私”为何物,所以,那个时代也只有公共管理,不存在私人管理。私人管理是人类历史进入到阶级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个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出现了剩余但又不能满足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私有财产、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才产生了。此时人类一分为二,少数人成为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多数人成为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只是到了这个时期私人才开始关心私利对自己的私事进行私人管理。真正成熟发达的私人管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和管理学科则是以(美)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创立标志的。这时候的私人管理在私人家庭生活里出现了“家政”服务;在私人企业管理里出现了委托人和经理人的不同角色。由于私人企业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私事里面也有了公事需要管理,于是经理人也就扮演起企业“行政总裁”的角色,私人企业里也设立了所谓的公共关系部,还有了专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公关先生和公关小姐。看来,私人管理是很善于向公共管理学习的。往后私人管理发展很快,甚至比公共管理还发达,成熟的《管理学》理论竟成了私人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可见,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私人管理是如何进入公共管理的。在现实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二重性身份,一方面他是私人,要生存发展,有私事,要谋取私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他又是公人,不可能脱离开公共生活而生存发展,因此,他又得干些公事(政府官员更是以担任公职干公事执行公务的公共行政管理为专职),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和良性运转。人的这种二重性身份决定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很容易发生互相交叉关系或互相渗透关系。既然私人管理可以学习公共管理,那么,公共管理有什么不能向私人管理学习的呢?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其实质就是公共管理学习和引入私人管理的结果。(美) 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著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论述了十个方面的政府改革:第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第二,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第三,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第四,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第五,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第六,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第七,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第八,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第九,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第十,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6]可以说,这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内容特征比较全面的概括。私人管理的许多优点确实是值得公共管理学习和借鉴的,这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很有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在根本点上忘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本质和原则区别,至少在以下几点上私人管理是公共管理不能搬用的。第一,私人管理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原则,必然反对和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必须干涉和限制私人利益泛滥。第二,私人管理者为谋私利往往不择手段向公共管理者进行各种方式的行贿,而公共管理者很容易因受贿而蜕化成为腐败分子,所以,公共管理者不能不预防私人管理者用裹着糖衣的“炮弹”发动的进攻。第三,私人管理是个人权威至上,独裁专制,与公共管理的民主管理本性和公平价值取向是相对立的,值得公共管理警惕。第四,私人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合同、制度往往会变成一张废纸;而公共管理则必须把制度管理作为最基础的管理方式,否则,社会生活就会乱作一团,无公共秩序可言。第五,私人管理的最大活动领域是自由市场,崇拜自发性、盲目性,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两极分化,因此,作为公共管理的最高代表者的政府必须运用公共权力、法律和公共政策对私人市场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必要的宏观调控。第六,新公共管理混淆了公、私管理,淡化、削弱乃至消解着政府公共管理,是十分危险的,是不可能持久的。尽管公共管理应当向私人管理学习和借鉴许多优良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但是二者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里的为了不同的目的的性质根本不同的对不同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公与私的界限必须分明。这就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应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夏书章. 必须着力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5,(5).

[2]陈振明.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J]. 中国行政管理,2001,(2).

[3]张成福.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庆云.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 [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0,(5).

[5]张康之等. 公共行政学 [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公共管理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汪玉凯主编. 公共管理 [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乔耀章. 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初探 [J] . 学术研究,2005,(7).

[8]周树志.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2).

[9]周树志. 论公共管理范畴 [J] . 西北大学学报,2002,(5).

[10]陈庆云等.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5,(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张梦中. 论公共行政学的起源与范式转变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 . 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列宁. 哲学笔记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 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柏 桐

作者:周树志

第二篇:管理学的双子星: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商科类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考报考的热门。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最为接近的专业也受到了廣泛的关注,它们都比较偏重管理,下面就让笔者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吧。

工商管理重在广度

即使大家对工商管理这个本科专业不甚了解,也一定听说过“MBA”。MBA的中文意思是工商管理硕士,它培养能够胜任企业管理工作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人才。当今MBA项目的流行一方面体现了专业管理知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对于拥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的需求量巨大。MBA是针对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士开设的,而在大学本科阶段就有这样一个叫作工商管理的专业。

由于企业的管理需要内外兼顾、面面俱到,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可以这么说,工商管理是所有商科类专业中最包罗万象的专业。它以教授企业管理知识为主,同时涵盖其他商科类专业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知识。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此外,该专业对学生的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还会开设高等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必修课程。所以,如果想要涉猎广泛,就读工商管理专业绝对是第一选择。从工商管理专业走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上知如何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下知怎样科学管理员工,外知如何实现企业国际化,内知怎样评估财务指标的人才。

但是毕竟课程有限,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像经济学或者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那样会对某一具体领域的知识有持续而深入的学习,相对来说,该专业的学生对其他商科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广而不精。工商管理专业更像一个平台,提供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库,将学生领进商学的大门。当然,在倡导培养学生多元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育大背景下,学生是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学习的侧重点的。比如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会计学很感兴趣,就可以通过选修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同企业结合得十分紧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在课堂学习中,列举商业案例或者直接就某一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比较普遍,这使得抽象的知识能够具体化,所以学习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小组展示也多以分析具体的企业和商业事件为主。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该专业的老师多会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氛围和文化,也会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到学校来做讲座,和学生们进行交流,给学生们分享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很难得的机会。

保研、考研、出国、就业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四种基本发展方向,其中保研和考研的情况依学校而定。有不少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本科毕业后会选择留学深造,一部分同学选择继续修读管理学专业,另一部分同学则转学经济学、商业分析、金融学等专业,可见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本科毕业后也可以直接就业,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人力资源管理重在深度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HR”这个单词吧,HR即人力资源,也代指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近十年来,随着各企业对人力资本越发重视,人力资源部门不断扩张,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中国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是这个小而精的专业仍受到了不少学生的青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动关系等六大模块展开,代表性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所学知识或多或少会涉及心理学,部分院校也会专门开设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经济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劳动法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知识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

不少同学受职场类电视剧的影响,萌生了成为雷厉风行的外企HR的职业梦想,所以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有一部分同学本身就喜欢与人交往,或是对人际交往、心理学方面比较有兴趣,觉得自己适合学习这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因此总体来说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性的思维。对于擅长沟通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多和人打交道的同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谓是不二之选了。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上,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模拟应聘者与HR就薪资问题进行谈判的角色扮演,有心理学的小实验,有资深HR走进课堂的经验分享。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规模相对较小,班级人数不太多,且女生占多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为乐观,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专业对口性强。在企业工作的话,可从事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动关系六大模块中的任一模块工作。也有在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毕业生。在出国留学的同学中,以赴英国攻读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的同学居多。

工商管理VS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同属管理学大类,是两个很相似的专业,相对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来说,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没有那么高,知识更偏向于感性一些。但是因为都关乎企业管理,所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统计学要求稍微高一些。

工商管理专业在国内发展得比较成熟,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最为知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时间短,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少一些,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为代表。

在不同的高校里,这两个专业的紧密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南京大学的这两个专业虽然开设在不同的系里,但是两个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基本相同,且合并班级授课,只是选修课有所不同;南京师范大学的这两个专业课程差异较大;中国人民大学的情况比较特殊,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在商学院下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则开设在劳动人事学院下面。在专业名称上,有的高校会把工商管理称作“企业管理”,有的高校会把人力资源管理称作“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每所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访问相关高校的官网,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工商管理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本科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也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但学得不深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则是要求学生专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所以在这两个专业的选择问题上,答案就很明晰了:如果追求学习的广度并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的话,那就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如果追求学习的深度、志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话,那就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里有个小建议,如果在众多商科类专业间犹豫不决、犯了选择困难症的话,不妨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先广泛地涉猎,再确定具体的方向,在读研或者就业时改变方向。

按照目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以经济管理类(或分为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的名录对商科类专业进行统一招生,一般在学生们大二时才会细分到具体的商科类专业。

后记

某一天,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图:“你们看,基本上所有的部门都有对应的专业。比如,研发部门对应理工科专业,财务部门对应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营销部门对应市场营销专业……可是咱们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该去哪个部门呢?”班上的同学都笑出了声,有人指着组织架构图上中端和顶端的位置,意思是该去中高层所在的管理部门。事实是,刚毕业进入企业的职场“菜鸟”是不可能直接进入管理层工作的,尤其是只有本科学历的话。这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另一尴尬之处,即毕业后很难找到對应的岗位,所以多数同学选择继续求学,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有一部分同学转换了就业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学得广,劣势就在于学得广而带来的不精和就业不能精确匹配。但如果能好好利用资源,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下是可以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这把双刃剑该如何利用好,主要取决于个人。

作者:曾楚涵

第三篇: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

摘 要:如今,柔性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方式之一,是在企业刚性管理基础之上提出的。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员工个性化发展,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力。要想发挥出柔性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对刚性管理的弊端进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形势下,企业刚性管理的弊端 不断凸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此,企业必须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坚持柔性化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发展。

1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及弊端分析

1.1 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坚持以工作为中心,注重制度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刚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员工需要完全按照制度办事,企业管理者只关注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忽略了员工个人发展。在刚性管理理念下,员工更像是机器,刚性管理对于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都十分不利。

1.2 刚性管理弊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覆盖所有部门,而且很多工作无法通过制度来调节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时时被监督和管理,很多员工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2.1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

刚性管理把员工当作机器,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而且刚性管理注重分工,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每个人只需要做好分工内的工作即可,员工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柔性管理注重员工个人发展,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精神氛围,通过环境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员工自觉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刚性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的管理权限,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柔性管理则是通过为员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刚性管理更加注重做事的流程和结果,柔性管理则更加注重做事的方法,注重企业对员工的影响力。

2.2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联系

虽然柔性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不可分离,需要协同合作。事实上,刚性管理就好像是机器内部的硬件,柔性管理是机器内部的软件,缺少任何一个部位机器都无法运转。

3 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分析

柔性管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性化管理,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主要通过文化和氛围来形成说服力,属于非强制行为,把企业组织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属于全新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不会依靠企业的制度和权力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主动去工作。柔性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决策柔性化;二是奖励机制的柔性化。其中,管理决策柔性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坚持满意决策准则,决策者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整合现有资源,最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奖励机制柔性化则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除了要给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还需要给与员工精神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给员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员工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际上就是从线性管理转变为非线性管理。线性管理是比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某个特定时期事物的发展状态,非线性管理则注重相同时期不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柔性管理中,企业会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情感和物质需求,促进员工个人发展。柔性管理的特点为:一是解放人性;二是权力平等;三是民主管理。企业管理者要走进基层,多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员工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员工情感变化,多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刚性管理模式不仅信息利用率低,而且适应性比较差,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柔性管理模式下,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各个部门和员工,提高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柔性管理理念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网络组织,方便交流沟通。在刚性管理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自上而下来下达命令,员工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柔性管理决策层包括:一是专家层;二是协商层。管理决策需要参考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不断讨论,形成最终的决策方案。

4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显性知识;二是隐形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一是专利;二是科学发明;三是特殊技术。隐形知识包括:一是员工创造性;二是员工思想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隐形知识主要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如果不是员工自愿,是很难控制的。对此,要想让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给企业就必须坚持柔性管理。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给每个员工提供独立思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化挖掘出员工的潜能,不需要在工作中层层汇报。

5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对策

5.1 强化以人为本 刚柔并进

在新时期,企业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自身都存在优势和弊端,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实际情况来选择管理方式。但是,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并不代表二者可以平行,柔性管理必须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刚性中带着柔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企业柔性管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人力资源等。企业柔性管理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柔性管理,而且柔性管理需要贯穿企业发展全程,不能心急。柔性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2 公平对待

柔性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企业不能乱搞特权,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员工的职责和分工。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忽略员工的差异性,并不断加强内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让员工在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增强团队意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企业还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制定发展方案,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员工培训: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学习资源;三是宣讲规范;四是个别贪心;五是反例警示;六是创造环境。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企业员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企业员工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坚持柔性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企业管理的方式只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在管理;二是内在管理。外在管理就是利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内在管理形式包括:一是说服教育;二是感情投入;三是关心体贴;四是形象影响;五是传统舆论;六是激励尊重;七是心理沟通等。内在管理也就是柔性管理,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以柔克刚。柔性管理又可以分为直接管理方式和间接管理方式,间接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企业管理宣传,为员工工作创造环境。直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发现问题时会直接与员工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柔性管理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柔性管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柔性管理中的肯定是企业管理者要多赞扬员工,鼓励员工,发现员工的优点,认可员工。事实上,人的心理都是相同的,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通过赞扬和激励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一味地鼓励和赞扬员工,在员工犯错时也要给与适当的否定,让员工及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说明情况,得到员工的谅解,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产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也正是因为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中問题频发,很多企业一直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和模式,刚性管理过于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忽略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不注重员工自身发展,对员工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无法在企业找到归属感,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如今,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管理方案和目标,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和地位。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刚性管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既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出柔性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涛,周艳.浅谈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 肖磊.基于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5.

[3] 朱明霞.柔性管理在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 2011.

作者:金丹丹

第四篇:加强工商管理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摘 要:在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发展中的管理水平出现断层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此,要关注和重视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要将其作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整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企业长久、健康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工商管理 企业 培训

当社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水平出现不容忽视的断层现象,为此,有必要重视和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分析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有效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措施,为企业培育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意义分析

1.1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可以较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秩序,使市场经济趋于稳定和有序,并通过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增强市场监督管理意识,对市场上存在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和反垄断现象实施有效的监管,使市场呈现出公平竞争、诚实可信、澄净清明的环境和氛围,促進经济的稳定与规范化发展。另外,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还可以较好地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能够实现对市场主体的积极培育和有效监督,较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

1.2 促进企业的转型

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这也使企业长期以来推行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暴露出管理效能低下、工商管理落后的缺陷和不足,为此,企业要进行自身的转型和变革,加强自身的工商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惩处违法行为主体,推进企业转型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工商管理还可以成为企业转型的方向和引领,可以通过对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找寻影响其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使之成为企业转型的优惠政策制定依据,为企业转型提供正确、规范的发展路径。另外,工商管理还可以进行国内外企业转型的案例分析,为企业转型变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助益,成为企业转型的有力保障。

1.3 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管理成为当前人们的热议话题,而“人”则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和关键,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和进步,而在实际之中,大多数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他们缺乏专业、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商管理方面的职业素养也还存在欠缺,为此,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益于促进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填充和弥补自己在工商管理知识中的“短板”,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工商管理水平。

2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2.1 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企业管理者大多将目光聚焦于企业的专业技术学习、销售技能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而缺乏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对于开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颇,对于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的认知相对浅显,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内容,这就使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陷于表面和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工商管理能力的作用。

2.2 师资培训队伍相对薄弱

在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过程中,师资培训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然而,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企业的工商管理的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工商管理师资培训队伍,一些企业出于资金、环境等条件的考虑,没有专业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而只是聘用兼职或非专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师,为企业管理者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这显然不利于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提升,无法使企业管理人员充分掌握工商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3 欠缺科学合理、多样化和考核管理模式

在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出于固态思维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和禁锢,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管理结构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工商管理培训人员及培训者之间缺乏良好、及时的互动和交流,难以使参加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人员深入体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的培训考核也存在欠缺,表现出考核单一化的现象和问题,大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模式,对培训人员的考核力度不强。为此,有必要建构和完善企业工商管理的考核模式,更好地推进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 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措施探讨

3.1 转变培训观念,加大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力度

首先要从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思想层面入手,转变原有的培训观念,不能片面依赖培训人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要走出企业管理的误区,从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等不同层面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引导和认知,全方位、全员化地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意识,端正企业管理层人员的培训态度,使企业全员深入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整体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开拓企业全体员工的视野,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开展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为推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奠定思想基础。

3.2 建立健全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机制

企业管理活动与工商管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加强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要建立和健全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机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发展战略,拟定与企业具体实际相契合的工商管理培训机制,包括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培训物资管理等方面,使之权责明确、岗位清晰,为顺利开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创造完备的组织制度前提和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企业工商管理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要将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与职工绩效考评相挂钩,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奖惩有度、赏罚分明,较好地激发企业员工参与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商管理各项活动之中,将工商管理培训内容与自身的实际岗位工作相连接,增进对工商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体会,使企业工商管理深入人心,较好地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效率。另外,在制定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考核制度的过程中,还要依循人本管理理念,转变单一化的考核评价模式,避免“一考定结论”的考核方式,要全面考察和了解企业员工的性格、兴趣、气质、能力、个性化需求,将其融入到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考核之中,更好的优化绩效考评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程度上获得企业员工的认可和接受,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效性,成为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3.3 优化创新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方式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还要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要转变单一模式的讲解模式,避免企业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枯燥感和乏味心理,而要顺应时代的趋势,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员工岗位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引入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为企业员工呈现出丰富直观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使员工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培训课堂中,积极参与各种管理活动。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开展企业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话题教学,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员工思考和探究,使员工积极踊跃地表达出自己对于案例或话题的个性化见解和想法,鼓励员工大胆质疑和创新,勇于表达出不同的声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進行案例分析和话题讨论,从而加深对企业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避免企业工商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好地增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效性。

另外,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引入企业员工普遍使用的微信平台、QQ群、朋友圈等新媒介,开拓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网络新阵地,为企业员工开拓新的工商管理培训渠道,使企业员工能够获得更为宽泛的工商管理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企业员工的视野,更好地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4 联合行业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

为了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效果,可以与行业内部开展联合合作,以统一、集中化管理的模式,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增加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的企业决策培训、市场竞争方案等管理内容,较好地提升企业自身的商业经营经验,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价值的实现。

3.5 做好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团队建设

要加大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团队的建设,与企业外部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和交流,如:科研部门、高校教育机构等,较好地促进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团队的能力提升,更好地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缩小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团队的差距,较好地增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

3.6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转变原有的经营管理理念,拟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外界因素对于企业自身产品的影响,使企业从自身的科技创新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并加快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汲取企业失败案例中的相关教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社会和用户的青睐和认可。

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和利用,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仅获得良好的经济利润,而且还要与社会环保、社会稳定、推进公共福利等方面相结合,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转型变革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要转变之前的传统观念,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与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发展战略相契合,正视当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切实有效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措施,引领企业工商管理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军侠.浅谈如何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3).

[2] 卢常春.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16(14).

[3] 牛丹阳.工商管理培训对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22).

[4] 窦冬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赤子(上中旬),2016(23).

[5] 金晓梅,金晓祺.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8).

[6] 张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外企业家, 2015(9).

作者:张新艳

第五篇:浅析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工商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工商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完成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盈利性部门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具备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巧。因此,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中,应当要侧重于其监督管理。笔者结合多年工商管理的工作经验就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解决工商管理监管工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的措施,以供同仁参考学习。

关键词:工商管理;监督管理;问题;措施

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工商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工商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工商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存在一些如治与管、激励性管理等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并对如何解决工商管理监管工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的措施。

一、工商管理监管概述

(一)工商管理监管的研究背景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恢复建制的30多年来,工商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在整顿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我国,政府通过市场监管来维护经济秩序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市场的范围变得更广,层次变得更深,市场经济主体的健康发展,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有效的市场监管,就没有健康的经济体系。国务院在国家工商总局"三定"方案中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就是通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市场运作模式复杂多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地应对新形势,面对新问题。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无照经营、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近几年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充分暴露出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当前基层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长效的市场监管机制,维护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工商管理监管的研究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来自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竞争,而竞争是以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为前提的。政府通过制定规则来搭建公平竞争的框架,同时也需要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现今,我们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大市场,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范围不再仅仅限于对集贸市场内小摊贩行为的监管,而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监管领域从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向日常规范型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主体的逐利性和盲目性对市场规则产生了冲击,破坏了市场环境,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失范行为,不断出现的信任危机广泛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市场监管予以纠正,然而作为行使市场监管职权的职能部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与纷繁复杂的市场出现了脱节,市场监管的理念,监管服务的方式,市场监管的手段亟须改变。因此,面对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监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准症结,建立长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治与管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监督管理国家法规、政策范围内的一切正常经营生产活动。产品经营生产者在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办理合法工商管理手续来进行的经营生产的,也有极小部分经营生产者存在一些非法生产经营行为。这些非法生产经营的行为如:走私、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等扰乱了整个市场经营秩序。因此,需要及时制止这些非法生产经营的行为。在工商管理过程中治乱是其中关键环节,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增加经营生产的经济活跃度.还要具备松弛有度的市场管理技巧与方法。如果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对于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没有进行打击与科学管理,导致市场经济活跃度降低,秩序混乱。因此,为确保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市场经济活跃度,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一旦治理措施不严格,造成的市场混乱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治与管,归根到底是对监管的具体表现。因此,治与管两者联系密切,监管尤为重要。

(二)缺乏激励性的管理

企业产品从生产到交易整个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产品没有通过严格管理,那么企业产品经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标准。然而交易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在对企业的生产、交易的工商管理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真正实现企业交易公平,对产品品质与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有效的工商管理促进企业交易与生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生产,确保企业的交易公平竞争,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实现企业工商管理的公开化,让企业员工更容易接受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透明度。在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企业缺乏激励管理机制。因此企业监管过程中需要开展企业间的交流工作管理报告,因此企业在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建立合理激励的管理机制,鼓励企业间展开内部管理交流,从而能够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企业发展中,竞争与鼓励二者并不矛盾的,企业在竞争工程中必须需要激励性监管机制支持。工商管理的监管过程中仍缺乏了竞争与鼓励的意识,目前两者之间的没有存在互利、互补和妥善的解决方法。

(三)基层工商监管手段匮乏,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当今流通领域食品品种繁多,交易频繁,食品监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已不再像以前的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所能解决的。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工商部门查处食品违法案件的手段与担负的责任不成正比。一是食品检测难,检测费用大。在当甜的基层工商监管执法工作中,对需经检测才能判定商品质量的案件查办存在较大困难。如检测一个样品的检测费用就达数百元,对于基层来讲,经费难以保障。二是检测耗时过长,现阶段我国有法律效力的检验机构、检测设备不足,普通食品检测自送检到出具《检测报告》,通常需要上月的时间。三是执法手段不强硬,对无照从事食品经营的行为,按照《无照经'营取缔办法》规定应予取缔,但因为强制措施的原因,难以达到取缔的目的。四是社会舆论不好。

(四)基层工商部门外部执法环境问题

1、市场监管职能泛化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体现的是综合性。而在円常的市场监管中工商部门却不是"包打天下",同时还有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烟草专卖局等专业化的监管部门。从职能设定的角度出发,工商部门负担着市场经济主体综合监管的任务,但在具体行业和环节上国家又设立了具体的监管部门,这样就无法形成统一明确的监管主体。在当前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对于工商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能定位不够明晰,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缺乏总体思路,至今没有形成一部《市场监管法》。工商部门的监管范围过于宽泛,但具体监管起来又缺乏手段,同时又与专业职能部门出现交叉重叠,出现了 "什么都管,什么也管不好"的局面。

2、部门协调配合不力

当前政府行政部门存在着行使行政权力边界模糊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部门利益的问题。有利的事情抢着管,无利的事情无人管,出现了 "权力撞车"、"权力错位"、"不作为"的现象。"职能交叉的直接结果是相互推诿。

三、.如何解决监督管理问题

(一)重视服务意识

工商管理的监管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其服务体系不仅包括行业与行业的服务关系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服务关系。企业与管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属于服务范畴。在企业间展开互补服务,在监管的过程中来满足企业的需求。这种服务在企业监管中,监管与服务密不可分的。监督管理能够引导企业开展经营,保证企业服务质量和发挥服务的作用。要解决工商管理的监管出现的问题,应当坚持服务原则不应局限管理与治理,更应当重视监督与管理相互服务关系面,既要从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抓,把好市场准入关,又要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堵住源头,清除隐患,让违法者无空子可钻。因此,企业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改善企业的管理层服务关系,才能解决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监督与管理的协调性

监督的性质与管理层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统筹企业管理工作。在市场的工商管理的引导作用下,进行市场的预测与调查,因此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督与引导工作。企业的监督管理要与市场经营方向保持一致,并要改善工商管理的监管系统,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监督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协调能促进国营企业发展.推动个体经营、城乡集体的发展。监督与管理相互之前相互协调能够促进行业间沟通,有利于确定企业管理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商品交易与企业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完善服务设施与管理体系。做好监督与管理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企业生产、商品交易提供相关服务。

(三)做好监督引导作用

从企业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管理与接受管理之间的关系,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企业的利益与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可能引起误导产生矛盾。从长远的角度分析,矛盾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企业的工商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其中包括被国家法规、政策、条例。在工商管理的监管中,企业管理者根据有关的规章来去确保企业的交易效益与生产质量,从而制止企业的许多经营行为。因此,工商管理过程产生的结果,能够引导企业科学发展。工商管理监管的引导性,不仅是正确引导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还要协调好管理与监督的正确关系,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工商管理系统内部出现只管不治、不管乱治、公私互利等问题,这些情况都是需要监督引导,才能充分管理工商管理的作用。

(四)完善工商部门市场监管体制

"体制效率是任何公共组织的根本效率。同样如果没有创新的科学的监管体制,任何操作层面的科学监管改革都不可能解决效率问题。体制效率是宏观效率,是决定体制内任何部门效率的制约机制,监管体制也是如此。"?可见,组织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组织效能的发挥。

首先,进行以点带面的查处工作。组织工商所辖区段管员丌展"走业户、访市场、问百姓"活动,以皮革皮具、小五金配件等为重点行业,以生产加工、物流运输、仓储等为重点环节,以有照业户和出租屋等为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排查,对有照、守法经营业户作一次巡查登记,对无照经营依法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对涉嫌商标侵权和制假售假经济违法行为即时查处。

其次,加大查处力度,理顺层级关系。科学的职能配置和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履职到位的先决条件。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监管职能的需要,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整合管理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当前,应明晰工商系统上下级之间的权责划分,监管执法等具体事权应尽可能地向基层转移下放,大力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和执法能力建设。国家总局、省局主要发挥好政策制定、检查指导、调研督办等事项的决策指导权。市局应尽量压缩人员编制,因为具体监管执法参与很少,只起到上情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加强对县级局的激励考核职能。円常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县级局具体实施,应进一步充实县级局的实力,人、财、物向监管执法一线倾斜,县级局应将主要的执法力量充实到基层工商所,真正做到"小局大所,精局强所"。另外,充分调研试点省直管县级局,减少职能层级,提高组织效率,总体思路"精干决策层、减少管理层、强化执行层"。

最后,调整基层执法部门职能配置。从当前的监管执法实践来看,合理划分和依法规划基层工商业务科室之间,业务科室与工商所之间的职能权限是完善组织体制的重要环节。应坚持"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人定责"的原则,按照综合决策系统、登记注册系统、执法监管系统进行合并分类,形成分工明确、运作有序、合作有力的良好循环机制,彻底改变原有多头指挥、重复作业、效能低下的组织结构。县级局职能科室集中精力进行业务指导,任务下达由直线指挥系统统一进行,科室只承担业务指导,只有参谋权没有指挥权,基层工商所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向上反映传递,在上下沟通上形成直线指挥系统,减少县级局机关人员,着力加强基层工商所一线监管执法人员力量。另外,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核心职能作用,对县级局有执法权限的职能科室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集中执法的"大执法、大监管、大综合"体制,整合办案机构,探索集中办案体系,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争抢案源的现象,形成执法合力。将登记注册、商标广告等职能下放到工商所,将职能整合后的人员充实到监管执法一线,在人、财、物上向基层工商所倾斜,真正实现"小局大所"。

四、结语

笔者针对工商管理监管的情况,对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的管与治、竞争、鼓励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职能到位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市场准入、监管和执法能力,通过履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整顿市场秩序的工作要求,使市监管机制有可行性和生命力,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合理设置机构、科学配置职能工作,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按照属地监管的要求,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一中心,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职能,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执法效能、市场主体的规范度和市场消费的安全度。在企业管与治两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加强对工商管理的监管。在监管中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企业鼓励与竞争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引导管理与监督的关系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协调,才能更好地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从而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赵虎胜.在市场监管中的如何创新服务形式[J].管理观察,2010,(26).

[2]张雷.关于工商行政监管方法和手段创新的思考[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3).

[3]左京生.以工商工作社会化提高管理效能[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6).

[4]宋家骏.构建和谐共生的工商管理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1).

[5]熊思远.WTO与中国J: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云南:云南财贸学院予报,2002,(3).

[6]赵韵玲、刘智勇.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矹究[M].北京:人比出版社,2010.

[7]土瑞平.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实操务实[J].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

[8]曹银安,薛旭东.工商干部队伍垂直管理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4).

[8]李允杰,邱吕泰.政策执行勾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李正权.论运动忒管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2).

[10]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11]王林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3).

作者简介:赵绪蒙,西安外事学院本科生。

作者:赵绪蒙

上一篇:工程职称论文下一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