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和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找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关键词]法律意识缺失完善中国普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法律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1:

对“校园贷”现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摘 要:目前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校园贷”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道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贷”风波下,我们应该看到“校园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积极寻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提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做到理性消费,理性信贷。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几年的“校园贷”在校园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贷”风波的发生从根本上来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学生没有形成理智的消费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校园贷”的诱导下,进行无力偿还的贷款和消费,以至于最后酿成悲剧。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形,学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积极寻找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校园贷”现象简述

信用卡贷款的退出以及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使“校园贷”从2013年开始疯狂壮大,并迅速抢占各大校园市场。“校园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购物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形式的现金贷款服务;二是P2P形式的贷款平台,主要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贷款服务;三是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京东商城的白条服务等。这些多种多样的网络贷款对学生消费产生极大的刺激,再加上平台缺乏监管,一些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贷款,进而产生了非法催债、暴力催债事件的发生,最终酿成悲剧。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校园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廣泛重视,但相关制度的制订却跟不上“校园贷”的发展速度。在此情况下,“校园贷”仍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学生因无力还款而采取非常措施、误入歧途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教育部联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依法处置未经批准在校园推行网络贷款的行为,而且把重点放在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和网络金融知识的普及上。

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院校必须积极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在加快相关制度建设的同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从思想政治层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的消费观念,使学生能够在“校园贷”的诱惑下自我控制,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进行理性信贷和理性消费。这是解决“校园贷”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在大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社会,但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并没形成,且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方面努力。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出发,首先,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关注和消费心理的疏导。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使其掌握理性消费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所需的物质生活。

3. 加快“校园贷”平台的法制建设

“校园贷”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只有加快“校园贷”平台的法制建设,加强学校干预,对学生使用“校园贷”进行有效约束,才能避免更多事件的发生。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应对学生使用“校园贷”做出正确引导,建立信息监管平台,对学生的信贷记录进行查询和管理,统一设定贷款额度。采取引导和约束的双重手段,实现对学生使用“校园贷”的有效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贷”的出现已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必须立即着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做出有效引导,使学生远离“校园贷”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林燕霞,许再佳.关于“校园贷”乱象的背景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2):58-60.

[2]邹骏妍.大学校园不良网贷的法律问题思考[J].法制博览,2016(36):82-83.

[3]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116-117.

[4]夏瑞瑞.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作者:蒋维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完善

[摘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和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找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律意识 缺失 完善

中国普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法律意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将其塑造成知法、懂法、守法和自觉维护法律的公民,才能引导时代潮流,带动全体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笔者作为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师和法律教师,曾对其任课班级学生进行有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虽掌握一定法律知识,但仍存在一定缺失与矛盾。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虽然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也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同时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冷静的分析,稍有不满、挫折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冲动之中容易做出违法乱纪行为。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海涉嫌故意杀人案等,就说明了中国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稍受一点挫折,则易采取过激手段处理问题,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受传统法律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了解不深,盲目欣赏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的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这些传统对今天中国转型的法律治理不能说不产生着影响。办事讲人情、靠关系的习惯仍根深蒂固。有人说“关系就是生产力”,有不少事情,靠法律、制度解决不了问题,要惊动到一级级的“首长”才得以解决。

(三)受现在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由于受到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这种思想在法律意识上表现为重权利、轻义务。一些大学生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

(四)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法律知识了解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有些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容乐观,对待是非问题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上,有的学校实行了学分制,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加大,只要考试过关,学生可以不上课;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自治作用,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和规定,或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得力,缺乏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造成教育管理上的盲点和空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初步确立,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法制观念有待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缺失与矛盾性。

二、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作为法律实施主体的公民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树立现代法律观念,使他们既大胆创新、又遵纪守法,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进取、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功立业。

(一) 培养大学生“法律至上”的健康精神品格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依法治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就是全社会都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徒法不以自行”。因此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就要培养大学生“法律至上”的健康精神品格,使大学生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首先,发挥立法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坚持立法公正。立法是法治的重要内容,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向公众征集立法,按照民主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使大学生意识到:法律是来自于自身的意志,而不是任何外在力量的强加;法律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人人有利的公正的社会秩序,在于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权利;遵守法律就是遵守自己的意愿,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的法律认同感,自觉遵守法律进而信仰法律。

其次,发挥公正执法对大学生的导引作用。司法权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终审裁判权,因此它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公民合法利益的最后屏障。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通过对司法的公正性获得对法律的了解和确认,形成对法律的信任感。因此,执法部门要坚持合法合理、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通过公正无偏的执法,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使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人们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使大学生感受到善法能够在实践中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只有当人们发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时,才会对法做到切身理解,从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当中对法产生信仰意识 。

(二)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的精神

一个人如果对守法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法一无所知,对行为是否合法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甚至藐视法的权威,那么指望其守法是不可能的。积极守法精神能够使法律规范内化为公民的行为准则,获得普遍而有效的遵守,使社会治安、社会经济秩序状况得以有效扭转,健康、稳定、内在化的法治秩序就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当前,大学生一般只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或相关专业的法规,缺乏严谨、系统、总体上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的法律盲点,上当受骗,诚信危机,侵犯他人权利等现象时有发生。法律意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实践过程,不仅需要有潜移性熏陶的优良法治环境,还需要有制度化的法律知识积累和法律意识生成途径,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实现机制。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加强法律课堂教学,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程中法律基础知识所占的课时非常有限,所以在选修课这一培养环节中应开设《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等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部门法,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把法律意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开展各种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以及把法庭审判现场搬到学校,创建大学生普法教育基地,把法律意识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活生生的法律案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学会用法律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实现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大学生对发生在大学校园与自己和周围人有关的事情体验深刻。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学校,强调依照规章制度来治校,其最高境界在于使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与正义,最终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要求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变过去惯用的行政手段为法律手段,用法律手段来调节、处理与教师、职工、学生的各种关系。如对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行为的处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还应告知学生得到救济的途径。而学校与教职工之间,发生的或者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人事关系,或者是合同关系,或者是劳动关系,应当用法律手段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调整。

总之,对于今日中国而言,法治已成为一种主流话语,“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依法治国是“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由于我国封建和人治的历史传统久远,而法治传统和意识淡薄,因而决定了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乃至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习伟.高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2] 张爽.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2,(9).

[责任编辑:雷 艳]

作者:伍琼中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3:

依法治国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用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日益增强。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一再增加,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共和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法治国思想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依法治国的思想的发展与建设一直都在稳步实施,并不断完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出现了法治入宪的情况。而另一个方面,随着国家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依法治国的思想也日益变得重要。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日益增强。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一再增加,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共和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法治国思想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依法治国的思想的发展与建设一直都在稳步实施,并不断完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出现了法治入宪的情况。而另一个方面,随着国家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依法治国的思想也日益变得重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议报告中,明确把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意义。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等重要指示。“八五” 普法中也提出,到 2025 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对于政策的提出,也为我国高校的依法治国的方法提供了帮助。也是我国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实践基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祖国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与依法治国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为祖国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贯穿依法治国的思想,紧跟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为高校培养出思想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帮助。

二、依法治国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問题

随着国家的法治建设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依法治国理念从未像今天一样重要。面对一条条冰冷的法律条款和法律文字,如果融汇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法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全新的要求之一。然而,虽然长期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法治教育活动很多,如大学生法制知识竞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监狱系统以及让相关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但是依然不能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的法制素养。

当然,仅有以上的一些方法依然是不够的,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来制约着依法治国的思想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陷入了困境,学生不愿意努力学,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内的环境以及校园周边的整个治安环境。

1.大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变得更加扁平,相关的信息随处可以见。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让高校的学子无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认识自己。这在另一个方面也对我国的传统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另一个方面来看,外来文化的冲击,让大众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常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占据的上风。高校学生对于全新的思想的冲击产生了怀疑,并对自己的未来也产生了迷茫。

各种文化的的交融当中,色情、暴力等元素在电影、杂志、网络中随处可见,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因子大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环境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学生来说,价值观极其容易缺失。

另一个方面来说,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存在极大的问题,这也是因为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高校学生从完全封闭的高中环境下进入到了半开放的大学校园中,这种突然而来的环境变化让许多刚成年的大学生摸不着头脑。学校在这个进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大学教育的引路人以及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一课,如果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然而,一旦出现了问题,会直接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影响,也极其容易对于法制与道德的理解出现偏差。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的高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基于课本的知识。课本知识又容易出现过度的知识讲解,而忽视了潜移默化的实践讲解。同时,缺乏贯穿于始终的劳动教育也让学生无法进一步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课堂教授是唯一的方式,这样决定了单纯输入性的教育让学生显得无法适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理解并不太充分,也就不知道如何从遵纪守法方面理解思想教育了。

一方面,我们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遵纪守法的角度看待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对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巨大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需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成长教育,而这种成长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更加自律与努力,另一方面,父母的约束能够对学生的过度放纵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极端化的一些教育行为也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这也是父母在学生的教育中应该注意的。

2.大学生违法心理的分析

自我认同与自我否定相结合的心理特征。在目前高校的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普遍心智不太成熟,也就造成了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一种矛盾心理。也导致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心理的一种失衡。这种失衡极其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进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在对7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产生违法行为的高校大学生,极其容易产生自我矛盾,这种矛盾在自我认同与自我否定中来回游荡。

2.1人际交往的问题

作为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大学也作为一种小型的人际社会而存在,这种存在某些时候与社会普罗大众的审美及社会关系也有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语言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些语言的冲击时,极容易造成相应的心里急躁。正是由于这种急躁,也造成了部分高校学生的自卑,并直接导致了与同学、家长、社会甚至学校的冲突。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又认为自己是社会人了,心理并未搭配社会成熟起来。心理上是希望能够快速的进入社会角色,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又显得特别无助。正式在这种双重矛盾之中,一旦无法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依法治国思想的教育,将会直接导致大学生与社会、大学生与同学、大学生与家长甚至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

2.2畸形消费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化的活动也造成了社会化的需求。当消费社会这个概念陷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之后,大学生无法不去参与到这场全民的盛大“狂欢”之中。然后,这种消费的环境生成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于消费活动的畸形。一方面,大学生并不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压力,而只是通过同学、网络等各种方面的刺激,来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这种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的消费习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到消费社会的陷阱,进而产生不必要的一些心态,最后造成了远远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行为。

当毫无收入的大学生群体陷入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之后,他们便会铤而走险,去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比如非法网贷、抢劫、盗窃等行为。

以网贷行为为例。自从网贷这一商业行为进入到高校校园之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消费的主体,一方面通过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来进行一些授信活动。虽然各个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方式在学生中宣传网贷的一些不良行为及对社会进行的危害,但是仍然不能阻挡学生进行网贷的一些违法行为。事实上,某些大学生是知道网贷的危害,但是消费社会的种种诱惑,让学生“铤而走险”,用饮鸩止渴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短期的消费心理。面对部分不良网贷平台所进行的侵害,大学生会步步进入到这些由专业人士打造的陷阱。

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才独立生活,这种独立生活的方式也让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从高中的那种集体的军事化生活方式一下变成了脱缰野马,在一定程度上极易让学生成为自由度极高的个体。

在首次离开家长的保护情况下,学生对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以至于极易上当。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为贯穿到學生的学习始终,让学生认为既然通过法律途径很麻烦,那么不如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一系列行为,最终也造成了学生的铤而走险。

2.3报复心理的问题

在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心理也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自己行为认知的偏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其他人的评价显得相当重视,这种重视行为一方面让大学生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另外一方面,无法左右自己的极端情绪后,大学生极易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失衡,也进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依法治国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

1.提升法制建设的宣传

在高等院校整体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建设的宣传,这种宣传不仅仅是我们常见的宣传模式,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沟通。让法制建设能够贯穿于学生宣传阵线的始终。

面对大学生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学校不应该成为一只鸵鸟。许多学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偏向于将大学生的违法行为进行捂盖子,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也觉得这件事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所以许多学校不愿意将学生的违法行为进行上报,或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学校并不希望这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影响到学校当年的评优评先。

事实上,学校的这一做法恰恰的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普法教育。因为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教师的例子多为文字性的表达,很少通过身边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恰恰是这种出现在身边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了解到依法治国的思想,也能从思想政治领域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益处。

对于依法治国的思想,党中央多次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党中央提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强化应该是未来教育的重点之一。这样一定程度上需要每一个大学生形成习惯。

2.改革法律类课程

另一方面来说,加强法制教育更应该在课堂层面进行改革。以目前国内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来讲,唯一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于大一的学生进行讲述性教育。同时,在课程的大纲方面,课程标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思想道德修养展开的,在教材中,可以很清楚看到关于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是比较少。对于专职教师方面,教师多为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等,基本没有法律界人士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法律讲解。许多时候,缺乏法律知识的课程讲授人员,只能对课程进行讲解,而无法结合大学生所面对的实际的法律实践课程。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对于高等院校的法制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课堂面授为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习惯也让这门课程成为了学生的“冬眠课”,因为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评估中没有太大作用的这门课程也就变得可有可无。由于与实践相脱节,包括案例、法律条文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变得陈旧,完全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也显得无所适从,因为许多法律条文他们也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甚至,某些教师通过自己的错误观点来教育学生。还有一个方面,学校的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盗窃以及相关维权事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手段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是通过息事宁人,压下去的方式,让学生尽量忍声吞气,不要反抗。于是许多学生学会了自认倒霉,也造成了法律的威严缺失。

作为高等院校发展的全新局面,必须在传统课程中进行大胆的改革,要开发顺应时代课程的全新的法治教育课程,要让学生能过学到通过法律知识维权的新知识、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

3.改善校园法制环境

仅仅是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高效能还需要在更多的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让依法治国思想在学生的思想里面形成定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依法治国思想由法庭、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搬进到大学里面来,通过开设校园模拟体验法庭让学生受到教育,让校园的法治环境变的更加积极向上。

对于学校来说,严格进行相应的活动管理,对于各项规程的严格执行,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让学生在法律和规则的框架下做事,形成校园的整体法治环境健康化,在一定程度来说,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能够认识到依法治国对于我国目前的法制社会建设会产生极大的优势。也一定程度上在社会安定的局面中产生更好的结果。

作者:李向斌

上一篇:船员转正申请书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