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動力,研究生作为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储备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21世纪初在美国启动的EBE计划是一项有影响力的实验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以实验为中心安排教学,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医学综合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篇1:

浅谈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 要: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具运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是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从多个角度探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做法,为培养优秀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阔新思路。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科研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自2015年开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正式实行专业型和学术型分流培养的模式, 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培养模式中,很多医生及导师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做实验”,忽略了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了很多研究生“只会做,而不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新的培养模式下,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在实验室利用各种实验手段解决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或在临床上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对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是临床医学科研事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库,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关乎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并且当今医学研究迅猛发展,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薄弱。因此,加强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医学人才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工具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的措施,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一、 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是研究生了解某领域研究前沿,全面把握某领域研究动态,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熟练阅读文献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文献阅读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涵盖了文献检索、专业词汇的认知、信息提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研究生获取文献的主要途径是查阅专业数据库,如PubMed数据库。所以要给研究生开设相关课程,如《科学文献检索》;或实地演示相关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让他们能够系统地学习到科技信息检索的知识。现在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对于专业词汇的掌握仍然比较贫乏;给其阅读英文文献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研究生自身要加强对专业词汇的学习;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与研究生一起精读一定数量的文献,并对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专业词汇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量。同时,要定期开设文献阅读组会,鼓励每位研究生精读文献并归纳总结出每一篇文献的研究思路。

二、 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研究生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得到好的实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进行专业课学习和临床技能实践两个前期阶段,所以他们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研究生滞后。而与医学相关的实验技术又较多, 所以研究生应该尽量多接触相关实验,对其产生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详细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而对于一些常规的实验技术,如Western blot、细胞培养技术、显微镜操作等,实验室要组织专职教师以专题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可以由导师或者仪器负责人直接带教学习。此外,研究生还应该经常参加一些由医院或者实验室举办的各类科研讲座;经常与其他实验人员进行交流,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要多总结、常讨论。

三、 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工具运用能力

科研工具既包括实验仪器也包含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实验仪器一般都会有专门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但是很多在科研过程中使用的软件,如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统计学软件、制图软件等往往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大多数研究生通过在线下载的方式获取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介绍,但这些简单的介绍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软件的使用要求。所以,对于这些常用的软件,如SPSS、Endnote、Sigmaplot等可以聘请专门的人员对研究生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些软件应用方法以提高其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另外,对一些特殊需求的软件,可以让学生参加由软件提供方组织的培训,实地进行模拟操作,以便于学生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

四、 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要求的不仅仅是研究生对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要求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要求研究生能够通过对自己实验结果的总结,明确将来的实验方向。因此,研究生要具有从他人的文献或者自己的数据中提炼出有助于科研设计和实验研究精华的能力。对于文献的归纳,可以让研究生在精读文献的同时,列出该文献的研究思路图以及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对于自己数据的归纳,要求研究生定期做课题进展汇报,总结前期实验结果,列出后续实验计划;同时导师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以帮助研究生快速提升自我。

五、 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论文是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全面总结,是反映其研究成果、代表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文献资料,完成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不能很好地引入文献、组织结果和开展讨论,最终导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所以,导师要重视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开设论文写作讲座;初期阶段可以让研究生模仿高質量的论文进行写作,但要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导师应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认真地修改,要能够切实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并和学生就论文写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举一反三。

结束语

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医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源泉;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科研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是建设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而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其综合科学素养是靠过程来保证的,导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导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2] 黄骥翀,童煜,屈艺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住院医师)与学术型分流的机遇与挑战[J].西北医学教育,2016, 24(1):81-82.

[3] 穆士卿.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中国医刊,2017, 52(1):107-108.

[4] 刘福生,金贵善.指导临床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0):304-305+310.

[5] 王白燕,韩倩倩,赵献敏等.提升医学研究生科研实验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 24(9):23-24.

[6] 邹凌云,倪青山,谭银玲等.医学研究生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00-803.

[7] 承欧梅,蒋青松,晏勇等.研究生综合科学素养养成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66-1267.

[8] 王海永,杜振宗,李勇等.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58-60.

作者:高晓鸽 底洁卉刘相叶

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篇2:

中医药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動力,研究生作为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储备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21世纪初在美国启动的EBE计划是一项有影响力的实验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以实验为中心安排教学,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医学综合能力。我校自2015年起通过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对学术型硕士开设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从机能、形态、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等四大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习惯态度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医学综合能力。结果发现参与该门课程学习的同学,在后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在对所研课题的掌握上、课题的进展情况上,还是在发表文章的情况方面以及撰写课题申请书等方面,同没参与过该门课程的同级同学相比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了53次,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生作为社会核心竞争力衡量标准的中坚力量,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全国研究生都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各高校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

EBE计划(Enhanced Biology Education Programe)于21世纪初在美国启动,在美国高校作为一项有影响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上,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以实验为中心安排教学”要求首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术的训练,然后让学生分组用此技术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各种困难,并从实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新的教学思想对我国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应用性极强的医学和生物学科的实验教改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随着当今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医学类研究生的要求,除了掌握必需的临床技能外,一定水平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一名研究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实施该项计划或者按照原理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医学类的大学里,显得很重要也很必要。

一、 中医药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手段、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由于医学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实验动物,在伦理上及个体差异上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中医药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实际意义。

目前中医药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主要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知识全部划分到几十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学生缺乏这些知识的有机整合,因此,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会融会贯通。第二,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缺乏,一些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时,重复已发表文章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缺乏应有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科研创新工作中,往往一碰到些许困难就止步不前,甚至放弃目前从事的科研活动,其实,研究生还应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花大量时间去探索,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应仅仅为教师所左右。第三,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机会的缺乏使得这一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二、 《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开设——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专科性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为主,而学术型硕士在科研和临床技能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学习并较好地掌握医学基础类的相关科研技能,顺应习主席十九大关于人才创新的培养要求,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结合21世纪初美国高校的EBE计划,我校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置了一门学术型硕士的必修课: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该门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从机能实验、形态实验、微生物以及生化与分子几个大块,分别对基本的医学实验技能进行训练。其中机能实验包括小鼠的基本操作,家兔的基本操作,药物对离体兔肠的作用,生理与药理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和药物的镇痛作用等;形态方面包括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等;微生物方面包括器皿的包扎灭菌及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革兰氏染色以及中药体外抗菌作用的检测等;生化与分子实验主要包括组织总RNA的提取以及RNA的纯度鉴定与浓度测定,组织蛋白的提取,蛋白含量的测定,细胞培养、传代、复苏与冻存以及用MTT检测细胞活力的实验等。通过对这些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机能、形态、微生物以及分子四大块全方位地进行操作相关的课程,以望对学术型硕士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上除了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设定的一系列实验操作内容外,还在各个细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科研态度及科研思维进行了培养。参加该门课程学习的同学均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对基础医学实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以及本科阶段不系统地实验学习,实验动手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的预实验,我们会通知同学来一起参与,一方面我们保证了实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这样实验技能的掌握就会更好,后面的实验完成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在预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会进行相应的实验外,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检查等方面也是学生上课见不到的过程,通过在这些方面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性,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操作,遇到不会做的问题,在询问老师的时候,通常我们不会简单地告诉学生需要怎么做,而是首先提醒他们仔细对比自己的实验记录和实验计划,带领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出现的现象对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一起寻找策略,使得学生不仅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提高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后会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主动提问,并会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针对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比如:在家兔麻醉的时候针尖首先应该在耳缘静脉的近心端还是远心端进入,为什么?在免疫荧光实验中,二抗后要特别注意避光,应如何操作,为什么?中药体外抗菌的实验中,从细菌量、药量、牛津杯位置等分析影响结果的因素有哪些?RNA提取过程中,应怎样操作注意什么,为什么?作为科学实验,结果不能按预计出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掌握出现这个现象可能的原因并且会分析是作为一个准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科研素养,这样对于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 效果

为了验证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这门必修课开设的效果,我们对第一年参加该门课程学习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即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学术型硕士,目前这部分同学均已硕士毕业。考虑到专业型硕士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同学有限,因此,我们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学中随机抽取50名2015级学术型硕士和50名专业型硕士,分为上过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未上过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2组。通过问卷调查,从主观上了解学生对所研课题的掌握情况,评价该门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观效果。从客观上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发表文章情况以及撰写课题申请书情况等方面的一个客观效果,从对所研课题的掌握情况,依据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截至问卷调查结束时间,结果表明,参与该门课程的同学经过训练后,在后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时候,无论在对所研课题的掌握上、课题的进展情况上,还是在发表文章的情况方面、撰写课题申请书情况上,同没参与过该门课程的同级同学相比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效果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具体数据见表1,其各方面效果明显优于未参加过该门课程的同学。

通过实践证明,该门课程的开设以及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最终科研创新能力,使得这部分同学在面对学习中的科研和学术压力的时候,能够找出科研问题并逐步地完善科研方法,最终可以顺利地完成科研工作,为毕业以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该调查结果也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相比较,在临床上占据的时间更少,实验室的时间更多,学术型硕士在平时的工作中,导师对其实验室方面要求更高等等方面,甚至部分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参与过老师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的基础,这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最终问卷调查结果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科研创新能力是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必备的一項能力,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除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外,对于学生在科研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加重培养的。对于我们中医药类学校的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来说,如何利用实验更好地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用心思考的问题,该类实验课的成功开展是最大限度拓展仪器使用空间为教学服务的成功典型。同时我们在思考,该类形式可进一步运用到本科教学中,针对本科生的相关医学基础课,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操作,以便更好地为医学理论知识服务,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医学类的综合能力,为后期的医学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讯作者:刘慧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07-28.

[2]刘慧萍,古旭宇,刘平安,张国民等.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16,263(4):60-61.

[3]黄姗姗,刘慧萍,张国民,喻嵘,王宏宝,肖艺,卢丽丽,莫莉.浅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对中医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5,34(1):35-37,41.

[4]刘慧萍,张国民,喻嵘,葛金文,黄姗姗,易亚乔,李玲,吴霞,王小玉等.基于研究性教学培养七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62-63.

[5]梁昌盛,周俊宜,黄小荣等.开放型实验室教学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90-2391.

[6]张召.谈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6(11):37-40.

[7]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5-6.

[8]王征宇,杨丽霞,李雪英等.中医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调研与分析[J].甘肃科技,2016,32(13):54-57.

[9]姜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多维实验教学体系解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70-73.

[10]曹伊.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5):77-78.

作者简介:

丁煌,刘慧萍,王宏宝,肖艺,吴霞,李玲,黄姗姗,张国民,湖南省长沙市,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作者:丁煌 刘慧萍 王宏宝 肖艺 吴霞 李玲 黄姗姗 张国民

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篇3:

整形外科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探索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研究生的英文应用能力,而专业英语词汇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本次在整形外科专业研究生入学初期开展英语词汇教学,针对本专业内高频次出现的希腊和拉丁词根进行教学,并进一步介绍这些词根的在整形外科专业英语词汇中的构词方法及其派生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展词汇。通过英语词汇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提高阅读英文文献的效率,并为日后进行国际交流及撰写英文专业论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整形外科;医学专业英语;英语词汇教学;医学教育;拉丁词根;希腊词根

Exploration on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of Plastic Surgery

HAO Xiao-yan,SHU Mao-guo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Cosmetic Maxillofacial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Shaanxi,China)

Key words: plastic surgery; medical English;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medical education; latin root; greek root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生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医学教育国际化也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虽然多数临床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到了医学英语,对于医学英语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具体到各个临床亚专业,尤其像整形外科专业这样的在本科阶段的基础医学教育的内容中涉及不多的学科来讲,学生对于亚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储备不足。医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面临的比较突出的困難是要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本专业的英文文献,了解专业医学动态。而学生认为阅读专业文献起始阶段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是专业词汇的学习[1]。目前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通常依赖于自主学习,逐个生词查询记忆,耗费了大量时间,也消耗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科室在本专业研究生入学初期开展了整形外科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整形外科专业英语词汇体系,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进而提高国际会议交流及撰写英文专业论文的能力,这也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

各个临床亚专业的高频医学专业词汇都各有侧重。比如内科有大量涉及疾病症状和体征专业词汇。整形外科专业词汇主要集中在体表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名词及各种手术术式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构词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掌握必要的词根和词缀就能大大提高阅读英文文献的效率。

1 解剖相关专业词汇的教学

1.1 词根的学习:体表器官常见的希腊/拉丁词根。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的医学术语是用希腊语记录的,后来罗马人占领了希腊,人们开始用拉丁语著书,同时大量的希腊医学词汇进入了拉丁语。所以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医学英语词汇约有70%源于希腊语,25%源于拉丁语,只有不到5%源于古英语,其余来源于法语、阿拉伯语等[3]。整形外科涉及到的英语词汇中表示特定解剖部位的词根通常也是由希腊语和拉丁语派生而来。鉴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语言,在词汇教学开始,针对这些表意的词根的教学非常有必要,而且这些表意的词根与对应的日常英语单词的书写形式往往差异很大[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两者的差异,有目的地把表意的词根和日常英语相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学生记忆这些词根(见表1)。因为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他体现出来的[5]。比如鼻子的日常英语为nose,希腊词根是rhin/o,拉丁词根是nas/o,掌握这两个词根,学生在阅读文献中如果遇到rhinoplasty(n. 鼻整形术)以及nasolabial(adj. 鼻唇沟的)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与鼻有关的单词,从而快速记忆。但是如果缺乏这些词根的基础学习,学生需要对每个单词进行反复记忆。并且在掌握了鼻(nose)的希腊词根Rhino-后,结合本科阶段已经掌握的英语词根如-plasty、-rrhea、-phyma,就能轻松识记一系列单词,例如rhinoplasty(n. 鼻整形术)、rhinorrhea(n. 流鼻涕)、rhinophyma(n. 酒糟鼻)。通过阅读美国版Plastic Surgery总结发现:nose的两个词根在使用方面也各有倾向。英文构词中表示鼻怎么了,常用的是希腊词根rhino作为前缀,如前面列出的rhinoplasty、rhinorrhea、rhinophyma;而在表示与鼻相关的解剖定位时,尤其是在与其他表示解剖部位的词根连用时一般使用拉丁词根naso-,如nasopharyngeal(adi. 鼻咽的),nasolabial(adj. 鼻唇的)。此外鉴于医学英语起源的方式,以及当下医学英语更向现代英语的靠近的趋势,有时候会出现“一语三式”,即同一个医学概念有三种表达形式[6]。整形外科部分名词对应到英语也存在“一语三式”,比如面(face),希腊词根是prosopo-,拉丁词根是facio-。面瘫这一概念可以用现代英语facial paralysis表述,同时结合表达“瘫”这一意思的后缀-plegia,面瘫也可用prosopoplegia或facioplegia表述。

1.2 整形外科专业词汇的派生特点:笔者科室在教学的时候利用面部3D打印模型,先对学生进行临床解剖教学,识别各个解剖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然后引入面部软组织创伤的MCFONTZL分类系统,将医学英语的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英语词汇。按照这个分类系统将面部分为maxilla(上颌)、chin(颏)、forehead(额)、orbits(眶)、nose(鼻)、temple(颞)、zygoma(颧)、和lip(唇)(见表2)。表示这些具体部位的形容词一般由其词根演变而来。例如temple-temporal(adj. 颞的)、nose-nasal(adj.鼻的)、chin-mental(adj. 颏的)等。这些表示具体部位的形容词加上一些后缀又可派生出很多词汇,如temporalis(n. 颞肌)、nasalis(n. 鼻肌)、mentalis(n. 颏肌)。此外这些形容词加上学生熟悉的单词如骨(bone)、神经(nerve)等就构成相应的英语解剖词汇,如temporal bone(鼻骨)、zygomatic bone(颧骨)、facial nerve(面神经)、mental nerve(颏神经)等。此外整形外科还非常注重更加精细的解剖,尤其是解剖之间的比邻关系,以及两个解剖结构构成的整体解剖学概念。所以医学词汇中有大量由两个表示具体解剖部位的词根构成一个特定词汇。如craniofacial(adj. 颅面的)、maxillafacial(adj. 颌面的)、nasolabial(adj. 鼻唇沟的)等,其中涉及到鼻、唇的词汇的相对较多。例如与唇相关的labiomental(adj. 唇颏的)、labiomandibular(adj. 唇下颌骨的)、labiobuccal(adj. 唇颊的)等;与鼻相关的nasolabial(adj. 鼻唇沟的)、nasociliary(adj. 鼻睫的)、nasolacrimal(adj. 鼻泪的)、nasopharyngeal(adj. 鼻咽的)、naso-orbital(adj. 鼻眶的)、Labiomental(adj. 鼻颏的)、labiomandibular(adj. 鼻下颌的)、labiobuccal(adj. 鼻颊的)等。这些派生出来的形容词加上不同的名词就可以表述很多医学英语术语,比如,nasolabial fold(鼻唇沟), nasolabial flap(鼻唇溝皮瓣)等。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些构词方法,掌握构词方法后试着推测中文解剖对应的英语表述,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口语交流能力。

1.3 结合表位置的前缀及单词扩展英语解剖词汇:从构词角度来讲医学英语词汇多是由词根、前缀、后缀和连接元音构成。整形外科专业词汇也遵循着这些构词法。例如前缀+连接元音+词根的方式构词,以及词根+连接元音+后缀。在了解和记忆表1及表2的词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形外科专业解剖词汇的构词特点进行教学。在阅读或者撰写整形外科的临床文章时,常常要理解或描述某一具体解剖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因此表示方位的前缀和单词使用频率较高。要注重学习和理解表示方位的词汇,并能准确应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已经熟悉的单词中提取出前缀,并加深理解。比如从学生已经认知的preoperative(术前的),postoperative(术后的)中提出前缀pre-及post-,他们作为前缀分别表达…之前,…之后的意思。采用词缀+解剖词根就可以表达这个词根所描述部位的前或者后。例如septal(adj. 眶隔的),可以派生出preseptal(adj.眶隔前),postseptal(adj. 眶隔后),以及preauricular(adj. 耳前的),postauricular(adj. 耳后的)。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准确写出隔前间隙(preseptal space)、耳后皮瓣(postauricular flap)等医学术语。

面部的解剖特点是以骨性腔隙为中心,腔隙的头侧为上,用前缀super-表示,如superorbital(adj. 眶上的)。在表达“下(below)”的意思时,infra-,sub-,和hypo-均可表达下的意思。比如infraorbital(adj. 眶下的)、submental(adj. 颏下的)、hypoglossa(adj. 舌下的)。其中“sub-”来源于拉丁语,而“hypo-”则源自希腊语。再结合表1中学习到的表示“舌”的希腊词根glosso-及拉丁词根linguo-,结合前面的派出词的构词,阅读时很容易就理解hypoglossal nerve(舌下神经),和sublingual gland(舌下腺)的意思。虽然这些词汇的词形变化较大,但使用较为固定,初学者只需熟记即可。此外在表述腔隙的周围用peri-,例如:periorbital(adj. 眶周的),perioral(adj. 口周的)。在其他解剖位置,词缀+形容词的来表述具体位置也非常普遍,比如inframammary(乳房下)。准确的理解这些方位术语可以扩展出很多词汇。

方位词汇的教学也要强调其与日常口语的联系和区别。一些常在口语词汇中使用的表达前(front)、后(back)、内侧(inside)、外侧(outside)、周围的(around)等的日常英语,在正式的医学书面用语中则分别用anterior、posterior、internal、external、circumflex来表述。这些方位术语对于血管神经等解剖名词的表达至关重要。表示层次的如浅表的superficial,深的deep。知道这些基础知识不光可以推测出英文的意思,在口语表达时也可以直接通过推测准确地表述出来。比如较难记住的旋髂浅动脉(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此外,方位术语有时涉及到复合位置的描述,如叙述某结构位于某结构“前外侧”或“前内侧”时,可用方位词缀+方位词的合成构词进行组合,如前外侧(anterolateral)或前内侧(anteromedial)。

2 各种手术术式词根和词汇的学习

整形外科是对人体组织、器官畸形和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所以一大类术式的命名特点是组织/器官词根+词根(表述手术方式的词根)。整形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词根主要是成形术-plasty,切开/切除术-(c)tomy,缝合术-rraphy,松解术-lysis-。在掌握组织/器官的词根及术式词根的基础上,就能扩展很多专业词汇(见表3)。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蒋碧梅等提出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研究生的英文应用能力[8]。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掌握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这将大大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过开展本专业的英语词汇教学,帮助学生短时间内识记大量的词汇,快速提升研究生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建立整形外科专业英语词汇体系,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和医学专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礎。

[参考文献]

[1]李明萱,彭效祥,赵荣兰.基于需求分析医学硕士学术英语培养的策略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4):693-696.

[2]尉桂英.如何使医学生建立起医学英语词汇体系[J].教育教学论,2019,6(23):161-162.

[3]尹媛,妮艳红.从词源学角度探索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4):688-693.

[4]张善强,金海峰,纪慧,等.人体解剖学常用医学英语词汇使用技巧浅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0(8):46-48.

[5]江凤霞,孙岩.词素构词理论中的构词规律在医学英语术语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56-57.

[6]陈远亮.基于ESP和CBI理论的医学教育词汇课程内容探讨[J].医学教育管理,2017,3(2):34-36.

[7]李学盛,张明.3D打印颌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3):143-145.

[8]蒋碧梅,肖献忠.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思路与途径[J].科技资讯,2019,17(23):133-134.

[收稿日期]2020-05-11

本文引用格式:郝晓艳,舒茂国.整形外科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探索[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1):149-152.

作者:郝晓艳 舒茂国

上一篇:产品化的医院药学论文下一篇:公司会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