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电子商务应用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探讨了利用WebServices技术构建动态电子商务网站的框架和分布式部署方案,具体阐述框架的各层组成、工作原理和分布式部署结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态电子商务应用论文 篇1:

基于Struts和MVC模式的动态多语言技术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电子商务网站对多语言的支持非常必要。常规的多语言解决方案通常采用静态方式,该方式具有实现简单,访问快速的优点,但是局限性很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已然变得极为繁杂庞大的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的需要。动态多语言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局限性。本文分析了动态多语言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基于Struts和MVC模式的Web程序的动态多语言机制,并且介绍了其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具体实现技术。

[关键词] 动态多语言;Struts;MVC模式;电子商务;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0 . 036

1 静态多语言解决方案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与全球各地客户的交流和商务往来的频繁和深入,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多语言的支持已经非常普遍和广泛。在多语言解决方案的初期,由于业务需求,系统架构的相对简单和技术上的约束,企业一般采用的多语言实现技术是静态多语言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就是为每种语言分别准备一套页面文件,用户选择了需要的语言后,网站自动跳转到相应的页面,其他链接也是按照同样方式处理。

这种静态的多语言技术有它的可取之处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早期的电子商务网站业务相对单一,应用相对简单,甚至仅仅是采用纯粹的静态页面来构建整个网站。另一方面,使用静态多语言处理技术实现起来很方便,用户访问网站也相对比较快速。但是,它也有很多弊端,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电子网站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信息展示和商品罗列,而是包含了复杂的交互处理和业务逻辑,而且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进行快速频繁的变动和调整。在此背景下,静态多语言解决方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电子商务网站对于多语言支持的需求,其局限性可以归纳为:①浪费了大量系统空间。很多页面信息与语言无关,准备多套页面导致这些信息大量重复,浪费了系统空间。②非常不利于维护和扩展。网站发生变更时,需要做大量的页面修改和维护工作。③对于高度动态的网站很难支持。大量网站的信息和数据来自于数据库的动态支持,很难使用简单的静态页面来提前做好多语言支持工作。

动态的多语言解决方案则能有效解决上述局限性。它的工作原理是:在页面上输出与语言版本有关的地方采用语言变量来表示,再根据用户不同的语言环境给语言变量赋予不同的值,从而能够实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输出不同的语言提示信息。例如:语言变量“@title”,当用户选择的语言是英语时赋值为“Title”, 当用户选择的语言是简体中文时赋值为“标题”,这样就可以适应不同语言时的输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动态的多语言支持技术时所有的显示页面只有一份,只有与语言相关的信息分成多个文件保存,系统根据用户的语言环境动态生成页面的提示信息。这种方法节省了系统空间,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基于Struts和MVC模式的动态多语言实现

开源框架Struts是Apache软件组织提供的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它为Java Web应用提供了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模式,与Java技术最常用的Web服务器Tomcat配合使用。同时它还提供了许多可供扩展和定制的地方,使得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扩展框架,以更好地适应用户的实际需求。此外,Struts还提供了完善的国际化功能,使开发人员能方便地实现国际化的Web应用程序。目前,Struts和MVC模式由于其技术先进性,性能稳定,免费和灵活,已经成为基于Java语言的电子商务网站构建的主流技术。本文将以Struts和MVC模式为基础,详细阐述动态多语言解决方案的具体实现。

2.1 服务器端的设置(Server)

目前,最常使用的数据传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GET,它将表单内容附加URL之后,中间用问号连接,然后传送至指定的程序作处理;第二种传送方式为POST,这个方法是将表单内容作为一个数据体而不是URL的一部分传送给服务器的,所以URL中看不到表单内容。Tomcat Web Server对这两种参数处理的方法都采用了缺省的ISO-8859-1编码,当在服务器端用Request的getParameter( )方法获得非英文的数据时返回的是乱码,因此应将ISO-8859-1改为UTF-8以支持多种语言。如果在JSP文件中未指定,则取Java虚拟机(JVM)中的默认设置file.encoding,一般情况下,这个值是ISO-8859-1,所以首先要在所有JSP网页中指定char set为UTF-8。

在Tomcat 5中,两种参数传递方法的编码方式修改是不一样的:

(1)POST方法的设置。把Webappsservlets-examplesWeb-INFclassesfiltersSetCharacterEncodingFilter. class文件拷到Webapp目录/filters下,再在Web.xml里加入对过滤器的调用即可。SetCharacterEncodingFilter类接受一个encoding参数,用来指定编码方式。加入这个过滤器之后,用户所有的HTTP请求都先经过编码方式过滤后再进行处理,保证了编码的一致性。

(2)GET方法的设置。打开Tomcat的server.xml文件,找到Connector区块,加入如下一行:URLEncoding= “UTF-8”,来解决用GET方式提交请求时出现乱码的情况。

至此Tomcat服务器端的编码设置工作完成。

2.2 视图层的设计(View)

要实现Web程序的国际化,在网页中不能出现和特定语言相关的信息,网页中的提示信息必须都放在相应的资源文件中。在Struts-config.xml中配置message-resources,指定资源文件。例如:ApplicationResources.properties (英文资源文件)中存放系统使用英文环境时使用的提示信息,而ApplicationResources_zh.properties(简体中文资源文件)中存放的是系统使用简体中文环境时使用的提示信息。在前端视图层中使用Struts提供的bean:message标签来从资源文件中获得提示信息。Struts会根据用户终端的Locale信息调用相应的资源文件,而达到支持多种语言的目的。

2.3 控制层的实现(Controller)

Java虚拟机在启动的时候会查询操作系统,为运行环境设置默认的Locale。Web Server在其本地环境中通常会使用以上的Locale;而对于特定的终端用户,Web Server会从HTTP请求中获取Locale信息。由于Web服务器并不和客户端浏览器保持长期连接,因此每个发送到Web容器的HTTP请求中都包含了Locale信息。Struts配置文件的元素的locale属性指定是否把locale对象保存在session范围中,默认值为true。

编写一个LocaleAction.java类,LocaleAction类接受两个参数language和country,分别表示转换语言后的语言和国家。在需要添加改变语言的网页中添加发出执行LocaleAction.java的动作,并传入language和country的值,以实现支持动态改变显示语言的功能。

2.4 模型层的设计(Model)

(1)常规数据库的设计。因为要支持多语言信息,所以数据库表的组织对于系统的维护也是影响相当大的。由于系统中有大量和语言环境无关的信息,如果在数据库级别上支持多语言就会造成大量信息冗余,浪费系统空间,并且多数据库的访问也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在字段级别上支持多语言会使数据库表的结构严重依赖系统的语言设置,当需要修改或增加语言时,会造成数据库中表字段的改变,可扩展性不好。所以在常规数据库设计中,一般采用“表级别”的多语言支持。在表级别上支持多语言,把所有与语言无关的信息都保存在一张表中,只有和语言相关的信息才保存到相应的表中。这样做不但节省了空间,并且在增加语言时只需要再建立一份相应语言表的信息即可,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都非常好。

(2)数据库的编码设置。由于数据库要存储多语言的数据,前台的网页和程序选用的编码方式是UTF-8,因此后台数据库的编码方式也应该是UTF-8。在建立数据库时要声明数据库以及数据库中表所采用的编码方式为UTF-8,这样就避免了出现前后编码不一致的现象。

3 应用实例

某旅游电子商务网站需要实现对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日语共4种语言的支持。它采用了Apache Tomcat 5.5作为Web服务器,以Jakarta—Struts1.2.7来实现MVC框架。使用基于Struts和MVC模式的多语言解决方案。

(1) 视图层。对Struts提供4种语言的资源文件,以供实现多语言。分别为:

ApplicationResources-en.properties(英语),

ApplicationResources-zh.properties(简体中文)

ApplicationResources-tw.properties(繁体中文)

ApplicationResources-jp.properties(日语)。

系统的视图层应用的是JSP技术,在显示语言信息的时候用bean:message标签引用相应资源文件。例如要显示标题则使用

(2)控制层。使用SetCharacterEncodingFilter和LocaleFilter这两个过滤器来完成编码方式的转换和Action信息的保存,使用LocaleAction类来实现语言环境的改变。

(3)模型层。由于该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Mysql,所以定义数据库和表时应采用如下方式:

CREATE DATABASE table_name DEFAULT CHARACIER SET UTF8;

CREATE TABLE ′table_name′(……)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并且还要使用set names UTF-8来声明在使用mysql时接受客户端连接、查询和返回结果的字符集均为UTF-8。

(4)增加新的语言支持。在视图层中添加新的资源文件;在控制层对LocaleAction类进行扩展;在模型层,增加新的表结构来存储新语言的数据记录。这样可以很方便和清晰地增加对新语言的支持。

(5)修改与语言有关的信息内容。只需要修改视图层的资源文件和模型层的相关表数据即可,大大降低了网站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4 结 语

Web应用程序的多语言化支持是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动态多语言技术相比传统的静态方案有着许多的优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动态多语言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动态多语言技术中,语言信息是动态生成的,所以会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系统执行的速度减慢。这个缺点可以结合其他网站构建技术和性能优化技术予以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订出切实、有效、可行的多语言支持解决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卫琴. 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Web设计与开发[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卢 鹏

动态电子商务应用论文 篇2:

基于Web 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框架

[摘要] 本文探讨了利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动态电子商务网站的框架和分布式部署方案,具体阐述框架的各层组成、工作原理和分布式部署结构。

[关键词] Web Services 动态电子商务 分布式部署

一、引言

网上购物,便捷实用无国界,庞大的网民群体对其需求巨大,因此,巨大的商机, 巨大的资本回报呼唤着一种新型分布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出台。Web Services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利用XML、SOAP、UDDI、WSDL和WSFL等标准构造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计算环境。Web Services领域共有3个部分, 即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库和服务请求者。相应有发布、发现和绑定3个Web服务操作。Web Services技术有统一的商业发布和发现机制,从而成为目前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中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动态电子商务框架设计

基于Web 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架构由数据层、数据处理层、Web Services 代理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客户层6层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框架结构

数据层包括底层各种关系数据库和表关系、半结构化数据及遗产系统;是系统的底层数据支持,可进一步发展为商务智能等高级应用。数据处理层封装了大量的数据逻辑,完成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包括存储过程和事务、触发器、日志等;按照相应的逻辑事件Web Service包装器将功能包装成Web Service 接口,暴露给受信用户。多台服务器分布式部署着Web Service 接口;为提高访问效率,对于SQL Server的所有访问,通过存储过程来完成。Web Service代理层通过SOAP协议与各个Web Service服务器建立联系,并生成本地代理类,通过SOAP协议使用Web Service功能。业务逻辑层完成电子商务应用逻辑功能,建立软件资源;封装了客户端的整个逻辑规则和事务流程;电子商务中的购物处理,订单处理,用户管理,账号管理,产品查询,产品添加与管理,二手市场发布,二手商品管理,网上招标发布,招标书管理,填写留言与回复,留言管理,网站公告管理及用作Web服务的模块等都是具体的业务逻辑。商务系统的中间层业务逻辑可被封装为一个.NET组件(可通过DCOM、CORBA、EJB等实现),通过代理的方式轻松便捷的访问Web Service提供的丰富服务。客户端的表示层是与用户最终交互的亲切界面,可通过多种手段(如:JSP、html、ASP.NET等)实现。客户层实现用户(一般用户及移动用户)的应用请求。

其工作原理为:企业的核心商务功能用Web Services封装成组件,然后利用WSDL对接口进行描述,通过SOAP作访问,在商业注册中心UDDI发布,从而使开发者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可以搜索并定位到该服务,这些商务功能就可以方便地在企业之间共享。用户通过浏览器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由JSP或Servlet等程序生成的动态Web页面,获取并选择个性化的Web服务。

三、分布式部署方案

系统分布式部署方案包括购物、结账、认证、密钥分配在内的完整的商务事件,整个过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受信服务器协同完成,即Certification服务、Market1服务、Market2服务、Order服务、CA认证中心服务、虚拟银行,如图2所示。其中Certification服务总体负责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证书分发,断言机制,单点登录保证受信客户和其他所有授权服务器双方的安全性;Market1服务、Market2服务为电子商务的货源提供者,这里是网上商场,通过Web Service的发布,这种商场可以低成本进行异地扩张,从而增大规模,产生效益;Order服务是结账服务器,负责所有授权用户在各个授权商场的购物结账,并支持多国货币的支付方式;虚拟银行负责安全结账,可以由真实银行业务扩展产生;CA认证中心负责银行、商业、顾客之间的身份认证。各个服务器运行平台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规划, 并可以通过各自的程序语言在异构的平台上实现相应功能的Web Service。

四、结束语

基于Web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架构,充分利用WebServices松散耦合、即时集成的优势,满足了动态电子商务开放性、复杂性、分布性、动态性和定制性的需要。在商务逻辑中,世界各个角落的任何商品都可以轻松加入商务网站系统,并享受专业的管理服务和安全保障,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买卖双方真正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夏阳张强:基于Web Service 的分布式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3(10):100~103

[2]郑耀董宝田:基于Web服务的铁路动态电子商务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8(26):60~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云强 杨彩霞 刘克成

动态电子商务应用论文 篇3:

动态多应用加载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

摘要:研究基于金融应用安全芯片的多应用多证书动态加载技术,可为支付用户提供行业多应用管理、证书动态加载,实现在跨行业跨平台的网络支付或卡支付等不同支付方式中使用单一载体进行认证与支付。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关键技术,研究该技术的基本应用需求、总体技术方案以及应用方案,与应用适配的技术规范等。

一、技术应用研究

(一)基本应用需求研究

“一卡多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智能IC卡管理机制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商业合作伙伴之间平等独立及资源共享的要求,由于智能IC卡不仅仅是应用和服务的载体,更是业务拓展的渠道,因此卡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加载不同应用服务商的数字证书来证明应用服务商的权利。

基于上述需求而提出了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技术,该技术主要面向需在一张智能IC卡上动态下载多种应用及证书的业务需求,如行业内不同服务应用、跨行业服务与应用、政府推进的公共服务等。根据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技术应用特点,基本应用需求主要为:

(1)多应用多证书卡支持多应用多证书动态下载,可多应用识别;

(2)具有主发卡机构标识,以保证发卡机构可溯源;

(3)具备安全保障体系,多应用多证书卡应用安全隔离可靠;应用动态处理时,不能删除本机构外的应用;

(4)数字证书符合多应用多证书应用要求,适应不同CA机构发放证书需要;

(5)要实现以数字证书为安全保障的业务应用。

(二)技术应用总体框架研究

多应用多证书动态加载技术应用总体框架由多应用多证书卡、行业应用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CA系统等组成。方案如图1所示。

(1)多应用多证书卡,可支持动态地下载多应用和多证书,且每个应用证书唯一绑定卡片上的应用,实现以数字证书为安全保障的业务应用场景。

(2)行业应用系统,行业内不同应用或跨行业应用时某行业的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系统,其中应用系统负责通过读卡器为多应用多证书卡下载指定的行业应用及证书,同时负责通过POS或移动支付终端等业务终端为行业应用提供业务服务。

注:移动支付终端为项目的一项研发成果,支持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

(3)综合服务系统,可向多应用多证书卡提供多种应用及证书动态下载的业务服务系统,如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服务系统。综合服务系统通过综合服务动态加载服务系统,为多应用多证书卡提供下载多个行业应用、证书的服务。

综合应用系统与不同的行业应用系统间的连接,以及综合应用系统通过业务终端进行业务处理的业务处理系统,属于本方案外部系统。

(4)CA系统负责通过行业应用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提供证书服务。

(三)多应用多证书卡证书种类

多应用多证书卡使用三类证书构建安全体系。一是卡片证书,二是机构证书,三是应用证书。多应用多证书卡使用的证书种类及用途如表1所示。

(四) 多应用多证书卡片应用框架与功能要求

多应用多证书卡主要包括通用的智能IC卡,以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智能IC卡如大容量可视智能卡。多应用多证书卡片由安全芯片及基于安全芯片的中间件技术组成,框架参见图2-2。

(1)安全芯片

安全芯片同时集成主控芯片与密码运算功能,既要负责控制其他外围模块,又要负责在该安全芯片上的应用的安全,具有高集成、高安全特性。安全芯片采用基于安全芯片存储器介质的信息安全机制技术,来保障芯片安全性。终端应用通过应用编程接口来访问安全芯片,并只能通过该接口来使用安全芯片存储的密钥,无法获取私钥。

(2)基于安全芯片的中间件

基于安全芯片的中间件实现了卡片的多应用多证书动态加载的功能,包括硬件抽象层(HAL层)、通讯模型、存储模型、内核、应用管理器、应用编程接口等组成。

1)硬件抽象层(HAL层):是为卡片安全芯片提供的接口,为中间件提供虚拟硬件平台。

2)通讯模型:封装了与外部通信的接口(通讯模型包含与卡片的通信和与服务器的通信等)。

3)存储模型:该部分封装了数据文件处理,增加对密钥文件和证书文件的存储处理。尤其对于密钥文件的访问控制,密钥存在不可读存储区。

4)内核:处理应用管理(含应用下载、存储和運行)、处理指令分发等功能。

5)应用管理器:负责应用的管理,该模块负责应用的下载、存储和运行。

6)应用编程接口:该部分增加PKI接口以支持生成公私钥对、签名验签、加密解密等功能,供开发人员开发终端应用。

(3)终端应用

终端应用是在中间件的基础上调用应用编程接口的软件程序。不同的终端应用有不同的用户交互界面、交易流程处理、与支付系统交互的接口和与卡片交互的接口。

(4)多应用多证书卡功能要求研究

多应用多证书的智能IC卡主要提供的功能要求设计参见表2。

(五)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及相关规范

技术应用基于国产安全芯片提出,涉及安全芯片、智能IC卡、多应用多证书等,方案应用的关键技术为:基于安全芯片的中间件技术。

此外为适应多应用卡装载数字证书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多应用卡数字证书模板规范”。

二、关键技术研究

(一)概述

关键技术为:基于安全芯片的中间件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应用多证书卡下载应用和证书,使得多应用多证书卡可以按需加载不同应用和证书,并实现相应管理。

其中,卡片证书的公私钥由卡内产生,保证多应用多证书卡的物理可信性;机构证书由机构产生,并导入卡片中。

该技术关键点主要包括:应用和证书的认证绑定技术、应用动态装载技术、数据安全隔离技术。

(二)基本实现方法

A.多应用多证书卡下载卡片证书的流程

(1)空白卡在可信环境中,通过读卡器连接发卡机构的业务系统;

(2)卡内安全芯片生成公私钥对,将公钥上传至业务系统;

(3)业务系统向CA机构申请卡片证书,成功后使用“数据安全隔离技术”将卡片证书写入卡内。

B.多应用多证书卡下载机构证书的流程

(1)在可信环境中,通过读卡器连接到行业机构的业务系统;

(2)业务系统通过卡片签名对卡片进行认证;

(3)认证成功后,使用“数据安全隔离技术”将机构证书写入卡内。

C.多应用多证书卡下载应用的流程

(1)在可信环境中,通过读卡器连接到行业机构的业务系统;

(2)业务系统使用机构私钥对应用数据包进行签名,卡片接收到数据后进行验签;

(3)验签成功后,使用“应用动态装载技术”、“数据安全隔离技术”完成应用的装载、注册和安全隔离。

D.多应用多证书卡下载应用证书的流程

(1)在可信环境中,通过读卡器连接到业务系统;

(2)卡内安全芯片生成公私钥对,将公钥上传至业务系统;

(3)业务系统向CA机构申请应用证书,成功后使用“数据安全隔离技术”将应用证书写入卡内,并使用“应用和证书的认证绑定技术”将应用和证书进行绑定。

(三)关键机制

A.应用和证书的认证绑定技术

(1)每张卡片上有唯一的卡片证书,用于标示持卡人身份的唯一性;

(2)每个机构在卡上对应有唯一的机构证书,用于标识机构发行应用的合法性;

(3)每个应用都对应一个唯一的应用证书,用于标示应用身份的合法性,以及用于交易中的合法性和不可否認性;

(4)采用标识方式映射到应用证书,实现应用和证书的绑定;中间件负责实现证书的存储管理和卡片上的签名验签。

B.应用动态装载技术

(1)采用非易失性存储器页管理算法,实现卡片存储空间的动态管理,可以按需分配应用数据空间。

(2)采用存储碎片管理算法,实现应用数据的整理、清除和回收,从而实现应用的动态装载和卸载。

C.数据安全隔离技术

中间件通过内置的虚拟机,通过将应用的存储空间地址映射在不同的物理地址的方式,实现应用的安全隔离。具体为:

(1)通过把不同应用的运行内存,映射在不同的RAM空间,防止应用数据溢出干扰其他应用的数据空间;

(2)通过把不同应用的存储空间,映射在不同非易失性存储器,完成应用交易敏感数据和密钥数据的隔离,防止应用恶意代码窃取其他应用的数据。

三、应用方案

城市通卡应用基本方案如图2所示。

主要为:

(1)采用基于安全芯片的多应用多证书卡;

(2)发卡机构写入卡上主应用及证书并激活后,该卡可以使用;其他应用及证书,可由相关城市通卡应用部门写入;

(3)遵循《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关键技术应用方案》中提出的数字证书模版,以保障多应用可用性;

(4)应用可互识别,除写入机构外,其他机构不能处理写入机构的应用。

四、创新性与安全性

本文的创新性与安全性主要为:使用的中间件技术,适用于小型嵌入式系统的字节码体系,具有跨平台、多应用、空间动态管理的特点,系统资源占有量小;该技术实现了基于国密证书的应用安全隔离,可支撑多应用多证书应用场景。

本文中,进一步应用了方案所研究的基于安全芯片的中间件技术,通过应用和证书的认证绑定、应用动态装载、数据安全隔离等,进一步保障了多应用多证书卡的安全性。

五、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可动态下载多应用多证书关键技术以及技术应用方案。同时,提出了“多应用卡数字证书模板规范”,该规范可用于CA机构面对多应用多证书应用需求时数字证书的发放。

参考文献:

[1]周航慈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1  ISBN: 9787512402508

[2]金融系统电子商务联络与研究小组 《电子商务 安全认证与网上支付》 人民出版社 2000.4  ISBN:9787010031750

[3]刘英卓 《电子商务安全与网上支付》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7 ISBN:9787121112331

[4]帅青红 《网上支付与安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  ISBN:9787301170441

作者:马捷

上一篇:教学效果电子专业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