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的高三观后感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致我们的高三观后感

梁鸿:致我们互相错待的亲人

继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小说集《神圣家族》后,梁鸿推出首部长篇力作《梁光正的光》。这是梁鸿寻亲之旅深入之作。她从亲人的生存状态渐渐进入到梁庄人的精神世界。

在《梁光正的光》中,她提供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父亲形象、农民形象,也展示了国人们血肉相搏、相爱相杀、泥沙俱下的人类关系形态。

“梁光正”是一束光,照亮了苦苦纠缠的文化结构,也在某种意义上让深陷其中的个体在代入感中深度治愈。“这一个”父亲、“这一个”农民,如西西佛斯、堂吉诃德的一生,镜照了生命的葳蕤、荒凉。

一个不搞创作的评论家不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

11月25日,济南品聚书吧,中国非虚构写作领军人物梁鸿新书分享会,评论家马兵这样评价梁鸿:一个不搞创作的评论家不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

虽曰玩笑,但切中肯綮。学术和创作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从学术到创作,是非常艰难而重要的转型,而梁鸿却在不同的领域自如转换。她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是业内值得尊敬的作品。作为写作人,她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等。

如果没有《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这两部非虚构文学的奠基之作,非虚构文学在新世纪占如此重要的位置的前提就不存在。梁鸿用5个多月的时间,调查还原梁庄近40年的变迁,形成《中国在梁庄》;她探访10余座省市、400多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成《出梁庄记》。评论界认为,《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因其纪实性、文学性和社会性已成为国内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从“梁庄”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乡村与中国真实的形象。如果说,《中国在梁庄》叙述的是作家与她的村庄,而《出梁庄记》则是中国的细节与观察。到了小说集《神圣家族》,梁鸿用12个故事写了吴镇里生存样态和人文景观。在城乡巨变中,它的公共管理、社会结构、文化继承上的逻辑与幻想,给我们提供了现代性悖论的乡镇样本。

评论家张丽军认为,《梁光正的光》是梁鸿的第二次转型,从学者到作者,从非虚构写作到虚构写作,梁鸿在文学创作领域更充分更成功地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正如梁鸿在后记《白如黑夜》所言:一个家庭的破产并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人的倔强远非只是个人事件。

而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读者而言,《梁光正的光》提供了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乃至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梁光正让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冬雪则是多子女家庭共同的大姐存在,梁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相爱相杀的相处模式,则让我们复盘了多子女的家庭結构,客观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留存时代记忆的工作。

从《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到《神圣家族》《梁光正的光》,梁鸿的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小镇的复杂生态,提供了“打开中国乡村和县城的样本”。“梁鸿视野的中国乡村形象不是纯学术的知识生产,也不是纯文学的审美想象,她的所有写作都有着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背景。知识生产、文学想象和乡村建设实践在她看来是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

梁鸿谈到,她开始梁庄系列的书写是源于自己生命的困顿。从文本到文本的学术研究中,她对自己的生命和学术意义产生了怀疑。梁鸿以梁庄女儿的身份,以文学的方式重新回归、书写自己故乡。这让她重新获得了来自土地的能量。她给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样本,也给自己的知识分子存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支撑。

亲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是用来互相伤害的

《梁光正的光》,以梁光正晚年寻亲为起点,其子女被迫随之回溯其屡战屡败却向光明而行的一生。

父亲用各种手段将儿女们绑架成一个寻亲团队,表面上看,似寻找亲人和恩人,其实是寻找一个叫做梁光正的个体的拼图碎片,以修补破碎的关系和自己。儿女对父亲完成了认识和理解,也让自己和生活达成了和解。

我们所谓的父母子女,不过是彼此熟悉的陌生人。分享会现场,评论家马兵和赵月斌不约而同地谈到蒂姆·波顿的电影《大鱼》。父亲总是给儿子讲自己当年各种神奇的往事,儿子总觉得他是在吹牛。但到父亲葬礼时候,父亲谈到的人物一一出现,儿子才认识理解了自己的父亲。《梁正光的光》中,梁正光强迫儿子披麻戴孝地出现在当年恩人的葬礼上,恩人的儿子一头雾水地听他讲述当年,心里却在着急去镇上收房租。到了梁正光的葬礼上,他当年投机倒把、当盲流、换粮食等等壮举的人证一一出现,孩子们才相信了他当年一次次两手空空回家带回的传奇故事。在他寻到当年的女友蛮子时,他们才知道父亲为了自己的幸福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他鼻子上的黑斑一直存在着。

在《老人与海》中,一条大鱼的尸骨可以证明海上的凶险和勇敢,而梁光正只有单方面的诉说,让那些九死一生轻飘飘地失去了分量。他去寻亲,去报恩,是践行自己的大义,也在客观给自己的存在寻找了人证。在这些人证的记忆里,父亲完全不同于儿女心目中的失败者形象。他有胆有识,敢于和一切命定的不义抗争,他是别人困顿生命中的光,是爱、希望和正义的化身。他的孤勇,不管是不是带给彼此实质性的帮助,但孤勇存在的本身,已经价值万金。

但这样的勇士,带给身边亲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麻烦。评论家赵月斌说,亲人是用来互相伤害的。一介农民,却要在毛主席和刘少奇的不同政策上发表个人见解,他被父老乡亲们批斗,让老婆惊吓致病;老病交加时,他还要和村民联合起来反对征地,让农技站的公职儿子被免职。

他一生“事儿烦”,一生都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他是个农民,却坚持在农村穿一件白衬衣。他在满天满地的黄土中劳作,和各种植物汁液遭遇,却力图保持白衬衣的一尘不染。他的白衬衣永远干净体面、柔软妥帖、散发着耀眼的光,和周遭格格不入,和病老婆空米缸惨绿孩子们格格不入。

在长达两年的写作里,梁鸿一直想整明白那件白衬衫到底意味着什么?尊严、底线、反抗、虚荣?梁鸿说,在这本书里,只有这件白衬衫是纯粹真实、未经虚构的。但是,它又比所有的人、事、细节更具象征意义。于外,它是一件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的白衬衫;于内,它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命之光。有了这道光,他就和在生活中妥协懦弱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伤害,就超越了家庭的琐碎。这道光,让孩子们以父为荣,也深感痛苦。如何理解和接受这道光,就成为彼此不可撤销的功课。

用父亲这一形象定义一个男人,是彼此最大的残酷

这部书的独特价值之一,就是给中国文学史上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形象。这个父亲不是《背影》式的慈父,不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恶父,不是我们烂熟语境中的严父形象……也许,我们都太习惯于用父亲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父亲,却都忘记了,所有的父亲在父亲这一身份之外,他曾是一个少年,也是一个男人。把一个人仅仅用父亲的身份去定义他,是对彼此最大的残酷。

在某种意义上,父亲不仅是父亲,我们就成了彼此的暴君。母亲僵硬在床多年,而30多岁的父亲,渴望在丧偶后,能够拥有实力,将女友蛮子从家庭暴力中解救,也将自己从孤独中解救。他抱着极大的热情,研究了南方人提供的麦冬种植致富大计,在幸福的憧憬和劳作之后,他破产了,不得不远走他乡去打工。

之后,他又发起了豆角种植致富大计,疯狂生长的豆角却只是带给大家无穷的劳作,成为儿子勇智结束初恋的背景,成为父亲与蛮子半夜疯狂的背景。

到了老年,父亲为了给30多岁的继子小峰找一个事业戒掉毒瘾找个媳妇,又回梁庄承包了几十亩地来种植油菜。无一例外地,这次创业也以失败告终。

直到死后,父亲的棺材依然不肯顺利下葬,它在空中各种纠结,逼得儿子勇智和继子小峰跳下坟坑,合心合力将棺材安置妥当。他的意志在死后再一次占了上风,促使两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和解。

作為一个父亲,孩子们恨他,却又贪恋着他的生命能量。他们恨他将家庭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困境,也恨他对母亲和原生家庭的背叛。但是,在父亲的晚年,他执拗的寻亲之旅中,他们渐渐以一个人的身份了解了另一个人的一生。

父亲,其实不仅仅是他们的父亲,他的心里鲜活着各种各样的女人,安置着各种各样的莫逆和大义。把他限定在一个父亲的身份上,以他世俗意义上的成败,对他进行褒贬和怨恨,是对父亲最大的残酷,也是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残酷。

父亲在多年之后,拉着儿女们去找到蛮子,整天叫穷催养老钱的他却一下子拿出5000元钱。这笔钱震惊和刺痛了孩子们,但换个角度看,却是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在他多年之后找到变得又丑又瞎涕泪窝囊的表妹时,他却坚决不肯下车,这一点任性天真让他更加真实。在临终之时,当蛮子出现,父亲于恍惚之中却当着众人的面拉着蛮子求欢。他拉住了蛮子的乳房,扑到那想得心都疼的乳房上,不顾一切地吸起来。他把周遭的人都忘了。这一刻,他让孩子们回到了当年他和蛮子搞出很大动静的东屋。懂事的女婿们推着看热闹的亲戚清了场,儿子却飞快地躲了出去不再露面。父亲的爱情让子女们尴尬,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生命力的参照。

作为父亲,他创业三次三败;作为男人,他爱得理直气壮。生活始终没有饶恕他,但他也始终没有妥协。儿女们对他的恨与责,都始终无法改变他作为一个个体的质感。终其一生,他坚持了做自己。

虽然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梁鸿通过这本书,寻找了现实生活中对于父亲的疑问,和父亲达成了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体的理解。 小说中的父亲和现实中的父亲拥有同样的白衬衫坚挺,同样在无限低的生活中,努力抓获他终生渴望的情感和幸福。也许我们不会经历他们的经历,但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所昭示的人性,却是普遍的存在。

所以,梁鸿在书的最后,回到了父亲的十六岁。英俊聪明的少年努力攀爬到麦地的一棵老柳树上,大声喊着未婚妻:麦女儿、麦女儿,我是梁光正,梁庄来的。他期待着能见到躲起来的未婚妻,那一刻,金黄的麦浪起伏飘摇,饱满的麦穗锋芒朝天,馨香的气息溢满整个原野。丰收的一年就要来到,梁光正的幸福生活即将开始。

这一个少年梁光正,一直不曾失去自己。他出走一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由卫娟

第2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上班非常的无聊,于是就用一个“肮脏”的播放器——快播,看了一部非常“圣洁”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毫不费劲地记住了一句台词:“人生真的很讽刺,自己竟然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以至于你很难把它跟一位女明星的导演处女作联系起来看。里面的女主角郑微,不难发现有当年“小燕子”的影子。而女二号阮莞则是拿青春跟爱情打赌,拿处女膜跟爱情打赌,结果是为爱丧命。

这是一部散文式电影。因为它要顾虑的事情很多,摆布起来又都很微妙,有那种外人看不出的吃力:无法靠单纯的戏剧性事件做抓手,只能凭内在戏剧性的起承转合来推进,所以怎么讲故事特别吃功夫;没有强大的视觉效果做依靠,只能在具体而微的寻常中体现诗意,所以电影表现手段特别吃功夫;没有鲜明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叙事线索,只能靠旱地拔葱地制造一种节奏来引领观众,所以导演对于电影内在的情绪逻辑的把握就特别吃功夫;散文式,而同时又是群像展览式的电影的格外吃力之处在于,编织感。你要把几条并行的线索,不动声色的编织起来,人为却并不着相。这个最难。看似随意而时时都需取舍,掩盖设计而处处都是设计。导演没有几分真功夫,是断然会出大纰漏的。但是,看过之后感觉,真的挺好。这绝不是一部靠卖明星卖诚意卖情怀去搏出位的电影,赵薇扎扎实实拍了,你可以踏踏实实的看。

当然,这并不是我要说的。

我以为,谈恋爱以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为界限,存在一个显著的古典和现代派谈恋爱的分界。《致青春》虽然讲述的是9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校园,同住一个宿舍的四个女生的恋爱故事。但因为那时候手机、互联网还没有风行,所以看起来这几场恋爱都是当面锣对面鼓,稳扎稳打的谈法,是古典派的谈法。所以,这虽然是一部八零后的电影,却并不使70后60后感到隔膜。

“小飞龙”郑微是个大大咧咧但聪慧明觉的女孩子,她谈的是一场性情中人才会有的轰轰烈烈但是漏洞百出的恋爱。因为偶然的不打不相识,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家境贫寒但是学业优秀对自我设计容不得一厘米差池的陈孝正。(WWW.FWSIR.COM)这对前半场的欢喜冤家在历尽劫波之后,仍然以男方的背弃收场。郑微失去了初恋,收获了自我认同;大美女阮莞是一株温润的校花,全校男生暗恋的对象。她的对象远在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她对爱情有一种随和外表下掩盖的痴狂,痴狂到可以旷课跑到男友的城市去为男友的一夜之失去收拾残局,痴狂到只要赵世永一声召唤,哪怕马上嫁做冯妇了,也要千里万里赶赴,拼死一会。阮莞牺牲了所有人包括自己,成就了她自以为的爱情。令人难忘的一个场面是,当初还是个大学生的她,抱着已是方寸大乱的男友,像个悲伤的母亲;家境贫寒的黎维娟是一个对未来存在深度自我设计的女孩,是内种生怕被占了便宜,生怕自己吃了亏,生怕自己的爱情和处女膜卖不出好价钱的精明的女子。在了结了跟河南老乡一段似有似无的情缘之后,早早地嫁做商人妇,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个眼神惊惶的豪门继母;男孩气的朱小北,在生活的重压下回避了爱情,但她回避不了的是世态炎凉,并最终为了尊严冲天一怒,被迫离开校园,独自闯荡,安身立命。

如果稍作总结,不难发现,故事里所有的男孩儿都配不上他的那个姑娘:陈孝正配不上郑微的勇气,也配不上校长女儿的勇气;赵世永配不上阮莞的勇气;操蛋的校方配不上朱小北的勇气。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我是打心眼里认同的这个判断的。一个女性视角、女性立场、以女性的自我救赎作为立意的作品,《致青春》几乎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而不是爱情轻喜剧。

这是一部有态度的电影。这是本片和赵薇不得了的地方。

影片最重要的态度发生在郑微在得知陈孝正背着她利用了校长女儿的好感抓住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光速办理好出国手续马上要绝尘而去的当口。当最初的慌乱平静下来,郑微对自己的闺蜜说:“爱上他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他付出是我自己的选择,现在我要为自己的选择结账,这没什么好抱怨的。”影片的最后,郑微又对这位试图重叙旧情的前男友说:“还有意义么。现在我们对于彼此都已是无用之物。”想想看,这几乎是我听见过的,一个女人对于伤害过她的男人所能说的最诛心的话了。

郑微的态度告诉我们,爱情不是用来沦陷的,而是用来处置的;男人不是用来敌视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扯远一句,在超越男人这件事上,女人的结局无外乎三种。打个爬山的比方吧。有一种呢,一辈子艰苦跋涉,恨过爱过,嫁了从了皮了累了,最终匍匐在山脚下,主动选择把自己的内心格式化,一辈子只面对着这一堵山墙过活,时时堵着心。就比如黎维娟;第二种女子,经过艰苦跋涉,她登上了山顶。这时候,当曾经的世界终于踩在脚下的时候,她终于发现,她看见了风景,这风景来自内心,那么美,那么丰富,令人心旷神怡。于是,她的人生开始了另一段故事,这个故事往往与自我修持心灵成长有关,沿路仍然会有很多的精彩,但已和脚下的这位男士无关。所以有话,所有有境界的女子,都曾经有一位逆渡她的男人。就比如郑微;还有一种女子,经过艰苦跋涉,她也登上了山顶。但是神奇的是,她并没有爱上这座山,而是爱上了攀爬这项运动。于是她们变了。她们内心坚定,目光清澈,一路小跑,欢快地穿越在生殖器的丛林里,并不稍作停留。而男人对于她们来说,分成了简明的两种,能睡的和不能睡的。这类女子,通过物化男人,解脱自己。这样的例子,在影视作品里不多,在生活里不少;

超越不了男人的人生,是被各种心碎煎熬的人生;超越了男人的人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旷达却终不免苍凉的人生。男人,无一不是承欲而来;女人,大多难脱情执深重。《致青春》大概说清了这个实相。

其实,这也不是我要说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至少还有一个价值,那就是,它会使很多的观众,在电影散场离座而起的时候,回记起了自己的青春。不管是上世纪初《大浪淘沙》里面的革命的激越的时代,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面兴致勃勃、百业待兴的时代,七十年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残酷而浓烈的时代,以及未及书写的万言难尽的八十年代……总是会缅怀,会眼前一热,心头一软。私下觉得,过往的所有时代虽然各有各的调性,各有各的悲欢,但是和当下这个时代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的年轻人总还有机会为了爱情以外的东西而激荡。我们有机会领略为了某种信念相濡以沫,同气相求,我们有机会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发声,甚至有机会以自己的血肉晴朗共和国的天空。那时的我们笑容明媚,男孩志存高远,女孩灿若夏花。那是我们曾经的青春,虽然终不免背叛了,却仍然荡气回肠的存在。

说回来,现在的时代可供孩子们体会的,只剩了小情小爱、执手相看的青春。这是安稳的,但也是暗淡的,是那种一口真气散掉了的黯淡,连背叛都无从谈起的黯淡。

而只配谈场恋爱的青春,算得上青春么。

而连青春都安放不下的时代,安放得下爱情么。

第3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之后又一部我关注很久的影片,或许是期盼太久,走进电影院的那刻,我的心突然狂跳不停,像是去见心仪已久的那个他。以下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错位,错过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更是我们的整个人生。而人生却又是由一个又一个可悲又可笑的错位构成的。

致我们正存在着的、正年轻着的青春,我们是要继续给以后留下一串串错位的遗憾来怀念吗?

看完这部影片,我就一直在问: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到底由谁来主宰?爱情是什么?爱情要如何守候?

郑薇的回答是跟着自己的心走。若爱,便彻彻底底,若不爱,就毫不勉强。——只爱自己爱的人。爱恨都是我刻骨铭心的。即使最后挣脱了,淡然了,也不过是选择了听自己的心跳声。

陈孝正得回答是要去追悔那因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自私决定。这到底是自尊还是自私?“不要让自己爱的人跟自己饱受贫贱”,这或许是很好的自辩理由,但他自己知道那不过是他自己为自己找的一个良心理由罢了。“再成功也罢,那是我牺牲了做人的失败换来的。”他永远都只能追悔与怀念他曾经的青春,因为他的一厘不差已错位了他的一切。

而阮莞的回答,更是充满了爱与恨更有伤。即使自欺欺人地把爱情埋葬了,只要那么一丝丝的触动,便又会不顾一切地为爱而活而死。这是在爱情面前懦弱地低了头的赵世勇,永远也做不到的。那么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没有资格谈爱情,谈青春,谈人生的,因为他的爱太肤浅,太懦弱了。

就像无解方程式一样,硬要求解,即使求得,也是毫无意义的。在爱情的抉择上,没有理性与感性,没有是非之辩。我们既不能高赞为爱情而疯狂的郑薇、阮莞、施洁……也不能指责为前程背弃爱情的陈孝正或为金钱拒接爱情的李维娟……因为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自己负责的。

生命也许会因为爱情的中途绝望,而绝望了以后的整个人生。因为没有可以比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更能让人成长的了。正如林静给郑薇的是爱情的启蒙,而给郑薇真正的爱情启蒙的是陈孝正,但最终是他们的爱情让郑薇真正成长了起来一样。

“人一辈子那么长,不到最后一天,不知道谁陪你到最后。”是的,陪郑薇走到最后既不是林静,也不是陈孝正;陪阮莞走到最后的不是赵世勇,而是一直默默守候她的“满天星”……

那么我们的青春绝不是只有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只是那爱情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与痛苦,还有那些伴我们走过青春的风风雨雨的友情。

正处于青春美好时光的我们,或许也在心里深深地爱着一个人。不是因为外貌和家境,只是单纯的爱恋。但考验总是那些未来无知的许多因素,于是让我们迷茫了,不安了,甚至不敢勇敢地去爱一回了,不想为青春疯狂一回了。

“在我爱你的时候,你爱着其他人;而当我爱上你的时候,你却爱上了其他人。”这便是错位。

人生没有彩排,青春没有再来,错过了,就不再,不在。珍惜你所拥有的的吧,爱你所爱的吧,在徘徊的十字路口,坚定下来,选择一个方向就昂首前进吧。不易位,便不错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青春时光是一捧我们捧在手中的沙粒,一直在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年轻的我们不在乎它的流逝,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有很多,当意识到我们的青春时光已经所剩无几时,我们开始焦虑了,于是我们用力去握紧它,可是,我们再也挽留不住了,就像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生命。或许这是一个注定悲伤的话题,但是我想像剧中的郑微一样,用尽我毕生的力气和勇气,去追逐我想要的生活,不顾一切的放手一搏,纵然青春是手中留不住的沙,我也要让它流逝时有个漂亮的弧线,让它美丽转身,我的青春就算逝去也有拼搏过的痕迹,有值得记忆的美丽。我要做勇敢抓住青春的那个人。

这部电影是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之后又一部我关注很久的影片,或许是期盼太久,走进电影院的那刻,我的心突然狂跳不停,像是去见心仪已久的那个他。不知道是不是赵薇导演知道我的心情,影片在一段类似童话的场景中开始,一下子让我放松下来,接下来夸张搞笑的大学生活让全场的观众笑开了怀。这部电影讲了郑微所在寝室的四个女生的故事,四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上演了四个不同的生活,郑微敢爱敢恨的一生,莫小北因苦生活的高傲敏感,阮菀的一昧痴情和犹豫让她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黎维娟的利益熏心让她最终选择成为一个低俗的富太太。

主演郑微是个开朗胆大的女孩,因为一个误会她与同校古怪的学霸陈孝正杠了,但不久她便发现自己喜欢上陈孝正了,于是她开始了一系列执着又厚脸皮的追求,尽管陈孝正用很恶劣的话骂她,同寝室的人也劝她不要坚持,但这个顽固的女孩还是用她的执着和可爱赢得了陈孝正的青睐。我不得不佩服郑微的勇气和执着还有厚脸皮,如果换做是我我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她的敢爱敢恨和执着令人影响深刻。俗话说:“四个女人一台戏”。由四个女生引出五个男生和牵出的一系列故事让两个小时的电影情节变的丰满又紧促,似乎还有很多没有诉说完的故事,毕竟两个小时讲四个人的一生实在有点短,但留给观众无限遐想空间:成熟又干练的郑微是否会重新燃起对已经变了的陈孝正爱?看似吊儿郎当实际很痴情的喜欢着阮菀的张开之后过的怎么样了;黎维娟最终是否真的如她所说的幸福?。。。。。。

不管那些看过小说的人如何说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是很好的,有娱乐观众的夸张搞笑的大学生活场景,也有真实情感的流露。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似乎随着剧情在真实经历着,我会随着她们笑,会因为郑微挨骂而心急,会因为阮菀男友的背叛而气愤,会因为莫小北的倔强而激动。。。随着电影发展我随着她们伤感,伤感着对大学的留念,伤感社会上感情的流逝,伤感着她们青春的流逝。。。没有什么能比青春承载更多的情绪,张狂、失落、愤怒、躁动。。。翻开往事,青春的一幕幕便涌上心头,笑过、哭过、疯狂过也被伤过。。。最后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在看,真的被这四个女生牵动着我自己的情绪,结束的时候我完全没意识到它已经结束了,片尾曲播放时我才缓过神来。

听着《致青春》——电影的主题曲,纯钢琴的伴奏,给人以脱离世俗般的纯净空灵,“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的盛宴”,歌词似乎诉说着整个故事,王菲细腻的伤痛感和张狂的演绎,将青春的不羁和对青春的怀念演绎恰到好处。我知道我想做能勇敢抓住青春的那个人。听着歌,时间在电影和现实被流转,想着四个女孩的一生,我知道我想做勇敢抓住青春的那个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18岁的郑微终于如愿考上了青梅竹马的邻家大哥哥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她将自己喻为“玉面小飞龙”,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她心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来到大学,认识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阮莞。可是当她联系林静的时候,却发现突然出国的林静并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而这时,家中又遭到重大变故,父母离异,原因竟然是她的妈妈和林静的爸爸互相爱慕。郑微倍感失落,患难时刻与室友朱小北、阮莞、黎维娟及师哥老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而备受男生欢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爱情的忠贞。生性豁达的她,决定埋藏起自己的爱情,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

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正如她说的:“我想知道,要是我每天都想着一个人,白天想,晚上做梦也老梦见,明明很讨厌他,但是偏偏很想见到他,一见他整个人的神经都绷了起来,跟他作对也觉得很开心,但是看见听见他跟别的女孩子在一起,就说不出的难受,就连我的好朋友劝也不行。我讨厌他,却不喜欢他讨厌我,他说我很烦的时候我很想哭,我想问一下,我究竟是怎么了?”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因为就算他对郑微说过除非现在自己已经八十岁了,才能回答她这个问题。说实话,自己是真没打算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自己不是不知道曾毓对自己的意思,但是自己一直都将其转化成友情。郑微对自己来说是个异数。但郑微还是告诉他:“从今往后,你再说‘我不喜欢你’,意思就是说‘我喜欢你喜欢得不得了’,你要是说‘烦不烦’,就是说‘你很漂亮’,你要是说‘你到底想怎么样’,就是说‘我想你了’,你要是说‘无聊’,就是说‘看见你真好’。”这份纯真和执着打动了他,于是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

大四毕业之际郑微的生活再次经受考验: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最后他对郑微说:“大概是我太小题大做了,不过郑微,我跟你不一样,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可能说出来你永远不会理解,我习惯了贫贱,但是没有办法让我喜欢的女孩子忍受贫贱。”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却遇到搂着新欢的许开阳。

多年后,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面对昔日伤害过自己的林静,郑微说:“是不是你发现我过得没有你想象中的幸福,所以你准备回头来拯救我?你是不是想说,就当这七年不存在,我们还像以前那样?林静!我不再是那个小飞龙了,我爱过别人!如果你给过我爱情梦想的话,那陈孝正才是真正给了我爱的启蒙的那个人,我是因为他才学会怎么去对一个人好,怎么千方百计地去爱!”但她更清楚的是,她和陈孝正永远也回不去了,所以最后她告诉陈孝正:“我曾经以为我没有你的爱会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陈孝正,我很庆幸我终于可以不爱你了!现在我们彼此都是无用之物!你可以走了!”。他们就这样翻过的有关青春的所有页码,那些灿烂过的笑容,那些流过的泪,逝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

影片的另一女主人公,郑微的好友阮莞同样在青春的洪流中被冲击的伤痕累累。阮莞和赵世永在高中的时候开始了一段感情,本来报了相同的大学,却由于阮阮差一分,而分两地上大学。有一段时间,阮莞每周末都做几个小时的火车到赵世永上大学的城市看他。但他们毕竟不在同一学校、同一城市,慢慢的他们对对方身边的人和事都越来越不熟悉,裂痕就这样产生了。有一次前后五分钟之内,赵世永在电话中跟阮莞和郑微说自己在的地方不一样,郑微提醒阮莞,赵世永是不是在骗她,阮莞却说“很多东西就像气球一样,看上去很美,但你不能戳它,一戳就‘砰’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我不介意他偶尔的谎言,真的,这没什么,我只是害怕我们变得陌生。” 阮莞辛苦的维系了四年他们的异地爱情,在毕业的时候,阮阮甚至去了一个她完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工作,就因为赵世永在那。可赵世永最终却屈从于家里的高压政策,乖乖回到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在家里的安排下进入一个炙手可热的政府部门。当阮莞有了赵世永的孩子后,赵世永吓得面如土色,话都说不清楚,只会不停地重复,不会吧,不会吧的时候,阮莞知道她的爱情就彻底地死了,她说“我长大了,他还没有”。后来阮莞跟只见了六面的吴江结了婚,却没有跟在一起了六年的赵世永开花结果。和吴江结婚后,吴江作为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三四天也不一定有机会和阮莞在家吃一顿饭。有一次阮莞在家洗澡时不慎摔了一跤,却只能在浴室里独自忍痛到第二天,才被刚回家的吴江送到医院。郑微替阮莞不值,问阮莞是否幸福,阮莞只是淡淡的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她想要一个家庭,吴江给她了一个家庭,她很知足。

在赵世永要结婚前,他联系了阮莞,约好再见最后一面,阮莞对郑微说“四年了,我过得不坏,也以为自己已经忘了他,可在接到他电话的时候,我才忽然又觉得自己的血是热的,才觉得我的心还会跳。他即使有千般不好,万般辜负,毕竟是我爱过的人,除了赵世永,我再也爱不了别人了。微微,我理智得太久,如果我的一生都要这么过下去,趁我还没有老到鸡皮鹤发,趁他还没有成为别人的丈夫,我想要好好看看他,然后才能回来,死心塌地继续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直到老死。你能明白吗?”在去见赵世永上火车前,郑微和阮莞通话,阮莞在挂电话前轻轻说了一句,“微微,我现在觉得幸福。” 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阮莞因为一场意外死了,死在了去见赵世永的途中。医院联系到郑微,郑微悲痛于阮莞不幸,愤怒于老天的不公的时候,却接到赵世永打给阮莞的电话,说他丈母娘来了,要晚一天去见阮莞…… 大一时,阮莞曾经说过:“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永远青春,幸福安逸,然后在最幸福中死去,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结局。” 一语成谶…… 郑微领悟了,也许有一种东西,叫做命运。

影片中陈孝正的自私,林静的矛盾,小北的自尊,黎维娟的现实,阮莞的傻,老张的执着,许开阳的天真,赵世永的软弱,曾毓的阴暗??郑微既是一颗棋子,也是一个观棋者,这些人一个个的从她心中穿过,当美酒已滤成清泉,她的青春落在了一面叫施洁的镜子身上,悄然碎开。而每一个筛子,对于不同的观众而言,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镜子。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电影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正如林静最后领悟到的,爱情就是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青春离开的并不仓皇,它静默的注视了好久,然后失望着转身,也许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对走过的每一段路途负责。

第4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上班非常的无聊,于是就用一个“肮脏”的播放器——快播,看了一部非常“圣洁”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毫不费劲地记住了一句台词:“人生真的很讽刺,自己竟然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

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以至于你很难把它跟一位女明星的导演处女作联系起来看。里面的女主角郑微,不难发现有当年“小燕子”的影子。而女二号阮莞则是拿青春跟爱情打赌,拿处女膜跟爱情打赌,结果是为爱丧命。

这是一部散文式电影。因为它要顾虑的事情很多,摆布起来又都很微妙,有那种外人看不出的吃力:无法靠单纯的戏剧性事件做抓手,只能凭内在戏剧性的起承转合来推进,所以怎么讲故事特别吃功夫;没有强大的视觉效果做依靠,只能在具体而微的寻常中体现诗意,所以电影表现手段特别吃功夫;没有鲜明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叙事线索,只能靠旱地拔葱地制造一种节奏来引领观众,所以导演对于电影内在的情绪逻辑的把握就特别吃功夫;散文式,而同时又是群像展览式的电影的格外吃力之处在于,编织感。你要把几条并行的线索,不动声色的编织起来,人为却并不着相。这个最难。看似随意而时时都需取舍,掩盖设计而处处都是设计。导演没有几分真功夫,是断然会出大纰漏的。但是,看过之后感觉,真的挺好。这绝不是一部靠卖明星卖诚意卖情怀去搏出位的电影,赵薇扎扎实实拍了,你可以踏踏实实的看。

当然,这并不是我要说的。

我以为,谈恋爱以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为界限,存在一个显著的古典和现代派谈恋爱的分界。《致青春》虽然讲述的是9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校园,同住一个宿舍的四个女生的恋爱故事。但因为那时候手机、互联网还没有风行,所以看起来这几场恋爱都是当面锣对面鼓,稳扎稳打的谈法,是古典派的谈法。所以,这虽然是一部八零后的电影,却并不使70后60后感到隔膜。“小飞龙”郑微是个大大咧咧但聪慧明觉的女孩子,她谈的是一场性情中人才会有的轰轰烈烈但是漏洞百出的恋爱。因为偶然的不打不相识,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家境贫寒但是学业优秀对自我设计容不得一厘米差池的陈孝正。这对前半场的欢喜冤家在历尽劫波之后,仍然以男方的背弃收场。郑微失去了初恋,收获了自我认同;大美女阮莞是一株温润的校花,全校男生暗恋的对象。她的对象远在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她对爱情有一种随和外表下掩盖的痴狂,痴狂到可以旷课跑到男友的城市去为男友的一夜之失去收拾残局,痴狂到只要赵世永一声召唤,哪怕马上嫁做冯妇了,也要千里万里赶赴,拼死一会。阮莞牺牲了所有人包括自己,成就了她自以为的爱情。令人难忘的一个场面是,当初还是个大学生的她,抱着已是方寸大乱的男友,像个悲伤的母亲;家境贫寒的黎维娟是一个对未来存在深度自我设计的女孩,是内种生怕被占了便宜,生怕自己吃了亏,生怕自己的爱情和处女膜卖不出好价钱的精明的女子。在了结了跟河南老乡一段似有似无的情缘之后,早早地嫁做商人妇,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个眼神惊惶的豪门继母;男孩气的朱小北,在生活的重压下回避了爱情,但她回避不了的是世态炎凉,并最终为了尊严冲天一怒,被迫离开校园,独自闯荡,安身立命。

如果稍作总结,不难发现,故事里所有的男孩儿都配不上他的那个姑娘:陈孝正配不上郑微的勇气,也配不上校长女儿的勇气;赵世永配不上阮莞的勇气;操蛋的校方配不上朱小北的勇气。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我是打心眼里认同的这个判断的。一个女性视角、女性立场、以女性的自我救赎作为立意的作品,《致青春》几乎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而不是爱情轻喜剧。

这是一部有态度的电影。这是本片和赵薇不得了的地方。

影片最重要的态度发生在郑微在得知陈孝正背着她利用了校长女儿的好感抓住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光速办理好出国手续马上要绝尘而去的当口。当最初的慌乱平静下来,郑微对自己的闺蜜说:“爱上他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他付出是我自己的选择,现在我要为自己的选择结账,这没什么好抱怨的。”影片的最后,郑微又对这位试图重叙旧情的前男友说:“还有意义么。现在我们对于彼此都已是无用之物。”想想看,这几乎是我听见过的,一个女人对于伤害过她的男人所能说的最诛心的话了。

郑微的态度告诉我们,爱情不是用来沦陷的,而是用来处置的;男人不是用来敌视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很多女人,尤其是年轻的女人,最大的人生理想无非是找到一个对的男人,之后一辈子绑定在他身上,成为他的副卡,靠着他预支自己的大部分人生。女人的悲剧太半源自于此。而这部电影至少告诉你一件事。根本不存在所谓对和错的男人。男人本不是你人生的答案。tjcs8.com更不是可以安放人生的靠得住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男人是个问题。你需要把这问题摆平了,生活才得圆满。或者呢,你被这问题摆平了,人生虽然破碎,然而你将获得成长。影片的四个女主人公,一个得到了看上去的圆满,一个破碎了,两外两个,获得了成长。

扯远一句,在超越男人这件事上,女人的结局无外乎三种。打个爬山的比方吧。有一种呢,一辈子艰苦跋涉,恨过爱过,嫁了从了皮了累了,最终匍匐在山脚下,主动选择把自己的内心格式化,一辈子只面对着这一堵山墙过活,时时堵着心。就比如黎维娟;第二种女子,经过艰苦跋涉,她登上了山顶。这时候,当曾经的世界终于踩在脚下的时候,她终于发现,她看见了风景,这风景来自内心,那么美,那么丰富,令人心旷神怡。于是,她的人生开始了另一段故事,这个故事往往与自我修持心灵成长有关,沿路仍然会有很多的精彩,但已和脚下的这位男士无关。所以有话,所有有境界的女子,都曾经有一位逆渡她的男人。就比如郑微;还有一种女子,经过艰苦跋涉,她也登上了山顶。但是神奇的是,她并没有爱上这座山,而是爱上了攀爬这项运动。于是她们变了。她们内心坚定,目光清澈,一路小跑,欢快地穿越在生殖器的丛林里,并不稍作停留。而男人对于她们来说,分成了简明的两种,能睡的和不能睡的。这类女子,通过物化男人,解脱自己。这样的例子,在影视作品里不多,在生活里不少;

超越不了男人的人生,是被各种心碎煎熬的人生;超越了男人的人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旷达却终不免苍凉的人生。男人,无一不是承欲而来;女人,大多难脱情执深重。《致青春》大概说清了这个实相。

其实,这也不是我要说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至少还有一个价值,那就是,它会使很多的观众,在电影散场离座而起的时候,回记起了自己的青春。不管是上世纪初《大浪淘沙》里面的革命的激越的时代,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面兴致勃勃、百业待兴的时代,七十年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残酷而浓烈的时代,以及未及书写的万言难尽的八十年代……总是会缅怀,会眼前一热,心头一软。私下觉得,过往的所有时代虽然各有各的调性,各有各的悲欢,但是和当下这个时代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的年轻人总还有机会为了爱情以外的东西而激荡。我们有机会领略为了某种信念相濡以沫,同气相求,我们有机会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发声,甚至有机会以自己的血肉晴

朗共和国的天空。那时的我们笑容明媚,男孩志存高远,女孩灿若夏花。那是我们曾经的青春,虽然终不免背叛了,却仍然荡气回肠的存在。

说回来,现在的时代可供孩子们体会的,只剩了小情小爱、执手相看的青春。这是安稳的,但也是暗淡的,是那种一口真气散掉了的黯淡,连背叛都无从谈起的黯淡。

第5篇:篇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相比电影的《致青春》我更喜欢原着的结局,郑微是注定和林静一辈子的!其实,女人一生大概需要两类男人,年轻的时候陪她轰轰烈烈,年长时陪她细水留长,但往往这两者都不是同个人所以,林静第一次见陈孝正,就对郑微说:他不适合你。

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6日起在全国上映,截止26日23点,据不完全统计,该片首映日票房已经超过4500万,超越《泰囧》的首日票房3500万,刷新2D电影史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26日零点点映,午夜场以3.1万人和101万票房创下2013年午夜场的最高纪录。

看完《致青春》这部电影。心绪难平,发人深省。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一定都有美好的结局,对青春也没有挥之不去的遗憾!大家在一起的青春无论开心还是不快都是用来怀念的!不存在对与错,只有淡淡的释怀!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几个主人公都有各自的爱情观价值观,郑微是像太阳一样的人,敢爱敢恨,应该有赵薇自己的影子,她的青春有遗憾却没有后悔,可惜她的这两个男人都没那么完美,可她最终学会了如何去爱。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致青春的结局让人思考。许开阳和曾毓结婚了,郑微这个敢爱敢恨的玉面小飞龙最后谁也没有选择。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阿正的选择我个人觉得无所谓对错。真没有想到那个送满天星的是张开。很欣慰看到小北过得很好就好,青春的我们总是容易冲动。

《致青春》:在时间的熔炉里,没有什么可以不朽。如果真想不朽,只有在最高点最炽烈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或是感情,或是那个人。就像男人,总会怀念得不到的女人一样。感谢在我生命中绽放过的青春,如果当初,我们再勇敢执着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美好的结局。青春的路上,没有对与错,没有谁亏欠谁,因为曾经一起走过青春的路,所以或许永远不必对青春抱有挥之不去的遗憾。珍惜眼前的日子就是给青春最好的结局吧。

和你爱的人去看《致青春》吧,电影终了,执子之手,告诉她:“青春虽已散场,幸好,你在身旁!”这是多少人羡慕的“致青春”的最好结局。

篇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致青春》反映的是90年代的大学生活,这对于85后、90后都是陌生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大学生不可能通过宅在宿舍里融入校园,而是需要更多的行动力,于是在共有记忆方面就有了更多的现实形态,人与人的走近和疏远都是可以通过物理距离来量化的。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卖回忆的电影,比如我,一个宿舍楼公用电话的细节就可能带出我的很多记忆,这会让我想起在那些与我一起消磨鬼混过四年的哥们儿姐们儿,走出影院我就想给他们打个电话。

当然这些东西是用来锦上添花的,它们可以构成影片的卖点和氛围而不能成为让观众走进人物的戏剧主体,《致青春》最大的价值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郑微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其实有点平凡,但她的奇妙之处在于几乎每一个女性观众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作为追求者和被追求者,无论是自我审视还是意淫,郑微这一角色所体现出来的执着、勇气、活力、自嘲等等品质对女性观众来说都有着强烈的代入感,除非你生来就是个人群中的女王。《致青春》这样的灰姑娘策略是极其聪明的,实际上它是通过对观众的恭维来实现对观众的征服的。

赵薇首次执导电影,表现令人惊喜,感觉和品味都很好,只是在剧情把握上有些失衡,韩庚所扮演的角色语焉不详,没达到预期的戏剧效果,毕业后的段落在节奏上不够贯通,但这些缺陷由于赵薇在角色和情节上所倾注的个人体验而得到了弥补,甚至一些生涩之处也可以为影片的风格所融汇,因为青春本来就是生涩的。

青春校园电影其实在中国电影类型中是长期缺位的,《致青春》之前的同类电影我只能想到《80后》,再早就是八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宿舍》、《青春万岁》了,而《致青春》对这一类型电影的商业性开发也许比影片本身更有意义,这不同于艺术电影中所展现的残酷青春物语,这种青春缅怀是快乐而阳光的,它会带给人惆怅,而更重要的,是提醒观众,那段注定逝去的岁月是多么可爱,请你为曾经拥有过这段苦乐年华而骄傲。

关于演员,女演员普遍不错,杨子姗前途无量;男演员可发挥余地不大,只有包贝尔值得关注;最佳客串授予韩红,那一场戏,从头笑到尾。

篇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有句话常被提起,那就是“如果电影是一把刀的话,被雕刻的就是我们曾经流逝的时光”,这句话用在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简称《致青春》)上,特别恰当……基于影片浓郁的怀旧色彩,以及片中甲乙丙丁各色人物的轮番登场,《致青春》成就了一部概括性强烈的大学生活的群体记忆,从入学到毕业,除了没关注学习,其他基本上道尽了校园内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段被定格的时光,虽然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但似乎每个角色都能在自我的回忆中找到类似者,在影片中配比着角色一一对号入座,当然,似乎谁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当年的回忆。毋庸置疑的是,《致青春》将引发集体怀旧热潮。

当未来的憧憬,一点点变为对现实的追索,我们这一代人,就唯有从回忆中寻找曾经的热血与真情。那些散落在岁月之路上的叶片,有的早已枯黄斑驳,有的早已随风飘散,《致青春》的价值在于,能带观众重回曾经的青春,或许是曾经的经历,或许是幻想的情节,但电影如一根火柴,划亮之后,点燃了记忆,唤醒了早已沉睡的情节,甚至重新勾勒出对青春的回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重新成为内心的回响。即使影片结束,火柴熄灭,但萌发出的青春情怀,却不会那么轻易退却,忆起的人和事,也不会在短时内忘记,被勾忆起的曾经的青春,无论酸甜苦辣风霜雨雪,如今回想起来,就如欣赏一件雕塑品一样,都只留下骚动的青春,都只留下幸福的味道。

第6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片观后感

冬雪飞扬当电影开始播放片尾曲时,我们才隐约相信故事演绎完了,郑微终究没有选择任何一个曾让她心动并有意无意伤害她的两个男人。

走出影院那刻心中不禁一阵凄凉之感袭来,或是今晚的凉风,或是电影的每一个瞬间让我感到悲凉。总以为自己懂得青春,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电影里的语句值得我们深思,就如小说里说的:“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爱情是足以焚身的烈火,不管是聪明人还是笨蛋,爱上了,都成了飞蛾。谁都知道飞过去会成为飞灰,但那又怎么样,百年之后,不管燃烧过与否,我们都将成为尘土。人世间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像打地基一样,挖一个坑,就立一个桩,所有的坑都有它的那根桩,所有的桩也能找到它的那个坑,没有失望,没有失败,没有遗恨,永不落空 。此刻我大二,正值青春,我总在思考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我终于

知道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 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

总觉得自己看这个电影有些过早,也许我该在我结婚生子那天,亦或是毕业那天。因为目前的我只知道享受现在的时光,只是偶尔想象下未来,当毕业与爱情抉择时又有多少人能把把握好那个天枰,毕业季在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来过,爱过,努力过,得之是幸,不得是命 。时间是一副霸道的良药,不管青春已逝还是即将逝去,珍惜身边的人,做好眼前的事情,享受每一段时光!我们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 祝福每一个有青春梦想的人遇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他或她!

第7篇:——《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昨晚彻夜未眠,终结了《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郑微的直爽与自信是我惊叹但却不苟同的地方,《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可是如果没有她的这份直爽与坦白,她和陈孝正只可能是陌路,不会有这份刻骨铭心。故事的结局或许是作者能想得到的最好的结束,因为在结尾林静是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爱郑微的,没有任何杂质的那种喜欢,现实生活中或者不会有,郑微也是幸福的。可是我的心却深深的疼,为了陈孝正。

陈孝正,先说这个让我心疼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或者我不会喜欢上这样的角色,可是在这部戏里他是最牵动我内心的人物。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所承受的压力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在那样的重压中能这么优秀的生存是有它的道理的。他不允许自己的生活有一厘米的差池,可是他遇到了郑微,那个计划外的宝物。曾经他想过放弃梦想,安安稳稳和郑微过普普通通的日子。可是郑微虽不是千金小姐,却也是在宠爱里长大,她不舍得她的纤纤玉手有丝毫岁月和生活留下的痕迹。他妈妈告诉他:他的一生只能遇到两种女人,一是和他一样在困苦中长大的孩子,和他一起双手长满老茧他的内心也不会有内疚的女子;一是身家和地位显赫的女子,这样的女子的纤纤玉手可以永久保持,并且能同时让他跻身上层社会,和她共同富贵的女子。可是偏偏郑微是第三种女子,一般普通的中层家庭,但确实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娇女,就算是郑微能一时的和他同贫贱,可是陈孝正不敢保证郑微能一辈子和他这样在一起,就是是郑微真的心甘情愿一辈子,可是他还是舍不得郑微变成和自己母亲一样辛苦的女子,读后感《《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所以他在挣扎过后最终还是放手让她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就算是他出国回来以后如果他能像林静那样的去联系郑微,告诉郑微自己和欧阳的那份协议,或者林静就不可能有趁虚而入的机会,或者他还郑微真的可以幸福。可是就像林静在看到陈孝正的时候和郑微说的那样:他不适合你。陈孝正这个人极度的自卑、不稳定的内心以及他孤僻的性格最终使他没能握住自己的幸福。在得知郑微即将结婚的时候他问郑微:如果我和欧阳之间没有那个协议,我有和林静公平竞争的机会么?郑微说:有。就在郑微去找那棵老槐树的时候他也去了,在他喝的大醉之后他告诉老张那不是初恋,是末恋。陈孝正不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一厘米的差池,自然他也不可能随随便便把心交出去,既然交给了郑微,那么以后的陈孝正无论多么富有,还是不可能再次刻骨铭心。

再说林静,从小和郑微一起长大的邻家大哥哥,一直爱护自己,照顾自己。在郑微没遇到陈孝正以前,郑微一直以为这就是爱情。但是林静在得知家里的变故以后,默默无声的离开了郑微的世界。我想这或许是林静没长大的表现,也可能是作者想要郑微开始另一段感情的必须,但此时的林静是自私的,更本没有考虑到郑微,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所以林静不能算是一个正面人物。我一直以为在第二部里,就算最后郑微不合陈孝正在一起,也应该是出现第三个男人和郑微一起。可是令我意外的是在第一部里有些不堪的林静,在第二部里竟然会那么全心的去爱郑微,并且结局是林静和郑微在一起。林静在见到陈孝正的时候就告诉郑微,郑微和陈孝正不合适。那么,林静,你和郑微就合适了么?竟然合适,为什么那个时候放弃,为什么在林静孤独无助的时候没有你的身影?而偏偏是在郑微进了公司,进了可能会对林静前途有帮助的地方的时候才出现。这是本剧的另一个意外:林静对郑微没有任何所图。或者是作者不愿此剧太悲惨了吧。

和我性格最像的应该是小北吧,那个会暗恋的花费笔墨并不多的女孩子。其实暗恋本就没有多少故事,所以少浪费一些笔墨也是应该的。小北没有说自己为什么暗恋,但我想多少会是有一些不自信吧,或者还有知道两个人不会有未来吧。最后小北不是打电话给郑微说她正在参加自己暗恋的人的娃的百日宴吗?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是玩笑的口吻,带着些许遗憾。或许这就是暗恋,没有负担,开始或结束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之后就再也没有小北的故事了,她会怎样呢?在那些青春年华里她也代表了一类人,一类家境一般,长相一般,学习一般等等,太多一般造就的普普通通的一类人。这类人的青春里没有多少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静。但谁也不能忽略这一类人的青春。用这仅有的一点文字,纪念小北的青春,纪念我自己的青春。还有,你的娃娃应该快半岁了吧?对不起,在你说爱的时候,我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暗恋,在你邀请我参加你的婚礼的时候我真的是因为工作走不开,甚至你结婚那天我竟然忘记了那一天的重要性。我想在很久以前我就放弃了,尽管你不知道,但我确实喜欢过,在曾经的曾经,在你不知道的岁月里。

上一篇:招投标管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