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半途效应在化学学习中是司空见惯的瓶颈现象,教师应该起到助推作用,让学生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看清前进的方向。文章从“目标分层”“实验探究”和“碰撞思维”等方面,对基于半途效应的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化学能力培养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化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学生化学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与实践相脱离是我国现有教育最根本的弊端,与社会相隔绝,它的最大危害性是扼杀个性,抑制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化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加强研究,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是需要学生去发明创造,而是要激发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创造的生机。下面仅就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社会,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兴趣,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学以致用,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需要不断创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新自己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这一问题时,可联系生活中给冷水加热时,在沸腾以前,水中就出现了许多气泡;夏天,储存有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天气闷热时,水中的鱼会“浮头”等现象,说明水中有氧气,氧气的多少影响水中动植物的生存,进一步啟发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用冷开水和自来水、自然界中的水做养鱼的对比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而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将其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能不能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呢?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还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处理:①可以将尾气导管口放在给氧化铜加热的酒精灯火焰处,这样既除去了一氧化碳,又可以利用多余的一氧化碳燃烧时释放的热量给氧化铜加热,做到了一举两得;②可以在导管末端系一个气球,将多余的一氧化碳收集起来,再次利用;③还可利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的性质,采用排水法收集多余的一氧化碳供再次利用。教师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改进行多角度探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以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跳出教师提供的思路,采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讲了一种配平方法后,要求学生再用另外的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例如,配平工业上高温煅烧过硫化亚铁的化学方程式,给学生讲了可以用奇偶数法配平的方法后,让学生再用其他方法将其配平。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还可以用万能配平法——设“1”法进行配平。设FeS2的化学计量数为“1”,即得FeS2+11/2O2=2SO2+1/2Fe2O3,然后左右两边同时乘以“2”,将分数化为整数即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

活动课是化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活动课中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学生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动自身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为了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要选择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把学过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认识到科学方法是需要创新而且是能够创新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使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环境等相互联系,变封闭的化学课堂为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师设计探索性实验,当作科学研究的“模拟”,让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环境中,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化学活动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特别是提出一些综合性或者带有研究性的实验题目。比如,怎样从废旧电池中回收二氧化锰和锌皮,并用制得的二氧化锰和锌皮进行学生实验;考查学校附近水源被化工厂污染的情况,并要求提出治理污染的方案;联系本地实际,测量土壤的pH值;怎样合理施用化肥等。通过活动达到模拟科研的情境,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分析、处理和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并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测量、实验条件控制、记录、模型化等科学方法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创新的目的。

四、注重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让学生依据课本上描述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来熟记实验,学生并没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可想而知。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学生更是两眼一抹黑无处下手,造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差,独立实验操作的能力更差。实际上,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每一个实验,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特别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与生活、生产等结合十分紧密,具有器材、药品简易易得、操作简单等特点。让学生独立进行家庭小实验,部分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既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家庭小实验用生石灰、胆矾配制波尔多液,可对学生进行称量、量取、溶解等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正确描述波尔多液的性状,并搞清楚波尔多液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感觉到科学在身边,同时能全面培养、增强求知欲、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展示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实验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集于一体,做到视听一体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体验难以亲自实验的化学反应,比如橡胶的老化、氢气的爆炸等,还可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结构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如果仅按照书本内容直接讲解,将使学生很难想到氯化钠的結构情形。但做一个NaCl形成的课件,就可以把微观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对原子怎样形成离子以及离子怎样相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有了直观认识,降低了难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再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如将生活中关于“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隔越大”等基本性质通过漫画性质的图片、flash动画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获得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

六、坚持激励性和成功性原则,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期望成功是人的一种天性,初中生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只有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练习的作业、实验的基本操作等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始终保持努力探求新知识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践,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很好发展,逐渐形成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化学知识有很多直接和间接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独立个体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穿插在每一节的授课当中,设置多层次的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大胆去设计,自我解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梁帆帆.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48.

刘选鹏.浅析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19.

作者:曾庆栓

学生化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基于半途效应的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半途效应在化学学习中是司空见惯的瓶颈现象,教师应该起到助推作用,让学生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看清前进的方向。文章从“目标分层”“实验探究”和“碰撞思维”等方面,对基于半途效应的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半途效应;学习能力;自主学习

当学生到达学习中期时,由于心理素质与学习环境交互影响,其学习动力可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正如成语“半途而废”所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前期信心饱满,但到了难熬的中期,往往就会出现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从而产生懈怠心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的中期不会产生无聊感和懈怠心理,教师要注重革新教学设计,避免半途效应的产生。下面,从“目标分层”“实验探究”和“碰撞思维”等方面,对基于半途效应的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一、因生而异,目标分层

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能出现半途效应,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合理目标,让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在进行知识归纳时,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归纳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时,学生先要研究其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等),接着需要研究其化学性质(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让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等),然后探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仪器装置的选取、材料的选取、收集的方法、验证的方法、验满的方法等)。针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掌握仪器的连接方式,能够分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比如制取二氧化碳时怎样控制反应速率;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只需要了解基本知识点,能够解答一些常见问题即可,只要基础分不丢,同样也可以获得高分。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只需让他们掌握重点内容即可,不必要求他们掌握扩展知识。

二、鼓励实验,自主探究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部分学生对一些化学实验比较陌生,教师可以经常提供实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寻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制取氧气,二是用制取的氧气来做燃烧实验。实验室一般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并告诉学生,教师会用他们制取的氧气来做铁的燃烧实验,这时学生会非常兴奋。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避免学生操作失误,比如问学生排水集气法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做完制取氧气的实验,再去观看教师做的“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这个实验的器材比较简单,但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多。教师做完实验之后,要根据这个实验的一些特性,提出“为什么在瓶底放水或者沙子”等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会太高,因为他们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不仅会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有积极的影响,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深化对化学物质本质的认识,并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要比与教师进行交流更加轻松。学生与教师交流时,一般不会质疑,往往抱着全盘接受的态度,而与同学交流时,能够相互质疑,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共同提高认识。例如,在教学“溶液的浓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道一题多解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题目内容是:“在100g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投入6g铁屑,当反应结束后,溶液中仍然有一定量的铁屑剩余,过滤称量后,滤液质量为105.4g,求此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是一道典型的一题多解类型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解答。多样化的思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提高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质疑,产生思维碰撞,能够共同提高认识,同时还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结束语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产生半途效应,那么化学教师就应该对此进行积极的应对,帮助学生回到正轨。学习阶段的中期,是学生最难熬的时期,也是最容易突破自我的时期。在此时期,化学教师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目标分层”“实验探究”和“碰撞思维”等方面,对基于半途效应的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鄧云玉.试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分层教学[J].化学教学,2008(08).

[2]孟月.扼杀后进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效应[J].江西教育,2011(12).

[3]梁弘文.基于实验建构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1).

作者:季祥云

学生化学能力培养论文 篇3:

职高学生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 职高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开展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后结出创造之果。

关键词: 职高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谋取职业为取向,培养专门人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但是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了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共进。鉴于此,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激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进行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这就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新课改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其课堂教学流程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师生解决问题→巩固训练。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和发现过程中的内容和结果是不同的,结果对于老师来说是现成的结论,但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对现有知识的认知和发现过程便是创新。选用什么材料做电极,什么物质的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当学生设计的原电池能发光成功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有多高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体现,长此以往,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关于Na■O■与SO■的反应,故意把方程式写成2Na■O■+2SO■=2Na■SO■+O■,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O■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O■+SO■=Na■SO■。我首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然后,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我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探究其产物。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有利于激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得到培养和发挥。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而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解决矛盾。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逐渐体会了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了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四、实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化学探究式实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活动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性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即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例如:学习了实验室制然后,让学生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如果试验过程中失败,怎么办?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问题提出后,学生为了实验成功,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想办法的过程,就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又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王智

上一篇:关爱与你同行下一篇:工作创新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