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的表达方式

2023-03-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想要的表达方式

爱的表达方式

几年前,曾教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平常的成绩,平凡的能力,大众的外貌。在班级里一直默默无闻。到初三的第一个学期,他突然变了。我上课时他非常的不认真,有时我能很明显看到他是故意想引起我的注意。不翻书,不做笔记,不交作业。我找他谈话,问他是否对我不满,是否身体不好,是否家里有问题。每次他都一声不吭。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情况一点没有改变。有一次,他上课居然睡觉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了他,这次终于从他的嘴里蹦出一句话:“谁要你管”。这句话激怒了我,我质问他凭什么我班主任不能管你,凭什么你可以在我上课睡觉。接下来的日子,一直处于僵局中。初三的个学期确实很忙,考试接着考试。很快一个学期过去了,他的成绩还是老样子,不好也不坏。初三的第二学期,有一天晚上,我忽然明白这个学生是故意以这种方式引起我的注意。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地找他谈话。我告诉他,在老师的眼中他也很优秀,不是不在乎你。我希望他以另一种方式向我表达。也许我的话太直接了,他回答了一句:“谁要你更多的爱." 一次谈话又以失败告终了。很快就毕业了,我也不用为他而烦恼了。两年后的一个节日,他再QQ上主动找我聊天。他告诉我他当时就是故意找茬,他希望我更关注他。他当初的”谁要你管!“也是言不由衷的。因为我看穿了他的把戏,他一下子无所适从就口不择言。我问他为什么现在会说了。他说长大了。是呀,我的学生长大了,时间教会了他该如何表达爱。他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第2篇:母爱的表达方式

邹城八中七年级(6)班 崔海月

花儿开过之后,芬芳会慢慢消散;绿草到了冬天,颜色会渐渐褪去;树叶过了夏天,绿荫会悄悄缩小......

我有一位“大众化”的母亲,她总是唠叨我:“快去叠被子!快去吃早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变得如此。

时光逆转,小时候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我曾和她度过秋季,那时的我坐在学步车里,她给我拾地上的枫叶让我玩耍,她蹲下来,看着我,对我说:“宝宝,枫叶是妈妈对你的爱。”刚学会说话的我,看着母亲认真的样子,咯咯地笑了。后来,我和她一起度过春季,母亲牵着我的扭扭车漫步在樱花大道上,她突然停下,靠在一棵树旁,笑着对我说“妮子,樱花是妈妈对你的爱。”我轻轻地嗯了一声。再后来,我和她度过冬季,我俩并排走在雪地上,她对我说:“丫头,这雪是妈妈对你的爱。’这次我没有回答。现在,母亲和我一人一辆自行车,一前一后的骑着,她昂着头对我说:“太阳是妈妈对你的爱。”我满不在乎:“知道了,妈!”

您在我眼中从独一无二开始变得“大众化”。

寒假刚开始的时候,您对我唠叨“寒假注意事项”,我听恼了,走到屋里甩上门,就看书去了。我对您的不敬,让您反感,您到屋里说了我一通,便拎起包出去了,我什么都没说。晚上回来,您像往常一样给我做饭,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反而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吗?”我一愣,放轻语调说:“还可以。”饭后,我和她一起散步,风有一些凉,吹起母亲的头发,她习惯的将其往耳后一拨,继续拉着我向前走。忽然,风中传来几声断断续续的童谣: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一个被妈妈牵着的小男孩,从我身边走过,用稚气的嗓音唱着这首对我来说有些遥远的童谣。我心中为之一震,看向妈妈,妈妈对我的唠叨,是爱。

世界上的自然万物有一天不会焕发出光彩,但母爱,永不凋零。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个人向你嘘寒问暖。那时的你,不应该挥手让她走开,而是应该道一声:“我会注意的,妈。”因为,那是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评语:本文写出了母亲在我心中的变化;从独一无二,变得“大众化。”符合现实,语言通顺,融入了真情实感,是一篇佳作。

指导老师:王丽

第3篇: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设计者:谢龙江

教学目标: 1.学会借景抒情的一些具体方法。

2.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 3.学会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是文章更加生动优美。

教学重点: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 教具:PPT 课时数:1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教师导入本课中心

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活动二:朝花夕拾

(一)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海拾贝

(二)有“情”品读

①请同学们带着情感深情自由朗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句子。 ②请同学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试读并谈谈对这个句子的感受。

活动

三、如何抒情

1.活动:通过以上文段的集锦,探讨文章常用的抒情方式和抒情方法。

话题一:通过“文海拾贝”环节探寻文章常用的抒情方式。 话题二:通过“有情品读”环节探讨怎样才能让抒情饱满丰盈。

2、表达交流

(1)抒情方式: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抒情方式分为两种: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在魏巍《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通俗的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它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2)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①根据抒情的位置选择抒情方式 ②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抒情的方式 (3)间接抒情的主要技法

①描摹人物②细化动作③细化景物④巧用修辞

活动二:实战训练

有人说: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将一片荒芜。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家园才鸟语花香,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亲人才相亲相爱,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芳香四溢,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灵魂才熠熠生辉„„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花草,爱动物,也爱家乡,爱祖国,请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1.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本次作文以“爱”为话题,就是围绕“爱”为主题选择材料,组织作文,万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2.先确定写作对象,想一想你对他(她、它)怀有的感情,然后围绕写作对象,选择最能表现“爱”这个主题的材料,拟定题目,确定立意,完成整篇作文。

3.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把感情渗入叙事、写景中,也可以托物言志。

三、教师小结。

我的建议:

[课后反思]:

第4篇: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写了什么事) 2.议论(表明什么道理) 3.抒情(抒发什么感情) 4.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5.说明

注:.考试题型: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二.记叙文中议论:

1.定义: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2.叙议结合有三种方式: (1)先叙后议 (2)先议后叙 (3)夹叙夹议 3.作用: (1)承上启下 (2)统领全文 (3)升华主题 (4)画龙点睛 (5)突出中心

(6)引发读者思考

(7)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三.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环境

3.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有序幕和尾声)

四.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描写(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五.描写角度:

1.正面描写 2.侧面描写 3.细节描写

六.人物描写作用:

1.塑造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内心 3.表达人物情感 4.体现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发展 6.揭示文章主题

注:答题格式:属于……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的高尚品质等),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七.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八.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九.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注:答题要领: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十.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段的作用:

(1)纽带作用,穿针引线

(2)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组织成篇,脉络清晰

2.照应:

(1)定义: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 (2)分类:

①开头与题目的照应 ②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前后照应,相互照应) 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 ⑤段复迭式照应

十一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1.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主人公的情感

2.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连在一起,使内容更丰富,文章杂而不乱,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注意:有些文章线索有两条,称为“双线并行”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十二.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丰富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十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1.侧重于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借事说理(寓理于事) (3)借物喻人 (4)卒章显志 (5)托物言志 (6)以小见大 (7)叙议结合 (8)情景交融 (9)顺叙 (10)倒叙 (11)插叙

2.侧重于表现手法:

(1)衬托(正衬、反衬) (2)对比 (3)烘托 (4)渲染 (5)象征 (6)想象 (7)联想 (8)照应 (9)伏笔 (10)铺垫

(11)设置悬念

(12)一语双关

3.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均有可能: (1)直抒胸臆 (2)虚实结合 (3)正面描写 (4)侧面描写 (5)正面侧面

(6)动静结合 (7)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注:1.对于整片课文称为写作手法:如《蝉》

2.对于局部内容称为表现手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一段,先写没雪的无趣。

第5篇: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写了什么事) 议论(表明什么道理) 抒情(抒发什么感情)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说明

考试题型: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具体的作用见后面的详细介绍,灵活运用 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议结合有三种方式:A先叙后议、B先议后叙、C夹叙夹议。

作用:A可起到承上启下;B统领全文; C引发读者思考;D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E突出中心;F升华主题;G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有序幕和尾声) 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表达人物情感;体现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格式:属于 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 的高尚品质等),表达了人物

的感情。结合三个作用回答。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段的作用: A纽带作用,穿针引线

B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C组织成篇,脉络清晰 (2)照应:

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

照应可以分为:A开头与题目的照应、B开头与结尾的照应、C前设悬念后有照应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前后照应,相互照应)、D相同或相近的语句、E段复迭式照应。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 (5)地点 (6)作者、主人公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内容更丰富,文章杂而不乱,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注意:有些文章线索有两条,称为“双线并行”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丰富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侧重于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借事说理(寓理于事)

借物喻人

卒章显志

物言志

以小见大

叙议结合

情景交融 顺叙

倒叙

插叙

侧重于表现手法: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烘托

渲染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伏笔

设置悬念

铺垫

一语双关 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均有可能: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虚实结合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侧面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对于整片课文称为写作手法:如《蝉》

对于局部内容称为表现手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一段,先写没雪的无趣。

第6篇:广告创意的表达方式

一、 显直类:直接把商品通过画面的

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特征:直接触发消费者视觉感官。 显直类表达方法:

1、 衬托法:以商品形象为主体,再

用另外事物进行陪衬烘托。

2、 显细法:对商品的某一细部进行

放大,重点展示其细部特征。从而体现产品的功能,吸引观众

二、内蕴类:通过与产品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展示在画面上,使受众从中感悟出产品特征及其优点。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购买需求。

上一篇:后进村整建总结下一篇:格列佛游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