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与物联网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rfid技术与物联网

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摘要】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化社会的运用已经成为促进科学技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信息与网络的联合发展,LTE无线通信在物联网技术中的结合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本文对LTE无线通信技术如何在物联网技术中应用自如进行阐释。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促进现阶段LTE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LTE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 云计算;信息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Li Sheng-sheng,Luo Zeng-ke

(Tianyuan Rui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Xi'anShanxi710000)

【Key words】LT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Information

1. 引言

(1)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信网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快速化。如今,LTE无线通信技术以其高速的峰值和数据传输量成为了物联网运行中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正确的通信网络发展方针和政策,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LTE无线通信网络在新时代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物联网在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带领下蓬勃发展,才能带领我国真正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继而进一步促进全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

(2)无线物联网属于物联网的其中一种,从大方向来说,物联网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有线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信号稳定,出现网络故障几率最低。缺点是需要布线,安装需要编程,如果出现一处问题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主要应用工业比较合适,无线的特点是安装简单,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一般普通人都能很容易学会并使用。一般用于比较常用的一些设备,比如智能家居,就属于无线物联网的其中一种。

2. 物联网与云计算

(1)物联网的定义,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 IOT。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新一代的信息组成形式,是由物品和物品相连的另一层面上的互联网。物联网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首先,物联网的最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拓展的一种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通过传感器 、射频识别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器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 ,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2)云计算最基本的含义是将大量的用于信息链接和资源整理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最终组成庞大的资源提供中心,供用户在中心提取所需的信息。从根本上说,云计算是一种虚拟环境下的计算方式,驱动是规模经济的发展,载体则是互联网,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服务部门都提供云计算服务,在该领域寻找着新的突破点。

3. 物联网所具备的特殊业务模型

(1)物联网是社会需求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结果,社会需求促使人们去努力发展技术,而技术的成熟使物联网逐步成为现实。物联网将建立更广泛的连接,更到位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有鉴于此,在物联网关键技术中,无线传感网技术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实现广泛的连接和传感,为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无线传感网的主要内容是传感和无线传输,在无线传感网中,由于需要在很小的范围内布置大量的无线节点,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当前阶段,物联网业务的主流业务模型中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业务、描述、数据包频率、配置范围、属性、终端密度等。物联网的数据模型一般都是小型、高频率的业务类型,类似于QQ等,同时也是一种时常在线上的业务,但是容易对网络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导致网络效率低下,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了物联网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来源。这时就需要LTE无线通信技术对物联网业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 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业务中的应用

(1)在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业务的结合过程中,由于物联网要求把传感器和控制器通过自组织网络等局域网络进行传感器的叠加,从而将LTE无线通信作为网络接入,因此,从自组织网络流回LTE无线通信的数据量会十分庞大,继而产生更小规模、更大频率的业务包,对无线网络产生的压力十分沉重。

(2)LTE无线通信采用的是OFDM技术,将信息传输信道分成若干个子信道,使高速数据流得到转换,通过层二调度器对无线资源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整,从而使LTE无线通信条件下物联网小规模、高频次的业务包有了实现的可能条件。同时不能忽略要根据协议层的实际情况要求对LTE无线通信的相关技术进行优化调整。其次,LTE无线通信核心系统没有主动释放的功能,不会再没检测到信息的情况下就自动进行链路的释放,只有接受入网消息或者通过一定的渠道通知核心网后才会进行真正的链路释放。可以根据物联网的特殊业务模式,对LTE无线通信技术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设置,以达到与物联网运行模式的相互匹配。

(3)物联网用途广泛 ,遍及智能交通 、环境保护 、政府工作 、公共安全 、平安家居 、智能消防 、工业监测 、环境监测 、老人护理 、个人健康 、花卉栽培 、水系监测 、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4)综上所述,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和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LTE无线通信网络发展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通信要求进行具体的战略调整和技术改革,不断向着现代化、高速化、精准化、高效率方向进行调整。加强以上所叙述的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现代物联网业务的结合发展,更好地促进宽带化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推进。通过对现代化物联网中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和趋势的分析,综合指出了将来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信息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发展相应的先进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更好地促进通信网络发展进程的推进,是现代化通信发展的重中之重。

5. 结束语

(1)物联网是社会需求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结果,社会需求促使人们去努力发展技术,而技术的成熟使物联网逐步成为现实。物联网将建立更广泛的连接,更到位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有鉴于此,在物联网关键技术中,无线传感网技术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实现广泛的连接和传感,为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无线传感网的主要内容是传感和无线传输,在无线传感网中,由于需要在很小的范围内布置大量的無线节点,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要让未来的无线物联网做到畅通无阻,首先要能让移动终端能力方便快捷的接入和高速的带宽,这些是无线移动通信网重点发展的方向。其次有无处不在的网络节点,放置我们需要的区域,如超市。医院,仓库等。通过这些节点我们能实时的对目标物体进行监控处理。最后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这也是物联网的核,任何物体是靠互联网连在一起的,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到才能实现远端监控和处理,才能让物体更智能。

参考文献

[1]何伟,吴中平,徐大伟. LTE时代移动业务承载网组网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2(01).

[2]赵然. LTE关键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探讨[J]. 邮电设计技术. 2012(02) .

[3]肖亮.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园区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构建[J]. 电信科学. 2011(04).

[4]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M].中国信息界,2010,67~68

作者:李胜胜 罗增科

第2篇: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研究

摘 要:LTE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低延迟、上传速度快、下载速度快、数据载送能力强、网络容量大等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各个机械设备的内部通信,使信息共享、集中管理、离散设备系统化等。本文首先介绍了LTE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之后就具体应用进行了策略探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无线通信;物联网

0 引 言

伴隨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理念的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还是信息传输、共享的通信要求,都对机械工作模式的改进提出新要求。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使信息共享效率增强,信息共享质量等得到优化。在增强物联网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服务成本、电量消耗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充分认知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1 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内涵

1.1 LTE无线通信技术

LTE无线通信技术变革了3G技术,在上传、下载速率,以及单位比特成本、频谱资源利用、语音通话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在4G网络未正式出现时,它是结束3G时代、开启4G时代的过渡产物,其技术优势、通信协议等的延伸铸就产生了LTE Advanced,也就是常规意义上的4G网络,在通信速度、通信质量、通信统一规范性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1]。

1.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通信网络实效性应用的方式之一,可以看作是信息时代下,机械生产模式的转变,也可看作是人工智能领域,机械系统内部具备内部通信交流的外在表现。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指物联网技术的本质,是信息的传输过程,后者是指机械具备标准化的“语言”,实现物与物的内部通信交流。总地来看,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实现机制借助RFID射频标签、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完成信息感知,借助局域网、广域网等将信息传输给平台、应用层,在自动处理或人工操作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反馈,以达到远程操作、无线操作硬件设备的目的,在智能家居、智能监管等领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2 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性策略

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主要是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中的传输层,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有效通信。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情况下,解决当前阶段存在的诸多生产生活问题。换言之,通过具体应用,也可了解两者的应用方向,对更好地把握两者的融合具有实证意义。同时,为促进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高效利用,还需要以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为导向,进行策略研究[2]。

2.1 当前阶段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LTE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情况下,应用空间广度、数据传输效率、数据传输质量等方面得到了加强。例如,利用LTE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多址技术、MIMO技术,配合载波通信技术(OFDM)等,对多目标进行接入,实现通信质量优化、通信效率优化等,在允许最大接入量、频谱资源有效分配、终端电力的有效分配等方面均存在优化调整的作用。从比较优势上看,相比于WLAN、蓝牙等短程通信设备,LTE无线通信技术在通信终端移动性、通信广度上等都存在较大的优势,能实现近程互联、远程感知及遥控,以下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进行具体应用举例。

2.1.1 公交车行进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绿色公交理念的应用和发展,短程公交在城市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但公交车本身的弊端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时间精准控制不到位、位置信息把握不到位、运载分布不均匀、运行能耗大、运行成本与效益转出不均衡等。首先,LTE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凭借OFDM技术,即正交频复用技术,基站通过接收其上行线路传输来的多路公交所处的实时情况,比如所在位置、车辆运行情况、运载量等子载波信息,再将时域与频域的同步下发到下行线路,而LTE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将传输信息的大通道分解为较小的通道来传输公交的相关信息,将需要快速传输的信息流进行转换,并且利用双层调度器加强对小通道传输信息的管理与控制,以保护其传输的速度与可靠性,满足了城市交通中大跨度无线通信需求;其次,物联网信息的有效运用将公交位置信息予以有效揭示,再利用LTE无线通信技术将硬件设备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分化出的小通道传输给平台,该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将公交位置信息传输给调度室、用户手机应用APP、智能站牌等,使乘客可以通过智能天线技术了解其关注的公交车的实时情况,对自身乘坐公交车的车次、时间以及上车位置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规划与分析,从而使公交调度公司灵活调度,实现乘客运载均匀分布,运行成本与效益转出的均衡发展等。而智能天线技术也具有抗干扰以及自动跟踪的优点,可以为传输到用户手机APP上的信息提供可靠的保障;最后,除了公交互联网外,将城市交通整体互联可以促进公交行进与通行信号灯的有效联动,即LTE无线通信系统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进行城市交通互联,灵活调整信号灯的红/绿灯时间,不仅能更加安全高效地给救护车、警车开绿色通道,也可以与公交信息联动,促进公交行进的精准性,增强客户体验。

2.1.2 智慧建筑中的应用

除了智能家居外,智慧建筑也会对物联网技术加以运用,比如燃气数值使用量的信息化抄写、建筑内温度的统一调整和火灾预警的集中管理。与智能家居有所不同的是,智能家居空间较小,可以通过连入Wi-Fi的方式,将同一局域网下的设备予以有效联动,进而完成自动控制或人工参与的工作。对于智慧建筑来说,由于建筑的跨度大,且Wi-Fi信号受墙壁等阻挡,衰减效果明显,在应用于智慧建筑上时效果并不理想,在处理较多目标时,容易产生信道干扰,导致数据传输效率较差。相比之下,LTE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满足智慧建筑跨度较大的通信需求,在多址方案上,又可利用大量的子载波,避免信道干扰,促进数据传输效率的增强,避免数据上传时产生失真、拥堵等状况,例如,商务大楼的火灾预警系统,若信道占用高,正当信号无法及时传输出来,将很容易造成大厦内人员无法及时逃离的情况,危害大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2.1.3 食品超市领域的应用

产品价格信息是顾客是否会选取该商品的主要参考因素,从这方面来看,揭示和披露食品价格,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顾客信息知情权的理念,同时也可减少因临时变更导致货物摆放无法有效归位,货栏价格信息的提示作用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商家通过低价促销商品,并将低价信息告知顾客后,可有效地调动顾客的消费心理,为商家创收。综合来看,物联网的运用可以通过MIMO技术,即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通过将超市食品所需要的产品信息进行空间上的分块输入,充分利用食品超市现有的产品信息输入空间,尽可能多地将产品信息输入至超市运行系统,提高其空间利用率,并将其输入各个空间的产品信息在相应的空间中进行展示,使顾客在选购超市产品的时候可以按照多输出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购,这也可以将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空间容量的优势发挥至最大化。

2.1.4 服装领域的应用

服装领域的应用与食品超市中的应用基本类似。对顾客来说,衣服的价格、尺码、品牌等信息是影响其消费产生的关键因素,在具体应用物联网时,除了考虑多目标同时接入外,在信号覆盖空间、数据传输量、单位比特成本、数据传输效率等方面也都需要有所考量,相比之下,LTE无线通信技术的现实应用价值更高。

2.1.5 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物流运输领域除了车联网,了解运输车辆的位置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二维码的方式,给予不同快递件电子标签,使快递分拣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得到增强,同时将入库信息和分拣信息进行对比,也可及时发现丢件现象等。产品信息的二次录入也可将分拣员与其所分拣的快递有效联动,在发生快递件破损等情况时进行追责。LTE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进行部分快递件信息的优化,尤其是对于快递件数量较为庞大、信息较为复杂的物流中转站来说,LTE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对进入物流中转站的快件信息进行输入,并且通过智能天线技术进行快件信息的抗干扰以及优化,使其在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下实现多目标优化,避免信息干扰,同时满足用户对于快件实时信息的上传与查看需求,也可以将物流中转所使用的软件、硬件以及无线技术通过软件无线技术整合起来,使其稳定高效地运行。

2.2 未来发展的应用分析

未来通信网络可能存在标准化、统一化、功能层次分化的趋势,使通讯网络的拓展性、兼容程度等有所加强,比如LTE无线通信技术的网络接口,以及接入互联网等过程中的转换问题等,有必要督促网络接口的多方兼容、网络IP化等,以确保与物联网融合时,不会与其他通讯网络产生互斥、不兼容的状况,增强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结合应用的广泛性,加强多址技术、传输效率、传输质量、功能拓展、硬件微型集成深化拓展性研究,使LTE无线通信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物联网系统[3]。

3 结 论

LTE无线通信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质量、多载波通信等方面具有优良的表现,当下物联网作为智能化、自动化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在社会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通过社会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五个例子,发现LTE无线通信技术在信号覆盖广度、多址技術、MIMO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信号覆盖和抗干扰等作用,未来的发展要注重通信标准等的标准化以及技术改进和实用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张莉萍.试分析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和发展 [J].电子世界,2016(1):68-69.

[2] 李鹏程.试析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J].科技视界,2015(8):66+167.

[3] 刘海容.浅析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与发展 [J].科技风,2017(24):70.

[4] 王广智,肖茂,张海浪,等.基于TD-LTE的数据标准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 [J].数据通信,2018(3):12-15.

[5] 董政权,张宝坤,卜晓惠,等.基于TD-LTE的传感网无线网关研究与试验验证 [J].数据通信,2018(3)1-3+23.

作者简介:吴端兴(1984.02-),男,汉族,福建泉州人,中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研究方向:无线通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作者:吴端兴

第3篇: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刍议

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被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当中,为信息传输及共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LTE无线通信技術和物联网技术是新型信息技术,将两者完美结合,使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基于此,文章重点研究了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结合的相关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基于科技和互联网信息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LTE无线通信技术,其信息传播量巨大,实际传播速度较快,所以备受关注,在物联网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进一步改进并完善LTE无线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物联网技术势在必行。

物联网和云计算概述

物联网技术内涵。物联网属于全新信息组成方式,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重要载体,真实地突显出信息技术在技术领域中的有效应用。所谓的物联网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借助激光、射频识别与GPS等方式,根据特定规则,有机连接物品与互联网,实现数据有效传输,确保目标定位与识别的准确性。

云计算内涵。所谓的云计算,具体指的就是全新计算模式,将服务作为重要途径,可以为目标客户提供与IT相关的服务。云计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提取所需信息的同时,无需了解信息专业技术与背景知识。除此之外,云计算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存在,用户能够通过抽象之前的资源形式获得抽象之后的网络资源,确保相同类别资源可以集中在抽象接口处。基于网络技术发展,不同种类网络服务也更关注云计算服务的重要性。在云计算服务的作用下,全面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受,使数据资源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

目前阶段,物联网常见模式中涵盖了诸多类型业务,然而当前选择使用的模型内存不大且频率相对较高,直接增加了网络资源浪费的问题,难以充分利用信息,制约了物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有机整合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两者的促进发展。

较之于传统的通信技术,LTE无线通信技术属于全新产物,而且LTE终端设备在两者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灵活运用,信息种类以及数量都明显扩充,需要面对更多的数据量分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类型的异构网络以及各系统之间数据信息的整合优化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尤其是物联网的发展也很容易遇到技术问题,所以,有必要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技术整合,确保数据信息处理更加高效与合理。

站在物联网的感知角度分析,借助LTE终端深入分析LTE天线、射频分别与视频识别的基础上,同样也影响着LTE基带集成技术。以物联网网络角度分析,有限网络、无线与2G、3G、4G都是常见的数据传输技术。在建设LTE终端的过程中,需将无线传感网络作为重点,同时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展开深入地分析。这样一来,为异构网络传输的稳定性与快速性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站在物联网应用角度分析,要存储并有效整理物联网信息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由此可见,将云计算应用在物联网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常以上研究表明,对云计算技术难题解决以及推进LTE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方面,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整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使既有数据安全水平提高,同样也更加可靠,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服务的作用,确保LTE终端和物联网数据的全面共享,以免数据信息被盗或者是黑客入侵问题的发生。

LT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物联网技术中的研究

在融合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借助价格传感器与控制器等多种类型的设备,将局域网络作为重要渠道,能够实现传感器的累加。在此基础上,在相同渠道作用下,与LTE无线通信实现有效连接。这样一来,数据信息就能够将局域网作为重要途径,并进入到LTE无线通信的内部,而业务包的规模不大,频率较高,导致无线网络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LTE无线通信技术而言,基本的工作原理就是对OF DM技术予以运用,进而将绝大信息传输的信道有效地转变成若干小型信息传输。在这一途径之下,高速数据流通将实现有效地转换,而通过层二调度器则能够有效地管理无线资源,在LTE无线通信技术基础上确保业务包的成功转换。在此基础上,LTE无线通信技术本身就是被动释放,无法对信息链路释放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检测,在接收入网信息的同时,亦或是通过其他的方式向核心网络通知才能够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无线通信设备在人们数据交换以及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手机为主要途径交换以后,必须要构建无线承载,并以NAS作为重要载体,实现主要数据信息向核心网传输的目的。而在实际传输的过程中,需构建OCI无线承载才能够实现传送信息的目标。以接入网角度为切入点,对核心网OCI参数设置予以综合考虑,并且规范设置新接入网络参数,共享用户数据的传输资源,确保资源配置全面优化。

综上所述,伴随科技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样也真实反映了LTE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就一定要实现LTE技术的全面完善,为该技术标准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作者:吴鹏

第4篇:生猪养殖与物联网技术结合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物联网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 猪舍环境缺乏有效及时的监测和控制手段;

(2) 部分养殖场猪舍已配备空气温度湿度、氨气等传感器,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封闭式全面控制的需求,对性价比高的传感器需求强烈;

(3)生猪养殖疫病呈多发态势,常见生猪疫病的及时诊断对减少养殖企业损失意义重大,因此有关疫病的防控受到重要关注;

(4) 生猪养殖厂缺乏对生猪个体的远程视频监测系统,难以实时自动监测生猪活动状况;

(5) 生猪喂养过程中缺乏针对生猪个体的信息统计,无法实现精细饲喂和产品追溯,且缺乏相关的饲喂模型;

(6)生猪粪便对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实现自动清理;

(7)缺乏生猪养殖环境感知、传输、控制和应用的相应标准。

猪舍环境监控

猪舍环境监控通过在猪舍内部署 CO

2、氨氮、H2S、温度、湿度等各类室内环境监测传感器,将各类传感器节点进行连接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环境传感器采集养殖场所的主要环境因子数据,并结合季节、猪品种及生理等特点,制定有效的猪舍环境信息采集及调控程序,达到自动完成环境控制的目的。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感知测控技术与养殖场的环境控制装备结合,可有效的提升养殖场管理及技术水平。

生猪疾病诊断

生猪疾病诊断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疫病诊断模型,其对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疫病的病症进行采集、分析和收集整理,建立猪病诊治模型、猪病预警模型和专家会诊算法;疫情疫病疾病远程诊断,远程诊断采用 3G、M2M、呼叫中心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猪疫病专家相结合,实现网上诊断决策系统、远程会诊等多种模式的猪病诊断,诊断方式支持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交流方式;生猪疫情预警模型,利用生物传感器及图像信息对可能发生疫病的生猪进行早期诊断,做到疫情早发现、早预警,以控制各种传染病的蔓延。

生猪个体行为视频监测

对与生猪个体行为进行自动视频监控,是分析和发现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异常状况,判断个体生猪发情、进食、生病等行为的有效技术手段。猪舍视频监控主要实现对猪舍环境的远程自动监测管理。视频监控适应于现代集约化养猪场对养猪过程封闭管理的要求,有利于生猪的安全生产,可有效降低现有养殖模式中养殖人员介入过多对生猪生长的不利影响。为方便及时观测生猪个体的行为,需在养殖场布设固定或者可移动视频检测设备,利用视频摄像头的动态可视化特点,将生猪养殖过程予以实时监控。

生猪个体行为视频监测主要涉及视频数据的采集,视频数据的传输,视频数据的分割、边缘提取、形态识别、跟踪等处理过程,用以得到猪只的不同行为与生长状况等信息。视频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用以实现养殖场的异地实时监测。

精细喂养

目前,国外已有多家公司开发了自动化的养猪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很多繁殖养猪场甚至商品猪场,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也有多家先进的养猪企业引进了国外的自动化养猪系统。

荷兰Nedap 公司的 Velos系统打破了定位栏养猪模式,缔造了全新高效的智能化福利养猪模式,大群母猪在一个圈里饲养,可以做到单体母猪的精确饲喂,24小时自动检测母猪是否发情,自动分离发情母猪。

法国 ACEMO MF24母猪多功能自动饲喂系统,1 台电脑可以控制1~24栏,每栏能够饲养50~60 头母猪,其主要功能有:1供应饲料,单独定量供应1~2 种饲料; 2饮水,供料时,还可供水同步; 3供应激素,便于控制同步发情; 4发情识别,自动记录母猪访问公猪的次数、日期及访问的时间,处理这些数据可用来鉴定母猪发情; 5母猪自动筛选与分隔; 6喷色分类,根据不同类型气压喷色( 3 种颜色) 。

美国奥斯本工业公司生产全自动母猪饲喂站( TEAM)包括妊娠站和发情探测站。 TEAM系统利用电子控制的饲喂站管理群体饲养母猪中的个体采食。饲喂站通过每头母猪佩戴的电子耳牌识别母猪,并根据其胎次、膘情体况和妊娠日龄等相关信息投放相应数量和种类的饲料。电子发情探测站用于检测母猪群体中处于发情状态的母猪,其检测的准确率比人工检测提高 7%。自动分离站( 分栏门) 用于将需要处理的母猪自动分离到隔离栏。TEAM系统的软件用于收集、传送与母猪相关的数据并据此控制饲喂站、发情探测站及自动分离站的工作,同时根据操作人员的需要形成各种各样的数据报告和图表,帮助管理者提高对母猪的管理水平,进而有效地提高各猪场的经济效益。

国外系统由于技术的垄断,特别是 RFID 技术的高度保密,使得他们可以随意定价,比如 VELOS 系统在国内的价格超过30 万,而 TEAM 系统和法国ACE-MOMF24 母猪多功能自动饲喂系统的价格更是在百万以上,这对于国内的中小型养猪场而言是十分昂贵的,使国内很多养猪户望而却步。

生猪粪便自动清理

生猪排泄物较多,对环境污染严重,建立生猪粪便自动清理模块,能够降低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集中粪污处理,对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生猪粪便自动清理技术涉及关键技术包括:粪便自动收集,宜采用机械类设备对粪便进行收集,不仅可以节省清洗猪舍的人力与用水,而且可以消除养猪场的臭味,实用方便,效果良好;猪舍空气自动净化,根据猪舍环境的实际情况,对猪舍空气进

行净化,可降低全封闭猪舍微生物浓度。同时该模块与环境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结合,保持良好的猪舍环境。

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

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管理相对落后、大量的养殖废弃物排放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等问题,生猪养殖物联网采用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智能环保等多种技术,根据猪场环保建设和运营模式,可以建立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模块。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涉及关键技术包括区域生猪养殖污染排放预警与控制,建立基于BOD 传感器、COD 传感器、总P传感器以及氨氮传感器的报警装置;根据生猪养殖场分布特点计算各养殖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建立区域生猪养殖污染排放的预警与控制模型;养殖管理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部分或者全部的养殖场进行调控;生猪养殖污染排放控制与方案优化决策管理系统,根据在线检测获得的不同水系、不同位置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分布特性启动相应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减少全区域排放量。对不同调控途径的控制方法进行方案(均摊减排、重点减排或者动态减排)筛选和评估,择优选择有利于养殖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保护的措施。

注: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COD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COD值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第5篇:2011中国(广州)国际智能交通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论坛

(2011年6月9日至11日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会议中心)

第一天 (6月9日星期四)

时间 演讲内容

7:30-9:00

代表注册

演讲嘉宾

大 会 开 幕9:00-9:10 9:10-9:20 9:20-9:30 9:30-9:40 9:40-9:50 10:00-10:1

510:15-10:45 国家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10:45-11:15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 11:15-11:45 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12:00-13:30

开幕致词 开幕致词 开幕致词 开幕致词 开幕致词

主办方领导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 广州市政府领导 广东省经信委领导 广东省交通厅领导 广东省交警总队领导 华南理工大学领导 茶歇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领导 工信部领导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午餐

9:50-10:00 开幕致词

主 旨 演 讲

专题论坛(I)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3+1论坛主题演讲一:公安交通信息化在城市大活动、大灾难、大事件中的应用技术13:30-13:5

5如何建立公安交通信息化的物联网应急联动

体系

13:55-14:20 广州“亚运会”应急联动系统的特点与经验 广东省公安交警总队主题演讲二

论城市道路交通“特殊事件”拥堵的解决对策 结合国外先进经验谈假日、收费、施工引起

14:20-14:4

5的拥堵问题与相关对策

14:45-15:00 监控技术在交通执法中的应用与发展15:00-15:15 茶歇

15:15-15:40 道路交通管理协调控制

东莞公安交警谈指挥中心的内勤管理系统技

15:40-16:05

术应用经验 主题演讲三 城市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及优先信号控制 16:05-16:30 广州市交通信息平台建设

16:30-17:55 BRT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系统实施技术特点

华南理工大学徐建闽教授 东莞公安交警支队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 广州市交警支队

16:55-17:20 网络化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利用车辆行驶监控技术,筑建交通事故预防

17:20-17:55

物联网系统

18:30-20:00 招待晚宴

第二天(6月10日星期五)

时间 演讲内容

演讲嘉宾

一个专题讲座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9:00-9:25 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系统 9:30-9:55 9:55-10:20

中交协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史其信

专题论坛(2)智能交通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论坛

物联网蕴藏的创新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三网融合技术与发展 中交协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蔡庆华

茶 歇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谢振东

10:20-10:35

10:35-11:00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示范项目

11:00-11:25 海口市车联网示范项目 海口市车联网项目组廖正刚 12:00-13:00午餐 13:30-13:55 动态感知、智慧广州

13:55-14:20 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智能交通系统 14:20-14:55 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4:55-15:10

15:10-15:35 物联网系统应用平台 15:35-16:00 云计算与物联网

广州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刘兵

深圳市交通委员会关志超茶 歇

16:00-16:25 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解决方案 16:25-17:15 互动 讨论 17:15-17:30论坛闭幕式 16:00-18:00论坛闭幕晚宴

第三天(6月11日星期六)

时间 活动

参观一 9:00-11:00

参观二 9:00-11:00

广州市交通信息中心

集合地点

广州亚运会海心沙广场、电视塔“小蛮腰”

香港一日游

香港

8:00-20:00

上日程仅供参考,主办方将及时公布最新信息。

台湾:

打造绿色城市交通解决方案

主講人則暫訂為: 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智慧巴士工作小組」召集人陳贊鴻(研華公司技術長)

上海复旦大学RFID实验室,闵昊教授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服务升级中的应用

香港物联网应用发展情况简介香港物流科技园

中港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案例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利用世界性标准来提高物联网与RFID应用可视性GSI HongKong香港货品编码协会

第6篇: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互联网与物联网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概念和分层结构,接着分析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关系,最后展望了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物联网 层次结构 两者关系 发展趋势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1页

共9页

目录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互联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互联网的定义………………..................................................................................4 2.2互联网的体系分层结构………………………………………………..…4 3物联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物联网的定义………………………………………………………….…5. 3.2物联网的体系分层结构…………………………………………...……..5 4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联系与区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联系………………………………………………….6 4.2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区别………………………………………………..…….….6. 5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互联网的发展趋势……………….........................................................................8

5.2物联网的发展趋势…………….............................................................................8 设计心得体会 ···························································································· 9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2页

共9页

1 引言

物联网是互联网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和延伸的产物,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标志。互联网的技术在信息社会是不能够完善的,随着人们的需求多样化,人们已经不满足现在互联网的状态,所以就产生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研究互联网和物联网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3页

共9页

2 互联网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改变了现实世界,更催生了虚拟世界。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2.1互联网的定义

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FNC)认为,“互联网(Internet)”这个词的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2.2 互联网的体系分层结构

一般认为互联网是基于TCP/IP协议的,故可以分为五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2.2.1物理层

物理层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低层,但它既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也不是指负责信号传输的具体物理媒体,而是指在连接开放系统的物理媒体上为上邻的数据链路层提供传送比特流的一个物理连接。 2.2.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与物理层之间,它的基本任务是:把网络层下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往下传给物理层;从接收到的物理层上传无差错帧中提取IP数据报上交给网络层。具体有帧定界、透明传输、差错检测等。 2.2.3网络层

网络层是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帧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多个网络经由路由器连接成一个互联网络的各种问题。它负责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一条互联的链路,为不同网络的进程间的通信提供合适的路由控制和数据交换等。 2.2.4传输层

从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传输层既是面向通信的最高层,又是用户功能的最低层。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利用通信子网为两台主机的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性能可靠、价格合理、透明传输的通信服务。传输层还有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等功能。 2.2.5应用层

应用层是网络结构体系的最高层。应用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扩展性。应用层协议规定了应用进程在通信时需要遵守的具体规范,并通过位于不同主机的多个通信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4页

共9页

3 物联网

自1999年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至今,物联网正逐步深入人类智慧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3.1 物联网的定义

与互联网相比较,物联网的概念、范围、技术体系、标准都是不清晰的。国际电信联盟(ITU) 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信息传感装置,如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将他们与互联网相连,使我们在信息与通信的世界里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将沟通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3.2物联网的体系分层结构

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网络技术,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物联网体系结构。但物联网体系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物联网基本体系具有典型的层次结构特性。本文将物联网划分为四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传输层、应用支持层、应用接口层。

3.2.1 感知识别层

感知识别层是解决对客观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目的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全面感知和识别。由于物联网终端的多样性,该层涉及众多技术层面,核心是要解决智能化、低能耗、低成本和小型化问题。具体有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 3.2.2 网络传输层

网络传输层位于感知识别层和应用支持层中间,负责两层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传输层就是利用公网或专网以无线或有线的通信方式,提供信息传输的通路。其中特别需要对安全及传输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以避免出现数据的丢失、乱序、延时等问题。 3.2.3 应用支持层

网络层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物联网形成的承载网络,完成物联网接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通信。同时,云计算是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储存和分析平台,将是应用支持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3.2.4 应用接口层

应用接口层的功能是根据物联网的业务需求,采用建模、企业体系结构、SOA等设计方法,开展物联网业务体系结构、应用体系结构、IT体系结构、数据体系结构。技术参考模型、业务操作视图设计等。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5页

共9页

4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联系与区别

4.1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联系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物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如果说互联网扩充和丰富了“地球村”的内涵,而物联网将带领我们通向“智慧地球”。物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翻版,也不是互联网的一个接口,而是互联网的一种延伸。 4.1.1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并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实现人和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4.1.2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扩展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扩展的,使其具备了互联网的特性,我们不妨对将要到来的物联网展望一下,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物联网不仅能够实现由人找物,而且能够实现以物找人,通过对人的规范性回复进行识别,还能够做出方案性的选择。

合作性、开放性、适用性这些特性是互联网在应用中的重要基本特征,就是这些基本特征,引发了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物联网来说,通过人物一体化,就能够在性能上对人和物的能力都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就犹如一把宝剑能够极大地增加人类的攻击能力与防御能力;在网络上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中获得更多的商机,就好像通信工具的出现,可以增加人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伴随着这些交流与互动的增加,产生出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的网络基础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在基础网络数据中来进行分组的,也都是应用了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的分组进行了对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于承载的网络结构。但是人们对实物与数据的承载网与进行物品交易和交流的业务平台是完全分开来的,物品交易和交流的业务平台可以完全自己独立完成网络系统设计与延续发展,因此互联网是这样,而且物联网也是这样的。 4.2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区别

尽管物理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的,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仍有很大不同。 4.2.1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构复杂度不同

互联网主要是电脑与电脑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比较单一;物联网具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它能在各种物体种类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这些物品就有了感觉就有了感受,就能够与人们交流和沟通,结构比较复杂。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6页

共9页

4.2.2互联网与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不同

用于承载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分组数据网无论是网络组织形态,网络的功能和性能,对网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互联网主要强调规范的开放性和通达性,对网络性能要求是:“尽力而为”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对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等都没有要求,IPv4 是如此,IPv6 也是如此;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就会高得多,目前实际上已经存在若干孤立的物联网系统,这些系统对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目前 IP 网难以提供。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两者是有差别的,至少目前是如此。 4.2.3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应用不同

互联网的应用是虚拟性的,而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物,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两者的应用在成本上的差异性。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不仅是企业和组织,个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应用的种类丰富,对用户需求把握也较好。而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基本是企业来实现,在把握用户需求和实现应用的多样性上难度较大。 4.2.4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终端连接方式不同

互联网通过端系统的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和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资源,发送或接受电子邮件,阅读新闻,通过网络电话通信等。

而物联网的传感器节点需要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汇聚节点接入互联网;RFID芯片通过读写器与控制主机连接,再通过控制节点的主机接入互联网。因此,由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应用系统不同,所以接入方式也不同。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或RFID应用系统接入网络。互联网需要人自己来操作才能得到相应的资料,而物联网数据是由传感器或RFID读写器自动读出的。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7页

共9页

5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5.1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 多样化。互联网用户对数据有不同的数据速率要求。比如说短信,只需要较低的数据速率,而高清视频等则需要较高的数据速率。对于未来的网络它必须要能够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2) 多点的搜索方式。网络必须要支持很多的用户进行多点的搜索方式。

(3) 绿色化。未来的互联网将用绿色的技术来实现互联网的应用。

(4) 支持物联网。目前互联网还不能够对物联网提供很好的支持。因此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逐渐完善对物联网提供更好的支持。

(5) 支持云计算。目前没有一个网络可以真正实现云计算。因为对云计算来说,需要非常高速的网络,而且没有堵塞,没有断点。

5.2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无疑是现在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不但首次出现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频繁见诸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提案中。由于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增长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包括美国、中国和韩国都把物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级产业。把所有物品与网络连接,实现远程监控,物联网的新时代将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新体验。专家预估,物联网将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产业,至2020年可望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

物联网发展需要四大关键技术的支持:RFID技术用于标识物品;传感器技术用于感知物品;嵌入式智能技术用于思考物品;纳米技术用于微缩物品。如今,促进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产业环境以及支撑其运行的网络基础正在逐渐完善,中国物联网发展已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物联网发展前景良好。但同时仍存在成本、技术标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熟商业模式建立等问题,物联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总之,互联网与物联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是相辅相成的。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8页

共9页

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本设计,我加深了对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地明白了两者的关系。物联网和互联网将会在相互发展中共同前进,物联网将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设计,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知识的理解,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对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学习研究兴趣。

由于我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批评与指正。

浅谈互联网与物联网

第9页

共9页

参考文献

[1] 杨心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 [2] 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刘化君.《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现代电信科技.2010. [4] 崔艳荣等.《物联网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 薛燕红.《物联网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陈世军.《从互联网角度分析物联网》.湖北电信业务技术支撑中心.2012. [7] 张玉学.《互联网与物联网关系及融合初探》.苏州职业大学出版社.2011.9 [8] 郭育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比较研究》.现代电信科技.2011.4 [9] 吕廷杰.《物联网的由来与发展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毕业论文网.《浅谈物联网与互联网》.

http:///20141114/348633.html.2015年7月7日访问

第7篇:物联网RFID数字油田解决方案

1 1.1 应用背景及需求分析

数字油田概述

石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影响着工农业建设,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石油行业分为上中下三个产业链,其中上游由油气勘探、开发及工程组成;中游主要指油气储运及炼化,如管道输送、油气罐藏与运输、成品油炼化等;下游包括油气销售以及石油化工等油气处理。

数字油田(digital oil field)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在当时的《Oil&Gas》杂志上就出现了智能油田的词汇和论述。但是,当时数字油田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尚处于构想阶段,不过,其基本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可。国内最早提出数字油田概念的是大庆油田,其将数字油田概念定义为:以油气田为研究对象,以石油气的整个生产流程为线索,建立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储运销售以及企业管理等多专业的综合数据体系,并将各专业的数据和应用系统进行高度融合,在建立油气田生产和管理流程优化应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技术和模拟仿真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数据实现可视化和多维表达,并且通过智能化分析模型,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信息,进一步挖掘生产和管理环节的潜力,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管理,为油气田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

所以,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可以说是油田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代名词,即以信息为手段全面实现数字化采油、数字化集输、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

1.2 数字油田RFID需求分析

随着油田工业的发展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整个油田的生产、管理、销售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发展,而数字油田需要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技术、通信技术等,对油田作业及经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其中,RFID技术作为先进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把物品与互联网、物品与物品相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管理,而应用RFID技术打造数字油田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油田建设中使用RFID技术的两大典型应用场景是油田车辆出入管理以及地下管网定位管理。

第1页

 油田车辆出入管理需求分析

由于油田工作区域跨度大,关联单位多,内部车辆多,这就使得车辆出入管理面临较大挑战。而传统的车辆出入管理多为人工核查放行,使得出入通行效率低,人工运营管理成本高;加之油田作业区域及关键加工区对于车辆出入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只有内部有通行权限的车辆方可进出,而传统纸质通行证易伪造,人工检查对其真伪无法辨别,极易出现错放漏放的现象。

综合分析油田车辆出入管理需求,需要实现自动、高效、精确的车辆出入核查及管理,需要智能化、自动化监控车辆进出各区域的信息。  油田地下管网定位管理需求分析

由于地下油气管网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对地下管道的定位带来了困难,加之图纸文档等标识不准或缺失,使得很难准确获悉管道的位置,从而影响管道探测、巡检及维修;另外,对于养护人员对油气管道的巡检情况,无有效手段监督及跟踪。 综合分析油田地下管网定位的需求,需要即时获取地下管道的精确路径、深度,掌握地下管线转弯或穿越的情况,同时,快速定位地下目标设施,加强智能化人员巡检监控。

针对以上需求,提出了基于RFID的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应用RFID技术实现油田车辆的智能化出入管理以及地下管网的智能化定位。

第2页

2 2.1 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

系统概述

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针对油田各单位、作业区对于车辆出入管理以及对于地下管网定位的需求,应用RFID技术、 GPS全球定位系统、GIS电子地图、视频监控、移动无线通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过在作业区、单位出入口部署RFID读写设备,实现车辆身份识别以及区域进出管理;通过在地下管网安置电子标识器,实现地下管网的探测及定位,利于管道维护及管理。

2.2 系统架构

面向车辆出入管理及地下管网定位的RFID的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整体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图2-1整体架构图

数字油田系统秉承了物联网的系统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 1) 感知层

第3页

车辆出入管理应用的感知层设备主要包括RFID设备以及其他车辆出入管理外设。其中,RFID设备主要包括粘贴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电子标签(即电子车牌)、阅读器以及人员IC卡;车辆出入管理外设包括声光报警显示设备、道闸、抓拍设备、显示屏等。

地下管网地位应用的感知层设备包括电子标识器和探测仪,其中电子标识器埋设在地下管线附近,探测仪通过查找电子标识器来准确定位地下管线。 2) 网络层

网络层是依托现有成熟的无线、有线网络技术,为信息传输提供通道,将感知层所采集的信息高效、实时的传输到应用层。 3)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括车辆出入管理应用子系统及地下管网定位应用子系统,实现车辆出入管理控制功能以及地下管网定位管理的功能。

2.3 系统组成

数字油田系统按照应用又可以分为数字油田车辆管理子系统以及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

2.3.1 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

数字油田车辆出入管理系统使用电子标签替代传统通行证,根据车辆进出区域权限,实现油田作业区及各单位的车辆出入管理,同时实现车辆进出时间、进出区域的信息监控,也可扩展应用到为驾驶员发放人员卡,从而实现驾驶员身份的联动检测,另外,也可在油田住宅区等地实现停车场管理等扩展应用。

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由车辆管理入口子系统、车辆管理出口子系统、发卡子系统、管理中心组成。

 车辆管理入口子系统

车辆管理入口子系统主要由RFID阅读器、视频识别及抓拍设备、控制器以及道闸、声光告警指示等设备,完成车辆自动识别、设备控制、信息提示、告警以及与管理中心进行信息传输,入口管理子系统以控制器作为系统核心,实现对入口外设的控制以及数据采集设备的接入。

入口车辆管理具体流程:地感线圈检测到有车辆驶入,触发阅读器读取车辆电子标

第4页

签信息,同时触发摄像机对车辆车牌进行拍照,通过读取标签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具有进入该区域权限,以控制道闸是否开启,同时在显示屏上显示车辆信息、入口时间等,如车辆不具备进入权限或未安装电子标签,会触发声光报警设备进行指示,予以禁入。

如进行扩展应用,需对驾驶员进行进出权限识别,车辆驶进阅读器读取权限范围内,驾驶员将人员卡伸出车外,以便阅读器同时读取驾驶员进出权限信息,同时,匹配车辆进去权限,予以放行或禁入。

图2-2车辆管理入口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 车辆管理出口子系统

车辆管理出口子系统同入口子系统组成及工作流程基本相同,在出口阅读器读取车辆进出权限,予以放行,对于无权限车辆,进行黑名单记录,同时记录车辆出口时间,用以计算车辆在区域逗留时间。  发卡子系统

发卡子系统可根据需要,布置在车场、单位入口处等地方,由发卡器、电子标签、电脑、服务器组成,主要实现对油田厂区内部车辆卡发行、外来车辆临时卡的发行,如有对人员管理的需求,也可实现对驾驶员卡的发行。

具体工作流程:选用陶瓷电子标签作为内部车辆卡,通过发卡器向标签写入车牌号、

第5页

档案号、所属单位及车队、进出各区域权限、车辆养护信息等,然后将发行过的电子标签粘贴在车辆上,由于采用防拆卸技术,电子标签一经粘贴无法进行复用。对于外来临时车辆,为其发放PVC临时卡,写入车辆信息;如扩展到人员权限管理,可引入人员卡的发放。

油田内部车辆进出区域权限可能会不定期变化,针对此情况,可以使用手持机完成标签信息的更改,修改车辆的通行权限。  管理中心子系统

管理中心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以及监控计算机,管理软件,主要完成系统的实时显示、人员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库管理、卡管理、设备管理、日志管理以及查询统计等功能。  泊位引导子系统(可选)

泊位引导子系统主要应用于区域停车场等环境,由监控计算机、车位控制器、车位传感器、系统引导屏及场内提示牌组成,可以实时检测停车场内车位占用状况,并对车位状况进行统计,实时提示场内车位状况,指引驾驶员快速停放车辆。

2.3.2 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

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可以对密集的地下管线(油气管道等)和重要设施进行标识,从而准确、安全、快速的进行定位,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使用和维护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该系统无缝集成GPS,可方便快捷的帮助工程人员找到目标地点,同时记录巡检路径。系统由前端采集及识别设备—电子标识器、标识器探测设备,后端管理中心—管理软件、管理主机、服务器等组成。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第6页

图2-3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系统架构图

其中,地下电子标识器埋设在地下管线拐点处,埋设时存储了埋设地点和地下管线的详细资料;标识器探测设备用来识读地下电子标识器获取地下管线详细资料,内置的GPS模块,可导航查找地下管线。后端管理主机安装管理软件,与探测设备通讯交换地下管线的资料和日常管理信息,同时供查阅。

具体工作流程:首先在设计图纸上选择电子标识器安防的位置,将所需信息写入电子标识器中,然后将电子标识器掩埋在地下管线附近,通过探测设备可以快速查找。 通过数字油田地下管线定位管理系统,可以即时获取地下管线精确路径及深度,快速定位地下目标设施,如阀门、T形分支、中间接头,快速识别和定位地下不同管线,快速掌握地下管线转弯或穿越等复杂情况,有效避免误开挖,提高施工速度,同时提供更为准确高效的地下管线信息实现管理。

2.4 2.4.1 相关产品介绍

电子标签

专门针对车载挡风玻璃设计的、具有高速高性能的UHF RFID可读写无源陶瓷标签,符合ISO 18000-6B/6C协议标准。

第7页

产品特点:

 读取距离远:贴在挡风玻璃内侧后有25m以上的读取距离,读取成功率高

 性价比高:性能稳定,价格适中  安装方便,安全性高,防揭型设计  抗干扰,防静电,使用寿命长  符合RoHS要求

2.4.2 阅读器

专为室外环境设计的高性能无源UHF RFID电子标签阅读器,支持EPC C1 G2和ISO18000-6B协议标准,并可通过升级支持新的协议标准。

产品特点:

 高接收灵敏度,专利技术保证有效提高识别率

 高速运动识别,专利技术实现标签移动识别速度可达300km/h  自动定标专利技术,可远程、大动态、高精度调整输出功率,便于网络性能优化

 专利技术实现天线应用模式收发分离/收发共用(可配置)  超强的处理能力,空口速率最高:前向160kbps,反向640kbps  快速标签识别,每秒可清点200个以上标签

第8页

 高抗干扰性,支持阅读器密集工作模式

 高可靠性,在室外无需任何防雨、防尘设施,防护等级达到IP65  接口丰富,提供FE、RS2

32、RS485以及各类无线接口(选配),组网灵活

 提供7路输入/输出双向开关量接口  内置电源适配器,支持交流直接输入  内置标签过滤功能,降低网络传输带宽需求

 内置信息缓存功能,在系统通讯异常时仍能为用户保存关键数据

2.4.3 发卡器

专为配合用户在后台或者管理中心进行发卡管理所设计的无源UHF、HF多功能电子标签发卡器,支持EPC C1 G

2、ISO18000-6B、ISO14443A协议标准,并可通过升级支持新的协议标准。

产品特点:

 外形小巧、美观,有操作提示指示灯

 适应频段广:既可用于UHF或HF单频标签的发放与管理,也适用于UHF与HF双频标签的发放与管理

 协议兼容性好:支持EPC C1 G

2、ISO 18000-6B、ISO14443A协议标准  支持以太网组网:支持标准的以太网网口协议,多个ZXRIS 6602可同时并行发卡业务,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 操作维护方便:提供丰富的PC机动态链接库(DLL),支持二次开发

第9页

2.4.4 手持机

专为移动环境设计的便携式无源UHF RFID电子标签阅读器,支持EPC C1 G

2、ISO18000-6B和ISO14443协议标准,并可通过升级支持新的协议标准。

产品特点:

 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便于携带  集成PDA,界面友好,同时提供二次开发功能  功耗低,省电,不用时自动处于休眠模式  读写距离远,识别率高

 输出功率可控,便于覆盖区域调整

 支持一维、二维条码识读,支持一维、二维条码全协议

 实时数据保存,既可保存在系统的存储卡中,也可通过无线方式与后台进行实时通讯

 支持外扩T-Flash卡,容量可达4G  支持GPS定位功能  支持声光指示工作状态

 设备操作简单,提供手写、触摸、按键等多种方式  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用户使用便捷性、舒适性和实用性  提供故障诊断与管理功能,方便用户、技术支持人员更好解决问题

第10页

2.4.5 标识器探测设备

标识器探测设备可以适度地下电子标签和电子标签,管理时刻获取地下管线的详细资料,并生成管理信息。此外,探测设备还带有GPS模块可以导航查找地下管线。

产品特点:

 显示屏:2.8寸,带按键操作  识读媒介:

地下电子标识器、普通电子标签  读写距离:

识读电子标识器:0.6-0.7m、1.4-1.5m、1.7-1.8m 识读电子标签:4-5cm  读卡方式:按钮触发  CPU:ARM7内核

 内存:64M位FLASH,可记录30000条记录  通讯方式:USB接口

 带GPS定位导航,GPS查找精度:<5米

 电源:3.6V/4500mAH高容量可充电锂电池(带充电保护,充电进度显示)  功耗:静态小于250uA;读卡时最大500mA  电池待机时间:3个月

2.4.6 电子标识器

电子标识器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内置全球唯一的识别码,不需要电源。外部采用密封防水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能防潮、防酸碱、防腐蚀及充分抵抗外界环境影

第11页

响的剧烈变化,低频工作频段,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只要根据施工要求,将电子标识器安装在地下设施的重要位置上,然后随地下设施一同掩埋,不论地下设施材质和地表参照物如何变化均能发挥查找地下设施的作用,使用寿命长达50年。目前,可提供下图三款电子标识器。

第12页

3 3.1 基于RFID的数字油田解决方案优势

卓越的产品优势

拥有物联网全套产品,并秉承关键产品自研,边缘设备选择国内最有竞争力厂家的卓越产品原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一揽子的服务。

依托多年的设备开发经验,领先的设计理念,多项专利技术,保证了自研设备的先进性,同时秉承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设备质量,致力于向客户提供“零缺陷”的产品与服务。

3.2 先进的系统设计能力

在系统设计方面,融入了云架构设计理念,通过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分可和的系统架构,提高了系统可扩展性实现了开放的系统构架;通过对信息的统

一、集中的管理及共享,实现海量数据共享;通过云平台海量信息收集存储能力,实现了强大的数据分析。

3.3 完善的交付及服务保障

具有一套高效的售后服务机制,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及提供售后服务保障。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支撑和运维保障,建立本地备件库,提供系统的售后技术培训服务,提供7x24小时的技术支持和快速响应的现场排障服务,有利保障客户实时、方便、快捷地享受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服务,以及稳定可靠的售后保障。

第13页

第8篇: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侧重不同学科建设的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RFID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创新模式,并以RFID基础理论结合应用系统实例,从基础理?验证、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应用系统集成方面对RFID事件教学体系进行划分,说明了该模式的思路和具体实践内容。该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开展,提高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物联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础。

关键词: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5-0-02

0 引 言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利用空间电磁场实现信号的非接触传递,达到识别目标信息的目的。随着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制作工艺的发展,微波领域的RFID应用越来越广,而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RFID技术,对物联网感知层感知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大多院校物联网实践教学均围绕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构建分析和RFID基础理论验证开展,正确把握物联网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特点,同时设计好其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各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1 RFID实践教学体系

物联网是一个涉及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和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的学科,需要对以上各专业技术集成创新。RFID基础理论包含了上述各专业知识,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完整体系架构,其实践教学是整个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高校侧重学科不同,RFID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1)通信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主要依托通信知识开展,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通信编解码方式的实验、调制解调的实验、无线传感节点通信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也均围绕通信技术开展。

(2)计算机软件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以软件类为主,主要包括通信协议分析实验、防碰撞算法验证实验、编解码算法编程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中间件开发、应用系统软件设计等。

(3)电子类实践。RFID实践教学主要以电子信息类为主,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实验、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阻抗匹配实验、射频电路仿真实验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RFID阻抗匹配网络设计、读写器电源设计、读写器射频电路设计、射频频率跟踪系统设计等。RFID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 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由于物联网涉及多项专业知识,所以RFID实践教学模式不应是某一类专业的教学,应当综合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的实践,以通信专业知识理论验证为基础,电子专业硬件设计制作为平台,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为目标,贯穿RFID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把众多专业知识在RFID课程中融会贯通,达到比较全面的实践目的。和以往依托院校特色专业为基础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模式不同,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1)基础理论验证,主要为RFID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的验证实验。包括RFID通信模型中的各种编码解码波形观察分析对比,常用调制解调算法的实现和波形观察,125kHz/13.56 MHz/900 MHz RFID标签内容在不同标准体系下的读写实验以及RFID天线频率、方向性、阻抗和稳定性仿真分析。其中编解码、调制解调和电子标签读写实验可由RFID综合实验平台的试验箱实现,天线特性仿真分析可由HFSS或者MWS等仿真软件实现。

(2)硬件设计,主要为RFID读写系统部件的设计。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设计,其中电子标签的设计主要为天线设计,读写器设计主要为射频电路和天线的设计,可以按照模块分次完成,也可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3)软件设计,主要为读写器读写程序的设计和防碰撞算法的实现。包括低频和高频的读写器数据存取程序设计或者仿真,ALOHA及其改进算法以及BTS算法的仿真和观察。

(4)应用系统集成,主要为RFID通信系统的综合应用设计。包括利用单片机或DSP实现抑或其他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系统设计,如单片机控制的RFID标签汽车防盗系统、考勤系统和一卡通信息读取系统的设计。可以以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RFID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验证实践平台如图3所示。

3 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的完善。为实现RFID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与其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十分必要,主要包括通信基础理论、无线通信技术、电磁场电磁波技术、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等基础知识,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保障。

(2) 实践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其配套设备,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施的必要设备包括具有通信编解码和调制解调功能的综合开发平台、RFID标签制作综合试验箱、电磁场电磁波或天线特性分析软件和不同频段的RFID读写器等硬件设备。

(3) 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物联网RFID课程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单一学科的实验室人员无法胜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因此应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专业课老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4 结 语

物联网RFID课程是一个涉及多专业知识的学科,本文分析了目前依托特色专业的RFID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提出了物联网RFID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并说明了其实施应注意的问题,为RFID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显斌,肖迎元.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以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物联网技术,2015,5(5):107-108.

[2]冯筠.射频识别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中国电子商务,2012(6):183.

[3]张沪寅,黄建中.RFID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2):76-80.

[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们[J].计算机教育,2011(23):21-25.

[5]余利,赵健,黄传河.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5):94-97.

[6]姚建峰,黄式东,孙艳歌.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7(1):112-114.

[7]陈益能,梁海英,谭晓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RFID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6,6(5):116-117.

[8]张沪寅,黄建忠,周天瑛,等.RFID实践教学平台创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2):76-80.

第9篇:中国物联网与RFID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3-2018)

中国物联网与RFID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3-2018)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物联网与RFID概述1 第一节物联网的概念与内涵1

一、物联网的定义1

二、物联网的发展简介1 第二节物联网核心技术简介22

一、RFID技术22

二、WSN技术22

三、4G技术24

四、ZigBee技术27

五、UWB技术28

六、云计算35

第三节RFID的概念与构成37

一、RFID的概念37

二、RFID系统的构成37 第四节RFID技术简介38

一、关键技术38

二、RFID测试技术39 第五节RFID的标准42

一、电子产品编码标准42

二、通信标准44

三、频率标准45

四、RFID标准战略45

五、RFID标准制定进展46 第二部分市场运行分析

第二章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运行态势分析48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动态聚焦48

一、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召开48

二、物联网已被列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49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运行总况49

一、“感知中国”的提出促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升温49

二、我国推动物联网由概念向产业转化50

三、中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情况51

四、物联网行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调查52

五、中国加速进入物联网时代53

六、物联网孕育新经济增长点53

七、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更成熟56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运行综述57

一、2011-2013年物联网热门57

二、物联网发展上游产业是关键67

三、物联网将掀起信息产业革命70

四、物联网的发展态势分析72 第四节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模式及标准分析76

一、物联网将带来四种商业模式变革76

二、物联网面临标准博弈77 第五节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热点问题探讨80

一、需求碎片化将成物联网发展长期瓶颈80

二、物联网发展缺乏统一规划81

三、物联网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82 第六节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地区发展状况90

一、无锡市打造国家级传感信息中心90

二、北京市启动物联网五年规划91

三、杭州市将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92

四、嘉兴市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93

五、苏州市加快物联网传感设备产业基地建设94

第三章2011-2013年物联网的主要行业应用领域99

第一节电力电网99 第二节医疗系统99 第三节城市设施99 第四节交通管理99 第五节物流供应链100 第六节通信行业100

第四章2011-2013年中国电子标签产业运行形势综述102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电子标签产业发展分析102

一、中国RFID产业方兴未艾102

二、中国的RFID产业发展水平分析102

三、中国电子标签产业处于发展初期103

四、国内外RFID应用的差别104

五、影响RFID市场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107

六、运用RFID技术的金卡工程发展状况111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电子标签行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112

一、电子标签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2

二、阻碍RFID产业化的隐患113

三、中国RFID产业链关键环节待完善116

四、RFID面临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117

五、RFID产业稳定快速发展的策略119

六、关于电子标签市场发展的建议120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推进RFID产业化战略121

一、发展RFID产业的指导思想121

二、RFID具体实施进程安排122

三、为发展RFID技术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122

四、RFID产业发展策略123

第五章2011-2013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与结构125 第一节中国RFID的整体市场规模125

一、中国RFID的市场规模125

二、中国RFID的市场结构127 第二节中国RFID的主要细分市场规模128

一、中国RFID标签及封装的市场规模128

二、中国RFID读写机具的市场规模128

三、中国RFID软件的市场规模129

四、中国RFID系统集成服务的市场规模130

第三节中国RFID的频段结构131 第四节中国RFID的区域结构132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RFID在主要行业领域的应用133 第一节中国RFID在主要行业领域的市场份额133 第二节中国RFID在主要行业领域的应用134

一、交通运输134

二、电子证照137

三、大型活动管理137

四、出入控制138

五、商品防伪139

六、医疗卫生140

七、食品药品安全管理140

八、图书馆141

九、物流管理142

第三部分市场竞争格局

第七章2011-2013年中国主要地区电子标签发展格局分析144

第一节山东144

一、山东滨州RFID实验室建成144

二、山东用电子标签标记危化品气瓶144

三、山东省发展RFID产业的六项措施145

第二节上海145

一、上海RFID产业发展综述145

二、上海RFID产业机遇良好发展迅速146

三、上海应用RFID技术充分为民众服务151

第三节广东151

一、广州全面推行电子标签确保食品安全151

二、广州农产品进行RFID试点工作152

三、深圳RFID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取得突破153

第八章2011-2013年中国RFID市场的竞争分析154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RFID的市场竞争格局分析154

一、中国RFID市场整体市场竞争格局154

二、中国RFID市场电子标签市场竞争状况155

三、中国RFID读写机具市场竞争状况156

四、中国RFID市场的中间件市场竞争状况156

五、中国RFID市场的系统集成商市场竞争状况157 第二节中国RFID行业重点供应商介绍157

一、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57

二、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169

三、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7

四、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87

五、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191

六、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200

七、德州仪器(中国)有限公司202

八、深圳毅能达智能卡制造有限公司204

九、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06

十、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4 十

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19 十

二、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25 十

三、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33

第四部分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

第九章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建设投资环境分析237 第一节2011-2013年物联网国际环境浅析237

一、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237

二、发展物联网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同等机遇238

三、中国成为物联网行业重点竞争市场238

四、日本物联网国家战略经验借鉴239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物联网政策环境分析245

一、《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纲要》245

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65

三、《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71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285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285

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285

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286

四、恩格尔系数287

五、工业发展形势287

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88

七、财政收支状况289

八、中国汇率调整293

九、对外贸易&进出口297 第四节社会发展环境分析297 第五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306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306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309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310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312

五、保障措施324

第十章2013-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327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前景展望分析327

一、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327

二、中国物联网行业前景广阔327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329

一、物联网是未来信息革命的方向329

二、未来年物联网大规模普及330

三、物联网发展将引领电子消费变革331

第十一章2013-2018年中国电子标签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333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电子标签市场发展前景展望333

一、2013-2013年全球标签市场机会及规模分析333

二、未来全球无芯片RFID市场规模将扩大336

上一篇:基层建设工作调研材料下一篇: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