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目前我们国家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被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之下,高等教育学校在开展声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的具体目标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尽可能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篇1:

普通高等教育声乐教学发展研究

摘 要: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并继续深造。在此背景下,艺术类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新时代,这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逐渐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培养模式下,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专业人才为己任。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声乐艺术水平与世界不断接轨,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声乐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声乐教育作为高等院校音乐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等声乐人才,传统声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优化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建设

(一)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

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发展数年来,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育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一刀切”。人才的培养方式要以特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人才。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一般以培养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教研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人才为主,概括起来就是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应有所调整。首先,大一大二年级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精华部分,以满足传统的声乐教学基本框架,包括发声、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中国歌剧咏叹调、外国歌剧咏叹调、德奥艺术歌曲等,锻炼学生的基本功,为学生日后走向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声乐技术基础。其次,在大三大四年级时,教师应利用部分课上时间,侧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小学课堂的掌控性。教师应在声乐课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高校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要求高校教师熟悉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声乐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舞台实践机会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高校声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声乐学习兴趣浓厚,课下却没有对声乐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学生处理好作品后,并没有课下展示的机会,这种学无所用的现状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声乐学习的动力。声乐的学习是需要经过舞台实践锻炼的,舞台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因此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上台锻炼的机会。

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组织了大量声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快速成长。第一,学院大胆尝试推出精品音乐会“跨界演唱——声乐作品音乐会”。这次音乐会是以美声的方式演唱流行作品,演出反响良好,受到业界人士好评,更吸引了很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在本次音乐会中,演唱者更是收获颇丰,不但进行了新的尝试,还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第二,学院大胆尝试排演《费加罗的婚礼》全剧重要选段,这对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经过两个学期的筹划和排练,最终确定由学院交响乐团伴奏,推出原汁原味的《费加罗的婚礼》歌剧选段,在学校音乐厅、长春市文化馆音乐厅、长春市长影音乐厅成功演出七场,其中有四场惠民演出,再次受到业界人士和观众的良好评价。这两场音乐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演出的每一位学生。在一次次的登台排练中,学生反复尝试、不断摸索,经过老师的多次指导,在打磨中反思提升,在历练中进步成长。这些经历都为学生后来的歌唱生涯和舞台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高校应在已有的硬件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声乐实践机会,并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满足学生的登台需求。首先,可以开设表演课、重唱课,在教师指导下,同专业的学生彼此欣赏、轮流演唱,通过在课上为学生提供小型舞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可以每年举办各类实践演出专场音乐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演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城市社区文艺汇演,既能普及大众艺术教育,又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最后,学校可以联系文化旅游行业,组织符合地方特色的声乐艺术表演节目。总之,高校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专业表演机会。在舞台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和总结学习的知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完善評价体系

我国声乐教学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单一,对于学生的测评只有期末考试和平时课堂表现,其评价结果过于局限。高校应把平时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的比赛和演出等情况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磨炼,吸取教训,快速成长。同时,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学生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竞争风气,以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声乐艺术人才。

二、以学生为本,不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

(一)加强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引领者,其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在教师人才招聘中普遍看重理论素养,忽视实践技能。然而,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脱节,势必会影响高校的声乐教育质量。由于声乐教育具有特殊性,首先,声乐教师应自觉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舞台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应多组织教师音乐会汇报活动,定期安排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高校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教师充分支持,比如,开音乐会可以算作教师的年终绩效,鼓励教师举办个人或师生音乐会。一方面,丰富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高校应多为教师提供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开阔声乐教师的眼界,还可以提高声乐教师演唱技能,让教师保持较好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水平。最后,高校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只凭借过往知识、见识等进行授课,应与时俱进,不断深造,紧跟时代步伐。

(二)实现学生个性、共性发展

声乐是抽象的,不能用固化的教学模式禁锢。但是,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仍然千篇一律地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应在同一个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声乐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临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小组课训练,专项问题专项解决,让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其他同学的问题,在观摩学习中反思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声乐大师课,邀请专家进行公开教学,组织全系学生观摩学习,给予学生与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开阔其视野,帮助优秀学生走上更高舞台。

(三)培养学生综合性和应用性共同发展

高校培养人才应坚持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适应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学为社会所用,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胜任教学工作,完成小型音乐晚会演出,也能为大众音乐服务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从社会的反响来看,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逐年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不能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的现状,高校的教学使命和培养人才的任务依然艰巨,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使高校培养人才的属性和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相统一。

三、结语

高校教学模式应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新教改提出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培养学生应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发展。同时,高校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总之,高校聲乐教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高校声乐教师共同努力、不断反思,在反复实践中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创新,培养出高素质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J].人民音乐,2019(7):54-56.

[2]赵雨心.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97-98.

[3]徐小凤.刍议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J].戏剧之家,2020(34):94-95.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尚春来

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篇2:

浅谈高等教育学校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目前我们国家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被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之下,高等教育学校在开展声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的具体目标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尽可能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当前高等教育学校声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现出的不足之处分析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等教育学校针对声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但是因为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所使用的具体方案等方面还是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基础音乐艺术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缺少足够的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使得最终的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影响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现出来。

首先就是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孤立的问题。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给予课程的衔接以足够的重视程度,这就与当前我们国家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具体需要产生了一定的脱节。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重点关注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等理论以及教学的具体方法,但是却没有将其与声乐课堂的教学进行相互融合,这就使得最终得到的效果不够理想。

然后是在教学的具体形式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声乐学科的教学均为一对一教学。虽然当前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应用了小组教学的方式,但是也依然是依照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发声以及声乐作品的演唱,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凸显出来,同时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没有达到足够的互动,使得如果出现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第三点是对于课程的教材方面缺少统一的规划。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授课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缺少足够的规范性。不管是声乐艺术作品的曲目、种类还是具体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与声乐理论课程进行匹配,教材的具体内容也是没有与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联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下文结合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之中总结的经验,对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声乐教育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进一步对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进行明确

在这一方面,应该将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声乐表演专业之间进行更加明确的区分,以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作为出发点,重点教学声乐演唱与语言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加工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风格的声乐艺术作品,并能够抓住其中的特点进行演唱。除此以外,应该重点关注声乐课授课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由少年至青年嗓音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内适合运用的发声练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更加容易得到提升。在声乐艺术作品的选择这一方面,应该重点关注我们国家各个地区传统音乐的传承以及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将其视为声乐教学之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

2在声乐演唱方法的教学以及教材的选择方面应重视全面性以及实用性

在过去很长时间所应用的声乐演唱教学方法之中,普遍是根据学生的音色将其划分为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并且在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确定了演唱方法那就不会进行改变,所选择演唱的声乐艺术作品种类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显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优化方案:在大一学年的教学中,依照学生的具体音色以及音域将其声部以及训练的演唱方法确定下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在音色以及音域方面的优势来做到科学合理的演唱。在大二学年的教学中,在学生原本的歌唱能力下,以积极的态度带动学生对其他声部进行相应的了解以及学习,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声部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教学课程内,使学生能够对于声乐演唱的理论做到进一步丰富,并且了解其他声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重点。在大三学年的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其他演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及规律。大四学年学生应在重点练习自身擅长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地对其他演唱方法进行训练。

3声乐教学改革

3.1程度相近的小组课

在小组课教学初期,教师可以把歌唱特点相似的学生编在一起进行教学授课。由于是声乐系统学习初始阶段,许多学生歌唱时不能准确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声音,不能认清他们的声音问题出现在哪儿,而且歌唱者自己听到的音响效果(内耳传导声音)与他人听到的音响效果(外耳传到声音)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教师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意图纠正歌唱毛病。如果把这些程度、音色、音域、毛病等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编在一组上课,既可以让他们通过发现出现在别人身上和自己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来更好地体会教师所提出的教学意图。

3.2共同发声、单独歌唱的小组课

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同时进行发声训练,教师需要听辨出哪个学生的声音状态有问题,然后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发声练习,并指出其毛病所在,在这期间其他学生要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最终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逐步达到作为一名合格声乐教师的标准。

3.3小组观摩课(不同程度或不同唱法)

由歌唱程度较高的学生做教学示范,其他相对歌唱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可以近距离地树立直观的声音审美观,對高程度学生起到了表扬作用,对低程度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作者:崔富

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篇3:

关于流行声乐高等教育的新思考

[摘要]流行声乐进入高等教育专业行列已有20多年,但我们的教育却更像一个事件的旁观者,并未真正融入到流行声乐的发展中来,就声乐的表演与创作两大主体来看,在当前一线歌手及创作行列中很难找出一批专业学院出身的职业表演与创作者。作为高等教育声乐专业学科的建设者和文化引领者,却常常被商业化大众式娱乐所吸引而左右,这样的结果非常值得所有从事和关心流行声乐高等教育者们深思。

[关键词]流行演唱;科学性与艺术性;改编与翻唱

一、流行声乐实践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当代高校流行演唱的声乐教学基本延续了美声及民族声乐专业教学法观念。如果说美声方法论是最具科学的方法论,那么它就应该适用于我们的民族及流行声乐的教学与实践。当前国内大多数流行声乐教学者也基本延用了美声的方法论(因为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流行声乐演唱的方法论),但却常常落入流行演唱个性与科学的共性矛盾中不知所措,使流行演唱的实践教学陷入被动与困境中无法自拔。因找不到科学的演唱依据,部分专业教师也质疑用美声的方法论进行流行演唱的声乐教学,还有少数人则忘却了科学求真的本质与职责,为了“个性”而直接高调地站在反科学化的流行声乐歌唱教学的对立面。当然更多专业之外的人也认为流行的演唱本就不需要科学与方法,因为多数所谓成功的职业歌手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声乐专业训练。其实,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同样尖锐和深刻,我们从青歌赛“千人一声”共性美的质疑声中就能看出,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同样制约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都认同“科学化必然会带来统一标准下声音的一致性”,这是件既可怕又可悲的事,也是“科学化”并非真正“科学”带来的结果。笔者在《关于歌唱中“三个矛盾”的再认知》中将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根源指向了美声方法论的学科基础之上,这正是整个声乐学科基础的偏移和缺失的一种体现。只有把“美的语言”[1]作为我们所有声乐专业学科的基础时,才能将个性与共性的美结合起来,完成“像说话一样歌唱”的和谐之美(我们绝大多数歌唱家都能做到“语言”与歌唱的一致性),我们的审美观才不会偏离正轨,审美的体验也才能与科学方法下歌唱的真实性达到最终的统一。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用别人的声音歌唱他人的美”的情景,而流行演唱同样如此。我们强调和突出流行演唱的个性化,但这个“个性”就是歌唱者最科学最真实的声音吗?可以说90%以上显然都不是,因为它偏离了个性与学科“美的语言”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学院我们应该建立以“美的语言”为基础的流行演唱的“主流”唱法,演唱才具备科学的真实性和审美的统一性,这是流行声乐学科专业建设最起码的目标和追求(目前流行歌坛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语言”与歌唱的一致性)。声乐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脱离了科学的基础和审美的目标,流行演唱就会失去学科建设中声音审美的最基本的依据,这也是当前高校流行声乐教育总体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新构建流行声乐发展的学科基础及审美观是当前每个关心流行声乐专业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排斥专业外的“非主流”唱法,因为每个人对歌唱美的追求与理解层次不同,需求不一样,但作为高等教育下专业化的“主流”一定要把握和建立科学的方法与方向,一定要提升和引领审美的高度与标准。

二、经典作品的改编与翻唱

因网络免费视听的开启带来的知识产权的廉价与贬值,造成了大量优秀创作人才的流失,流行声乐早已步入作品匮乏的时代,改编与翻唱已成为当前歌手们再度消费经典而展现自我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任何经典艺术(含歌曲)的美都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时代特征,它仅适合于穿越与回忆式的美的情景再现,因为对于经典的改编本身就是对经典的美的质疑否定与行为改造。当传统古诗词换上西洋的节奏,当民族五声调式加入了蓝调或爵士乐,歌手们在舞台上时而疯狂、时而奔泪,但在词作者面前这是对自我文化的一种背叛,在曲作者面前则是对旋律的美的亵渎,在无科学方法依据的歌唱中,美早已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宣泄与不满。歌手们在对经典的改造与否定中虽获得了超越经典的疯狂和快感,但实际却对经典的创作者们构成了极大的行为及心理伤害。

在某些高等音乐专业院校,为了迎合大众娱乐的社会需求,早已有人将改编与翻唱列入流行声乐的教学之中,并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拟以锻炼学员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更有甚者还把创造与创新能力作为流行声乐学习的终极目标,要求学员不仅会唱还要会写会创作,将学员打造成天才式全能型选手与复合型人才,这显然不切实际,因为声乐与作曲及歌词写作本身就是截然不同方向的各自学科,有各自不同的学科构建要求,因此流行聲乐的写作本就应独立于流行声乐演唱的实践之外。大众渴求经典但绝不会无限量过度消费改编与翻唱的经典,而一首经典流行声乐作品的形成,不是歌词与旋律的简单结合,它应是文化与艺术交织融合下美的结晶产物。也许我们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与创作的激情,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作曲技法与技能,但如果缺乏音乐技能之外的文化积累与沉淀以及对艺术美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和形成自我内在系统的审美与立美之标准,经典的创作将遥遥无期。但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去侮辱和践踏(改编与翻唱)经典的牵强理由,因为“翻唱不能代替原创,它无法成为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的家园。它的过度编码和琐碎细节恰是反想象力、反升华和反隐喻的。它利用与歌曲主旨无关的各种前卫技巧进行外部包装,颠覆了原曲形式和内容的对应关系及稳定性,以所谓审美的名义,放逐了情感表达与心灵沟通,由此导致了传统象征体系和表征逻辑的坍塌与崩溃”[2]。

结语

当流行声乐的高等教育与科学渐行渐远,当“媚俗、消费与享乐主义”[3]大行其道,在权力与金钱的双重压迫下,本就脆弱的科学与艺术知识(即经典作品的创作者)已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口水歌”(歌词口水化与旋律口水化)漫天横行的时代(无需艺术审美),在“八度儿歌”趋于成人化的呻吟里(无需演唱技能),在“权力与工业媾和”的媚俗追逐中,流行声乐经典作品的创作者们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创作人才的流失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高等教育者的我们,既要避免大众式娱乐对经典创作的无限伤害,还肩负着着重培养一批专业优秀的流行声乐作品创作人才队伍的重任,当然最迫切的是亟须构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流行声乐表演与实践真正行之有效的学科体系。

注释:

[1]笔者在《是科学?还是科学的欺骗?—-关于马腊费奥迪歌唱“呼吸”及“气息”批判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带有歌唱三要素(位置、腔体、气息)的美的语言”的歌唱基础论,这里简称“美的语言”。

[2]郭鹏.蕴藏在“细节”中的流行机制——翻唱歌曲文化新解[J].人民音乐,2016(12):77.

[3]郭鹏.权力与工业的媾和——流行音乐话语批判[J].人民音乐,2016(04):78.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曾丽蓉 向遵红

上一篇:销售部门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三大构成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