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落实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键在于落实

关键在于改善法律

陈志武教授的独到见解是:公众证券市场比一般交易更依赖于法治;中国目前的法治不可靠,公众证券市场缺乏交易安全,故过高的期望常常会变成奢望。对此,我有以下回应:

——第一,法治是一种理念,一个国家如何理解法治以及理解是否得当,其影响所及是一个国家的现实法制,法治理念本身不会直接影响市场,直接影响市场只能是一个国家的现实法制。

——第二,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现实需求去评价该国现实法制可靠与否,但是,一般性地比较不同法制的优劣常常会出错,将不同国家的法制分成“最好组”、“中等组”和“最差组”,恐怕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分类,因为,无法找到一种可以普遍接受的标准去支持这种分类。一个国家有全世界最发达的证券市场,未必是因为它的法制“最好”,而是因为它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

——第三,究竟是可靠的法制造就了发达的证券市场,还是法制在回应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趋于成熟?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是:不是先有可靠的法制,然后才有证券市场;而是先有证券市场,后有规制证券市场的法律,法律总是随着市场发展而永无止境地改善。证券市场比一般交易更依赖于法制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证券市场本身并不是法律设计的产物,相反,是证券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法律回应。法律在任何市场领域的作用空间都不是无限的,有所作為的法律总是目标有限,措施和目标相匹配的、适可而止的法律。中国证券市场不是缺乏法律,而是太多的法律未能有效回应市场失效问题,却试图用一些别出心裁的人定规则去代替市场规则。

——第四,人做任何事都可能出错,人不能因为做事可能出错而无所作为,因此,一个有活力的制度首先应当允许人们“试错”,中国发展证券市场就是“试错”。但是,如果一个人出错之后或者无知无觉,或者无心纠错,或者无力纠错,一切本来可能成功的尝试就会前功尽弃,故“试错”的胆略必须有“识错”、“纠错”机制作为后备。与个人和机构的市场行为一样,法律也是在“试错”、“识错”和“纠错”过程中不断增加自身的可靠性。中国在已往10年一直强调“市场经济为法制经济”,法律创制的速度超过了经济、人口、国民收入和环境污染指数的增长。立法增长或许也是社会应当接受的试错,但经验表明:中国法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识错”和“纠错”机制,一旦错误成为法律之后,就成为难以纠正的错误。当然,中国法制有另一种纠错机制:法律的实施比法律的文字表达宽松得多,批评者称之为“有法不依”——这是一种不会增强法制可靠性的纠错机制。

——最后,既然投资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纠错机制的法律(陈教授称之为“法治不可靠”),那么,激活纠错机制的压力来自何处?我的回答是:来自市场参与者的呼吁和积极参与。因此,当一个社会存在发展证券市场的经济需求,而法律又不能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去抑制经济需求而等待法律改善,而是应当改善法律而使之满足经济需求。

第2篇:关键在于政府公共行政改革

我理解王一江先生文章所讲到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激励替代效应,是指官员行政行为过程中因为利益导向变化引发的短期效应,从而发生目标替代的一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原因一是存在垄断,二是社会价值无法检验,三是可以“绕过”社会价值直接获取分配利益。

目前,各个国家对官员的政绩评价至少有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种方式。我们通常讲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一般是指内部评价;这属于政府内部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和人员的管理制度,并不是一种社会监督机制。

政府内部考核的目的,是通过考核反馈沟通的信息对官员的行为进行指导;也就是说,通过考核,告诉大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从而使中央政府的意图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公务员法》第五章对公务员考核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对公务员个人的考核和对领导班子的考核,后者考核的是该级政府总体绩效,包括教育、卫生、扶贫、公共安全等综合性内容。

外部评价则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比如通过立法,通过政协、人大的作用,通过媒体监督,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评论,通过民意调查等等。外部评价的目的是矫正政府服务方向,一般认为,其对象至少主要不应该是政府官员个人。

在我看来,消除激励替代效应,就要想办法消除前文提到的三个成因,即要打破权力垄断,开放行政信息,规范官员管理。改革政府政绩考核的办法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但更根本地是在于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这具体涉及到下述六个方面。

首先,必须限制政府和官员个人权力。我国现代行政理念受“皇权思想”影响深远,一方面使得社会活力受到压制,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政府和官员权力的限制。政府部门间的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官员的官僚作风及腐败的发生,无一不与无限制的权力相关。这也是“激励替代效应”产生的温床,权力一旦受到制约,就无法任意“替代”了。

第二,政府职能必须到位。政府缺位是指应该由政府管理协调的事务,政府没有管或没有管好。比如涉及公共安全、有限资源、特殊信誉资质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强制管理。某地卖含有甲醇的食用酒,造成多人死亡、失明,但因此被撤职的官员竟然说“他卖假酒撤我干嘛”?我们就有不少这样的官员,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基本责任是什么,这属于官员执政意识缺位。政府组织缺位的影响就更大了。我国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使政府的角色逐步到位,当责任分明以后,“激励替代效应”也会受到限制。

第三,必须规范官员行为。今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录用、考核、晋升、奖惩、培训、工资等各方面约束了公务员行为;此外,还特别就公务员如何对待来自上级的错误指令明确了法律责任。如果得到有效推行,这对于消除“激励替代效应”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必须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决策失误。有学者分析,造成政府财政浪费的原因中,决策失误至少占70%。这个数字不知是否准确,但“一拍脑袋,二拍胸脯,三拍大腿(糟了!)”的决策方式,肯定会造成极大损失。如果决策方式受到制约,“激励替代效应”就很难发生。

第五,必须改革政府事务管理方式。政府插手企业经营甚至干脆自己办企业,应该由事业提供的服务事项因为有利可图就把住不放,都是导致“激励替代效应”的原因。通过改革政府事务管理方式,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和事业单位、NGO组织的关系,实行政府招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把属于社会的事务交还社会,集中力量搞好行政管理。

第六,必须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政府绩效外部评价的基础,要让纳税人知道,公仆们想干什么、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结果怎么样;而且,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对于种种问题,政府能公开就是一种进步。比如,许多学者批评统计数据水分太大,我觉得,只要拿出来就好。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数据不是比过去要强多了吗?在这个方面以及以上所有的方面持续不断地努力,我们终将会达到目标。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李克实

第3篇:关键在于让约束硬起来

在本栏目上期“展望三中全会”一文中,笔者提出,要协调、统筹好几个方面的关系。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读者们的热议,希望看到更详细的解释。

在当前及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考虑到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所形成的那套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未来矛盾的主要方面,越来越向上述关系中经济发展之外的方面转移。在中国的战略议程中,其条件约束意义越来越重要,甚至对于战略全局来说处在更为关键的地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既定前提下,必须给予政治、社会、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约束条件更显著的战略地位。展望未来十年,可以有把握地说,只有实现经济与其他领域的平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可以期待的。

发展的可持续性很早就受到了重视。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动员能力。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个明显效应,那就是经济等领域总是不断出现过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出现“热病”,如“大跃进”、“洋跃进”。中国经济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开车,总有快起来的趋势。自“十五”规划以来,中央层面设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都在7%-7.5%左右,说明中央政策制定者是清醒的。但实际执行的结果,没有一次在此目标之内。更加值得重视的是,各个地方制定的规划都远高于中央制定的规划,一般高出30%到50%。

中央发布的文件、在职和退休领导干部公开或私下的言论都反映出,大家的认识是清醒的,也很一致,但结果却往往使大家“痛心疾首”,徒唤奈何。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喊了20多年,一直也没能转过来。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约束这套体制。这是一套“实践逻辑”,只要进去,就要那样干,不那样干,你只好出局。

问题的关键,是约束条件硬不过那套驱动经济发展的体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是硬道理”成为主导性的政策原则。当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一观点时,针对的是那种总是用“左”的教条衡量一切的势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不姓社”。在此情况下他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在提出这一论断时还讲了约束条件。但很多人忘记了那些约束条件,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只有发展才是道理,其他的都要退居次席,叨陪末座。为了发展,哪怕所采取的做法是违法的、违规的、不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都可以理解,视作只是工作中的急躁而已。

在现实中,发展又被理解为做大增量,是“增量改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用发展、做大增量定义改革的思维模式。“发展是硬道理”与“增量改革”的经济学“配套”,构筑起官员们的意识形态。

增量改革的含义是,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改革的发动、进行总是在不触动存量的前提下,培育增量,做大增量。人们抱着一种愿望,增量的扩大总有一天会化解旧体制,获得改革收益。这是公众支持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

但是,改革开放35年后回头看,不能不注意到,做大增量已经不再具有改革意义。增量改革成为回避矛盾,推延改革的借口。

增量和改革,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战略。在改革的早期阶段,增量常常带有探索性质,相对于盘根错节的体制存量,发展增量本身就是改革。但是在各个领域既得利益集团都已经扎下根的今天,这种用增量替代改革的战略已经丧失了早先的意义。具有强大汲取能力的旧体制,借助增量战略,用以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完全堵住了使增量战略发展为改革战略的道路。在不少人那里,大拆大建是改革,破坏生态系统叫改革,建一座标志性建筑叫改革,在沙漠里搞一个人工湖也叫改革。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如果不能支持这套发展模式,就是软道理,甚至不是道理,而是添乱。改革丧失了对发展所本应具有的内在约束力。

笔者以为,只有那种指向打破旧的发展模式的做法才称得上是改革。任何绕着这个体制走而不敢直接触碰旧体制的做法,都不能叫做改革。

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关键时刻。发展战略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转向,那就是让发展的约束条件硬起来的战略。在这些约束条件中,有资源环境方面的,有公民权利方面的,有政治体制方面的,有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总括地看,是让发展的道理服务于好社会建设的道理,而好社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团体,都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这样一种战略,可以说是使改革精神复兴的战略。

作者:张剑荆

第4篇:《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关键在于落实(大全)

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

把每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

"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呢?《关键在于落实》给我们用生动的例子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对抓落实,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抓落实,是所有我们所以企业员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战略目标固然重要;

战略目标一旦确定,关键问题是要落实、落实、再落实。

下面我就针对我公司的一些现象谈一下我的看法:

在我们公司中还有很多便买企业财产的现象,例如柴油、机械配件等,公司也出台了很多政策遏制这种现象,但是便买企业财产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找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执行公司相应政策的时候落实不到位。我们总是抱着得过且过,或是都是同事不好说等想法,给一些一心想谋求私利的人员创造了空间,使企业资产间接的从我们的手上流失,给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及能源浪费,这样的现象还存在很多。通过阅读此书后我更加理解到落实企业兴衰的分水岭,落实则企业兴,落空则企业衰的道理,我们在四川乙烯项目的施工中坚决做到落实,付诸于行动。

《关键在于落实》一书,诠释了落实的真谛,点击了落实的现实意义;

揭示了落实不力带来的危害,探寻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并为有效落实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怎样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怎样为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而努力,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的落实意识,如何打造高效落实的经营管理机构,如何良好的落实企业文化,如何再造合理的管理落实流程,如何管理好时间促落实,如何为落实制定制度保障,并掌握有效落实的重要方法,从而为领导和企业员工有效落实提供有益的帮助。

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第三个准则,就是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三个工人正在工作。这时,有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甲工人回答:“我在砌砖头。”乙工人回答:“我在盖房子。”丙工人则充满激情地说:“我正在建造一座雄伟的教堂。”

三个人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对工作的不同态度。甲工人显示出他是为工作而工作;

乙工人显示出他是为生活而工作;

丙工人则是为理想、为事业而工作。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三个人不同的命运。若干年后,甲、乙工人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而丙工人则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就得把它当做事业去做。

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就要对工作怀有激情。“激情像浆糊一样,可让你在艰难困苦的场合里紧紧地把自己粘在这里,坚持到底。它是在别人说你‘不行’时,能在内心里发出‘我行’的有力声音。”作家拉夫尔?爱默生的话说出了对工作怀有激情的意义。

科学实验证明,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质量的优劣,工作效果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去从事本职工作,那他的工作就会做得非常出色;

相反,工作者讨厌自己的工作,以消极怠工的态度去“撞钟”,那他的工作就会做得非常糟糕。

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就要对工作怀有敬畏。所谓敬畏,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以虔诚之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老先生就说过:“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其败也,必在慢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

怠慢轻视自己的工作,是导致事业失败的关键。

对工作怀有敬畏,就要保持对本职工作的信念并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就越来越具有多样性。职业虽然多样,但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对工作怀有敬畏要求的根本之点,就是员工要保持对本职工作的信念并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不管这一职位隶属哪一级,不管这一岗位归属谁管,不管这一工作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正当合法的工作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工作的态度的高低之别,决定着工作效果的好坏之差。如果你在工作时,想的只是薪水,想的只是应对领导,那么,你所能做得只能是“砌砖头”,而且砖头你也不一定能砌得好;

如果你不单单是为了薪水而工作,还为你的前程、为你的团队而工作,把手中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做,那么,即使你是在做砌砖头的工作,你也会做得比别人更漂亮。文章标题:《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

第5篇:关键在于落实

前不久召开的会议,工作的任务要求已经十分明确,关键在于见行动、抓落实。要心无旁骛、齐心协力,更多地在推进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抓得、抓得更实、抓得更有成效,确保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要在形势、把握大局中抓落实。今年各项工作任务格外繁重、格外艰巨。越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越是需要我们真抓实干、多谋善断。各级机关要善于今年工作面临的特殊形势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挑战,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决策性的科学性、执法的规范性、服务的主动性、应对的有效性;善于以工作干工作,更多地从政治上考虑问题,把工作放在十八大即将召开的背景下来推进,在执法办案中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从办案中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既依法惩治犯罪,又取得良好效果;善于在服务全党工作大局中多作贡献,自觉地把机关本职工作与全省“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围绕江苏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推进“八项工程”,切实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办案维护稳定、执法促进发展。

要在严格责任、重点推进中抓落实。抓落实就是敢于较真碰硬,做到工作扎实、检查及时、责任落实、效果真实。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践行率先之举,全面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以制度化保障、项目化运作、实体化推进、科学化管

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分轻重缓急,突出抓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对全省“十六检”会议提出的打好“五大功坚战”、健全“五项机制”、实施“五项工程”的工作要求,要有阶段性完成要求、有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有检查评估标准,逐项推进、逐年推进,日积月累、取得实效;扎实有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任务项目化、目标阶段化、工作具体化”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尽快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工作项目,加大调研认证、试点实践、总结推广力度,确保早日见成效。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强化检查督办,强化跟进措施,通过每月分析通报情况,每季度分类召开推进会等形式,保证各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已出台的工作 和创新项目应逐项落实,及时总结典型经验,交流工作体会,点评各地情况,提出下步要求,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要在强化管理、改进作风中抓落实。着力提升检察内部管理科学化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执行力。大力推进执法办案管理规范化,把强化自身监督制约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解决执法办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检察政务管理科学化,提高办文办会的质量和效率,确检令畅通、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问题;大力推进检察队伍管理科学化,实行定岗编管理,做到干事有方向、考核有依据、评价有标准、奖惩有力

度,切实解决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各级院领导要身体力行,靠前指挥,亲自抓、带头抓,深入到基层和群众当中去,通过驻点调研、挂钩联系等方式,面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以点带面抓工作;对那些基础薄弱、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上级辽要组织强有力的班子驻点督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要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引领形色 良好的精神面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全力投入到工作去。

第6篇:关键在于落实体会

《关键在于落实》心得体会

近期,在公司的组织下学习了《关键在于落实》(刘玉瑛著)一书,通过学习认为此书的确很好,因为它形象的把落实的思维以现实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并用大量古今中外地实例,使读者真正领略落实在于“实”的内涵。《关键在于落实》一书诠释了落实的真谛,点击了落实的现实意义;揭示了落实不力带来的危害,探寻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并为有效落实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它的针对性、实用性是非常值得我们长期细细学习、体会和运用,并将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去认识、去实践、去落实。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好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实,再好的理想目标也不会实现;没有落实,再正确的政策也不会发挥其有的作用;大政方针、宏伟目标明确后,关键问题是要落实!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的部门和少数同志存在坐而论道,不愿在具体抓落实上下功夫的问题;有的抓工作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过程不重效果;有的把心思用在上级检查上,只求引起领导的注意,不管工作需要不需要。凡此种种都是不利于做好工作的。“抓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这对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全面促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一名的普通员工,我用心认真的学习了第六章,懂得了怎样做一名落实型员工。首先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因为能不能把落实的问题解决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的问题才能解决,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到落实、再落实。同时我们在工作

中有了责任,才能对工作怀有满腔的热诚;用100%的热诚去做1%的事情,这样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才能从爱一行,干一行的误区迈入到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作风。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心,往往在劳动质量的好坏,工作效率的高低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自然而然的也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努力的要求自己,甚至以前自己认为工作有多努力,而往往忽略了自己是否真正把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即所谓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常言到:“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嘛。

通过检查对照自己和公司的实际,发现对于落实在我个人和公司都存在着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问题有:

1、对于中层管理人员:一是喜欢当“二传手”。对待工作只是上传下达,自己没有落实的具体措施,缺乏工作上的指导;二是喜欢做表面工作。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或层层挥手,虎头蛇尾,缺乏有效地监督落实机制;三是沟通能力不足。领导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很多工作无法很好的得到落实;四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老好人”现象。对发现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怕得罪人,不能彻底纠正和处理;五是擅长用职权管理,缺乏个人影响力。工作中指手画脚,不能很好的创造工作激情,调动不起来员工的积极性;六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只是就事论事,满足于表面现象,不能举一反三,深挖问题的根源, 有时候,工作主次混乱,没有分清轻重急缓,有时候,思路方法不对头,措施不得力。

2、对于普通员工:一是凝聚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团队氛围。主要表现在员工对不良倾向麻木不仁,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同事之间的提醒与帮助;二是业务技能不高。当前,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很多员工都不注重提高个人技能,对本职工作完成的不精、不细,只满足于“大概”或是“差不多”;三是缺乏良好的工作心态。主要表现为“指一指,动一动”,缺乏工作主动性。

对存在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现象的简要分析,探究其中的主要根源。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不清晰。组织成员热情不高,工作主动性、能动性差,有制度不执行,有规则不遵守,有要求不落实,这是其一。落实者对上级的决策和战略目标没有真正地理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上级的决策和战略目标,,这是其二。组织内部岗位分工不明确,缺乏责任目标和责任考核,工作相互推诿、懈怠,这是其三。落实流程繁琐、落实流程不畅,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存在着职能不清,不能互相协作,工作运转有很多梗塞,这是其四。工作不讲技巧,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其五。奖惩不明,组织内部考核不均衡,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且持续性差;对不干事、干不成事的人不问责,不追究,不惩处;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也不表扬奖励。结果,影响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这是其六。

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把落实理念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落实意识,提高落实执行力:

1、培养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就是工作要有激情,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活动,快乐工作,享受工作,而不是把工作当成负担。工作创一流,高质量、高速度的完成工作。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把它当成最有意义的工作。

2、养成尽职尽责的做事风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全心投入,尽职尽责。对本职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高度负责、尽心竭力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样。争取工作出好成绩、出高效益。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碌碌无为。

3、把每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三个工人在工作。这时,有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甲工人回答:“我在砌砖。”乙工人回答:“我在盖房子。”丙工人则充满激情地说:“我正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若干年后,甲还是一名工人,乙成了一名工头,丙则成了建筑师。对待工作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三人不同的理想和命运。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但工作态度有高低之别。把工作当做事业,即使都是“砌砖”,你也比别人做的更漂亮。

4、工作追求精益求精。世界旅馆大王康德拉.N.希尔顿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洗马桶。当时,他心灰意冷。可是一位前辈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亲自洗给他看。等到马桶洗干净了,她就从马桶里盛出了一杯水,当面一饮而尽。马桶擦到里面的水都能喝的程度,追求的就是“精益求精”。正是有了这样的榜样,才使得康德拉.N.希尔顿后来成了旅馆大王。

5、以服从组织的决定为天职。忠诚组织、服从决定,是落实好组织决策的前提。也只有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完成组织的目标任务。服从组织决定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对于组织的决定必须坚决服从。

6、培养创新思维,追求落实效果。机械落实,其后果不亚于不落实。只有创新,才能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才能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只有创新,才能情形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才能用时代的精神去荡涤我们头脑中与时代不合拍的旧观念旧思想,从而时代发展的步伐。

7、工作要求细节到位。细节到位,就是追求成功和完美。按照变标准做事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把工作做的完美无缺,就必须从细节下功夫,把工作到到极致,落实任务追求“零错误”。特别是对待安全工作,生命重泰山,不能有半点马虎和大意。注重细节,就能减少错误的概率,工作就可以防微杜渐,把事故消除在萌芽之中。每人都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不能马虎,不能心存侥幸,麻痹大意。

8、讲求工作的效率。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减少错误带来的成本损失和时间浪费,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好办法;还要做到,今日事必须今日毕,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是海尔集团实现成功控制和管理的精髓,也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价值观;每天的工作安排有科学的次序,先做重要和紧迫的,再是紧迫不重要的,最后是不重要也不紧迫的;还要养成“现在就做”的习惯;再就是工作的专心致志。

9、工作中不是找借口,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能一概回避,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而是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任何借口”应该成为一项原则,把时间和精力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上来。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做成事,按照联想集团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关键是努力做成事。工作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勇于承担,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用敏锐的眼光和超常的思维解决问题。

第7篇:抓好工作 关键在于落实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的部门和少数同志存在坐而论道,不愿在具体抓落实上下功夫的问题;有的抓工作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过程不重效果;有的把心思用在上级检查上,只求引起领导的注意,不管工作需要不需要。凡此种种都是不利于做好工作的。“抓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这对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全面促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抓好工作落实呢?

首先,抓好工作落实,要有创新精神。一是观念要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创新,工作创新就迈不开步子。在新的形势下,工作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要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必须更新观念。这样,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正确应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形成新认识,取得新成绩。二是要有力争创新的精神状态,就是要有一股实干精神。要完成工作任务,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三是工作方式要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任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对待具体工作,要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改造,科学地区分必要的形式与形式主义的界限。想问题,作决断,应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否符合本部门的实际,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地抓好工作落实。

其次,抓好工作落实,领导是关键。在抓工作落实的过程中, 1

各级领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工作落实的好与否,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领导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懂不懂政治、讲不讲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

领导决策要科学。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方法,也是各级领导作决策时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确立新观念,避免先入为主,以确保决策的科学与正确。领导要做落实的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指导抓好落实,又要从我做起,做落实的模范。抓落实,难免遇到困难或阻力,领导干部不能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动摇斗志,畏缩不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越是困难,越要以身示范,知难而上,不解决问题不撤手,不达目的不罢休。

领导的工作方法要得当。第一,全面领会上级精神,努力做好吃透“上情”与吃透“下情”相结合的文章。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第三,要善于解剖麻雀抓典型。第四,要做好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第五,要明确责任抓督查。

领导抓落实要持之以恒。抓落实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所以抓落实不能一劳永逸,要始终做到:上级强调与不强调一个样;检查评比与不检查评比一个样;抓硬件建设与抓软作建设一个样。只要坚持经常抓、反复抓,舍得下功夫,我们的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并能抓出成效。

第8篇:《关键在于落实》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关键在于落实——做最好的执行者》一书后,我对“落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抓落实,就是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从大的方面说是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从我个人的角度就是确保宿迁东方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按时完成开发区领导交办的任务和考核目标。

抓落实,就是把公司决策变为行动,不说空话,不走过场,埋头苦干,发扬三种精神,即发扬杨树精神、发扬小老虎精神、发扬钉子精神,把所有的好的决策和文件精神落实到实处。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那就是一个空想。

在落实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多是决策得不到落实的绊脚石。面对矛盾和问题,领导要敢抓落实、要善抓落实。我们的任务和职责就是把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掉,让好的决策顺利得到落实和实施。

抓落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样既能了解基层的一些好的做法,又能了解问题出在哪里。

抓工作还要抓的很具体,实践证明,一项活动,具体了就能深入,深入了就能得到落实。如果有一般要求而无具体

办法,活动既不能扎实推进,也不能深入持久,更难以取得成效。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就要抓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切入,一个一个解决,把原则规定细化为具体措施,把共性要求分解为具体办法,不能笼统。

工作要抓起来,我们就是扑下去,深入具体和实际,搞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真诚地融入到干部职工中,真心地倾听干部职工的心里话,接纳干部职工的意见,在实际工作中,要破解难题,增强执行力,任何一项事业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达到目标。工作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干事业就要有点精神,有些事情我们认准的,就是困难再大也要顶着做、拧着干,也就要有“小老虎精神”。

第9篇:《关键在于落实》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一线的员工,通过学习《关键在于落实》这篇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内容的涵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落实重于一切

落实就是把施工蓝图变成大楼的努力,是对计划、目标、规定一丝不苟地贯彻,是对承诺的义务不折不扣的兑现,是对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

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需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假如我们没有落实的观念,不认真落实,不狠抓落实,不真正落实,那么任何缜密的计划、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确的决策、任何严格的制度,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没有落实的观念,不认真落实,不狠抓落实,不真正落实,那么,企业没有未来,企业的员工更没有未来。

落实是决策的落脚点。落实出竞争力,落实出生产力,落实出战斗力。

二、做好落实,重在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打造高效落实的组织,首先要统一员工的思想意识,将组织成员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上来;统一到企业荣辱共存的观念上来。落实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观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时,企业就会形成落实的文化氛围。

任何制度、措施、政策,都会得到有效的落实,企业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做好落实,质在流程。

企业加强落实,就必须重视流程的作用。如果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可行的流程,落实工作就无法到位。科学的工作流程,明确了企业自上而下的职责,使每个员工都明白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从而节约了管理成本。

工业生产,安全为先,任何的小失误都会酿成大错,因此作为一线员工更要增强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狠抓落实,安全生产!!!

上一篇:销售部管理制度与职责下一篇:优秀老师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