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引导与媒体应对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舆情引导与媒体应对

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 要:自媒体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便利,但同时也让高职院校面临新的舆情危机。为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本文聯系实际,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状况,就院校应如何利用自媒体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提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9447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高职学生已成为自媒体平台的重要用户。使用自媒体虽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先进的思想意识,但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高职学生理性认知不足、思想不够成熟,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有别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1]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想活动相对比较自由,很容易受到网络虚假信息以及负面言论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为此,自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校园舆情的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本文联系实际,就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一、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现状

(一)对舆情引导不重视

当前,有部分高职院校仍不够重视舆情引导工作,如仅将网络舆情当作危机公关看待等。在意识上缺乏重视的情况下,校园舆情引导工作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与社会信息之间的空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始通过网络、自媒体来进行校园的宣传、展示等,这更淡化了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危机感,导致一些在校园内传播的负面舆论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校园舆情得不到有效引导。另外,还有部分学校在舆情爆发时,没有树立积极应对的态度,不及时利用自媒体等途径来增加正面报道,公布对该事件的处置措施以及相关情况等,而是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与做法,如置之不理或简单引导,企图让时间成为解药。这样的做法加重了事态的严重程度,让学校的名誉、形象等严重受损。[3]

(二)缺乏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更加多元多样化,负面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泛,影响力也更大。要想最大限度降低负面信息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就必须利用健全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与技术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提前分析、预测与预防。但实际上,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未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没有根据自媒体的特征来提升校园的舆情制约与应对能力,最终导致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在校园内泛滥,使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舆情监测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舆情监测技术落后,以人工检索、筛选为主,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也难以保证舆情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时效性。二是舆情监测与引导程序烦琐固化,如需经过层层上报,容易错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三是缺乏专业的监测、处理人员,更使得一些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校园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并未设立一个专门负责舆情引导与管理的部门,这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哪个部门有问题,哪个部门出面解决的舆情引导模式。例如,当校园网络平台上出现了有关教学管理的疑问或矛盾信息时,教务处便出面解释并对场面进行控制。这一舆情引导模式的缺点是,校园内各教育管理部门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学校的舆情应对策略不统一,反而加重了学生的疑问。同时,缺乏主管部门,也就缺乏统筹规划,经常是一些负面信息爆发出来,并对学校、学生造成一定影响时,学校才着手解决与引导,难以抓住利于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舆情引导工作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四)舆情处理方法不科学

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必须由校园内的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应对,以便对舆情及时作出监测与回应。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各部门之间连接不紧密,又缺乏科学有效的舆情监测与引导方法,最终导致舆情影响不断扩大。例如,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舆情监测与引导流程为:搜集舆情信息、进行舆情研判、将舆情上报、上级领导审批后进行舆情处理。这样的舆情处理流程与处理方法烦琐复杂、缺乏时效性,容易造成信息的延误,容易使舆情研判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最终爆发舆情危机。

二、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引导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在舆情引导与处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媒体平台的网络舆情监测方法更加成熟。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抓住自媒体平台的这一变化,并结合院校内部实际情况来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实现对一些问题的有效监控与预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高职院校要能灵活运用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来搜集、整理、分析、辨识来自自媒体平台的各类信息,将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在分析与处理的过程中,要对一些虚假信息作出及时的澄清与遏制,以防虚假信息肆意传播。另外,机制的建立与运作不仅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还要有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支撑。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支善于交流、熟悉自媒体运作,并能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正面信息、澄清虚假信息的舆情引导队伍,从而保证校园舆情引导与处理工作顺利开展。除对校园虚假信息进行监测与处理外,高职院校还需做好舆情反馈工作,当一些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被传播后,院校要及时作出回应。当舆情危机爆发后,校方要及时提供反向搜索信息,表现出校方勇于承担的一面,避免谣言滋生,并且在引导与处理舆情的过程中要虚心接受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二)重视热点事件,维护学生的权益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观察后发现,大部分高職学生对师生权益、学校管理以及教育腐败等问题关注较多。这从侧面表明学生比较注重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必须将维护与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校园舆情的有效应对与管控。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关注以上事件的传播,了解学生对以上事件的看法,对如何扭转形势、建设正确的舆论阵地树立起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与方向。二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沟通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与学生线上线下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并为学生作出合理解答。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建立起网络化的校园沟通平台,如校园公众号、校园贴吧等,学校通过网络向学生宣传院校相关政策信息、校园管理信息,以提升校内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学校与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在校园内树立起良好的舆论风向。

(三)监控重点载体,加强网络建设

在自媒体背景下,许多高职学生喜欢或习惯运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来与外界、与他人沟通交流。部分学生还喜欢自制小视频或通过直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讲述自己的价值观念或向外展示自己的个性等。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能产生消极作用。科学合理地运用自媒体能增进学生对世界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思想更加成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一些生活技能。但自媒体用户发布的信息也并不总是正确的,一些网络用户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敏感事件信息,宣传一些负面言论与思想,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对一些自媒体用户或是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敏感事件信息进行监测管控,一旦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遏制与拦截,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强化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培育优秀的网络文化品牌,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宣扬正确的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当前时代下,各类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思想观念日益多元。高职院校要能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宣扬先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利用自媒体广泛宣传校园以及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舆论风气,从而给学生好的熏陶与感染,并帮助高职学生认清是非黑白,提高他们识别、抵御不良思想与负面信息的能力,使高职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思想价值形态。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高度重视舆情引导与处理工作。面对虚假信息的传播,学校要能在第一时间为学生作出解释,让学生了解事件真相,有效防止事态恶化。高职院校要巩固正面舆论阵地,并能灵活运用自媒体掌握舆论引导权,要能对舆情发展态势予以有效控制,有效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最大限度降低舆情危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影响。

(五)做好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一些高职学生容易受到负面、虚假信息影响的原因在于:学生认知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较低,且心智尚不成熟,因而容易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严格管控自媒体平台,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提升学生抵抗、分辨不良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学校要以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宣传一些安全上网的知识;利用主题班会来加深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以及自媒体优缺点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要在日常各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让学生能树立起正确的认知,自觉规范自身言行,做到安全使用自媒体、文明使用自媒体。例如,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普及一些网络法律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是法律不允许的,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规范上网意识,让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并且确保自己不主动制造、编造与传播不良以及虚假信息,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高职院校的舆情引导与处理工作也更难以开展。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高职院校首先应端正思想,认识到舆情引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舆情监测与预防机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宣扬正确的思想,从各个方面有效预防与处理舆情危机,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沈军.把握特点正确引导 努力抓好新生思想教育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4):43-44.

[2] 刘益青.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策略研究[J].河北农机,2018(10):37-38.

[3] 王梅,季宁,高飞.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及引导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2018(14):241.

作者简介:陈蕾(1986—),女,吉林梨树人,硕士研究生,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作者:陈蕾

第2篇: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快速,改变了既有信息传播格局,极大地拓展受众的话语权,加剧了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包括校园安全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然而,当前高校领导干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能力仍十分薄弱,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提高他们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引导

一、新媒体時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现状

(一)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以新媒体为媒介,对自己关注的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和传播带有个人态度和情绪倾向的各种意见,主要通过微信、微博、腾讯QQ、论坛等渠道形成大规模传播和带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场。其特征如下。

1.发展快范围广。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兴起提高了高校互联网的普及率,信息传播因为有了各种移动终端变得更加便利。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涵盖的范围较广,一方面主要有国内外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校园突发事件舆情以及关乎高校自身形象、声誉的舆情;另一方面则是高校网络舆情借助网络平台兼具开放性和发散性,影响范围日益广泛。[1]

2.易隐匿难操控。互联网舆论传播的隐匿性源于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特征,高校大学生因为这种隐匿性卸下思想包袱,无所顾忌的宣泄他们相对真实的态度和负面情绪,甚至发布诋毁学校的言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会让学生网民们畅所欲言,加之大学生是典型的同质性强的群体,各种社交圈的集合也使得舆情数量难以操控。

3.难以预见性与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极具星火燎原之势,校内外热点事件短时间内就能迅速传播开来, 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高校学生由于阅历较少年轻气盛,容易受一些刻意而为之的偏激情绪的煽动,加速网络舆情的生成,使网络舆情变得难以预估。他们是新媒体普及率极高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此群体文化层次较高,他们具有明显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一件不起眼的小新闻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成为绑架民意、煽动民愤的网络暴力事件。

(二)现状

网络舆情的引导意识对预防和监控高校网络舆情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领导管理层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存在引导思维严重滞后、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应急准备严重不足、干预机制相当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舆情需求的冲突。

1.行政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从近几年我校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领导层对大学生主动的沟通意愿予以漠视。传统的面对面座谈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直接促使学生在产生负面情绪时选择向网络宣泄自己有失偏颇的意见,引发网络舆情。舆情发生后,由于领导干部缺乏对新兴媒体的信息接收,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极少,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观念也仍然停留在传统行政强硬化管理的观念上,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和负面消息采取简单粗暴的网络封堵、删除发帖或直接对信息发布者进行严厉说教处罚等被动让学生服从的方式,直接激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应急责任归属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和表达的时效性因为新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的运用得以越来越强,突发性事件通过各大平台得以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据诸多研究证明,热点事件“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数可达到高潮,36小时之内必然形成一次大高潮”[2]高校在第一时间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态势是处理网络舆情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仍相互推诿,高校领导将问题交给宣传部、学生处等,专门的处理人员严重缺失、也缺乏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构,甚至在网络舆情突发时刻采取一味封堵的保守方式,只会加剧网络舆情传播。

3.监控引导机制不完善

对网络舆情安全监控的软硬件投入低、引导机制不健全,这是目前各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学校仅依靠网络管理员人工检测,没有专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来配合监控处理,故不能及时筛选或删除一些低俗、反动、色情或偏激的言论和信息。除此之外绝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大多依靠各院系的辅导员和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机制。高校领导干部的此种管理方式往往错过监控和引导舆情的最佳时机,最终引发大范围网络舆情危机。

二、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一)整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自动监测资源力量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在校大学生及高校领导管理干部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部门监测网络舆情,也侧面反映出领导干部对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认识水平较低。高校管理层应采取电脑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和工作人员分析结合使用来完成校园网络监测工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目前采取的技术主要有元搜索、爬虫、分词、本体和文本挖掘技术等。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任务与需求自行设定关键词,主要包括监测校园内外的负面信息,诸如食堂卫生安全、恶意谣言、打架斗殴、罢课罢餐、诈骗行为、传教活动等对学校和学生具危害性的各类不良信息,并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方式对各大平台发出的网络信息进行密切监控,以便于及时发现舆情焦点或不实信息及时处置,最终达到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环境的目标。

(二)成立专业化网络政工队伍与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高校党委领导成员应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由他们牵头学校其余的相关部门成立一支由相关部门组织熟悉学生管理工作、以班级辅导员、学干部为主的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网络政工队伍,这支队伍主要职责在于监测网络舆情信息,一旦在各大网络平台发现不实言论应及时发表相应公开言论,对校园舆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并定期由专人负责对各种网络舆情进行归纳整理,提供最终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供领导干部定期审阅。对于不利于校园形象的负面、虚假舆情需及时上报,务必对校园网络用户实行实名制登记,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同时引进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3]高校领导干部的“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强,高校能够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体系,除了来自于上级的强制性要求,更多的是经历过突发事件或舆情事件后才有意识地去建立一个体系来进行应对,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加快事件的解决。反之,如果没有经历过类似事件以积累经验,高校领导一般也不会把建设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放在发展计划之中,故当务之急需成立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机构。[4]管理机构的主体成员应由校党委领导担任,学校团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配合相关实施工作同时高校应专门成立一个针对舆论监控领导小组或战略决策班子,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各大网络平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做好学校危机公关,维护校方良好形象,方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舆论危机。

三、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引导干预机制

舆情引导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如何在校园内外构建起一个卓有成效的引导干预机制。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群体。因此领导干部做好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应首先根据大学生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关注点加强其网络文明和道德教育,正确有效的引导大学生传播健康良好的信息,自觉抵制抑或不去传播有悖道德准则的不实和危害信息。其次要主动寻找并再学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构建学校和谐的主流文化氛围,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和敏感需求,尽量使用正面且委婉的方式,遵循不伤害原则。此举有助于将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预防出现恶性循环的连锁效应。[5]高校管理干部对于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应采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开通政务微博和设置咨询渠道,若仅仅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引导的效果差强人意。

(二)积极拓展对话渠道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都与以前大不相同,故高校领导干部应在管理时充分要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诉求,积极拓展和丰富对话渠道,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争取在发网络舆情时可以快速且有效的回应学生多方面多方面的情感诉求。这才是高校解决问题的关键。领导干部们和学生之间要争取建立平等互信的对话关系,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话语权和隐私权,在出现校园危机公关时可以积极寻求容纳多样化需求和化解不同矛盾的方法。“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直接流向一般大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 ”。[6]故學校管理者们应注意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思想言论影响着一般大众的态度,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三)加强舆情危机预警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诸多微媒体和自媒体,和以往传统媒体占据主要传播平台的微媒体信息情况大有不同,这些新型交流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极易快速引发大规模负面情绪散播、信息在短时间内会快速发酵,迅速酿成不可控的舆情危机。因此高校要全力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舆论平台实施地毯式监测,一旦发现负面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高校舆情监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制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评估舆情现有趋势,不能错过舆情预警和干预的最佳时机。及时收集来自各大信息传播平台的相关信息源作归纳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升舆情危机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力度。

四、结 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新特征决定了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工作的特殊性和难度性。网络舆情关乎高校健康、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建设,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探索,降低网络舆情事件向恶性事件转变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周岚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 李昌祖,周杰.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5).

[3] 冼季夏,顾慕娴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报,2009(3).

[4] 廖琪,田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视听,2017(3).

[5] 卢晨昊.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才智,2015(6).

[6] 李冰.公共管理语境下网络舆情的时代特征[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潘慧慧

第3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研究

【摘 要】自媒体从应用推广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内的舆论格局,也使得各高校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面临着很大挑战。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主动分析自媒体视域下学生网络舆情的特质,并研究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有效进行舆情引导与处置。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

一、自媒体的界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传播媒介兴盛起来,这就是“自媒体”(We media),又称“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2003年7月由美國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发布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进行了界定,即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在自媒体环境下,社会大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论坛等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因此,自媒体具有三个特质:(1)多元性。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于社会各界,具有平民化、普泛化等特点;(2)开放性。自媒体门槛低、易操作。依赖于信息技术与数字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受众可以即时性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时效性得到很大提升;(3)互动性。借助网络平台,信息发布者皆可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

此外,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自媒体还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1)载体范围不断扩大。借助各类社交网络平台,自媒体充分发挥了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个性化订阅和关注的一站式便捷性等特性,让人人都能够成为自媒体,不仅可以被自己周围的人所关注,而且可以让细分领域的且有共同兴趣的人关注。因此,这种网络化的媒介格局具有更大的延展性。(2)移动终端使用占主导地位。随着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各种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只要有移动网络覆盖,便可以上网使用自媒体,可以实时编辑上传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使得信息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近年来,GPS定位功能可以附加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界定

所谓网络舆情,一般是指由于网络传播的各种事件的刺激,受众所产生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等倾向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即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内的具体反映,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公共网络平台,对其所关心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等的集合。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调研

(一)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结合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本文将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归结为以下四点:第一,舆情主体为高校学生;第二,舆情客体分为以下三类:偶发与突发事件的激化,国内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触发,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政策或新闻;第三,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公众平台,例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第四,舆情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二)问卷调查设计与发放

1、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以高校在校生的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大学生舆情主体特质、舆情客体特质、舆情载体特质等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开展相关调查。问卷涵盖四个部分,涉及单选、多选、不定项选择、问答等题型。第一部分是舆情主体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等;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对舆情客体的关注情况,具体包括:关注什么类型的社会热点、高校热点等;第三部分是网络舆情载体,主要是指高校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载体工具,日常使用自媒体情况等;第四部分是舆情主体行为特点,主要是指大学生受网络言论的影响、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情况,以及对网上热点事件的参与程度等。

2、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在2017年5月—12月对河南大学在校生网络舆情特点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选取了该校的历史文化学院、艺术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等八个学院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覆盖了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涵盖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1.个人信息情况

在本次抽样群体中,女生占比69.60%,男生占比30.10%,经分析,基本上符合学校的男女生比例。在年级分布中,大一占比24.70%,大二占比30.60%,大三占比24.20%,大四占比21.50%,基本上兼顾了年级分布的均衡性。因为本次调研的高校是一所综合性院校,拥有文、理、工、医、农等学科门类,因此本次抽样结果是:文科占比75.20%,理科占比5.40%,工科占比5.40%,医科占比5.60%,农科占比5.40%,确保了抽样调查的代表性、普遍性。从抽样结果可以看出,使用自媒体基本上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91.40%的比例,数量庞大。51.10%的学生每天使用自媒体时间在1-2小时左右,25.80%的学生使用时间长达3-4小时,使用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仅占25.10%。

2、舆情客体特点

(1)关注信息类型。在大学生关注的信息类型中,关注度最高的事件是热点事件类(68.8%)、意识形态类(18.8%)。可见,当前高校在校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身处校园,但心系国家、心系社会。对于高校来说,要多注意学生对热点事件类的态度及看法。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产生舆情。

(2)关注高校热点类事件。在涉及高校的相关事件中,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是学术教育(18.8%)、学生诉求类(12.9%)、招生就业类(11.3%)。由此可见,学生更多会关注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事件。因此,国家和高校要完善制度保障,重视保护学生权益,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3、舆情载体特点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网络载体工具依次是:即时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社交网络、门户网站、其他。可以看出:(1)学生更倾向于访问非官方网站。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控,高校要关注涉及事件的网络载体发布的信息;(2)即时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等已經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网络交流工具。因此,使用上述自媒体的高频时间段可能也是网络舆情产生与扩散的爆发期,是高校开展舆情监控的重要时段,也是高校进行舆论引导的有效时机。

4、舆情主体特点

对于自媒体网络舆情,高校学生的了解程度:

当自媒体上受众针对某一事件引起轰动时,参与情况:

自媒体上的舆论影响程度:

自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是否了解学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你觉得现今的网络自媒体舆情状态如何:

对当下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状况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相关研究报告,本研究将学生网络主体角色分为三种:意见领袖、网络搬运工、潜水员。容易受网络言论影响的学生可能是:意见领袖或网络搬运工,不容易受网络言论影响的学生可能是:潜水员。

四、结论与建议

(一)关注重点事件,保障学生权益

据研究,高校在校生主要对高校管理类、师生权益类、教育腐败类等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件较为敏感。因此,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高度关注以上几类事件的传播情况;二是着力加强网络沟通平台建设,提高校内信息透明度;三是加强线下交流,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予以及时反馈,并妥善处理。

(二)监控重点载体,加强网络建设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又进行了个案访谈,从中发现,开放度、自由度较高的微博微信、社交网络、门户网站等通常成为思想交流和情绪表达的平台。因此,要做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一是要建立与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重点监测以上自媒体发布的信息,特别是敏感事件信息;二是要强化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培育优秀网络文化品牌,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三)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工作联动

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应对自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不定项选择):

以下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不定项选择):

从以上两个图表可以看出,突破当前困境,注重顶层设计,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工作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开展,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组,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学校二级单位要对本单位存在的各种隐患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力争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舆情监测体系,最终形成人人关注网络、人人参与舆情引导的格局。

(四)引导舆论环境,培育正确价值观

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主动同时重点掌控与引导意见领袖、网络搬运工的言论,促使他们正面影响舆情走势,最终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五)完善制度机制,筑牢舆情阵地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效加强自媒体网络舆情(不定项选择)的途径有:

由图表可见,高校应对与处置网络舆情,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建立与完善舆情监测分析机制,重点监测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舆情信息,筛选、甄别与区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掌握舆情出现的苗头和原因;二是建立与完善舆情干预引导,建立一支网络舆情引导骨干队伍,通过正面干预、技术处置等方式有效引导舆论走向;三是建立与完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成立突发舆情处理指挥机构,形成快速响应、部门联动、集中资源的机制体系,对舆情事件进行正面引导、有效化解。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出现,给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与处置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以河南大学在校学生为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对高校提升应对与处置网络舆情,营造和谐稳定校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2]潘冬梅.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理论观察,2012(05).

[3]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网络舆情分析——理论、技术与应对策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4]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J].新闻与写作,2014(07).

[5]沈菲.高校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的现状剖析与制度重构[J].传媒与教育,2015(01).

[6]吴薇.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宣传部)

责编:周蕾

作者:赵雪

第4篇: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正确理解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但有时又会产生矛盾。政府工作需要通过媒体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媒体也对政府部门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欢迎。同时,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力量,有对政府部门实施监督的义务。面对媒体有失客观的负面报道时,有些政府部门无疑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其实,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只要从大局出发,把握住了相互需求,相互体谅,努力实现双赢,很多方面会取得一致。如果我们只考虑自身需要,不考虑媒体和群众需要,强硬要求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不准发布不利消息,不仅会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反感,也违背了政府执政的基本原则。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 常态工作中的媒体应对。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提供政府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见面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政府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发布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发布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坦诚表明官方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恳谈会、听证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

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对内强化自身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媒体应对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应急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定期联系制度,使政府与媒体之间形成“宣传策划—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闻资源,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发布平台,统一口径,统一新闻源,进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强干部培训,把“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如何面对媒体”作为日常教育内容,加强与媒体记者的互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把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来抓,建立完善选人、培训、管理、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为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5篇: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文/伍晓阳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当前,随着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和信息发布变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网络媒体,凭借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使其极易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干群沟通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舆论导向偏离,也可能混淆是非,误导群众,损坏公务员队伍形象,影响政府工作。能否正确运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引导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发展全局。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社会舆论应对不力而导致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在解析这两起群体性事件时,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部门在舆论处臵上犯了两个相反的错误:一是有关部门处理过慢。“瓮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时回应群众越来越激烈的请求,使矛盾越来越激化,直接导致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后来才由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二是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时过快、过于草率。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也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干群对立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少数问题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缓解干群关系,但是此类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区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工作相对滞后。在舆论引导形式上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些类似公文的消息,群众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组织策划上,缺乏系统的宣传策划,宣传力量时强时弱;在时效上,断断续续,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宣传舆论攻势,从而导致了政府舆论宣传工作受众面小、传播范围窄,有“王婆卖瓜”之嫌,甚至受到群众的抵触和反感,宣传效果事倍功半。客观说,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迅捷多变的舆论监督的需要。

二、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面对新形势,舆论引导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媒体没有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发展趋势,观念陈旧,导致舆论导向偏差。当前,还存在一种观念:一提宣传首先想到的就是“夸”。个别领导认为宣传就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轻视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对媒体报道不能冷静对待,只能见好的,不能见坏的,见了正面报道就洋洋得意,见了负面报道就暴跳如雷,不是扪心自问自身行为中的不妥之处,而是指责媒体报道不实,给人以权压人的感觉,在公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单位和领导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仍停留在吃吃喝喝勾兑关系上面,不知道换位思考,不考虑媒体的生存规律和运作方式,未能策划出满足媒体需要,又对政府部门、人民群众有利的多赢的宣传舆论方案。一些宣传干部缺乏媒体应对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需求臵若罔闻,新闻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普遍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技巧,忽略了媒体自身才是控制新闻的主角,往往有自吹自擂的味道,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与媒体沟通存在误区。“防火、防盗、防记者”,部分领导害怕承担责任,抱有说错还不如不说的想法,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捂”、“遮”,封堵消息,或者以势压人,以权堵口。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公务员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没有得到传播,造成了政府形象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媒体没有得到客观、真实的信息资源,被迫捕风捉影,被谣言和猜测左右,个别案例被歪曲、炒作,有损于政府形象。

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当前媒体的发展。由于工作中没有针对性地制定媒体应急的工作规范,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没有把新闻舆论引导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缺乏基本的新闻敏感性。面对媒体反应迟缓,该说的不说,丧失话语主动权;或者是不该说的乱说,口无遮拦,在没有调查清楚情况前,没有向领导汇报的情况下,私自接受媒体的采访。同时,发生突发事件后,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主动介入,没有在第一时间介入,对问题处理的立场和态度不能及时表明;或者滥用职权,封杀当地媒体,结果让外地甚至境外媒体曝光,失去了抢占舆论高地的最佳时间,也错过了澄清事实、扭转形象的时机,在社会舆论上显得被动、尴尬。

正确理解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但有 时又会产生矛盾。政府工作需要通过媒体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媒体也对政府部门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欢迎。同时,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力量,有对政府部 门实施监督的义务。面对媒体有失客观的负面报道时,有些政府部门无疑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其实,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只要从大局出发,把握住 了相互需求,相互体谅,努力实现双赢,很多方面会取得一致。如果我们只考虑自身需要,不考虑媒体和群众需要,强硬要求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不准发布不利 消息,不仅会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反感,也违背了政府执政的基本原则。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 会舆论的主动权。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 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

常态工作中的媒 体应对。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 提供政府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见面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 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 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政府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突发事件状 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发布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 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发布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 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坦诚表明官方的立场态度、处臵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 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恳谈会、听证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 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对内强化自身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媒 体应对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应急 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定期联系制度,使政府与媒体之间形成“宣传策划—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良好形 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闻资源,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发布平台,统一口径,统一新闻源,进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强干部培训,把“如何处臵群体性事件、如何面对媒 体”作为日常教育内容,加强与媒体记者的互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把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来抓,建立完善选人、培训、管理、 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为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6篇: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的成熟使得舆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已经有目共睹,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就成了当务之急。应将工作的中心围绕着“提升处臵能力、迅速化解危机、树立良好形象”这一目标,全面建立完善网络舆情汇集预警、监测应对、反馈沟通三大机制,全力推进网络舆情工作。

一、 网络舆情现状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已增至38.3%。其中手机网民达3.56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博客用户达3.18亿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2.1%;微博客用户数近2.5亿人,比2010年暴涨近300%,成为引爆舆论的最重要平台。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市约有网民近百万人。这些网民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正在读书的中学生。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学生上网冲浪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时尚潮流的东西喜欢先试为快。对于手机上网浏览或收发电子邮件等新鲜事物,他们并不陌生。但少年人无忧贪玩的本性使他们的网上活动还主要集中在聊天和玩游戏上。

(二)是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世界遨游,他们从网上获取信息,包括看新闻、使用搜索引擎、下载软件,与朋友交流。

(三)是已经工作有较高收入的网民。这一族群的网民大多是高学历或高收入的事业有成者,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8%,他们的平均年龄约32岁,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精英分子,网络早已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网上浏览新闻、使用搜索引擎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比例都高达70%以上,而其他娱乐类活动如聊天、玩游戏的频率则明显偏低。

(四)是已经工作但学历和收入都较低的网民。年龄在16到25岁者。这类网民在服务行业工作的比例占到1/3,但是他们年轻、有激情、也爱玩,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发短信这些时尚且娱乐性很强的活动使他们长时间地沉迷于网上。

(五)是学历不低、收入中等,多集中在机关、较大企业和科教文卫系统工作的网民。这类网民平均年龄33岁。他们有较为紧张的工作,上网也与工作有较紧密的联系。上网阅读新闻、发电子邮件、聊天为多,也多有登录博客、论坛、上网发帖,阐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类网民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总之,这五类网民都体现出以下特点:①总体来说,年轻人占绝大部分;②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参差不齐;③记性好,想象力、创造力丰富;④部分网民喜欢跟风,人云亦云;⑤少部分网民思想偏激,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情绪。⑥对热点事件的参与性比较强。

针对这种形势,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积极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也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做好舆情工作的现实意义

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提高网络管控能力以及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能使我们更加准确、更加及时、更加全面地掌握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动态,了解民心所向、基层所需、群众所想,进而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和重要的决策依据。

如:2011年3月,南京地铁建设砍迁梧桐一事引起了南京市民的集体忧思,包括黄健翔、孟非在内的南京市民或曾在南京生活过的外地名人,或利用微博号召,或为梧桐树绑上绿丝带,发起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拯救南京梧桐树”运动,媒体新闻又将此事扩大化至全国性关注。针对此事,南京市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民意沟通,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网民对此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

在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民众和政府取得了双赢。在“麦克风时代”能够把握舆论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 “梧桐让路”事件中南京市政府正是尊重了这一媒体规律。南京市政府利用

3 媒体、善用媒体、充分听取民意做到了信息沟通的顺畅和政策执行的民意支持,是一个完美的双赢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做好舆情工作的现实意义重大,只有及时的把握网络信息舆情,充分听取民意,积极引导,才能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和认可,使事态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机制,为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工作机制,有利于驾驭信息网络和掌握舆论主导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1、建立快速发现舆情的机制。一是主动发现重要舆情苗头。在互联网上,尽管各类论坛、各种跟帖等浩如烟海,但网民的从众心理很强,只要我们的管理人员认真负责,紧紧跟随诸如中央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论坛和天涯、凯迪等社区论坛,就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苗头。同时,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熟练使用各种搜索工具,开发和使用专门的搜索软件,通过各种敏感词收集舆情信息。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平台,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收集舆情。网络管理部门在管理辖区网站的同时,应该寓管理于服务,主动协调主要网站,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主动了解民情民意,并利用这些平台,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满足网民的诉求愿望。

2、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一是快速判断并果断决策。对于那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禁止的违反宪法确定

4 的基本原则等非法信息,一线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网管员进行删除,将不良信息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在调查核实的同时,及时报告,并立即启动相关预案,使问题得到果断处臵。二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信息,让网民了解事情真相,网民就不会胡乱猜疑。因此,最好的舆论引导,就是及时发布权威的真实信息。三是及时进行舆论引导。网络评论员在了解舆情的同时,采取跟帖、评论等方式,对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和观点进行正面引导。一旦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应该根据网络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采取各种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采取各种形式,对形成舆论的基本事实、对网民的各种评论进行评论和反评论。

第7篇:关于正确应对和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提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势力已日渐影响着中国社情民意走向。如何正确应对网络热点,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起突发事件通过媒体的迅速传播,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也使得中国网络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发帖,也让网络成为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网络舆情的无政府主义,主要表现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借机散布谣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些网上言论缺乏理性,较情绪化,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口无遮拦,为所欲为,恶意谩骂和攻击政府部门,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舆情的焦点容易被无端放大,形成网络舆论暴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言论者的社会责任弱化,网络舆情的这种无政府主义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由网络舆论的无政府主义发展到行为的无政府主义,即包围、冲击政府机构,大规模请愿,阻断交通,阻挠执法,甚至一些暴力事件等。如发生在我市的局长打人事件无疑是2009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之一。事件一经在网络披露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引起网民的积极关注和纷纷热议,并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将本来一件极其普通的个人纠纷演变为一场巨大的政治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并且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较大程度地改变着事件发展走向和最终处理结果。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防范我区再次出现类似事件,我们应该研判网络舆情,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化负面影响为正面形象,是我区有关部门需要事先筹划的。笔者认为,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舆情引导机构。相关部门起草《XX区网络评论工作管理办法》报区人大通过,设立机构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所选网络舆情引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最起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了解国家政策和区委、区政府工作方针,熟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走向和动态;三是掌握基本网络语言,了解民情;四是基本的应对突发案(事)件舆论的能力。

2、建立舆情分析研判系统。往往是先有事件发生,后有舆情出现,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采取向我区党政有关部门和领导随时联系、每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3、建立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网络舆情网评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我市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实时巡查,对涉及我区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即按照流程上报,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4、建立舆情应急预警系统。根据事态划分等级,确立预警系统,建立相应应急预警机制。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

5、建立舆情应急合作系统。加强与互联网管理部门、各级宣传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6、建立舆情应急责任追究系统。明确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处置的责任,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建立舆情负面应对系统。加大网络宣传的策划力度,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强化我区政府工作正面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工作亮点,努力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有效应对各种舆情信息,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要抢占先机,快速、准确、透明的发布相关信息,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8、建立网络舆情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定性、设置议题、助推、放大、评价的连续过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引导舆论首先要了解舆论,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发布舆论的主体在想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定性、设置议题、助推、放大、评价的连续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事前有研究、策划,事中有控制、助推,事后有评价、总结。

9、建立网络舆情形象运作机制。可以运用网络舆情引导树立我区受表彰的先进典型形象,包括我区政府内的优秀工作人员、我区企业里的劳动模范、十佳青年等正面形象,即树立了典型,助推干群关系和谐建设,也提升了我区的形象。

10、建立舆情工作激励机制。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一批热爱并熟悉网络技术的人员去操作运用,就其工作质量好坏而言,势必需要一种工作管理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标准,严格考核办法;并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量化、细化,进行考核,增强工作评估的科学性;而且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对工作效果明显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充分调动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1、充分利用各个事件,如中国浴城,在过程中推介本市,使之负为正。

第8篇:中外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比较初探

考察了辽宁省高校及美国华盛顿州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引导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中美两国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上的差异,并尝试探索我省高校面对自媒体舆情的路径与对策。

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辽宁高校美国高校高校自媒体舆情主要指大学生针对学校、社会或国家等发生的热点问题,借助于自媒体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观点,并在校园范围内形成师生认知、情感、态度的群体性舆论集合。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对各类事件在自媒体上进行发表意见、交相呼应,并不断扩散转发。正是这样的自媒体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大学生群体广泛的交流、碰撞、融合,高校自媒体舆情得以实现由单独的个体意见向多数人的集体意识的转化。

一、辽宁省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的引导现状

1.开展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搭建与完善

目前,辽宁各高校基本上占领了学生自媒体平台的主要阵地,如微信、微博、博客等都有高校主流媒体的进驻。另外,各高校的思政教研室、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也根据所教授课程及当前的重大国内外事件及时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引导;各二级学院也根据本学院专业特点,在官方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自媒体育人队伍建设

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到《标准》中突出地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单独列出,要求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有效地掌控网络舆情、利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到职业化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对网络如何认识、如何把握、如何运用、应遵循什么样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大学生网络自媒体的正确引导,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媒体素养的建设。辅导员必须从“知”上下功夫,去了解当代大学生接触的自媒体平台和软件;在“学”上存积累,主动占领自媒体的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在“用”上有所突破,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自媒体的技术功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同时也开辟出教育管理的新渠道。

3.提高自媒体舆情监管与引导

目前,辽宁省各高校仅凭借发挥辅导员网络阵地的敏感性,时刻监督学生的网上动态来对省内大学生的自媒体进行关注和引导。同时,辽宁各高校也开辟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面向本校师生推送与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工作与网络问价建设有机结合。

二、美国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的引导现状

1.大学新生的自媒体社交准则

美国高校对校园中的自媒体舆情有着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美国各高校主要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社交网站准测”来参与自媒体舆情的管理。美国华盛顿州的大部分高校都针对学生或学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提出了使用准测,并对州内各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其管理原则主要为:第一,帮助学生和教师在在自媒体平台交流时保护好自己;第二,帮助教职员工及学生了解个社交媒体产品的特点,并鼓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并推进机构、组织的目标建设。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使学生第一时间明确该校自媒体平台使用的规则,让学生了解并遵守使用自媒体平台的权利和义务,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时,也完善了高校“线上线下”的规章制度系统,成为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

2.“先入为主”的媒体素养

在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使用自媒体的人员应该是监控、监管自媒体舆情最主要的依靠。尽管自媒体运营商对于在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特殊、敏感以及不雅之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自媒体信息的发布者需要对道德伦理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约束。美国高校的自媒体舆情管理起步较早,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对受教育者进行了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在学生心目中“媒介素养”就像“人品道德”一样有着先入为主的地位。每一个在自媒体发布信息和言论的大学生都需要对道德伦理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承诺,否则该用户发布的内容将被屏蔽,甚至该账号将被注销。

三、辽宁高校与美国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比较分析

1.“先堵后疏”与“先疏后堵”

中国高校的自媒体舆情管理开始时,舆情已经在需要被管控的阶段,换而言之就是到了迫不得已需要对舆情进行管理的阶段,这样对于事前的舆情管理就有了一定的滞后性。中国高校总是在舆情发展之后或是预测某种网络舆情即将发生是,应急性的采取一些网络监管与引导措施。而相对于中国,美国的自媒体舆情管理则更倾向于对于自媒体人的教育,不论是预先制定“自媒体社交网站准则和政策”,还是在大学新生的行为指导手册里,几乎都把“不要再社交媒体中发表你不会在其他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作为准则和要求。此外,美国高校制定的自媒体使用准则中还对自媒体人提出要求:如绝对不能冒充他人,不能公开他人隐私,禁止在自媒体上恐吓威胁他人,严禁发送骚扰垃圾信息和传播色情淫秽内容等。由此,先规范好自媒体人的行为,再面对自媒体舆情时则显得迎刃而解了。

2.中美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并不困难,但客观理智地辨别信息,不盲目冲动地传播虚假信息,不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评论煽动,就有赖于个人筛选过滤信息能力的高低了。

中国高校在对学生媒介教育方面稍显被动,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关于没有媒体素质养成的相关教育。学生没有获得主动辨别自媒体信息的虚实真假的能力,导致盲目转发,鲁莽评论。这使得在网络舆情发生时,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19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在小学生中开展了媒体教育,媒介教育的目的,可将受众由一个盲目的消费者训练成为一个成熟、主动和理智的消费者。学生将其概括为四个部分:(1)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2)媒介真实性辨别(学会辨别新闻、纪录片、喜剧以及媒介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异);(3)媒介基本论题分析(如角色定型等在媒介教育中常被讨论的基本问题)这使得美国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智的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并且形成自己的符合主流价值的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状态,如何使得大学生的自媒体言论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拍,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自媒?w的积极作用和资源优势,在教育主体、教育环节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使得高校自媒体舆情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常规事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2014.

[2]王显芳,牛小游,安利利.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提升――基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03):157-159.

[3]阴卫芝.美国五所高校社交媒体准则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02):57-59.

[4]张琦卉.高校自媒体舆情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3.

课题名称:沈阳医学院校级课题“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J2016004。

第9篇:简析司法机关应该如何强化新闻媒体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简析司法机关应该如何强化新闻媒体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技术、网络传媒、舆情导向为核心的革命性变化,舆情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日益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尤其随着近年来的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应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公众成为一个个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信息传播出现空前的快捷化。此时,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交织存在,为人们传播舆情、舆论热议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多样的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当下司法舆情事件成为媒体关注和“炒作”的热点事件,突发司法舆情事件由于其悬疑性和社会影响的广泛性,极易吸引公众的关注,成为新闻媒体的“卖点”,因此突发司法舆情事件极易发较为影响深远的舆情危机。

鉴于司法机关面临的社会舆情环境,如何强化司法机关的新闻媒体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提升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是当前司法机亟待改善的问题之一。目前,提高司法机关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要着力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完成各项司法安工作,善于利用和根据媒体需要及时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新闻舆情信息传播与采集工作,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当前应着重关注下列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到探讨和实践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舆情载体的多样化,网络舆情已经渗透到了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民只要通过博客、微播、论坛发布只言片语,就可以形成滚雪球式的复制传播。这一效应的出现也对各级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新的挑战。司法机关要增强把握时代脉搏、把握形势发展大局的能力,对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能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对整个网络环境及舆情环境要有全局把握,从而提升对舆情处置的认识。

第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讲究科学方法。司法机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社会受众影响巨大,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因此要以更高的要求重视并做好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工作。注意把握舆情态势,突出特色。司法机关的网站建设,要努力追求办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精心策划,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着力增强对媒体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三,要研究司法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工作新的空间,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公众通过网络了解新闻和舆情信息的趋势与日俱增,这就使得司法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土作进一步奋力的空间与重点。认真分析社会成员的舆情信息来源偏好及其从常规媒体的流失倾向,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所包含的、潜在的无形影响,高度

重视网络对社会舆论走向的影响,利用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语言对他们做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大典型宣传的力度、分量及密度分布,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政策解读、释疑解惑,从而树立和增强司法机关作为社会责任者的公信力,有效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第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还需要在司法机关内部建立健全舆情预警、分析、研讨、反馈机制或体系,并将其与社会评价体系相结合。司法机关领导班子、舆情工作者都值得花费精力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应对工作的成败得失,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有所心得、有所进步,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司法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能力。

自媒体时代舆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我们不掌控,不引导自媒体时代民心民意的走向,各级司法机关的工作就会遇到极大的难题。而对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我们不能简单的封堵,要认真研究如何强化新闻媒体舆情引导能力建设,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虚拟世界的民意表达,集中民意,体恤民情。i i 文章来源:

上一篇:心理学考研参考书下一篇:浅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