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食后急救护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总结住院精神病人出现危重病情的紧急处理方法,提高护士的紧急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本科室住院精神病人出现的病情危重时的紧急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抢救成功12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不断总结学习及持续改进,护士对住院的危重精神病人的紧急处理能力提高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噎食后急救护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噎食后急救护理论文 篇1: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5级66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33例,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模拟人教学工具进行学习,实验组学生采取标准化病人教学与模拟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分析两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士职业态度得分。结果:实验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士职业态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态度的积极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救护理技术》;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也称模拟病人,是一些经过培训,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病人或正常人[1]。针对每个学生,标准化病人都能表现出相对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特点,是临床能力评估方法中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标准化病人可分为3种,即简易SP、职业SP和电子SP。在校学生模仿患者进行实验教学、考核期间常使用简易SP,特点为缩短培训时间、节省人力资源等[2]。《急救护理技术》属于一门重要学科,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具备挽救危急重症患者的能力。为此,本文对我校学生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实施标准化病人教学,分析其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共计66名中职学生,随机选自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均为女性,以双盲法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33例,年龄17—19岁;实验组33例,年例为16—18岁。两组均知情同意,主动加入研究,并且符合学院伦理会提出的所有要求,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选择简易SP。(1)以我校护理专业2015级5名学生(成绩优秀、主动加入研究、理解能力健全等)为例,安排简易SP相关培训。(2)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编写简易SP《急救护理技术》实践手册,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详细介绍护理体检各个环节的具体过程与评分标准、评价护生做出急救措施的评分标准。(3)以近期临床急诊科接诊的病例为简易SP脚本的研究对象,按照简易SP培训要求依次列出学生需要了解的疾病症状、体征等。(4)加强5名简易SP培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急诊科常见疾病类型、体格检查项目等)、病情模拟(患者情绪、面部表情)、综合演示等,2学时/次,1次/周,连续学习5次。(5)两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以王伟民、来和平主编《急救护理技术》教材中的外伤止血、包扎术为主要内容,均为2学时。

对照组接受传统模拟人教学工具,加以操作示范、练习。

实验组采取SP教学与模拟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简易SP设置情景,即选取经过简易SP培训、接受能力强、性格特征与患者类似的学生模拟患者。首先,课前向简易SP成员、全体学生宣布并交代拟定本操作内容的临床常见问题难点;其次,教师演示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语言准备事宜,并向简易SP成员进行操作示范,待示教结束,指导其他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简易SP设置的情景展开练习;最后,待实践操作课程结束,两组均接受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得分等情况。

护士职业态度得分判定标准:以护士职业态度测量量表评价两组职业态度倾向性,共30条,选其中7—9项予以评价,得分越高,说明学生职业态度越积极[3]。

(四)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处理两组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x±s”、“n(%)”表示,以t、X2检验,P<0.05作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二、结果

(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方面的成绩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护士职业积极态度的比较

实验组护士职业态度积极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2。

三、讨论

《急救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自身建构知识的过程,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并提出学习环境需具备四大要素,即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4]。因此,简易SP的引入恰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模拟的情景,指导学生在情景体验基础上感悟、交流、研讨学习成果。相关研究提出,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加以结合简易SP,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技能合格率、应变能力[5]。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我校学生《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发现学生在模拟临床情景中通过与简易SP交流且及时获得有效反馈,有助于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患者痛苦,增强自身对护士职业的认同感。可见,《急救护理技术》实践教学中加入简易SP,适当设置道德、心理、伦理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提高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护士职业态度得分、理论知识成绩得分、操作技能成绩得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体现出简易SP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简易SP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成效如下:(1)简易SP均为具有医学知识的学生充当,更加容易了解病情,培训进展顺利,从而减短培训时间,节省人力资源;(2)学生担任SP,有助于提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对患者的痛苦做到感同身受,增强职业认同感;(3)简易SP的应用可以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程序规范化的提高;(4)简易SP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应变能力。

总之,标准化病人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职业自信心以及工作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RCSA.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ers in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RCSA)on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to evaluate clinical skills [J].Academic Med,1993,68(6):475-477.

[2]贺蓉.模拟病房及标准化病人在内科护理学实验课中的教学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129-130,131.

[3]景丽伟,张超,邢凤梅,等.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法在中医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31-132.

[4]杨文燕,汪珺,陈华梅,等.用学生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场景进行麻醉前訪视培训的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5):35-36.

[5]夏志春,梁云海,罗添云,等.护士标准化病人在自缢与噎食急救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7):781-785.

作者:贾欣 李婧茹

噎食后急救护理论文 篇2:

住院精神病人出现病情危重的急救与护理

摘要:目的 总结住院精神病人出现危重病情的紧急处理方法,提高护士的紧急处理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本科室住院精神病人出现的病情危重时的紧急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抢救成功12 例,死亡3例。结论 通过不断总结学习及持续改进,护士对住院的危重精神病人的紧急处理能力提高了。

关键词:精神病人 急救 护理配合

精神病人因受精神症状支配无法正常工作学习而住院治疗,而在住院的过程中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精神病人中往往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像无精神病症状的病人那样正确的表达自己躯体上的不适,甚至缺乏主诉,或不能及时表达不适,当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时,往往容易被掩盖,如护士能及时发现,积极配合抢救,病人病情很快会得以控制,转危为安,如不能及时发现可危及生命[1]。现将我科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住院病人出现危重病情处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收治的住院精神病人中,住院期间出现危重的有 15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42.7岁 ,其中出现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危重有2 例,药物所致的危重有3 例,精神症所致4例,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有 6例 。

1.2方法

1.2.1护士的紧急处理 护士发现病人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迅速判断病人出现了何种异常情况,例如在进食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不能说话,双手握住颈部,首先考虑病人是否发生噎食[2]。护士要迅速的判断病人的情况后立即通知到在班人员及值班医生,将病人简要情况告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1.2.2 危重病人的管理 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视病情允许立即安置到抢救室,开通静脉吸氧等紧急处理,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予胸外心肺复苏,通知值班医生及相关人员给予支持配合抢救工作。

1.2.3隔离的重要性 封闭式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都是集中进行,当病人出现危重后必须进行隔离,特别是出现意外事件时,及时将病人隔离到其他地方,避免病人出现效仿,另外避免病人出现恐惧心理。

1.2.4团队意识 发现病人出现危重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处理,当班护士根据需要启动应急议案。护士长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视情况启动护理人员应急调配,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科室应急急救电话后立即参与急救配合。如遇重大急救护士长根据情况及时向其他科室协助及相关部门汇报。

1.2.5 做好相关记录 护士观察病人是否是出现危重病情后,及时做出判断,在做出判断后切记此时的时间点,立即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在处理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其他协助人员到来后,在班护士及时将有关记录进行完善。

2.结果

通过对15例病人的急救处理,抢救成功12例,死亡3例。

3.小结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临床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急而不危,即精神症状丰富,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发现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因而,护士在平时护理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出轻、重、缓、急病人,让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为前提,才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判断病情,挽救生命。精神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是护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精神科除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出现危重外,还有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需紧急抢救护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高新监测技术及复苏措施的广泛开展,这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精神科护士应强化急救意识,提高临床应急技能。加之精神科病人的特点,长期的住院时间,要重视基础护理,以免发生其他方面的感染。

4.展望

强化急救意识,必须提高急救技能。精神科护士不仅需要强化急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急救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加强急救理论学习,强化操作训练 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时间及技术对能否抢救病人的生命和获得良好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当病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在没有实施任何的医疗支持及辅助治疗前,四分钟内应建立基础生命救护。研究证明,心跳骤停病人如果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复苏处理,可使死亡率降低50% ;超过六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有4%。

4.2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整体素质 由于精神科急救病人相对较少,护士动手机会更少,所有在平时的基础急救知识的培训相当重要。我院也比较重视精神科急救,这几年也都开展了较多形式的学习,科室急救药品知识、急救技术、急救物品管理、应急预案学习, 并进行考核, 80分为合格。护士长平时随机提问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急救知识的相关内容。

4.3加强急救室的建设 科内急救室配齐各类抢救器材、物品和药品。要求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定时消毒并及时做好检查维修,保证各类抢救物品完好率达100%,并将常见急、危、重病人抢救方案和抢救程序进行考核,使护士心中有数,遇有情况才能处惊不乱。

参考文献

[1]何晓红,李图兰.河北精神卫生2000年13卷护理专刊.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8-159.

作者:陈志思

噎食后急救护理论文 篇3:

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运用精细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安全管理中采取精细化护理的作用。方法:选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入精神科治疗的118例患者,随机法分组,A组59例实行精细化护理,B组59例实行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A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为精神科患者采取精细化护理可以减少意外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与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安全管理;精细化护理;意外事件;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

在生活压力增大和工作节奏加快等因素影响下,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精神疾病的症状为行为与心理紊乱,如逃跑和伤人等,其护理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安全管理[1]。精细化护理是现阶段较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包括分工与服务的精细化,可保证护理质量。为此,本研究选入118例精神科疾病患者,用于分析精细化护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入精神科治疗的118例患者,随机法分组,A组59例,男患比女患为35比24;年龄为20岁至67岁,均值(41.85±1.26)岁。B组59例,男患比女患为37比22;年龄为21岁至65岁,均值(41.43±1.38)岁。数据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B组实行常规护理,即根据护理标准实施护理服务。A组实行精细化护理:①拟定规范标准:优化护理体系,完善护理制度,强化医护配合度。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工作,组建风险控制小组,分析与总结风险事件的原因,拟定风险防范措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培养其警惕性,使其能够认真且严谨的开展护理工作。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向其讲明护理风险制度,强化沟通,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要求护理人员真实记录疾病情况,及时处理异常。在护理过程中充分理解与保护患者,发挥其知情权与自主权,提前講解药物副作用,及时向医生上报患者情况。②强化质量控制:细致分析护理问题,针对性拟定护理方案。质量控制要求量化护理目标、护理任务、检查和考核等事项,使护理人员可明确自身职责。③规范操作: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为保证护理精准度应培养患者的精细化护理理念,培养其责任意识。规范护理人员的每项护理行为,拟定护理标准,减少差错事件。④转变护理观念:定期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其合法权益,尽量满足其护理需求。细致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主动与患者交谈,开展微笑服务,给予其心理支持。

1.3 观察指标

记录自杀自残、噎食、毁物伤人和其他意外事件发生率。利用自制调查表评价护理满意度,共100分,满意度与分数正相关。利用自制调查问卷测评护理质量,含安全管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和急救物品管理,每项25分,护理质量与分数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经t值对比与检验,计数数据经x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则P值不足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A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24±3.55)分,B组为(89.54±3.16)分(t=7.596,P=0.000)。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A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B组(P<0.05)。

3讨论

精神科疾病患者的特点是行为、思维与感知异常,其自知力缺失,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度较差,难以高效配合护理操作。加之患者的配合度较差,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伤人行为,进而造成医疗纠纷。现阶段,少数护理人员与医生和家属的沟通效率较低,未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导致诸多的护理风险事件,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精细化护理为精神科患者拟定规范标准可以积极控制风险事件的高发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而保证护理质量。强化质量控制可以精准分析护理问题,提高患者的责任意识。而规范操作和护理观念转变能够使护理人员正确执行护理操作,坚持正确的护理观念。以上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最大程度上保证护理效果[2]。

结果中A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B组(P<0.05)。说明精细化管理可以减少精神科患者的意外事件,优化护理满意度与质量。

综上,精细化护理可以作为精神科安全管理的常用护理方法,其护理安全性高,护理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潘桂花.精细化护理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家有孕宝,2021,3(8):240.

[2]梁杏莉.精细化管理在开放式精神科住院患者危险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5):165-167.

作者:陈丹 胡晓书

上一篇:疗养院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统计工作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