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也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论文 篇1:

论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摘要:当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关注学历专业、证书等硬件,更注重人文道德素质等软实力的考量,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更能获得企业青睐。而学生也渴望学校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给他们开展更多的人文素养教育。然而,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以及思想道德等培养都较为不足,本文就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学生心理健康 人文素质教育 结合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科学不断进步,当下就业市场常常出现“用工荒”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掌握特殊技能的应用操作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向社会提供专门人才,缓解“用工荒”现象。五年高职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文化基础相对不高的初中学生,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是既解决了部分学生上学的问题,也为社会培养了高技术人才。但也应该看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处在心理成长快速的阶段、渴求人文素质教育关怀的人生阶段,他们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育问题。

2 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与人文素质的分析

2.1学生心理特征与表现

笔者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存在着几种心理问题,主要是:第一,厌学消极心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动力不足,对自己专业兴趣不高,易出现课堂睡觉、上网聊天、交头接耳、手机看小说等现象,导致课堂效率偏低。另有个别学生产生混学历的心理,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这些行为长期积累,学生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厌学心理越来越重。第二,盲目彷徨心理。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强,处于“随缘”状态。这种盲目和彷徨的心理,让部分学生对学业、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虚度光阴并产生退学念头。第三,焦虑郁闷心理。一些学生由于感觉课程较难,听课中云里雾里、模糊不清,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会产生焦虑或郁闷的心理。第四,自闭心理。高职校学生的生源来源广泛,有的孩子人生阅历少,但有一定的个性思想、感情细腻而敏感,一旦在学校与老师或同学产生矛盾、受到伤害,便会产生极度不安全感,进而以偏概全否定身边大部分的人或事。会把自己的心关闭起来,与外界沟通与接触中缺乏主动性,甚至故步自封起来。

2.2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分析

在教学中发现,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多半是初中成绩就不理想的一群,文化课和人文素养知识积累不够,部分存在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进入高职院校,他们以就业为个人的导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略有欠缺和不足。部分学生在学校专业课程的教育下片面发展,文化短板、视野不够宽阔。一些高职学生缺乏基础文化底蕴,缺乏对知识联系的思考,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弱化,社会适应性差,创新能力缺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3 心理健康指导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3.1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

不可否认,心理健康的优劣,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面发展和潜能开发,这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顺利成长,为其终身发展与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可以开展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高职校要面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特点,开展实施如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也可通过专题讲座形式的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自我领悟,教会学生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态度——如何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看待社会,对待自然,尤其是对待自我。

3.2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心理健康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与学校育人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与功能。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实现自我”,因而在教学中,应特别倡导人本主义的理念,把人心和人性的内容穿插到课堂内容上来,注重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宣扬良好的品德、作风,解译健康心理对人的影响,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只有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心理接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人文素质情操,才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效果。教师也要更多的与学生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及时获得授课情况的反馈,调整心理指导方法对策,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教师本身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人文元素自然地融入课堂,带到学生面前。然而,人文修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变化,教师本身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也遇到各方面的障碍,每位教师都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迎接每个挑战。

4 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都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今后,笔者建议:第一,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第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第三,高职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要充分认识到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危害,认真学习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业中较难的问题、人生中疑惑的问题,要善于查找资料和方法去解决。当个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问询老师、家长或学哥学姐,利用他们的丰富阅历和成熟心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以确保自己心情愉快、以充实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与生活,彻底摆脱和克服厌学、彷徨、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

作者:余贵贤

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也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几点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特殊年龄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3.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比例是28.8%。”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实现。“据调查我国仍有70%的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体系,更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其中,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早在1998年8月13日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即使开展了,情况也不是很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通过对交城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还是以学习为重,不关心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小学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份由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小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小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小学仅占26%。

2.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由哪个部门管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由党委书记负责,有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有的由政教处管理,有的由教导处管理,有的由科研室管理,这种学校间管理的不一致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一致,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调查的2所高中均由政教处管理,这样就局限了它的范围,无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也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问津,下来视察也多是形式管理,做做样子罢了。

3.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其主要的影响源,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但据对泉州地区部分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占2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大约为5%,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占80%。

4.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校的教师大多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承认从未发现过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每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建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要不拘泥于学习辅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内心理教育和课外心理教育连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和督导机制

通过对交城县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也只是搞形式,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体系中。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展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组织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科研组,并给予其经费支持,探索适合的课程和教材,给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且要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运行。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编制度、考核制度等。最后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培养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参与对子女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学校要针对家长的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4.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有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有较高心理素质以及有心理辅导技巧和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来就是教书育入的主体,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情,也是每个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有的教师自己心理有问题,就会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不正确、不规范的教育,有的教师甚至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就对学生发脾气,使学生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学校要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且各科教师也應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并且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编辑 张珍珍

作者:陈媛媛

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论文 篇3:

素质教育中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文献标识码〕 C

据一次权威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显然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因素。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下,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这种心理状态很少被真正重视,并认真疏导。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家长的溺爱,这往往易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及独立意识弱化的倾向。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和关爱,自卑、孤僻,易走极端。有些家长为了生计出门在外很少关心孩子的事,教育缺位。

2.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如散播暴力、色情的音像刊物,还有诱惑力极强的网络游戏等,这些都对学生有消极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期望值大多体现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市场经济浪潮中,在就业竞争这一杠杆作用下,在教育也充满着竞争的今天,这一切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有很大影响,使得一切向分数看齐。

3. 教育机制因素。在高考“指挥棒”效应下。使得校校间、地区间都以成绩排名,使教学计划、设计、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围绕升学率走。重视分数,轻视素质;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部长曾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1. 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学习不应仅限于学校,而应面向社会。让公众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认同和推进合力。这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2.学校应与所在地或社区建立一定方式的联系。如由学校或社会向家长推荐一些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书刊,或定期不定期由学校、社会举办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家长座谈会,由专职心理医师或教师主讲。我校曾在前几年对初三学生家长举办过这类活动。通过类似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对于社会消极影响,应有预防措施。如对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络,有关部门执行检查应经常化、公开化、制度化、问责化。对违纪违规者处罚力度要大,减少弹性,形成真正的打击态势。

4. 推进中考制度改革,落实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消除应试教育影响。改革中考制度要确实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确实有利于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确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确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同时健全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工作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5. 作为教育教学专职机构和工作者,学校、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中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教师要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教学改革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理解个人价值,善待自己,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个人与集体关系,对他人富有爱心。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留意人们关注的问题,并运用知识加以解决,了解社会,积累经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公民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打破传统的唯“学业成绩”的观念,强调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位、全面性综合评价方式。

只有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心理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作者:瞿远中

上一篇:高二班级工作计划下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论文